蜀相杜甫优秀课件

合集下载

杜甫《蜀相》古诗词PPT

杜甫《蜀相》古诗词PPT

诗词赏析
“三顾”,这里指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的事。诸葛 亮《出师表》上说:“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 中。”“频烦”,多次地烦劳。 另一说见清代汪师韩的《诗学纂闻》,汪师韩认为“频烦”是唐代俗语, 意思与“郑重”差不多。“天下计”,是指统一天下的谋略。具体地说, 这里指诸葛亮所制定的以荆州、益州为基地,整饬内政,东联孙权,北 拒曹操,而后统一天下的策略。 “两朝”,指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开济”,“开”指帮助刘 备开创基业;“济”是指辅佐刘禅匡济艰危。“济”,有完成的意思, 也可以解释为守成、成了事业。“老臣心”,指诸葛亮尽忠蜀汉,不遗 余力,死而后已的精神。
相关故事
为房绾喊冤
安史之乱爆发后,宰相房绾率兵与叛军作战失利,刚登基不久的唐肃 宗震怒,罢了他的官。尽管很多人都觉得房绾这官丢得有点冤,但碍 于唐肃宗是个脾气很大的人,都不敢替房绾说情,偏刚当上左拾遗的 杜甫敢说。杜甫马上就给唐肃宗上了一道奏章,说胜败乃是敌家常识, 房绾并无大错,不应被免职。一开始,唐肃宗没有理他这个小小的左 拾遗,可他却还来了劲儿了,又在上朝时,狂为房绾喊冤。 结果,终于把唐肃宗给惹火了,唐肃宗本已下了要将杜甫关进大牢, 严加审讯的旨。还好有几个御史为他求情,说他作为言官,也算尽责, 只是说话没有分寸罢了。这才使他免遭了刑罚。
完结感Βιβλιοθήκη 聆听诗词赏析“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出师”句指的是诸葛亮为了伐魏, 曾经六出祁山的事。 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他统率大军,后出斜谷,占据了五丈原,与 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了一百多天。八月,病死在军中。“英雄”,这里泛指, 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这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 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

《蜀相》ppt课件

《蜀相》ppt课件

杜甫生平:
• 第四时期:49——59(公元770年),是杜甫漂泊 西南时期(成都、湖北、湖南)。漂泊的这十一年,他 经常和人民往来,生活艰苦,经常挨饿,但始终关怀国 家安危和人民痛苦,写诗一千多首,最后死在长沙到岳 阳的一条破船上,四十三年后才归葬故里。这一切决定 了他成为现实主义诗人。(现实主义指运用描写·叙 述·议论,重人物心理及细节的真实描绘,反映国家大 事,表达民意)
内心的崇敬之感;
• 3.带有象征意味,“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柏树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素来有忠贞、高洁的意味,在这里可以视为 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
• 4.“森森”给人整肃之感,说明武侯祠并非一个荒芜废弃的 所在,而是有人在悉心维护,因此这也是人民爱戴诸葛亮的 见证。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END
心情是不相融的,只是起到反向衬托的作用。
• 表达对诸葛亮的崇敬、怀念、惋惜。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先主曾三顾茅庐多次求定夺天下之计,您开创蜀汉,辅 佐后主历经两朝献出老臣的一片忠诚之心。
• 此二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 功伟绩。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三顾频烦”:刘备求贤若渴、诸葛亮才干出众。 • “天下计”:诸葛亮雄才大略,暗含事业艰难。 • “两朝开济”:对蜀汉基业既有开创之力,又有维持之劳,
杜甫生平:
• 第三时期:45——48岁,陷入贼手与为官时期,安史 之乱时期。他和人民一起在长安逃难,感受国破家亡的 痛苦。后逃出长安,投奔凤翔,跟着肃宗做谏官(左拾 遗)。后因直言进谏屡屡遭贬,也获得了深入人民的机 会。此时的战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但也同时是卫国战 争,所以诗人一面同情人民,同时又勉励人民参战,诗 作达到现实主义高峰。

《 蜀相》 ppt课件16张

《 蜀相》 ppt课件16张

听朗诵音频,再自由朗读,初步感知诗歌中所包含的情感。
蜀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根据注释,掌握诗歌大意。
指诸葛亮,蜀汉丞相,封武乡侯。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 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遮蔽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遮着台阶的青草自绿,树上黄鹂 徒然发出好听的声音。
即频繁。一说多次烦劳咨询。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开创 扶助
Hale Waihona Puke 刘备为统一天下而三顾茅庐,问计 于诸葛亮,辅佐两代君主的老臣忠心耿 耿。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可惜出师伐魏还没有取得最后的胜
利就先去世了,常使后代英雄感慨泪湿
7.简要分析“长使英雄泪满襟”中“长”字的表达效果。
一方面表现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人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怀古伤今的深沉叹惋和感伤。
课堂总结
《蜀相》是唐代诗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后,翌 年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 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 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 死的惋惜之情。
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
第3课 蜀 相
学习目标
1.分析重点词语,赏析景物意象,鉴赏诗歌的意境 2.理解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1.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祖籍
襄阳(今湖北襄阳)。他是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 人,他一生忧国忧民,创作颇丰,诗艺精湛,被尊称为 “诗圣”。

3-2《蜀相》课件(共1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3-2《蜀相》课件(共12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ppt
虚实结合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 亮,而是借诸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叹自己的壮 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怀 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 他不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书写人生。表达了诗 人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及对其“出师未捷身先死”的 惋惜,也暗含着感时忧国的情怀和以身许国的抱负。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咏叹了诸葛亮病死军中、功业未成的历 史不幸。
英雄:指的是像诸葛亮一样许身社稷,志在匡国,但壮志 未酬之人。当然也包括杜甫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也壮志未 酬,鬓已先斑,甚至身已先死。他们甚至还不如诸葛亮,未 能出将入相。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首联:寻访祠堂 叙事(仰慕)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颔联:祠堂春色 写景(叹惋)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蜀 相 杜

杜甫(712-770): 字:子美 自号:少陵野老 世称:杜拾遗、杜工部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被后人尊称:诗圣 中国诗歌史上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代表诗歌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 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诗风:沉郁顿挫
写作背景
759年,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 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 屋里。此时“安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 ,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于风雨飘 摇中。唐肃宗宠信宦官,排斥功臣。杜甫定 居浣花溪畔第二年的春天,唐肃宗上元元年 (760),他探访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 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相》课件

《蜀相》课件
《蜀相》优秀ppt课件
• 《蜀相》的背景介绍 • 《蜀相》的诗歌赏析 • 《蜀相》的文学价值 • 《蜀相》的文化意义 • 《蜀相》的诗歌传承
01
《蜀相》的背景介绍
杜甫的生平和诗歌风格
01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 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 杜”,被誉为“诗史”。
02
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内容 广泛,反映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 史进程,表达了深厚的忧国忧民 之情。
《蜀相》对后世的影响
《蜀相》作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卓越的艺术表现力,成为了中国 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为后来的诗人和艺术家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
《蜀相》的影响力不仅局限于文学领域,还扩展到了文化、艺术和社会等多个领域。这首诗所表达的人道主义情怀和深刻的 思想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了后世一代又一代的人。同时,《蜀相》也成为了社会批判和反思的重要 载体,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社会运动和思想启蒙中。
教育传承
如何在教育体系中传承《 蜀相》的文化价值。
《蜀相》的传承意义
文化认同
人文精神
《蜀相》对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作 用。
《蜀相》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及其对现 代社会的启示。
历史记忆
《蜀相》在历史记忆中的价值,以及 对历史事件的反思。
THANK YOU
诗歌所表达的忠诚、智慧和仁爱等思 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蜀相》对现代文化的启示
历史研究
诗歌提供了研究三国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有助于深入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
道德教育
诗歌所传达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对现代人仍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有助于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和人 文素养。

《蜀相》课件(共32张PPT)

《蜀相》课件(共32张PPT)
•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 两代。
•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 佐刘禅匡济艰危 。
•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 死而后已的精神。
19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杜甫用这两句来概括诸葛亮一 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 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20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泪满襟——献身精神的景仰、事 业未竟的痛惜。
22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 英雄 泪满澿
是失败的英雄,还是成功的英雄?
是指失败的英雄,所以说这句诗 写出了历史上一切事业未竟的英雄人 物对其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和共鸣。
23
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 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 抱负的诗人。却始终没有机会。老杜在 政治上始终一事无成,即便如此,他却 依然挂念国事,挂怀天下,所以他的内 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这句诗,是自己壮志 难酬的苦痛和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之 情熔铸成的千古名句。
9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映阶——映照着台阶 • 好音——悦耳的声音,
这里指鸟鸣 • 特写镜头,从祠堂的外
部到内部, 内景
10
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 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里哪两个字 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
11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景,表现了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
未酬作铺垫。
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 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 频繁——多次。 •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
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 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 路,也称“隆中对策”。

《蜀相》ppt课件

《蜀相》ppt课件
判,重蹈覆辙之告诫,人民疾苦之同情 ④ 对自然:物是人非之惆怅,沧海桑田之感慨,自然永恒之慨叹。 ⑤ 表现手法:用典、对比、借古讽今、虚实结合、衬托、借景抒
情……
咏史怀古诗
如何赏析咏史怀古诗?
①要弄清史实,作者“怀”什么“古”; ②要体会意图,作者为什么怀古; ③要领悟感情,作者在怀古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④要分析写法,特别要注意分析典故。
吟咏诗韵
思考1:本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 明确:叹惋感伤。 思考2:诗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明确:杜甫游武侯祠的所见所感。
文本赏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思考:“寻”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柏森 森”描绘了怎样的意境?
(1)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表现出对诸葛亮的 强烈景仰和缅怀,显现了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2)“柏森森”:形容柏树的高大茂密,写出武侯 祠的历史悠久,渲染静谧、肃穆的气氛。柏树象征坚 贞、挺拔、坚韧,以它的高大茂密的来衬托诸葛亮高 大、正直的形象,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
诸葛亮的《隆中对》足以流传千 秋万世而不朽,因为里面提出了 蜀汉建国治国的整个方针策略。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蜀相》不是为咏史而咏史,为歌 颂诸葛亮而歌颂诸葛亮,而是借诸 葛亮的功业未成而身已先死,来慨 叹自己的壮志未酬而鬓已先斑。作 者位卑未敢忘忧国,以饥寒之身而 怀济世之心,处穷迫之境而无厌世 之想。胸怀祖国,心系百姓,他不 是为了作诗而作诗,他是用生命在 书写人生。
文本赏析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释词义:自:徒自;空:空有 ➢ 述句意/描图景: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
鹂好音,无人聆听。 ➢ 点手法:融情于景,以乐衬哀 ➢ 悟感情/析作用:落寞和感伤

蜀相杜甫优秀课件课件

蜀相杜甫优秀课件课件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诸葛亮的宏伟业绩
思想情感:称颂、崇敬、仰慕
三顾频烦说的是谁?
精选课件
16
思考:“三顾频烦”写谁?题目是蜀
相,可是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 答:一、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
亮的才智和抱负。
二、诗人对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际会,共 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的羡慕。
• 1.以“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 目中的地位;
• 2.由武侯祠引入,因武侯祠而思蜀相,表达 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 3.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对武侯 被人遗忘的感慨和惋惜;
• 4.人物已逝,祠堂长存,写祠堂为下文抒情 做铺垫。
精选课件
12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思考:这句用凝练的语句概括了诸 葛亮一生的功业,写了哪些事?抒 发了怎样的感情?
写景(叹惋)
•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颈联:丞相功业 议论(歌颂)
• 长出使师英未雄捷泪身满先襟死。,尾联:壮志未酬 抒情(惋惜)
精选课件
22
概括主旨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1、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 2、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3、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它的 美,美在意蕴!
思想感情:深沉、叹惋、感伤
精选课件
19
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一个悲
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为什么是深沉 和悲伤的?
精选课件
20
挖掘二者连接点
人物 角度
战争频频 动荡不安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战争不断 安史之乱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揣摩语言 自——独自
青草自绿,无人光顾 黄鹂好音,无人聆听
想象意境 空 ——白白地
意境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冷清寂寥
寄 寓
融情于景 以乐衬哀
寂寞和感伤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 1.释字意:“自”是“独自”的意思, “空”是“白白的”、“徒自”、“空空的” 的意思; • 2.绘形象:碧草春色,无人欣赏;黄鹂 好音,无人倾听。进一步说明到这里的 人很少,武侯呕心沥血的功业已被人遗 忘, • 3.点作用:表现出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 慨和对武侯功业被人遗忘的惋惜。
在这个地方,有一副对联。联曰:
•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 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 一心只为酬三顾; •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 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 水面偏能用火攻。

杜甫(712—770)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京兆杜
陵人,唐代大诗人。
“诗史”
“诗圣”
沉郁顿挫
忧国忧民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 年,杜甫避乱于成都的次年 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
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 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 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 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
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
问:概括诗歌前两联写了什么内容?
• 答:使人到访武侯祠,概括描写了武侯祠周 围的环境。 • 探究题:诗歌题目是“蜀相”,是写人,但是 诗歌前半部分却都在写景写环境,这样写是 否违背了主旨?
探究题:诗歌题目是“蜀相”,但是诗歌前半部分 却都在写景写环境,这样写是否违背了主旨?
• 1.以“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 目中的地位; • 2.由武侯祠引入,因武侯祠而思蜀相,表达 了对诸葛亮的景仰之情; • 3.祠堂冷落荒凉的环境,表现了诗人对武侯 被人遗忘的感慨和惋惜; • 4.人物已逝,祠堂长存,写祠堂为下文抒情 做铺垫。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出师——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 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
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
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积劳成疾, 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 英雄指什么人?
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 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
“英雄”是指失败的 英雄,也包括着诗人自己。 这一句写出了历史上一切 事业未竟的英雄人物对诸 葛亮壮志未酬的深深遗憾 和共鸣。
思想感情:深沉、叹惋、感伤
思考:诗人为什么会与诸葛亮这样一个悲
剧英雄产生共鸣?他的情感为什么是深沉 和悲伤的?
挖掘二者连接点
人物
角度
诸葛亮
杜 战争不断
甫 安史之乱
时代 才情
理想 付出 结果
战争频频 动荡不安
两表酬三顾, 一对足千秋。 匡扶汉室,一统天下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统一大业未成 内心壮志未酬 收二川,摆八阵,七擒 六出取西蜀,定南蛮, 东和孙吴,北拒曹魏。
每逢国家动荡之秋 或偏安之时,总有一些 诗人们将诸葛亮形诸笔 墨,通过热切地呼唤英 灵,来寄寓自己希望当 代英豪站出来平定天下 的理想。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致君尧舜上,志在匡国 拼尽全力,不遗余力 仕途坎坷终遭贬谪 志向未就壮志未酬 仕途屡遭贬谪, 失意难耐。
不同
蜀相 (七律、怀古诗
• 丞相祠堂何处寻? 首联:寻访祠堂 锦官城外柏森森。 • 映阶碧草自春色, 颔联:祠堂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颈联:丞相功业 • 出师未捷身先死, 尾联:壮志未酬 长使英雄泪满襟。
诗人所以景仰诸葛武侯的缘由:
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诸葛亮的忠心报国
诸葛亮的宏伟业绩
思想情感:称颂、崇敬、仰慕
三顾频烦说的是谁?
思考:“三顾频烦”写谁?题目是蜀
相,可是颈联写刘备是为了什么? 答:一、写刘备是为了从侧面烘托诸葛
亮的才智和抱负。
二、诗人对诸葛亮和刘备君臣际会,共 创大业,一生才学得以施展的羡慕。
•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 刘禅匡济艰危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老臣心——尽忠蜀国,不遗余力,死而 后已的精神。《三国志〃蜀书〃诸葛亮 传》:先主病笃,谓亮曰:“嗣子可辅, 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 曰:“臣敢竭肱骨之力,效忠贞之节, 继之以死。
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 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
名的一首。
整体感知 把握基调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思考:本诗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感伤、叹惋
有人认为“映阶碧草自春色,隔 叶黄鹂空好音”一联中“自”“空” 两个字用的最议论(歌颂) 抒情(惋惜)
概括主旨
本诗的主旨是什么?
1、歌颂诸葛亮的过人才智和丰功伟绩; 2、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
3、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此诗很伤感,却自有一种伤感的美。它的 美,美在意蕴!
艺术特色
1、情景交融 ,借景抒情。 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 。 3、视听结合 4、侧面烘托,借古抒怀。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思考:这句用凝练的语句概括了诸 葛亮一生的功业,写了哪些事?抒 发了怎样的感情?
20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 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 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 中对策”制定天下鼎足三分的雄才 大略 •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 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