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产品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产品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李秉龙《农业经济学》(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农产品国际贸易【圣才出品】

第五章农产品国际贸易

5.1复习笔记

一、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

1.绝对成本学说

亚当·斯密在1776年出版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一书中,创立了自由放任的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在国际贸易方面,提出了主张自由贸易的绝对成本学说,对国际分工产生的原因、方式及其效用进行了研究。

(1)绝对成本学说的内容

①两国之间进行贸易的动机建立在绝对成本的差异之上,即某个国家生产一种商品比其他国家生产同样商品的成本要低,那么这个国家就应该生产这种商品出口。

②如果各国都生产自己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产品,并在国与国之间进行交换,那么贸易双方都是可以获利的。

(2)绝对成本学说的局限性

只说明了具有绝对成本优势的国家参加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能够获得利益。但是,在现实贸易中,一国经济不发达,技术落后,生产两种商品都处于劣势,却同样可能与其他国家发生国际贸易。

2.比较成本学说

大卫·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与赋税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以自由贸易为前提的比较成本学说。

(1)比较成本学说的内容

①各国不一定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绝对低的产品,而只要专门生产劳动成本相对低的产品,就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并能从中获益和实现劳动的节约;

②比较优势导致了比较利益。

(2)比较成本学说的政策意义

一个国家无论处于何种经济发展阶段,具有哪类产业结构,无论其经济实力的强弱,都可以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发挥自己的相对优势,根据相对优势进行生产和展开贸易,就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3)比较成本学说的不足

假设条件极其苛刻,现实世界难以满足。比较成本学说要发挥作用,必须有的条件要同时存在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比较成本学说的应用范围和程度都是有条件的,因而也是有限的。

(4)李斯对比较成本学说批判

德国历史学派的李斯特,批判了自由贸易的比较成本学说,认为它是为生产力发达的某些先进国家设计的,自由贸易只对发达国家有利,而对落后国家不利,它只能使落后国家永远受发达国家的掠夺、控制,成为其附属。

经济落后的国家,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走自己独特的发展道路;在国际贸易中,应当根据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来扶持本国民族经济的发展,鼓励外贸出口。

3.要素禀赋学说

(1)对比较成本学说的批评

①比较成本学说是静态的,是单一要素的国际分工与专业化理论,是以生产力固定不变(而不是可变)为前提的,不符合事实;

②成本中未包括地租在内;

③认为生产中的要素(主要是资本和劳动)的组合比例不变,违背事实;

④认为各种劳动工资之间的比例固定不变,事实上各个国家的工资、不同行业或专业的工资是不同的、经常变化的;

⑤比较成本学说忽视了需求变化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仅从供给方面考虑问题。

(2)要素禀赋学说的基本观点

1933年,蒂尔·俄林出版了《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一书,发展并完善了赫克歇尔的学说,被称之为赫克歇尔—俄林定理或要素禀赋学说。其核心观点是:

①国与国之间互利贸易的基础在于要素禀赋的差异;

②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一国要素禀赋中某些要素丰裕,另一些要素稀缺;

③国际贸易中一国出口的应当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丰裕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进口的则应是那些较多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生产出来的商品。

要素禀赋理论的逻辑推论可以简单地归纳如下:

①国与国之间同一种商品的价格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的直接原因;

②商品价格有差异是因为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成本不同,而成本差异又是因为要素价格差异引起的;

③两国间要素价格差异源于要素供给量的不同,而要素供给量不同实际上意味着要素禀赋的不同。

要素禀赋学说下国际贸易形成的原因如图5-1所示。

图5-1国际贸易形成原因

要素禀赋学说的政策含义是:一国应实行自由贸易,进行国际分工(按要素禀赋条件)和专业化生产。

通过这种生产和贸易,使得各国福利水平提高并使全世界的产出达到最高水平。

(3)要素禀赋学说的推论

①在自由贸易条件下,生产的专业化不可能充分实现

一国要密集地使用原来较丰裕的生产要素,会逐渐引起成本提高,使商品价格超过国际市场价格,因而不能继续扩大这类商品的生产,从而使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受到限制。

②自由贸易将引起各国的生产要素价格趋于均等

各国生产要素的丰歉产生了商品相对价格的差异,从而导致了国际贸易。贸易又会缓解各国生产要素配置的不均衡,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

③国际贸易可以改善国内的收入分配状况

国际贸易使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趋于均等,这意味着一国国内稀缺资源的报酬将下降,丰裕资源的报酬将上升,因而国内收入分配不均的状况会得到改变。

④国际贸易可以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

(4)要素禀赋学说的假设与质疑

要素禀赋学说的假设条件包括:

a.2-2-2的贸易世界,即,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两种生产要素;

b.产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均为完全竞争市场,没有关税和运输;

c.规模报酬不变;

d.每个国家的要素禀赋是固定的,也是可以度量的,要素密集程度不会发生逆转,且每个国家都有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的,另一种产品是资本密集型的;

e.两个国家的同种产品都是相同的一次齐次函数;

f.两个国家的偏好相同;

g.两个国家都不是完全专业化生产;

h.国家之间的国际贸易是平衡的。

要素禀赋学说的质疑:

a.要素禀赋学说的假设条件并没有反映国际经济的现实;

b.列昂剔夫悖论

4.比较优势理论的新发展

(1)熟练劳动说

美国强调通过教育、在职培训以及保健等措施培养熟练劳动力,这些措施提高了服务质量与决策水平。美国相对比较充裕的熟练劳动力供给,使得美国出口商品中的熟练劳动含量要比进口商品的熟练劳动含量多。

(2)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说

美国从那些以研究与开发为目的的产业中获得了效率优势。研究与开发的费用支出导致了制造产品所使用的机器与技术工序的改善,提高了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了管理技术水平。这种“知识资本”导致了更有效的生产。

(3)自然资源产业说

美国的贸易格局可以通过深入分析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来得到解释。假设美国是自然资源禀赋相对贫乏的国家,所以用不出口自然资源产品的办法来保存自然资源和资本。美国需要进口那些用美国方法衡量是高度资本密集型的自然资源产品。

(4)国内需求说

一种产品在国内被消费(或被投资),对于这种产品成为潜在的出口产品是一个必要但不充分的条件。一国产品首先应该满足国内需求(偏好),然后再满足国外需求。

当两个国家需求结构越是相似时,两国之间的贸易可能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需求结构的差异是由收入水平决定的,因而处于同一层次收入水平的国家之间贸易量较大。

(5)产品生命周期说

产品技术发展可分成三个阶段: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影响比较优势的决定因素也在变化,其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要素密集型的变动而转移。因此,不同类型的国家能够在不同阶段上享有比较优势。

(6)产业内部贸易说

不同国家专门从事一个可选的差异性产品,由于每个国家总有一些人不愿意趋同本地大多数人的口味,产生相似产品存在着进口与出口。

5.国际贸易的新理论

(1)产生背景

一些国家在进口有比较利益的产品与劳务同时,出口它所没有比较利益的产品与劳务。这种“产业内贸易”在70年代保持平稳发展后,80年代急剧增长。

(2)基本主张

新国际贸易理论最基本的观点是非比较优势贸易论。公司和政府在不完全竞争的市场上可能会以一种战略性的和自觉的方式行动,从而影响一个国家的贸易平衡和国家财富。各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