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神经系统间脑讲解
合集下载
中枢神经系统间脑讲解

(三)上丘脑
松果体 缰连合 缰三角 丘脑髓纹 后连合
(四)底丘脑
底丘脑核 锥体外系的 运动调节, 抑制和调节 苍白球
(五)下丘脑
1.外形
视交叉 灰结节 漏斗 乳头体 垂体
(五)下丘脑
2.分区及核团
室旁核 视上区
视上核
弓状核
结节区 背内侧核 腹内侧核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核
视前区
(五)下丘脑
中枢神经系统 三、间脑
(一)背侧丘脑
外形:丘脑前结节 丘脑枕 终纹
(一)背侧丘脑
内部结构: 内髓板, 前核群 内侧核群 外侧核群
(一)背侧丘脑
外侧核群:
背外侧核
背层 后外侧核
枕
腹前核
腹层
腹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核 腹后外侧核
(一)背侧丘脑
◆中线核群 ◆板内核 ◆丘脑网状核 ◆外髓板
(一)背侧丘脑
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古丘脑 ●中线核、板内核、网状核 ●接受嗅脑、脑干网状结构的 传入纤维,组成上行激动系统 ●传出至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维持机体觉醒状态
(一)背侧丘脑
2.特异性中继核团
●旧丘脑 ●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接受齿状核、苍白球、黑质、 三叉丘系、孤束核、内侧丘系 和脊髓丘系的纤维 ●传出至大脑皮质躯体和感觉 中枢 ●躯体感觉与运动的中继站
3.纤维联系
①与垂体联系
●视上核室旁核合成抗利尿 激素和催产素-视上垂体束 -神经垂体-储存
●漏斗核合成多种激素-结 节漏斗束-垂体-调控腺垂体 内分泌功能
(五)下丘脑
3.纤维联系
②与边缘系统联系
●穹隆:海马结构-乳头体
●前脑内侧束:隔区-下丘脑 -中脑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及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解剖与功能
• 端脑 • 间脑 • 脑干 • 小脑
脑的组成
端脑 (telencephalon)
端脑又称大脑 (cerebrum) 被大 脑纵裂分为2个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以胼胝体相连。在大 脑与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隔开。每 个半球表面有一层灰质叫大脑皮层, 皮层下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中 埋藏一些灰质核团叫基底神经节。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 仁核。
豆状核
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 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 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 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 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 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 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 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 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 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 束所在处)相邻。
•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靠近 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 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也属 于感觉性失语症。
二 端脑的内部结构
(一) 侧脑室 (二) 基底节 (三) 大脑半球的髓质 (四) 边缘系统
(一)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 裂隙,内含脑脊液,以室 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分4 部:
丘脑前核具有与内脏活动有关的 功能;丘脑内侧核可能是躯体和内 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丘脑外侧 核是躯体感觉通路的最后一级中继 站,它把皮肤感觉、本体感觉冲动 传向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三、后丘脑
后丘脑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 状体。
联络纤维解剖图与DTI图对照
• 端脑 • 间脑 • 脑干 • 小脑
脑的组成
端脑 (telencephalon)
端脑又称大脑 (cerebrum) 被大 脑纵裂分为2个大脑半球 (cerebral hemisphere),以胼胝体相连。在大 脑与小脑之间有大脑横裂隔开。每 个半球表面有一层灰质叫大脑皮层, 皮层下为白质,称为髓质。髓质中 埋藏一些灰质核团叫基底神经节。 包括尾状核、豆状核、屏状核和杏 仁核。
豆状核
豆状核:是由壳核和苍白球组合而成 的,因其外形近似板栗板,故称豆状核。 苍白球在豆状核的内侧部,借外髓板与 豆状核外侧的壳核分开,而其自身又被 内髓板分为外侧与内侧部。其宽阔的底 凸向外侧,尖指向内侧。
豆状核的外侧借薄薄的一层外囊纤维 与屏状核相隔。
豆状的内侧邻接内囊,其尖部构成内 囊膝部的外界。内囊后肢分隔着豆状核 与丘脑,内囊前肢介于壳核与尾状核头 部之间。故豆状核的前缘、上缘和后缘 都与放射冠(进出大脑皮质的重要传导 束所在处)相邻。
• 视觉性语言中枢:角回(39区),靠近 视区。此区受损时,视觉正常,但不能 理解文字符号的意义,称失读症,也属 于感觉性失语症。
二 端脑的内部结构
(一) 侧脑室 (二) 基底节 (三) 大脑半球的髓质 (四) 边缘系统
(一)侧脑室 (lateral ventricle)
大脑半球内左右对称的 裂隙,内含脑脊液,以室 间孔与第三脑室相通。分4 部:
丘脑前核具有与内脏活动有关的 功能;丘脑内侧核可能是躯体和内 脏感觉冲动的整合中枢;丘脑外侧 核是躯体感觉通路的最后一级中继 站,它把皮肤感觉、本体感觉冲动 传向大脑皮质中央后回。
三、后丘脑
后丘脑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 状体。
联络纤维解剖图与DTI图对照
1概述、中枢神经系统

白质内尚埋有灰质团块,称为基底核
内部空腔——侧脑室。
1)大脑皮质及其功能定位:
在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神经元的形态不同,所以功能上 也有所不同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接受某些刺激,完成某些 反射活动的相对集中区,称为皮质功能区:
35
躯体运动区
管理对侧半身的骨骼肌运动。 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身体各部在此区的局部定位,宛如一个倒立 的人形(头面部不倒)。
27
(三)间脑
位置 分部 分为背侧丘脑 、下丘脑等,内有第三脑室。 在中脑和端脑之间,大部分被端脑所覆盖。
(1)背侧丘脑
又称为丘脑 位于间脑的背侧, 为一对卵圆形的灰 质团块
28
1、背侧丘脑又称丘脑:
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 外侧核群后部的腹侧份称为腹后核 全身各部的躯体感觉冲动,都要 经腹后核中转后再传人大脑 在背侧丘脑后下方,有一对隆起: 内侧膝状体——与听觉传导有关 外侧膝状体——与视觉传导有关
46
1)可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与颅骨相贴,∴无硬膜外隙 硬脑膜与颅盖的连接较疏松,与颅底的连接则相当紧密 ∴颅底骨折易被撕裂 2)可形成一些结构: A.大脑镰 伸入大脑纵裂内的硬脑膜,形似镰刀
B.小脑幕
伸入大脑横裂内的硬脑膜,形如幕状
C.硬脑膜窦 在脑的某些部位,硬脑膜两层分开,00 00000围成的腔隙。内含脑的静脉血 主要的有上矢状窦、直窦、海绵窦等
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变细呈圆 锥状的部分。 终丝:为软脊膜形成的细丝, 由脊髓圆锥向下,止于尾骨。 马尾: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 脊神经根组成。
9
脊髓的外形
白质
灰质
10
•前正中裂:前正中线上,宽而明显 •后正中沟:后正中线上,不明显
内部空腔——侧脑室。
1)大脑皮质及其功能定位:
在大脑皮质的不同部位,神经元的形态不同,所以功能上 也有所不同
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接受某些刺激,完成某些 反射活动的相对集中区,称为皮质功能区:
35
躯体运动区
管理对侧半身的骨骼肌运动。 主要位于中央前回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 身体各部在此区的局部定位,宛如一个倒立 的人形(头面部不倒)。
27
(三)间脑
位置 分部 分为背侧丘脑 、下丘脑等,内有第三脑室。 在中脑和端脑之间,大部分被端脑所覆盖。
(1)背侧丘脑
又称为丘脑 位于间脑的背侧, 为一对卵圆形的灰 质团块
28
1、背侧丘脑又称丘脑:
前核群、内侧核群和外侧核群。 外侧核群后部的腹侧份称为腹后核 全身各部的躯体感觉冲动,都要 经腹后核中转后再传人大脑 在背侧丘脑后下方,有一对隆起: 内侧膝状体——与听觉传导有关 外侧膝状体——与视觉传导有关
46
1)可分为内、外两层
外层与颅骨相贴,∴无硬膜外隙 硬脑膜与颅盖的连接较疏松,与颅底的连接则相当紧密 ∴颅底骨折易被撕裂 2)可形成一些结构: A.大脑镰 伸入大脑纵裂内的硬脑膜,形似镰刀
B.小脑幕
伸入大脑横裂内的硬脑膜,形如幕状
C.硬脑膜窦 在脑的某些部位,硬脑膜两层分开,00 00000围成的腔隙。内含脑的静脉血 主要的有上矢状窦、直窦、海绵窦等
脊髓圆锥:脊髓下端变细呈圆 锥状的部分。 终丝:为软脊膜形成的细丝, 由脊髓圆锥向下,止于尾骨。 马尾:由在脊神经末端下行的 脊神经根组成。
9
脊髓的外形
白质
灰质
10
•前正中裂:前正中线上,宽而明显 •后正中沟:后正中线上,不明显
中枢神经系统解剖及功能-PPT

大脑皮层得功能与结构性分区-内 侧面
Figure 13、11b
Association Areas-联络区
大脑半球
大脑皮层
• 三种功能区
–运动区(Motor areas) –感觉区(Sensory areas) –联络区(Association areas)
运动区 – Primary Motor Cortex
• 控制运动功能 –初级运动皮层 (躯体运动 区) –中央沟前方
• 锥体细胞
• 皮质得深面为神经纤维形成得白质(髓质),它 们除了联系大脑不同区域得皮质外,更重要 得就是大脑皮层以外得脑与脊髓,把皮层运 动中枢发生运动信息向下传,把感受到得感 觉信息往上传给皮层感觉中枢,这些传导纤 维都要集中通过“内囊”,而且有交叉,即传
• 边缘叶 limbic lobe 由半球内侧面与底面某些脑叶 得脑回组成,它呈O形环绕于脑干前端。通常包括 胼胝体下回、扣带回、海马回、海马结构。主要 功能就是调节内脏活动,实现情绪反应以及参与记 忆、睡眠、性欲、食欲等得调节。
额叶得功能:
位于:边界、额上回,额中回及额下回 • 1、皮质运动区 • 2、皮质侧视中枢 • 3、书写中构(额中回后部) • 4、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 • 5、额叶联合区
• 谢谢大家
半球内侧面得沟与回
半球底面
• 额叶底面纵 行得纤维束 为嗅束,其 前端膨大称 嗅球,嗅球 与嗅神经相 连。嗅束向 后扩大为嗅 三角,连于 海马回前部 与海马回钩 等嗅觉高级 中枢。
大脑半球上面观
岛叶
CNS得灰质与白质
• 通过前脑得额切面(冠切面)
–大脑皮层
–大脑深部灰质 (基底节)
脑干得生理功能
• 最重要得生理功能区域,脑干有维持维持生 命活动得重要中枢,如心血管中枢、呼吸中 枢、吞咽中枢等,如遭损伤会危及生命。
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人体解剖学课件)

基底部、基底沟
延髓脑桥沟内有展神经根、面神经根和前庭蜗神经根
基底部两侧有三叉神经根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延髓脑桥沟
1.腹侧面
大脑脚、脚间窝
在脚间窝内有动眼神经根
(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动眼神经
2.背侧面
(1)延髓
薄束结节,其深面有薄束核
楔束结节,其深面有楔束核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菱形窝
髓纹
延髓上部、脑桥的背侧面形成
④“书写中枢”受损:失写症
②“说话中枢”受损:运动性失语症
①“听话中枢”受损:感觉性失语症
③“阅读中枢”受损:失读症
语言中枢受损后的表现:
尾状核:“C”形,围绕背侧丘脑
豆状核:内侧部和中间部合称苍白球,外侧部最大称壳
杏仁体:连于尾状核的末端
背侧丘脑
尾状核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杏仁体
壳
苍白球
纹状体
端脑又称大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深裂称为大脑纵裂。
裂底有连结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结构称为胼胝体。
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
胼胝体
3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3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背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下丘脑是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对内分泌、体温、摄食、水盐平衡、情绪反应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丘脑功能
位置:在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
交通:向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延髓脑桥沟内有展神经根、面神经根和前庭蜗神经根
基底部两侧有三叉神经根
基底沟
三叉神经
延髓脑桥沟
1.腹侧面
大脑脚、脚间窝
在脚间窝内有动眼神经根
(3)中脑
大脑脚
脚间窝
动眼神经
2.背侧面
(1)延髓
薄束结节,其深面有薄束核
楔束结节,其深面有楔束核
薄束结节
楔束结节
菱形窝
髓纹
延髓上部、脑桥的背侧面形成
④“书写中枢”受损:失写症
②“说话中枢”受损:运动性失语症
①“听话中枢”受损:感觉性失语症
③“阅读中枢”受损:失读症
语言中枢受损后的表现:
尾状核:“C”形,围绕背侧丘脑
豆状核:内侧部和中间部合称苍白球,外侧部最大称壳
杏仁体:连于尾状核的末端
背侧丘脑
尾状核
尾状核
背侧丘脑
豆状核
杏仁体
壳
苍白球
纹状体
端脑又称大脑,由左、右大脑半球组成。
两侧大脑半球之间的深裂称为大脑纵裂。
裂底有连结两侧大脑半球的白质结构称为胼胝体。
大脑半球
大脑纵裂
胼胝体
3面:背外侧面、内侧面和下面
3沟:外侧沟、中央沟、顶枕沟
背外侧面
内侧面
下面
外侧沟
中央沟
顶枕沟
5叶: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岛叶
中央前沟、中央前回额上沟、额下沟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
下丘脑是皮质下内脏活动中枢,对内分泌、体温、摄食、水盐平衡、情绪反应等起重要的调节作用。
下丘脑功能
位置:在两侧背侧丘脑、下丘脑之间。
交通:向下经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间脑及其神经核团的解剖

①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 依据这些轴系的概念有助于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例如突眼的病人为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系病变,作为医生就应该
考虑到甲状腺、垂体、下丘脑的病变均可导致突眼,这样就有利于 最后的确诊。
②自主神经的调节
• ②自主神经的调节。 • 下丘脑是调节交感与副交感活动的主要皮质下中枢。 • 下丘脑前区内侧使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下丘脑后区外侧使交感神
第三脑室
• 两侧间脑之间有一矢状位的窄腔,为第三脑室third ventricle,其顶部 为脉络丛;底为视交叉、灰结节、漏斗和乳头体;前界为终板;后经 中脑水管通第四脑室。
第三脑室
• 两侧为背侧丘脑和下丘脑;背侧丘脑与下丘脑以下丘脑沟 hypothalamic sulcus为界,此沟的前端有室间孔interventricular foramen,为侧脑室通第三脑室处。
(二)后丘脑
• 前者是听觉传导通路在丘脑的中继站,接受下丘来的听觉纤维,发 出纤维组成听辐射投射至颞叶的听觉中枢。
• 后者为视觉传导通路的中继站,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继而发出纤 维组成视辐射,投射至枕叶的视觉中枢。
(三)上丘脑
• 上丘脑epithalamus居第三脑室顶后部的周围,为背侧丘脑与中脑顶 盖前区相移行的部分,包括松果体pineal body、缰连合、缰三角、 丘脑髓纹和后连合。
2.特异性中继核团(旧丘脑)
• 传导上肢、躯干和下肢感觉的纤维由内向外依次投射到腹后外侧 核,再由该核发出纤维投射到相应的上肢、躯干和下肢大脑皮质躯 体感觉中枢代表区。
3.联络性核团(新丘脑)
• 为背侧丘脑内进化最新的部分,包括前核、内侧核和外侧核的背侧 组。
• 此类核团接受广泛的传入纤维,尤其是与大脑皮质形成丰富的纤维 联系。功能上与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如情感、学习与记忆等有关。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中枢神经系统分为脑和脊髓
脑干:延脑支配呼吸和心跳的中枢;脑桥是通道;中脑是瞳孔反射和眼动的中枢。
间脑:丘脑是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上丘脑是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下丘脑是自主神经系统在大脑皮层下重要的神经中枢;底丘脑是调节肌张力——运动。
小脑: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运动和不随意运动。
端脑:(大脑)
大脑
颞叶以听觉功能为主,听觉中枢位于颞上回和颞中回;
枕叶以视觉功能为主,视觉中枢位于枕叶的枕极;
顶叶以躯体感觉功能为主,中央后回是躯体感觉中枢;
额叶以躯体运动为主,中央前回是躯体运动中枢。
边缘系统:内脏功能和机体内环境的高级调节控制中枢,也是情绪的调节中枢,它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也参与记忆的活动。
中枢神经解剖学chapter_9_间脑

外侧核群-背侧( 背外侧核) 主要与海马、扣带回有往返的纤维联系,因此参与边缘系统的功能。
外侧核群-腹侧(腹前核、腹外侧核(腹中间核)、腹后核(腹后外侧 核和腹后内侧核)
腹前核:接受来自黑质、苍白球和小脑的传入,传出至额叶运动皮层, 是丘脑的运动感觉中继核;
腹外侧核(腹中间核):接受来自小脑齿状核、黑质、苍白球的传入, 以及脊髓后脑束与前庭核团传入的本体感觉,主要与大脑的运动皮层, 特别是初级运动皮层有往返性的纤维联系,是丘脑的运动感觉中继核团。
尽管间脑的体积只占中枢神经系统的2%,但一直被认为 是理解中枢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关键,其中上丘脑是 前脑与脑干间的联引中枢;丘脑是感觉上行传递最后的 中继核团;下丘脑是调控内脏功能和稳定内环境的高级 脑;底丘脑与基底神经核一起参与随意运动的调节;后丘 脑的内侧和外侧膝状体分别是听觉和视觉上行中继的 核团。
中枢神经解剖学
间脑
间脑位于中脑和大脑半球之间,两侧的大脑半球掩盖其背面及 侧面。在发生过程中,其外侧面与大脑半球长合,致使二者之 间的界线不明。间脑下面的中份与中脑相续连。
间脑可区分为背侧丘脑(丘脑)、上丘脑、后丘脑、下丘脑和底丘脑。下丘脑 和底丘脑位于间脑的底层,底丘脑在后方直接与中脑被盖续连;上丘脑是个狭 小区域,位于背侧丘脑背后正中,包括一个小突起,即松果体,及其根部的邻 近区域。下丘脑位于底丘脑的前方,并参与间脑前分游离下面的构成。丘脑 (背侧丘脑)位于下丘脑和底丘脑的背侧,从中脑水管至室间孔的连线,可作 为它们之间的分界。后丘脑是两个突起,位于两侧背侧丘脑后分的下面,正对 上丘的上方,分别称为内侧、外侧膝状体。
三 后丘脑 (metathalamus)和底丘脑 (subthalamus)
后丘脑包括内侧、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medial geniculate body 接受下丘来的听觉纤维,外侧膝状体 lateral geniculate body 接受视 束的传入纤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非特异性投射核团
●古丘脑 ●中线核、板内核、网状核 ●接受嗅脑、脑干网状结构的 传入纤维,组成上行激动系统 ●传出至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维持机体觉醒状态
(一)背侧丘脑
2.特异性中继核团
●旧丘脑 ●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接受齿状核、苍白球、黑质、 三叉丘系、孤束核、内侧丘系 和脊髓丘系的纤维 ●传出至大脑皮质躯体和感觉 中枢 ●躯体感觉与运动的中继站
(一)背侧丘脑
3.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层 ●与丘脑其它核和大脑皮质形 成广泛的纤维联系 ●与情感、学习、记忆有关
(二)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接受外侧丘系的听觉纤维,
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投射到大 脑皮质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 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
纤维组成视辐射投射到大脑皮 质视觉中枢
(三)上丘脑
松果体 缰连合 缰三角 丘脑髓纹 后连合
(四)底丘脑
底丘脑核 锥体外系的 运动调节, 抑制和调节 苍白球
(五)下丘脑
1.外形
视交叉 灰结节 漏斗 乳头体 垂体
(五)下丘脑
2.分区及核团
室旁核 视上区
视上核
弓状核
结节区 背内侧核 腹内侧核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核
视前区
(五)下丘脑
中枢神经系统 三、间脑
(一)背侧丘脑
外形:丘脑前结节 丘脑枕 终纹
(一)背侧丘脑
内部结构: 内髓板, 前核群 内侧核群 外侧核群
(一)背侧丘脑
外侧核群:
背外侧核
背层 后外侧核
枕
腹前核
腹层
腹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核 腹后外侧核
(一)背侧丘脑
◆中线核群 ◆板内核 ◆丘脑网状核 ◆外髓板
(一)背侧丘脑
3.纤维联系
①与垂体联系
●视上核室旁核合成抗利尿 激素和催产素-视上垂体束 -神经垂体-储存
●漏斗核合成多种激素-结 节漏斗束-垂体-调控腺垂体 内分泌功能
(五)下丘脑
3.纤维联系
②与边缘系统联系
●穹隆:海马结构-乳头体
●前脑内侧束:隔区-下丘脑 -中脑
●终纹:隔区-下丘脑-杏仁体
(五)下丘脑
3.纤维联系
③与脊髓脑干和丘脑联系
●乳头丘脑束
●乳头被盖束
●背侧纵束
●下丘脑脊髓束
(五)下丘脑
4下丘脑的功能 ①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②自主神经的调节 ③体温的调节(知冷知热) ④摄食行为的调节(知饥知饱) ⑤昼夜节律的调节(知昼知夜) ⑥情绪活动的调节
Hale Waihona Puke
●古丘脑 ●中线核、板内核、网状核 ●接受嗅脑、脑干网状结构的 传入纤维,组成上行激动系统 ●传出至大脑皮质广泛区域 ●维持机体觉醒状态
(一)背侧丘脑
2.特异性中继核团
●旧丘脑 ●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 ●接受齿状核、苍白球、黑质、 三叉丘系、孤束核、内侧丘系 和脊髓丘系的纤维 ●传出至大脑皮质躯体和感觉 中枢 ●躯体感觉与运动的中继站
(一)背侧丘脑
3.联络性核团
●新丘脑 ●前核、内侧核、外侧核背层 ●与丘脑其它核和大脑皮质形 成广泛的纤维联系 ●与情感、学习、记忆有关
(二)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 接受外侧丘系的听觉纤维,
发出纤维组成听辐射投射到大 脑皮质听觉中枢
◆外侧膝状体 接受视束的传入纤维,发出
纤维组成视辐射投射到大脑皮 质视觉中枢
(三)上丘脑
松果体 缰连合 缰三角 丘脑髓纹 后连合
(四)底丘脑
底丘脑核 锥体外系的 运动调节, 抑制和调节 苍白球
(五)下丘脑
1.外形
视交叉 灰结节 漏斗 乳头体 垂体
(五)下丘脑
2.分区及核团
室旁核 视上区
视上核
弓状核
结节区 背内侧核 腹内侧核
乳头体区 乳头体核 下丘脑核
视前区
(五)下丘脑
中枢神经系统 三、间脑
(一)背侧丘脑
外形:丘脑前结节 丘脑枕 终纹
(一)背侧丘脑
内部结构: 内髓板, 前核群 内侧核群 外侧核群
(一)背侧丘脑
外侧核群:
背外侧核
背层 后外侧核
枕
腹前核
腹层
腹外侧核 腹后内侧核
腹后核 腹后外侧核
(一)背侧丘脑
◆中线核群 ◆板内核 ◆丘脑网状核 ◆外髓板
(一)背侧丘脑
3.纤维联系
①与垂体联系
●视上核室旁核合成抗利尿 激素和催产素-视上垂体束 -神经垂体-储存
●漏斗核合成多种激素-结 节漏斗束-垂体-调控腺垂体 内分泌功能
(五)下丘脑
3.纤维联系
②与边缘系统联系
●穹隆:海马结构-乳头体
●前脑内侧束:隔区-下丘脑 -中脑
●终纹:隔区-下丘脑-杏仁体
(五)下丘脑
3.纤维联系
③与脊髓脑干和丘脑联系
●乳头丘脑束
●乳头被盖束
●背侧纵束
●下丘脑脊髓束
(五)下丘脑
4下丘脑的功能 ①神经内分泌的调节 ②自主神经的调节 ③体温的调节(知冷知热) ④摄食行为的调节(知饥知饱) ⑤昼夜节律的调节(知昼知夜) ⑥情绪活动的调节
Hale Waihona Puk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