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学说之思考

合集下载

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怎样认识阴阳五行学说
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体系,它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医学、哲学、农业等领域。

阴阳五行学说是指太极图中的阴阳和五行(金、木、水、火、土)。

这里我们讨论一下阴阳五行学说的认识
方法。

首先是阴阳的认识。

阴阳是一种哲学概念,它代表对立面的统一,它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因此需要通过对自然界中存在的事物做一个比较细致的观察来理解和认识。

我们可以从自然界中的白天黑夜、春夏秋冬、男女、寒热等方面入手,把他们作为阴阳的表象来进行思考,从而逐渐领悟阴阳的本质。

其次是五行的认识。

五行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分别表示金属、木材、水、火和土壤五大类事物。

五行是中医理论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通过对五行的理解,我们可以对人体的疾病、中药的属性和作用进行更加深入的认识。

要认识五行,首先需要了解五行的基本含义和特点,然后再从自然界中的现象和人体的生理特征入手观察和探讨,逐渐领悟五行的本质和作用。

最后是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

五行学说中,阴阳、五行两种概念之间存在密切的关联和相互作用。

阴阳表达了事物的两个极端,而五行是具体的事物分类方式,它们可以互相转化和相生相克。

阴阳五行的认识需要通过深入的阅读、思考和实践来逐渐领悟,这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需要不断地修炼和体悟。

总之,了解阴阳五行学说需要通过对自然界和人体进行仔细观察和探索,并从中领悟其中的哲学和科学原理。

只有深入理解和认识了阴阳五行学说,才能更好地应用其理论来指导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提高我们的生命素质和健康水平。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心理调理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心理调理

中医五行学说如何指导心理调理中医五行学说源远流长,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仅在生理病理的诊断和治疗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心理调理也具有独特的指导意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它们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并非是简单的线性联系,而是构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系统。

从心理调理的角度来看,五行学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调节不同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比如,木主肝,在情志上对应怒。

当一个人经常处于愤怒的情绪中,可能意味着肝气过旺。

此时,就需要通过一些方法来疏泄肝气,达到心理的平衡。

可以选择适当的运动,如散步、瑜伽,来舒缓身体的紧张,进而缓解愤怒的情绪。

同时,也可以多接触大自然,绿色的环境有助于安抚肝气。

火主心,对应的情志是喜。

过度的喜悦可能会导致心气涣散。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时会看到一些人在极度兴奋或大喜之后,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

这就提醒我们,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的过度波动。

当感到过于兴奋时,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让自己平静下来。

土主脾,与思相关。

过度的思考、忧虑容易损伤脾气。

如今,生活节奏快,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常常陷入过度思考的状态。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学会适时地放下心中的负担,避免思虑过重。

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如绘画、书法等,转移注意力,让心情得到放松。

金主肺,在情志上为悲。

悲伤的情绪可能会影响肺气的宣发肃降。

当遭遇挫折或不幸而陷入悲伤时,我们要积极地寻求家人和朋友的支持与安慰,参加社交活动,融入集体,以驱散悲伤的阴霾。

水主肾,对应的情志是恐。

长期处于恐惧的心理状态可能会损伤肾气。

要克服恐惧,首先需要正视恐惧的根源,通过逐步面对和解决问题来增强自己的信心和勇气。

五行之间的相生关系也为心理调理提供了思路。

当一种情绪或心理状态出现失衡时,可以通过相生的关系来进行调节。

比如,一个人因压力过大而思虑过度,损伤了脾气,可以通过增强心气来帮助恢复。

对五行学说中“土”的思考

对五行学说中“土”的思考

从 干 支 配 合 四
季五 行表 中四季 的五 行 分 配 看 : 长 夏 ” “ 可 理 解 成 各个季 节更 替 之 际 的统 称 , 在这 里暂 时 称 之 “ 长春 、
“ ” 土 特性 的一个 “ ”是 “ ” 四季 中的典 型 与代 时 , 土 在
表 , 长期 以来多 强调“ 故 长夏 ” 土所对 应的季 节 , 为 也
冬 季各 占 3个 月 , 夏季 占 2个 月 , 行 中有重要 地 位 五
气“ 的特 性 为主 , 署” 闻杂 “ ” 表 现 为“ 湿 气, 暑湿 ” 加 交 的特性 ; 冬 之交的 “ 秋 长秋 ” 秋 季的 主气“ ” , 燥 的特 性 为 主, 间杂“ ” , 现 为“ 湿 加 的 特 性 ; 湿 气 表 燥 交 冬 春 之交的 “ 冬” 以冬季 的 主气 “ 的 特性 为 主, 长 , 寒” 间 杂“ 气 , 现为“ 湿” 表 寒湿” 交加 的特 性 。 由此 可 见 , 四 时 中“ ” 土 所对 应 的季 节 , 季 节 转 化 中 起 着承 上 启 在 下 的作用 , 时在“ 四 春一长 春 一夏一 长夏一秋 一 长秋
夏 季 的转换也 是 通过 量 的积 累 (土 的过 渡 ) 四 “ 才 达 到质 的变 化 。 13 “ 夏” . 长 占有 特 殊地 位 在“ 长春 、 长夏 、 长秋 、 长冬 中,长夏 “ 位于 夏秋 之交 , 时 阳热 下降 , 此 水气 上升 , 气 充斥 , 四 季 中 湿气 最 重 的季 节 , 能 体 湿 为 最
2 “ 的 中央性 土
“ 长冬 。季 节更 替 时正处 于 两种性 质 不同 的节气 相 互转化 之 时 , 这时 多 夹 有 雨 水 , 现 出 “ ” 特性 。 表 湿 的

五行与五脏要论

五行与五脏要论

五行与五脏要论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

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神在天为风,在地为木,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怒伤肝,悲胜怒;风伤筋,燥胜风;酸伤筋,辛胜酸。

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生心,心生血,血生脾,心主舌。

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在体为脉,在藏为心,在色为赤,在音为徵,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窍为舌,在味为苦,在志为喜。

喜伤心,恐胜喜;热伤气,寒胜热,苦伤气,咸胜苦。

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脾主口。

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藏为脾,在色为黄,在音为宫,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窍为口,在味为甘,在志为思。

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肉,酸胜甘。

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

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在色为白,在音为商,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窍为鼻,在味为辛,在志为忧。

忧伤肺,喜胜忧;热伤皮毛,寒胜热;辛伤皮毛,苦胜辛。

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肾,肾生骨髓,髓生肝,肾主耳。

其在天为寒,在地为水,在体为骨,在藏为肾,在色为黑,在音为羽,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窍为耳,在味为咸,在志为恐。

恐伤肾,思胜恐;寒伤血,燥胜寒;咸伤血,甘胜咸。

五行、五脏、五味、五色、五官、五情、五季的关系+七情六欲与五脏的关系+先天与后天五行关系一、五行1、五行学说来源五行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所在,是指木(生长、生法、柔和、条达舒畅)、火(温热、升腾、明亮)、土(生化、承载、受纳)、金(清洁、清肃、收敛)、水(寒凉、滋润、向下运行)五种物质的运动。

中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和生产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必不可少的最基本物质,并由此引申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这五种基本物质之间的运动变化生成的,这五种物质之间,存在着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在不断的相生相克运动中维持着动态的平衡,这就是五行学说的基本涵义。

《金木水火土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金木水火土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语文统编版》

《金木水火土》导学案主题:五行学说目标:通过进修五行学说,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认识五行相生相克的干系,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

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话题:你们知道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五行学说是什么吗?它们分别是什么?有什么含义?2.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五行生克干系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五行学说的好奇和兴趣。

二、进修内容(30分钟)1. 介绍五行学说:金、木、水、火、土,它们分别代表着什么?金代表什么?木代表什么?水代表什么?火代表什么?土代表什么?2. 讲解五行相生干系: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通过生生不息的过程,学生理解五行相生的道理。

3. 讲解五行相克干系: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通过相克相生的干系,学生理解五行相克的道理。

4. 综合案例分析: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运用五行学说诠释生活中的现象,加深对五行学说的理解。

三、拓展延伸(20分钟)1. 制作五行生克干系图:让学生分组制作五行生克干系图,加深对五行学说的记忆和理解。

2. 探讨五行学说在生活中的应用:讨论五行学说在中医、风水、建筑等方面的应用,拓展学生对五行学说的认识。

四、总结归纳(10分钟)1. 总结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金木水火土的含义,五行相生相克的干系。

2. 引导学生思考:五行学说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如何运用五行学说来调节生活和工作?五、作业安置(5分钟)1. 完成五行学说的笔记:总结今天进修的内容,写下自己对五行学说的理解和感悟。

2. 搜集五行学说的相关资料:查阅资料,了解五行学说的起源和发展,为下节课的进修做准备。

六、反馈评估(5分钟)1. 点名检查作业:检查学生完成的五行学说笔记,评判学生对五行学说的理解水平。

2. 征求学生反馈意见:扣问学生对今天教室的感受和建议,为下节课的改进提供参考。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置信学生们对五行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为他们的综合素质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及其特点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根植于中国古代人民对自然世界的直观观察与思考,形成了独特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具有以下特点:
1.和谐统一:中国古代人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存的,宇宙、人类和自然三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和谐的统一关系。

人与自
然的关系是共生的,而不是对抗的。

这种观念透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
哲学思想贯穿其中。

2.天人合一:中国古代人相信宇宙是一个整体,人与天地万物是相通的。

天象、自然现象和人的行为都被认为互相影响和相互联系。

中国
古代人将自身与自然相融合,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3.尊重自然:中国古代人对自然抱有敬畏之心。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力
量和规律是无法改变的,并且深知人类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

因此,
他们尊重并接受自然的支配和因果律。

4.观察和天文学:中国古代人注重观察自然现象,特别是天文学方面。

他们运用观测、记录和计算的方法,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天文学知识和
天文历法。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成就在世界范围内具有重要地位。

5.五行学说:中国古代人通过一种称为“五行”的观念来解释自然现
象和事物之间的关系。

即金、木、水、火和土。

这一观念成为了中国
古代哲学、医学和自然科学的基础之一,也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界的
独特理解。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注重和谐统一、尊重自然、观察和天
文学,这种观念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也为后世中国人对自然的认知提供了宝贵的思考和借鉴。

中医五行概论心得体会总结

中医五行概论心得体会总结

中医五行概论心得体会总结中医五行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观察和分析自然界及人体的现象和规律,将事物分为金、木、水、火、土五个元素,并以此为基础探索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经过学习和思考,我对中医五行理论有着一些心得体会和总结。

首先,中医五行理论是一种辩证思维的体系。

中医五行通过观察事物及人体的现象和征象,并将其归纳为五个元素,从而揭示出其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作用。

这种辩证思维的体系能够帮助中医医生从整体和系统的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而不是简单地将问题片面化和孤立化。

通过了解事物和人体的变化和相互关系,中医医生能够更加准确地判断和治疗疾病。

其次,中医五行理论强调了平衡和协调。

中医认为,人体的健康与五行元素之间的平衡和协调密切相关。

例如,对于五行元素中的火和水,它们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如果火势过旺或水势过大,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因此,中医强调通过调整五行元素之间的平衡来维持人体的健康。

这也引发了中医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调整阴阳五行的平衡。

再次,中医五行理论是一种多元化的看待世界的方式。

中医五行理论通过对自然界和人体的观察和研究,归纳总结出了五行元素的特点和相互关系,并以此解释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和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

通过这种多元化的看待世界的方式,中医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人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能够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

最后,中医五行理论的实用性是其重要的特点。

中医五行理论通过对事物和人体的观察和研究,总结出了一系列的临床经验和治疗方法。

这些经验和方法已经在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例如,在调理人体阴阳五行平衡方面,中医通过运用针灸、中药、推拿等方法,对许多疾病进行了治疗和调理。

这些实践经验证明了中医五行理论的实用性和疗效。

总的来说,通过学习和理解中医五行理论,我认识到它是中医学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辩证思维、强调平衡和协调、多元化看待世界及实用性等特点。

金木水火土学习思考

金木水火土学习思考

金木水火土学习思考概述:这篇文档旨在探讨五行学说与研究思考的关系。

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包含金、木、水、火和土五个元素。

这些元素代表了世界的不同属性和相互作用。

研究思考是指个体通过研究和思考来获得知识和理解世界的过程。

五行学说与研究思考:1. 金:金象征财富、价值观和智慧。

在研究思考中,金代表了价值观和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通过研究来培养良好的价值观,并运用理性思维分析问题。

2. 木:木代表生长、发展和创新。

在研究思考中,木代表了研究的过程和知识的积累。

我们应该保持研究的态度,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并积极寻求创新和发展。

3. 水:水象征流动、灵活和适应性。

在研究思考中,水代表了灵活的思维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我们应该不断调整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适应不同的研究环境和任务。

4. 火:火象征热情、动力和决心。

在研究思考中,火代表了对研究的热爱和动力。

我们应该保持对研究的热情,并以决心和恒心来克服困难和挑战。

5. 土:土象征稳定、实践和应用。

在研究思考中,土代表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的重要性。

我们应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通过实践来加深理解和提升技能。

结论:五行学说提供了一种思考研究的框架,强调了不同因素在研究中的作用。

研究思考是一个综合的过程,需要综合运用金、木、水、火和土的特点。

通过培养良好的价值观、不断研究和思考、灵活适应、保持热情和应用实践,我们能够更好地进行研究,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智慧。

参考资料:- 张良. 五行学说与教育教学实践[J]. 教育实验研究, 2014(22): 116-118.- 黄志维, 张荣锋. 五行学说与学生发展[J]. 陕西教育科研, 2009(8): 38-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行学说与中医药的探讨邓哲(201581800027)【摘要】五行学说,即木、火、土、金、水,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哲学理论之一,它和古代人民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

本文从中医药的角度探讨五行学说的重要性及其现实意义。

【关键字】五行学说;中医药五行学说对我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并成为我国古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它经常和阴阳学说结合在一起,被称之为“阴阳五行学说”。

《易传》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学说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相互作用下发展变化着的。

五行学说是由木、火、土、金、水组成,是阴阳学说的补充。

五行学说认为此五者是构成物质世界的最基本物质,且不断的相互资生、相互克制地运动变化着[1]。

关于五行学说的研究也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各家说法不一,从不同的方面和角度来论述五行学说的起源、理论基础、相生相克关系及现实意义。

本文综合各家五行学说的起源并着重论述其在中医药发挥的重要作用及意义。

五行学说的起源五行学说是继阴阳学说后,我国产生的具有中国古代特色的自然哲学。

它深刻地影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关乎民生大计。

几乎涉及人类生产生活各个方面,对古代的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行,最初又称五材,是我国古代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认识到木、火、土、金、水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物质。

如《左传》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后《尚书·洪范》指出:“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这是对五行特性的最早记载,近而将五行理论化,抽象化,上升到了哲学角度的层次。

关于五行学说的研究也有大量的文献报道,各家说法不一,从哲学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五行学说的起源[2],从人类生活层面,受自然界洪涝旱灾,对自然界的崇拜供奉,近而引申为治国之道[3],从气候角度论述五行学说[4],从生产技术角度探讨五行学说的起源[5],五行学说理论被明确都公认是董仲舒的功劳,但从五行转化和配物理论和对宇宙进行普适性解释两方面出发,其真正成立的关键人物是战国时期的邹衍而非汉代的董仲舒[6]。

近代,梁启超曾批判五行学说是伪科学,不能认为是哲学。

这是一种片面的思想。

五行可以说和中国古代的人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在物质和技术落后的条件下,人们对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以及掌握自然规律更好的生产生活,是古人智慧的结晶。

而后,涉及到统治者、国家、做人做事等方方面面,是一种高度抽象化的哲学思维。

这种思维是可以用数学模型来证明其科学性和辩证特征的[7]。

五行学说的哲学基础上看待中西医五行学说在中国历史上也曾一度被质疑、被退场,被认为是迷信。

明末后,西方传教士将四元理论(气、火、水、土)传入中国,五行学说受到严重的挑战。

在西方现代科学的冲击下,人们无法将算术、物理、化学、医学等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相串联起来。

究其原因,四元素与五行学说两者是截然不同的逻辑,一个谈论的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元素,另一个是着重于系统内个单元相互影响及变化的理论[8]。

这就构成了东西方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在医学上这种思想表现的尤为突出,且对医药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人们常有”中医”和“西医”之分。

西医遵循的是还原论思想,从解剖学角度(组织、器官、细胞、基因等)治疗人类疾病,比如感冒了头疼得厉害、发高烧,吃一粒感冒药,头过会不疼了,烧也退了;体内长了一个瘤子,不舒服,动个手术将瘤子割掉,病人也慢慢感觉没有不适了。

西医治标效果特别好,往往很快,它也是一门精准科学。

但它也有缺陷,因为聚焦的是一个点所以很难看到面,会忽视药物、手术对机体其他的副作用和伤害。

而中医却相反,中医注重整体观,辩证论治。

这种整体观体现在人机体本身就是一个系统,人和大自然也是一个系统,人、大自然和天也是一个系统(天人合一);这种辩证论治强调的是系统内、系统间的不断动态发展变化,如中医基础理论中的五脏六腑、奇经八脉之间的联系,中医养生与大自然的关系。

中医的这种系统论思想,决定了它很难聚焦于一点,它看到的是整体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可以说考虑周全,所以它能标本兼治,副作用小,只是治标效果没有西医之迅速而已。

所以说中医是一门系统、模糊、复杂科学。

五行学说与现代中医药研究中医药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我国历史上一座璀璨的宝库。

自神农尝百草到历代医家医书的汇集,都是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总结并不断的进行大量实践,最终形成了这样一套弥足珍贵的医药体系。

我们对其的最好态度是继承并创新,继承是因为不让这么好、这么有价值的遗产给丢弃了;创新是让它适应现代的情形下不断的促进其向前发展,为子孙造福。

屠呦呦教授获得诺贝尔奖的例子将是对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最好的诠释,她从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找到灵感,发现了曾经难倒世界科学家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解决了数百万人疟疾困扰的问题,让中医药震撼世界。

然对中医药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几乎还是停滞不前的,存在着许多问题。

如中药质量控制和评价方法难以反映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仍然是一个黑箱,中药药性如何评价等问题。

回顾现代的中药研究方法,现行的中药质量控制的基本模式是参照国外植物药的质量控制方法,借鉴化学药品质量控制的模式建立的,化学定性鉴别和指标性成分检测是其主要内容。

这样问题就出来了,中药、西药所遵循的理论基础是不同的,一个是系统论思想,一个是还原论思想,而试图采用相同的方法去评价,这难免有点牵强附会,往往很难达到目的。

当然方法我们是可以借鉴的,但必须是符和主体思想的前提下。

近年来,肖小河等基于中医药整体观、系统论的思想,通过比较中药、化学合成药、生物制剂的生产质量控制模式,得出中药应接轨生物制品的质量监控模式,提出生物效价检测比化学成分含量测定更具实际优势和价值。

并结合热力学理论,提出了生物热力学应用于中药现代化研究,涉及中药四性的评价、活性评价、复方配伍关系和药效物质筛选和中药品种评价[9]。

这些都是基于中药是多组分、多靶点,符合五行学说的系统论思想。

笔者也根据五行学说理论,结合国际DNA条形码序列选择的启示,联合化学成分作为中药指标性成分来评价中药质量,基于微量成分对疾病是无效的,可以不加考虑,起作用的是大量中药成分。

所以可以用两种以上化学成分组合来评价中药质量,如一味中药中化合物A+化合物B的含量或更多化合物组合或总皂苷、总黄酮等组合化学成分来指标中药质量。

五行学说与中医养生五行学说是中医基础理论里的基本学说之一,用来指导中医治病具有重要作用。

但中医强调治未病,治未病最好的治法是养生,通过自身系统调节机制而不用药物达到身心健康。

并且养生的目的是追求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以求达到身心与自然界的统一,以便健康长寿。

而五行学说正是自然界和人体相联系的哲学基础,也是桥梁,也是对中医养生最好的诠释。

五行系统与自然界、人体相关联如表.五行系统表其脉为弦;在自然界为其季为春,其方为东,其气为风,其化为生,其色为青,其味为酸,其音为角。

先说人体内系统我们该怎样的养肝,它与胆关系最密切,可谓肝胆相照,在外可以通过眼睛(目)、筋、泪等判断肝生理病理的状态。

相反,如果我们养好肝,眼睛会很明亮,筋会很好。

情志方面,怒伤肝。

在自然界系统中表明,春天是最好养肝的季节,因东日冉冉升起,微风轻拂,万物生长,草木泛青。

一切都是那么的生机勃勃,顺畅。

正符合木的特性。

这时候我们适当的进食一些酸味的食物,更加的促进养肝。

这么多其实告诉我们一个养生的方法,不要发怒,春天避免风邪侵袭,要保持顺畅,愉悦的状态。

特别对于经常用眼的人,多走进大自然看看绿色植物,有利于养肝明目,是对眼睛非常好的保护。

心属火,在人体与小肠相表里,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在志为喜,在液为汗,其脉为洪;在自然界为季为夏,其方为南,其气为暑,其化为长,其色为赤(红),其味为苦,其音为徵。

表明夏天重点是养心,特别对于心血管病人。

夏天天气炎热,容易出汗,适当的吃些苦味的食物,不仅清热,而且养心。

脾属土,与胃相表里,开窍于舌,在体合肉,其志为思,其液为涎,其脉为缓;在自然界对应于季节为长夏,其方位中,其气为湿,其化为华,其色为黄,其味为甘,其音为宫。

表明长夏是养脾的好季节,胃口不好,消瘦都与脾有关系,过分的思虑也会伤脾,脾喜燥勿湿。

味道甜的,颜色黄的食物养脾。

但味甜的食物得适当饮食。

肺属金,与大肠相表里,开窍于鼻,在体合皮,其志在悲,在液为涕,其脉为浮;在自然界对应季节为秋,其方为西,其气为燥,其化为收,其色为白,其味为辛,其音为商。

表明秋天重点要养肺,通过鼻、皮毛等可以看出肺的状态;悲伤肺,燥伤肺。

辛入肺,白如肺,这个时候梨子也上市了,雪白雪白的梨子养阴清肺。

肾属水,与膀胱相表里,开窍于耳,在体合骨,其志为恐,其液为唾,其脉为沉;其季为冬,其方为北,其气为寒,其化为藏,其色为黑,其味为咸,其音为羽。

表明冬季重点要养肾,耳、骨病都与肾有关,通过按摩耳朵也能促养肾;恐伤肾;咸入肾,色黑的食物补肾;冬天最大的特点是藏和寒冷,因此我们人体要注意养后天之本-肾及防寒保暖度过孤寂的冬天以为来年做准备,也是自然界生生不息必备阶段。

五行学说将人体与自然界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告诫了人类要顺应自然,利用自然不同阶段来预防疾病和养生的目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

小结阴阳和五行是我国古代哲学里的一对特殊概念,五行是从属于阴阳学说的,是对阴阳学说的补充,是中华民族理性和智慧的结晶[4]。

五行学说的核心是系统内个单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即相生相克理论)的一种动态变化。

它是一种系统论,发展观看待问题。

在现实中对我们看待事情,考虑问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提醒我们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眼光看待事情。

这种哲学理论将经久不衰。

参考文献[1] 王新华.中医学基础. 2007,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 陈徳述.略论阴阳五行学说的起源与形成.西华大学学报, 2014. 33(2): 1-7.[3] 胡嚼荣.略论中国古代“阴阳与五行.[4] 孙天胜,高思华.阴阳五行学说是中华民族理性与智慧的结晶——从《黄帝内经·素问》的角度考察.管子学刊, 2009(1): 46-50.[5] 赵洪武.论五行学说的技术性起源.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9. 25(2): 45-48.[6] 李若晖.论五行学说之成立.哲学研究, 2014(3): 1-11.[7] 吴大为,康喜强,等.五行学说思维模型的数学结构.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08. 14(4):308-411.[8] 张澔.五行学说缘起与中国古代自然哲学之探讨.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005. 11(8).[9] 肖小河.中药现代研究策论. 2011, 北京: 科学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