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复习

合集下载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点结构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知识点结构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Ⅰ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知识结构:
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
1、根本原因是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工业文明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思想造成影响;
2、政府推行各种改革,导致中国社会生活习俗的变化。

3、民主革命思潮的兴起,一些先进的中国人积极主动吸收外国的一些生产生活方
式;
影响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因素:
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作主。

2、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把实现小康作为经济建设的奋斗目标。

Ⅱ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知识结构:
近代以来交通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交通工具和交通事业的发展,不仅推动各地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而且也促进信息的传播,开阔人们的视野,加快生活的节奏,对人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Ⅲ大众传媒的变迁
知识结构:
近代以来通讯工具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讯工具的变迁和电讯事业的发展,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2014高考一轮复习: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2014高考一轮复习:必修2第五单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课件

知识点 2
社会习俗变化
1.背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 革开放等对社会习俗变革产生的影响。 2.表现 (1) 婚丧礼俗:①清末民初,新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 婚姻自主 姻,主张 ________ ,仿效西式婚礼。②新中国成立后,开始 火葬 代替土葬。 用________ (2) 社交礼仪:民国初,采用西方的握手和鞠躬,取代跪 拜礼;在称呼上,用先生和同志,取代老爷和大人。
2.广播影视普及 (1) 广播:①产生于20世纪 20年代初。② 1926 年 6月 1 日, 哈尔滨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 ——________ 广播无线电台正式 开播。③1927年3月,上海新新公司开办了中国第一座私营广 播电台。④ 1928 年,第一座全国性的广播电台 —— 中央广播电 台在南京开播。 (2)电影:①1896年8月,在上海,中国首次放映电影。② 国产 电影获得了快速发展。 民国时期,________ 北京 (3)电视:①1958年5月1日,________ 电视台试播,标志 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②197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正式更 名为中央电视台。
2.饮食文化变化 (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 西餐 传入中国,出现了中 (2) 西餐:鸦片战争后, ________ 西餐并行的局面。 3.居室建筑变化 (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 租界 ,西式住房开 (2) 西式住房:鸦片战争后,在 ________ 始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代前后,出现欧化的新式住宅。
3. 互联网 (1)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 通。 (2)至2003年上半年,国内互联网用户已居 世界第二次。
学而时习之
1.(2013年高考山东基本能力28题)人们的穿 着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 西装开始成为社会时尚是在 A.新中国成立初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革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中考《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社会生活的变化
在中国近代史中,社会生活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知识点:
1. 经济变革:从晚清时期到民国时期,中国经历了从封建经济到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
转变。

新兴工业和商业活动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国家财政和金融制度的改革,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

2. 文化变革:中国近代史上出现了一系列的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如戊戌变法、
五四运动等,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传统价值观和观念被挑战,包括封建礼教、宗教迷信等,人们开始接受新的思想观念和教育制度,追求个人自由和民主平等。

3. 教育变革:旧式的科举制度被废除,近代教育系统建立起来。

新式学校和大学的兴起,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和知识传播途径。

教育成为社会进步和个人提升的
重要途径。

4. 社会结构的变化:近代社会经历了从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

封建等级制度逐
渐瓦解,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

新兴的中产阶级和工人阶级的兴起,世袭地主阶
级和贵族阶级的地位逐渐动摇。

5. 妇女地位的变化:在中国近代史上,妇女地位的改变是显著的。

新闻媒体对妇女地
位的关注,妇女参与社会活动和教育的增多,以及女权运动的兴起,都为妇女争取平
等权益打下了基础。

6. 城乡差距的拉大:工业发展和城市现代化的推动,导致城乡差距的拉大。

城市居民
享受到了更多的机会和福利,而农村居民则面临着生计困难和资源短缺。

以上是中国近代史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对于中考《中国近代史》的学习
尤为重要。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点总结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最新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资料讲解

最新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资料讲解

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复习提纲)第一节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内容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一、服饰方面1、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特征: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A、鸦片战争前:长袍马褂B、鸦片战争后:①西装传入中国,民国后流行开来,成为男子礼服之一。

②“断发易服”(剪辫着西装。

具有移风易俗、反清色彩)③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旗袍——是西式服装影响下女性服装变化发展的典范。

C、辛亥革命后:中山装(中西合璧)——孙中山设计的中山装综合西式和中式服装的特点,成为中国男子喜欢的标准服装。

中山装和旗袍具有中西合璧的特点。

2、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特征:由于政治上的影响,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A、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代男装:列宁装、中山装、中式便装女装:列宁装、连衣裙、中式便装B、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军装和“干部服”盛行,服装样式和颜色趋于单调。

3、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改革开放后)(特征: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二、饮食方面2、西餐(1)传入时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2)影响:①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②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3)中西餐饮食文化的区别:①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②中餐以追求美味首要目的,西餐以营养为最高准则。

三、建筑方面1、传统建筑:北京四合院鸦片战争后:2、新式住宅:“新村”、“花园”、“别墅”、“公寓”3、中西合璧四、习俗方面1、中国旧时期比较落后的风俗:婚姻包办、土葬、厚葬、女子裹足且不得接受教育、迷信等2、这些旧风俗到近现代的变化:婚姻自由、婚礼删繁就简、火葬、简葬、女子放足且可以接受教育并走出家庭、破除迷信等★五、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的决定,生产力的提高(如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迅速发展)2、社会政治变革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社会政治变革影响了社会习俗的变化。

考点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知识)-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过知识)-2021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考点24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知识线索线索社会生活的变迁(1)近代:鸦片战争后,国人的衣食住行等生活方式和习俗发生了较大变化。

近代以来中国的交通运输、大众传媒等伴随着西方文明渗透而逐渐走向近代化。

(2)现代: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吃、穿、住和风俗习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代交通工具快速发展;报刊、影视和网络技术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近代中国现代中国服饰鸦片战争后,“洋布”“洋装”在城市出现;辛亥革命后,中山装受到新派人士的欢迎;20世纪二三十年代,西装、粗布大衫、旗袍、学生装等并行服装颜色由灰蓝色调为主到五彩缤纷,款式由单一走向多样化饮食从传统饮食到出现西餐,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1987年基本解决温饱问题住宅从中式宫殿、普通民居到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建筑出现由拥挤简单到宽敞舒适;政府启动“安居工程”名师点睛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这些深刻的变化是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灾难为代价的。

二、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进步(1)铁路①19世纪80年代初,清政府修成唐胥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

②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历史上的里程碑。

③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

④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公路①20世纪初,汽车开始出现在上海等大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建起汽车制造厂和比较密集的公路网。

(3)水运①19世纪70年代初,洋务派创办轮船招商局,是中国水上交通业近代化的开端。

②新中国成立后,轮船运输业获得快速发展,20世纪90年代后受铁路、公路和民航业的影响较大。

(4)航空①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标志着中国航空事业的开始;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航线开通,中国民航拉开了序幕。

②新中国成立初期,民航发展有限;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步成为世界民航大国。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总结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知识总结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一)了解近代前期在饮食、服饰方面出现的新现象(1)饮食: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和一些大城市里开始出现西餐馆、面包房和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一种时尚。

(2)服饰:男性服饰:长袍马褂:近代男子通常服饰。

西装: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民国时期流行开来。

中山装:辛亥革命后流行,成为中国男子的标准服。

(由孙中山先生设计、融合中西服饰优点)女子服饰:旗袍改良(由宽松肥大→合身适体、短袍窄袖),中西合璧、满汉风格→成为城镇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易混(错)警示】西式服饰传入中国,引发服饰变革,但并没有完全取代中式服饰,而是中西服饰并行。

(二)了解近代“废止缠足”与婚姻自由的习俗(1)习俗风尚变革的原因:①内: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提倡②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巨大变革(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事件推动等)③外:西方观念传入(2)“废止缠足”:①戊戌变法时期:维新派最早主张“废止缠足”;②民国时期:临时政府颁布“废止缠足”法令。

(反清革命的色彩)(但是,广大农村缠足陋习并未完全中止,直到新中国成立)(3)婚姻自由: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发展到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由。

①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倡导改革传统婚姻制度。

主张废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旧习,倡导“两情相悦”之风。

②民国时期:婚姻自由开始成为时尚。

婚礼仪式也由铺张繁琐改为简约文明,城市中出现西式婚礼。

三、大众传媒的发展(一)了解中国近代前期的一些代表性报刊(1)外国人最早在华办报:19世纪中前期,著名的有《万国公报》。

(2)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汉口《昭文新报》,1873年。

(3)维新变法时期:《时务报》《中外记闻》《强学报》(高潮)(4)辛亥革命时期:《民报》(同盟会机关报)(5)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二)认识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影响近代报刊和电影以丰富的内容和生动直观的形象,及时传递时事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生活质量。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1.服饰的变化 (1)原因: 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根本) (2)概况:
阶 段 表 现 服 饰 特 征 时代特征
鸦片战争后— —新中国成立 (20世纪上半 期)
男子:长袍马褂→西 中式与西式、传 装、中山装 、学生装 统与现代并存 女子:宽松肥大→旗 袍、上衣下裙
半殖民地 半封建社 会 独立自主 当家作主
(3)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 ①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 ②宣传教育,启迪民众; ③扩大了信息含量,拓宽了报道领域,丰富了人 们的生活。
2、影视事业的发展
(1)电影:
1895,法国的卢米埃尔兄弟; ①起步 1905年11月《定军山》 1931年,中国拍摄成功自己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 ②发展、成熟---进步影片: 《渔光曲》是中国第一部获得国际荣誉的影片。 《风云儿女》该片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 ③新中国成立后工农生活和革命战争题材成为电影主题 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电影再次走向辉煌。 (2)电视:20世纪20年代问世
3、互联网的兴起 (1)原因:
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2)出现: 20世纪60年代末诞生——90年代风靡全球——1994年中国正式接 入互联网 四大媒介 以纸质为媒介的报纸是第一媒体 以电波为媒介的广播是第二媒体 以图像为媒介的电视是第三媒体 而互联网,这种以数字化的方式存储、处理和传播,称为 “第四媒体” 。
1.影响中国近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 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 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40年——中国近代史——1949年——中国现代史——1978年——中国当代史——今)一个观点: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对特定阶段经济、政治的反映。

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服饰(衣)阶段:第一个阶段:鸦片战争后到新中国的建立。

这一阶段的阶段特征为中式与西式、传统和现代服饰并存;具体表现在长袍马褂(传统)、上衣下裙依然流行,西装(传入,民国后流行)、中山装(辛亥革命后孙中山设计,综合中西服装优点)、旗袍更成为这一时期的典型服饰。

中山装与旗袍是近现代民族服饰。

第二个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到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一时期由于政治上的影响,阶段特征为与革命相关的服饰成为主流。

具体表现在建国初,与政治生活联系,中山装和列宁装、连衣裙等苏式服装普遍,文革时期,军装和干部服盛行。

第三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阶段特征为与世界接轨,多彩呈现;具体表现在,服饰由最基本的防寒保暖向美观大方转变,各种款式的服装层出不穷。

现代服装改革开放后,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个性过渡。

总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2.饮食结构(食):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四大菜系。

19世纪四十年代起,西方饮食文化传入。

西餐馆各通商口岸陆续传入近代西餐传入,中西餐并行于世。

西餐中的一些常用蔬菜、调味品、西式糖果、糕点、饮料进入百姓饭桌,受到国人欢迎。

新中国社会生活新风尚。

改革开放前衣、食等凭票供应,改革开放后变化很大。

产品丰富。

政府的“菜篮子工程”深得民心。

当今中国产品丰富主要因素:经济体制改革后,我国生产力水平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工农业产品增加;实行开放政策,引进先进品种;科学技术发展;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高涨。

3.住宅(住):①传统民居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居。

②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风格的房子在租界通商口岸出现,居室建筑开始出现西化的趋向,中西合璧成为典型特征。

③新中国成立后,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物资较为匮乏。

④改革开放以来,人民住房状况得到很大改善,“安居工程”利于民生。

4.习俗风尚:近代以来,断发易服、废止缠足、婚姻制度、社交礼仪发生改变。

民国成立后,开始剪辫易服、破令放足等;会面礼:点头、鞠躬、握手取代传统的跪拜作揖等。

近代风俗变迁中最为明显的是:婚丧礼俗的变迁。

婚姻风俗的变迁特征是删繁就简效仿西方的新式婚礼。

由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到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由讲究贵贱尊卑、繁琐到追求自由、平等和简洁。

但在广大农村,传统的风俗习惯仍坚若磐石地沿袭下来。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休闲方式多样化,推行长假制度,打破陈规陋习,注重生活质量、注重环保等新风尚形成。

5、中国近现代社会的物质生活习俗变迁的特点(1)在鸦片战争后直至民国时期经历了由盲目排外向学习西方、由过去的封建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趋进的过程,呈现出既追新慕异、去土存洋,又新旧并存、中西合璧的特征。

(2)建国后由于意识形态的支配,又重新趋于封闭化、独立化。

(3)改革开放以后,由于观念的转变,与世界联系愈加紧密,逐渐又跟上了国际的潮流。

6、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主要因素(1)西方文明的冲击,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

西方国家资本的注入,把以工业文明、科学文化和生活方式为核心的近代文明移植到中国;(2)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机器大工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3)政治社会变革的推动;(如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推动)(4)科技革命的影响;(5)思想观念的变化。

等7、总体概括:1840年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及原因:表现:衣——从长袍马褂到西装和五彩缤纷的休闲服装;食——从传统饮食到引进西餐,讲求饮食的营养均衡和健康;住——从传统平房到宽敞楼房;风俗——发迹陈规陋习,推广文明习俗。

原因:外因——鸦片战争以来由于西方国家侵略,西方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传入中国;内因——先进的中国人认识到自身落后,主动向西方学习;中国共产党以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工作重心。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交通:牵引动力由人力、畜力向机械动力演进,是交通近代化的趋势1.铁路——工业化的缩影:曲折历程:(1)19世纪70年代,外国商人擅自修筑比吴淞口到上海的淞沪铁路,这是中国境内第一条铁路,清政府拆毁;(2)1881年,清政府修筑从唐山到胥各庄的第一条铁路,标志着中国铁路的诞生,因担心震坏“皇陵”风水,上演“马拉火车”笑话;(3)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列强在中国强修铁路,控制中国的重工业,划分势力范围,铁路修筑到哪里,列强势力就扩张到哪里;(4)1905年洋务运动期间第一批幼童留学生出身的詹天佑修建京张铁路,开办中国人自办铁路的新篇章;(5)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对中国的铁路建设情有独钟,曾自任全国铁路总长鼓励修长铁路,兴办实业,关注民生;(6)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开通西南、西北交通线。

90年代,京九铁路全线通车。

2003年上海,世界上第一条磁悬浮列车投入商业运营。

2006年,世界上海拔最高、施工难度最大的青藏铁路通车,使西藏和内地联系在一起。

到“九五”期末,中国铁路运营总里程亚洲第一,世界第四位。

2.其它交通运输业:(1)公路交通(道路交通、汽车工业、能源利用三方面):20世纪初,上海开始出现汽车。

1906年天津有轨电车,1924上海公共汽车。

1969年北京地铁。

中国有自己的自行车制造厂是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

新中国成立后,公路建设成果显著,建有青藏、康藏、新藏公路,武汉、南京长江大桥等,全国建成密集的公路网。

截至2008年底,中国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73.02万公里,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万公里增长了45倍。

截至2011年底我国高速公路总里程达8.5万公里。

中国高速公路总里程全球第二。

(2)航运:中国近代轮船业发端于洋务运动时期。

1872年李鸿章轮船招商局的开办,这是洋务派创办的近代第个民用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航运公司,从此打破了列强在华垄断局面,标志着中国近代水上交通运输业的开端。

(3)航空:1909年冯如制成中国第一架飞机。

(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研制成功人类史上第一架飞机)民航事业起始于20世纪20年代。

1920年中国首条空中航线北京至天津开通,中国民航拉开序幕。

30年代中期: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航空网,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省份实现飞机运营。

3.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工具的进步发展特征:①动力:人力、自然力→机械力②技术:引进→自制自研③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④对象:平民化、普及化⑤进程:先慢后快⑥种类:海陆空,传统和现代化各种交通工具并行通讯工具(联系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4.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电讯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到2003年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开始用互联网。

5.中国近代以来通讯工具的进步:(1)近代邮政:(近代之前:驿站、民信局)①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②1896年:大清邮政局正式成立,通信范围主要商埠和中心城市③辛亥革命后:改称中华邮政(2)近代电信:①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后线路遍及18省,这是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此后形成通达的电讯网络。

②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③1932年:开设了国际无线电报业务(3)电话:①1882年:传入中国。

当时上海人称之为“德律风”,称“入手而能用,着耳而得声,坐一定而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新闻声音”,令沪人大为叹奇。

1884年,李鸿章架设了自天津到保定的电话线,是我国第一条长途电话线。

清政府在20世纪初在南京开办第一个电话局,开通第一部市内电话。

②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但当年全国电话容量只有37万,用户26万户,普及率0.05%。

③20世纪80年代以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④2003年固定电话、移动电话数量居世界第一。

6. 认识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1)促进了人员商品与信息的传递,加快人们生活节凑(2)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大大加强(3)加速了城市化进程(4)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5)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6)对生态环境和人们的身心健康产生一定不利的影响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1.大众传媒1)表现:出现近代报刊和电影,互联网兴起。

2)影响:及时传播信息,促进科学知识的普及,开阔人们视野2.报刊:(1)19世纪中前期,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办报,《中国丛报》、《万国公报》;(2)此后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越来越多,如戊戌变法时期的《时务报》,辛亥革命时期的《民报》,五四时期的《新青年》等。

维新变法运动中:成为推进变法、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形成国人办报高潮,代表《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3)1872年上海创办《申报》是中国近代历时最长、影响最大的中文报刊;(4)20世纪前期,中国共产党创办有《共产党》、《红色中华》、《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政论性报刊;(5)新中国成立后,我国近现代报刊逐渐普及。

3.电影:经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历程①1896年:在上海第一次电影放映②1905年:中国人自己摄制第一部影片《定军山》首映成功,标志着中国电影事业的开始起步。

③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快速发展,产生许多知名导演和影星,出现一些优秀的电影作品。

1931年,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拍摄成功,,结束中国电影无声的历史。

第一部国际获奖的影片《渔光曲》,蔡楚生导演、王人美主演。

④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以宣传抗日救亡为主题,其插曲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⑤新中国成立后:创作中过于强调政治宣传作用,题材单调;改革开放后:《小花》等相继问世,走向辉煌新时代,许多影片获国际国内大奖(附:广播,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建立起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广播电台)4.电视:①1958年:北京电视台实验播出,标志着中国电视业的诞生。

②1978年:更名为中央电视台,此后省级地方电视台纷纷成立③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卫星、有线网络传输新格局形成④2008年:中星九号卫星发射,解决边远农村收视难。

5.互联网——“第四媒介”美国科学家对近现代历史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

”(1)互联网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1994年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

过程: 1995年只有7213户,2006年已达到1.23亿用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