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着色剂的应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六种着色剂毒性研究进展

六种着色剂毒性研究进展

六种着色剂毒性研究进展天然色素应用技术推广实验室aingw@摘要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公布 6种色素可能会引起儿童多动症 ,引起人们极大关注。

文章探讨了这 6 种色素日落黄、柠檬黄、喹啉黄、偶氮玉红、胭脂红、诱惑红毒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

对南安普顿大学研究这6种色素的毒理分析做出详细的论述。

对未来食品合成色素的应用 ,提出建议。

关键字食品合成色素; AD I;毒性;儿童多动症1前言近年,食品添加剂已成为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关注焦点。

科学家们对6种常见的食用人工合成着色剂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诱惑红、喹啉黄、偶氮玉红作为重点研究对象。

2007年9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研究人员发现[ 1 ] ,许多食品含有的这6种着色剂(还包括防腐剂苯甲酸钠),能够引起多种儿童多动症的症状,比如过度活跃、注意力不集中等。

这些物质特别在软饮料、果汁、沙拉酱等儿童经常食用的饮料和食品中含量更高。

对于南安普顿大学的这项研究结果,英国政府非常关注。

英国食品标准局(FSA)在英国食品法规中除再次重申“1岁以下婴儿食用的食品中,不得含有任何添加剂”外,该局还提醒父母们不要给孩子们购买含有大量添加剂的饮料、糖果和加工食品。

2008年4月,英国食品标准局拟议禁止在食品内添加6种人工色剂:日落黄、柠檬黄、胭脂红、诱惑红、喹啉黄、偶氮玉红。

欧盟食品安全局也对此高度重视,开展相关物质的风险评估研究[ 2 ]为了更好地认识这6种着色剂毒性,特别是其对儿童行为能力的影响,我们对此作一综述。

2 6种着色剂着色剂,通常包括食用合成着色剂和食用天然着色剂两大类。

食用合成着色剂是用人工方法进行化学合成制得的[ 3 ]。

合成着色剂具有着色力强、色泽鲜艳、不易褪色、稳定性好、易溶解、成本低等特点,目前仍在广泛使用。

但近年来由于存在安全性问题,其使用品种逐渐减少。

2. 1 日落黄日落黄又名晚霞黄,橙红色粉末或颗粒,吸湿性强。

水溶性偶氮类色素,中性和酸性水溶液呈橙黄色,碱性时红棕色。

天然食品添加剂玉米黄色素的研究进展

天然食品添加剂玉米黄色素的研究进展
Ag — ea— d c ir g n r t - o 临 食 及 隐黄素 (4 H50,rpo a t i) C 0 0 cy tx nhn等类胡 萝 ( e rlt e Ma uaDe e eain AMD) 床 医学 、 床 药 理 、 品 工业 、 化 妆 品 工
素 所 组 成 , 广 泛 存 在 许 多植 物 中 一 类 及 其 眼病 ( 种 老 年 性 角 膜 浑 浊 所 至 的 盲 业 上 高 速 发 展 , 内 天 然 黄 色 素 市 场 需 求 是 一 国
i : 。。 . i 圜 。。 . 。 。 : 。 。 。。 . 。
研 究 报 告
天 然食 品添 加 剂 玉米 黄 色 素 的研 究进 展
张智’ 王婷婷’ 邹心 东 张均韬 (. 1 东北林 业大学 哈尔滨 1 0 4 ; 2 黑龙江佰 益食品发展 有 限公 司 00 5 . 哈尔滨 1 0 7 ) 0 8 5
【^ 2 】
且 , 眼睛 的 晶状 体 中存 在玉 米 黄 色 素 , 在 它 残 留的 问 题 , 纯化 工 艺 一 般也 比较 繁 琐 , 且 能 淬 灭 单 线 态 氧 , 间接 地 减 少 晶 状 体 蛋 能
因此 , 关 玉米 黄 色 素 提 取 和 纯 化 的 方法 有 仍 有 待 进 一 步 研 究 。 外 , 米 黄 色 素 对 另 玉
在 玉米 籽粒 中含 量约 0 0 ~0 9 g 1 0 。 人 。 Sd o 等(94对 A . 1 .r / 0 g a 据 e d n 19 ) MD 者3 5 患 6 人和 而 我 国黄 色素 实际 产 量不 足6 0吨 , 且 国 00 并
患 症 而 且 是 生 产 保 健 食 品添 加 剂 , 作 为 天 然 和 玉 米 黄素 的黄 绿 色 蔬果 者 , AMD 危 供 不 应 求 势 头 。 米 黄 色 素 有 着 广 泛 的应 它 玉 色 素 已 被 欧 美 等 许 多 国 家 批 准 为 食 用 色 险 性 明显 下 降 。 年 来 , 究 表 明 , 米 黄 用 和 经 济前 景 。 此 提 高 玉 米 黄 色素 的提 近 研 玉 因 素。 由于 对 人 工 合 成 色素 和 有 关 添 加 剂 潜 色 素 以 高 浓 度 存 在 于 人 眼 底 黄 斑 中 , 作 取 产 量 以 及 提 高其 稳 定 性 是 当前 工 作 的首 可 在影响的不确定性 , 因而 在 崇 尚 自然 的 今 为 近 紫 外 蓝 光 的 吸 收 剂 行 使 保 护 功 能 , 防 要 问题 。 目前分 离 纯 化 玉 米 色 素 的 方法 一 天 , 类 天 然 的 食 品 添 加 剂 受 到广 泛欢 迎 止 黄斑 氧 化 损 伤 , 保 护 黄斑 免 遭 破 坏 ; 这 以 并 般 都 用 到 有 机 溶 剂 , 可 避 免 地 存 在 溶 剂 不

天然多功能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

天然多功能食用色素的研究进展
产 的产 品列入 天然 色素 范畴 。
超临 界萃取 法 目前所 用萃 取剂 主要 为二 氧化 碳 ,由于其 极性 限制 , 目前该 技术 主要用 于提取
胡萝 卜 素类色素如辣椒红、叶黄素等。对极性较大的花色苷类色素 ,尚有待于开发新的超临界萃
取剂 和修 饰剂 。
上述各法中,组织培养法 ,酶反应法 ,微生物发酵法和超临界萃取法是今后 的发展方向。 13 天然食用色素的纯化方法 . 用一般萃取工艺经浓缩而得到的天然色素产品,通常色价低 ,杂质多和有异味。这些都将直 接影响天然色素的稳定性 、染着性及其应用 ,因此对色素产品的精制十分重要。 目 前天然色素的
能耗 大等 缺点 。
收稿 1期 :20 —1 —1 5 1 05 2 9

1 ・ 2
维普资讯
20 0 6正
广 东微量元素科学 G A G O G WE uA G Y A S E U U N D N I N U N uK x E
6 种 E 2。 o 1 I —
目 国外的食品着色剂大多以天然色素为主 ,合成色素为辅。我国的天然食用色素研究起步 前 较晚 ,目前尚处于天然色素与合成色素并存的状况 ,但我国已把开发天然食用色素作为发展食 品
添加剂 的一个 重要 方 向 。仅 国家 “ ・ ”重 点科 技攻 关项 目就 开发 了 四种天 然食用 色 素新 产 品 , 七 五
红 、酒糟 红 的生 产 。
用微生物发酵法来生产天然色素的方法历史悠久。我国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用发酵法来生产红
曲 ,用发酵 法来 生 产 . 萝 b 胡 素也 已成功 。
人工合成法是用化学方法合成与天然色素结构一致 的物质。如用该法来生产 一 胡萝 卜 、 素

我国食用天然蓝色素研究进展

我国食用天然蓝色素研究进展
我国食用天然蓝色素研究进展
毛得奖1 ,朱亚玲2
( 1. 山东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济南 250353; 2. 山东轻工业学院化学工程学院,济南 250353)
摘 要: 天然色素具有安全、营养、多功能性的特点。天然蓝色素是天然色素中的稀缺色素。植物和微
生物是生产天然蓝色素的主要原料来源。植物天然蓝色素主要有靛蓝、栀子蓝、藻蓝蛋白色素等。链霉菌、
151
3 微生物天然蓝色素
虽然目前大多数天然蓝色素产品仍是以动植 物材料为原料制取的,但是这类材料的获取容易 受到季节、气候、产地等因素的制约,从而使得 天然蓝色素的产量非常有限,因而价格昂贵,难 以普及应用。微生物生长迅速,而且自然界中能 够产生色素的微生物种类非常丰富,利用微生物 资源生产天然色素基本不受资源、环境、时间和 空间的限制,因而具有利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植物来源的材料生 产天然色素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采用微生物生 产天然色素 终 将 会 成 为 天 然 色 素 来 源 的 主 流[24]。
假单胞菌、假交替单胞菌、杜檊氏菌、黄杆菌、出芽短梗霉、光合细菌、基因工程菌株等微生物中的某些种
类能够产生天然蓝色素,其中放线菌紫 ( 红) 素、绿脓菌素、紫色杆菌素为兼具抗生素作用的蓝色素。超声
波破碎、柱层析和高速逆流色谱、超临界流体法、微滤和超滤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天然蓝色素的提取分离及精
制纯化,微胶囊化、酯化、醚化、酰化等促进色素稳定的反应技术也被应用于改善天然蓝色素的稳定性及色
常有限。有机天然蓝色素则主要来源于植物和微 生物材料。蓼蓝、茶蓝、马蓝、吴蓝、菘蓝等木 蓝属植物的叶子可以用于制取靛蓝染料[4]。栀子 蓝 色 素 是 用 茜 草 科 植 物 栀 子 ( Gardenia jasminoides) 的 果 实 中 的 栀 子 苷 制 备 的[8]。 麦 冬 ( Ophiopogogon japonicus) 果实[9 - 10]、爵床科植物 山蓝 ( Peristrophe baphica) 、 [11] 紫 甘 蓝 ( Brassica oleracea) [12]、蓝粒小麦 ( purple and blue - grained wheat) 种子[13]等植物来源材料都用于制取相应 的蓝色素。虽然有研究报道转基因棉花和转基因 玫瑰能够产生蓝色素,但这类转基因植物材料因 来 源 珍 稀, 目 前 尚 不 能 用 于 生 产 天 然 蓝 色 素[14 - 15]。螺旋藻、蓝藻、念珠藻等藻类可用于制 取藻蓝蛋白色素[16 - 18]。牡蛎舟形藻 ( Haslea ostrearia) 能产生提高牡蛎经济价值的蓝色马雷讷 素[19]。大蒜 ( Allium sativum) 经醋浸制后能发生 绿变,其中可以分离出蓝色素[20 - 21]。有些微生物 如链霉菌 ( Streptomyces sp. ) 、假单胞菌 ( Pseudomonas sp. ) 、 假 交 替 单 胞 菌 ( Pseudoalteromonas sp. ) 、杜 檊 氏 菌 ( Duganella sp. ) 、出 芽 短 梗 霉 ( Aureobasidium sp. ) 、紫色非硫细菌等可利用培养 基质在生长过程中产生各不相同的蓝色素,另有 一些基因工程菌株可以产生靛蓝色素[22 - 23]。

佛手果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开发

佛手果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开发

佛手果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开发佛手果是一种广泛分布于亚洲地区的特殊水果,其独特的风味和香气使其成为许多人喜爱的食材。

然而,除了作为食品之外,佛手果还具有潜在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的开发价值。

本文将探讨佛手果作为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的潜力,并介绍相关的开发研究进展。

首先,佛手果作为天然染料具有独特的色彩特性。

佛手果的果实外皮呈现出鲜明的橙黄色,这种色彩可以提取用于染料的杂色酮。

杂色酮是一种天然有机化合物,具有艳丽的橙黄色,并且对于染料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研究表明,佛手果提取物可以作为生物染料用于染色纺织品、皮革和纸张等材料,并且具有优良的染色性能和抗褪色特性。

其次,佛手果作为食品着色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传统的食品着色剂通常含有化学合成的化合物,这些合成物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相比之下,天然食品着色剂更安全可靠。

佛手果中的杂色酮被广泛用于食品着色剂的开发,这些食品包括果汁、饮料、冰淇淋、糖果、面包等。

由于佛手果具有天然的鲜艳色彩和独特的香气,其作为食品着色剂可以提供视觉和味觉上的双重享受,并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食用体验。

为了开发佛手果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一项研究表明,佛手果中含有丰富的杂色酮,其提取方法基本是将果实切开并提取其中的色素。

通过改变提取条件和纯化过程,可以得到高纯度的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

此外,科学家还研究了佛手果染料的应用性能,包括染色性能、抗褪色性能、热稳定性等。

这些研究结果表明,佛手果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具有良好的应用潜力,并且可以满足市场对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的需求。

然而,佛手果作为天然染料和食品着色剂的开发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佛手果的果实生长季节有限,因此其产量相对有限。

其次,佛手果的提取过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和设备,提高了生产成本。

此外,特定人群可能对佛手果染料和食品着色剂产生过敏反应,因此需要进行更多的安全性评估和监测。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仍然非常重要。

新型食品着色剂EMIQ

新型食品着色剂EMIQ

以此标准加入 着色效果较好
着色剂成本
芦丁成本低,280 元/Kg;合成1 Kg EMIQ成本大约在800元左右 天然食品着色剂价格最高可达4000 元/Kg 价格 优势
EMIQ作为新型天然食品作色剂,目前仅停留在实验室 基础研究阶段,具有较大的市场研究开发价值。
谢谢观看!
研究现状
污染大
人 工 合 成
成本高
效 成 污 果 本 染 好 低 小
鼠李糖苷酶
本实验室异槲皮苷研究进展
普通管式反应器加入金属 离子(K+, Li+, Mg2+, Zn2+ 和 Al3+)。
【Journal of Molecular Catalysis B: Enzymatic, 2012. 81(0): p. 37-42】
研究前景
亮黄色
多种食品的着色剂 食品着色剂
EMIQ
安全性
已得到FDA认证
药品胶囊开发 药理活性
保肝护肝,降血压等
GB14881-2013 食品生产通用卫生规范
着色剂用量
装饰性果蔬 0.1g/Kg 以赤藓红计 凉果类、糕点彩装等 0.05 g/Kg 以赤藓红计 果蔬汁 (肉) 饮料 0.05 g/Kg 以赤藓红计
DOI:10.1038/srep08682】
目前仅是实验室基础研究,需要进一步合作探索提高异槲皮苷产量
核心技术
1 反应体系:离子液体-缓冲液/萃取液体系 实现反应过程的反应分离耦合。
2 过程强化:水浴加热
超声强化
微波强化
3 新型反应器:自行设计加工多通道多入口式微反应器
强化反应过程传质传热,加快反应速率。
30h 50.6% 离子液体体系中 酶促合成异槲皮苷

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红曲色素是一种天然的食品着色剂,是由红曲菌发酵产生的一种色素,其主要成分是赤霉素。

红曲色素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肉制品中的应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及其相关知识。

一、红曲色素的特点1. 天然来源:红曲色素是由红曲菌发酵得到的一种天然色素,其来源天然、健康、安全。

2. 稳定性高:红曲色素在酸性、碱性、热处理条件下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不易受光、热、氧气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褪色与分解。

3. 色泽鲜艳:红曲色素呈红色至紫红色,对肉制品具有良好的着色效果,使肉制品色泽鲜艳、诱人。

4. 具有抗氧化功能:红曲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在肉制品中可以延长保存期限,延缓肉制品的氧化变质。

二、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应用1. 火腿、香肠制品:红曲色素可以代替人工合成色素,为火腿、香肠等肉制品提供天然的着色剂,使其色泽艳丽,口感更佳。

2. 火腿肠、午餐肉等加工肉制品:红曲色素可以增加加工肉制品的色泽鲜艳度和诱人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3. 腌制肉制品:在腌制过程中添加红曲色素能够增强肉制品的色泽,使其更加诱人。

三、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作用1. 增加色泽:红曲色素可以为肉制品增添红色或紫红色的色彩,使其外观更加诱人。

2. 提高品质:红曲色素可以提高肉制品的整体品质,使其外观更加美观,口味更加鲜美。

3. 增加营养:红曲色素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氨基酸等,对肉制品的营养价值有所增加。

4. 增加抗氧化性:红曲色素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性能,可以延长肉制品的保存期限,降低氧化变质的可能性。

四、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添加标准根据国家的相关法规标准,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添加量是有一定限制的。

通常来说,红曲色素的添加量应该控制在一定的比例内,不能超标使用。

而且在添加红曲色素时需要注意与其他食品添加物的搭配使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

五、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研究进展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健康饮食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红曲色素在肉制品中的研究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天然食用黄色素研究进展

天然食用黄色素研究进展

有研究表 明,在食 品着色剂方面,黄色素是 类主要 的食用色素的品种 ,因为黄色色调与其 他色调相 比,相对 比较柔和 、诱人 ,可以使消费 者产生强烈的购买欲 ,国内天然黄色素市场需求 量在 l O万吨以上 ,占色素总需求量 的 6 % ,而 o 我国黄色素实际产量 不足 60 00吨… ,加之 国外 市场 的大量需要 ,天然黄色素呈现 出供不应求 的 势头 ,故食用黄色素的开发研究具有广阔的前景 及经济潜力。本文主要对几种具有保健功能的食
Ke r s au a e o ime t a d na y l w ime t u e m i y wo d :n tr ly l w pg n ;g r e i e o p g n ;e r u n;e rh mi i a t a d n;mo a c 8y l w p g n c u n su e o i me t t — a
Th e e r h a d p o r s fe i l a u a e lw ime t e r s a c n r g e s o d be n t r l l y o pg ns
T G U l Z AO i QI ins e g AN Qi - n i H Ha a- n T h
维普资讯
试 验 研 究
天然食用黄色素研究进展
唐 秋 琳 赵 海 戚 天胜
(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四川成都 , 104 1 60 6 2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 ,四川成都 , 10 1 604 )
摘 要 :目前 , 兼具 营养保健功效 的天然 色素是 色素发 展 的必然趋势 。黄色素是 一类 重要 的天然色素 ,
廉 ,容易实现大规模生产 ,长期 以来一直作 为食
品着色剂广泛使用。现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着色剂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对食品着色剂的应用与研究状况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综述,并对着色剂的特点、稳定性、安全性及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指出了食品着色剂应用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动向。

关键词:食品着色剂;安全性;稳定性;研究进展颜色是评价食品外观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人们在判断食物的好坏时往往先观察其色泽,自然、柔和、令人赏心悦目的颜色可以激起人们的食欲,增加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反之,如果食品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变色或者退色,食品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食品中加入食品着色剂加以调色,以适应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食品着色剂又称食品色素。

食品染料、食品着色剂按结构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着色剂;按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着色剂;按来源分天然和人工化学合成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主要是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组织过物理方法提取得到的,而合成着色剂是通过人工化学合成的方法所得到的有机着色剂[1]。

1食品着色剂的发展概况1.11856 年以前阶段(早期天然色素阶段)此阶段是从人类文明的早期至 1856 年的三千多年的漫长历史过程。

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人类已经开始从植物、动物、矿物质中取得有色物质,用于食物、衣服、皮肤等染色。

当时对这些植物、动物、矿物质来源的有色物质主要着眼于有效性,即有颜色即可,对它们的安全性,特别是潜在的安全危害性所知甚少,考虑不多。

此阶段暂称为主要注重颜色的早期天然色素阶段。

1.21856 年至 1900 年阶段(以化学合成染料为主阶段)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产生了染料工业。

1856年,英国人 Sir Willian Henry Perkins 用煤焦油做原料,用化学合成方法合成了人类第一个化学合成染料——苯胺紫。

随后,在欧洲许多种合成染料问世。

化学合成染料一经问世,比过去所用的天然色素表现出许多优点:①不受生物资源、季节、栽培条件、气候等限制,可随时在化学反应器中生产;②成本低、价格便宜;③纯度高、质量均一、溶解性好、染着性好、可调整色调;④色泽鲜艳;⑤稳定性好。

由于当时医学毒理学尚不发达,人们尚未顾及到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的安全性的严肃性,因此,在欧洲很快将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着色,一时间,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着色几乎替代了过去的天然色素,并漫延到世界各地。

此阶段对化学合成染料用于食品着色,主要基于有效性,而对化学合成染料的安全性及潜在的安全性、继代的安全性尚未能顾及。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生命和健康有了不断提升的要求,又由于医学毒理学的发展,人们开始对用于食品中的合成染料安全性予以关注。

为此,引出食用着色剂下一阶段的发展。

1.31900 年至 1990 年阶段(安全性第一阶段)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长足发展,人类有了进一步关注自身生命与健康的条件,特别是关注食品的安全性。

而医学毒理学的发展,使人类有了深入评价食品安全性的技术和手段。

大约在 1900 年以后,世界各国政府已经开始关注食用着色剂的安全性问题。

1900 年,德国人 B C Nesse 开始了化学合成染料安全性评价工作,他从世界上 37 家化工厂生产的近 700 种合成染料中选出用于食品着色的 80种进行安全性评价。

这 80 种中,有 30 种未经过毒理学试验,确认为安全性不明;另有26 种虽然进行过毒理学试验,但试验结果自相矛盾,说明安全性也存在问题;另外有 8 种可以预料就是不安全的。

这样,用于食品着色的 80 种合成染料中已经有 64种被确认为安全性存在问题。

剩下的 16 种进行严格系统地毒理学试验,试验模型从兔、狗,一直做到人体。

经过毒理学试验和安全性评价后,最终确定这 80 种中只有 7 种是安全的。

B C Nesse 把这 7 种被确认为安全的合成染料推荐给当时的美国政府。

美国政府于1907年正式批准允许这7种合成染料作为食用色素,它们是:丽春红(1907 年批准使用,1961年撤销使用)、苋菜红(1907 年批准使用,1967 年撤销使用)、赤藓红(1907 年批准使用,现在仍使用)、橙色 1(1907 年批准使用,1956 年撤销使用)、萘酚黄 S(1907 年批准使用,1959 年撤销使用)、亮绿 SF微黄(1907 年批准使用,1960 年撤销使用)、靛蓝(1907 年批准使用,现在仍使用)。

美国政府 1907 年批准使用的 7 种合成色素中,现仍使用的只有 2 种,即赤藓红、靛蓝。

经过近一百年对化学合成食用色素的安全性评价,现在美国政府批准的食用合成色素仍为 7 种:赤藓红、红色 40、柠檬黄、日落黄、坚牢绿、靛蓝、亮蓝。

在这个阶段中,世界各国相继出台食品添加剂法规,对本国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用法规进行严格管理,基本原则是:第一位的是安全性,然后才是有效性。

1.4 1990 年以后阶段(天然、安全、有效、具有生理功能新阶段)自 1900 年以后,食用着色剂一直是以安全性为原则发展的。

这一百年间,人类一方面在不断筛选那些更安全更有效的合成色素;同时也在大力开发天然色素。

因为天然色素不但具有天然、安全、有效等优点,而且有些天然色素品种还具有某种或某几种调节人体正常代的生理功能。

我国食用天然色素的研发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在短短几年时间就研究开发出几十个天然色素品种,随后有些品种进入中试,相继产业化。

二十多年来,我国科技工作者和企业瞄准国际发达国家的水平,大步快跑,使我国迅速形成的食用天然色素产业已经与国际接轨。

1994 年,我国正式宣布中国食品添加剂发展方向是“天然、营养、多功能”,这个方针指引着我国食用天然色素产业走上了国际食用着色剂发展的轨道。

到目前为止,我国政府批准允许使用的60 种食用着色剂中,有 47 种是天然色素,从前面介绍的数据可算出,2003 年,我国天然色素和产量是食用合成色素的 21 倍之多。

可见我国天然色素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

1999 年,欧洲国际食品配料和食品添加剂展览在巴黎举行,这是世界最大规模的食品配料及食品添加剂展览。

本次展会首次打出“健康食品配料和健康食品添加剂”的理念。

自此以后,每隔一年,这个欧洲展均为“健康”。

所谓健康,既指:天然、安全、有效、有生理功能。

目前国际国食用着色剂发展趋势是天然,天然色素是发展方向,并且天然又兼有生理功能的天然色素更是今后将会优先快速发展的。

目前我国政府批准允许使用的功能性天然色素有天然β-胡萝卜素、黄素、辣椒红、红米红、栀子黄、黑豆红、高梁红、玉米黄、萝卜红、红曲米、葡萄皮红、茶黄素、茶绿素等,尚未批准已试产或生产外销的有番茄红、叶黄素等。

这些天然色素除有着色作用外,还具有各自特有的生理功能。

2 食品着色剂的特点食品着色剂具有以下特点[5,6]:(1)天然着色剂色调比较自然柔和,能拉近人与自然的关系,但是天然着色剂染色能力较差,染色不均匀;合成着色剂色泽鲜艳,受到消费者特别是儿童和青少年的欢迎。

(2)天然着色剂一般来自动植物本身,对人体无毒副作用,与合成着色剂相比,安全性较高,但合成着色剂有着色力强、易于溶解、无臭无味,价格便宜等优点而备受人们欢迎。

(3)大多数天然着色剂对光热、金属、酸碱、氧化剂比较敏感,在这些条件下不稳定,色调会发生很大变化,而合成着色剂正好能弥补这一缺点。

(4)有些天然着色剂可作为天然抗氧化剂和天然防腐剂,由于合成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存在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倾向于使用天然的抗氧化剂和防腐剂。

(5)大多数天然着色剂同时也兼有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食品着剂在医疗领域也有很大的应用前景。

例如,红甘蓝色素对人体心脏病和动脉硬化都有良好的防治作用。

3 影响食品着色剂优化的因素3.1 食品着色剂的安全因素随着毒理学家和分析化学家的不断深入研究,众多合成着色剂已被人们所认识,合成着色剂的弊端逐渐暴露出来。

人工合成着色剂大多是偶氮类型化合物,许多偶氮类型化合物在人体可代生成有毒副作用的α—萘胺和β—萘胺[1]。

鉴于合成着色剂的不安全因素,国外对这些食用合成着色剂都制定了严格的法律法规,我国也对各地区正在生产使用的食用着色剂进行了抽样调查[7]。

我们知道,许多物质超过一定的摄入量就会表现出一定的毒副作用[8],同样,食品着色剂也不例外。

着色剂只要在国家允许的围使用,一般不会对人体有健康危害,但是,目前食品着色剂种类繁多,添加着色剂的食品随处可见,可能某一种食品着色剂的添加量是合格的,但是消费者多次多量地摄入某种或多种着色剂后仍然会有毒副作用。

3.2 食品着色剂的稳定因素研究天然着色剂的突破点是改善其质量和提高其稳定性,各国化学家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

通常对天然着色剂稳定性的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9-11]:(1)光照因素。

指的是着色剂在日光直射下的颜色变化,例如,叶绿素广泛存在植物的叶茎中,遇光易分解,为了提高其稳定性,一般制成铜钠盐。

(2)温度因素。

考虑的是着色剂的耐热性,红花黄色素的耐热性较差,若使用在含Vc较高的食品中可提高其稳定性。

(3)酸碱因素。

是指着色剂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所表现出来的颜色以及稳定性的变化,如β—胡萝卜素广泛存在于胡萝卜和藻体,在弱碱性条件下较稳定,但是在酸性条件下易分解,若加入少量Vc可提高其稳定性;玫瑰茄色素颜色随溶液的pH值变化而变化,酸性条件下呈红色,中性为紫色,碱性呈蓝色。

(4)金属离子因素。

常见的有铜离子、钠离子、镁离子、铁离子等,栀子花色素对铁离子的耐受性不强,一些金属离子能使着色剂变色甚至退色,而有些金属离子能使某些着色剂稳定性增强,如叶绿素制成铜钠盐可提高稳定性。

(5)抗氧化剂和还原剂因素。

常用的抗氧化剂有Vc、硫代硫酸钠,例如,红花黄色素由于耐热性不好,对金属离子敏感,加入少量Vc可大大提高其稳定性。

(6)一些化合物如蔗糖、明矾、酒石酸盐的因素。

例如,地黄黄色素在加入明矾和酒石酸盐后其稳定性可明显增大。

(7)某些着色剂和另外一种着色剂相结合其稳定性也可提高,如甜菜红和菜色红两种着色剂相互结合后稳定性明显增强。

(8)溶解性因素。

葡萄皮色素和紫色素都是水溶性着色剂,而红米色素和紫草色素都是脂溶性着色剂。

另外,着色剂的耐盐性和耐微生物性对着色剂本身也有一定的影响。

4 我国天然食品着色剂的发展前景我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

据考察,的乌饭树叶中黑色素含量高达18.7%;西双纳槠树果鞘中棕色素含量很高;仙人掌果实中紫红色素较高[12]。

另外,还有很多种类有待研究开发,仅天然的食用着色剂品种就有35类,绝大多数具有开发价值。

我国地大物博,动植物品种多样,可供开发的资源很多。

目前,广大消费者对天然绿色食品需求量日益增加,也使得天然食品着色剂在市场上的份额逐年扩大。

食品着色剂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天然着色剂、人工合成着色剂、天然与人工合成着色剂并用、天然着色剂四个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