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合集下载

2010年风温肺病中医诊疗方案

2010年风温肺病中医诊疗方案

风温肺热病的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是指肺气不清,肺失宣肃而上逆,发出咳声或咳吐痰液为主要表现的一种肺系病证。

本病主要指引起咳嗽的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4-94)咳嗽病的诊断依据(1)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2)好发于冬春季节(3)肺部听诊:肺部实变体征和/或湿罗音(4) X线检查:示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2、西医诊断:(1)咳嗽为主要症状,多继发于感冒之后,常因气候变化而发作。

(2)好发于冬春季节(3)肺部听诊:肺部实变体征和/或湿罗音(4)血常规示白细胞和中性细胞比率及计数正常或升高;(5)X线或CT检查检查:示片状、斑片状浸润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以上1-4项中的1项加第5项,并除外肺结核、肺部肿瘤、非感染性肺间质疾病、肺水肿、肺不张、肺栓塞、肺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症及肺血管炎后可建立诊断二、鉴别诊断1、肺痨:以干咳或痰中带血、或咳血痰为特征,常伴有低热、盗汗、消瘦等症状2、肺痈:以咳吐腥臭脓血痰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发热、胸痛等症。

【中医治疗方案】(一)辨证论治1.风热犯肺证候: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喉燥咽痛,咯痰不爽,痰黏稠或稠黄。

可兼见咳时汗出,鼻流黄涕,口渴,头痛,肢楚,恶风,身热。

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方药:桑菊饮加减。

桑叶15,菊花15,桔梗10,杏仁10,连翘10,芦根10,薄荷后下6,甘草6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服2.痰湿蕴肺证候: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黏腻或稠厚或稀薄,每于晨间咳痰尤甚,因痰而嗽,痰出则咳缓。

可兼见胸闷,脘痞,呕恶,纳差,腹胀,大便时溏。

舌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方药:二陈汤合或三子养亲汤加减。

制半夏10,陈皮15,茯苓25,莱菔子10,白芥子10,苏子10,白术10,甘草6水煎服,日一剂,分2次服3.痰热郁肺证候:咳嗽气息粗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质黏厚或稠黄,略吐不爽,或有热腥味,或吐血痰。

风温肺热病(重症肺炎)最新版中医诊疗方案

风温肺热病(重症肺炎)最新版中医诊疗方案

风温肺热病(重症肺炎)最新版中医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重症肺炎)最新版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四季发病,以冬春多见。

(2)临床表现:发病初起,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咳痰不爽、头痛、舌边尖红、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高热烦渴、咳喘胸痛、咯痰色黄或带血丝,病情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舌红苔黄或腻、脉滑数。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符合下列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者可诊断为重症肺炎。

主要标准:(1)需要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治疗;(2)脓毒症休克经积极液体复苏后仍需要血管活性药物治疗。

次要标准:(1)呼吸频率≥30次/min;(2)氧合指数≤250mmHg(1mmHg=0.133kPa);(3)多肺叶浸润;(4)意识障碍和(或)定向障碍;(5)血尿素氮≥7.14mmol/L;(6)收缩压<90mmHg需要积极的液体复苏。

(二)证候诊断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痰热壅肺证主症:咳嗽,痰多,痰黄,痰白干黏,胸痛,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次症:发热,口渴,面红,尿黄,大便干结,腹胀。

诊断:①咳嗽甚则胸痛;②痰黄或白干黏;③发热,口渴;④大便干结或腹胀;⑤舌质红,或舌苔黄或黄腻,或脉数或滑数。

具备①、②2项,加③、④、⑤中的2项。

2.肺热腑实证肺热腑实证是基于上述痰热壅肺证而突出腹胀、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的腑实特征。

3. 热陷心包证主症:咳嗽,甚则喘息、气促,身热夜甚,心烦不寐,神志异常,舌红、绛,脉数、滑。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2版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2版

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2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

(1)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四季发病,以冬春多见。

(2)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咯痰不爽、头痛、舌边尖红、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高热烦渴、咳嗽胸痛、咯痰色黄或带血丝、舌红苔黄、脉滑数。

(3)主要体征:肺部局部叩诊可由浊音,听诊呼吸音降低或有湿罗音,或有支气管呼吸音。

(4)主要辅助检查:肺部X线可有炎性改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中性增多。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10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侵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邪犯肺卫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肺热伤津,则见口渴,喉燥咽痛;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痰粘而稠,咳吐不爽;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而见鼻流黄涕,头痛,汗出,四肢酸楚,恶风,身热等表热证。

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犯肺之证。

发热重,恶寒轻,咳嗽痰白,口微渴,头痛,鼻塞,舌边尖红、苔薄黄或微黄、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痰热壅阻废气,肺失清肃,故咳嗽气息喘促,痰多质粘稠、色黄、咯吐不爽;痰热郁蒸,则痰有腥味;热上肺络,故胸胁胀痛,咳时隐痛,或咯吐血痰;肺热内郁,则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蕴肺之征。

高热不退、咳嗽、咯痰黄稠或咳铁锈色痰,胸痛,呼吸气促,口渴烦躁,小便黄赤,伴见大便干燥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1.风温肺热病(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1.风温肺热病(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风温肺热病(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2018年版)路径说明:本路径适用于西医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住院患者。

一、风温肺热病(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风温肺热病(TCD编码:BNW031)。

西医诊断:第一诊断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ICD-10编码:J15.903)(二)诊断依据1.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

2.证候诊断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证候诊断标准(2011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风温肺热病(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常见证候:痰热壅肺证热陷心包证邪陷正脱证肺热腑实证(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参照《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指南(2011版)》《中医内科常见病临床诊疗指南》(ZYYXH/T72-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风温肺热病(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

2.患者病情适合并愿意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28天(五)进入路径标准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风温肺热病(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患者;2.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符合重症肺炎条件的患者;3.若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在治疗期间无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的特点,注意观察证候的动态演变及其规律;密切注意观察患者的神志变化,以免出现阴竭阳脱的变证。

(七)入院检查项目1.必需的检查项目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胸部影像学检查、痰培养+药敏、血培养(T>38.5℃)、呼吸道病毒等病原学检查;C反应蛋白、肝功能、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降钙素原、BNP、动脉血气分析、凝血功能、G试验、GM试验、心电图。

中医诊疗方案目录

中医诊疗方案目录

中医诊疗方案目录1、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2、胃脘痛(慢性胃炎)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

(1)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四季发病,以冬春多见。

(2)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咯痰不爽、头痛、舌边尖红、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高热烦渴、咳嗽胸痛、咯痰色黄或带血丝、舌红苔黄、脉滑数。

(3)主要体征:肺部局部叩诊可由浊音,听诊呼吸音降低或有湿罗音,或有支气管呼吸音。

(4) 主要辅助检查:肺部X线可有炎性改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中性增多。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10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

(1)新近出现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

(2)发热。

(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

(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

(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侵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邪犯肺卫证:发热重,恶寒轻,咳嗽痰白,口微渴,头痛,鼻塞,舌边尖红、苔薄黄或微黄、脉浮数。

2、痰热壅肺证:高热不退、咳嗽、咯痰黄稠或咳铁锈色痰,胸痛,呼吸气促,口渴烦躁,小便黄赤,伴见大便干燥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

3、痰浊阻肺证:咳嗽,咳声重浊,胸闷,咯白粘痰,伴有疲倦纳呆,腹胀,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4、正虚邪恋证:干咳少痰,口燥咽干,腹胀,神倦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

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服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邪犯肺卫证:治法:宣肺透表,清热解毒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银花、连翘、桔梗、荆芥、麻黄、石膏(先煎)、北杏仁、甘草。

风湿肺热病中医经典

风湿肺热病中医经典

风湿肺热病中医经典风湿肺热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经典治疗方法。

在中医经典中,有许多经方和治疗原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治疗这种病症。

经方经方是中医治疗疾病的方剂,是由中草药制备而成的。

对于风湿肺热病,中医经典中有一些经方是非常有效的。

1.防风通圣散:这是一种常用的经方,主要由防风、桂枝、白芍、甘草等中草药组成。

它具有散风祛湿、舒筋活络的作用,对于风湿肺热病的症状有很好的缓解效果。

2.清热解毒饮:这是一种清热解毒的经方,适用于风湿肺热病伴有发热、咽喉肿痛等症状。

它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等中草药组成,能够清热解毒,减轻病情。

治疗原则中医对于风湿肺热病的治疗有一套独特的原则,这些原则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1.温补法:对于寒湿型的风湿肺热病,中医采用温补法进行治疗。

这包括使用温热性草药,如补骨脂、细辛等,以驱散寒湿、温养身体。

2.解表法:对于表现为发热、头痛等表证的风湿肺热病,中医采用解表法治疗。

这包括使用表解草药,如连翘、金银花等,以清热解毒、降温。

注意事项在治疗风湿肺热病时,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个体差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于草药的反应也有所区别。

因此,在治疗风湿肺热病时,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避免不适或副作用的出现。

2.合理用药:在选择草药治疗风湿肺热病时,应根据中医经典的指导原则进行选择和搭配,以达到最佳疗效。

3.佐以其他疗法:对于严重的风湿肺热病,单纯的中草药治疗可能不足以达到预期效果,此时可以考虑结合其他疗法,如中医针灸、推拿等,以提高治疗效果。

风湿肺热病是一种常见的中医疾病,了解其中医经典中的经方和治疗原则对于更好地治疗这种病症非常有帮助。

然而,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适当调整个体差异,合理用药,并且可以考虑佐以其他疗法,以取得最佳的效果。

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方案风温肺热是中医学中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由于外界风温进入体内,引起肺脏受热而发作的。

这种病症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喉痒等症状。

一、中医辨证分型:1.风热型:症状为高热、恶风、头痛、喉咙肿痛,舌质红、苔黄腻。

2.风寒型:症状为喉痒、咳嗽、畏寒、鼻塞,舌质淡白、苔白薄。

3.风毒型:症状为高热、全身酸痛、咳嗽嗽血,舌质绛红、苔黄腻。

二、中医治疗方案:1.中药治疗:【风热型】可使用桑叶、菊花、连翘、银花等清热解毒中药,如清热解毒剂、三黄石散等。

【风寒型】可使用陈皮、桔梗、苏子叶、白芷等祛风化湿中药,如葛根汤等。

【风毒型】可使用金银花、连翘、板蓝根、竹叶等清热解毒中药,如银翘散等。

2.针灸治疗:【风热型】可选用风池、合谷、巨骨、曲池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有助于清热解毒。

【风寒型】可选用风池、合谷、鼻息三还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有助于祛风化湿。

【风毒型】可选用风池、合谷、曲池、肺俞等穴位进行针灸治疗,有助于清热解毒。

3.推拿按摩:可选用肺俞、太渊等穴位进行推拿按摩,有助于调整气血流动,促进体内湿热的排出。

4.饮食调理:饮食宜清淡,多食用蔬菜水果,少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可适量饮用菊花、连翘、金银花等中药煎剂,帮助清热解毒。

三、注意事项:1.保持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感冒。

2.保持室内通风环境,避免暴露在扬尘和烟雾中。

3.避免吃辛辣、油腻食品,以免加重病情。

4.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

以上是风温肺热的中医诊疗方案的简要介绍,具体的治疗方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在治疗期间,建议及时就医并遵循医生的指导。

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

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

95个中医优势病种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风温肺热病是中医认为由风温邪犯肺所致的一种常见病种。

主要特点是高热不退,咳嗽痰黄稠厚,胸闷气喘,口干咽痛等症状。

下面是关于风温肺热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临床路径】1.风温入侵:由于外邪入侵,初起时出现恶寒发热、头痛、咳嗽等症状。

2.温热上攻:热邪逐渐上攻肺脏,出现高热不退、咳嗽、胸闷、气喘等症状。

3.热浸津液:温热持续侵袭肺脏,煎煮津液而导致口渴咽干、舌红苔黄等症状。

4.痰热深陷:炎热转化为痰热,痰液黏稠,咳嗽痰黄稠厚。

5.肺道堵塞:痰阻气道,引起胸闷、气喘、呼吸困难等症状。

6.继发病变:痰热煎熬肺脏,导致肺脏组织受损,出现肺炎等并发症。

【中医诊疗方案】风温肺热病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解表祛邪、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等药物治疗和辅助治疗。

1.解表祛邪:药物:麻黄、桂枝、薄荷等药材。

功效:解表发汗,祛除寒热邪气。

操作:煎煮药材,煮汤服用。

2.清热化痰:药物:生石膏、黄连、贝母等药材。

功效:清热降温,化痰止咳。

操作:煎煮以上药材制成药汤,口服。

3.润肺止咳:药物:沙参、鲜百合、杏仁等药材。

功效:滋润肺脏,止咳化痰。

操作:煎煮以上药材制成药汤,口服。

4.辅助治疗:辅助治疗方案包括中医推拿、艾灸、针灸等物理疗法,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

以上是对风温肺热病的中医临床路径和中医诊疗方案的详细介绍。

中医治疗风温肺热病主要是通过祛除寒热邪气、清热化痰和润肺止咳来达到治疗目的。

同时,辅助治疗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调整,配合合理的饮食和休息,综合治疗,以加速病情的康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诊疗方案
风温肺热病是由风热病邪犯肺,热壅肺气,肺失清肃所致,以发热、咳嗽、胸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西医急性肺部炎性病变。

一、诊断依据
1、以身热、咳嗽、烦渴,或伴气急、胸痛为主症。

2、病重者可见壮热,颜面潮红,烦躁不安,神昏谵语,或四肢厥冷等症。

3、冬春两季较多,具有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的特点。

4、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升高者,属细菌感染;正常或偏低者以病毒性感染为主。

5、肺部有实变体征,或可闻及干湿啰音。

6、痰直接涂片或培养可以找到病原体。

7、胸部X透视或摄片,可见一侧或两侧肺叶或肺段炎性阴影。

二、分证论治
1、风热犯肺
证候:咳嗽,咳声嘎哑,咯痰不爽,痰粘稠色黄,咳时汗出,口渴,恶风,身热,流黄涕,头身疼痛,舌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桑菊饮加减。

常用药物:桑叶、菊花、连翘、薄荷、桔梗、杏仁、芦梗、甘草、前胡、浙贝母、牛蒡子、金银花等。

2、表寒肺热
证候:咳嗽,气喘,痰粘而稠,咯痰不爽,恶寒,身热,烦闷,身痛,有汗或无汗,口渴,舌质红,苔薄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发表散寒,清肺平喘。

代表方剂:麻杏石甘汤等。

常用药物:麻黄、杏仁、石膏、甘草、知母、黄芩、鱼腥草、瓜蒌、桑白皮、浙贝母等。

3、肺热炽盛
证候:咳嗽气急,喘促不宁,身热不退,烦躁不安,胸膈灼热如焚,唇焦咽燥,便秘,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滑数。

治法:清热泻肺。

代表方剂:清金化痰汤或苇茎汤。

常用药物:桑白皮、黄芩、瓜蒌、桔梗、浙贝母、知母、栀子、苇茎、甘草、鱼腥草、冬瓜仁、薏苡仁、败酱草、大黄、天竹黄、白茅根等。

4、肺热肠闭
证候:咳嗽气急,发热口渴,目晡潮热,时有谵语,腹部胀满,大便秘结,腹部按之作痛,苔黄而燥,脉沉而有力。

治法:清热泻肠。

代表方剂:大承气汤加味。

常用药物:大黄、枳实、厚朴、玄明粉、杏仁、胆南星、知母、全瓜蒌、天竹黄等。

5、痰热结胸
证候:咳嗽,气喘,咯吐黄稠痰,寒热往来,胸膈痞满,按之疼痛,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或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宽胸。

代表方剂:柴胡陷胸汤。

常用药物:柴胡、黄芩、黄连、半夏、全瓜蒌、枳壳、桔梗、甘草、杏仁、浙贝母、胆南星、天竹黄、大黄等。

6、热闭心神
证候:咳嗽,气喘息粗,痰多粘稠,高热烦躁,神昏谵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开窍
代表方剂:清营汤。

常用药物:水牛角、玄参、黄连、麦冬、丹参、竹叶心、连翘、大黄、金银花、枳实、玄明粉、胆男星、竹沥。

7、正虚邪恋
证候:咳嗽声低,气短神疲,身热多汗,心胸烦闷,气逆欲呕,口渴喜饮,或虚烦不寐,尿短黄,舌红,苔少,脉虚数。

治法:益气养阴,清肺化痰。

代表方剂:竹叶石膏汤。

常用药物:竹叶、石膏、太子参、甘草、粳米、法半夏、麦冬、白薇、银柴胡、瓜蒌皮、佛手等。

8、邪陷正脱
证候:高热骤退,汗出淋漓,面色苍白,四肢厥泠,神疲气短,舌淡或青紫,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固脱。

代表方剂:生脉散合参附汤。

常用药物:高丽参、熟附子、麦冬、五味子、山茱萸、煅龙骨、煅牡蛎等。

三、中成药
1、口服中成药
(1)银翘解毒片:4片,每日3次,适用于肺炎初期邪在肺卫者。

(2)养阴清肺糖浆:50mL,每日2次,适用于正虚邪恋、阴虚火旺者。

(3)杷桔露:50mL,每日2次,适用于肺热咳嗽咯痰者。

(4)猴枣散:1支,每日3次,适用于痰热者。

2、静脉制剂中成药
(1)痰热清20 mL+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滴,清开灵30 mL+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痰热郁肺型。

(2)醒脑静注射液:20 mL+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适用于肺炎痰热壅盛、热入心包者。

(3)参麦注射液:40 mL+5%葡萄糖盐溶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用于肺炎后期气阴两虚者。

(4)参附注射液20 mL或参附注射液20 mL+5%葡萄糖盐溶液250 mL,静滴,每日1次,用于肺炎阳脱者。

四、其他治疗
1、针灸治疗
(1)风热犯肺型:针刺合谷、曲池、外关、大椎,用泻法,热甚加外关;咽痛加少商。

(2)肺热炽盛型:取合谷、曲池、尺泽、少商、肺俞,用泻法。

痰热结胸者,加丰隆;大便不通者,加天枢、上巨虚。

(3)闭心神型:取郄们、神门、曲泽、膈俞、血海,用泻法。

若邪甚蒙闭心包,神昏者加水沟,也可针刺十宣、曲池、委中放血。

(4)正气暴脱型:取人中、内关,用补法,白会、气海、关元用大艾柱灸。

(5)正虚邪恋型:取肺俞、膏盲俞、太渊、太溪、三阴交。

低热不退加内关;痰多纳呆加足三里、中脘。

用平补平泻法。

2、灌肠疗法
肺炎灌肠液:石膏、鱼腥草各40 g,生地黄、金银花各20 g,黄芩、连翘、丹皮、赤芍各15 g,桔梗10 g,荆芥12 g,,大黄10g,水煎取汁灌肠,每日1次。

3、熨药疗法
(1)二子荑附方:苏子、白芥子、芜荑、香附各30g,细辛10 g,食盐30 g,食醋少许。

上药用铁锅在炉上翻炒至芳香灼手,装入柔
软布袋中内,立即在脊柱及两旁或罗音密集处来回推熨。

开始可隔衣而熨,待温度下降,再直接熨于皮肤上,每日2次,6日为1个疗程,用于迁延性肺炎。

(2)三子养亲方:苏子、莱菔子各60g,白芥子30 g。

混合炒热,布包熨背部,用于痰实气喘者。

4、雾化吸入疗法通过超声雾化器将中药药液喷入呼吸道而达到治疗目的,常用雾化液如下,用时均加生理盐水20mL。

(1)化痰平喘液:50ml,用于各种肺炎。

(2)鱼腥草注射液:20mL,用于各种肺炎。

(3)双黄连注射液:600mg,用于各种肺炎。

五、疗效评定
1、治愈:症状及体征消失,实验室及X线等检查恢复正常。

2、好转: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等有所改善,X线检查肺部病灶尚未完全吸收。

3、未愈:病情未见好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