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PPT (7)[49页]
合集下载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欧美现实主义文学
目录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萧伯纳 第三节 劳伦斯 第四节 托马斯·曼 第五节 昆德拉 第六节 纳博科夫 第七节 海明威 第八节 索尔·贝娄 第九节 塞林格
2
第一节 概述
3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以其快速、锐气和新颖的表达模 式,实现了文学主潮的华丽转身,而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延续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有着厚重的历史感。
一、英国现代最杰出的戏剧家
•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最杰出的戏剧家。 他兼收并蓄地吸收马克思、尼采等人 的哲学思想和布莱克、易卜生等人的 艺术成就,确立了积极乐观的“创造 进化论”、针砭时弊的社会问题剧和 以反讽、悖谬及讨论见长的“萧伯纳 式”风格。
• 1925年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 奖词称赞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 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动的讽刺往往浸 润着独特的诗意之美。”
萧伯纳
康拉德 高尔斯华绥 毛姆
戈尔丁
莱辛
三、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 法国文学
19世纪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的创作确立了现实主义的辉煌,随着20世纪 社会状况和审美观念的急剧变化,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已 经发生了很多变异。一是长河小说的涌现;二是描写空间的扩大。
罗曼.罗兰
纪德
杜伽尔
杜拉斯
最后伊莉 莎离开息 金斯,嫁 给了一直 追求她的 佛莱第。
二、最受观众喜爱的萧剧——— 《匹克梅梁》
• 《匹克梅梁》的情节引人入胜,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 多种解读,其中最引人深思的还是关于人的社会身份问题。
✓首先,这部戏剧深刻地揭示出人的社 会身份的差别。特权阶级与普通民众 在社会身份上存在着巨大的区隔:一 方面表现为实在性的,主要指占有资 本或财产的多少;另一方面表现为符 号性的,即谈吐、举止、品位的差别。 萧伯纳在本剧中着意探讨的是身份的 符号性。
目录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萧伯纳 第三节 劳伦斯 第四节 托马斯·曼 第五节 昆德拉 第六节 纳博科夫 第七节 海明威 第八节 索尔·贝娄 第九节 塞林格
2
第一节 概述
3
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以其快速、锐气和新颖的表达模 式,实现了文学主潮的华丽转身,而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 延续了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传统,有着厚重的历史感。
一、英国现代最杰出的戏剧家
•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最杰出的戏剧家。 他兼收并蓄地吸收马克思、尼采等人 的哲学思想和布莱克、易卜生等人的 艺术成就,确立了积极乐观的“创造 进化论”、针砭时弊的社会问题剧和 以反讽、悖谬及讨论见长的“萧伯纳 式”风格。
• 1925年萧伯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授 奖词称赞他的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 人道精神,其令人激动的讽刺往往浸 润着独特的诗意之美。”
萧伯纳
康拉德 高尔斯华绥 毛姆
戈尔丁
莱辛
三、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 法国文学
19世纪斯丹达尔和巴尔扎克的创作确立了现实主义的辉煌,随着20世纪 社会状况和审美观念的急剧变化,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相比已 经发生了很多变异。一是长河小说的涌现;二是描写空间的扩大。
罗曼.罗兰
纪德
杜伽尔
杜拉斯
最后伊莉 莎离开息 金斯,嫁 给了一直 追求她的 佛莱第。
二、最受观众喜爱的萧剧——— 《匹克梅梁》
• 《匹克梅梁》的情节引人入胜,内涵丰富,可以从不同角度做出 多种解读,其中最引人深思的还是关于人的社会身份问题。
✓首先,这部戏剧深刻地揭示出人的社 会身份的差别。特权阶级与普通民众 在社会身份上存在着巨大的区隔:一 方面表现为实在性的,主要指占有资 本或财产的多少;另一方面表现为符 号性的,即谈吐、举止、品位的差别。 萧伯纳在本剧中着意探讨的是身份的 符号性。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精品PPT课件

2020/12/30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5
一、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文学不是一个思想理论体系严密,创作方法 和艺术风格统一的文学思潮,虽然存在主义作家在探讨 人类生存条件和生存状态的问题上有交汇的地方,但是 他们在思想和艺术手法运用的侧重点上是不同的。萨特 的哲学实质上是关于自由的哲学,因而在萨特创作的文 学中存在与本质、荒诞世界与自由选择是中心内容。加 缪的基本哲学思想是荒诞与反抗,而荒诞是他思想的核 心,反抗是在荒诞基础上的发展;加缪的这种哲学思想 在其许多作品中得到很好的反映。而西蒙娜·德·波伏娃 的思想则与萨特相同。她的作品总是把人存在的意义、 人生的选择、与他人的关系等存在主义哲理思想同现实 生括结合起来,描写人在生存过程中的困惑、追求和希 望。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胡景凯
2020/12/30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1
第三章 存在主义文学
第一节 存在主义文学发展概述
一、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哲学。存在主义文学的哲学基础是存在 主义哲学,学习存在主义文学应首先了解存在主 义哲学。存在主义哲学作为一种思想萌芽最早可 追溯到19世纪中叶丹麦神学家、哲学家索伦·克 尔凯郭尔(1813~1855)。存在主义哲学是在对 传统哲学思想的反叛以及接受西方哲学思想的影 响之中孕育而生的。存在主义哲学一出世就把探 讨人的问题放在了首要地位。
2020/12/30
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4
一、存在主义文学的发展概况
存在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文 学现象,具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 扫荡了西方人的一切价值观念,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 个满目创痍、惨绝人寰的荒诞世界。这使得西方社会在 信仰、价值官念上发生了严重的危机、思想理论出现了 真空状态。在这个特定历史时期具有浓郁哲学色彩的存 在主义文学的出现使西方人找到了一艘解救自己的存在 主义方舟。存在主义告诫世人,上帝死后,人在这个世 界上是孤独的,谁也不能代替他拯救他。同时,存在主 义又给人传递着一种信息,那就是“人是自由的、人就 是自由”。人应超越荒诞外界,反抗荒诞,实现自已的 人生价值,从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哲理思想使西方 人看到了希望,并得到了许多人的共鸣。
20世纪西方文学 PPT

第二节 萧伯纳
1、生平及主要创作
萧伯纳 (George Bernard Shaw, 1856—1950) 英国20世纪杰出剧作家 1925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2、思想内容
❖批判讽刺英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社 会现实。 ❖描写了中产阶级一代人的软弱。 ❖思考了更有普遍意义的人生态度与人 性问题。
3、艺术特征
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 现实主义作家之一。
2、思想特点及艺术特色
德莱塞 漫画
二、《美国的悲剧》
1、情节梗概及主要人物 《美国的悲剧》是德莱塞成就的顶峰, “是对美国制度的一个控诉”。
2、艺术特色
❖ 将揭露“美国梦”的虚幻这一传统主题 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 质朴无华的真实感带来强烈的艺术感染 力。
❖ 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 西方现当代自然科学成就 ❖ 物质的兴盛
三、艺术特色
20世纪文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倾向 的文学,蕴含的是一种非理性人本意识, 它是对传统的以理性为核心的人本意识 的一种反拨,也显示了欧美文学在人文 观念上的新发展。
❖ 回到非理性状态 ❖ 对物质文明的反抗 ❖ “人道”、“理性”的否定与 复归
法国小说家、戏剧 家和散文家。
1915年,因“他的文学作品中的高 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 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而获得 诺贝尔奖。
2、思想特点和艺术特色
❖ 善于描绘个人的奋斗和思想探索历程。 ❖ “长河小说”
二、《约翰 · 克里斯朵夫》
《约翰·克里斯朵夫》插图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1、情节梗概及主要人物
2、艺术特色
传统与现代两重性
❖运用内视角的强化与外视角的集约之间 的复合式叙述。
❖在传统的“全知全能”的作者叙述中注 入了大量的心理分析和展示心理意象的呈 现。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荒诞派戏剧

《犀牛》的巨大成功使尤奈斯库真正声名鹊起,得到了评论家和 观众的广泛认可,他的作品也不断由小舞台走向大剧院,走向全 欧洲,走向全世界。
剧作家却部分抛弃了50年代那种单线式、漫画式、木偶式的缺少 心理描写的人物形象。一个新的人物“贝朗瑞”作为作者的代言 人出现了。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尤奈斯库创作的主要特点:
少年时期在作家心底留下的另一个阴影则是孤 独和恐惧。成长过程中难以挥去的伤痛使尤奈 斯库在学会了反抗的同时,内心也滋生了一种 被过度夸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在作品中往往表 现为对强权的妥协。
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荒诞派戏剧的 黄金年代,也是尤奈斯库文学生命的辉煌期。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50年代是荒诞派戏剧诞生、辉 煌和逐渐消亡的时期。作为荒 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50年代 的尤奈斯库是一位走在风口浪 尖的人物。一方面,作为一位
化动作、情节、心理描写、人物 性格,甚至人物的姓名、社会行 为和历史背景,以及引起并阐释 或缓解冲突的所有因素。
尤奈斯库和他的同伴们建立 的新型戏剧弱化了传统戏剧语言
对法西斯纳粹主义、专制主义、极权主义、 反人道主义,以及历史特殊时期所表现出的 非人性本质的思考与嘲讽
二、荒诞的变异——— 《犀牛》
剧作家选择犀牛这种猛兽作为象征体除了使作品产生夸张的漫画 式效果外,更在于它能体现出人类那种暗藏的、最原始的兽性意 识。
❖ 人具有理智,具有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更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即人性。但兽性却是人类骨子里难以去除 的顽疾。
一、虚空心灵里的自由回声
“等待死亡”是理解贝克特几乎 所有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与 “死亡想象”相联系的神秘、恐 怖、荒诞、不安以及悖论性地指 向某种浪漫主义式的更高真实的 幻觉一直是文学不竭的灵感源泉。
剧作家却部分抛弃了50年代那种单线式、漫画式、木偶式的缺少 心理描写的人物形象。一个新的人物“贝朗瑞”作为作者的代言 人出现了。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尤奈斯库创作的主要特点:
少年时期在作家心底留下的另一个阴影则是孤 独和恐惧。成长过程中难以挥去的伤痛使尤奈 斯库在学会了反抗的同时,内心也滋生了一种 被过度夸大的负罪感。负罪感在作品中往往表 现为对强权的妥协。
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初,是荒诞派戏剧的 黄金年代,也是尤奈斯库文学生命的辉煌期。
一、荒诞舞台上的末路英雄
50年代是荒诞派戏剧诞生、辉 煌和逐渐消亡的时期。作为荒 诞派戏剧的领军人物,50年代 的尤奈斯库是一位走在风口浪 尖的人物。一方面,作为一位
化动作、情节、心理描写、人物 性格,甚至人物的姓名、社会行 为和历史背景,以及引起并阐释 或缓解冲突的所有因素。
尤奈斯库和他的同伴们建立 的新型戏剧弱化了传统戏剧语言
对法西斯纳粹主义、专制主义、极权主义、 反人道主义,以及历史特殊时期所表现出的 非人性本质的思考与嘲讽
二、荒诞的变异——— 《犀牛》
剧作家选择犀牛这种猛兽作为象征体除了使作品产生夸张的漫画 式效果外,更在于它能体现出人类那种暗藏的、最原始的兽性意 识。
❖ 人具有理智,具有主宰自己行为的思想,具有辨别是非的能力, 更具有作为人的尊严,即人性。但兽性却是人类骨子里难以去除 的顽疾。
一、虚空心灵里的自由回声
“等待死亡”是理解贝克特几乎 所有作品的一个重要线索,与 “死亡想象”相联系的神秘、恐 怖、荒诞、不安以及悖论性地指 向某种浪漫主义式的更高真实的 幻觉一直是文学不竭的灵感源泉。
20世纪英国文学(课堂PPT)

1
1.Historical Background
WW ( Word War One一战)
Economic depression and worker's movement. (经济萧条和工人运动) Irish nationalist movement (民族解放运动) WW (二战)
2
2.Cultural Background
3
Realism in the 20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 二十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改变了维多利亚时 期那种高雅温和的倾向,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 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的直面人生 的特点。
4
Modernism(现代主义)
11
Katharine Mansfield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 1888-1923
• Major Works: • Prelude《前奏》 • Bliss and Other Stories《幸福集》 • The Garden Party and Other Stories • 《园会集》 • The Dove's Nest and Other Stories • 《鸽巢集》 • Something Childish and Other Stories • 《幼稚集》 • The Daughters of the Late Colonel《已故中校的女儿》 12
• Captain Courageous《勇敢的船长》
• Kim《吉姆》
8
Arnold Bennett(阿诺德 本涅特) 1867-1931
• Major works: • Anna of the Five Town《五镇的安娜》 • Clayhanger《克莱汉格》 • Hilda Lessways《希尔达 莱斯韦斯》 • These Twain《老两口》 • The Old Wives'Tale《老妇谭》
1.Historical Background
WW ( Word War One一战)
Economic depression and worker's movement. (经济萧条和工人运动) Irish nationalist movement (民族解放运动) WW (二战)
2
2.Cultural Background
3
Realism in the 20th Century English Literature
(20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
• 二十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改变了维多利亚时 期那种高雅温和的倾向,加强了对英国社会的保 守性和虚伪性的批判,具有一种冷峻的直面人生 的特点。
4
Modernism(现代主义)
11
Katharine Mansfield凯瑟琳 曼斯菲尔德 1888-1923
• Major Works: • Prelude《前奏》 • Bliss and Other Stories《幸福集》 • The Garden Party and Other Stories • 《园会集》 • The Dove's Nest and Other Stories • 《鸽巢集》 • Something Childish and Other Stories • 《幼稚集》 • The Daughters of the Late Colonel《已故中校的女儿》 12
• Captain Courageous《勇敢的船长》
• Kim《吉姆》
8
Arnold Bennett(阿诺德 本涅特) 1867-1931
• Major works: • Anna of the Five Town《五镇的安娜》 • Clayhanger《克莱汉格》 • Hilda Lessways《希尔达 莱斯韦斯》 • These Twain《老两口》 • The Old Wives'Tale《老妇谭》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PPT (6)[70页]
![20世纪外国文学选讲PPT (6)[70页]](https://img.taocdn.com/s3/m/cb5fac0080eb6294dc886c24.png)
鼠疫的突然降临打乱了人们一成不变的生活秩序,死亡的肆虐令人不知所措。
“世上有过鼠疫的次数和发生战争的次数不相上下,而在鼠疫和战争面前,人们总是同样地 不知所措。”
作家描写鼠疫的肆虐,实则在批判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生活的破坏与对人类生命的摧毁。
○ 世界并不像人类确信的那样属于人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陌生的
1.无可逃离的“围城”:人类生存的荒诞 ○ 荒诞为人类与世界发生联系时的必然遭遇:
人类和世界是独立的、互为异质的存在,对人类而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是疏离的,而非和谐融合的。
在 《鼠疫》中,世界仿佛蕴藏着一股人类无法抗衡的破坏性力量,随时会喷涌而出,无情地剿杀人 类生命,人类却只能听任世界的压迫和摆布。
4. 加缪在 《鼠疫》中表达出他以爱来建设人类社会的理想,并力图创造爱的艺术。
从本质上看,爱是对生命的守护,可唤醒人们生命的活力。人只有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才 能付诸行动,担负起保护自我与他人生命的责任。
从意义上看,爱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凝聚人类的力量, 对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邪恶力量进行抗争。
从目的上看,人们以爱为纽带联结起来,建构人们同仇敌忾、和谐共处 的人类共同体。
○ 爱的艺术与荒诞的艺术相对立
荒诞的艺术注重描绘个体对世界之荒诞的各种微妙感受,世界之荒诞似乎成为人们无法摆脱 的宿命。
爱的艺术是以最简洁、最朴素的方式,展现出人们从逃避畏惧鼠疫到积极应对灾难的精神历 程叙写人们从相互隔膜到彼此相爱的情感变化。
○ 调动人类自身顽强的生存意志,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出路
人们生活在 “围城”中,永远无法预知灾难的来临,只能被迫承受致命的浩劫。 人类只有对生活中的重重灾难毫不畏惧,调动人类自身顽强的生存意志,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出路。 既然人类生存的荒诞是非历史的,那么反抗荒诞的行动也就贯穿在人类历史中。
“世上有过鼠疫的次数和发生战争的次数不相上下,而在鼠疫和战争面前,人们总是同样地 不知所措。”
作家描写鼠疫的肆虐,实则在批判两次世界大战对人类生活的破坏与对人类生命的摧毁。
○ 世界并不像人类确信的那样属于人类,世界对于人来说是陌生的
1.无可逃离的“围城”:人类生存的荒诞 ○ 荒诞为人类与世界发生联系时的必然遭遇:
人类和世界是独立的、互为异质的存在,对人类而言,人类与世界的关系是疏离的,而非和谐融合的。
在 《鼠疫》中,世界仿佛蕴藏着一股人类无法抗衡的破坏性力量,随时会喷涌而出,无情地剿杀人 类生命,人类却只能听任世界的压迫和摆布。
4. 加缪在 《鼠疫》中表达出他以爱来建设人类社会的理想,并力图创造爱的艺术。
从本质上看,爱是对生命的守护,可唤醒人们生命的活力。人只有爱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才 能付诸行动,担负起保护自我与他人生命的责任。
从意义上看,爱能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凝聚人类的力量, 对威胁人类生存的各种邪恶力量进行抗争。
从目的上看,人们以爱为纽带联结起来,建构人们同仇敌忾、和谐共处 的人类共同体。
○ 爱的艺术与荒诞的艺术相对立
荒诞的艺术注重描绘个体对世界之荒诞的各种微妙感受,世界之荒诞似乎成为人们无法摆脱 的宿命。
爱的艺术是以最简洁、最朴素的方式,展现出人们从逃避畏惧鼠疫到积极应对灾难的精神历 程叙写人们从相互隔膜到彼此相爱的情感变化。
○ 调动人类自身顽强的生存意志,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出路
人们生活在 “围城”中,永远无法预知灾难的来临,只能被迫承受致命的浩劫。 人类只有对生活中的重重灾难毫不畏惧,调动人类自身顽强的生存意志,才能找到通往未来的出路。 既然人类生存的荒诞是非历史的,那么反抗荒诞的行动也就贯穿在人类历史中。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新小说

“新自传”三部曲《重现的镜子》、《昂热丽克或迷醉》、 《科兰特的最后日子》是罗伯格里耶所创作的最宏大的作品, 也是他一生思想和创作的总结。
“新自传”呈现为一种体裁形式极为可疑,结构非常“松 散”的“混合”体。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它读作小说、自传、 随笔、札记,甚至理论文集。
罗伯格里耶的“新自传”,把“我”的回忆和科兰特的 故事糅合在一起,把纪实和虚构熔为一炉,就从根本上改写 了游戏规则,扰乱了类型秩序,解构了自传体裁。
小说近14万字,描写旅行推销员马第 雅思到一个海岛推销手表的经历。上岛后, 他在寡妇勒杜克家的墙上,看见了一张酷 似女友维奥莱的生活照。照片拍的是这家 13岁的小女儿雅克莲。母亲告诉推销员, 这孩子正在悬崖边放羊。大约11点30分, 他骑着借来的自行车,从三岔路口驶向悬 崖方向。一个小时后,他再回到三岔路口, 重新逐家推销手表。第二天早上,人们在 悬崖下发现了小雅克莲赤裸的尸体。
✓再次,他有犯罪后的心理恐慌 和掩饰自己的举动。
✓最后,有人证、物证。
然而,我们同样可以找到有力的 证据反驳上述论证。
✓首先,有作案时间不等于作案。
✓其次,有性暴力臆想和变态性 心理,不等于性犯罪。
✓再次,在某地发生案件后,相 关的人即使没有犯罪也可能因产 生被怀疑的恐惧而掩饰自己的相 关行为。
✓最后,所谓人证、物证缺乏可 信度。
• 但新小说作家仍然有一些相近的美学追求与艺术个性。
二、“新小说”之“新”的表现
新小说是对小说本体的追求 新小说之“新”首先体现为一种文艺精神和小说观念的革新。小 说的本体性就是小说之所以是“小说”的那种特性,也就是小说 与其他文类不同的独立性表现。要体现小说的本体性,就要将小 说的潜在可能性更进一步地发挥出来。在内容上,新小说受到了 现象学的影响。在形式上,新小说也更注重小说形式的实验性。
“新自传”呈现为一种体裁形式极为可疑,结构非常“松 散”的“混合”体。你可以随心所欲地把它读作小说、自传、 随笔、札记,甚至理论文集。
罗伯格里耶的“新自传”,把“我”的回忆和科兰特的 故事糅合在一起,把纪实和虚构熔为一炉,就从根本上改写 了游戏规则,扰乱了类型秩序,解构了自传体裁。
小说近14万字,描写旅行推销员马第 雅思到一个海岛推销手表的经历。上岛后, 他在寡妇勒杜克家的墙上,看见了一张酷 似女友维奥莱的生活照。照片拍的是这家 13岁的小女儿雅克莲。母亲告诉推销员, 这孩子正在悬崖边放羊。大约11点30分, 他骑着借来的自行车,从三岔路口驶向悬 崖方向。一个小时后,他再回到三岔路口, 重新逐家推销手表。第二天早上,人们在 悬崖下发现了小雅克莲赤裸的尸体。
✓再次,他有犯罪后的心理恐慌 和掩饰自己的举动。
✓最后,有人证、物证。
然而,我们同样可以找到有力的 证据反驳上述论证。
✓首先,有作案时间不等于作案。
✓其次,有性暴力臆想和变态性 心理,不等于性犯罪。
✓再次,在某地发生案件后,相 关的人即使没有犯罪也可能因产 生被怀疑的恐惧而掩饰自己的相 关行为。
✓最后,所谓人证、物证缺乏可 信度。
• 但新小说作家仍然有一些相近的美学追求与艺术个性。
二、“新小说”之“新”的表现
新小说是对小说本体的追求 新小说之“新”首先体现为一种文艺精神和小说观念的革新。小 说的本体性就是小说之所以是“小说”的那种特性,也就是小说 与其他文类不同的独立性表现。要体现小说的本体性,就要将小 说的潜在可能性更进一步地发挥出来。在内容上,新小说受到了 现象学的影响。在形式上,新小说也更注重小说形式的实验性。
20世纪外国文学史课件-表现主义文学

三、现代艺术的探险者
卡夫卡独到的艺术手法主要体现在如下 几个方面:
✓ 悖谬与怪诞:人永远也不可能知道全部 真理,因为作为一个认识的主体,他必 须在真理之外,而真理也就因此而不完 全了。于是悖谬和荒诞就产生了。
✓ 寓意性与多义性:由于作品本身的复杂 和作者意识的隐晦而使得人们几乎不可 能破译它,这就必然导致作品的多义性。
2024/10/6
弗内斯:表现主义的思想根源是尼采的活力论、马里内蒂的未来 主义、惠特曼的泛神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心理分析以及柏格森 的直觉主义。
理查德·谢帕德:与其说表现主义者是预言家,不如说他们是幻 想家——炸掉因袭而来的真实,打破在人心周围形成的硬壳,以 便给囚禁在里面的活力以不受约束的表现。
2024/10/6
表现主义一词来源于拉丁文 “expressus”,具有“抛掷出去”、 “挤压出去”的意思。
作为一个现代术语,它最早出现于 1901年法语界,当时被用来指称业余 画 家 朱 利 安 ·奥 古 斯 特 ·埃 尔 维 在 巴 黎 “独立沙龙”展出的八幅作品,其总题 目就叫《表现主义》。
✓ 《美国》的主人公卡尔·罗斯曼面对的还算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 《审判》中的约瑟夫·K的活动场所就缩小到大街上、走廊上和工地上了
✓ 《城堡》中的K进而被限定在客栈与村庄里
✓ 老光棍勃鲁姆费尔德便只能龟缩在自己的房间里
✓ 绝食大师更进一步,被关在铁笼里
“耗子王国”的歌手——
✓ 杂耍艺人的世界就是一根秋千
表现主义文学
目录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卡夫卡 第三节 尤金▪奥尼尔
2
第一节 概述
表现主义文学兴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极盛于 20年代和30年代的德国、美国等国。表现主义最初萌 生于艺术领域,随后扩展并演变为文学运动。表现主 义艺术着重描述并表现艺术家的主观情感,而不是自 然界的客观事实,或基于这些事实的抽象观念。表现 主义强调艺术是表现而不是再现。表现主义文学在戏 剧和小说方面成就最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族色 彩也很淡。他的作品一般不进行现实的指涉。
○ 纳博科夫发现,人们在幻想中不断制造自身的影像,并以影像之 “我”
取代现实之 “我”,最终将在幻想世界中无数捉摸不定的影子的追逐下走向毁 灭。
○《黑暗中的笑声》中的欧比纳斯在情欲的支配下变得盲目愚昧,虽然深知 受尽欺骗和背叛,却无法摆脱情欲。
科夫展开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
俄国社会现实的巨变,使纳博科夫体会到人类个体存在的渺小 和微不足道,人只是 “寻常自我的渣滓……仅仅是一个升华了的本体 的残余”
•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裂缝,介于两片黑暗的永 恒之间。”
• 纳博科夫在震惊中感到生存的茫然,他曾说:“我自己命运中的 断裂在回忆中给了我一种眩晕的快感。”
• 博科夫笔下的西欧人反常怪癖、不可理喻,拜金,利己。
• 俄罗斯流亡者们难以融入西欧社会,他们将自己闭锁在狭小的阁 楼、破败的旅馆、逼仄的房间里,精神萎缩,颓靡。
○ 社会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使纳博科夫在创作中就深入挖掘人类内心深处
的情感与欲望,表现了人类对生活的激情和恣意狂放的幻想
○ 博科夫把自己比作歌唱的神鸟西林,要在写作中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愤懑, 而且他不愿沉溺在对以往惨淡经历的回忆中,而是要书写人类的梦幻并寻求精神 的自由。
了一个俄国流亡者的形象。
• 虽然俄国流亡者生活在被故国和定居地排斥的 “孤岛”上,体 会着身处他乡的窘迫紧张与惶然不安,但他们极力摆脱日益虚幻 的故国回忆,也不再为适应周围环境而苦恼,而是转向对生命与 死亡的思考。
• 塞巴斯提安的弟弟对哥哥的生命轨迹的探寻,旨在从哥哥那里得 到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启迪。
纳博科夫童年和少年时代:从贵族家族的庄园里无忧无虑、富裕安适的生 活巨变为全家惶惶不安的逃亡之路;十月革命的爆发使“一切都成了泡影”。
• 纳博科夫的深层创作意识渗透着作家对人类生存无常的感受
• 纳博科夫曾指出,他的作品都是 “失去童年时代俄国所引起的震 动的震波”。
○ 故国和家园的丧失,个人生活的破碎,流落异乡的孤寂,使纳博
○ 《防守》中的主人公卢金难以融入学校和社会,他在象棋世界的搏杀和防 守中无法自拔,最终不堪其扰,跳楼自杀。
○ 《绝望》中生意失败的赫尔曼为骗取高额的保险费,走火入魔般 认定流浪汉费利克斯与他体貌相似,于是便把费利克斯当作他的替身, 精心策划、实施了对费利克斯的谋杀。
○ 《贵族女人》中玛萨为了得到丈夫德瑞尔的财产,与情人弗朗兹合 谋要杀死丈夫。他们计划了多个方案,想象着德瑞尔的多次死亡,但他们在 即将得手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最后,玛萨在精神狂乱中死去。
第三讲 纳博科夫与 《洛丽塔》
○ 1. 纳博科夫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 2.《洛丽塔》:一部揭示围困人类的 “栅栏”的作 品 ○ 3.《洛丽塔》中艺术的自由游戏
1. 纳博科夫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 纳博科夫曲折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当代俄裔美国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国圣彼得 堡家世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法语和英语。
• 人类的生活像飘忽茫然的梦,人们本以为不可能的或从未意料到 的事情却突然变成现实。人类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随时都会在 莫名的力量的无情辗轧下成为碎裂的渣滓,并不可抗拒地随着时 间的陀螺消失在空洞的混沌中。
○ 流浪期间,纳博科夫带着阴郁落寞的心绪看待欧洲,始终与西欧 社会有着隔膜
在他的笔下,俄国是一个由森林、河流、阳光和蝴蝶组成的诗意盎 然的世界,犹如光芒四射的天堂一般;而西欧则显得阴暗怪异、寒冷 肮脏,到处堆满腐臭发霉的垃圾
• 纳博科夫或许要表达的是:每一个人都是追寻自我和思考生存的 “塞巴斯提安·奈特”
○ 将俄罗斯流亡者的怀乡主题与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融合
○ 《普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不适应感以及对污浊庸俗的美国商业文化 的反感:
《普宁》中的主人公普宁是一位在美国谋生的俄国老教授,他在一家学院 里教俄语课程。与妻子离婚后,他孑然一身,居无定所,常常住在旅馆、公寓或 别人家中。他努力适应美国生活,但陌生的环境让他吃尽苦头。他常受到同事的 嘲弄,随时面临失业的可能。他在困顿孤寂中回忆故国的往事,并钻进俄国古典 文学中寻求寄托。
• “纳博科夫在 《尼古拉·果戈里》中坦言,他要探索更美好的事情: “在这超尘绝俗的艺术层面,文学当然不关心同情强者或谴责强者 之类的事,它诉诸人类灵魂的隐秘深处,彼岸世界 的影子仿佛无名 又无声的航船的影子一样从那里驶过。”
• “另一世界”:“存在的另一种状态”,即人类心灵深处涌动着 活跃着的情感和幻想。
• 纳博科夫强调,还乡成为作家在漫长的流亡生涯中永不中止的 梦——回归内心的精神天堂。
○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 “反地界”的地方,“地界”充斥 着专制独裁和战争杀戮,但 “反地界”中却有着弥漫着浪漫气息和充满着童话色彩的阿尔迪斯 庄园。
作家虚构了一个超然尘世的天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够实现如双性同体般的灵魂契合。 然而纳博科夫将 “反地界”设定为与 “地界”相对立的世界,而不是让 “反地界”取代 “地 界”,显然这传达出作家的另一重思考:现实和梦幻之间存在着鸿沟,这并非指天堂之美是现实 无法企及的,而是指天堂之美只能被保持在人类的梦幻中。
○ 《洛丽塔》 一旦人们要把梦幻中的天堂在现实中复制出来,天堂就有可能转化为罪恶的深渊。
○ 身处异国他乡的漂泊生涯,这使始纳博科夫终被 “如迷乱的蝴蝶被释放于异 域,在错误的维度上,在陌生的植物之间”的心境所困扰。
○ 纳博科夫置身于周围的世界之外,观察周围世界中的人和事物。以独特的 穿透性的眼光,透过表象辨识出错乱的秩序和诡异的骗局,在所谓高雅和真实的 事物中参透庸俗和虚伪。
• ○ 所以,西欧时期纳博科夫的创作主题:人与欲望和痴念之间 的徒劳无果的斗争,现实之 “我”与幻想之 “我”的纠缠使人 类精神走向混乱和崩溃
○ 美国时期的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主题:探寻自我,立足于人类普遍生存境遇 的层面,表现人类生存的孤独感和精神无所归依的漂泊感
○《塞巴斯提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主人公塞巴斯提安·奈特是个流亡欧洲的俄国作家,后来死于心脏病。重塑
○ 纳博科夫发现,人们在幻想中不断制造自身的影像,并以影像之 “我”
取代现实之 “我”,最终将在幻想世界中无数捉摸不定的影子的追逐下走向毁 灭。
○《黑暗中的笑声》中的欧比纳斯在情欲的支配下变得盲目愚昧,虽然深知 受尽欺骗和背叛,却无法摆脱情欲。
科夫展开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思考。
俄国社会现实的巨变,使纳博科夫体会到人类个体存在的渺小 和微不足道,人只是 “寻常自我的渣滓……仅仅是一个升华了的本体 的残余”
• “我们的存在只是一道短暂的裂缝,介于两片黑暗的永 恒之间。”
• 纳博科夫在震惊中感到生存的茫然,他曾说:“我自己命运中的 断裂在回忆中给了我一种眩晕的快感。”
• 博科夫笔下的西欧人反常怪癖、不可理喻,拜金,利己。
• 俄罗斯流亡者们难以融入西欧社会,他们将自己闭锁在狭小的阁 楼、破败的旅馆、逼仄的房间里,精神萎缩,颓靡。
○ 社会的残酷与命运的无常,使纳博科夫在创作中就深入挖掘人类内心深处
的情感与欲望,表现了人类对生活的激情和恣意狂放的幻想
○ 博科夫把自己比作歌唱的神鸟西林,要在写作中抒发自己对现实的愤懑, 而且他不愿沉溺在对以往惨淡经历的回忆中,而是要书写人类的梦幻并寻求精神 的自由。
了一个俄国流亡者的形象。
• 虽然俄国流亡者生活在被故国和定居地排斥的 “孤岛”上,体 会着身处他乡的窘迫紧张与惶然不安,但他们极力摆脱日益虚幻 的故国回忆,也不再为适应周围环境而苦恼,而是转向对生命与 死亡的思考。
• 塞巴斯提安的弟弟对哥哥的生命轨迹的探寻,旨在从哥哥那里得 到关于人类生存问题的启迪。
纳博科夫童年和少年时代:从贵族家族的庄园里无忧无虑、富裕安适的生 活巨变为全家惶惶不安的逃亡之路;十月革命的爆发使“一切都成了泡影”。
• 纳博科夫的深层创作意识渗透着作家对人类生存无常的感受
• 纳博科夫曾指出,他的作品都是 “失去童年时代俄国所引起的震 动的震波”。
○ 故国和家园的丧失,个人生活的破碎,流落异乡的孤寂,使纳博
○ 《防守》中的主人公卢金难以融入学校和社会,他在象棋世界的搏杀和防 守中无法自拔,最终不堪其扰,跳楼自杀。
○ 《绝望》中生意失败的赫尔曼为骗取高额的保险费,走火入魔般 认定流浪汉费利克斯与他体貌相似,于是便把费利克斯当作他的替身, 精心策划、实施了对费利克斯的谋杀。
○ 《贵族女人》中玛萨为了得到丈夫德瑞尔的财产,与情人弗朗兹合 谋要杀死丈夫。他们计划了多个方案,想象着德瑞尔的多次死亡,但他们在 即将得手的最后一刻放弃了。最后,玛萨在精神狂乱中死去。
第三讲 纳博科夫与 《洛丽塔》
○ 1. 纳博科夫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 2.《洛丽塔》:一部揭示围困人类的 “栅栏”的作 品 ○ 3.《洛丽塔》中艺术的自由游戏
1. 纳博科夫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 纳博科夫曲折的漂泊生涯与文学创作: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当代俄裔美国作家,1899年出生于俄国圣彼得 堡家世显赫的贵族家庭,从小受过良好的教育,精通法语和英语。
• 人类的生活像飘忽茫然的梦,人们本以为不可能的或从未意料到 的事情却突然变成现实。人类无法把握自己的命运,随时都会在 莫名的力量的无情辗轧下成为碎裂的渣滓,并不可抗拒地随着时 间的陀螺消失在空洞的混沌中。
○ 流浪期间,纳博科夫带着阴郁落寞的心绪看待欧洲,始终与西欧 社会有着隔膜
在他的笔下,俄国是一个由森林、河流、阳光和蝴蝶组成的诗意盎 然的世界,犹如光芒四射的天堂一般;而西欧则显得阴暗怪异、寒冷 肮脏,到处堆满腐臭发霉的垃圾
• 纳博科夫或许要表达的是:每一个人都是追寻自我和思考生存的 “塞巴斯提安·奈特”
○ 将俄罗斯流亡者的怀乡主题与对人类生存境遇的思考融合
○ 《普宁》 表达了漂泊异乡的不适应感以及对污浊庸俗的美国商业文化 的反感:
《普宁》中的主人公普宁是一位在美国谋生的俄国老教授,他在一家学院 里教俄语课程。与妻子离婚后,他孑然一身,居无定所,常常住在旅馆、公寓或 别人家中。他努力适应美国生活,但陌生的环境让他吃尽苦头。他常受到同事的 嘲弄,随时面临失业的可能。他在困顿孤寂中回忆故国的往事,并钻进俄国古典 文学中寻求寄托。
• “纳博科夫在 《尼古拉·果戈里》中坦言,他要探索更美好的事情: “在这超尘绝俗的艺术层面,文学当然不关心同情强者或谴责强者 之类的事,它诉诸人类灵魂的隐秘深处,彼岸世界 的影子仿佛无名 又无声的航船的影子一样从那里驶过。”
• “另一世界”:“存在的另一种状态”,即人类心灵深处涌动着 活跃着的情感和幻想。
• 纳博科夫强调,还乡成为作家在漫长的流亡生涯中永不中止的 梦——回归内心的精神天堂。
○ 《爱达或爱欲:一部家族纪事》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个 “反地界”的地方,“地界”充斥 着专制独裁和战争杀戮,但 “反地界”中却有着弥漫着浪漫气息和充满着童话色彩的阿尔迪斯 庄园。
作家虚构了一个超然尘世的天堂,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能够实现如双性同体般的灵魂契合。 然而纳博科夫将 “反地界”设定为与 “地界”相对立的世界,而不是让 “反地界”取代 “地 界”,显然这传达出作家的另一重思考:现实和梦幻之间存在着鸿沟,这并非指天堂之美是现实 无法企及的,而是指天堂之美只能被保持在人类的梦幻中。
○ 《洛丽塔》 一旦人们要把梦幻中的天堂在现实中复制出来,天堂就有可能转化为罪恶的深渊。
○ 身处异国他乡的漂泊生涯,这使始纳博科夫终被 “如迷乱的蝴蝶被释放于异 域,在错误的维度上,在陌生的植物之间”的心境所困扰。
○ 纳博科夫置身于周围的世界之外,观察周围世界中的人和事物。以独特的 穿透性的眼光,透过表象辨识出错乱的秩序和诡异的骗局,在所谓高雅和真实的 事物中参透庸俗和虚伪。
• ○ 所以,西欧时期纳博科夫的创作主题:人与欲望和痴念之间 的徒劳无果的斗争,现实之 “我”与幻想之 “我”的纠缠使人 类精神走向混乱和崩溃
○ 美国时期的纳博科夫在文学创作主题:探寻自我,立足于人类普遍生存境遇 的层面,表现人类生存的孤独感和精神无所归依的漂泊感
○《塞巴斯提安·奈特的真实生活》 主人公塞巴斯提安·奈特是个流亡欧洲的俄国作家,后来死于心脏病。重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