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史下名词解释(一)

中国古代史下名词解释(一)

中国古代史下名词解释(一)中国古代史下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传说性王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历史的起点,但其真实性尚存争议。

•大禹:夏朝的开国君主,被尊为水利工程的伟大开拓者。

他成功治理洪水并创造了众多的土地改革措施。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主要活动区域为黄河流域。

•青铜器:商朝时期的重要文化遗产,广泛应用于祭祀、礼仪和战争等方面。

如商代青铜鼎、簋等。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采用封建制度,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

•天子:周朝君主的尊称,据说是天命所在的代表,拥有极高的统治地位。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处于周朝灭亡至秦朝统一之间,出现了诸侯国纷争和思想上的多样性。

•孔子:春秋时期的伟大思想家和教育家,创建了儒家学派,其学说对后世影响深远。

5.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实行中央集权制度,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

•兵马俑:秦始皇陵中的陪葬品,规模庞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6.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前期为西汉,后期为东汉。

•丝绸之路:汉朝时期开辟的一条连接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促进了中国与其他民族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7.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公元589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动荡时期,由三国魏、晋、蜀、吴以及南北朝分治。

•玄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哲学流派,注重玄奥和超越世俗的思考,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8.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隋朝: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大一统王朝,由隋文帝杨坚建立。

•大运河:隋朝修建的运河,连接了长江和黄河流域,对交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夏、商、周三代1. 夏朝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存在。

夏朝是由夏启(相传为大禹的后代)建立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传说时期。

夏朝是一个以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封建王朝,政权建立在血缘制度的基础上。

2. 商朝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存在。

商朝是由少康(相传为夏朝后裔)建立的,他将商都建在河南商丘地区。

商朝商代是中国历史上青铜器使用最广泛的时期,商代青铜器精美,成为其时期的代表。

3. 周朝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王朝,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存在。

周朝是由周文王及其子周武王建立的,分为东周和西周两个时期。

周朝是中国古代最为长久和影响深远的朝代之一,周朝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实行分封制度。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春秋时期是指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的一段历史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转折时期。

春秋时期始于鲁穆公襄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五年。

春秋时期是以鲁国的史书《春秋》为主要史料的,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政治、军事和文化上的重要事件。

2. 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指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之间的中国历史时期。

战国时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后半期,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动荡和战乱的时期之一。

战国时期的七大国家(秦、齐、楚、燕、赵、韩、魏)相互争霸,国与国之间发生大规模的战争。

三、秦汉时期1. 秦朝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

秦始皇嬴政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和征服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大一统,推行了一系列的中央集权和统一政策。

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汉族政权,存在于公元前202年至公元8年。

汉武帝是西汉最为杰出的皇帝之一,他推进了中央集权,推行士族统治政策,扩大了国土,并采取了一系列的内外政策。

四、唐宋元明清时期1.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封建王朝,存在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

历史名词解释的简洁版

历史名词解释的简洁版

历史名词解释的简洁版历史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记录与研究,通过研究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过去并为未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然而,与历史研究相关的名词术语繁多,对于初学者而言可能会有些困惑。

在本文中,我将为您简洁地解释一些常见的历史名词,帮助您更好地理解历史。

1. 文化革命文化革命是指发生在1966年至1976年的中国历史事件。

它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场运动,旨在推翻儒家和资产阶级的影响,并重塑中国的社会结构。

然而,这场革命导致大规模的政治和社会混乱,造成了庞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

2.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发生在公元220年至280年的中国历史时期。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标志着东汉王朝的结束和三国鼎立的局面。

在这个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相互争斗,最终魏国获胜,统一中国。

3. 文艺复兴文艺复兴是发生在15世纪至17世纪的欧洲历史时期。

它是一场对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宗教束缚的反叛,标志着人文主义的兴起和科学知识的迅速发展。

文艺复兴的影响不仅限于艺术、文化和科学领域,还对整个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秦始皇秦始皇,即嬴政,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皇帝。

他在公元前221年建立了秦朝,并通过一系列的强硬措施推行中央集权制度。

秦始皇的最著名的成就是修筑了万里长城和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

5. 法国大革命法国大革命发生在18世纪末的法国历史时期。

它是法国民众对绝对王权和特权制度的反抗,标志着法国从君主专制到民主共和的转变。

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不仅局限于法国本土,还对整个欧洲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一种经济体制,它的核心是私有财产和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个人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并通过市场交换来实现这一目标。

资本主义的兴起标志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变,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动了工业化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7. 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交流。

通过文化交流,不同的文化可以借鉴对方的优点,并丰富自身的文化内涵。

简明中国古代史复习材料(名词解释)

简明中国古代史复习材料(名词解释)

《简明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1.原始群:原始社会前期为原始群时期,是人类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

当时的人类以血缘为纽带结成群体,以谋生活。

所用石器为简单打制而成。

其本身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代表人类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和金牛山人等,后期代表人类有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等。

2.仰韶文化:距今约6000多年,属于母系士族繁荣时期的文化。

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黾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

这类文化遍布黄河中上游各省,以手制精致的彩绘陶器和磨制石器为主要文化特点。

比较著名的遗址有陕西西安的半坡村遗址和临潼的姜寨遗址。

3.旧石器时代:考古学家把人类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期,大约170万年前—1万年前,称作“旧石器时代”。

由于当时的人类使用简单的打制石器,故而在考古学上也称为打制石器时代。

就世界历史而言,旧石器时代占人类历史总长度的99.9%以上。

与之相对应的是新石器时代(也叫磨制石器时代)。

4.甲骨文: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称之为甲骨文。

多为记录占卜之事,又称卜辞,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文献资料。

在殷恤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十万多片,单字总数约有四千五百字左右。

此种文字已经有了相当长的发展过程。

5.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

他们与周王室保持臣属关系,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宋等。

6.共和行政:西周后期周厉王将王畿以内的山林川泽收归王室控制,不许中小贵族利用,不准劳动人民进入樵采捕捞,引起人们的不满。

同时派人监视对他不满的人并加以重罚,导致“道路以目。

”公元前841年,平民发动暴动,反对周厉王。

厉王逃跑,朝政由召公和周公等代管,史称“共和行政”。

7.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的一次赋税改革。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大全第一部分远古社会与夏商周一、名词解释1、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野蛮时代:中国古代文献,诸如《尚书》、《史记》所记载的中国古代最古老的王朝乃是夏朝,夏朝之前,便是我们常说的远古时代。

它包括了中国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至于进入文明社会的漫长年代。

历史学者们将之化为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时期,而考古学上则分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

所谓旧石器时代,即是说打制石器的时代,原始群时期和氏族公社早期皆属于旧石器时代。

所谓新石器时代,即是说磨制石器的时代,这包括了氏族公社的发展、繁荣时期,直到青铜时代开始前的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始于约距今一万年左右,一直延续到约距今4千年左右,持续了五六千年。

它区别于旧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是:磨制石器的使用,陶器制造的开始,农业的出现,居民村落的普及,氏族制度的形成等。

这也是人类学和历史研究上所谓的“野蛮时代”,是人类由蒙昧走向文明的过渡阶段。

2、原始群、血缘婚、血缘家庭:原始群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社会组织形式,原始人为了生存,十几人和几十人组成一个群体,共同采集和狩猎,以获取生存资料,这种松散的社会组织是以血缘为纽带。

原始群在考古学上大致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和中期,其早期为“猿人”,晚期为早期智人(即古人)。

猿人的婚姻制度尚比较杂乱,等到古人稍有进步,产生了血缘婚,即父母子女不得婚配,婚姻只在同辈中进行,而由此构成的社会组织,称之为血缘家庭。

人类社会也在此向母系氏族社会过渡。

3、族外群婚和对偶婚:族外群婚即两个氏族间互为通婚集团,一个氏族的同辈男子做另一个氏族同辈女子的丈夫,反之亦然。

这样就杜绝了同胞和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结合了。

等到母系氏族公社繁荣阶段,族外群婚发展到了对偶婚,即一男一女之间的不稳定结合,男方或女方存在一个相对固定的“主妻”或“主夫”。

在对偶婚中,男子从妇而居,所生子女归女方所在的氏族,这种对偶婚制度是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

族外群婚和对偶婚都是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婚姻制度。

简明中国古代史

简明中国古代史

简明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远古时期到1840年前的时期。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丰富多样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变迁。

本文将以简明的方式概括中国古代史的主要内容。

古代的起源中国古代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人类最早的农业文明之一,最早的文字之一也在中国出现。

在这个时期,古代华夏文明开始形成,以黄河和长江两大流域为中心。

商朝和西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封建制度和青铜文明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221年,中国出现了一系列的诸侯国,彼此争雄,争夺领土和势力范围。

这个时期的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思想变革和文化繁荣。

孔子、老子、孟子等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活跃于此时。

秦国兴起并统一了中国,结束了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黄金时代,秦朝和汉朝是两个重要的朝代。

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和统一措施。

然而,秦朝的统治并不稳定,最后一个秦皇帝被推翻,汉朝建立。

汉朝时期,中国经历了长期的相对稳定和繁荣。

刘邦和汉武帝是汉朝最著名的皇帝,他们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了国土,推动了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

汉朝还开辟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国与西方世界的交流。

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指的是公元220年至280年的中国历史时期。

这是汉朝灭亡后三国鼎立的时期,三国分别是魏国、蜀国和吴国。

这个时期的中国充满了战争和政治斗争,但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文化和文学作品,如《三国演义》。

最终,魏国取得了胜利,统一了中国。

隋唐时期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史的又一个黄金时期。

隋朝和唐朝是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两个朝代。

隋朝统一了分裂的北方,唐朝则使中国达到了文化和政治的鼎盛。

唐朝时期,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史的名词解释1. 夏朝: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1600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夏朝的建立者是大禹,夏朝的政治制度采取了世袭制,经济以农业为主。

2. 商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商朝的政治制度为君主制,经济以农耕和商业为主,商代青铜器制作技术非常发达,商朝的统治地区辐射至华北、黄河中下游等地区。

3. 周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约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256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周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阶段,周朝采取了封建制度,由诸侯国承认周天子的统治,经济以农耕和手工业为主。

4. 春秋战国: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时期,国家力量分散,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

5. 秦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6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一统朝代。

秦朝由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实施了一系列重要改革,如实行郡县制、推行统一的文字、度量衡等,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中国古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6. 汉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朝代。

汉朝由刘邦建立,采用封建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经济、军事和文化建设,对中国古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

7. 三国时期:中国历史上的时期,存在于公元220年至28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三国时期是东汉政权灭亡后,北方先后形成魏、蜀、吴三个政权的时期,三国之间相互争霸,最终被晋朝统一。

8. 唐朝:中国历史上的朝代,存在于公元618年至907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繁荣的时期。

唐朝实行封建制度,政治比较稳定,经济繁荣,军事强大,文化艺术也达到了高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鼎盛时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一)中国古代史1. 三皇五帝时期•伏羲: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被尊称为人类的始祖,传说他创造了八卦和文字。

•神农: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被尊为农业之神和药物之神,据说他发明了农业和医学的基本知识。

2. 夏朝•禹:古代传说中的人物,被称为夏朝的开国君主,他在治理洪水和开展水利工程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夏禹系:夏禹之后的一系列统治者,共有十三位君主。

3. 商朝•商汤:商朝的创始人,他成功推翻了夏朝的统治,并建立了商朝的封建制度。

•商王朝:商朝的统治王朝,历时约五百年,其间经历了多次王朝更替。

4. 周朝•周武王:西周时期的君主,他在革除商朝暴虐统治的同时,也奠定了周朝的基础。

•西周和东周:周朝历史上的两个时期,西周时期是周武王建立周朝至周幽王时期,东周时期是自周平王迁都至周昭王时期。

5.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东周时期的一段历史时期,以战国七雄的割据和争斗为特点,也是诸侯国逐渐崛起的时期。

•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后期,七雄之间的争霸战争达到了极高的激烈程度。

6. 秦朝•秦始皇:秦朝的开国皇帝,他统一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强大帝国。

•秦朝法治:秦朝推行了一系列严格的法律制度,包括焚书坑儒和统一度量衡等,对后来的封建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7. 汉朝•汉高祖:汉朝的开国皇帝,他在经过长期的战乱后,建立了稳定的统治,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长的封建王朝。

•汉武帝:汉朝的第七位皇帝,他进行了大规模的征服和拓展,使汉朝的疆域达到了极盛。

8. 三国时期•三国鼎立:三国时期的国家格局,以魏、蜀、吴三国相互争夺,最终魏国取得了胜利。

9. 隋朝•隋文帝:隋朝的开国皇帝,他集中政权,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改革,使隋朝成为短暂但辉煌的王朝。

•隋唐兴亡:隋朝的崩溃引发了唐朝的建立,唐朝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封建王朝之一。

10. 宋朝•宋太祖:宋朝的开国皇帝,他在北方遭遇敌对势力的同时,也进行了南方的统一,开创了北宋时期的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春秋五霸:春秋时期,诸侯国不再听命于天子,相互兼并,于是出现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情况,这样的大国称为“霸主”。

各大国都争当霸主,于是就出现了大国争霸的局面。

一般认为,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为“五霸”。

实际上宋襄公想称霸却未做到。

而吴、越两国却相继到中原争霸,影响较大。

2、李悝改革:李悝是我国古代法家的创始人,于公元前400年左右被魏文侯任用为相,在魏国进行改革。

主要内容为:削弱世卿世禄制度,选贤任能。

“尽地力”;“善平籴”;制定《法经》。

这些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稳定了社会秩序·,使魏国成为战国前期最强大的国家。

3、合纵与连横:战国时期,关东各国为了抗拒强秦,就组成军事联盟,称为“合纵”。

强秦为了破坏关东的“合纵”,以便于它向东方发展,就用军事压力和政治离间等手段,在关东争取盟国,称为“联盟”,但由于关东各国之间互相猜疑,矛盾重重,在对抗秦的进攻方面,各有打算,苏秦死后,“合纵”瓦解。

秦则采取了“远交近攻”的策略,最后打破了关东各国的“合纵”,统一了全国。

4、《五经》:我国保存至今的最古的五部文献,也是我国古代的重要思想学术流派儒家的主要经典。

其中《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集;《书经》也叫《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文集;《易经》也叫《周易》,是我国最早的占卜用书;《礼经》也叫《仪礼》、《士礼》,是春秋、战国时期部分礼仪制度的汇编;《春秋》也叫《春秋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5、文景之治:刘邦的儿子文帝和孙子景帝统治时期,由于社会稳定,广大农民积极生产,;也由于他们父子进一步改善政策,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使社会经济由恢复而发展,人民生活更加安定,物资丰厚,史称之为“文景之治”。

6、昭君出塞:西汉武帝时,汉匈之间进行了几次战争,双方互有损失,汉方已无力再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匈奴各部之间互相攻杀。

其中一部首领为呼韩邪单于,投降汉朝,要求与汉和亲。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到长安,汉元帝以宫人王嫱(字昭君)嫁与呼韩邪单于,汉匈从此友好相处。

7、张骞通西域:西汉初年,西域的概念主要是指今天的南疆。

汉武帝时,为了争取联合力量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

张骞的使命虽未完成,但带来了关于西域的情况。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第二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联络乌孙进攻匈奴。

但这个使命虽然也没有完成,但张骞的西域之行,建立了西汉与西域之间的友好关系,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8、司马迁与《史记》:司马迁汉武帝时为太史令,幼时聪慧,年轻时周游许多名山大川和名胜古迹,学术根基深厚,经历丰富。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开始撰写《史记》,约用了近十年时间完成。

全书上起黄帝,下迄”当代”(武帝时),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体和记事本末体,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此后二千多年间的正史编纂创立规范。

9、官渡之战:官渡之战是曹操和袁绍为争夺对黄河中下游的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袁绍以精兵十万,劲骑万余匹,南渡黄河。

袁绍虽兵多粮足,但军纪松弛,人心涣散。

曹操能用于迎战的士卒不过两、三万人,兵、粮都远不及袁绍;可是曹操将士用命。

公元200年曹操以五千奇兵,夜袭袁绍军于官渡附近的乌巢,全烧其粮草、辎重,袁军大乱。

他又乘势以万人,大破袁军主力于官渡。

这就是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之一的“官渡之战”。

10、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曹操为并吞江南而与刘备、孙权进行的一场有决定意义的战争。

曹操在统一北方以后,于208年乘胜会师南下,统一长江流域。

刘备、孙权联合起来抗击曹操。

联军五万余人与曹军二十余万相遇于赤壁。

曹军多是北方人,不习水战;又由于长期行军作战,疲惫不堪;内部矛盾严重,士气不振。

最后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这就是决定“天下三分”的著名战役“赤壁之战”。

11、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曹魏始创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中央一些官吏兼任原籍所属郡的“中正”,由他们察访本郡士人,按才能高下列为九等,以备选用。

选用的原则,“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族高卑”,这个制度开始时确是真正选拔人才的途径,但后来逐渐蜕变为世族门阀培植自己势力的工具。

12、《齐民要术》:北魏时期农学家贾思勰所撰。

他从文献中收集了许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生产经验和知识,又访问老农,撰成《齐民要术》一书,全书分为10卷共92篇,分别论述各种农作物、蔬菜、果树、竹木的栽培和育种,家畜家禽的饲养,农产品加工及副业等。

这是我国古代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农业科学著作。

13、隋朝大运河:隋炀帝时开凿,运河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通余杭,北通涿郡,大运河分段开凿,前后历时五年,全长两千余里,是世界著名的伟大工程之一。

大运河对中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和巩固国家的统一都起了巨大的作用。

14、贞观之治: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不久即位,于次年改元贞观。

贞观共二十三年,当时的政治比较清明,经济由恢复而迅速发展,社会稳定,人民生活得到改善,国力强盛,边境较安宁。

史家称此时为“贞观之治”,被认为是中国封建时代少有的“太平盛世”。

15、开元盛世: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

唐玄宗曾人中央和地方许多官职,经历过不少政治斗争,有较丰富的政治和社会经验。

即帝位后,他励精图治,任用贤能,革除积弊,改善吏治,发展生产。

在他统治的前期开元年间,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开元时期是唐朝最隆盛的时期。

16、安史之乱:唐玄宗时(或作公元755年),镇守北方边境的节度使安禄山率领部将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反唐,攻陷洛阳,占领长安,最后遭到失败,战争持续八年之久,史称“安史之乱”。

它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

其结果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加剧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发展,成为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17、澶渊之盟:景德元年(1004年)九月,辽军南下,围攻定州,真宗率众亲征,宋军至澶州,与辽军对垒,后双方议和,议定: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称萧太后为叔母;宋每年纳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辽边境维持旧状,仍以白沟河为界。

史称此议和为“澶渊之盟”。

以后,宋辽两国进入和平相处的时期。

18、庆历新政:为解除日益严重的政治和社会危机,北宋的统治集团中一些有作为的政治家曾提出过各种改革意见。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范仲淹被任命为参知政事,在欧阳修等人的支持下,提出了改革方案。

被仁宗采纳,并诏行全国。

但由于改革触犯了大官僚地主们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反对,改革失败了。

史称“庆历新政”。

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揭开了序幕。

19、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史学家。

经过十八年的努力,编成了《资治通鉴》。

该书叙事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讫后周世宗景德六年(959年)以事系年,祥略得宜,史料翔实,考证谨严,文笔简结。

以叙事为论人为主,兼及制度、文化、地理、民族,为一部极好的编年体通史。

其批佞疾恶、倡导明治的精神,在封建社会中是有积极意义的。

20、郭守敬:元代科学家,他在天文、数学以及水利工程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他奉命修历,认识到修历的基本工作在于实测,他创造了简仪等一系列天文观测仪器,其中简仪比欧洲同样的仪器早三百年。

他根据观测和研究,制订了《授时历》,这是我国古代最精确和使用最久的历法。

21、张居正改革:明朝中期为了缓和社会矛盾,挽救明朝的统治,张居正进行了改革。

主要内容有整顿吏治、整饬边防、兴修水利、清丈田地等。

通过改革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同蒙古的关系,保障了农业生产,改变了赋税不均的状况。

22、郑成功:明末清初民族英雄。

在抗清斗争中,屡败清军。

1661年12月,率大军渡海,打败荷兰殖民者,为祖国收复了台湾。

他在台湾督兵大兴屯田,招募福建、广东人民前来开荒,设官府,兴办学校,进一步开发了台湾。

康熙元年(1662年)五月,病死台湾,年三十九岁。

23、军机处:清朝雍正年间成立的机构。

职官有军机大臣、军机章京。

军机大臣由皇帝从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等官员内特简,有些也由章京升任。

其任用完全出于皇帝的自由意志,军机大臣只是奉旨办事而已。

军机处成立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其办理,它总揽军政大权,真正成为执政的最高国家机关。

它的设立,标志着清代君主集权发展到了顶点。

24、李时珍与《本草纲目》:李时珍是明代著名的药物学家,他毕生行医,访采医药,撰成《本草纲目》五十二卷,记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附有动植物插画一千余幅。

全面总结了我国古代的药物学成就,把我国药物学的研究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世界药物学史上亦占有重要的地位25、禅让时代:尧、舜、禹时期实行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叫作“禅让制”,这一时期史称“禅让时代”。

26、分封制:西周的地方行政制度。

周天子把王族、功臣、先代贵族分到各地做诸侯,建立诸侯国。

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

他们与周王室保持臣属关系,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分封的目的是为了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当时分封的主要诸侯国有:齐、鲁、燕、宋等。

27、初税亩:公元前594年,鲁国的一次赋税改革。

开始实行以亩为单位征收耕地税的制度。

这一制度的实行,实际上承认私有土地的合法性,不分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税率为亩产量的十分之一。

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过程。

28、班超:东汉著名外交家。

奉东汉政府之命出使西域,任西域都护。

帮助西域各国摆脱匈奴的奴役,使西域重新纳入汉政府的统辖之下。

他经营西域三十年,对巩固我国的西部疆域,促进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29、史记: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

内容是叙述从黄帝到汉武帝间的史事,体裁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

本纪是君主的传记,表按年代列举主要史事;书记载典章制度。

世家、列传为人物传记。

它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具有极高的史学和文学价值。

30、开元之治:开元是唐玄宗的年号。

唐玄宗在开元年间,励精图治,能够任用贤能,进行一些改革。

因而这个时期,政局比较稳定,经济继续发展,唐朝进入鼎盛时期,被称为“开元之治”。

31、《大唐西域记》:唐代高僧玄奘去天竺求经,历经十七年,学成回国后撰写《大唐西域记》一书,记载了旅途所见所闻一百三十八国的历史和地理等。

这是研究中古时代中西交通和中亚、南亚以及西亚部分地区历史、地理和宝贵资料。

32、猛安谋克:女真族内部实行的一种军事和行政合一的制度。

早在女真人的原始社会时期,猛安、谋克即作为部落和氏族组织而存在。

猛安、谋克既是行政长官,又是军事首领。

后来,随着女真族封建化程度的逐渐加深,猛安、谋克制度也在逐渐破坏。

33、《梦溪笔谈》:北宋杰出科学家沈括晚年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部科学著作。

该书内容广泛,除记述我国古代的许多科技成就外,还记述他自己的不少科学创见,这部著作在世界科技史上占重要地位,被誉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座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