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高中历史】高中历史知识点: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匈奴的兴起:1、社会状况(生产生活):生活于蒙古高原,畜牧为主,逐水草而居。

狩猎占重要地位。

善骑射。

宽裕则以畜牧狩猎为生,急困则四出攻掠后学会农业,从事农业生产。

无文字,以言语为约束使用铁器,冶铁业为最重要的手工业部门。

2、匈奴的统一:匈奴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少数民族,秦汉之际,冒顿单于东破东胡,西驱大月氏,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形成强大的奴隶制军事政权,建立了以单于为君长的一整套职官军事体制。

由于他们以游牧、狩猎为生,且“所得卤获,因以与之,得人以为奴婢”,军事力量强大,他们对长城以内的农耕文明常有袭扰。

至此,北方出现农牧业政权分立局面,时常发生两种文明的碰撞。

其掠夺的目的是占据水草,掠夺人口、牲畜。

严重威胁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但是匈奴也是我国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对统一我国北方草原和开发北方起了重大作用。

和亲:是统治者处理与少数民族关系的一种特殊的方式。

汉元帝与匈奴和亲比较:1、背景:汉初战败,被迫纳贡和亲;而昭君出塞,是匈奴称臣,请求和亲,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友好交往的象征。

2、结果:汉初和亲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匈奴袭扰问题;而昭君出塞带来了友好的民族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

秦与两汉对匈奴政策比较:1、不同:秦:以武力解决匈奴的威胁。

两汉:军事进攻与“和亲”政策并用。

2、认识:国力强盛与否是两汉调整对匈奴政策的主要依据。

和平交往、避免战争符合各民族的长远利益。

从战国到两汉,中央政权与匈奴的关系:1、战国时期:诸侯国忙于混战,面对匈奴的进攻,秦、赵、燕等国修建长城,消极防御。

2、秦朝:①命蒙恬北击匈奴,取得河南地②徙民设郡③修建万里长城3、西汉:①汉初,“和亲”②汉武帝时期,军事反攻③汉元帝,“和亲”与经贸往来4、东汉:军事斗争,最终解除了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汉初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高祖死后,吕后当政,冒顿单于写信侮辱吕后。

吕后曾想派兵攻打匈奴,但诸将说:“以高帝贤武,然尚困于平城。

第14课_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14课_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霍去病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岳飞《满江红》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陈陶《陇西行》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 • • • • • • 一、匈奴的兴起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 2.匈奴进入鼎盛时期(经济、军事) 二、匈奴与汉朝的和战 1.汉初和亲觅平安 2.汉武长城遍烽烟 3.鸣镝无声缘出塞
“匈奴未灭,无以为家”
霍去病(约BC140--BC117 年),卫青的外甥,二者 并称“帝国双璧”。17岁 两出定襄、19岁三征河西、 21岁纵横漠北,五年内六 次率部队反击匈奴侵扰, 六战六捷,留下“封狼居 胥”的佳话,官至冠军侯、 骠骑将军、大司马,但英 年早逝,年仅二十四岁。 在他死后,得到了汉武帝 的厚葬,下令将霍去病的 坟墓修成祁连山的模样。 《马踏匈奴》石雕正是高 度概括了霍去病戎马征战 的一生。
草原上崛起的英雄——冒顿单于
时间:秦汉之际
地点:蒙古草原
首领:冒顿单于 (mò dú chán yú) 功绩:统一蒙古草原
生产发展
牧马图
畜牧业兴旺发达
壁画
匈 奴 鹰 形 金 冠
手工业发达
白登之围 说明了什 么?
对匈奴的侵扰 西汉统治初期 怎么办?
和亲政策 效果如何?
西汉国力贫 弱,相对匈 奴处于劣势


呼伦湖

然 山
单于庭

西 域
敦煌 居延

前121年
酒泉 张掖 祁连山 祁连山 河
居延泽
河 朔方套 五原源自白登山定襄 平城 代郡渤 海
西
武威 走 廊
焉支山
匈奴入侵路线 汉军第一次出击匈奴方向 第一次出击匈奴后设的郡 汉军第二次出击匈奴方向 第二次出击匈奴后设的郡 汉军第三次出击匈奴方向 西汉战胜匈奴之后的疆界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期
汉元帝时期 (西汉末年)
汉武帝以前和汉武帝时期,西汉对匈奴的 政策有什么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1、武帝以前,对匈奴实行退让和亲政策;武帝时,则对 匈奴实行大规模的武力反击。 2、变化原因:这种变化取决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国力强 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基础。
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昭君墓远景
二、读史料后回答:
“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马之警,黎庶亡 (无)干戈之役。”—---《汉书》 1、这反映的是同什么历史事件有关?这一事件起到 的是什么作用?
昭君出塞;使汉匈两族之间保持友好的关系, 促进了两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2、当时两族的最高统治者分别是谁?
匈奴族的是呼韩邪单于;西汉的是汉元帝
匈奴族开发了祖国的北疆,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匈奴文化 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汉匈人民密切联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2、回顾前面两课,结合本课内容,想一想,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 在哪些方面 ?(提示: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方面) 汉武帝的大一统,表现在政治上实行削藩,加强中央集 权;在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实行 抑商政策;在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了国 家的统一;在思想上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家 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
昭君出塞
第十四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乔官中学 刘红梅
一、匈奴的兴起
冒顿(modu)
单(chan)于
2、匈奴在历史上的 汉高祖 白登之围
西汉对匈奴“和亲” 2、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使匈奴不能与西汉相抗衡(前119年)
3、昭君出塞

王昭君,今河北 姊归人,姓王名嫱。 昭君是她的字,汉元 帝时被选入宫。公元 前33年,自请嫁匈 奴呼韩邪单于。她出 塞和亲,对汉匈的友 好合作关系,起了积 极的作用。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第十四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昭君出塞影响
昭 君 墓
昭君出塞50余年间,汉匈两 族人民和平友好相处,推动了汉 匈两族的经济文化和民族融合。
匈奴
南下
卫 青
霍 去 病
汉初
汉武帝
汉元帝
1、我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匈 奴族作为少数民族之一对我国北方草原统 一和经济开发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汉朝时期,汉与匈奴的关系有战有和, 但统一与融合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3、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 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 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 念塔。
5.西汉初年对匈奴采取“和亲”这个政策,汉武帝 时期对匈奴采取攻势,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 B A B C D 汉武帝比汉初皇帝强 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国力强盛 汉武帝时期“和亲”不起作用了 汉武帝时期,匈奴势力衰弱
6.两汉和秦朝对匈奴采取的相同措施是:
A 修筑长城 C 进行战争
B 和亲互市 D 迁民屯边
西汉初年和汉武帝时期对匈奴的政策有什么 不同?发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汉武帝以前被迫采取“和亲”政 策,而汉武帝时期实行是用战争来反 击。
其根本原因在于西汉国力的变化,国 力的强盛与否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物质基础。
昭君出塞
王昭君,名嫱,字昭君,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 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 又称“明妃”,西汉南郡秭 归人。传说昭君进宫后,因 不肯贿赂画师毛延寿,毛延 寿便在她的画像上点上丧夫 落泪痣,昭君便被贬入冷宫 3年。后匈奴呼韩邪单于请 求和亲,昭君挺身而出。昭 君出塞增强了汉族与匈奴民 族之间的民族团结,她是民 族团结友好的使者。
连连看 冒顿(mo du)统一蒙 古草原
汉元帝时期
卫青、霍去病抗击匈 奴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三单元 第14课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知识梳理 新人教版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一: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 匈奴的生活:在蒙古草原过着游牧生活,逐水草迁徙。

2. 匈奴的统一: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的国家。

3. 匈奴的强大(1)畜牧业兴旺发达,匈奴族主要以畜牧业为生,牲畜漫山遍野。

(2)冶铸业得到发展,铁器被广泛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

许多金属制品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喜欢用动物图案做装饰,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

(3)匈奴人学会农耕,逐渐掌握汉族的生产技术,开始垦田种谷。

知识点二:卫青、霍去病破匈奴1. 汉初“和亲”政策:西汉初年,面对匈奴的威胁,汉高祖亲自率军抵御,结果被匈奴军队围困在平城白登山,经过七天七夜,汉军才得以解围。

经过汉初的失败,限于国力的弱小,西汉与匈奴实行了较长时间的“和亲”政策。

2. 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1)条件:汉武帝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组织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

(2)概况①开始反击:夺回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②漠北战役: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分别率精骑出击匈奴,卫青在漠北击溃了匈奴单于的主力,大胜而归。

霍去病也挥师北进,追击匈奴兵。

从此,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知识点三:昭君出塞1. 背景(1)公元前1世纪中期,匈奴分裂,彼此攻杀不休。

(2)其中一部的首领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南迁到长城附近,与西汉订立了和好盟约。

2. 概况(1)汉元帝时,呼韩邪单于入朝求和亲。

(2)宫女王昭君自请前往,嫁给呼韩邪单于。

3. 意义(1)边境安定了较长的一段时间。

(2)呼韩邪单于和王昭君,为汉匈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关链接:王昭君,今湖北人,姓王名嫱,昭君是她的字。

汉元帝时被选入宫。

公元前33年,呼韩邪单于入朝请求和亲,她自请嫁到匈奴,被称为宁胡阏氏。

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汉成帝命她从胡俗,复为后单于的阏氏。

她出塞和亲,对汉匈的友好合作关系,起了积极的作用。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第15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学习目标】基础知识:了解匈奴的兴起及其贡献;西汉对匈奴的大规模反击;昭君出塞。

过程与方法:比较分析不同时期汉对匈奴的不同政策及其原因;培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我国古代民族关系有战有和;认识民族友好是我们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学习重点】匈奴的兴起;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昭君出塞。

【学习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学习方法】自主交流合作探究小组讨论共同学习,合作提高学习感悟【学习过程】【课前预习】(课下做好对知识的基本预习,填充好本课的知识梳理。

)一、匈奴的兴起:冒顿统一蒙古草原1、兴起的概况: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_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兴起的表现:匈奴族的生产迅速发展。

(1)________兴旺发达;(2)冶铸业发展起来,_______被广泛运用于生产、生活和军事;(3)金属制品多用动物图案做装饰,富有游牧民族的特色;(4)在同中原的交往中,一些匈奴人从汉族那里学会_______,开始___________。

————匈奴的势力不断壮大,进入鼎盛时期。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1、西汉:(1)西汉初,限于国力,不得不对匈奴实行________;每年送给匈奴大量物品,并与他们进行贸易。

作用:较长时间无大规模战争;但匈奴仍年年南下,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2)汉武帝时,____________,开始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夺取了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其中,两位杰出的将领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关键性的战役是_________。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西汉末,元帝时期,_____________请求和亲,__________自请前往。

14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14匈奴的兴起与汉朝的和战
没有根本上解决匈奴的威胁
实力对比,尤其是经济实力。
西汉对抗 。
白登之围

公元前201年,冒顿发兵围攻马邑,第二 年冬,又占领了晋阳。汉高祖刘邦亲率32万大 军迎击,收复了晋阳,“追至于离石,破之。 匈奴复聚兵楼烦西北,汉令车骑击破匈奴。” 兵锋直达平城。但由于轻敌冒进,刘邦和他的 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达7天7夜,完 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采用 陈平的 计谋,向阏氏(冒顿妻)行贿,才得脱险。这 便是历史上的“白登之围”。
汉、匈人民密切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联 系,共同缔造着祖国历史。
想一想: 汉武帝时期的大一统表现在哪四个方 面?
政治上:实行削弱诸侯的势力,加强中央 集权 大 经济上:将地方的铸币和盐铁经营权收归 一 中央 统 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军事上:大力反击匈奴
说明当时的匈奴没有自己的文字, 现今发现的匈奴文物,上面镌刻的文 采用汉字,同时也说明了汉匈文化交 字都是汉字,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 流的密切。
重点:匈奴的兴起;
汉武帝对匈奴的反击; 昭君出塞
难点:正确理解当时的民族关系
一、匈奴的兴起:
时间 人物(统一 蒙古) 生产 迅速 发展 表现 秦汉之际 冒顿单于 畜牧业: 兴旺发达
冶铸业发展:铁器广泛应用 金属制品:富有民族特色 部分学会农耕,开始垦田种谷
牧马图壁画
匈奴鹰形金冠饰
匈奴虎噬羊饰牌
汉武帝以前:被迫采取和亲政策 汉武帝时期:主动反击匈奴
变化原因:国力是否强盛
必须发展经济,使中国国力强盛,才能立足于世界。
匈奴
南下
卫 青
霍 去 病
汉高祖
汉武帝
汉元帝
动脑筋
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匈奴在我国古代 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 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 没有了。 的北疆;第一次实现了蒙古草原的统一, 一部分匈奴人融入汉族,还有部分 为以后全国性的统一创造了条件;他们 西迁,据说就是现在匈牙利人的祖先。 创造的匈奴文化丰富了祖国的文化宝库;

期末重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

期末重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

期末重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知识点一、鸣镝骑射秦汉之际,匈奴冒顿单于的军令制度。

冒顿乃作鸣镝,鸣为响声,镝为箭头,鸣镝就是响箭,它射出时箭头能发出响声。

鸣镝所射而不跟随他射箭的人,都被处死了。

冒顿单于用鸣镝确立了绝对军事的指挥权,统一了蒙古草原,并且设立了国家机构,成立了奴隶制的军事政权。

二、匈奴兴起战国以来,匈奴不断南下,占据了水草丰美的河套地区。

秦统一后,秦始皇派大将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套一带,并修筑长城,扼制了匈奴的发展。

但是秦末,秦朝的统治瓦解,边防松弛,接着又发生楚汉战争,匈奴乘机崛起。

匈奴形成强大国家。

他们的首领称为“单于”。

秦末汉初,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勇武善战,励精图治,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

从此,蒙古的统治进入鼎盛时期。

冒顿励精图治,严于治军。

他发明了一种响箭,令骑兵日夜习射。

他对部下说:“我的箭射到哪里,你们也要射向那里,否则立即处死。

”他用响箭射向鸟兽,有不听命令的,就被斩首了。

他又射向自己的战马,不跟着射的,也都被处死。

经过几次严格的训练,整肃了军纪,没有人再敢不服从命令。

三、汉朝和战秦末汉初,中原长期动乱,匈奴乘机再次夺取河套地区,并继续南下,威胁中原。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率军抵御匈奴,被冒顿围困于平城白登。

经过七天七夜才得以解围,史称“白登之围”。

这次战役,匈奴出动骑兵40万,汉高祖率30多万大军迎敌。

冒顿用诱兵之计,将汉高祖和先头部队重重包围在平城白登山。

匈奴骑兵阵势严整,汉军无法冲出重围,粮草断绝。

后来,汉高祖派人贿赂冒顿的妻子。

冒顿的妻子劝说冒顿解开重围的一角,汉高祖才得以乘大雾弥漫,仓皇逃出。

白登之围以后,西汉政府因国力不足,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将皇室女子作为公主,嫁给匈奴单于为妻。

汉朝每年向匈奴赠送大量财礼,以暂时避免匈奴的骚扰,并开放边境市场,与他们进行贸易。

但匈奴仍年年挥师南下,经常威胁到黄河流域人民的生产与生活。

课后练习1、匈奴族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哪些贡献?今天56个民族中有匈奴族吗?今天56个民族中已没有匈奴族,但匈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做出了贡献,主要有:(1)匈奴族用勤劳的双手,开发了祖国的北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是七年级历史上册的内容,《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这一课需要掌握什么知识点?以下是为你整理的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必考知识点1汉武帝时期因为经济繁荣,国力强盛,所以汉武帝能够对匈奴实行大规模的反击。

2 两汉时期的抗击匈奴的名将领是卫青和霍去病。

他们把匈奴一直追到漠北,使得匈奴再也不能与中原王朝抗衡。

3西汉初期,汉王朝对匈奴采取了和亲政策,这是因为当时汉朝的国力不够强大。

4 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又一次发动了对匈奴的战争,这次战争的汉军统帅是卫青和霍去病,战役发生的地点是在漠北地区,这次战争后,匈奴无力再与西汉抗衡,部分匈奴人开始西迁。

5 汉武帝雄的大一统在军事方面的主要表现是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6汉朝与西域的两种主要关系是战争关系及和亲友好相处。

两者都有积极的作用,汉武帝反击匈奴的胜利使边境得到了安定;而典型著名的昭君出塞,发生在汉元帝统治时期。

汉匈和亲,为两大民族的友好相处和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7霍去病的功绩:
他把国家利益高高放在自己个人利益之上,六次出征匈奴,足迹远至北海,将万里祁连山、焉支山、阴山、狼居胥山一一踏破,完成了汉朝五代帝王的宿愿,把匈奴驱赶于大漠之上,使得朝廷受四方万国来朝。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教案1.知识目标
1.掌握两汉时农业发展的表现:水利的兴修,农具的改进,农作物的种植。

2.掌握两汉时手工业发展的表现:丝织技术的提高和冶炼技术的进步。

3.掌握两汉时商业繁荣的表现;城市的兴盛,交通的发展,商业场所的出现(专门),商品种类的增多以及了解统治者的“重农抑商”政策。

2.能力目标
1.通过思考和概括两汉农业、手工业的成就,培养学生综合归纳的能力。

2.通过思考和总结两汉时期经济繁荣的原因,提高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两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与手工业、商业发展关系的认识,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通过阅读地图、图片、史料,多方面培养学生获得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3.通过列表形式培养学生比较、概括、归纳的能力。

4.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经济是人类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两汉的经济发展的学习,探索出终极的经济原因,总结一定的经济规律。

2.两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促使经济迅速发展。

国家的稳定,民族间的密切交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3.汉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我国后世的经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以两汉时兴修水利和城市中的一些规定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

5.两汉时的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这是值得骄傲的,这与两汉长期的政治统一是分不开的。

●教学重点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2.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同步试题一、选择题
1.第一次统一蒙古草原的匈奴杰出首领是( )。

A.冒顿单于
B.呼韩邪单于
C.老上单于
D.郅支单于
2.下列关于冒顿单干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秦汉之际,匈奴族的杰出首领
B.首次统一蒙古草原
C.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D.与西汉订立和好盟约
3.贾谊(公元前200一公元前168)在《过秦论》中说:“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引文指的是( )。

A.蒙恬率军反击匈奴
B.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
C.窦固率军反击匈奴
D.窦宪大败北匈奴
4.(2006年,湖北荆州)卫青、霍去病沉重打击匈奴的地点是( )。

A.漠北地区
B.蒙古草原
C.河西走廊
D.河套地区
5.下列对西汉与匈奴战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西汉政府反对匈奴南下掠夺是反侵略战争
B.西汉政府反击匈奴保持边境安全是正义之举
C.是西汉政府和匈奴争夺对西域控制权的斗争
D.是少数民族政权与中原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斗争
6.董必武《谒昭君墓》一文中有:“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其“胡”是指( )。

A.越族
B.匈奴
C.西域各族
D.东胡
7.“皇帝女儿不愁嫁”,昭君出塞是哪个皇帝时的事( )。

A.汉高祖
B.汉武帝
C.汉元帝
D.汉和帝
8.“汉武雄图载史篇,长城万里遍烽烟。

何如一曲琵琶好,鸣镝无声五十年。

”这首诗是现代史学家翦伯赞所作,他在诗中赞扬了( )。

A.汉武帝
B.冒顿单于
C.王昭君
D.呼韩邪单于
在王昭君的家乡湖北姊归,流传着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王昭君为了汉胡和好,远嫁塞外。

昭君出塞前返回故里探亲,怀抱琵琶,
坐在香溪河上的小舟上,深情弹了一曲《琵琶行》,不禁黯然泪下,晶莹泪珠滴入河水顿时化作体态透明的桃花鱼。

从此每年三月,当香溪河畔桃花盛开的时候,就可以在溪水中看到悠悠游荡的桃花鱼。

王昭君出塞以后更加思念家乡,可又不能回到汉朝。

年老的时候,她立下遗嘱,要求在她死后安葬在归化(呼和浩特)郊外,坟墓要坐北朝南,让她能够遥望自己的父母之邦。

她去世后,她的子女们在归化郊外选了一块向阳的水草丰茂的小坡地,为她修建了坟墓。

沙漠地区寒冷干燥,大多数地方只在夏季很短一段时间才长青草,据说昭君墓上的草却是四季常青。

因此,后人就把昭君墓称为“青冢”。

二、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匈奴人失去河西,损失重大,唱道:“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再息(意为生长繁盛),失我焉支(胭脂)山,使我嫁妇无颜色(不能打扮得漂亮了)!”
材料二史书记载,昭君和亲后,边关的城门很晚才关闭,处处都是放牧和贸易的牛马,好几代人再听不到报警的狗叫声,老百姓再也没有战争之苦。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汉与匈奴的哪两种关系?
(2)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是如何出现的?
(3)你如何评价材料中的两种历史现象?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知识点总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