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新批评分析唐诗 作业

合集下载

用新批评方法批评或分析一篇诗歌【文艺批评重镇需要“新批评”】

用新批评方法批评或分析一篇诗歌【文艺批评重镇需要“新批评”】

《用新批评方法批评或分析一篇诗歌【文艺批评重镇需要“新批评”】》摘要:一张《文学报》,诞生在上海,却是中国文学界的权威媒体,但文艺批评假如建立在“不得罪人”的基础上,那岂不成了“文艺表扬”,因此,有人将《文学报•新批评》誉之为对中国文坛的一种“拯救”,似不为过一张《文学报》,诞生在上海,却是中国文学界的权威媒体。

如同其他名社名刊一样,上海的出版社或文学期刊社,即便冠以“上海”二字,它一定是“全国性”的。

这份历史的承袭,让上海的文化人天然具有全局的胸怀。

曾经一度,“市场冲击文学”甚嚣尘上,但“文学人”没有停止过挣扎、抗争和坚守。

一张《文学报》,今天变薄了,明天变厚了;今天变大了,明天变小了――无论是承受“改革的阵痛”,还是“市场的考验”,它坚挺过来了。

并且,它努力“有所作为”,让人刮目相看。

新近诞生的《文学报•新批评》专刊,以“靶标精准”的文艺批评,获得了普遍赞许,《人民日报》刊文予以高度肯定。

《文学报》通过“新批评”,再次令人瞩目。

正如《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指出的那样,如今,我们看到的大量批评,除了无原则的廉价吹捧,便是“抽象否定、具体肯定”的高头讲章、空泛议论。

这种两头讨好的评论,最核心的问题是不会得罪人。

但文艺批评假如建立在“不得罪人”的基础上,那岂不成了“文艺表扬”?《文学报•新批评》的可贵之处就是“逆势而行,频频开炮”,著名的文学艺术家首当其冲,一律“不能幸免”。

由于批评家的文章“靶标精准”、庖丁解牛、说理透彻,让读者充分领略了“批评”的要义:对作家作品的一味吹捧,无益于中国文学的长足进步;恰恰是犀利无情的解剖,能让作家有所敬畏和警醒,从而看到标杆,努力攀登。

因此,有人将《文学报•新批评》誉之为对中国文坛的一种“拯救”,似不为过。

批评家的存在,是文化生态的重要部分。

批评家的职责,就是用犀利的目光评头论足对症下药。

用新批评的细读法解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用新批评的细读法解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用新批评的细读法解读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作者:和玉清来源:《中国校外教育·基教(中旬)》2015年第13期摘要:借助新批评这一文学流派中的细读法,从词义、句义、修辞、意象等方面,对李商隐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进行分析,深层推敲,挖掘诗句的言外之意,发现其新的美点、亮点和意境。

关键词:李商隐七律《无题》细读法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一颗宁静而明亮的巨星,他将唐诗推上了又一个高峰,在他才华横溢的超越前人的诗作中,最具艺术独创性,引起千百年来无数读者赏悦不已的,是他抒情诗中的七律《无题》。

李商隐用灵魂、诗心和才情写就的这些诗篇,在古典诗歌的百花园中散发着穿越世纪的芬芳。

他的诗歌创作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富有朦胧婉曲之美。

诗以《无题》命名,是李商隐的独创。

这类诗作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多数是描写爱情,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很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为“无题”。

李商隐的无题诗写得意境要眇,情思婉转,辞藻精丽,声调和美且能疏密相间,读来令人回肠荡气。

无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根据细读法,这首诗的复杂含义远远超过字面本身的意思,它是隐蔽的,深藏于作品的有机结构之中。

很显然,简单的分析是无法揭示这样一个复杂的客体的。

需对作品进行耐心仔细的分析推敲,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对作品的词义、句法、隐喻、象征等,加以分析,从而揭示作品内在的全部含义。

新批评(New Chriticism)作为一种文学评论的流派,出现于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它认为:作者生平与创作意图及作品内容与价值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而文本细读法是英美新批评所提倡的一种批评方法。

它强调对文学文本全封闭式的精细阅读。

排除文本生成研究和读者情绪反应研究,将目标集中于文本,对文本进行多重回溯性阅读,寻找其中词语的隐微含义,如词句中的言外之意和暗示,联想意义;仔细分析作品中所应用的各种修辞手段,如隐喻和拟人等。

英美新批评复义理论对朱自清诗学理论的影响及其变异(一)

英美新批评复义理论对朱自清诗学理论的影响及其变异(一)

英美新批评复义理论对朱自清诗学理论的影响及其变异(一)〔摘要〕主要通过燕卜荪的《复义七型》中的复义理论及其诗歌分析方法和朱自清的《诗多义举例》中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分析方法的比较和分析,用以说明新批评的复义理论对朱自清诗歌理论的影响以及他在运用该理论分析中国古典诗歌时所生发的一种变异现象。

还指出朱自清的这种适合中国特点的中西结合式的诗歌分析范式对于形成有中国自己特色的当代文学理论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语境;复义;多义;诗歌分析;中国特色“复义”是英美新批评理论中的一个关键术语。

它是用来解释文学文本特征的一种现象。

新批评派认为诗歌里的复义特征尤为突出。

在新批评派主要代表人物中,无论是瑞恰兹还是艾略特,是兰色姆还是燕卜荪,他们都对语言中的复义现象进行过不同程度的研究。

朱自清先生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研究中将中国古典文学与西方文学批评结合起来,在研究古典文学的同时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学批评遗产。

他所撰写的文学评论文章以及他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分析所运用的方法深刻地打上了英美新批评复义理论的烙印。

尤其是他的《诗多义举例》一文,可以说直接受到新批评派复义理论的影响。

瑞恰慈在1929至1937年任清华大学客座教授时,朱自清就是他的同事。

朱自清在他的《语义学常谈》一文中曾提到关于新批评的复义问题。

他说:“‘意义学’这个名字是李安宅先生新创的,它用来表示英国人瑞恰慈和奥格登一派学说。

他们说语言文字是多义的。

每句话有几层意思,叫多义。

”〔1〕15其实,这里所说的意义学就是现在的语义学(semantics)。

他推崇瑞恰慈的语义学分析,承认自己“相信意义的分析是欣赏地把治学与批评两项任务集于一身的杰出的基础”〔1〕16。

朱自清指出:“单说一首诗‘好’是不够的,人家要问怎么个好法,便非先做分析工夫不成。

”〔2〕179他又指出:“文学的欣赏和了解是分不开的,了解几分,也就欣赏几分,或不欣赏几分;而了解得从分析语义下手。

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

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

一种新鲜的解读方式——试以英美新批评解读《欢乐》和《印象》两首诗英美新批评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英国,至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状态。

“新批评”因兰色姆于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而得名。

新批评不同于实证主义批评和浪漫主义批评:实证主义批评注重作家个人生平和心理,社会历史和政治等方面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浪漫主义批评强调研究作家主观情感、天才、想象等,批评家将自己的个人经验和情感态度带到文学批评中;而新批评则极力凸显对文学本文的本体研究,因此新批评也被称为“本文批评”、“本体论批评”。

新批评提倡一种文本“细读法”,并创造出了一系列批评范畴来维系他们的批评体系和实践,这些范畴包括复义、张力、悖论、反讽、隐喻、象征等。

本文将尝试用新批评的这种文本细读法和一系列相关范畴对何其芳的《欢乐》和戴望舒的《印象》两首诗进行一种新鲜的、不同于传统批评方法的解读。

一、对《欢乐》的解读欢乐告诉我,欢乐是什么颜色?像白鸽的羽翅?鹦鹉的红嘴?欢乐是什么声音?像一声芦笛?还是从簌簌的松声到潺潺的流水?是不是可握住的,如温情的手?可看见的,如亮着爱怜的眼光?会不会使心灵微微地颤抖,或者静静地流泪,如同悲伤?欢乐是怎样来的?从什么地方?萤火虫一样飞在朦胧的树阴?香气一样散自蔷薇的花瓣上?它来时脚上响不响着铃声?对于欢乐我的心是盲人的目,但它是不是可爱的,如我的忧郁?燕卜荪给复义下的定义是:“任何语义上的差别,不论如何细微,只要它使同一句话有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1】就会造成语言复义现象的产生。

单读这首诗的题目,便发现了其中的复义现象。

题名为“欢乐”,既可能是描写对欢乐的认识、感受,又可能是向我们介绍什么是欢乐,或欢乐是什么,既可能是向我们讲述一件让人欢乐的事情或对往昔的一件令人欢乐的事情的回忆,也可能是想告诉我们如何才能创造欢乐或把握欢乐……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就会通过题目对文章产生不同的阅读期待和预想。

用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分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词》(其二)

用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分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词》(其二)

文学评论·古典文学用英美新批评“细读法”分析温庭筠《新添声杨柳词》(其二)李沛婕 延边大学摘 要:英美新批评作为西方一个影响较大的文学批评流派,注重对文学作品的本体研究,因此也被成为“本体论批判”,对作品的剖析更加深入、细致。

“细读法”是新批评创造的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运用“细读法”来解读温庭筠《新添声杨柳词》(其二)更有利于深入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以及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细读法”;温庭筠;《新添声杨柳词》作者简介:李沛婕,女,湖南郴州人,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18-058-02一、新批评理论与“细读法”英美新批评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英国,至30年代在美国成形,四五十年代在美国达到鼎盛状态。

“新批评”因兰色姆于1941年出版的《新批评》一书得名,其中极力凸显文学本文的本体研究,因此也被称为“文本批评”“本体论批评”。

[1]为此,新批评派创造了一种具体的批评方法——“细读法”(close reading),它建立在对文本语义的细致分析的基础上,体现出含混、反讽、悖论、张力等主要理论内容。

美国的文森特•B.雷奇对“细读法”做了绝妙概括,对此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其一,选择篇幅短小的,意蕴丰富的文本,包括含蓄蕴藉的中国古典诗歌,包括含义模糊、充满歧义的语义分析。

其二,将目标集中于文本,寻找语词的隐微含义,例如词语中的言外之意和暗示、联系意义,以及分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段,如隐喻和拟人等。

其三,想象文本具有戏剧冲突性,分析语言的含混、悖论、隐喻、象征等要素,分析诗歌和谐统一却具有张力的整体结构。

[2]新批评细读法把文学作品看成一个符号,考察文本的语言结构,分析文本语言中的张力、悖论、冲突、含混等因素,其独特的审美角度为当今的文学批评尤其是诗歌的批评开了一扇方法门。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英美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摘要】: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一个文论流派之一。

文章试述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过程。

【关键词】:英美;新批评;传播新批评( The New Criticism) 是关注文学文本主体的形式主义批评,认为文学的本体即作品,文学研究应以作品为中心,对作品的语言、构成、意象等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

新批评从来不是一个统一的批评流派,而是文论史家对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在英美的一批文学批评家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倾向的概括。

在英国,以I. A. 瑞恰兹、威廉·燕卜荪、F. R.里维斯等为代表;在美国,以J . C. 兰色姆、克里恩斯·布鲁克斯艾伦·泰特、罗伯特·沃伦、W. K. 维姆塞特、R. P. 布莱克穆尔等为代表。

“新批评”这一具体称谓则得名于J . C. 兰色姆出版的一部同名论著《新批评》(1941) 。

为了有别于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有时又称之为英美新批评。

英美新批评是20 世纪影响巨大、专注于文本的文学阅读与批评理论, 新批评源出于英国,繁荣于美国,是现代英语学界文学研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理论流派,持续时间也最长,不但在20 世纪前半期的英语世界风靡一时,而且在东方、尤其是在40 年代和80 年代的中国也甚为引人注目。

那套成形之后便“过于局限于英语世界,几乎可以说是地方性的”理论(韦勒克语)在东亚大陆影响甚巨,在20 世纪40 年代被迅速吸收并中国化。

新批评在中国的传播具有显著特点,一是传播时间早,二是时间跨度长,三是新批评的主要代表人物瑞恰兹、燕卜荪等人曾长期在中国讲学,特别是最后一个特点,其他西方文艺批评流派难以望其项背。

1929 年华严书店就出版了新批评派早期代表人物瑞恰兹的《科学与诗》,其时新批评派正在英国兴起。

从新批评视角解读约翰·潘安的诗歌

从新批评视角解读约翰·潘安的诗歌

第33卷第11期Vol.33 No. 11兰州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LAN ZH OU INSTITU TEOF EDUCATION2017年11月Nov. 2017从新批评视角解读约翰•潘安的诗歌庞丽君,朱立华(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天津300134)[摘要]新批评理论核心之一是文本细读法,在文学界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对诗歌分析也具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

文 章通过利用新批评的文本细读分析方法,以约翰.潘安的诗歌为文本,从语言张力、情感张力、意象悖论、情感悖论四个方面对其诗歌进行分析。

研究表明,其诗歌语言韵律优美,情感丰富,意象对立,极大彰显了其语言及视觉的冲击力,再 次佐证了新批评这一理论对诗歌学习和创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新批评;文本细读法;张力;悖论[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23(2017)11-0028~03 [收稿日期]2017 -08 - 11—、引言新批评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西方文学理论,20世 纪中期在欧美国家极其盛行。

新批评理论的直接开 拓者是英国诗人兼批评家艾略特(T.S.Eli0t,1888 - l965)和英国语言文学家兼批评家理查兹(I.A. Richards, 1893 - 1979)。

1]8 1941 年,兰色姆(Joh n Crow e Ransom)在他的《新批评》(The N ew Criticism)一书中首次提出“新批评”,之后新批评开始广为流 传。

新批评理论核心是“本体论”“意义有机结构论”和“文本细读法”。

所谓的“本体论”指纯粹研究诗歌 本身,对诗人的社会经历、教育背景及社会环境不做 过多研究。

简而言之,新批评主要强调通过文本细读 法来分析诗歌中的文学表达手段,如隐喻、反讽、悖 论、张力、复义等。

作为新批评学派的领军人物艾伦 •退特(Allen Tate),他提出,我们所普遍认可的一些 好诗或那些忽略的好诗,具有某种共性特征,也就是 张力,这一特征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了解这些诗。

“新批评”诗歌理论研究

“新批评”诗歌理论研究

“新批评”诗歌理论研究本文通过“细读”理论原著,对20世纪上半期欧美最重要的文学流派“新批评”的诗歌理论及其与中国的学术交往史,进行描述性分析和系统总结。

主要观点如下:任何一种文学理论都不是完美的,作为对文学的一般性的普遍规律,新批评派自有其缺点,但在诗歌研究领域,至今仍无超越“新批评”者。

因此,本文不是对文学理论的一般性研究,而是以“新批评”最重要的贡献——诗歌理论为研究重点。

考察了“新批评”的人文主义传统和他们的诗歌价值论,提出新批评派是一种兼顾微观形式分析和传统人文关怀的诗歌理论。

“新批评”是一场诗歌发展与理论主张紧密结合的运动,它与现代主义诗歌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完成了英美诗歌和诗论的现代转型,并为20世纪西方诗学奠定了理论基调。

从西方文学批评的历史发展看,“新批评”继承了近代人文主义捍卫诗歌价值的文学观,是一种兼顾文学审美特性与人文关怀的诗歌理论。

从实际的批评方法看,新批评关注诗歌表现人类经验的复杂形式,认为美产生于各种复杂的异质成分的共生共存,形成了关于文本分析的比较完备的理论形态,为如何“细读”和理解诗歌提供了的范例。

创新之处在于:目前对“新批评”的研究主要以共时研究为主,本文则选择了历时研究的视角,即从英美诗歌和西方文学批评发展的角度,从其促成英美诗歌与诗论现代转型的过程中,考察“新批评”的发展、批评实践和理论研究。

同时,针对“新批评”研究以宏观理论分析为主的情况,本文采取对对每一位“新批评”学者分别论述的微观分析方法,脚踏实地,尽可能全面地“细读”中英文文献,力争还“新批评”以本来面目,并对其中涉及的重要问题和批评方法做出合理的解释与评价。

新批评派的大部分诗歌理论,不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演绎,而是体现在他们的批评实践中,学者们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因此,本文关注的是“新批评”如何在诗歌分析中建构其诗歌观念和批评方法,以及这些观念和方法如何自我塑造、如何进行自我区分和在建构中如何彼此塑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批评分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sàn)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qīn)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chè )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首先,照诗歌的文本含义大致可以理解如下:
北风迅猛的刮着大地,连地上的草大都刮折了,胡地的八月就开始下雪了,就像一个晚上春风吹过后,众多的树木都开花了。

雪花飘散进了用珠子做的帘幕,让人感到衣服和被窝都非常的薄,将军控制不了角弓了,都护穿着铠甲冷的睡不着。

浩瀚的大海成了百丈冰,将士们的忧愁凝聚成了万里云。

中军拜访酒席招待将要回去的客人,用胡琴琵琶羌笛演奏,傍晚的雪继续下着,风刮着军旗,这时在东门送别客人,客人走的时候漫山遍野都被雪覆盖,山路崎岖很快就看不见客人了,能看到的只有地上客人所骑的马留下的脚印。

再了解本文的文本含义时,可以发现本诗歌采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含混、悖论、隐喻、张力的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是为千古名句。

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以万里云喻忧愁)行路难之意。

含混手法的运用:含混手法的运用首先体现在诗歌的第一联,“卷”与“折”字既可以用于表示人的主观行为,也可以表示物的被动行为,而这里用被动表主动,给北风赋予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更能突出北风的迅疾猛烈,极力渲染环境的恶劣,为下面的描写做了铺垫。

其次表现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一联,“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现实中是不可能有百丈厚的冰的,但他却实实在在的刻画出了当时天气的奇寒,这也是一种悖论,以云来暗喻忧愁,也暗喻行路难之意,这一联诗歌至少有两层含义,
所以含混手法的运用也比较突出。

诗歌的张力则主要体现在隐喻和夸张手法的运用,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以春花喻冬雪,新颖别致,这个比喻含有广阔而美丽的想像,创造了一个瑰丽的、富有诗意的、春意融融的境界,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意盎然的壮观景象,给萧条寒冷的边塞平添了无限的温暖与希望。

以及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百丈”“万里”是夸张写法,突出了奇寒,也暗喻行路难之意。

使得一个意象不仅有本身的意义,还具有了被修饰后的喻体的意义,还有如“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意象的自由组合,都给读者的阅读以足够的自由想象的空间。

总之,诗歌通过先对风雪、珠帘罗幕、狐裘锦衾等普通事物的描写,再用夸张和隐喻的修辞手法对于寒冷的环境以渲染,诗歌构建起一副在寒冷中送别的美丽画卷,使得极其恶劣的寒冷环境中的送别更具深远的意义,使帐外之寒与帐内送别情景之热相互映衬,让诗歌所表达的送别之情更加的真挚感人。

邓云刚汉语言文学6班4090229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