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
合集下载
七级语文上册 第13课《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苏教(通用)

•
16、行动出成果,工作出财富。。2021/5/112021/5/11May 11, 2021
•
17、做前,能够环视四周;做时,你只能或者最好沿着以脚为起点的射线向前。。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
•
9、没有失败,只有暂时停止成功!。2021/5/112021/5/11Tuesday, May 11, 2021
• 2、根据下列的赏析,请同学加以体会。 在唐代咏月诗中,这是比较著名的一篇。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
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广寒宫中的露珠一定也沾湿 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更显得悠 远,耐人寻味。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 发了入骨的思念,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 2、对照注释,疏通全词意思。
合作探究
• 1、词中作者问天问月是哪些诗句? 2、哪些词句表现了作者希求远离现实而终究 舍不得他所热爱的人间生活?
• 3、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 “怀子由”体现在词中哪句? 4、从上面这些词句,你认为本词的主题是什 么?(明确)
• 5、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明确)
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形象地语言,渲染了中秋望月、 思深情长的意境,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的委婉动人。
A:哪些地方特别精彩?B: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 充?
水调歌头
苏轼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 一出,余词尽废。
--胡仔《苕溪渔隐业话后集》
作者介绍、赏析、诗画欣赏
自主学习 朗读感悟
1、读准下列字音
•
13、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2021/5/112021/5/112021/5/112021/5/115/11/2021
八年级语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教学课件

。
虚 景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 似在人
想 像 联 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 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 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 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 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 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 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注意: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展开丰富的想 象与联想,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业:自学《十五夜望月》
一、独立完成:
1、本诗中写景的诗句是 诗句是 。抒情的 。
2、“地白”在文中是何意?由此你想到了谁的一句诗?
二、小组讨论完成练习册P40页阅读题。
第一题: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 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 用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明明是自己在怀人, 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对曰怀远的情思 表现的蕴藉深沉。
第二题: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 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 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而“在”字,就显得平淡寡 味了。
赏析:“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此句充分显露出作者率真 的性情,也隐藏着内心愁绪。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把对于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层。“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乘风回到月宫,又怕那里的 凄凉,受不住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也流露出词人 内心的失意之情。“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句紧密相 接,写词人翩翩起舞,影子也在随人舞动的情景,并由此想到天 上虽有琼楼玉宇却也难比人间的幸福美好。这里写出了作者对人 间生活的赞美。词人最初幻想仙境,要到月宫里去,脱离让他无 限烦恼的人间,但是词人对人生终究是热爱的,因此,亲手抹去 了这种虚无的画景,将失意的情绪化于清风明月之中。
中秋咏月词三首16ppt

加强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传统节日的认 知和了解。
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节日活动,如中秋赏月、端午龙舟赛等,吸引公众参与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推广传统节日文化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宣传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节日。
中秋咏月词三首16
contents
目录
•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 诗词内容解析 • 诗词风格与特点探讨 • 意象手法与审美价值分析 • 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挖掘 • 现代意义与社会价值思考
01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中秋节历史渊源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 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 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手法运用
情景交融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融入其 中,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内 心世界。
虚实相生
诗人在描绘明月时,往往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对明 月的形态、光影等细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其他手法
诗人还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词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03
李白(701年-762年)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 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 有九百多首,现在《李 白全集》收录1010首。
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 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 ,“李白词”享有极为
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宣传和普及,提高公众对传统节日的认 知和了解。
举办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
政府和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传统节日活动,如中秋赏月、端午龙舟赛等,吸引公众参与 ,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
利用现代传媒手段推广传统节日文化
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传媒手段,宣传传统节日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节日。
中秋咏月词三首16
contents
目录
•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 诗词内容解析 • 诗词风格与特点探讨 • 意象手法与审美价值分析 • 文化内涵与民族精神挖掘 • 现代意义与社会价值思考
01 背景介绍与作者简介
中秋节历史渊源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 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
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思念 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 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等手法运用
情景交融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将自己的情感和思绪融入其 中,使读者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时,也能体会到诗人的内 心世界。
虚实相生
诗人在描绘明月时,往往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通过对明 月的形态、光影等细节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意境, 使读者产生无限的遐想。
其他手法
诗人还常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诗词 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03
李白(701年-762年) ,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白一生创作了大量的 诗歌作品,流传至今的 有九百多首,现在《李 白全集》收录1010首。
李白所作词赋,就其开 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 ,“李白词”享有极为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滋理寞无
桂花浮玉,正味 在
还 乱
梧 桐
言 独
月满天街,夜心 , 深 上
凉如洗。风泛头 。
是 离
院 锁
西 楼
须眉并骨寒, 愁 清 ,
人在水晶宫里。, 别
秋 。
月 如
是剪钩
一不,
般断寂
赏咏 析月 交词 流赋
我的思念是圆的 艾青
艾青
2024/10/31
• 艾青,原名蒋海澄。艾青的诗, 往往较多的把个人的悲欢融合 到时代的生活和斗争,从而比 较鲜明地传出时代的呼唤和人 民的心声;诗作感情深沉,突 出表现对光明的热烈向往、追 求和讴歌。
延
月亮。
伸
海上明月、
水中望月
沙漠月升
“此时相望不相闻, 愿逐月华流照君”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
“楼上黄昏欲望休, 玉梯横绝月如钩”
——李商隐《代赠二首》 “同来望月人何在, 风景依稀似去年”
——赵暇《江楼有感》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继
• 我的思念是圆的 西瓜、苹果都是圆的 团聚的人家是欢乐的 骨肉被分割是痛苦的 思念亲人的人 望着空中的明月 谁能把月饼咽下?
揣摩欣赏
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 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生动, 想象力丰富。
这首诗表达了对团聚、亲情、友情的珍视 和怀想。
想像
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 用语言或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十四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十三
·
中秋咏月诗十五夜望月 词水 调 歌 头三我 的 思 念 是首
圆
中秋咏月词三首16ppt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赏析《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 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 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 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 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 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 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我的思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 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 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 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6、 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 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赏析《十五夜望月》
《十五夜望月》赏析 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 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 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 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 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 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 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 委婉动人。
《水调歌头》
一:读懂、背诵这首词。 二:联想力和想象力的训练
问:对照注释你认为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了什么?两者联系何 在? (上阕——望月写景;下阕——怀人抒情。两者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问:词中哪些是实景?哪些是虚景? (6) 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现在哪些词句上?你如何理解?
能力训练 (1) 什么是联想?什么是想象? (2) 文中哪处是联想?哪处是想象? (3) 看图一,发挥联想,你能联想到什么? (4) 看图二,发挥想象,你能想象到什么?
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小作文:根据下文开头,发挥丰富想象和联想,续写文章。 金秋十月,夕阳西下。一老农坐在自家的田埂上,一边抽着烟,一边浮想联翩……
《我的思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感悟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 自由朗读诗歌,试着读出感情 3、 以小小组为单位,推荐代表朗读诗歌(全班学生做评委) 4、 说说诗歌中给你印象最深的内容,揣摩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各抒己见,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5、 你觉得诗人要表达的愿望,在今天看来有什么现实意义吗? 6、 诗歌中说:“在这样的夜晚会想起什么”发挥你的想象,用语言或 者图画表现你想象的情景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3 苏教版 (共38张PPT)

嫦娥奔月
传说月亮里有一棵 高五百丈的月桂树。 汉朝时有个叫吴刚的 人,醉心于仙道而不 专心学习,被贬到月 亮里砍月桂, 但月亮中的月桂随砍随合,砍伐不尽,因 而后世的人得以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无止 砍伐月桂的形象。
玉兔捣药
相 传 月 亮 之 中 有 一 只 兔 子 , 浑 身 洁 白 如 玉 , 所 以 称 作 “ 玉 兔 ” 。 这 种 白 兔 拿 着 玉 杵 , 跪 地 捣 药 , 成 蛤 蟆 丸 , 服 用 此 等 药 丸 可 以 长 生 成 仙 。
2、跟中国人的性格 有关。
作业
1、 熟读你所抄录的咏月诗词, 准备开一个咏月诗词朗诵会。 2、中国的航天飞机上天了, 发挥你的想象,以“假如苏轼复 活了……”为题,写一篇作文。
歌曲欣赏 ----明月几时有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人 月有 悲 有 此 欢 事阴 离 古晴 合 难圆 , 全缺 。,
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三鑫双语学校
中秋咏月诗词三 首
吴淑芳
“中秋节”别称
“中秋节”,“仲秋节”; “秋节”、“八月节”; “团圆节”、“女儿节”。 “月节”“月夕”; 在唐朝,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起源
1、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 2、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 3、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的传说掌故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哪得几回闻! 霓裳羽衣曲
玄宗漫游月宫
月饼的传说
相传当时中原人不甘受 蒙古人的统治,有志之士皆 思起义抗元, 然欲整合反 抗的力量,却苦于无从传递 消息,刘伯温便想一计策散 布将有瘟疫的流言,要人们 于中秋节买月饼来吃以避祸。 大家买了月饼回家后切开一 看,里面藏了纸条写着“八 月十五夜起义”,于是民众 纷纷响应,因而一举推翻元 朝。
十三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资料PPT课件

普天之下,有谁不望月思乡,不知今晚的秋 思落在谁的一边。诗人推己及人,扩大了 望月者的范围,境界高远;但诗人不用直 接的方式,而用疑问的口吻,明明是自己 在对月怀人,却偏说“秋思落谁家”,这 样就把自己对月怀人的情思表达的蕴藉深 沉。一个“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 给人以动态的形象的感受,似乎看见了那 恼人的秋思随着月的银辉一起洒落人间。
二、探究主旨 1.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己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 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2.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 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 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 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 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水调歌头》是一首世 代相传的“中秋词”, 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 的。这时,苏轼因与王 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 廷,来到“寂寞山城” 密州,已经整五年了。 政治失意,妻子亡故, 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心 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 天问月排遣愁绪。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 / /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月”的别称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中秋的来历
1.能快速会背前两首诗词。 2.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二、探究主旨 1.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诗人通过联想,由己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 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2.诗人是通过什么方法表现他的秋思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 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然而在表现 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 己的思念之切;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疑问语气来发问。 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却说“不知秋思落谁家?”把诗人 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
《水调歌头》是一首世 代相传的“中秋词”, 是作者任密州知州时写 的。这时,苏轼因与王 安石政见不合,离开朝 廷,来到“寂寞山城” 密州,已经整五年了。 政治失意,妻子亡故, 弟弟远在他乡,诗人心 中十分苦闷,于是借询 天问月排遣愁绪。
水 调 歌 头(宋)苏轼
/ / / /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月”的别称
玉兔(著意登楼瞻玉兔,何人张幕遮银阙--辛弃疾) 冰轮(玉钩定谁挂,冰轮了无辙--陆游) 玉轮(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相逢桂香陌--李贺) 桂魄(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苏轼) 蟾蜍(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团--贾岛) 顾兔(阳乌未出谷,顾兔半藏身--李白)
中秋的来历
1.能快速会背前两首诗词。 2.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课件

民俗传统
中秋节当晚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传统习俗深入人心。
咏月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
好姻缘,出相思,泪阑干, 忍相离。 玉楼月,弄明月, 弄清辉,长相思。
咏月诗词的文化传承
1
当代咏月的新创作
2
当代文人也继承并发扬了咏月的传 统,创作了许多新颖而充满情感的
咏月诗词作品。
古代咏月的经典作品
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等留下了众 多经典的咏月诗作,在后世产生了 广泛影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课 件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件介绍了中秋节 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咏月诗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传承。
中秋节的起源
历史背景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是为了庆祝丰收和感谢月亮的神秘力量。
传说故事
一个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变成了月亮上的仙子。
咏月诗词的艺术特点
1 表达情感的方式
咏月诗词通过独特的 音韵和意境,传递出 作者对美好事物及情 感的追求。
2 描绘月亮的形象
借助生动的形容词和 比喻手法,咏月诗词 将月亮描绘得如何光 辉、女性、神秘等。
3 展现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
咏月诗词是中华文化 中的瑰宝,反映了中 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 对自然的独特理解。
中秋节当晚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猜灯谜等传统习俗深入人心。
咏月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 有》
好姻缘,出相思,泪阑干, 忍相离。 玉楼月,弄明月, 弄清辉,长相思。
咏月诗词的文化传承
1
当代咏月的新创作
2
当代文人也继承并发扬了咏月的传 统,创作了许多新颖而充满情感的
咏月诗词作品。
古代咏月的经典作品
唐代诗人杜甫、白居易等留下了众 多经典的咏月诗作,在后世产生了 广泛影响。
《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课 件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与月亮有着密切的关系。本课件介绍了中秋节 的起源、传统习俗以及咏月诗词的艺术特点和文化传承。
中秋节的起源
历史背景
中秋节起源于古代中国的农耕文化,是为了庆祝丰收和感谢月亮的神秘力量。
传说故事
一个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讲述了一个美丽的仙女变成了月亮上的仙子。
咏月诗词的艺术特点
1 表达情感的方式
咏月诗词通过独特的 音韵和意境,传递出 作者对美好事物及情 感的追求。
2 描绘月亮的形象
借助生动的形容词和 比喻手法,咏月诗词 将月亮描绘得如何光 辉、女性、神秘等。
3 展现中华文化的
博大精深
咏月诗词是中华文化 中的瑰宝,反映了中 国古代文人的情感和 对自然的独特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