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治疗指南

合集下载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疫情报告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疫情报告

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疫情报告一、疾病概述1.1 疾病定义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Eosinophilic Granulomatosis with Polyangiitis,EGPA),曾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血管炎,以血管壁的嗜酸性肉芽肿和多发性血管炎为特征。

1.2 疾病症状EGPA的症状多样,可能包括但不限于:- 皮肤症状:如红斑、丘疹、水疱、溃疡等;- 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咳痰、呼吸困难、胸痛等;- 全身症状:如发热、乏力、体重减轻等;- 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意识障碍、瘫痪等。

1.3 疾病危害EGPA可影响多个器官系统,如皮肤、呼吸道、肾脏、神经系统等,如不及时诊断和治疗,可能导致器官功能损害,甚至危及生命。

二、疫情概况2.1 疫情来源本次疫情涉及的EGPA病例,均为我国境内发病。

目前,尚未有证据表明疫情来源于国外。

2.2 疫情分布截至[[今天日期]],疫情已波及我国多个省份,具体分布情况如下:- 省份1:病例数- 省份2:病例数- ...2.3 病例特征本次疫情中的EGPA病例,年龄分布广泛,男女比例约为1:1.2。

大部分患者出现了典型的皮肤症状,部分患者伴有呼吸道和神经系统症状。

三、防控策略3.1 加强疾病宣传提高公众对EGPA的认识,加强疾病宣传教育,提高早期识别和就诊率。

3.2 完善诊断流程医疗机构应完善EGPA的诊断流程,提高确诊速度,减少误诊和漏诊。

3.3 规范治疗方案根据《中国嗜酸性肉芽肿性多血管炎诊断与治疗指南》,为患者提供规范化的治疗方案。

3.4 疫情监测加强疫情监测,及时发现和报告新发病例,确保疫情信息的准确性。

四、总结EGPA是一种罕见的系统性血管炎,本次疫情涉及多个省份,病例年龄分布广泛。

为应对疫情,我国已采取多种防控措施,包括加强疾病宣传、完善诊断流程、规范治疗方案等。

希望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能够有效控制疫情,减轻患者痛苦。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为示例,具体数据和信息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表现为重症肺炎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救治与思考

表现为重症肺炎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救治与思考

表现为重症肺炎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救治与思考程珂;高建苑;张荣怀;葛伟;王晓明【期刊名称】《临床误诊误治》【年(卷),期】2014(27)4【摘要】目的提高对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hurg-Strauss syndrome,CSS)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对1例表现为重症肺炎的CS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因咳嗽、气喘伴发热10d,乏力、双下肢疼痛1d 入院.经查体、血常规及血气分析初步诊断为肺部感染、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予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后经查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并结合右下肢斑疹处皮肤活检结果及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诊断为CSS.病情缓解后出院.随访近3年,糖皮质激素持续治疗,病情稳定.结论对以呼吸道感染为首发表现的多系统损伤性疾病,应考虑到CSS的可能,及时行相关检查,及早明确诊断并治疗.【总页数】3页(P1-3)【作者】程珂;高建苑;张荣怀;葛伟;王晓明【作者单位】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710032西安,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老年病科【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543【相关文献】1.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胸部CT表现与病理对照(附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J], 冯晨璐;曾庆玉;平晓佳;尹晓明;霍健伟2.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4例临床表现及周围神经损害 [J], 赵海燕;刘向一;孙阿萍;张朔;樊东升3.9例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神经系统表现分析 [J], 刘丽娟;曹亦宾;李健4.以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表现就诊的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1例 [J], 张群群;王全顺5.以血小板减少为突出表现的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1例 [J], 吴齐雁;林翊萍;于清宏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过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肿病怎样治疗?

过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肿病怎样治疗?

过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肿病怎样治疗?*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过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肿病的治疗方法,治疗过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肿病常用的西医疗法和中医疗法。

过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肿病应该吃什么药。

*过敏性血管炎和肉芽肿病怎么治疗?*一、西医*1、治疗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特别是环磷酰胺的应用使变应性肉芽肿的预后有了很大的改善。

变应性肉芽肿开始时应该用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治疗:1.0mg/(kg) 泼尼松(强的松)或等量的甲泼尼龙(甲基强的松龙)。

一般应早晨顿服。

对于重症患者,特别是有重要脏器损伤或严重的多发性单神经炎患者,目前主张开始时即用甲泼尼龙冲击治疗,治疗的剂量常根据经验而定,常为15mg/(kg)静脉滴注,连用3天。

一般而言,变应性肉芽肿对糖皮质激素的反应较好:过敏性症状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可很快好转。

大多数患者的血管炎也可得到缓解。

当病人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好转和血沉降至正常后(通常在1个月以内),泼尼松可开始减量。

但通常糖皮质激素很难完全撤除,因为哮喘一般需要低剂量的激素(10~15mg/d)维持治疗。

环磷酰胺一般作为二线药物使用。

主要用于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反应差者。

一般采用低剂量(每天2mg/kg)的环磷酰胺口服,同时还应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疗程不应超过1年。

环磷酰胺也可用静脉冲击治疗,一般剂量为每次800~1000mg,每月1次。

环磷酰胺的主要副作用包括出血性膀胱炎、骨髓抑制、卵巢功能衰竭、诱发肿瘤及严重感染等。

环磷酰胺的静脉冲击治疗可能发生严重副作用的比例比口服少。

但用环磷酰胺等免疫抑制剂治疗变应性肉芽肿的临床研究还很少见有报道,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

*2、预后变应性肉芽肿的预后与病变的范围及严重程度有关。

Lhote F等分析了342例Churg-Strauss综合征病例,发现下列5个因素(five-factors score,FFS)与疾病的预后有明显的关系:①蛋白尿1g/d;②肾功能不全[血清Cr140umol/L(1.58mg/dl)];③心肌病;④胃肠道受累;⑤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治疗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

治疗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又称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种原因不明、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的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其特征为受累组织有大量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和血管外肉芽肿形成。

CSS的典型病程分三期,即前驱期、血管炎期和血管炎后期,患者多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哮喘或过敏性鼻炎等。

(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测定:绝大多数CSS患者,在急性期时,ANCA为阳性,主要是核周型ANCA(pANCA)阳性,在疾病缓解期或经治疗有效后ANCA消失。

(2)血清免疫球蛋白E(IgE)测定:在CSS血管炎期升高,为CSS的特征之一;随着病情的缓解而IgE下降,血管炎反复发作时可持续升高。

(3)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测定:E增多是CSS的特征之一,可出现于病程的任何阶段。

CSS的E计数均在1.5×109/升以上,甚至有>5×109/升的,E占外周白细胞(WBC)总数的10%~50%,比过敏性哮喘高(很少超过0.8×109/升),但较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综合征低(可高达100×109/升)。

血管炎期有无哮喘,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明显相关。

CSS病情缓解期,或治疗后病情好转后,嗜酸性粒细胞数下降并恢复正常。

(4)血沉(ESR)测定:CSS血管炎急性发作时,ESR可呈中度升高,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5)血、尿常规检查:多数CSS患者,可有轻至中度贫血。

可见血尿和(或)轻度蛋白尿,可伴尿中白细胞或多种细胞管型。

(6)血蛋白等测定:γ及α球蛋白、C反应蛋白,均可升高;类风湿因子(RF)低滴度阳性,补体可降低。

(7)组织病理学检查:动脉壁内有纤维蛋白沉积或坏死,以及由巨噬细胞、上皮样细胞和多核巨细胞形成的肉芽肿,内有密集的嗜酸性粒细胞,还有血管外肉芽肿形成。

嗜酸性肉芽肿性血管炎(CSS)检查项:1. 白细胞(WBC或LEU)2. 嗜酸性粒细胞(E)直接计数3. 血沉(ESR)4. 血常规化验报告单5. 华珊全自动血细胞计数分类仪(CELL-DYM3500型血球分析仪)报告形式6. 尿沉渣显微镜检查7. 尿蛋白(PR0)8. 尿α1-微球蛋白(α1-MG)9. 尿常规检验报告单10. 尿液分析仪检查项目和参考值11. 血清C-反应蛋白12. 免疫球蛋白E(IgE)13.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14. 类风湿因子(RF)白细胞(WBC或LEU)(正常值及其临床意义)【单位】个/升(个/L)【正常值】成人白细胞数为(4.0~10.0)×109/升。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诊治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的诊治
少或停用皮质激 素 后 , 能导 致 C S患 者全 身 性血 管 炎 的显 可 S
现 。 因 此 , 疑 为 C S 应 避 免 应 用 L A。 对 S者 R 3 病 理
变应性 肉芽 肿性 血管炎于 1 5 年 由 C ug和 S a s 首 先 91 hr t us r 报道 , 是一种 以过敏性 哮喘 、 嗜酸粒 细胞增 多 和全 身 肉芽肿血 管炎 为 特征 的 疾病 , 故也 称 之为 C ugSrussn rme 简称 hr—t s y do , a
哮喘症状控制 , 激素得 以减量 或撤 出 , 激 素所掩 盖 的 C S也 被 S 就暴露 出来 J 。人们 也注 意到 , S 为 少见 病 , C S虽 但其 报道 在 L A应用后 明显增 加 , 的患者 只应 用 L A而未 应用 激 素或 R 有 R 激素并无 减量也发展为 C S 因而认 为 C S的发 生可 能与 L A S, S R 有关 “ 。对难治性哮喘患者加用 L A必须注 意密切 观察血 R
CSS 。
C S的典 型病理改变为 : 1 嗜酸细胞组织浸润 。( ) S () 2 坏死
1 流 行病学 18 94年美 国学者汇总 了 17 9 6至 17 9 9年报 道 的 C S 并统 S, 计出每年的发生 率为 4 1000 0 。19 / 0 0 9 5年 Was等报 道发 t t
可 医药 2 1 北 0 1年 8月 第 3 3卷 第 1 6期
H bi d a Jun l2 1 , o 3 u o 1 ee Mei l o ra,0 1 V l 3A gN .6 c

2 0 55
d i1. 9 9j i n 10 o:0 3 6 /.s .0 2—7 8 .0 1 1 .6 s 3 62 1 .6 0 6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个案分析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个案分析

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个案分析【摘要】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种以哮喘,血和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嗜酸细胞坏死性血管炎,伴坏死性肉芽肿为特征的系统性小血管炎。

本文通过对1例典型css病例的分析,总结临床上对此病的认识。

【关键词】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临床表现诊断危险分层治疗1、临床资料郑东,男,38岁,因“左下肢膝关节以下麻木20天,疼痛10天”入院。

入院前20+天出现右手腕红疹,继而膝关节以上全身红疹伴瘙痒,膝关节以下散在紫癜。

双足踝关节以下凹陷性水肿,左足持续性麻木、疼痛。

10+天前,外院诊断“荨麻疹性血管炎”,经治疗(具体不详)后皮疹消失,左下肢膝关节以下麻木感加重。

后转至我院门诊以“多发性周围神经炎”收入治疗。

既往史:4+月前,因“干咳5+月,加剧伴气紧3天”在重庆西南医院诊断为“支气管哮喘”,治疗后症状消失。

余无特殊。

查体:生命体征平稳,内科查体无特殊。

神经专科查体:意识清楚,高级皮层功能正常,颅神经(—)。

四肢肌张力正常,左下肢远端肌力1级,其余肢体肌力5级,左踝关节以下痛、触觉减弱,余无异常。

2、讨论:变应性肉芽肿性血管炎是一种以哮喘,血和组织中嗜酸细胞增多,嗜酸细胞性坏死性血管炎伴有坏死性肉芽肿为特征的系统性小血管炎[1]。

1951年由churg和strauss首先描述,故而得名[1]。

据文献报导css的年发病率为1~2/百万,临床少见。

根据1990年美国风湿病协会(acr)制定的诊断标准为:(1)、哮喘;(2)、不论白细胞总数多少,嗜酸细胞>10%;(3)、单神经炎,包括多神经炎或多发性神经炎;(4)、x线表现为非固定的肺部浸润;(5)、鼻旁窦异常;(6)、活检示血管以外的嗜酸细胞浸润。

[2] 符合以上6个条件中的4个者可诊断css。

本例患者符合前4项,故考虑该诊断。

1、发病机制:css病因不明,多数作者认为可能是嗜酸细胞组织浸润、脱颗粒,释放的蛋白具有细胞毒性,破坏血管内皮细胞,从而引起全身性血管炎[3]。

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

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

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Chur9—Strauss综合征)是以过敏性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发热和全身性肉芽肿血管炎为特征的疾病。

其病理学特点是坏死性血管炎,组织中有嗜酸性粒细孢浸润和结缔组织肉芽肿成,巨细胞浸润。

本病较少见,缺乏流行病学资料,确切患病率不清。

【临床表现】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男女之比为1.3:1。

疾病早期除一般性症状如发热、全身不适、体重减轻外,较特异症状为呼吸道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鼻窦异常、支气管哮喘等);其次为血管炎,如皮肤可见瘀斑、紫癜或溃疡,四周神经病变如单神经或多神经病变,腹部器官缺血或梗死所致腹痛、腹泻,腹部包块、胃肠道、尿道或前列腺可见嗜酸性粒细胞肉芽肿,肾损害较轻。

【实验室检查】大部分患者均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部分患者血清IgE升高,补体成分多正常尿常规可有蛋白尿和红细胞管型。

约2/3患者ANCA阳性,且多为P—ANCA。

要抗原主要为髓过氧化物酶。

肺X线检查可见一过性片状或结节性肺浸润,或弥漫性间质性病变。

病变组织活检示血管炎及坏死性微小肉芽肿,常伴有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诊断】患者若出现发热、全身血管炎的同时出现哮喘者应高度疑诊本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病变组织活检示肉芽肿性血管炎伴组织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则可确诊。

应注重与结节性多动脉炎、超敏性血管炎、Wegener肉芽肿、慢性嗜酸粒细胞性肺炎等鉴别。

美国l990年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分类诊断标准为:①哮喘;②外周血嗜酸陛粒细胞增多,10%(白细胞分类);③单发性或多发性单神经病变或多神经病变;④游走性或一过性肺浸润;⑤鼻窦病变;⑥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凡具备上述4条或4条以上者可考虑本病诊断。

【治疗与预后】在糖皮质激素应用之前,本病被认为是不治之症,主要死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和心肌梗死。

哮喘发作频繁及全身血管炎进展迅速者预后不佳。

大剂量糖皮质激素的应用甚至加用环磷酰胺以来使本病预后明显改善,5年生存率从25%上升至50%以上。

2022大血管炎的治疗进展与指南建议

2022大血管炎的治疗进展与指南建议

2022大血管炎的治疗进展与指南建议(全文)大血管炎(LVV )包括大动脉炎(TAK )和巨细胞动脉炎(GCA ), 主要引起大血管肉芽肿性血管炎症, 是成年人最常见的原发性脉管炎。

其发病机制涉及血管炎症和损伤, 促进内膜增生、外膜增厚和壁内血管化, 从而损害血管完整性和组织灌注, 并导致组织缺血。

血管炎症可能引起许多临床特征, 包括视力障碍、中风、缺血和主动脉瘤。

诊断LVV的最佳方法是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各种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

其治疗包括糖皮质激素(GC)、常规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

本文旨在总结LVV的治疗药物、最新进展和指南建议。

LVV的一般治疗LVV的药物治疗包括诱导缓解(抑制初始血管炎症)和维持缓解。

GC无疑是治疗的核心, 高剂量GC是活动性疾病诱导缓解的金标准。

然而, 其使用受限于两个问题。

其一, GC在抑制长期血管并发症方面不那么有效。

其二, GC 有众所周知的不良反应。

近47%接受GC单药治疗的患者在减量过程中复发, 导致长期治疗和GC累积暴露量较高。

基于这些原因, 已提出将免疫抑制剂和生物制剂作为附加治疗。

1.GCA的治疗药物甲氨蝶吟(MTX )是治疗GCA最常用的免疫抑制剂。

对3项随机安慰剂对照MTX试验的荟萃分析表明, 经MTX治疗后, 患者复发率较低, 相对 GC累积剂量较低, 无GC复发率较高。

尽管MTX通常是一种疗效良好且安全的药物, 但应考虑其对老年人的潜在毒性, 尤其是在肾功能受损的情况下。

目前, 硫唑嘌吟、环磷酰胺和来氟米特的数据有限, 由于这些药物未能显示出显著的风险/效益比, 因此不建议将MTX以外的常规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GCA。

TNF抑制剂治疗GCA的临床试验仍然显示无效。

托珠单抗(TCZ )是一种抗白细胞介素6 (IL-6)受体抑制剂, 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有效的用于GCA 的生物制剂。

TCZ治疗新诊断和难治性/复发性GC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在2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中得到证明, 其可以减少复发和GC的累积剂量, 而不会增加严重的不良反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理生理
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的发病机制与免疫异常 有关。ANCA在间接免疫荧光镜下可分为2型 :p-ANCA和c-ANCA。在变应性肉芽肿血管 炎中多为p-ANCA,急性期绝大多数呈阳性 ,且很快缓解。推测ANCA在该病的发病中 起一定作用。亦有人推测为嗜酸性粒细胞释 放阳离子蛋白,该类物质主要侵犯小动脉、 小静脉,被损伤血管形成坏死性肉芽肿,有 时类似于假肿瘤,并有淋巴细胞、浆细胞、 巨细胞浸润。受累器官主要有呼吸道、心包 及多系统和部位。
诊断检查
诊断:本病诊断重点是结合临床表现和病理检 查综合分析,而不单纯依赖病理检查结果。 对于中年发病的病人,有持续数年的哮喘史, 一旦出现多系统损害,即应考虑CSS。其他 有助于诊断本病的特征还有非空洞性肺浸润、 皮肤结节样病变、充血性心力衰竭、外周血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以及血清IgE浓度升高等。 美国1990年确定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的诊断 标准为:
2.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协助判断心脏侵 犯,最常见的改变为二尖瓣脱垂。
3.肺X线检查可见短暂性片状或结节状肺 浸润,或弥漫性间质性病变,少数可 发现结节灶(往往不形成空洞),约 1/3病人有胸腔积液,有时有肺门淋巴 结肿大。
鉴别标准
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主要应与其他系 统性、坏死性血管炎,伴有外周血嗜 酸性粒细胞增多的某些疾病以及支气 管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鉴别。
1.支气管哮喘。 2.白细胞分类中血嗜酸性粒细胞>10%。 3.单发性或多发性单神经病变或多神经病变。 4.游走性或一过性肺浸润。 5.鼻窦病变。 6.血管外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凡具备上述4条或4条以上者可考虑本病的诊断

实验室检查
大部分病人均有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该病的重 要特点之一。嗜酸性粒细胞可高达1.5×109/L,甚 至高达60×109/L,分类嗜酸性细胞可>50%,部分 病人血清IgE显著升高,并可有IgG增高,且和病情 严重程度相关。补体多正常,常有贫血,血沉增快 ,血清抗MPO抗体P-ANCA和(或)c-ANCA可阳 性。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嗜酸粒细胞比例可达33% 。尿中可有蛋白和红细胞,可伴有脓尿或管型。
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治疗指南
症状体征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发病高峰年龄为 30~40岁。男女均可患病典型病例一般分3 期:前驱期、血管炎期和血管炎后期。
1.前驱期除一般性症状发热、全身不适外 ,常出现多种过敏性疾病的症状,以呼吸道 表现为主,包括变应性鼻炎、鼻息肉病、哮 喘和支气管炎,此期待续数年后进展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管 炎期。
(1)光镜:
①肾小球:肾小球病变不突出,绝 大多数病人肾小球病变轻微,表现为 系膜细胞增生或节段性病变,有时可 见肾小球节段坏死伴新月体形成。
②血管:50%以上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病人尸检证 实存在血管炎,但经皮肾活检常受取材影响,标 本中血管炎的检出率相对较低,因而易造成漏诊。 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病人肾脏中各种大小血管均 可受累,从弓状动脉到入球小动脉,有时还可累 及静脉(最常见叶间静脉和小静脉),静脉受累 处常发生肉芽肿样改变,然而较少侵犯小动脉。 血管弹力层常断裂,腔内血栓形成,动脉可发生 瘤样扩张。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与PAN及韦格纳 肉芽肿最大的区别为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肾间质 中可见大量完整的或变性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
病理变化多样,典型的病理改变为嗜酸性粒 细胞浸润、血管外肉芽肿形成及坏死性血管 炎,但三者有时并不同时出现,某一病理改 变只在病程的某一时期见到。变应性肉芽肿 血管炎肾脏的病理特点为肾脏体积通常正常, 皮质可见囊肿,偶见梗死灶,由于周围组织 血管坏死和炎细胞浸润,常造成肾盂和输尿 管增厚,管壁僵硬。
3.血管炎后期临床表现类似于前驱期,通常为 严重的哮喘,还包括系统性血管炎引起的一 系列继发性改变,如高血压、心肌梗死、慢 性心功能不全、外周神经损伤后遗症等。外 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变应性肉芽肿血管 炎任何时期均可短暂发作,可反映疾病活动, 但也与病情无关。嗜酸性粒细胞浸润组织通 常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有一定关系, 但也不完全如此,主要发生在肺、胃肠道和 心脏。偶尔哮喘、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和血管 炎可以同时出现。
1.结节性多动脉炎(PAN)过去曾将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 归于PAN中,两者均为系统性、坏死性血管炎,都有广泛 组织和器官受累,病理表现也有相同之处。但PAN无哮喘 及变态反应疾病表现,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不增多,嗜酸 性粒细胞浸润组织少见,两者鉴别并不困难。PAN与变应 性肉芽肿血管炎受损靶器官也不一致,变应性肉芽肿血管 炎常影响外周神经和心脏,虽然肾小球肾炎也较常见,但 病情较轻,很少如PAN一样出现肾衰竭。PAN很少侵犯肺 和皮肤,而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常见。另外,PAN经常与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有关。
2.血管炎期初起时多伴有全身症状,如全身不适、消瘦、发 热、腿部肌肉痉挛性疼痛(尤其是腓肠肌)。由于受累血 管广泛分布,此期临床表现复杂。约2/3病例有皮肤损害, 最常见的是皮下小结、瘀斑、紫癜、溃疡或皮肤血管阻塞。 累及心脏时可引起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周围神经病变如 单神经或多神经炎。腹部器官缺血或梗死所致的腹痛、腹 泻。肺部受累最常见,常有咳嗽,咯血,胸部放射线检查 显示斑片状浸润、结节、弥漫间质性病变伴有胸液渗出。 肾脏损害一般较轻,故通常只有轻微症状,但也有病情严 重者表现为镜下血尿和(或)蛋白尿,可自行消退,也可 发生肾功能不全,极少进展至肾衰竭。此期症状出现后原 先的哮喘症状往往自行缓解。血管炎可急性发作并急剧恶 化,以至威胁生命。
其他辅助检查
1.组织病理学检查本病主要累及小动脉和小 静脉,冠状动脉等中等血管也可受侵犯,大 血管受累者少见。病变多分布于依次为:肺 (肺内浸润影、哮喘)、皮肤(紫癜、结 节)、末梢神经病变、胃肠道、心脏、肾脏、 下尿道、关节炎及关节痛。一般常为多器官、 多系统受累,肾脏损害较轻,突出表现在肺 部。也可仅局限在单个器官或单处组织内, 称之为局限型变应性肉芽肿血管炎,以肺脏 和心脏多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