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案:第10课 彼得一世改革(岳麓版选修1)

历史教案:第10课 彼得一世改革(岳麓版选修1)
历史教案:第10课 彼得一世改革(岳麓版选修1)

第10课彼得一世改革

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要点:

1、分析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2、识记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3、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结合教材小字分析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

2、分析教材补充材料,加深对彼得一世改革内容的理解;

3、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系统归纳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彼得一世改革是时代的要求;

2、体会彼得一世改革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体会彼得一世改革为俄罗斯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学情分析:

1、学生日常经验分析:

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对彼得一世的改革比较熟悉,但是往往只是一些基础性

的感性认识,还没有形成对整个改革的理性思考。

2、学生思维能力水平分析:

学生对彼得一世的改革,还不能理解是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所以讲课

时应注意对当时西欧资本主义发展状况的介绍。

本课重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本课难点:彼得一世改革的影响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探讨法、图表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图片导入:

设问:这座雕像塑造的是谁?

(俄罗斯帝国的奠基人彼得大帝)

在历史名城圣彼得堡诞生300周年庆祝活动上,俄总统普京—这位当前令俄罗斯大部分民众拥戴的总统饱含深情地说:“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

彼得大帝做出了什么重大历史贡献?他的改革在历史上产生了什么影响?这是本节课我们将一起探讨的内容。

二、讲授新课:

问题探究一:阅读课文,你能理清黑字标题之间的关系吗?

学生回答后幻灯展示:一、“时代的要求”改革的背景

二、“移植西方文明”是改革的措施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是改革的影响

(一)时代的要求——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问题探究二:提炼课本信息,找出改革的背景

学生讨论回答后展示并分析:

必要性:

1、17世纪,西欧各国发展,闭塞落后;

2、当时还处于内陆的俄国急于打开通向欧洲的南北海路;

可能性:

3、1689年,正式掌权;

4、彼得一世的使其深谙国际形势。

练习巩固:

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A _

A.改变俄国的落后状态,巩固沙皇的封建专制统治

B.废除农奴制度,使俄国成为一个西欧式的大国

C.对外扩张,与西欧国家争夺欧洲霸权

D.建立一个横跨亚欧的大帝国

二、移植西方文明——彼得的改革措施

问题探究三:为什么说17世纪末的俄国是一个闭塞落后的内陆国家?

下列关于彼得一世改革作用的表述中,错误的是(A)

A.打击了农奴制度

B.促进了经济发展

C.加强了军事力量

D.巩固了贵族、地主和商人的国家

三、俄罗斯帝国的崛起——影响

问题探究四:彼得一世的改革有何利弊?教材69页

学生讨论回答后幻灯展示并分析: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带有资本主义色彩的封建性改革。

2、改革存在的不足(局限性):

①改革仅限于学习西方的技术文明和生活方式,并没有学习西方制度;

②手段的过于野蛮和粗暴(镇压近卫军;处死太子);

③农民没有从中得到任何利益;(加重了农民的负担:征兵和征调劳工)

④从长远看,改革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得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

国家。

3、改革的积极意义:

①取得巨大成效,俄国跻身于欧洲强国的行列,改变了欧洲原有的政治格局;

②宣告了强大的俄罗斯帝国的正式诞生;

③客观上促进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讨论:1、如何评价彼得一世?(是“暴君”还是“大帝”?请用史实说明)(俄总统普京:“此生我最佩服的人就是彼得大帝。”为什么?)

彼得一世在位期间,顺应历史潮流,仿照西欧实行军事和经济改革,增强了国家实力,使俄国跟上了西欧近代化的步伐,奠定了近代俄国强大的基础,因此彼得一世可以称为俄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其主要局限性:

(1)是未能废除农奴制度

(2)侵略扩张也给欧亚人民带来了灾难

(3)野蛮、粗暴的手段推进4、改革加重农奴的负担

2、阅读以下材料和课本练习“解析与探究”,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彼得一世改革评价。(1)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用野蛮制服了俄国的野蛮。”

俄国的野蛮:经济文化落后;

彼得一世的野蛮:推行改革手段的野蛮。

(2)斯大林说“这是跳出落后圈子的一种独特的尝试”

引进西方成果摆脱封闭脱落后的局面

(3)普希金说“俄国在斧头的敲击声和大炮的隆隆声中作为一艘新下水的军舰进入了欧洲强国的行列。”

俄国跻身欧洲强国行

三、小结:

思考题:

如何理解改革既促进又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促进:鼓励开办手工工场、推行重商主义、引进西方先进技术、鼓励发展工商业。

阻碍:通过强化农奴制来为手工工场提高劳动力。

首先,农奴制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阻碍自由劳动力的形成。其次,已被资本主义企业雇佣的工人,按其社会地位说,大部分是代役租农民,他们须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因而在他们的工资中,除最低生活费外,还必须包括地租的数额。这就使工厂主不得不把一部分剩余价值分给封建主,从而降低了进行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再次,在农奴制下,广大农奴购买力极低,国内市场狭小,也限制了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四、作业:

P70自我测评1、2、

岳麓版历史选修1俄国农奴制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课标要求: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本课重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内容、影响 本课难点: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评价 一、1861年农奴制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俄国要摆脱自己过分落后状态是改革的最主要动因。 1、 的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 2、 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3、十二月党人和知识分子群体要求社会变革和思想解放。 4、 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二)改革的内容 1、解放法令(二一九法令)1861年3月3日 解放法令的评价: 1) 无条件获得法律上的人身自由:摆脱地主的奴役,却受到村社的束缚 2)通过 获得一半土地:一方面农奴得到了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有利于俄国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农奴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太大了,还背负了沉重的债务。 2、司法、军事、教育改革 废除旧的 实行 陪审制、建立律师制和陪审制 3、地方自治改革 地方自治改革的内容: 1)在 建立地方自治局 2)在 建立城市杜马 自治机构由选举产生,但有严格的财产限制,除了地主以外,一些富农和工商业资产阶级也得以进入自治机构。 思考:解放法令、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之间有什么样的内在关系? 解放法令是司法改革与地方自治的前提,而司法改革和地方自治则是解放法令的体现与保障。 政治上: 经济上: 组织上: 时间安排: 赎买前另设两年过渡期 加强村社制度,几个村社组成一个乡, 隶属调停吏管理。

(三)改革的评价 尽管这次改革不如革命彻底、迅速,但它毕竟是历史进步的产物和表现。它是沙皇以国家名义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客观上为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自由劳动力、国内市场和资金,顺应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要求,因此它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俄国从封建生产方式过渡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1、性质:农奴主推行的自上而下的性质的改革 2、评价 1)客观上利于的发展(为其提供劳动力、资金、市场) 2)改革加重了农民的负担,是对农民的一次“”的掠夺。 3)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大量 4)是俄国从生产方式过渡到生产方式的转折点。 正是由于这种自上而下变革的不彻底性,使得俄国无法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领域全面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其历史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用牺牲农民利益来发展资本主义的方式,必然给正在发展的资本主义带来不良影响。造成了人民购买力降低,国内市场不能充分活跃起来和广大农民对改革的不满。加之这次改革并没有触动沙皇专制制度,尤其是农奴制残余保留过于浓厚,所以俄国还面临着民主革命的任务。 二、斯托雷平土地改革 (一)改革的背景 1、农奴制改革很不彻底 2、日俄战争的失败动摇了沙皇政府的根基 3、1905年革命加剧了沙皇政府的统治危机。 目的:维护沙皇专制统治 (二)改革的内容 农民可以带着份地退出村社,独立的农民可以购买超过定额的份地。——农奴进一步摆脱了村社的束缚 (三)改革的影响 1、积极:使得俄国经济出现空前的奇迹 2、消极:导致贫富分化严重,激化社会矛盾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历史上的重大改革回眸》复习提纲 专题1:梭伦改革 课标要求 ①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②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③③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梭伦改革: (1)梭伦改革背景: ①公元前7世纪,贵族政治面临严重危机。政治上,贵族政治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普通民众没有权力参与政府运作;经济上,由于缺少监督和有效的制约,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激化了社会矛盾。平民与贵族尖锐对立,内战一触即发。 (3)梭伦中庸思想在改革中的体现: 梭伦使工商业奴隶主以第一和第二等级而获得掌握政权的机会,把他们上升为统治阶级。对贵族也并非彻底的打击,因为贵族以其财产仍可列第一和第二等级,只是他们的特权受到削弱,不能再独占政权了。 他给与平民的政治权利却是有限的,反映了他的改革始终保持着他自以为荣的“中间路线”。他自称既遏制富人的贪婪,又要抵制穷人过分的欲望。“我手执一个有力的盾牌,站在两个阶级的前面,不许他们任何一方不公平地占有优势。”这句话就贴切体现了他的中庸思想。 (4)梭伦改革的影响: 积极:缓和了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为雅典城邦民主政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推动了雅典社会的发展。 局限:①其中庸原则决定了改革的不彻底性。②按财产划分等级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③不能完全满足平民阶级的政治经济需求。 2.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完善 (1)确立——克里斯提(梯)尼改革 (2)进一步完善——伯里克利改革 (3)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积极性和局限性) 积极性:①为人类提供一种集体管理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的民主政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②政治决策通过多数人讨论,会使问题考虑的更全面。③公职人员由多数人选举产生,对群众负责,受社会监督,减少了以权谋私的可能性。④创造了灿烂的希腊文化与科学。

彼得一世改革

浅析彼得一世改革 摘要:俄国近代改革是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的。18世纪初,俄国的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也是俄国近代化的第一步。他把俄国引入欧洲文明,开辟了俄国历史的新时代,使俄国由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开始变为一个进步、开放的国家。从而成功地迈出了走向世界的关键性一步,为俄国的近代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俄国彼得一世彼得一世改革 近代俄国历史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幅既波澜壮阔,又谜团纷纭的图式:这里有彼得一世急行军式追赶西欧的大规模改革,这里有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开明君主制”,这里有进入资本主义时期的俄国农奴制改革,这里有进入帝国主义时期的斯托雷平改革……图式中一系列改革对俄国的发展都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下面重点分析彼得一世改革。 在俄国历史上,彼得一世可以称得上是一位颇有政治经验、有所作为的封建君主,尤其是在政治生涯中重要建树之一的改革活动,不仅使他在世界近代史上闻名遐迩,而且把俄国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被恩格斯誉为“真正的伟人”[1]。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在俄国经济、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国家而进行的,可以说是当时俄国社会所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 1.在经济上,在农奴制度下,农奴常年被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地主对农奴实行超经济强制。农奴主在自己的领地上有行政、司法的权力。列宁曾经说过:“在俄国维持得最久、表现得最粗暴的农奴制同农奴制并没有什么区别”[2]。在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下,农奴没有生产积极性,不满情绪极高。这种状况使俄国经济技术落后,发展极为缓慢。 在商业方面,俗语说:“无农不稳,无商不富。”当时的俄国商品奇缺,严重依赖于外国进口如生铁、枪支、弹药、呢绒、纸张等。在出口商品中,大多是农业原料,如亚麻、柏油、木材等。因此,俄国对外贸易受制于西欧国家,使俄国商人在国内外贸易中缺乏竞争力,必

岳麓版历史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全册知识结构 课标要求 1.梭伦改革 (1)了解梭伦改革前雅典的社会状况,认识梭伦改革的必要性。 (2)简述梭伦改革的主要措施,指出改革的基本特点。 (3)分析梭伦改革对雅典民主政治建设的影响。 2.商鞅变法 (1)知道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改革的基本史实,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 (2)了解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和内容,认识其特点。 (3)探讨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 3.北魏孝文帝改革 (1)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2)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内容。 (3)探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作用。 4.王安石变法 (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 (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 5.欧洲的宗教改革 (1)了解中世纪天主教的地位,认识欧洲宗教改革的必要性。 (2)知道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主张,理解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 (3)简述欧洲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分析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作用。 6.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1)了解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历史背景。 (2)简述穆罕默德·阿里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埃及历史上的作用。 7.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 (1)简述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的历史背景。 (2)概述“二一九法令”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 (3)探讨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对俄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8.明治维新 (1)知道明治维新的历史条件。 (2)概述明治维新的主要过程和基本内容,理解近代化道路的多样性。 (3)分析明治维新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历史地位。 9.戊戌变法 (1)了解戊戌变法产生的历史根源。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人物的政治主张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分析其特点。 (3)知道戊戌变法失败的基本史实,探讨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的历史背景和进程,改革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科学地认识和评价改革,理解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学习改革家坚强不屈的意志,增强对社会的历史责任感,进一步认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2019-2020学年选修

2019-2020学年历史重大改革回眸期末测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公元前453年,由三名贵族组成的罗马考察团前往希腊,经过近一年的考察,认为雅典政治制度是“外观的民主、实质的独裁”。这种说法的主要理由是 A.xx的民主是一种直接民主 B.广大妇女不能参政 C.向城邦纳税的外邦人无公民权 D.城邦实权掌握在少数奴隶主手中 2.梭伦的诗句中有:“我给了一般人民以恰好足够的权力,也不使他们失掉尊严,也不给他们太多,而那些有钱有势的豪富的人们,我也设法不使他们受到损害。”这段话体现了梭伦在改革中坚持 A.民主原则 B.财产原则 C.公平原则 D.中庸原则 3.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一系列变法运动。这些变法运动是 A.xx王室为了巩固统治的变法 B.奴隶主贵族巩固统治的尝试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必然结果 D.违背历史发展趋势的

4.吴起在楚国变法,最后被乱箭射死;商鞅在秦国变法,在秦孝公死后被杀,尸体车裂示众。这些史实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xx、xx变法的时机尚不成熟 B.吴起、商鞅为了推行新法,严刑少恩,不得民心 C.改革要适应历史发展规律 D.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争夺统治权的斗争异常激烈 5.“诸侯们能够把从前分给贵族们的封地转变为由他们自己的中央政府派官员管理的行政单位。”商鞅变法的措施中能体现这一变化的是 A.设立及推广县制 B.废除xx制 C.实行军功爵制度 D.实行什伍连坐制度 6.商鞅变法,下令“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依军功行田宅”。这两条措施①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②肯定了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③培植了一批新兴土地所有者 ④为自耕农私有土地的发展开阔了前景 A.①③④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 7.正因有了秦孝公的广纳贤才,才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也正因有了商鞅的入主秦国,才有了后来整个中国的大一统。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最深远的是 A.废xx,开阡陌

2016-2017学年高中历史单元综合测评3岳麓版选修1

单元综合测评 ( 三) ( 时间: 60 分钟 分值: 90 分 ) 成为各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位西班牙官员说: “任何时候我进入教廷神职人员的房间, 总是看见神父和 银钱商在一 起,忙于鉴别钱币的成色和计算数目,面前堆着成堆的钱币。” 材料二 被告人如不承认“罪行”, 就反复用刑拷问。 一切有利于被告人的证词都不能 成立。被告 可以不经审判便予处死。被告认罪之后,如又否认,即不再审讯,予以烧死。 宗教裁判所审讯条例》 (2) 根据材料二,列举宗教裁判所在历史上对科学压制的罪行史实。 (3) 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获得了什么认识? (10 分) 解析】 第(1) 问,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概括。 第(2) 问,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基督徒是全然自由的众人之主, 不受任何人管辖。马丁-路德说,你若明白了 这一层, 就必知道: 你需要那为你受苦而复活的基督; 你既已信他, 就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 使你一切的罪都得赦免; 并且你因另外一位的功德, 就是单因基督的功德, 得以称义了。 加尔文认为:上帝自创世纪以来,就把人分为“选民”和“弃民” ,前者注定得救,后者注 定沉沦。“通过永恒的、不变的意图,上帝始终决定着谁可以被拯救,谁将被毁灭。 材料二 马丁?路德的政治思想既烙有文艺复兴的印记,又体现了对文艺复兴的深化。 他鼓吹俗权至上, 主张各国教会应与罗马切断联系而由各国的政府来管理, 则鲜明地反映了 他对民族自由含义的一种更深刻的理解。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⑴ 概括材料一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共同观点及其核心内涵。 (4 分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宗教改革运动是如何推动欧洲社会变革和历史进 步的? (11 分) 【解析】 第(1)问,“共同观点”可以根据材料一中“因这信可以成为新人……得以称 义了”并结合所学知识中马丁?路德和加尔文领导的宗教改革内容比较作答; 核心内涵” 应联系宗教改革所处时代的人文主义复兴这一主体思想的背景归纳回答。第 (2) 问,从思想 解放、民族独立、经济发展、政治革命等诸多方面综合分析。 答案】 (1) 共同观点:因信称义 ( 信仰上帝即可得救 ) 。核心内涵: 人文主义。 (2) 否定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权威,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 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的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 新教派还 (1) 天主教是用什么手段维护统治和奢侈生活的? (3 分 ) (2 分 )

彼得大帝的改革及其历史意义

俄罗斯文化历史选修课作业

彼得大帝改革的历史意义及其影响 彼得大帝的改革是是沙皇实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资产阶级改革的性质。彼得大帝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但它并不彻底,保留了沙皇统治和封建农奴制残余。农奴制度的残余也致使俄国一直无法与欧洲资本主义强国看齐。俄国著名诗人普希金曾描述到:由于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国像一艘舰只在斧头的敲击下和大炮的轰鸣声中下水了,然而改革后的俄国仍然是农奴制的俄国,广大俄国人民依然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彼得大帝是一位雷厉风行的沙皇,他亲力亲为,不怕辛劳,身为尊贵的沙皇,孑身一人来到欧洲,从基层的苦劳力做起,从而深刻地认识到俄国与欧洲的差距。回国之后他的雷霆政策所遭受到极大地阻碍,但是他仍然坚持推行下去,俄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彼得大帝的改革概括起来分为六个方面。第一,改革军事,加强国防,夺取出海口。第二,改革和健全国家行政机构。第三,实行宗教改革,加强皇权。第四,改革和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第五,兴办近代工业,改变俄国经济落后面貌。第六,扶植商业,发展贸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通过这几个方面的改革,彼得大帝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通过改革以及对外扩张战争,彼得终于用野蛮制服了野蛮,使俄国由一个贫穷、落后、闭塞的国家变成了三面临海、地跨欧亚两洲的开放性欧洲大国之一。彼得一世通过战争,使俄国从内陆国变成濒海国。在和西欧政治、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的同时,也为日后

争夺欧洲霸权开辟了道路。 彼得大帝改革对俄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把俄国推进到一个新的历史时代。马克思就认为彼得一世改革“为结束俄国百年来的落后状况,起了重大的历史作用”。俄国伟大诗人普希金更为形象地给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评价,说它“让俄罗斯腾空而起”。 首先,彼得大帝改革大大增强了俄国的军事实力,保证了俄国在北方战争中击败当时欧洲的军事强国瑞典,从而使“俄国在波罗的海沿岸站稳了脚跟”,“进入强国的行列”。到1725年,俄国已拥有一支训练有素的20余万人的近代化常备军。以前俄国没有海军,到彼得一世执政末年,俄国波罗的海舰队已拥有各种舰只895艘,水兵28,000人。 其次,彼得大帝改革刷新了俄国政治、削弱了贵族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国著名历史学家波克罗夫斯基就曾认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资产阶级改革的色彩,在俄国开创了近代议政制度。特别是1722年颁布的“官秩表”,体现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论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对按贵族门阀取仕的腐朽传统的挑战,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备之士脱颖而出。这对革新政治,广罗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积极意义。“一子继承法”迫使众多功贵族子弟去从商、从军、从学、去“自寻饭碗”,这是对俄国旧贵族势力的又一次沉重打击。“皇位继承法”革除了旧的皇位继承原则,沙皇可以自由选择自己的后继人。这些都对整饬政治,强化皇权,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走向民主政治 教案

第1课走向民主政治 1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渠道;了解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重要性。 2、能力目标:学会理论知识和实际材料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批判能力,逐步增强和提高政治参与的责任感和实际本领,提高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2学情分析本堂课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密切,教师应多收集一些感官资料,让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认识丰富和生动起来,同时,在注重对学生知识引导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体验,让学生既领悟了知识,同时又培养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政治参与能力。 3重点难点重点:古代雅典贵族政治;梭伦改革的内容。难点:贵族政治的特点;对梭伦改革内容的分析,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正确认识。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活动1【讲授】课堂教学 一、梭伦改革的社会背景 1、雅典的贵族统治(政治制度) (1)确立:公元前7世纪最高行政长官:执政官 (2)运作概况决策机构:战神山议事会 (3)进步作用:废除了、建立了、树立了、提供了 (4)局限性:少数贵族集体统治,缺少民从的监督和制约 2、公元前7世纪末,雅典的贵族大肆侵吞平民的土地财产,社会矛盾激化。

恩格斯曾描述到:“在阿提卡的田地上到处都竖立着抵押柱,上面写着这块地已经以多少钱抵押给某某人了。没有竖这种柱子的田地,大半都因未按期付还押款或利息而出售,归贵族高利贷者所有了;农民只要被允许作佃户租种原地,能得自己劳动生产品的六分之一以维持生活,把其余六分之五作为地租交给新主人,那他就谢天谢地了。不仅如此,如果出卖土地所得的钱不够还债,或者债务没有抵押保证,那么债务人便不得不把自己的子女出卖到国外去做奴隶,以偿还债务。父亲出卖子女——这就是父权制和专偶制的第一个果实!要是吸血鬼还不满足,那么他可以把债务人本身卖为奴隶。雅典人民的文明时代的欢乐的曙光,就是如此。” 3、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 梭伦(约630—560BC.)是古希腊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和诗人。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年轻时一面经商,一面游历,到过许多地方,漫游名胜古迹,考察社会风情,后被誉为古希腊“七贤”之一。梭伦在游历中写过许多诗篇,如“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受穷;但是,我们不愿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都在更换主人。”我们不难从中看出他的诗人品质,虽以经商为业,却坚信道德胜于财富。他还在诗中谴责、抨击贵族的贪婪、专横和残暴。这些诗篇为他赢得了“雅典第一位诗人”的美誉。 梭伦首席执政官任满后,即放弃全部权利离开雅典去远游了。据说他到过埃及、塞普路斯、小亚细亚等地,一路上留下不少佳话和美谈。晚年他退隐在家,从事研究和著述,死后骨灰撒在了他曾为之战斗过的美丽的萨拉米斯岛上。 二、梭伦改革的内容 1、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废除债务奴隶制。平民沉重的负担解除了,土地回到平民手中;平民人身自由得到法律保障。 2、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为雅典民主制形成打下了阶级基础;促进了雅典工商业的发展。

【岳麓版】历史选修一:第3课《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教学案设计

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 对于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异同,许多同学感到很难理解和掌握,笔者欲把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进行粗浅的比较分析,希望对广大同学有所帮助。 一、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相同点 1.背景。春秋战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政治上:王室衰微,诸侯争霸,陈旧的周制(如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世卿世禄制度)不能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产力,私田越来越多,以井田制为标志的土地国有制度逐渐被破坏。阶级关系上:土地私有化程度的加深使新兴地主阶层日益壮大,他们要求废除旧贵族的世袭特权,发展地主经济。文化上:私学兴起,文化下移,拥有文化知识的士人四处游说、讲学,逐渐形成了“士”阶层,并开始成为社会上一支重要力量。 2.目的。各国的国君都想在残酷的争霸战争中求得生存,通过改革变法实现富国强兵,进而成为霸主。 3.方式。都是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和变法。 4.阻力。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有旧贵族的阻挠。 5.内容。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对经济基础进行了变革;都注重增强军队的战斗力;都注重任用有才能的人。 6.影响。都推动了社会各个方面的进步。主要表现在: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各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由血缘宗法政治向地域官僚政治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出现了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繁荣。 7.历史局限。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都不彻底,保留着一些维护奴隶制残余的规定。 二、春秋改革与战国变法的不同点 1.主要内容。春秋改革主要是针对经济基础方面的,没能触及到上层建筑,旧的世卿世禄制度仍然发挥着作用,战国时期的变法都把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作为变法的重要任务之一。 2.规模和历时。战国变法运动比春秋改革规模大,历时时间长。 3.指导思想。<<法经>>对战国变法运动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战国变法运动都基本接受了法家的思想,这在春秋各国改革中没有体现。 4.阶级力量。战国时期,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已大部分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取代,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变法的阶级力量比春秋改革时期要强的多。 5.主要成效和影响。战国变法取得了显著成效,比春秋改革更加彻底。战国变法更进一步打击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地位得以强化,促进君主集权体制形成,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此文发表于<<考试报·高二历史?新课标?岳麓版>>2006年4月28日总第1107期/岳麓版第40期。) 1

高中历史岳麓版最全目录(包括选修)

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1-3 选修6本 必修1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体的建立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五单元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 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第七单元复杂多样的当代世界 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 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五单元:经济全球化的趋势 必修3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选修1:《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第1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 第1 课走向民主政治 第2 课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 第2 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下 第3 课春秋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 第4 课商鞅变法与秦的强盛 第5 课北魏孝文帝改革与民族融合 第6 课北宋王安石变法 第7 课忽必烈改制 第8 课张居正改革 第3 单元西方近代早期的改革 第9 课欧洲宗教改革 第10 课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 第11 课综合探究:体会移风易俗 第4 单元工业文明冲击下的改革 第12 课俄国农奴制改革 第13 课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第14 课日本近代化的起航 第15 课戊戌变法 第16 课综合探究:中日近代化改革比较 第5 单元改革开放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17 课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选修2:《社会民主思想与实践》(广东考纲要求) 第 1 单元从“朕即国家”到“主权在民”第1 课欧洲的君主专制 第2 课为君权辩护 第3 课近代民主思想的发展 第2 单元民主专制的搏斗 第4 课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第5 课美国独立战争 第6 课法国大革命 第7 课综合探究:读雨果的《九三年》 第3 单元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形成 第8 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与完善 第9 课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第10 课美国民主宪政的扩展 第11 课综合探究:政体比较 第4 单元“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第12 课宪章运动 第13 课国际工人运动 第14 课综合探究:工人阶级是如何进行日常斗争的?——英国工会个案研究 第5 单元近代中国争取民主的斗争 第15 课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萌生 第16 课亚洲第一共和国 第17 课为了独立富强的新中国 第18 课综合探究:反思民本与民主 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 1 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1 课战云密布的欧洲

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2:第一单元第1课速效提能演练

1.教皇格列高利七世继任后,颁布敕令:罗马天主教会系由上帝独自创立,只有教皇才能任命和废黜主教,如果有人从世俗界接受主教的职位,教廷将不予承认。这体现了() A.教权高于王权B.王权与教权平等 C.王权高于教权D.教权与王权互不干涉 解析:选A。从“由上帝独自创立”“从世俗界……不予承认”可以看出教权高于王权。2.从15世纪开始,西班牙、英国、法国走向集权,成为欧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国”,其本质内涵是() A.王权在与教会、贵族和市民的错综复杂斗争中逐渐形成 B.正在形成中的王权专制的统一的民族国家 C.王权之下的政治统一 D.君主专制统治达到极盛 解析:选B。新君主国,一方面表现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另一方面是民族意识兴起,国家概念形成。 3.以下这些改革最能顺应当时世界潮流的是() A.路易十四信奉“朕即国家” B.路易十四说:“只有当全部权力集中到唯一的君主手中时,国民的幸福才有保障”C.路易十四说:“凡从事海运的商人,在已确定的航程中,得到朕处领得每一吨进口、出口商品的补助费。” D.建立常备军、常备警察部队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鼓励发展海外贸易,使本国积累原始资本,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即最能顺应当时世界潮流。 4.2011年6月19日新民晚报消息: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近日建议,将目前的莫斯科行政区划进一步扩大,形成一个新的“首都联邦区”。历史上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的时间是() A.14世纪初B.15世纪初 C.16世纪初D.17世纪初 解析:选C。本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的掌握能力。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建立了统一的俄罗斯国家。故正确答案为C项。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国王的政权依靠市民打垮了封建贵族权力,建立了巨大的,实质上以民族为基础的君主国,而现代欧洲国家和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在这种君主国里发展起来”。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导言

[精练精析]3.10俄国彼得一世的改革(岳麓版选修1)

【例1】有一位君主在西方考察时,时而扮作水手,时而扮作木匠,总是在不停地做工。这位君主是 A.彼得一世 B.康熙大帝 C.路易十四 D.明治天皇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彼得一世为了使俄国摆脱落后状况,微服出访亲自到西欧国家考察。 答案:A 【变式训练】为学习西方,彼得一世( ) ①出访荷兰、瑞典等国 ②改造俄国军队 ③允许厂主使用农奴 ④加强中央集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例2】(2010·合肥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国家行政的革新……他把俄国秩序仿照欧洲制度来加以改造。 经济性的革新……为了增加国家收入,施行了人头税,强迫一切男性农民,不分老幼,都必须缴纳,又开办了许多呢绒织造厂和其他编织厂。在这些工厂里做工的都是农奴和工人……政府贷款给商人去建设新的工厂。 彼得一世为保证商人得到足够的劳动者,把整个农村的农民都划给工厂了。 教育……彼得一世极注重教育,甚至强制施行。派遣贵族子弟到国外去学习造船和外国语,并开办了一些学校。 ——A.B.雷达科夫《苏联通史简编》 请回答: (1)这些材料包含了彼得一世改革的哪些内容? (2)根据材料内容,说说你对彼得一世改革的看法。 【解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这段材料介绍了彼得一世在国家行政、经济、教育方面的革新措施。从具体实行的措施看,体现出彼得一世对欧洲文化的模仿和对兴办手工工场的鼓励,以及对教育的重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是用极其粗暴的手段推行的,改革中没有触及俄国的社会基础——农奴制。 答案:(1)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2)彼得一世的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政府的收入,而且注重教育,提高了国民的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文档:第一单元+古代历史上的改革(上)+第1课+Word版含答案

第1课 走向民主政治 预习导引 知识点一 古代雅典的贵族政治 1.确立:约在公元前7世纪,希腊的君主制土崩瓦解,取而代之的是贵族集体当政的国家体制。 2.机构 (1)最高行政长官是执政官,全部从贵族中选出。 (2)战神山议事会是雅典贵族的议会,通过集体决策、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治理国家。 3.评价 (1)进步性:彻底废除了个人独裁、世袭制、终身任职制,建立了集体统治的法治原则,为国家权力的进一步下移提供了可能性。 (2)局限性:是少数贵族集体的统治,并且缺少民众的监督和有效制约。 [图解历史] 贵族政治与君主制的异同点 知识点二 梭伦改革 1.背景 (1)公元前7世纪末,下层平民与上层贵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2)公元前594年,梭伦当选为执政官,承担起化解社会矛盾的重任。 2.内容

(1)经济????? ①颁布“解负令”,宣布废除债务奴隶制。 ②鼓励发展工商业,提倡节俭,反对奢侈。 (2)政治? ???? ①按照财产多寡将全体雅典公民划分为四个等级。 ②改革国家机构,创立四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 3.评价 (1)进步性???? ? ①打破了贵族对政权的垄断。②赋予平民直接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力。 ③为政治民主化开辟了道路。 (2)局限性? ???? ①中庸原则决定了民主化改革的不彻底性。 ②以财产资格确定政治权力多少的规定限制了平民参与高级管理的机会。 [误区警示] 废除债务奴隶制≠废除奴隶制 梭伦改革废除债务奴隶制,并非废除奴隶制,来源于奴隶市场、海外掠夺或战争俘获的非债务奴隶仍然大量存在。 知识点三 克里斯提尼改革 1.背景 (1)梭伦改革后,雅典公民分裂为代表不同阶层利益的平原派、海岸派、山地派。 (2)公元前508年,克里斯提尼担任首席执政官,采取与平民合作的态度进行改革。 2.内容 (1)以地域组织代替氏族组织,设立了10个地域部落。 (2)创立新的五百人议事会,议员名额依各居住区公民人数按比例分配,创立了最早的比例代表制选举法。 (3)创立“陶片放逐法”,有效地防止了政治野心家颠覆民主政权。 3.影响:最终在雅典确立了民主体制。 [深度点拨] 对“陶片放逐法”的认识 “陶片放逐法”是古希腊人在民主探索中的成功创举。它对于捍卫民主政体和平民利益、反对民主之敌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但它毕竟是一种原始的、粗糙的民主制度,其投票结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投票公民群体素质、个人好恶的影响,有时判决的结果也不公正、不理智,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有很大不同。 知识点四 伯里克利改革 1.内容 (1)取消担任高级职官的财产资格,政府发放津贴。 (2)职官选举多采用抽签或举手表决的方式。 (3)战神山议事会仅保留审判谋杀案和渎神案的职能。 (4)公民大会及五百人议事会和公民法庭成为雅典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和执行机构。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8世纪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当时俄国社会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国历史本身发展的必然产物。众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国无论在政治、经济或文化教育方面,都远远落后于西欧一些国家。17世纪末,在尼德兰和英国,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确立,而在俄国依然是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贵族地主是支配。列宁对这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作了如下的评述:“地主为了确立自己的统治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力,需要有一种机构来使大多数人受他们支配,服从他们的一定的法规,这些法规基本上是为了一个目的——维护地主统治农奴制农民的权力。” 改革影响: 1、国力壮大,跻身欧洲强国行列。通过俄国与瑞典的两次战争结果的比较,可清楚认识到,俄国通过彼得一世的改革,整体实力有了很大的提升,在欧洲的影响力也得到了增强。 2、保留封建农奴制,走上扩张道路。彼得一世的改革是在加强农奴制基础上实行的,俄国的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这决定了俄国仍然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农奴制国家。 俄国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农奴制社会进一步的发展。这表现在服役封地和世袭领地趋于合流,形成了统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种隶属关系不同的农民(国有农民、宫廷农民、私有主农民)和其他压在社会最低层的劳动人民都成为封建主剥削的对象,农奴和奴仆互相接近而融合为一体;沙皇的专制权力,进一步加强,等级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绝对君主制过渡。 当时,俄国经济发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直至17世纪末,农业生产仍未得到完全恢复,农民的耕地仍比过去减少20—25%。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土地上,农民因而丧失了人身自由,沦为农奴。在这种封建农奴制的残酷压迫下,广大农民过着极其悲惨的生活。 17世纪俄国虽然出现了工场手工业,但还很微弱,大量使用农奴劳动,商品经济还处在自然经济的从属地位,主要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后来,虽然出现了某些资本主义的微弱因素,却一直受到还在发展着的农奴制的严重压抑。 与封建农奴制生产关系相联系的俄国政治机构也存在着诸多弊端。17世纪的衙门制度,反映了俄罗斯统一国家中央政权机关仍不健全:行政、财政、司法的权限不分;分工不明确;财政制度紊乱;缺乏统一的监督;机构过于庞大。到17世纪末,衙门制度的流弊已

浅析彼得大帝改革利弊及背景

浅析彼得大帝改革利弊及背景 俄国在其地缘上,是一个既不完全属于东方又不完全属于西方的横贯欧亚大陆的国家, 在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宗教结构上中呈现出许多既不同于东方又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从留里克王朝到1 8 6 1 年农奴制改革止,俄国内部发展始终与欧洲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 西欧君主专制是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出现的专制王权,是调节国内具有政治独立性的市民等级和贵族等级之间的关系的中介力量; 而俄国却不存在象西欧那样的独立的、组织严密的等级, 沙皇专制制度不允许社会各阶层存在任何政治独立性, 它镇压任何微弱的反抗, 具有东方君主专制的性质。 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1689年彼得一世掌握实权发动改革。 1689年的沙俄政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在西欧,此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 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 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否则就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彼得大帝的改革,可以主要分为三大方面,分别是行政改革,军事改革,以及经济改革,三者相辅相成。在彼得大帝的构想中,行政改革为军事改革铺平道路,军事改革为帝国统治提供保障,经济改革为军事改革提供经济基础,行政改革给予经济改革方便。接下来,我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 彼得的行政改革可分为地方行政改革和中央行政改革。地方行政改革中, 彼得除了设立省总督、总辖地方行政事务, 还在城市中设立城市行政自治机构, 促进了俄国商业和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为了防止地方总督割据, 彼得还在地方设立参议会监督他们。在中央部门的改革中, 彼得撤消了波雅尔杜马, 设立参议院, 直接听命于他, 加强了集权专制。中央还成立了权责分明、办事效率很高的各个委员会, 增强了中央机构的职能。行政改革改变了之前的冗官冗员的现状,减少不必要的行政机构,撤销不做实事的人员,减少了行政成本的支出,提高了行政效率。在地方,有效的削弱了公国的权力,减少了帝国内部的忧患,可以很好的掌握,控制他们。 彼得为了保证俄国在国际上的地位。进行了军事改革。他加强了征兵工作, 保证了士兵的来源, 并且在国内设立海军、炮兵等学校, 培养优秀军事人才。彼得一世非常重视海军的建设, 还专门制定了“海军章程”, 海军章程确定了海上舰队的编制、战船的等级, 海军 官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他们的权利和义务。彼得还兴建造船厂, 建造大型的海上战舰。他认识到俄国缺少的是出海口, 必须用海军来为俄争得出海通道。马克思曾经评价彼得:“俄国需要的是水域。彼得只是夺得了对于他的国家正常发展所绝对必需的东西。”彼得能看到俄

彼得一世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俄国在其地缘上,是一个既不完全属于东方又不完全属于西方的横贯欧亚大陆的国家, 在政治结构,经济结构,以及宗教结构上中呈现出许多既不同于东方又不同于西方的特点。从留里克王朝到1 8 6 1 年农奴制改革止,俄国内部发展始终与欧洲其他国家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欧君主专制是西欧社会向资本主义过渡时期出现的专制王权,是调节国内具有政治独立性的市民等级和贵族等级之间的关系的中介力量; 而俄国却不存在象西欧那样的独立的、组织严密的等级, 沙皇专制制度不允许社会各阶层存在任何政治独立性, 它镇压任何微弱的反抗, 具有东方君主专制的性质。彼得大帝是俄罗斯历史上最伟大的帝王之一。他继位后积极兴办工场,发展贸易,发展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同时改革军事,建立正规的陆海军,加强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继而发动了战争,夺得波罗的海出海口,给俄罗斯帝国打下坚实基础。可以说,近代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发展史无不源于彼得大帝时代。1689年彼得一世掌握实权发动改革。1689年的沙俄政权是一个落后的国家。到处盛行着农奴制──实际上农奴的数目在增加,而其合法权力在减少。俄国错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大好时机。神职人员愚昧无知;文学暗淡无光,数学和自然科学无人问津。同西欧相比,俄国几乎还在中世纪时期。在西欧,此时牛顿的《自然哲学原理》刚刚问世,文学和哲学事业繁荣昌盛。1697至1698年间,彼得到西欧作了一次长途旅行,一次为他随后的统治定下了基调的旅行。他以一个下士彼得·米哈伊洛夫的身份,率领了一个大约由250人组成的“庞大的使团”。由于彼得使用了一个假名(鲁尤特尔·米海伊洛夫),因而他看到了许多否则就无法看到的事物。在这次旅行期间,他为荷兰的荷兰东印度公司当了一个时期的船长,还在英国造船厂工作过,在普鲁士学过射击。他走访工厂、学校、博物馆、军火库,甚至还参加了英国议会举行的一届会议。总之,他尽了最大的努力学习西方的文化、科学、工业及行政管理方法。 一、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17世纪末,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水平都远远落后于欧洲其他国家。17世纪初的混乱年代将俄罗斯推向了毁灭的边缘,留下了一系列严重的经济和外交问题。国家经济落后,发展缓慢。广漠的地域、严酷的气候以及不便的交通条件严重地阻碍了农业的发展和商业的交往。由于统治阶级上层的内讧和战乱频仍,社会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因饥荒、破产和贫困而四处逃亡,出现了大量土地荒芜的现象。为了确保足够的劳动力,地主、贵族则采用超经济强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剥削方法,即野蛮的摇役制,把农民强制束缚在

2017-2018学年高中历史岳麓版选修一文档:第二单元+古

第6课 北宋王安石变法 预习导引 知识点一 北宋中期出现严重的社会危机 1.“三冗”问题 (1)北宋增设大量官僚机构,官员数量大增,形成“冗官”的弊端。 (2)宋代不断扩充军队的数量,形成庞大的军事体系,造成“冗兵”问题。 (3)养兵、养官所需的巨额费用及战争耗费和高额赔款都给北宋政府带来沉重的财政负担,形成“冗费”。 2.“两积”局面 (1)“三冗”问题使国家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导致积贫局面的形成。 (2)北宋大力削弱武将的兵权,将领无调兵权,导致军队战斗力降低,形成积弱的局面。 3.“庆历新政”失败后,北宋朝廷的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 [图解历史]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与危机加深 知识点二 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 1.理财 (1)内容 ①青苗法:政府拿出一定数量的钱或粮食作本,在夏秋两收前以低息贷借给农民,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到夏秋两季收成之后,农民再按20%到30%的利息率归还钱粮。 ②募役法:由州县政府出钱雇人服役,按每家每户的富裕程度摊派“免役钱”,越是大户人家,出的钱越多。 ③农田水利法:修复和新建水利设施。 ④均输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等。 (2)作用:王安石特别注意发展农业生产,他推行的理财新法在抑制兼并、保障农业生

产、增加政府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2.强兵 (1)内容? ???? ①省兵:精减军队,缩减编制。 ②强兵:如保甲法、保马法、将兵法等。 (2)作用:节省了军费开支,改变了宋军原有的编制,提高了军队战斗力。 3.科举官制 (1)内容? ???? ①改革科举制,主要是改革科举考试的内容。 ②反对“恩荫”,要求对官员子弟同样贯彻择优录用的原则。 (2)作用:保证了变法的顺利进行。 [深化认识] 王安石变法的核心内容是富国强兵。欲富国,即解决严重的财政危机,首先就要理财。为此,王安石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措施。这些措施在保障农业生产,增加政府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因地方官执行不力,变质为官府放高利贷的苛政,结果加重了百姓的负担。 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1.变法的局限性 (1)变法针对的是社会上层的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所以一开始就遭到激烈的反对。 (2)王安石认为增加政府收入,就要扩大税源,要“取诸民”。可是一旦执行不善,便会引起民间的不满,成为反对派攻击新法的借口。 2.新法的变质 “元祐更化”后,新法淡出历史舞台,1093年哲宗亲政后虽有志于恢复新法,起用变法派,但是新旧两派的斗争导致党争纷起,到徽宗时新法成为聚敛的工具。原有的变法精神被完全改变。 主题一 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及其意义 【史料探究】 史料一 王荆公知明州鄞县,读书为文章,三日一治县事。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于民,立息以偿,俾新陈相易;兴学校,严保伍,邑人便之。故熙宁(宋神宗年号)初为执政,所行之法,皆本于此。 ——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史料二 又熙宁雇役之法,三等人户,并出役钱,上户以家产高强,出钱无艺(没有限度),下户昔不充役,亦遣出钱。故此二等人户,不免咨怨(怨恨)。至于中等,昔既已自差役,今又出钱不多,雇法之行,最为其便。及元祐(宋哲宗年号)罢行雇法,上下二等,欣跃可知,唯是中等则反为害……赋役所出,多在中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