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内地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与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
福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福州市统计局二00七年一月二十日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牢牢把握“四个重在”海西实践要领,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坚决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发展壮大产业集群,经济发展总体上呈现出质量比较好、速度比较快的态势,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综合经济实现较快增长,综合实力得到提升。
据初步统计,2006年,实现福州市生产总值1656.9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6.17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785.17亿元,增长15.2%;第三产业增加值685.60亿元,增长11.4%。
产业结构继续调整。
第一产业平稳发展,第二产业增势强劲,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5%、58.3 %和38.2%。
三次产业比重为11.2:47.4:41.4,全市人均生产总值24841元,比上年增长11.7%。
经济的快速增长促进财政收入增加,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235.7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2.53亿元,增长19.5%;财政总支出142.13亿元,增长19.4%。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涨。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1%,其中,消费品价格上涨1.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0.1%。
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1.3%。
居民消费价格分类看,八大类价格指数呈“五涨三落”的态势。
居住类上涨5.7%,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1.5%,食品类上涨1.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0.2%;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则分别下降8.2%、2%和0.8%。
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
200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个“4050”人员实现再就业;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万人。
2006年度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

2006年度桂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计公报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创优环境,推进调整,努力克服和化解经济运行中的矛盾和困难,全市经济继续保持高位运行,速度和效益同步提升,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稳定协调发展。
初步统计,2006年桂林市生产总值(GDP)突破600亿元,达到61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增幅创1998年以来的新高。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4.08亿元,增长7.1%;第二产业增加值255.90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229.14亿元,增长14.5%。
第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2.3%、49.0%和38.7%,分别拉动经济增长1.7、6.7和5.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趋向合理,一、二、三产业比重由上年的23.7:39.7:36.6调整为21.7:41.3:37.0,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工业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
全市人均GDP达12452元,比上年增长13.1%。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22811元,比上年提高13.5%。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
2006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59.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9.69亿元,增长19.8%。
在组织财政收入中,市级完成34.42亿元,增长14.6%,县域完成24.90亿元,增长15.5%。
2006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基本保持平稳上升的趋势,各月总指数起伏平缓,食品和居住类价格上涨明显。
2006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0.7,比上年上涨0.7%;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101.0,比上年上涨1%。
从居民消费八大类别看,呈“五升三降”的态势,其中食品、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娱乐教育和居住类分别上涨2.0%、1.0%、0.5%、0.8%、6.0%,烟酒、衣着、家庭设备类分别下降1.7%、7.9%、3.9%。
中国历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和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统计(2006-2012)

中国历年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支出和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统计(2006-2012)项目单位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消费支出元8696.69997.511242.912264.613471.515160.916674.3食品元3111.936284259.84478.54804.75506.36040.9 粮油类元395.7465.2576552.5619.2707.6746.7 肉禽蛋水产品类元816.11030.91268.81261.71339.11576.61711.5 蔬菜类元298.5348.6409.3446.6501.7527.3592 糖烟酒饮料类元346.5398433.4488.8504.6559.3621.1 干鲜瓜果类元240.2272.2293.5332.7378.8449.1506.3 糕点.奶及奶制品元214.4234.7273.3287.5296.8344.1376.6 饮食服务元692.6762.9879.4977.71020.911851316.9衣着元901.810421165.91284.21444.31674.71823.4居住元904.2982.31145.41228.91332.114051484.3 住房元285.1302.2345.1397421.2451.3463.6 水电燃料及其他元569.4620.8724.3746.6807.9841.7900.6家庭设备及用品元498.5601.8691.8786.99081023.21116.1医疗保健元620.5699.1786.2856.4871.89691063.7交通通信元1147.11357.41417.11682.61983.72149.72455.5 交通元606.9759.1804.41040.91254.81397.11628.4 通信元540.2598.3612.7641.7728.9752.6827.1文教娱乐元12031329.21358.31472.81627.61851.72033.5 文化娱乐用品元310.3343.2354.8381.3407449.6451.9 文化娱乐服务元280.8347.6381.3445.6559.3652.2762 教育元612638.4622.2645.9661.3750819.6其他元309.5357.7418.3474.2499.2581.3657.1购买的主要商品数量粮食千克75.977.681.381.580.778.8 鲜菜千克117.6117.8123.2120.5116.1114.6112.3 食用植物油千克9.49.610.39.78.89.39.1 猪肉千克2018.219.320.520.720.621.2 牛羊肉千克 3.8 3.9 3.4 3.7 3.84 3.7 禽类千克8.39.710.510.210.610.8 鲜蛋千克10.410.310.710.61010.110.5 水产品千克1314.215.214.615.2 酒千克9.19.17 6.8 6.9 煤炭千克70.95155.743.334.429.823.6摘编自《中国统计摘要2013》。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_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人民日报/2007年/3月/1日/第006版经济新闻中华人民共和国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2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6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落实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经济结构矛盾突出。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209407亿元,比上年增长10.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4700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02004亿元,增长12.5%;第三产业增加值82703亿元,增长10.3%。
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1.8%、48.7%和39.5%。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5%,其中服务价格上涨1.8%。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3.0%。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6.0%。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1.5%。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2%。
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上涨5.5%。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40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75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8310万人,新增加1184万人,净增加979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10663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475亿美元。
年末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7.8087元人民币,比上年末升值3.35%。
全年全国税收收入37636亿元(不包括关税、耕地占用税和契税),比上年增加6770亿元,增长21.9%。
二、农业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538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10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540万公顷,增加34万公顷;油料种植面积1380万公顷,减少52万公顷;糖料种植面积178万公顷,增加2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1818万公顷,增加46万公顷。
2006年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重点

初步核算,2006年全省生产总值(GDP)完成4001.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9%,增速比上年加快2.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1.15亿元,增长6.8%;第二产业增加值1710.19亿元,增长16.9%;第三产业增加值1540.53亿元,增长9.1%。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8.8%、42.7%和38.5%。人均GDP为8961元,跃上人均1000美元新台阶,比上年增长11.1%。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460.6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36.5%,比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
表3 2006年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单位
2006年
比上年增长%
原煤
万吨
7339.08
13.6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753.64
20.7
其中:水电
亿千瓦小时
355.72
1.9
火电
亿千瓦小时
397.91
44.7
铁矿石原矿量
万吨
1515.38
54.0
粗钢
万吨
635.38
23.8
钢材万吨Βιβλιοθήκη 588.06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1.4%。其中出口完成33.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4%,进口完成28.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5.1%。全年对亚洲出口26.6亿美元,增长27.7%;对欧盟出口3.37亿美元,增长13.3%;对东盟出口16.42亿美元,增长49.0%;对非洲出口0.4亿美元,增长1.3 %。
32.13
25.2
采矿业
70.77
2.1
制造业
216.09
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统计信息网2007-03-07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2007年3月3日2006年,是“十一五”发展实现良好开局的一年。
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坚持统筹发展,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取得全面进步,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居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实现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综合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1846.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38.9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12729.0亿元,增长16.8%,其中,工业增加值11556.0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增加值6978.8亿元,增长14.2%。
三次产业比例为9.8:58.2:32.0。
人均生产总值23546元,增长13.9%。
就业再就业形势良好。
认真落实积极就业政策,城乡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已连续3年实现城乡就业双过百万。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07.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159.2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51.4万人,其中,“4050”等特困人员再就业10.4万人。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3%。
首批在25个县(市、区)启动城乡统筹就业试点。
就业投入进一步加大,支出资金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5.0%。
发放再就业优惠证13.4万个,减免各项税费4.9亿元,使31.6万人次受益。
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
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1.0%,涨幅较上年回落0.7个百分点。
其中,城市、农村均上涨1.0%;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8%,消费品价格上涨0.8%。
食品和居住价格涨幅较大,分别上涨2.1%和4.4%,是推动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两大主动力。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上海市统计局 上海调查总队二〇〇七年二月七日2006年是上海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
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积极贯彻中央各项方针政策,团结一致,扎实工作,国民经济呈现增长平稳、结构改善、效益提高的良好态势,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任务,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 合国民经济保持平稳增长。
经国家统计局联审通过,全年实现上海市生产总值(GDP)10296.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已连续第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3.81亿元,比上年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4997.81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增加值5205.35亿元,增长11.5%。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6%。
图1 上海市生产总值与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在全市生产总值中,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756.87亿元,比上年增长8.9%;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4540.1亿元,增长16.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42.4%上升到44.1%。
其中私营及个体经济增加值1748.42亿元,增长16%,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7%。
财政收入增长平稳。
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600.37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其中税收收入1393.97亿元,增长12.6%。
在税收收入中,增值税270.21亿元,增长19.5%;营业税558.67亿元,增长8.9%;个人所得税131.07亿元,增长17.1%;房产税42.68亿元,增长25.1%。
全年地方财政支出1813.8亿元,比上年增长9.2%。
其中,基本建设支出395.58亿元,增长7.1%;科教文卫事业支出316.12亿元,增长13.9%;企业挖潜改造资金支出251.99亿元,增长5.9%。
2006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6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宁波市统计局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宁波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深入实施“六大联动”战略,全面建设“平安宁波”,加快推进“文化大市”和“法治宁波”建设,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结构调整明显加快,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城乡居民生活不断改善,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较好地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6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4%,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9个百分点。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9.5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1575.9亿元,增长12.4%,其中工业增加值1421.4亿元,增长13.9%;第三产业增加值1149.1亿元,增长15.9%。
产业结构继续优化,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40%,达40.1%,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 47.5%,提高了0.3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突破5万元,达51285元(按现价汇率折算为6568美元)。
财政收支稳健增长。
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561.2亿元,比上年增长2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7.4亿元,增长21.2%,均超额完成年初预期目标。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92.7亿元,增长10.5%。
财政支出结构继续优化,各项重点支出增幅均高于全市平均支出增幅,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教育支出、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分别增长33.6%、18.3%、22.8%、34.7%和16.2%。
就业再就业成效显著。
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2.9万个,累计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6754个;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6.3万余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9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