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外感六淫中医基础理论小结六淫篇,风邪和寒邪前文已总结,本文开始总结湿邪、暑邪、燥邪、火邪一、湿邪A、概念: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的外邪,称为湿邪。
湿为长夏的主气。
长夏即农历六月,时值夏秋之交,阳热尚盛,雨水且多,热蒸水腾,潮湿充斥,为一年中湿气最盛的季节。
若湿气淫胜,伤人致病,则为湿邪。
湿邪为病,长夏居多,但四季均可发生。
湿邪侵人所致的病证,称为外湿病证,多由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处潮湿、水中作业等环境中感受湿邪所致。
B、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湿为重浊之邪,属阴,其性黏腻、停滞、弥漫,其伤人多隐缓不觉,易导致多种病变。
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为重浊之邪,与水同类,故属阴邪。
阴邪侵人,机体阳气与之抗争,故湿邪侵人,易伤阳气。
脾主运化水液,性喜燥而恶湿,故外感湿邪,常易困脾,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从而使水湿内生、停聚,发为泄泻、水肿、尿少等症。
清·叶桂《温热论·外感温热篇》说:“湿胜则阳微。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湿胜则濡泄,甚则水闭胕肿。
”因湿为重浊有质之邪,侵人最易留滞于脏腑经络,阻遏气机,使脏腑气机升降失常,经络阻滞不畅。
如湿阻胸膈,气机不畅则胸膈满闷;湿阻中焦,脾胃气机升降失常,纳运失司,则脘痞腹胀,食欲减退;湿停下焦,肾与膀胱气机不利,则小腹胀满、小便淋涩不畅。
2、湿性重浊:“重”,即沉重、重着,指湿邪致病,出现以沉重感为特征的临床表现,如头身困重、四肢酸楚沉重等。
若湿邪外袭肌表,困遏清阳,清阳不升,则头重如束布帛,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因于湿,首如裹。
”湿邪阻滞经络关节,阳气不得布达,则可见肌肤不仁、关节疼痛重着等,称之为“湿痹”或“着痹”。
“浊”,即秽浊不清,指湿邪为患,易呈现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的现象。
如湿浊在上则面垢、眵多;湿滞大肠,则大便溏泄、下痢脓血;湿浊下注,则小便浑浊、妇女白带过多;湿邪浸淫肌肤,则可见湿疹浸淫流水等。
中医病因学习笔记

我学习了中医病因,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49个知识点如下:1 . 疠气的致病特点:病情重笃、症状相似、传染性强。
2.“六淫”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
3. 内燥不属于六淫致病。
4. 王某,男,40岁,久居广东珠海,夏天湿疹频发十余年,因工作需要迁居长春后,湿疹未治而愈。
他的患病经过可以用六淫的地区性特点来解释。
5. 六淫致病,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反映了六淫致病的外感性。
6. 既有季节特点,又不受季节限制,常为外感病先导的邪气是风邪。
7. “风性善行而数变”的“善行”,是指风邪致病病位行无定处。
8. 王某,男,40岁,肝硬化腹水,近期出现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颈项强直,其病因是风邪。
9. 王某,男,20岁,患荨麻疹,皮肤瘙痒发无定处,此起彼伏,反映了风邪的善行而数变。
10.王某,女,35岁,近一段时间皮肤出现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发无定处,骤起骤退,消退后不留任何痕迹,瘙痒剧烈,经诊断为荨麻疹。
病人的病因属于六淫中的风邪。
11. 具有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挛急特性的邪气是寒邪。
12. 王某,女,20岁,近期出现脘腹冷痛,得温则减,逢寒剧增,此表现是由于寒性凝滞主痛。
13. 王某,女,70岁,类风湿性关节炎7年,近期感受寒邪后出现筋脉拘急、屈伸不利等症状,反映了寒邪的收引。
14. 王某,肢体冷痛,关节屈伸不利,其主要机制为寒性凝滞。
15.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是其性凝滞,易发疼痛。
16. 暑邪伤人可见口渴喜饮,气短乏力,这是由于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17. 病人,男,32岁,中暑后出现四肢困倦、胸闷呕恶,大便溏而不爽等症状,反映了暑邪的暑多挟湿。
18. 具有升散耗气特性的邪气是暑邪。
19. 暑、火、燥三邪的共同致病特点是伤津。
20. 多挟湿的邪气是暑邪。
21. 六淫中具有病程长,难以速愈特点的邪气是湿邪。
22. 王某,女,20岁,正值长夏,近期出现不思饮食、脘痞腹胀、便溏不爽等症状,其病因是湿邪。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六淫的基本概念,讲了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是同学们记住六淫的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上,根据邪正交争的观点来理解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从邪正两个方面来分析。
下面我们从总体上讲一下,(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征,讲第二个问题。
注意这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共同的属性和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将来我们具体讲六淫当中每一种致病因素,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外感性。
所谓六淫致病的外感性,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的途径,是由表入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我们在前面讲经络学说的应用的时候讲到,经络是外邪入侵的通道,六淫侵袭肌表,然后沿着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层层深入。
就这个意义说,六淫侵袭机体的特征,它致病特征表现为外感性。
也正因为这样,将六淫所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也正因为是这样,前面我们定义六淫的时候,说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强调其外感性。
(二)季节性。
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鲜明的时尚性,表现为季节的时相性。
将风、寒、暑、湿、燥、火,大家回忆一下,在讲五行学说,对于自然现象的分类,有个五气。
每一种气,气和六气的变化与五行相类,归成一系统。
而五行和四季,按照五行的规律转化为五时,和它相适应。
根据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六淫致病的鲜明的季节性。
比如,春季的时候,春属木,它们是一个系统,而六气变化,风属木,所以说春季的时候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这是一般规律。
注意这里面强调是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在其他季节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风、寒、暑、湿、燥、火,冬季照样可以出风病;秋季照样可以出寒(病)、出湿(病)。
就是一般的规律,六淫致病有个特点,表现为鲜明的季节性。
(三)地域性。
因为地域是指地理环境来说的,还指工作环境说的。
比如地理环境不同,常常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表现为六气的变化有所区别,所以六淫致病,又和地理环境有关。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

中医知识:外感六淫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热(火)六种外感病邪的总称。
风、寒、暑、湿、燥、热(火),本是六种正常的自然气候因素,合称为"六气"。
人生存在自然环境中,不可避免地要与自然界各种气候变化"打交道"。
正常情况下,人体对各种自然气候的变化具有充分的适应能力,自然气候有序的变化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条件。
如果人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协调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自然气候的变化,就会导致疾病。
此时,六气相对于人体就成为致病的因素,中医学把这类致病因素叫做"六淫"。
六淫可以是气候的反常变化,也可以是正常的气候因素。
当气候发生反常变化时,人群中多数人不能适应,所以会有较多的人感受外邪而生病,只有体质特别强健的人才可以避免。
但是在正常的气候条件下,也会有一部分人感受外邪而生病,是因为这部分人体质较弱,或因为某种原因降低了他们对正常环境的适应能力,于是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病。
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六淫致病多与季节气候、居住环境有关。
(2)六淫邪气可单独侵袭人体,也可以相互兼挟侵入人体而使人发病。
如风邪可兼寒、湿、燥、热等邪,而形成风寒、风湿、风燥、风热等证。
(3) 六淫所致疾病的性质可以与其原始性质一致,也可以因个体的体质因素及其反应性的差异而发生转化。
如感受寒邪,可以入里化热,湿邪蕴积日久也可以化热。
感受各种邪气,还可以因其体质不同而表现为不同性质的疾病,中医学把这种现象叫做"从化"。
如素体阳盛或阴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热化;素体阴盛或阳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寒化;素体湿盛或脾虚者,感受外邪后易从湿化等。
(4)六淫邪气往往从外感受而发病,或从皮肤侵入肌表,或从口鼻侵入肺卫。
因此,外感六淫早期多先出现表证,然后逐步向里传变。
此外,临床上还有某些并非感受六淫外邪,而是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的类似于风、寒、湿、燥、热(火)的病理变化,中医学称为"内生五邪"、"内生五气"等,如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之类。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感六淫基础理论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感六淫基础理论中医执业助理医师中医外感六淫基础理论导语:外感六淫中医把导致疾病的因素分四类,外因、内因、病理产物和其他病因。
外因,即中医中的外感六淫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内因就是我们的各种情绪:喜、怒、忧、思、悲、恐、惊;病理产物就是痰饮、淤血、结石等;其他病因包括外伤、虫兽咬伤以及烧烫伤等。
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淫,有太过、浸淫之意,引申为不正、异常。
六淫与六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称为“六气”。
六气的不断运动变化,决定了一年四季气候的不同,即春风、夏暑(火)、秋燥、冬寒、长夏湿。
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对六气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一般不会使人体发病。
当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一定限度,如六气的太过或不及,非其时而有其气(如春天应温而反寒,秋天应凉而反热等),以及气候变化过于急骤(如暴冷、暴热等),机体不能适应,可导致疾病的发生;或当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风、寒、暑、湿、燥、火乘虚而入,导致人体发生疾病,这种情况下的'六气,便称为“六淫”。
由于六淫是不正之气,所以又称为“六邪”。
因此,是六气还是六淫,主要与机体是否发病有关。
小贴士六淫之邪的致病特点1.外感性六淫为病,多侵犯肌表,或从口、鼻而入,故又有“外感六淫”之称。
所致疾病,统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有明显的季节性。
如春季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等。
但是,也有一个季节可有多种邪气致病。
3.地域性六淫致病常与生活地区和环境密切相关。
如西北高原地区多寒病、燥病;久居潮湿环境多湿病;高温环境作业多易患火热燥病等。
4.单一性与相兼性六淫邪气既可单独侵袭人体发病,如寒邪直中脏腑而致泄泻;又可两种以上相兼同时侵犯人体而致病,如风热感冒,寒湿困脾、风寒湿痹等。
5.转化性六淫不仅可以相互影响,而且在一定条件下,其病理性质可发生转化,如寒邪可郁而化热,暑湿日久可以化燥伤阴,六淫之邪皆可从热化火等。
中医病因-外感六淫

寒邪
六 暑邪 淫 湿邪
燥邪
“阳胜则热”
➢ 暑邪为火热之气所化 ➢ 火热属阳
热邪
壮热、心烦、面赤、烦躁、脉洪大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风邪
•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
寒邪
➢ 升散
暑热之气蒸迫,则气向上、外发散,易上犯头目,见头昏目眩
六
暑邪
➢ 扰及心神(升)
淫
湿邪
心五行属火,通于夏,见心烦,甚至神志昏迷
燥邪 热邪
➢ 耗伤津气
腠理开泄,汗出伤津(散),见口渴喜饮,唇舌干燥、尿少便干 气随津泄,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
气随液脱危象
风邪 寒邪
六 暑邪 淫 湿邪
燥邪 热邪
•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 暑性升散,易扰心神,伤津耗气 • 暑多夹湿
➢ 夹湿:暑热季节,多雨潮湿,热蒸湿动,水汽弥漫 ➢ 暑湿合患(暑热为主,湿邪次之)
口唇、鼻咽、皮肤干燥,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燥邪
➢ 涩滞:津亏不敷,脏腑失于滑泽
热邪
皮肤粗糙不滑利,痰少不易咳出
风邪 寒邪
•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 燥易伤肺
六 暑邪
淫 湿邪
➢ 肺开窍于鼻,外合皮毛:燥邪伤人多自口鼻、皮毛入
燥邪
➢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伤肺津
热邪
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或痰中带血,喘息胸痛
燥邪
热邪
风邪 寒邪
六 暑邪 淫 湿邪
燥邪 热邪
• 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 阳邪:风性具有向上、向外的特征 ➢ 轻扬:易侵犯人体上部、外部等阳位 ➢ 开泄:皮肤腠理失于固密 ➢ 阳位:头面、咽喉、皮肤、腰背、心肺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人,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
外感病因大致分为六淫和疫疠两类。
六淫:六气与六淫: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
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又称“六邪”。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六淫伤人,由表入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之害。
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感六淫之邪。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季节性与地域性、单一性与相兼性、转化性、外入性,六淫为病,多有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六淫致病的初起阶段,每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称为表证。
表证不除,由表入里,由浅及深。
六淫为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
六淫之风风: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
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

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風 - 寒 - 暑 - 濕 - 燥 - 火首页 > 基础知识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中医的外感六淫基础知识:風 - 寒 - 暑 - 濕 - 燥 - 火外感六淫病因理论相关概念内涵的探讨、六淫致病机理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进展两方面进行了综述,以期为丰富和发展传统六淫病因理论外感六淫: 風寒暑濕燥火人類依賴天地萬物而生存,亦遵循四季規律而成長發育。
風、寒、暑、濕、燥、火,本是自然界四季氣候的正常變化,被稱為"六氣"。
由於六氣異常變化,發生太過(如暴熱、暴冷等)或不及時(如春天氣溫不暖反寒,秋天應涼反熱等),超出人體適應能力,就成為致病因素,這種情況下中醫稱為"六淫"或"六邪",屬外在病源。
外感六淫治法图式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热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基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歸納六淫致病的特點有﹕中醫六淫致病特點六淫致病多與季節氣候、居住環境有關。
如春季多風病,夏季多暑病,長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
久居濕地易受濕邪侵犯,高溫環境易中暑等。
六淫既可單獨侵襲人體,也可兩種以上聯合侵犯人體而致病。
如風寒感冒、風寒濕痹等。
六淫入侵後,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
如寒邪深入體內又可轉化為熱邪,暑濕積聚過久可轉化為燥邪等。
六淫通常遁體表肌膚組織間或口鼻等孔竅由外入內。
故有 "外感六淫"之稱。
從現代臨床觀察,所謂六淫致病,除氣候因素外,還包括生物(細菌、病毒)、物理、化學等引起的病變在內。
此外,某些非外來六淫感染,而是內在臟腑功能失調,產生類似六淫致病的表現,它們也具有六淫致病特點,中醫稱為"內生五邪",包括內風、內寒、內濕、內燥、內火(內熱)五種病理狀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外感病因之六淫
外感病因,是指由外而人,或从皮毛,或从口鼻,侵入机体,引起外感疾病的致病因素。
外感病是由外感病因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一般发病较急,病初多见寒热、咽痛、骨节酸楚等。
外感病因大致分为六淫和疫疠两类。
六淫:
六气与六淫:
所谓六气,又称六元,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自然界气候。
正常的六气一般不易于使人发病。
所谓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
阴阳相移,寒暑更作,气候变化都有一定的规律和限度。
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使机体不能与之相适应的时候,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于是,六气由对人体无害而转化为对人体有害,成为致病的因素。
能导致机体发生疾病的六气便称之为“六淫”。
六淫无论是在气候异常还是正常的情况下,都是客观存在的。
在这里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们体质的差异、正气的强弱。
只有在人体的正气不足,抵抗力下降时,六气才能成为致病因素,侵犯人体而发病。
就这一意义来说,六淫是一类因六气变化破坏了人体相对动态平衡,能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
“六淫”又称“六邪”。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外感六淫属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称之为外邪,而内生五邪,则是指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所产生的内风、内寒、内
湿、内燥、内热(火)等五种病理变化,属病机学范畴。
外感六淫与内生五邪,一为致病因素,一为病理结果,虽有区别,又有密切联系。
六淫伤人,由表入里,损及脏腑,则易致内生五邪之害。
内生五邪,脏腑功能失调,则又易感六淫之邪。
六淫致病的一般特点:季节性与地域性、单一性与相兼性、转化性、外入性,六淫为病,多有由表入里的传变过程,六淫致病的初起阶段,每以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为主要临床特征,称为表证。
表证不除,由表入里,由浅及深。
六淫为病,除了气候因素外,还包括了生物(如细菌、病毒等)、物理、化学等多种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引起的病理反应在内。
六淫之风
风:风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的特性,为春季的主气,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中,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四个节气为风气主令。
因风为木气而通于肝,故又称春季为风木当令的季节。
风虽为春季的主气,但终岁常在,四时皆有。
故风邪引起的疾病虽以春季为多,但不限于春季,其他季节均可发生。
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风性轻扬,善行数变,风胜则动,为百病之长,这是风邪的基本特点。
轻扬开泄: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升散,具有升发、向上、向外的特性。
所以风邪致病,易于伤人上部,易犯肌表、腰部等阳位。
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伤于肺则肺气不宣,故现鼻塞流涕、咽痒咳嗽等。
风邪上扰头面,则现头晕头痛、头项强痛、面肌麻痹、口眼歪斜等。
风邪客于肌表,可见怕风、发热等表证。
因其性开泄,具有疏通、透泄之性,故风邪侵
袭肌表,使肌腠疏松,汗孔开张,而出现汗出、恶风等症状。
善行数变:风善动不居,易行而无定处。
“善行”是指风邪具有易行而无定处的性质,故其致病有病位游移,行无定处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发无定处,此起彼伏;行痹(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均属风气盛的表现。
“数变”,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变化无常和发病急骤的特性。
如风疹、荨麻疹之时隐时现,癫痫、中风之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等。
因其兼挟风邪,所以才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
总之,以风邪为先导的疾病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一般都具有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等特征。
风性主动:“风性主动”是指风邪致病具有动摇不定的特征。
常表现为眩晕、震颤、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直视上吊等症状,故称“风胜则动”。
如外感热病中的。
热极生风”,内伤杂病中的“肝阳化风”或“血虚生风”等证,均有风邪动摇的表现。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是外感病因的先导,寒、湿、燥、热等邪,往往都依附于风而侵袭人体。
如,与寒合为风寒之邪,与热合为风热之邪,与湿合为风湿之邪,与暑合则为暑风,与燥合则为风燥,与火合则为风火等。
所以,临床上风邪为患较多,又易与六淫诸邪相合而为病。
故称风为百病之长,六淫之首。
风与肝相应。
风为木气,通于肝。
外感风邪可导致胃脘痛、腹胀、肠鸣、呕吐、泄泻等。
这是风邪伤肝,木盛克土所致。
综上所述,风为春令主气,与肝木相应。
风邪为病,其病证范围较广,变化为快。
其具体特点为:①遍及全身:无处不至,上至头部,下至足膝,外而皮肤,内而脏腑,全身任何部位均可受到风邪的侵袭。
②媒介作用:能与寒、湿、暑、燥、火等相合为病。
③其
致病的特殊性,风病来去急速,病程不长,其特殊症状也易于认识,如汗出恶风、全身瘙痒、游走不定、麻木以及动摇不宁等症状。
临证时,发病在春季与感受风邪明显有关者,均可考虑风邪的存在。
六淫之寒
寒:寒具有寒冷、凝结特性,为冬季的主气,从小雪、大雪、冬至,到小寒计四个节气,为冬令主气。
寒为水气而通于肾,故称冬季为寒水当令的季节。
因冬为寒气当令,故冬季多寒病,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由于气温骤降,防寒保温不够,人体亦易感受寒邪而为病。
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寒邪以寒冷、凝滞、收引为基本特征。
寒易伤阳:寒为阴气的表现,其性属阴,故寒为阴邪。
阳气本可以制阴,但阴寒偏盛,则阳气不仅不足以驱除寒邪,反为阴寒所侮,故云“阴盛则寒”,“阴盛则阳病”。
所以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
阳气受损,失于温煦之功,故全身或局部可出现明显的寒象。
如寒邪束表,卫阳郁遏,则现恶寒、发热、无汗等,称之为“伤寒”。
若寒邪直中于里,损伤脏腑阳气者,谓之为“中寒”。
如伤及脾胃,则纳运升降失常,以致吐泻清稀,脘腹冷痛;肺脾受寒,则宣肃运化失职,表现为咳嗽喘促,痰液清稀或水肿;寒伤脾肾,则温运气化失职,表现为畏寒肢冷、腰脊冷痛、尿清便溏、水肿腹水等;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脉微细等。
寒性凝滞:凝滞,即凝结阻滞之谓。
人身气血津液的运行,赖阳气的温煦推动,才能畅通无阻。
寒邪侵入人体,经脉气血失于阳气温煦,易使
气血凝结阻滞,涩滞不通,不通则痛,故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特征。
因寒而痛,其痛得温则减,逢寒增剧,得温则气升血散,气血运行无阻,故疼痛缓解或减轻。
寒胜必痛,但痛非必寒。
由于寒邪侵犯的部位不同,所以病状各异。
若寒客肌表,凝滞经脉,则头身肢节剧痛;若寒邪直中于里,气机阻滞,则胸、脘、腹冷痛或绞痛。
寒性收引:收引,即收缩牵引之意。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具有收引拘急之特性。
“寒则气收”。
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气机收敛,腠理闭塞,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若寒客经络关节,则筋脉收缩拘急,以致拘挛作痛、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若寒邪侵袭肌表,则毛窍收缩,卫阳闭郁,故发热恶寒而无汗。
寒与肾相应。
寒为水气,通于肾。
寒邪侵袭,寒水泛滥,则尿少,水肿;寒水过盛,上制心火,则心痛、心悸、肢厥等。
总之,寒为冬季主气,与肾水相应。
寒病多发于冬季,但也可见于其他季节。
寒邪为病,其致病特征是: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故寒邪致病,全身或局部有明显的寒象。
寒胜则痛,所以疼痛为寒证的重要特征之一。
因寒则气收,故其病有毛窍闭塞、气帆收敛、筋脉拘急的特征,表现为无汗、拘急泎痛或屈伸不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