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现状
社区工作中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

社区工作中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工作中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是确保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和社区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涵盖了社区内的各类设施,如道路、照明、供水、排水、垃圾处理、公园、健身设施等。
本文将重点探讨社区工作中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重要性1. 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良好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能够有效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例如,良好的道路交通能够提供便利的交通方式,方便居民出行;公园和健身设施为居民提供休闲健身的场所;供水和排水系统保障了居民的生活用水和环境卫生。
这些设施的建设不仅改善了社区居民的居住环境,还有助于改善居民的身心健康。
2. 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也为社区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例如,良好的道路交通和供水排水系统能够吸引更多企业入驻,促进产业发展和就业增加;公园和健身设施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消费者,促进旅游和商业的繁荣。
因此,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的建设不仅是提升居民生活质量的需要,也是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二、现状目前,在一些社区中,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1. 不平衡的发展一些社区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均衡。
一方面,一些城市社区的建设相对完善,拥有良好的道路、供水、排水和垃圾处理系统;另一方面,一些农村社区的建设相对滞后,面临着道路不便、水电供应不稳定等问题。
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更加注重农村社区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2. 不适应需求变化随着社区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现有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可能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例如,在人口增加的社区,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需考虑增加道路建设和公共交通的改善;在老年人口比例增加的社区,需考虑增加医疗设施和老年人活动中心的建设。
因此,工作中需要密切关注社区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和完善现有的公共设施和基础设施。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展望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展望近年来,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不断增加,覆盖了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领域。
这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然而,虽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就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未来展望展开论述。
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1. 交通基础设施在交通领域,我国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迅速发展。
高铁网络的不断完善,大大缩短了地域距离,提高了交通的效率。
高速公路的普及,也方便了人们的出行。
同时,城市地铁、机场等城市交通设施也得到了持续发展。
2. 能源基础设施在能源领域,我国的电力、油气等能源基础设施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电力供应的稳定性得到了大幅提升,电力网络的覆盖范围扩大,普及了电气用能。
同时,石油、天然气的资源勘探与开发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3. 水利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包括水库、水电站、灌溉工程等。
我国的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改善了灌溉条件,提高了农田灌溉效率,有效应对了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调度。
水电站的建设,为国家能源的供应提供了保障。
4. 通信基础设施在通信领域,我国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移动通信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信息获取更加便捷,推动了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展望1.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与效益在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与效益,注重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
通过引入智能化、绿色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提高设施的智能化水平和资源的节约利用程度,从而提升基础设施建设的整体效益。
2.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未来,我国应继续加强农村道路、农村供水、农村电力、农村互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农村发展。
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完善程度

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完善程度一、农村基础设施现状中国农村一直以来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道路、电力、通信、水、燃气等设施建设滞后。
许多农村地区存在极度缺少基础设施的问题,影响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二、道路建设农村道路的不完善给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不便。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在保证农村道路数目的同时,注重提升道路质量,加强道路维护修复工作,确保农民能够方便快捷地出行。
三、电力供应农村电力供应不稳定是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一大瓶颈。
由于电力设施建设滞后,导致农村供电能力不足,频繁停电。
新农村建设需要加大对农村电网的改造投入,提高农村的供电能力,确保农民的正常用电需求。
四、通信设施农村通信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和交流。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对农村通信设施的投入,广泛推广数字化通信技术,提高农村地区的通信覆盖率,确保农民能够与外界保持良好的联系。
五、水供应农村缺水问题一直困扰着农民的生产和生活。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对农村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大水利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力度,提高农村的供水能力,解决农民的用水困难。
六、燃气供应农村地区燃气供应不足问题导致了农民使用燃料困难,影响了农村的生活品质。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对农村燃气供应的投入,加强燃气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高农村地区的燃气供应能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
七、农村医疗服务农村医疗服务相对薄弱,医疗设施和医疗人员不足,导致农民就医难、看病贵。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对农村医疗服务的投入,加强医疗设施的建设和医疗人员的培养,提高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保障农民的健康权益。
八、教育设施农村教育设施相对落后是农村教育发展的瓶颈。
在新农村建设中,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设施的改造和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学校的硬件条件,注重培养优秀教育人才,为农村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资源。
九、文化娱乐设施农村地区缺乏文化娱乐设施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案例
总结词
推动信息化建设,促进信息交流与共享
VS
详细描述
建设高速宽带网络、数据中心、云计算中 心等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建设和数 字化转型。同时,加强网络安全保障能力 ,保障信息安全。
其他公共设施建设案例
总结词
提升城市品质,满足居民多样化需求
详细描述
建设图书馆、博物馆、体育馆等文化体育设施,提高城市文化品质。同时,加强公园、 绿化带等生态设施建设,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此外,建设医疗、教育等设施,满足居民
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06
CATALOGUE
如何提高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 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加强规划管理,优化资源配置
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根据城市发展需求和实际情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 施建设计划,确保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加强项目前期工作
做好项目前期调研、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充分了解项目的需求和难 点,为后续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环境保护设施
环境保护设施包括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中心等 ,这些设施的建设有效改善了城市环境质量。
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挑战
资金短缺
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 量的资金投入,而政府财政收入 有限,导致一些项目无法得到充 足的资金支持。
土地资源紧张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土地资源变 得越来越紧张,一些公共设施和 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难以找到合适 的建设用地。
税收优惠
02
政府为鼓励企业参与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税收优惠
政策,如减免企业所得税等。
金融支持
03
政府引导金融机构为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贷款、担保
等金融服务,降低融资成本。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

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发展方向一、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较好,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另一方面,部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较好,但因为城市化进程过快,导致基础设施承载压力巨大,部分城市基础设施短板明显。
同时,一些新兴基础设施如5G网络、智能交通、新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也存在不足。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1.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衡。
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均衡是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障,需要重点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农村道路、生活饮水供应、电力供应等,提高农村基础设施水平,缩小城乡差距。
2.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化质量。
针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与提升。
包括城市交通、供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化质量。
3.加强新兴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升级。
新兴基础设施包括新能源基础设施、5G网络、智能交通等,是推动产业升级的重要保障。
加强新兴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增强国家综合竞争力。
4.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中,需要加强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绿色交通、绿色能源等,推动可持续发展。
5.加强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智慧化水平。
智能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可以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服务。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1.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促进基础设施建设。
包括制定相关法规法规,提出优惠政策等,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
2.加大投资力度,保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
政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应足够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资力度,保障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资金。
3.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技术应用。
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应用一些新技术,因此政府应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创新技术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与问题随着国家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是重中之重,它关系到城市的发展,也直接影响到人民的生活。
然而,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现状和问题。
一、现状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许多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城市交通系统比以前快速和方便,市政设施现代化上升,水电气供应变得更加充足和安全。
另外,国家也加大了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针对城市建设的投入维持了一定的增长。
二、问题1. 和城市化进程相匹配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并不完全跟上了国家城镇化进程的步伐,一些城市公共设施仍比较落后,许多城市的基础设施监管部门也没有得到进一步完善。
2. 环保问题:城市化进程中水污染、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在一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中仍存在环境污染的问题,尤其是垃圾处理和水资源的合理管理。
3. 使用效益问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开发中,过分强调宏观眼光和早期投资,而忽略了使用效益问题。
造成了有些基础设施并不是真正适用于当前所面对的整体环境,只是临时采取的紧急措施,最后使用效益也会大打折扣。
4. 老旧设施更新:城市基础设施大多数建于1990年代之前,设施大都已经过时,需要大量更新换代。
近些年,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
三、解决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有以下建议:1.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应与城市化进程相匹配,在加强城市化进程投资的同时,要保证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跟上步伐。
2.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注重环保问题,应该多加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促进城市基础设施的绿色升级,并要注重环境治理。
3.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效益评估,要从整体上考虑使用效果和使用价值的问题,针对当前问题,指导市场去推进“适合于自然条件、最符合市场需求”的总体定位。
4.加强城市基础设施更新换代,要加强相关管理部门的监管力度,确保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尽快更新老旧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现状及滞后原因分析

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现状及滞后原因分析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正常运行和发展的基础,包括公共交通、供水、供电、通信、道路和排水系统等。
然而,目前我国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运营存在着一些现状和滞后原因。
以下是对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现状及滞后原因进行分析的1200字以上的文章。
一、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现状目前,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运营存在以下几个主要现状:1.交通拥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私家车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
道路容量不足、交通信号不合理、交通管理不科学等都是导致交通拥堵的主要原因。
2.内河水质污染:城市的供水主要依赖于内河、湖泊等水源,然而,这些水源常常受到污染的威胁。
工业废水、农村污水、城市生活污水等的排放不规范,导致水质污染加剧,给居民生活和环境带来了严重影响。
3.水电供应紧张:随着城市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供电压力不断加大。
同时,水电资源的有限性也给供电系统带来了困难。
经常发生的停电和降压问题,给人们生活带来了不便。
4.通信网络不稳定:随着数字化信息时代的到来,通信网络对城市发展至关重要。
然而,目前部分城市的通信网络存在不稳定、信号弱、覆盖范围狭窄等问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二、城市基础设施运营滞后的原因1.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往往是容易被忽视的环节。
政府在资金分配上偏向于工业和经济发展,而忽视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2.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不协调: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密不可分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往往存在协调不足的情况。
有些城市规划不合理,未能充分考虑到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的需求,导致基础设施滞后。
3.运营管理不规范:城市基础设施运营管理水平不高,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和良好的管理人员。
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考核机制,导致运营活动的效率和质量难以保证。
4.缺乏技术支持和创新:城市基础设施运营需要依靠先进的技术手段和创新思维。
然而,由于缺乏相关技术和创新人才,导致基础设施运营无法得到有效改善和提升。
公共基础的现状分析

公共基础的现状分析公共基础设施是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它包括道路交通、水利、能源、通讯、教育、医疗等领域。
公共基础设施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程度和竞争力。
本文将对当前公共基础设施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一、道路交通道路交通是公共基础设施中最广泛、最基础的一环。
目前,我国的道路交通网络已经相当发达,包括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乡村道路等。
然而,在城市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高发等问题上,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人口城镇化进程加快,车辆保有量不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一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事故频发。
二、水利水利设施是保障人民群众生活和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包括水坝、水库、灌溉设施等。
目前,我国的水利设施已经初步建立,农田灌溉质量稳步提升。
然而,一些地区仍存在着水资源紧缺、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
在水资源利用上,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在治理水土流失方面,需要加强生态建设,推动可持续发展。
三、能源能源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它包括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能源资源的开采和利用。
当前,我国的能源供应相对充足,能源结构逐渐优化。
然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因此,需要加大对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推动清洁能源产业的发展。
四、通讯通讯设施是信息社会的基础设施,包括互联网、移动通信、广播电视等。
当前,我国的通讯设施建设较为完善,互联网和移动通信发展迅速。
然而,一些地区的通讯设施建设仍不够完善,网络速度慢、通讯信号覆盖不到位等问题仍然存在。
在这方面,需要持续加大通讯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网络服务质量。
五、教育教育是培养人才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包括学校建设、教育设施和教学资源等方面。
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较为完善,普及率逐渐提高。
然而,一些地区的学校条件和师资力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平衡现象存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现状及分析1.1村庄综述1.1.1村庄历史由来连家营村,现为沈家营镇辖村,设村委会。
据村民反映:明代已成村落,为隆庆卫军屯,因连姓居多,故名连家营。
1.1.2历史文化资源连家营村以前曾有一个河北梆子剧团,远近闻名,在20世纪80年代达到顶峰,被编入延庆县剧团,后逐渐衰落,现已解散。
1.1.3村庄职能连家营村自然条件良好,村庄近几年没有受到有污染的工业影响。
根据延庆县村庄体系规划(2006-2020),连家营的村庄主要职能为:民俗体验、特色种植及现代农业。
1.1.4地形地貌连家营村庄类型属平川区,地处妫水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492米。
面积8万平方米,聚落呈正方形。
1.1.5工程地质连家营村庄地处妫水河冲积平原妫水河北岸,地势平坦,土壤为淋溶褐土、潮土。
农业植被以玉米、蔬菜为主,林业植被以果树、山楂树为主。
妫水河沿岸林木以杨树、槐树、柳树、榆树为主。
1.1.6气候气象连家营村的气候冬冷夏凉,气候为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属延庆暖区。
四季分明,春秋短促,冬夏较长。
春季干旱多风,夏季雨量集中,主要集中在6—8月份,大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2%。
多年平均降水量493毫米,陆面蒸发量400毫米/年,水面蒸发量1666.2毫米/年。
全年日均温8℃,最低月为一月,日均温度零下8.8℃;最高月为七月,日均温23℃。
全年无霜期158天。
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偏南风,年平均风速3.1米/秒。
1.2对外联系1.2.1地理位置连家营村位于延庆县城东北7.5公里、镇政府驻地东南1公里处。
北距魏家营0.5公里,东距井家庄乡南老君堂1.7公里,南距大榆树镇阜高营2公里,西距冯庄0.8公里。
村域面积1.73平方公里。
1.2.2过境交通连家营村北靠延琉公路,南有妫河生态走廊,南北两条滨河路从连家营村附近通过,交通十分便利。
1.2.3对外联系方式北靠延琉公路,南有妫水河流,有滨河北路、南路两条路从连家营通过。
设有公交停车站,村庄附近有公交车可乘,与最近新城中心的通车距离为7.5公里左右,耗时约半个小时。
1.3现状人口1.3.1现状人口总体情况连家营村2007年年底总人口343人,全部为户籍人口,户籍劳动力人数为190人,其中男185人,女158人。
男女比例接近1.2:1。
1.3.2户籍劳动力情况连家营村根据调查从2004年到2007年户籍劳动力人口呈波动式下降趋势。
2007年劳动力人数为190人。
其中村民多以从事第三产业为主,户籍劳动力从业情况现为第一产业45人,第三产业145人,村中没有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2007年村庄户籍人口为343人,比去年的345人和前年的357人有所减少,其主要原因为人口迁往外县或市区,导致户籍人口逐年减少。
连家营村人口年龄结构总体来说中年人居多,村庄无老龄化趋势。
1.3.3非户籍人口情况现状连家营村没有非户籍人口。
1.4村庄经济1.4.1村庄经济概述连家营村现村庄类型为保留控制发展型,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经济最近几年都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为主,近年来随着第三产业的强势发展,连家营村近四年来,经济构成呈一产比例下降、三产比例增加的变化趋势。
各种原有作物的种植面积的减少使得传统种植业逐步退出作为村民主要收入来源的角色,第一产业不断缩减。
与此同时,交通运输业,商业餐饮和服务业的起步发展,使村庄经济重心开始转向第三产业。
(图1-8)1.4.2农村经济分析评价在村庄经济总收入的构成中,连家营村的第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开始下降。
第一产业收入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比重从2004年的22% ,下降至2007年的16%。
连家营村近几年没有第二产业。
连家营村村庄的第三产业从2004年起一直在经济总收入中占据重要地位,2007年飞速发展占全村经济收入的84%。
第三产业经济收入,在近4年内呈现波动增长的趋势。
2004年时,第三产业经济收入为672.6万元,到2007年,增长为717.5万元,增长幅度为107%。
其中交通运输业增长幅度为118%,商饮业增长幅度为104%,服务业发展有所下降。
1.4.3 农民收入分析从2004年到2007年的四年间,农民收入呈波动起伏的趋势,其中2005年农民收入大幅度增长。
后逐年回落。
1.4.4村域主要项目情况介绍●第一产业现状第一产业为45人,占23.7%,比上年所占比重减少4个百分点。
(表1-2)1、种植业:村有耕地31.90公顷,其中大部分为水浇地,主要种植玉米,蔬菜。
有电机井7眼,修有配套渠,利用妫水河灌溉。
农作物主要种植玉米,蔬菜,土豆等。
第一产业2007年经济产值达到136.5万元。
2、畜牧业:畜牧业主要为家庭形式饲养禽、畜等。
3、农副产品:农产品主要是玉米和蔬菜。
目前村内无集市,农副产品产销主要以镇县地区为主。
●第三产业现状目前连家营村第三产业一直处在稳步发展状态,其中2007年大幅度上升。
交通、商饮、服务三大行业,餐饮业以270万元的年收入处于领先地位,其次为交通和服务。
(表1-3,图1-10)。
1.5土地1.5.1 村域土地情况综述连家营村本次规划所统计的现状用地分为村民住宅用地、管理性公共设施用地、市场性公共设施用地、公共绿地、道路用地、广场用地、农林种植地、防护绿地、闲置地等各类用地总面积为93.57公顷,其中大部分土地为园林种植地。
由于近年来村内人口外迁及人口自然死亡,人均土地面积有将要超过国家最大指标的趋势,这就使得日益减少的人口与逐渐相对增大的土地之间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表1-4、图1-24)1.5.2 村域现状用地1、村民住宅用地连家营村现状村民住宅用地比较整齐,占地5.40公顷,人均157平方米。
户均宅基地面积达到了350平方米。
2、管理性公益性设施用地连家营村现状管理性公益性设施用地占地0.31公顷,人均9.1平方米。
村委会位于村落西南侧地段,占地0.15公顷,建筑质量较好。
村内现有1处卫生所,位于村委会内,建筑面积45平方米。
村内医疗设施基本能满足就医需要。
(图1-21)。
连家营村村内设有文化室一个,位于位于村委会内,占地60平方米,服务内容主要为图书、成教用书、服务人数可达50人,室内主要设备有电视、DVD机、功放机等。
3、市场性设施用地连家营村现状市场性设施用地占地0.03公顷,人均0.87平方米。
村内仅有1处小商店,位于村庄北部地段,为村民自家所开,主要服务于本村村民,所售商品种类数量都有限。
村内无较大规模商场和集市,相应的服务设施比较缺乏。
4、工业生产用地连家营村村域西南地段有独立工矿用地,占地地0.81公顷;村委会东北侧及村庄南侧地段各有农业生产设施用地一处,总占地0.04公顷。
5、道路用地连家营村现状道路用地面积为3.88公顷,村庄建设范围内道路面积1.85公顷,村庄建设用地范围内主要道路长度5100米,村庄建设范围内主要道路大部分已经硬化。
6、广场用地连家营村现状广场用地面积0.09公顷,人均2.48平方米,位于村庄西南角入口处。
7、公共绿地连家营村村内公共绿地位于位于村庄中心,总用地0.02公顷,人均0.58平方米。
8、农林种植地连家营村村域农林种植地主要分布村庄四周,将村子包围,总共占地78.52公顷,为全村域面积的84%以上。
其中耕地31.9公顷,园地8.3公顷,林地38.87公顷。
9、闲置地连家营村村庄范围内有闲置地0.09公顷,占村庄面积的0.2% 。
1.6住宅1.6.1 住宅建设年代及质量连家营村村内有部分老旧房屋建于20世纪50-60年代,基本已经达到使用年限,该类房屋占全村房屋总量的5.6%。
另有部分村民住宅房屋新建于20世纪90年代以后至2000年之间,约占24.5%。
还有大约4.7%的房屋是2000年之后建的新宅。
1.6.2住宅闲置情况分析连家营村村内有24间无人居住房屋,房屋无人居住的因素各异。
例如房主常年外出打工,长时间不居住在村内,只有逢年过节才回村居住,其房屋为长期闲置状态;又如房主在附近村庄务工,每周或每月或几个月回村居住一次,其房屋处于短期闲置状态。
1.7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现状1.7.1 现状情况1、电力、电信设施现状连家营村用电取自沈家营镇变电所,引自电压380伏。
村内电力线路采用架空方式铺设。
(图1-32)全村年用电量4.5万千瓦时,生活居住用电3.5万千瓦时,农业生产用电量1万千瓦时。
连家营村村内部分道路设有路灯,共有34盏路灯。
路灯覆盖面较小,不能满足全村的需要。
(图1-31)连家营村目前达到70%的座机覆盖率,手机用户130户。
村民相互之间或者与外界交流较为方便。
连家营村内可以通过电话线上网。
2、供水现状连家营村村内供水方式为自备井,水源方式为地下水,水质不达标,有水污染。
村庄北测、西侧及西南侧共有8处电井。
地下最大出水量为50立方米每小时。
供水普及率达到100%。
村给水管道多为上世纪修建,部分有渗漏现象,需要尽快修复。
村庄西侧共有5个电井,东侧3个。
3、污水、雨水处理现状(1)污水系统连家营村村内无任何污水集中和处理设施,主要问题是污染环境,影响生活。
村民的生活污水随意泼洒,然后下渗或蒸发。
厕所多为建在自家庭院内的旱厕或水厕。
(2)雨水系统连家营村村内无雨水收集和处理设施,雨水和污水混排。
由于最近几年基本未有什么大的降水,而且地势东北高,西南低,雨水等直接排放到妫河。
因此该村村内基本不会有存积雨水现象,并且该村目前没有雨水回用灌溉项目。
4、燃气现状连家营村由于多方面因素,基本使用柴、煤或者秸秆做燃料,但是村民普遍希望能够使用上沼气。
5、公厕、垃圾处理现状连家营村村庄没有公厕,户用厕所旱厕与水厕各占一部分。
村连家营村庄村委会附近设有垃圾收集点。
1.7.2 村民满意度分析2008年7月18日发放调查问卷150份,回收问卷共计125份,其中有效问卷106份,合格率84.8%。
调查结果能够较为准确地反映村民意愿。
1.8 社会事业连家营村目前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参保人数为343人,普及率为100% 。
现状无五保户,社会事业比较健全。
1.9 自然环境资源1.9.1 限制性因素1、基础设施不完善连家营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无排水设施,雨水污水混排,污染环境,影响旅游等行业发展。
2、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环境质量差。
连家营村缺乏基本的配套公共设施,如幼儿园、小学、公共浴室以等。
村内污水垃圾随处可见,阻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改变。
3、产业化带动难连家营村农业竞争力总体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还不明显。
现代农业、特色瓜果种植虽然增加了村民的收入,但是村民的种植经验匮乏。
1.9.2优势资源1、原生自然生态环境优势连家营村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极具特色的瓜果品种是发展旅游业最大的优势,据北京市区2.5小时车程,远离城市喧嚣,自然景色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