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实用针灸学

合集下载

石学敏院士针法绝技!(附教学视频)

石学敏院士针法绝技!(附教学视频)

石学敏院士针法绝技!(附教学视频)文|小贝壳来源|网络导读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二届国医大师。

石学敏教授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潜心研究中风病的临床治疗,于20世纪70年代初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开创了现代针灸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先河,救人无数。

CCTV10报道石学敏教授救命银针石学敏教授醒脑开窍针法演示操作“脑卒中”又称“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种疾病,该病发病时间急,危害性大,瘫痪或者死亡率较高。

目前针对脑卒中造成的并发症、后遗症,除西医常规处理方法外,中医醒脑开窍针刺疗法的临床效果显著,副作用小,是治疗该病非常不错的选择之一。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石学敏教授发现的一种针刺方法,主要作用是保存最大量的脑细胞,使萎缩变性的细胞恢复正常的形态结构,保证组织存活,并增强日渐衰弱的脑生物电活动,使其能发出正确的神经信号。

醒脑开窍”法是针对中风病的基本病机为瘀血、肝风、痰浊等病理因素蒙蔽脑窍致“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而提出的治疗法则和针刺方法。

在选穴上以阴经和督脉穴为主,并强调针刺手法量学规范,有别于传统的取穴和针刺方法。

“石氏醒脑开窍法”针法学术思想对中风病病机的继承、发展石氏醒脑开窍”:“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醒脑开窍”、“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中风病发展的最终病机而立。

“醒脑”包括醒神,调神之双重含义,醒神调神为“使”,启闭开窍“用”。

“滋补肝肾” 针对肝肾亏损这一最常见、最重要的证型基础而设。

注重针刺规范,提出针刺手法量学对配方组穴从进针的方向、深度、采用的手法和刺激量均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将捻转补泻定义为:十二经脉以任督脉为中心,左右捻转时作用力的方向,向心为补,离心为泻;捻转幅度大用力重为泻,即捻转时施行大幅度低频率捻转,幅度大于180˚,频率在50~60次/分。

醒脑开窍针法组成与操作组成:内关、人中、三阴交为主穴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

石学敏实用针灸学

石学敏实用针灸学

《石学敏实用针灸学》――读书报告书名《石学敏实用针灸学》作者:石学敏来源:图书馆内容概要:全书共分三部分,上篇为经络与腧穴理论,分别论述石学敏对经络学及腧穴学的认识及见解;中篇为刺灸法,详细论述了现代常用针刺法,灸法学及石氏针刺手法,针灸处方;下篇为疾病各论,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及其他病种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则,处方,操作及配方理论,转归及预后,预防与调护等,并附有临床病案。

评价:本书涉及针灸学的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及治疗学等方面。

本书贯穿了石学敏院士的学术思想,系统、详细介绍了作者在中医领域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有利于读者了解学习作者独特的学习思想,互相印证。

本书在下篇疾病各论中与中医病名后附西医病名,便于读者查阅学习,并与西医相关疗法互相对比。

本书与下篇疾病各论中附有病案,详细介绍了病例、主诉、病史、体征、辩证、治则、选穴、操作、治疗经过,密切的与临床联系,并与读者将所学与理论互相印证,相互学习。

本书特别提到了“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的针刺疗法,并作详细介绍,便于读者充分了解石学敏院士独特的中风治疗针法。

感想:《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针,必先治神”。

此处治神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讲针灸施治必须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情绪等等。

第二,是讲医者须定神守气,专心致志,安神定志。

患者“治神”是指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心平神静。

这不仅有利于医者施治,也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和身体康复。

《圣济经》讲“盖以神受则意诚,意诚则功倍故也”。

在临床中,不仅要注意患者情绪的异常,当遇到一些疑难病症或者是精神方面的疾病时,更要重视对患者精神状态的调整。

使患者消除与疾病以及治疗方面的疑虑,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患者出现情绪剧烈波动,不能自控,应暂时避免针刺,以防造成不良后果。

针刺施治时,医者更应该“治神”。

《灵枢·终始》中讲“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医生在施治时,要精神内守,切不可三心二意。

针灸学教案

针灸学教案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及规律
笫三节特定穴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石学敏.针灸学.新世纪第1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
2.何树槐.针灸学.中国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
3.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4.刘冠军.针灸学,第6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难点:五输与五行的配伍关系:主要是阴经与阳经与五行配伍的区别,阴井木,阳井金的五行配伍关系。
基本内容
辅助手段和
时间分配
第二节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二、腧穴的主治规律:
(一)分经主治规律: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症。
(二)分部主治规律: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症,即腧穴的分部主治与腧穴的位置特点相关。
2.何树槐.针灸学.中国古籍出版社,1985年9月
3.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4.刘冠军.针灸学,第6版,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
5.李鼎.经络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6月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腧穴的定义,发展概况及分类方法。
掌握腧穴的主治特点。
熟悉腧穴的命名。
第三节特定穴
一、特定穴意义:
十四经穴中有一部分腧穴除具有经穴的共同特点外,还具有特殊的性能和治疗作用,并且具有特殊称号的一类腧穴,根据其不同的分布特点、含义和治疗作用,将特定穴分为“五输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背俞穴”、“募穴”、“八会穴”、“八脉交会穴”、“交会穴”。
二、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
腧穴的主治规律:(20分钟);

针灸学课程梳理及感悟zjm

针灸学课程梳理及感悟zjm

《针灸学》课程梳理与感悟课程梳理本书分绪言和上、中、下、附篇五部分内容。

绪言由石学敏编写,主要介绍了针灸学的发展简史,针灸学的对外交流,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上篇针灸理论,主要论述经络的概念、循行路线及规律,腧穴的定位、主治和操作等;中篇针灸技术,主要论述了各种刺灸法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等;下篇针灸应用,论述了针灸治疗原则、处方,特定穴的运用,以及各科常见病的针灸治疗;附篇参考资料,选录了古代针灸歌赋、针灸学现代研究进展、子午流注针法和灵龟八法等内容。

下面我将逐一梳理前四部分内容。

绪言首先介绍了针灸学的发展简史,包括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肇始时期,针灸学理论的体系的建立时期,针灸学术的发展时期,针灸学术的衰退时期和针灸学时的繁荣时期五个时期。

其中阐述了针灸学的内容,各个时期的伟大医家对针灸学的贡献及所做著作和著作的具体贡献等内容。

其次介绍了针灸学的对外交流,数千年来,针灸学不仅对我国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外的交流,对世界人民解除病痛也有一定的贡献。

最后向我们介绍了针灸学的特点和学习方法。

针灸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我们在学习是要熟记基础知识,勤于实践,熟练掌握针灸操作技术,为临床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篇针灸理论——本篇内容共分三章第一章:经络总论——本章介绍了三节,第一节,经络系统的组成,即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其中又详细介绍了十二经脉的名称,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属络表里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

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的联络,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

其中十二经脉循行交接规律是:相表里的阴经与阳江在手足末端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在头面部交接;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在胸中交接。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是:中焦→肺经→大肠经→胃经→脾经→心经→小肠经→膀胱经→肾经→心包经→三焦经→胆经→肝经。

其他组成则详细介绍了各自的概念、特点、循行路线等。

带你认识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

带你认识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

带你认识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展开全文石学敏,生于1938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带你认识国医大师:石学敏教授石学敏,1938年6月6日出生于天津市,1962年毕业于天津中医学院。

在40余年的中医针灸学医疗、教学和科研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建树颇多,为中医针灸学科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治学严谨,既善于继承,又勇于创新,他曾荣获国家人事部授予的“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的“针灸学专家”、获天津市“七五”、“八五”、“九五”立功奖章及各种市级以上荣誉称号19项,曾获何梁何利奖、求是科技成就奖及天津市科技兴市突出贡献奖等多项殊荣,兼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天津市针灸学会会长、天津市政协常委等多项学术和社会要职,成为享誉中外的中医针灸学家。

(一)倡导辨证辨病相结合辨证施治是中医学的特色之一,很多疾病在辨证施治原则的指导下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因此,近年来现代医学也提出“个体化医疗”的观点来弥补自身的不足。

但是,单纯的“辨证施治”也存在其临床中的缺陷,临床重复性差,不利于总结,不利于传授,非常不利于中医针灸临床研究。

中医证与症的不同。

中医的证是指证侯,相当于现代医学的病;中医的症是指症状。

因此,中医诊断学中的“辨证施治”应该理解为辩病与辨症相结合的整体诊疗观。

石学敏院土根据此认识观点将“中风”、“音痱”、“面瘫”、“痴呆”、“郁证”、“胸痹”、“心悸”、“哮喘”、“痹证”、“痿证”、“胃脘痛”、“胁肋痛”、“腹胀”、“癃闭”、“淋证”、“不孕、不育”、“无脉证”等数十个中医病证进行归纳整理,根据共同的临床症状,总结出疾病的基本病机,制定出规范性治疗主法,使同一病证中的不同证型,探讨出基本治疗原则及规范操作,结合辨证施治,加减用穴,临床收到了较好的疗效。

并为现代医学中的部分常见病、疑难病的中医、针灸治疗开辟了一条规范化、科学化、程序化的中医、针灸治疗方案。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寻

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寻

文章编号:025522930(2001)0720421204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识码:A针家精要石学敏院士学术思想探寻马岩 (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300193)[摘 要] 系统地记述了石学敏教授的学术思想。

在中医理论上,弘扬针灸,倡导正统,首次对14经脉361个穴位的功效主治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完善了腧穴学的理论体系;阐发经旨,明辨病候,科学地对十二经脉的病候体系进行了破译和阐发,确立了治疗大法和针灸处方,发展了经络学理论。

在临床上,倡用“醒神”、“调神”法治疗急危重症;推崇泻血,祛邪扶正;选穴精当,讲究配伍;以神统针,注重感传;针药合用,力求实效;坚持中西医结合,用夏变夷,融西贯中。

[主题词] 名医经验 石学敏3 针灸学R esearch on Academician Shi Xueminπs Academic ThoughtM a Yanf an(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Tianjin College of TCM,Tianjin300193)[Abstract] Professor Shi Xuemenπs academic thought was introduced.In theories of TCM,he summarizes systematically efficiency and indications of361acupoints of the14channels and vessels,perfects theoretical system of acupoint science, elucidates conception of channels,differentiates symptoms and signs,scientically elucidates the system of symptoms of12 channels,establishes therapeutic principles and prescriptions of 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develops the theory of chan2 nels;Clinically,he uses principles of“restoring consciousness”and“regulating mentality”to treat imminent and serious dis2 eases,and has a great esteem for purging blood and strengthening the body resistance to eliminate pathogenic factors;Se2 lects appropriate acupoints and pays attention to acupoint prescription,pays attention to needling sensation propagated a2 long meridians,and combines acupuncture with medicines and insists on integrated treatment of TCM and western medicine.[K ey w ords] Famous Doctorπs Experience;Acup Mox Science 导师石学敏院士系饮誉海内外的著名针灸学家,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学院副院长,天津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院长。

针灸学基础教案

针灸学基础教案
2、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李鼎,经络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经络与经络学说的定义。
2、了解经络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3、熟悉经络系统的组成。
4、掌握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衔接规律和十二经脉流注概况。
5、了解经络实质的研究进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教案首页
第4次课授课时间:2006年2月23日教案完成时间:2006年1月8日
课程名称
针灸学基础
年级
2005级
专业、层次
中医针推专升本科班
任课老师
王民集
专业技术职务
教授
授课方式
讲授
学时
3学时
授课题目(章、节)
第二章、经络腧穴总论 第二节、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石学敏,针灸学,第7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
2、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李鼎,经络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教学目的与要求:
1、熟悉经络的生理作用、病理变化。
2、掌握经络学说在临床上运用。
3、了解经络临床运用的研究进展。
大体内容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
1、经络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40分钟)
2、经络学说在祖国医学理论和临床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30分钟)
五、十二经筋;六、十二皮部
基本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石学敏,针灸学,第7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6年
2、孙国杰,针灸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年
3、李鼎,经络学,第6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石学敏院士:开创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让中医所及之处,皆有针灸

石学敏院士:开创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让中医所及之处,皆有针灸

石学敏院士:开创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让中医所及之处,皆有针灸2009年,一部美国记录片《9000 needles》(中译名:九千根针)上映,拉近了人们与中医针灸的距离。

记录片中,主角是一位正值壮年的美国健美运动员Devin Dearth,因大面积脑干出血瘫痪在床,在西医治疗效果不明显的情况下,经过中医针灸治疗恢复了健康。

因Devin Dearth在中医全疗程中被针刺治疗了9000余次,遂以此命名。

这一纪录片一经上映,顿时在美掀起了“针灸热”风潮,也进一步具化了中医针灸的诊疗疗效和国际化形象。

为Devin Dearth治疗的是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石学敏院士,其疗法便是在国内外被广泛传播的“醒脑开窍”针刺法。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石学敏院士于1972年创立的针灸疗法,专门针对世界公认的三大疑难病之一的中风病。

这一疗法阻止脑细胞死亡速度基本上比药物吸收过程快,做到了救急康复同步进行,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

此后的半个世纪,石学敏院士不断探索针灸的新的应用方式和范围,并不断突破了自身的科研高峰。

6月12日,在首届北大医学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论坛上,石学敏院士再次与中医各界分享了“醒脑开窍”针刺法的相关研究成果。

主办方强强联合,共话中西医结合新篇章此次举办的北大医学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和石学敏中医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旨在推动中西医结合创新发展,充分发挥中西医互补优势,积极创新,显著提高中西药结合科研能力,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的健康服务,为医疗卫生业的发展尽职尽力。

论坛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主题,聚焦对保障人民健康起到重要作用的中西医结合领域,意欲推动新时代中西医结合向更广的格局,更高的水平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论坛规格极高,这从会议主办方便可见一斑。

主办方北京大学医学部是我国创办的第一所西医院校,承担着培养高水平医学人才、引领医学原创性研究的国家重任,石学敏中医发展基金会也在推动我国中医药科研成果、人才培养和传承发扬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学敏实用针灸学》――读书报告
书名《石学敏实用针灸学》
作者:石学敏
来源:图书馆
内容概要:全书共分三部分,上篇为经络与腧穴理论,分别论述石学敏对经络学及腧穴学的认识及见解;中篇为刺灸法,详细论述了现代常用针刺法,灸法学及石氏针刺手法,针灸处方;下篇为疾病各论,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及其他病种的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则,处方,操作及配方理论,转归及预后,预防与调护等,并附有临床病案。

评价:本书涉及针灸学的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及治疗学等方面。

本书贯穿了石学敏院士的学术思想,系统、详细介绍了作者在中医领域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有利于读者了解学习作者独特的学习思想,互相印证。

本书在下篇疾病各论中与中医病名后附西医病名,便于读者查阅学习,并与西医相关疗法互相对比。

本书与下篇疾病各论中附有病案,详细介绍了病例、主诉、病史、体征、辩证、治则、选穴、操作、治疗经过,密切的与临床联系,并与读者将所学与理论互相印证,相互学习。

本书特别提到了“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的针刺疗法,并作详细介绍,便于读者充分了解石学敏院士独特的中风治疗针法。

感想:《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凡刺之针,必先治神”。

此处治神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讲针灸施治必须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情绪等等。

第二,是讲医者须定神守气,专心致志,安神定志。

患者“治神”是指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心平神静。

这不仅有利于医者施治,也有利于疾病的好转和身体康复。

《圣济经》讲“盖以神受则意诚,意诚则功倍故也”。

在临床中,不仅要注意患者情绪的异常,当遇到一些疑难病症或者是精神方面的疾病时,更要重视对患者精神状态的调整。

使患者消除与疾病以及治疗方面的疑虑,积极配合治疗。

同时,患者出现情绪剧烈波动,不能自控,应暂时避免针刺,以防造成不良后果。

针刺施治时,医者更应该“治神”。

《灵枢·终始》中讲“专意一神,精气不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

医生在施治时,要精神内守,切不可三心二意。

针灸治疗着眼于穴位、针具,均为细小,医生要认真正确操作,务必要专心致志,以免影响辩证、施治,影响治疗效果。

此外,诊治环境也要保持宁静,以利于医生与患者平静心神。

中风其病,临床症状为半身不遂,口强语难,口眼歪斜〔中经络〕,神志恍惚,迷蒙,嗜睡,半身不遂〔中脏腑〕。

欲治其病,先要明白病因病机,以便辨证治疗。

中风的治法,从古至今,不断完善。

唐宋以前,定其为“外风”所致,正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治则上以疏风祛邪、扶助正气为主;唐宋以后,认为它是“内风”所致,治则上以滋阴熄风、补阴潜阳为主。

近代以来,当属石学敏院士独树一帜,他认为中风的病机为“窍闭神匿,神不导气”,治则上以醒脑开窍为主,并且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针对中风“窍闭神匿,神不导气”这一最终病机,石学敏院士提出
了“醒脑开窍”的针法,其治疗原则为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

临床上以内关、水沟、三阴交、极泉、尺泽、委中为主穴,并且有“大醒脑”和“小醒脑”两种方法,分别应用于中风疾病的不同时期,并且对具体穴位进行了量学手法的规定。

“醒脑开窍”针法于现今临床上不仅应用于中风病,还应用于一切脑性麻痹与瘫痪,精神科疾病等。

更体现了针刺与神的重要治疗作用,表明其针法的根本在于神。

另外,石学敏院士还制订了严格的操作规定,进行了针刺手法量学的研究,推动了针灸学的规范化、世界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