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梅河口市博文学校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导学案:10短新闻两篇

合集下载

2019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2019年新人教版必修一第10课《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举国欢腾。

阅读本文,可以重温这一动人时刻,增强民族自豪感。

新课标要求阅读新闻作品,要对国内外重大事件及身边发生的事件有敏锐的感觉,能及时发现其社会意义和影响。

要做到这一点,可以先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时迅速、准确地捕捉基本信息,再启发学生对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品析。

对文中的疑难问题可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分小组讨论,就所涉及的事件和观点,独立地、负责任地作出自己的评判。

1.2.3.4.学习文中的细节描写。

1课时课前活动区1.瞩.目()冉.冉升起()凝.重()荆.花()停泊.()湖泊.()拓.展()拓.片()旗杆.()2.易(zhì)(chì)热guǎn)窥蠡测草(jiān)人chè)离重蹈覆(zhé)chè)头尾(qī)3.选(1①我国东部跟朝鲜接壤,跟日本②经过三天的紧张跋涉,我们终于(2①朝鲜发射三枚短程导弹,韩国密切②她躺在草地上,着蓝蓝的天空。

4.本篇课文是一篇,也称新闻速写、新闻素描,要求用类似于电影“”的手法反映事实,是作者深入采写制作的一种新闻价值高、现场感强、篇幅短小精悍的新闻文体。

5.从消息的结构上看,课文第一段是这则消息的部分,其作用有三:第一是点题,点明英国国旗降落后,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将乘坐“不列颠尼亚”号回国,“不列颠尼亚”号将完成其特殊的历史使命;第二是6.课堂活动区1.2.文章主体部分按照时间顺序写了哪几个场景?3.1.耐人寻味2.1.2.课堂小结我的收获:我的疑惑:布置作业1.请把《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有11个段落的新闻压缩为100字以内的消息,在整点新闻播报。

2.完成“本课测评方案”(全解学案版本课“知能提升训练”)。

参考答案1.zhǔ rǎn níng jīng bó pō tuò tà2.帜炽管菅撤辙彻彻3.(1)①邻近②临近[邻近:位置接近;附近。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学教案第四单元10短新闻两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教案【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1.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

及价值。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作品主题及写作意图,体会作者的强烈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迅速筛选主要信息的能力。

2.通过分析文中不合理的地方,让学生更好理解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德育目标】1.了解德国纳粹分子的残酷统治,尊重生命,培养爱国情感。

2.了解历史,珍惜和平。

【教学重难点】对不合理内容的分析,对作者蕴含文中的思考的理解。

【教学方法】1.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2.联想拓展法。

【学情分析】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已经学习过常见的新闻,平常也经常接触新闻,对新闻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欣赏能力,对“二战”也有一定的了解,但学生对“奥斯维辛”很陌生。

因此,课前布置学生搜集与课文所写内容有关的历史资料非常必要。

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合作、交流、探究能力,对本课的学习重难点,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探讨交流,进行突破。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新闻史上的名篇《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二、找出文中不合常理的地方。

1.这是一篇新闻,可是标题却说没有什么新闻,这是很矛盾,不合常理的。

课文中像这样不合常理的地方还有很多。

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在预习的基础上快速阅读文章,找出课文中哪些地方和标题一样不合常理。

2.学生分享找到的不合理之处。

(能在课文中找出答案的,则让学生直接解决)明确:(1)为什么这里阳光明媚温暖,白杨树婆娑起舞,可作者认为这里是可怕的,这里不该阳光照耀,不该有光亮,不该有碧绿的草地,不该有孩子的嬉笑。

(板书:美与不美)(2)为什么这里是世间最可怕的旅游中心,可每天都有从世界各地的人来到布热金卡。

(板书:来与不来)(3)为什么奥斯维辛解放那么久了,作者现在才来写,他还有什么新闻可写?(板书:有与没有)(4)作者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供报到的新闻,那么他到底要不要写?(板书:写与不写)(5)为什么在毒气室和焚尸炉的废墟上有雏菊花在怒放?(板书:废墟不废)(6)明明参观者是来参观的,应该是要看更过的东西,可是为什么参观者庆幸没有打开门进去?(板书:看与不看)(7)在如此恐怖的集中营里,大家的表情是木然的,可是一个女孩却在微笑?(板书:笑与不笑)(8)参观者跪下,在自己胸前画十字,可为什么作者却说,在奥斯维辛没有可以作祷告的地方?(祷告与否)……大家找的内容其实就是我想要告诉大家的阅读的一种方法。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1教案: 第四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系列一) Word版
课题名称
新闻导读及短新闻两篇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新闻的基本要素、熟悉新闻类文段的考查方式
2过程与方法;阅读、理解、概括、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放眼看世界
重点目标
目标1
难点目标
目标2
导入示标
关于新闻的相关知识竞答
1、新闻,也叫消息。新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单指消息;广义的指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特写、评论……
2、一篇新闻通常由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五个部分组成,其中前三个部分是必不可少的。
3、主体部分:谁、何时、何地、何事、为何、结果如何
4、新闻的特点新闻必须_____真实新闻,必须具有新意(新近发生、有新意、有新的角度和新的视野)
5、新闻的阅读要领
①概括所报道的事件
②理解所报道事件的意义。
③分析新闻的新意
②“不列颠尼亚”号象征英国,它的离去,象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告洗刷。
2.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理解的关键点:‘日落仪式’
英国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
香港于1997年脱离英国的统治,回归祖国,可以说在中国香港的土地上,英殖民统治的太阳落了。所以把英国告别的仪式称为“日落仪式”。
达标检测
反思总结
课后练习
2.按时间的顺序梳理新闻事实
学做思二.【深入阅读,领会妙处】
导学
本则新闻的报道角度
①英国的撤出。
(标志了一个时代的结束)
②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引人回忆,增强了现实的纵深感,让人更加体会出仪式本身的现实内涵。)
导做.语句理解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一.相关知识1.新闻体裁新闻是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2.构成新闻的6要素是什么?①时间②地点③人物④事件的起因⑤经过⑥结果3.消息的特点:①真:消息的事实必须真实。

②短:消息要求短。

③快:时效性④活:消息要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

⑤强:消息的强是指思想性和指导性要强(针对性)。

4.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 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

②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④背景:一般说,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语:消息要求事实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响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二.教材助读1.世事沧桑话香港香港包括香港岛、九龙和新界,它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永久割让香港岛。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缔结《北京条约》,永久割让九龙半岛尖端。

1898年英国又乘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之机,逼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强行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的大片土地以及附近二百多个岛屿(后统称“新界”),租期99年,1996年6月30日期满。

中国人民一直反对上述不平等条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的一贯立场是:香港是中国的领土,中国不承认帝国主义强加的三个不平等条约。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1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1)

短新闻两篇考纲要求: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自主学习1.字音识记祷( )告漂泊( ) 婆娑( )起舞撰( )写丰腴( ) 噩( )梦步履( ) 瞩( )目2.近义辨析(1)震动·振动①印尼海啸铺天盖地冲向沿岸建筑、道路,连大地也似乎________起来。

②音乐大厅里座无虚席,美妙的旋律时而清柔时而欢快地________着听众的耳膜。

(2)目前·日前针对________日本首相小泉不顾现实地又一次参拜靖国神社,我外交部发言人向准备访华的日本外交部发出了“________不方便接待”的通知。

震动振动日前目前3.查阅两则新闻的背景资料,并做简单地介绍。

①香港问题的由来②关于奥斯维辛集中营4.什么是新闻?由那些要素构成?其内容由几部分组成?1)什么是新闻(消息)?2)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3)新闻内容由几部分组成?难点突破1、《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中,作为历史的见证人,作者集中描写了英国撤离香港那一天的几个具有典型性的场景,把生动的现场气2、《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在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插入一些背景材料,请找出背景材料的语句,并探讨这些背景材料有何作用。

3.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作为新闻,我们分明能看到记者的感情也蕴涵其中,如文章开头写到阳光明媚、绿树成阴,孩子们高兴地嬉戏,这是一幅美好的景象,然而作者却说这是“最可怕的事情”、“像一个噩梦”,为什么?4.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人们看见了什么东西?其中的细节描写有什么表达效果?5.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消息与我们常见的消息有什么不同?延伸拓展一.阅读拓展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在北京召开本报北京4月8日电国家工商总局今天宣布,第39届世界广告大会将于今年9月7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

高中语文 4.10 短新闻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4.10 短新闻两篇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4.10 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2、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教学重点1、体会《别了,“不列颠尼亚”》一文现实场景和背景材料的有机融合。

2、分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与常见的消息有何不同之处。

教学难点把握新闻的背景材料的新闻细节,仔细揣摩、品味文中具有深刻含意的语句。

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法、品味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朗读磁带教学时间安排两个课时(一)知识积累1、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现在请大家打开课文,齐声朗读全文。

2、上节课我们一同学习了新闻的特点和创作手法,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新闻报道有什么特点?明确:真实、新鲜、迅速及时、具有重要性。

(二)信息筛选1、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这篇短新闻,哪些写的是新闻事实?哪些是背景材料?想想可以分为几部分?明确:第1、2、3、5、6、7、8、9段。

2、那么第4段和最后一段就应该是什么?明确:背景材料。

3、那全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呢?明确:第1段为第一部分,剩下的为第二部分。

4、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前面学习的有关新闻的知识,消息一般由哪两部分组成?明确: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我为大家朗读课文的导语部分,同学们边听边画出关键词句,想想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新闻事实?(三)分析鉴赏3、在众多关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既报道重大历史事件,描述现实场景的同时,又兼顾历史的回顾。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0课 短新闻两篇第1课时导学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0、短新闻两篇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学习重点了解消息的特点,培养学生快速捕捉新闻信息的能力。

重点赏析《别了,“不列颠尼亚”》的现场描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叙事特色;赏析《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双线展开、表里交织的结构布局。

学习难点学习和体味两篇新闻的情感倾向和抒发感情的艺术手法。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本学案的内容共分两课时。

第一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别了,“不列颠尼亚”》的学习和相关练习;第二课时,在学案提供资料的基础上,师生合作探究,完成对《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学习和相关练习。

第一课时别了,“不列颠尼亚”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2、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重点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在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

学习难点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课前预习教材助读消息的结构①标题(正标、副标题):标题必须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帮助读者理解报道的事实。

②导语:导语是新闻的第一句话或第一自然段,它用简介生动的文字,写出消息中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鲜明地提示消息的主题思想。

③主体:主体是导语之后,构成消息内容的主要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对导语作具体全面的阐述,体展开事实或进一步突出中心,从而写出导语所概括的内容。

④背景:背景材料是消息的从属部分。

它无固定的位置,但通常安排在主体之中,有时也可成为消息的主要材料。

(课文中就有不少背景材料。

)⑤结尾:消息要把事实写得完整,逻辑严密,结尾需得向亮、有力,发人深思,给人启迪。

预习自测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瞩.目()婆娑.()窒.息()雏.菊()塞.进去()要塞.()闭塞.()剥.花生()剥.夺()2、字形diān()簸diān()峰 diān()痫 xī()笑笑xīxī()() zhuàn()写编zuǎn()我的疑问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四单元

语文必修一导学案第四单元

10短新闻两篇一、预习要点:有两篇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

《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香港回归祖国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它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并把它们放在历史的背景中,使香港回归这一历史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了解新闻报道的结构方式,引导学生分清新闻事实和背景资料,培养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

1.了解新闻报道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

2.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

3.合作学习,把握新闻中的新闻事实、背景材料和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

4.探究与活动,引导学生学会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5.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

二、相关知识链接: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

为了记下这一盛事,新华社四位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

新闻报道的两大特点:及时性和真实性。

消息一般由导语和主体两部分组成。

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而主体则具体展开新闻事实的叙述。

本文就是以这样一种结构组织材料的。

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建立的最大的集中营,被称为二战期间纳粹德国最大的“杀人工厂”,据统计报道有400万人在这里遭到了杀害。

这篇消息是美国记者罗森塔尔战后访问奥斯维辛集中营博物馆之后采写的。

发表之后,各大报纸争相转载,并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

三、预习效果检测(练习题):一、选择加粗字注音都正确的一组()A.降落(jiàng)撤离(chè)序幕(xǔ)B.凝重(níng)接载(zaì)停泊(pō)C.旗帜(zhì)移交(jiāo)护卫(wèi)二、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淹映陈迹飘扬B.仪势离任港督C.古典易帜世人瞩目三、根据语言环境解释词语1.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短新闻两篇》导学案(教师版)编号
使用时间9月日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新闻的特点,学习写作特点。

(2)了解史实,识记字词及重要语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认真阅读课文,了解新闻特点,了解史实,品味语言。

一、文学积累
新闻——狭义指消息
——广义指通讯、消息、报告文学
新闻最主要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扼要
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发展、事件结果
标题:全文的“眼睛”,可以只有一个大标题,也可以有副标题,有的还有引标。

导语:一般是开头第一句或第一段。

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括。

主体:正文部分,是导语内容的具体化。

阐述生动、具体的新闻事实。

[来源:Z+xx+]
二、背景知识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Auschwitz)集中营: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除斯塔姆拉格、布热金卡、莫诺维采三个主要集中营外,还有45个分营。

营内采用毒气室等各种方法屠杀、虐待囚犯,5个焚尸炉平均每天焚尸1万具。

包括中国人在内的28个民族的400万人死于集中营,其中犹太人最多,达250万。

1947年被开辟为国家博物馆。

197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新华社记者周树春等四人因此而写了这篇报道,报道了查尔斯王子代表英国参加中英交接仪式并与末代港督彭定康离开香港的具体情况。

这篇新闻特写,通过对告别仪式的现场描述和156年的沧桑回顾,体现出香港回归的划时代的重大历史意义。

作为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纪录,这篇报道笔法灵活,感情深沉,语言精当,内涵丰富,是一篇新闻特写的佳作。

三、.给加点字注音
紫荆.花(jīng)婆娑
..(pó suo )噩.梦(è)撰.写(zuàn )恐怖.(bù)
废墟.(xū)祷.告(dǎ o )窒.息(zhì)和煦.(xù)扼住
..(è zhù)
悚.惧(sǒng )踉跄
....à.ng )
..(ni..àng qi
2、辨字组词:
撤(撤兵)飘(飘香)婪(贪婪)彻(彻底)
澈(清澈)漂(漂白)焚(焚烧)沏(沏茶)
四、课文探究分析
1、《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参观路线
毒气室——焚尸炉——女监室——试验室——纪念墙——绞刑室
2、:“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怎么理解这个细节?
答:一边是戕害生命的毒气室和焚尸炉,一边是生机勃勃的生命,两种反差极大的事物
摆在一起,的确让人难忘。

也许是讽刺,任纳粹刑罚多么残暴,终归阻止不了生命的进
程;也许是控诉,生命的绽放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事情,对生命的戕害是最恶劣的罪行!
3、《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报道与我们在报纸上看到的一般报道有什么不同之处
4、《别了,不列颠尼亚》背景:港督府变迁
导语:香港末任港督离开香港
主体:4时30分:末代港督降旗仪式
6时15分:英国告别仪式
7时45分:英国举行第二次降旗仪式
0时左右: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0时40分:“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结语: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