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必修一第9课《短新闻两篇》之《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高中语文《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xx老师,今天非常荣幸能够给大家进行一节高中语文说课,我选择的是《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课文。
一、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三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利用21世纪航天技术,前往月球上的一个岩浆区。
在那里,作者不仅看到了美景,还为人类的进步感到骄傲。
通过描写月球上的情景,文章探讨了人类的科技进步和对未来的憧憬。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文章的主旨,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词组;通过阅读和分析,使学生理解和评价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结构。
2. 能力目标:通过阅读课文,使学生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通过课文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张月球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
提问:“你们对月球了解多少?你们希望有一天能去月球吗?”引导学生思考,并激发他们的想象。
2. 预习导入(10分钟)为了更好地理解课文,学生需要对一些重点词汇和词组有所了解。
我将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自主预习,并填写一个预习表格。
在小组讨论后,我将抽查几个小组进行表格答案的分享,加深学生对词汇的记忆。
3. 理解阅读(35分钟)通过整体阅读、细读和理解,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旨和细节。
(1)整体阅读:要求学生在静默阅读课文后,回答几个整体理解的问题。
(2)细读:学生将课文分成几个部分阅读,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
我将针对不同学生的阅读能力,设计不同难度的问题来考察学生的理解情况。
(3)理解:通过阅读和讲解,学生分析文章的写作思路和行文结构,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
4. 拓展延伸(10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关于航天科技和未来科技的视频和图片,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信息,并开展一些相关的讨论活动,增加学生的背景知识和思考。
5. 归纳总结(5分钟)通过讨论,总结课文的中心思想、重点词汇和词组,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文章的特点和优点。
高中语文 4.10《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说教材及教学设想《别了,"不列颠尼亚"》出自高中语文课本新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短新闻两篇》。
作为新闻稿件,它迅即报道了发生在历经百年沧桑的香港回归祖国的怀抱之时的重大意义。
作为一个消息,它具备典型的消息特点,适合作为对中学生进行这方面知识传授的蓝本。
根据单元教学要求,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设想。
一、教学目标:1、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让学生领会选材,取材的要领。
3、让学生品味、欣赏本文的精彩之处。
二、教学的重点、难点:新闻的选材、取材怎样才能别出心载。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四、教学内容与步骤二、说教学流程(一)导入(背景)(投影显示或播放香港回归视频)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
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钟声。
它响彻环宇,向五洲四海郑重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的时刻到来了!这是中华民族洗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
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为了报道并见证这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盛事,世界各大新闻传播媒体纷纷聚集香港,其阵容之大、人数之多,是世界新闻史上所罕见的。
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新华社的记者,必须拿出精品来,为盛事纪实,为历史留影。
数位新华社记者不辱使命,作为历史的见证人,真实、准确地记下了这难忘的时刻,写下了《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佳作,很受读者欢迎,并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二)作家作品本新闻署名为周婷、杨兴,实际上作者是四人: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都新华社记者。
(三)整体感知1、课文结构清晰,脉络分明。
学生可在阅读后归纳各段大意。
再以标题解读为切入点,引导学生理解"别了"的深层涵义。
1997年7月1日凌晨,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
《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掌握本文的主要内容,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
(2)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
(2)通过合作讨论,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国家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 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论证方法。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一些专业术语和事件。
2. 文章的情感表达和价值判断。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3. 合作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合作讨论,分析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特点。
4. 课堂讲解:讲解文章的层次结构和论证方法,解答学生的疑问。
5.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香港回归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课后作业:1. 请学生总结本文的主要内容和历史背景。
2. 分析本文的层次结构和论证方法,写一篇短文。
3. 谈谈自己对香港回归的认识,以及对此事件的情感态度。
六、教学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香港回归的实例,使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历史事件。
2. 情感引导:以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和事例,引导学生产生共鸣,培养爱国情怀。
3. 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
2.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深入探讨。
八、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心得体会:通过阅读学生的心得体会,了解学生对香港回归事件的认识和情感态度。
高中语文一第单元第课《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

《短新闻两篇-—别了,不列颠尼亚》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⑴了解新闻的特点。
⑵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中重点词句的深刻含义。
⑶了解文章以时间顺序组织材料的写作特点。
⑷使学生理解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自主寻找香港回归与纳粹罪恶的史料,充分利用学生的课程资源生成新的课程资源;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来理解记者在新闻事件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和为祖国献身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⑵使学生领会作者在平静的叙述中所蕴含着的对纳粹的强烈愤怒;使学生能记住历史惨痛的教训,珍惜和平,抵制暴力与罪恶。
【教学重点】⑴欣赏文学作品语言,品味文中蕴涵的丰富感情。
⑵学习特写的表达技巧,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品读、感悟、教师点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香港回归的资料图片等。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⑴教师用多媒体播放香港回归时的影音资料。
大家谈观看影音资料的感受—-—-—-激动,感慨.是啊,此刻我们心潮澎湃,激情万丈,那么,假如我们是记者,目击了这一历史场景,怎样将我们的所见所闻传递给更多的人呢?小组讨论,形成一篇新闻稿.⑵讨论前明确:学生对“新闻”一词自己提出问题①什么是新闻?②新闻的特点③新闻的结构④构成新闻的要素是什么?在预习的基础上,学生可以互相帮助解决问题.①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群众关心的重要事实的报道。
②新闻的特点是用事实说话。
③新闻的结构:有五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④五个“W”和一个“H”when何时where何地what 何事who何人why何因how何果⑶从结构出发完成新闻稿的标题和导语--——-—小组讨论成稿,基本掌握新闻的知识。
⑷大家交流新闻稿⑸对于这一伟大的历史事件,不仅仅是华夏儿女关心,世界各大媒体齐聚香港,截至1997年5月8日,就有778家传媒,8423人登记对交接仪式进行采访,作为中国国家通讯社的新华社不辱使命,不负众望,高人一筹,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正是这篇《别了,“不列颠尼亚”》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1、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反映了课标对学生实际能力和素质提出的要求。
文章出色地记录了英国王储查尔斯和末代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皇家游轮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将某些重要和精彩的场面,生动、形象地再现在读者面前。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2、说学情我们生活在一个急剧变化的时代,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因此学生对于新闻这种文体是熟悉的,但这种熟悉很大程度上仅限于生活中的熟悉,而并非阅读与写作技巧上的熟悉,所以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阅读的把握,分清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并且在此基础上去粗存精,抓住有用的信息。
3、说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根据新课标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计划重点达到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习惯,使学生能迅速、准确捕捉基本信息,就涉及的事件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判断。
(2)掌握新闻特写的特点以及庄重含蓄的语言风格。
从新闻的特点可以看出,本文的重点在于揣摩新闻语言简洁、准确、委婉的特点和对细节内涵的领悟力。
从学情的特点可看出,本文的难点在于把握新闻记者客观冷静叙述表象背后的民族自豪感与喜悦之情。
4、说教法教学方法有讲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理由是:除了讲读法外,新闻的鉴赏要通过学生的探究来实现,讨论和问答是激发学生探究热情的好办法,为此,设计好的讨论题和好的提问是我试图上好这课的重点。
或:说教法和学法1、播放有关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和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固阳一中陈婕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介绍我对本课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课《短新闻两篇》中的第一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
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
新闻和报告文学贴近生活,有很强的实用性。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作品中的佳作,而且篇幅又不长,非常适合作为学生阅读新闻的范本,多接触一些有价值的新闻,可以让学生多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情的特点以及新课标中对新闻与传记鉴赏能力的要求,在教学中,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学习新闻写作中记者的感情蕴含其中的写法,从而学习情感性新闻的特点及写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收集香港回归的相关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民族自豪感,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三、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重点在于:1、了解和学习新闻通讯写作的特点。
2、理解文中三次降旗的含义,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难点在于:理解文中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学习作者新闻场景与历史材料结合起来读写法。
四、教法和学法教法:1、阅读法; 2、提问法(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
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
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
这既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
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一)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高中语文 《别了,不列颠》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一、说教材《别了,不列颠尼亚》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一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新闻写作为主。
综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新课标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了解特写新闻的特点2、学习新闻写作3、培养学的爱国主义精神由于新闻写作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理解新闻写作中的情感运用作用。
由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理解新闻写作中背景材料的运用。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互动探究和合作交流。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这是教学中主流方法。
学法上,我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坏给学生”,具体学法是讨论法、速度法、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为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照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由香港的历史导入。
提前给学生布置查找香港历史的相关资料,此时学生讲解,老师最后补充。
这样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2、新闻知识了解新闻的含义、结构和特点,以及特写新闻的概念。
这是新闻写作的首要前提,是学习新闻写作的基础。
3、感知全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教师不应该代替学生的阅读。
可在学生速度文章之前,出示两个问题:(1)本位有那几个部分组成?(2)找出含有时间性标志的句子。
几个问题的设置,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讨论,加深理解新闻结构的特点。
4、探究讨论针对特写新闻的特点,我设置这样三个问题:(1)本文选取了那几个精彩场景?(2)新闻写作中背景材料和现实是如何融合在一起的?有何作用?(3)如何让理解新闻写作中个人情感的运用?通过对这样三个问题的讨论,将新闻的重难点逐个击破。
5、拓展延伸我出示两个问题:(1)你对本文的题目“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怎样理解的?(2)中国为什么能在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主权的行使?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更深一层的理解。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人教版高一年级语文必修一《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别了,不列颠尼亚》,以下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四个方面进行解说: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别了,不列颠尼亚》是高中语文必修一新闻单元的第一篇。
文章记叙了香港回归的盛事。
在第八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荣获一等奖。
学习本文,一是要注重新闻旧知的复习和新知的掌握。
还有它汇聚一般消息类文章所有的特点于一身,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在深入挖掘其魅力的同时,渗透爱国教育,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三点:1.了解新闻六要素、新闻的特点,掌握新闻这一体裁的结构。
2.把握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结构。
3.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掌握新闻一般知识,理解本文新闻背景的作用。
(四)教学难点通过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二、教法和学法(一)教法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这一堂课,我会采用对话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
并配以多媒体图片,渗透爱国情感教育。
由于香港回归是97年的事件,高一学生记忆不会深刻。
因此,授课前,应安排学生通过多渠道搜集这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阅读课文、主动发现问题,并通过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
(二)学法教是为了学,教师的教只有在学生那里转化为学习的能力,才是教育的真正意义。
在鉴赏本篇新闻时,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做到举一反三,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教学过程为了让教法学法充分运用,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学过程我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在《东方之珠》歌曲中,展示香港繁荣的图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别了,不列颠尼亚》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编排在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1(必修)》第四单元的课文,是精读课文《短新闻两篇》中的一篇,另一篇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
这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新闻和报告文学,还有两篇作品分别是中国报告文学三大里程碑之一的《包身工》和记录中国航天事业辉煌发展的《飞向太空的航程》。
本单元四篇作品不仅传递着新鲜、真实的信息,同时更张显人文性的厚度,他们以饱满的情感,纵横的历史经验,给读者以心灵的震撼,是将新闻事实与新闻背景、客观叙述与主观评价完美结合的典范。
基于以上特点我将《别了,不列颠尼亚》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学习积累新闻文体的相关基本知识,通过快速阅读掌握新闻事实,了解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感悟借助细节、对比等手法展现出的作者的骄傲与自豪。
阅读文本,使学生能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完成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目标。
在教学目标确立的基础上,突出教学重点,即学习新闻类作品的特点和本文的写作特色。
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让这种能力的生成在教师的指导和点拨下实现。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鉴赏能力,将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习本文运用对比含蓄地表达情感的手法。
二、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经过初中的语文学习和训练,有一定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他们对新闻类作品比较熟悉,学习此类作品容易让他们获得心灵共鸣,产生获取知识的满足感。
为防止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流于表面化,肤浅化,教学过程由浅入深,由已知过渡到未知成为了我设计本课的教学思路。
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健全学生思考与探究的能力,达到水到渠自成的教学效果。
2、教法指导
第斯多惠说“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为了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一)阅读法:先速读,后精读。
根据新大纲要求学生的速读应达到每分钟600字。
本文约1000字,要求学生在两分钟内读完,并概述本则新闻的要点。
这可培养学生的阅读速度,提高概括能力。
(二)提问法:以提问的形式对学生的阅读实践进行适时的点拨,推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探究文本的真意。
同时注重各个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构建个性化解读方式。
(三)示例法:用一篇示例新闻加深学生对这一体裁的理解。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自主学习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任务,
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从而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让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到知识,更拿到了打开知识世界的钥匙,从而通向终身学习之路,走向成功,这是教学改革的真正目的。
在本节课中,要在一课时完成教学内容,必须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一)讨论法:在解决教学难点的过程中,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集体的智慧,采用合作探究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
(二)圈点阅读法:教师应该适当地指导学生如何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让学生养成边读边圈点、画线的良好阅读习惯,这其实也是一种思考的过程。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使教学过程有效,清晰,我将教学过程分为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导入。
采用激情导入法以引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环节:新闻知识介绍与积累。
这个环节分别向学生介绍新闻特写的定义和特点,新闻类作品的结构。
并示例一篇作品帮助同学们来理解。
新闻作品学生接触地很多,但大多源于兴趣,随意性很强,没有建立对此类文体的系统和科学的学习方法,所以本环节的设置就显得尤为重要。
它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知识,健全自己的学习系统。
第三环节:速读文本,筛选信息。
本环节由三个问题构建基本框架。
问题一,速读全文,找出这则新闻的要素?
问题二,标题的理解及香港回归的时间记录顺序梳理。
问题三,回归的仪式只需要几分钟,可是我们分明听到“我离开你已经太久了,母亲”的歌声回荡在耳边,文中的哪些语句让我们看到了这分别的长久?答案主要涉及到本文的新闻背景,旨在培养学生分类别筛选信息,品味语言的能力。
引入相关历史资料,使得现实的场景有历史的纵深感,更具历史的厚度。
第四环节:小结及练习巩固,旨在让学生理解本文主旨及进一步夯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