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患者诊断、评定、治疗
康复医学康复医学评定

痉挛的器械评定方法
生物力学检查法
–
钟摆试验、屈曲维持试验、便携式测力计 检查和等速装置检查等方法 表面肌电图、H反射、紧张性振动反射、 屈肌反射、腰能激发电位和中枢传导等检 测
电生理检查法
–
41
痉挛评定的注意事项
了解疾病的进程和选用适合的评定量表
选择恰当的评定时间和评定环境
取得充分的医患合作 实施正确的检查方法 进行全面的结果分析
3
康复医疗流程
初期 评定
确定功 能障碍 情况
针对主要功 能障碍进行 针对性康复 治疗 中期 评定
中期 评定 再修正方 案,再治 疗 …… 末期 评定
4
了解功能改 善情况,发 现新的主要 障碍 中期 评定
修正治疗 方案,进 一步康复 治疗 又修正方案, 又治疗
中期 评定
康复评定目的
确定病情和拟定治疗目标 确定治疗的效果并拟定进一步的治疗方 案 比较治疗方案的优劣 进行投资-效益分析 进行预后的评估
12
测量工具
1. 通用测角计
2. 方盘测角计 3. 尺子(带子) 4. 可展性金属线 5. 摄像机等复杂工具
13
14
问题:测量的是 什么位置角度?
15
测量的准确性和影响测量的因素
1. 准确性:检查者须细致测量,尽可能保持
到可接受的最小程度。ROM测量允许有 3~5°的误差。 2. 影响因素:体位不当,关节活动疼痛及活 动方式,手术伤口,限制性支具,患者处 于焦虑状态。
CYBEX(1969)
BIODEX (1985)
Kincom(1982)
28
躯体功能
肌张力评定 (muscle tone)
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过程的诊断标准

康复医学科康复治疗过程的诊断标准——开展的康复评估项目及其适应症规定1.运动功能障碍评定:(1)Brunnstrom分期,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适用于神经病变(如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疾患)所导致的运动功能障碍。
(2)徒手肌力评定:适用于健康人群及各种原因引起的肌力减弱,包括废用性、肌源性、神经源性和关节源性等。
(3)改良Ashworth分级:适用于神经病变(如上运动神经元或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或疾患)所导致的肌张力异常(如增高、降低或波动);肌肉病变引起的肌肉萎缩或肌力减弱;制动、运动减少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肌肉失用性改变所导致的肌张力改变。
(4)关节活动度测定:适用于四肢骨关节或肌肉伤病及手术后患者,神经系统疾病影响关节活动的患者,其它原因导致关节活动障碍的患者。
(5)10米步速,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适用于神经系统和骨骼运动系统的病变或损伤影响行走功能者,如脑外伤或脑卒中引起的偏瘫、帕金森病、小脑疾患、脑瘫、截肢后安装假肢、骯关节置换术后等。
(6)平衡评定:适用于不能维持身体稳定性的疾患。
2.感觉功能评定:适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如脑血管病变、脊髓损伤或病变等);周围神经病损(如臂丛神经麻痹、坐骨神经损害等);外伤(如切割伤、撕裂伤、烧伤等);缺血或营养代谢障碍(如糖尿病、雷诺病、多发性神经炎等)。
疼痛评定:适用于需要对疼痛的程度及性质变化(如治疗前后的对比)进行评定的患者或骨骼肌疼痛者。
3.失语症评定及构音障碍评定:适用于脑损伤后言语功能障碍患者。
4.吞咽障碍评定:洼田饮水实验、VFSS检查;适用于各种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损伤或病变等引起的吞咽功能障碍的检查。
5.精神状态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适用于疾病直接或间接造成的抑郁状态。
6.认知障碍评定:MSE, Moca量表,LOTCA认知功能评定量表;适用于所有脑损伤患者,如脑外你脑血管疾病、缺血缺氧性脑损害、中毒性脑病、脑瘫等;老年人、各种类型的痴呆患者。
偏瘫康复评定内容

偏瘫康复评定内容:
1、运动功能评定:评估患者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协调性等方面的功能。
这是通过临床观察和特定测量工具(如布氏量表)进行的。
根据评估结果,医生可能会建议物理疗法、药物治疗(如巴比妥类药物等)等,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2、感觉功能评定:包括触觉、温度感觉、疼痛感觉等。
感觉功能的缺损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康复治疗。
治疗方案可能包括感觉重训、药物治疗(如抗抑郁药、镇痛药等),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3、认知功能评定:评估患者的注意力、记忆、执行功能等方面的认知能力。
缺损可能需要通过认知训练、药物治疗(如美克派尔等)进行改善,处方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生活自理能力评定:通过巴索尔量表等评估患者在饮食、穿衣、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医生会根据情况指导康复训练和家庭护理等。
5、语言沟通能力评定:针对可能存在的语言障碍进行评估,包括听说读写能力。
医生可能会推荐语言治疗师进行语言康复训练。
康复治疗 康复评定

痉挛的评定
痉挛是上运动神经元性疾患常见的表现,许多疾病如脑血管 病、脊髓损伤、脑性瘫痪、多发性硬化等疾病都可以引起痉挛。 所谓痉挛是指:以速度依赖性的张力牵张反射(肌张力)增强, 伴随牵张反射兴奋性增高所致的腱反射亢进为特征的一种运动障 碍。通常认为是上运动神经元综合征(upper motor syndrome) 的一部分。痉挛的机制目前仍不十分明确,一般认为与牵张反射 增强有关。严重的痉挛往往造成病人运动障碍,日常生活不便和 护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痉挛的评定和治疗受到了人们极大 的关注。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功能独立性评定
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ADL)是指人们为维 持独立生活而每天所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一系列身体动作, 即进行衣、食、住、行、个人卫生等的基本活动。日常生活活动 能力评定是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对于每个人都是非常 重要的,在正常人这种能力是极为普通,无需作任何特殊努力即 可具备的,但对于患者则往往需要经过反复、甚至艰苦的训练才 有可能获得。患者由于ADL不能自理或大部分不能自理,给生活 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和痛苦,并可造成心理压抑,丧失自尊心,产 生对他人的依赖,直接影响其生活质量。
于后1/2 ROM内一直伴有很小的阻力。 2级:肌张力明显升高,在大于1/2 ROM内有阻力,但被动
活动容易。 3级:肌张力严重增高,被动活动困难。 4级:受累肢体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
(二) Penn 评分法
它是通过记录痉挛发作的频率来判定痉挛轻重的方法。 0 级:无肌张力增高 1 级:刺激可诱发肢体轻度肌张力增高。 2 级:偶尔出现痉挛,每小时少于1次。 3 级:经常出现痉挛,每小时多于1次。 4 级:频繁出现痉挛,每小时多于10次。
康复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非药物治疗手段概述
01
02
03
物理治疗
利用声、光、电、磁等物 理因子进行治疗,如超声 波治疗、激光治疗、高频 电疗等。
运动疗法
通过科学的运动训练,增 强患者肌肉力量、改善关 节活动度、提高平衡协调 能力等。
作业疗法
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设 计针对性的作业活动,帮 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能力 和职业能力。
辅助器具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日常生活辅助器具
提供各种日常生活辅助器具,如轮椅、助行器、拐杖、穿衣辅助器等,帮助患 者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基本动作。
康复辅助器具
根据患者康复需要,提供康复辅助器具,如平衡训练器、肌力训练器、作业治 疗器具等,帮助患者进行康复训练和提高生活质量。
环境改造和适应性训练
环境改造
01
早期介入
康复医学强调在患者伤病早期就 介入康复治疗,以预防或减少残 疾的发生。
02
03
04
全面康复
康复医学追求患者的全面康复, 包括身体、心理、社会等多个方 面。
康复医学在现代医学中地位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预 防医学、临床医学并列为医学的三大领域。
康复医学在疾病的治疗和恢复过程中发挥着 重要作用,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常见疾病康复策略与实践
神经系统损伤后康复策略
早期康复介入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尽早开始康复训练,包括 床边康复、理疗等。
运动功能训练
通过刺激患者皮肤、肢体等感觉器官,促进 感觉功能恢复。
感觉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提高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
日常生活能力训练
指导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技能训练,如穿衣、 进食、洗漱等,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康复评定的基本程序

康复评定的基本程序康复评定的基本程序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患者信息:康复评定的第一步是收集患者的个人信息、病史、医疗记录等。
这些信息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疾病诊断、手术历史等,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背景和病情。
2. 进行身体评估:接下来,康复评定要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
这包括检查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平衡能力、柔韧性等。
通过这些评估,康复专业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和潜在问题。
3. 进行功能评估:康复评定还需要对患者的功能进行评估,以确定他们在日常生活活动中的困难程度。
这包括评估患者的活动能力、自理能力、社交交往能力等。
通过这些评估,康复专业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康复目标和制定相应的计划。
4. 进行心理评估:康复评定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
这包括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认知能力、心理压力等。
通过这些评估,康复专业人员可以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和制定相应的康复策略。
5. 制定康复计划:最后,根据康复评定的结果,康复专业人员将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这个计划应该包括康复的目标、康复方法和康复时间等。
康复专业人员还应该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确保他们理解和支持康复计划。
康复评定的基本程序非常重要。
首先,它可以帮助康复专业人员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和问题,从而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计划。
其次,它可以为康复治疗提供基准,用于评估康复的效果和进展。
此外,康复评定还可以帮助患者和家属理解康复过程和目标,提高他们的康复参与度和满意度。
然而,康复评定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康复评定需要专业的康复专业人员进行,对于一些资源匮乏地区来说可能存在困难。
其次,康复评定需要耗费时间和人力,对于一些繁忙的医疗机构来说可能存在压力。
此外,康复评定的结果也可能受到患者个人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在评定过程中尽量减少偏差。
总结起来,康复评定的基本程序是一个全面评估患者状况、制定康复计划的重要过程。
它包括收集患者信息、身体评估、功能评估、心理评估和制定康复计划等步骤。
康复评定概述范文

康复评定概述范文康复评定是指通过临床评估,对患者的康复需求、康复能力和康复目标进行评估,以制定出合理的康复计划和措施的过程。
它是康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对康复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关键作用。
康复评定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生理功能评估:包括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平衡能力、呼吸功能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这些评估能够了解患者在运动、感受和平衡方面的能力,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康复措施。
2.认知功能评估:包括患者的记忆、注意力、思维和语言等认知功能的评估。
通过这些评估能够了解患者在思维、记忆和语言方面的能力,从而为患者的康复提供相应的认知训练和康复措施。
3.心理评估: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情绪和社交能力等。
通过评估患者的心理状况,可以为患者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和康复措施,帮助患者恢复自信,改善生活质量。
4.社会功能评估:包括患者的家庭环境、社会关系、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这些评估可以了解患者的社会功能和社会支持体系,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相应的康复计划和措施。
康复评定是一个系统性的过程,需要医务人员进行详细的记录和观察,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需要在团队成员间进行沟通和交流,以确保评估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康复评定的结果需要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共同商讨,以确保患者的康复目标与实际需求相符,并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
康复评定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通过康复评定,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能力,制定出个性化的康复计划,提供有效的康复措施,帮助患者达到康复目标,提高生活质量。
同时,康复评定也可以为诊断与治疗提供依据,可以及早发现康复障碍和并发症,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和康复效果的不佳。
综上所述,康复评定是康复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通过全面、客观地评估患者的康复需求和能力,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和措施,提高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只有通过科学的评估和制定合理的康复计划,才能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帮助他们实现康复目标,重返社会、重拾自信。
康复综合评定包含项目

康复综合评定包含项目康复综合评定是一个系统化的康复评估过程,旨在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身体、心理和社会功能的评估,以确定患者现阶段的康复需求和目标,并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康复综合评定的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功能评定:通过对患者的肌力、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步态和协调性等方面的评估,了解患者的基本身体功能状况。
这可以通过进行肌力测试、关节活动度测量、平衡测试、步态分析等来实现。
2. 日常生活活动评定:评估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自理能力,包括如进食、洗漱、穿衣等基本生活技能的独立程度。
这可以通过进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量表的填写和观察来进行。
3. 心理评估:评估患者的情绪状态、认知功能和社交能力等方面的情况。
常用的心理评估工具包括抑郁状况评定量表、认知功能评估表和社交能力问卷等。
4. 社会功能评定:评估患者在社会参与、职业和教育方面的能力。
这可以通过问卷调查、面谈和观察等方式来完成。
5. 疼痛评定:评估患者的疼痛状况和对疼痛的处理方式。
常用的疼痛评定工具包括视觉模拟评分法、疼痛量表和疼痛问卷等。
6. 康复效果评估:评估患者康复治疗的效果和进展情况。
这可以通过定期对康复目标的评估和康复措施的调整来实现。
综合评定的结果将帮助康复团队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包括康复目标的设定、康复措施的选择和康复进展的监测等。
评定结果也将作为康复治疗的参考依据,为患者提供适当的康复建议和指导。
在进行康复综合评定时,我们需要保证评定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评定工具和方法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康复目标来确定,评定人员应具备专业的评定技能和经验,并进行相关培训。
通过康复综合评定,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康复计划和治疗方案,提高康复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的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因此,对于康复患者来说,康复综合评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也是康复治疗的基础和核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人入院后首先由康复医师接诊,然后进行全面细致的临床以及康复专科检查,初次评定,对病人身体状态进行专业的功能评定,以了解病人肢体功能障碍的性质、严重程度,为下一步制定康复措施提供依据。
中期评定,病人治疗一段时间后,治疗师需对病人的治疗情况进行总结,判断治疗效果以及病人仍然存在的问题,为下一步的调整治疗措施提供依据。
末期评定,病人出院前结束治疗时进行,目的是判定治疗效果,对仍然遗留的问题提出进一步解决或改善的方法和建议。
针对不同疾病和病人得病时间的长短,应该采取个性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一、脑血管病人: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舌强言蹇、智力障碍为主要特征。
脑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动脉粥样硬化性血
栓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脑栓塞)、出血性中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高
血压脑病和血管性痴呆四大类。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三大检查常规,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凝血四项、心功能,心电图检查、心脏彩超、颈部彩
超检查。
头颅CT和MRI检查
【诊断】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者
【治疗】
一、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基础病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治疗;
2、延续性临床治疗:调节血压、颅压,改善脑供血、脑神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等;
3、改善语言、认知、精神、吞咽、运动、肠道功能障碍的药物治疗和临床技术选用。
4、中医中药治疗。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感染:包括呼吸系统、泌尿系统等感染的治疗;
2、压疮:体位处理、换药或手术治疗等;深静脉血栓:溶栓、抗凝药物应用等。
二、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
评价项目如下:
躯体功能评价
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协调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上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神经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二)康复治疗规范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早期主要进行床上良肢位的摆放、翻身训练、呼吸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血管舒缩性训练等。
恢复期继续进行关节活动度训练、牵伸训练、呼吸训练等,并进行患侧肢体的运动控制训练,以及各种体位的变换及转移训练,同时进行站立床治疗及坐、跪、站立位的平衡训练和步行训练等。
后期在继续加强前期治疗的基础上,根据患者运动控制能功、肌力、平衡功能等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减重步行、辅助步行、独立步行等。
(2)物理因子治疗:
选用超短波疗法、电磁波疗法、中频、功能性电刺激疗法、隔物灸、电针等。
(3)上肢功能训练:通过有选择的作业活动来提高运动控制能功,维持和改善上肢关节活动降低肌张力、减轻疼痛,提高手的灵活性和实用功能。
(4)功能训练指导:包括日常生活活动指导,辅助器具使用训练和指导,并对有需要的患者进行环境改造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
2、中医康治疗
(1)针刺治疗:采取分期治疗和辨证治疗相结合,取穴以阳经为主、阴经为辅。
(2)推拿治疗:一般在中风后二周开始推拿治疗,以益气血、通经络、调补肝肾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以滚、按、揉、搓、擦等为主。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穴位注射、火罐、中药治疗等。
二、颅脑损伤
颅脑损伤多见于交通事故、厂矿事故;自然灾害,坠落、跌倒、爆炸、火器伤以及各种钝利器对头部的伤害。
常与身体其他部位的损伤合并存在。
首先是对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功能评定主要内容包括:⑴脑外伤严重程度的评定⑵认知功能障碍的评定⑶感知功能障碍的评定⑷行为障碍的评定⑸言语障碍的评定⑹运动障碍的评定。
预防和对症治疗各种外伤后并发症,高压氧,功能锻炼,神经功能和认知能力的恢复。
⑴床上良肢位摆放;⑵定时翻身与拍背;⑶指导体位排痰引流;⑷各关节被动活动;⑸牵拉易于缩短的肌群与软组织,必要
时应用矫形器固定关节于功能位;⑹尽早开始床上活动和坐位、站位的练习;⑺理疗、按摩、针灸、高压氧等。
三、周围神经损伤
【临床表现】
1、伤部检查检查有无伤口,如有伤口,应检查其范围和深度、软组织损伤情况以及有无感染。
2、肢体姿势观察肢体有无畸形。
桡神经伤有腕下垂;尺神经伤有爪状手,即第4、5指的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正中神经伤有猿手;腓总神经伤有足下垂等。
如时间过久,因对抗肌肉失去平衡,可发生关节挛缩等改变。
3、运动功能的检查根据肌肉瘫痪情况判断神经损伤及其程度,用六级法区分肌力。
0级——无肌肉收缩;1级——肌肉稍有收缩;2级——不对抗地心引力方向,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3级——对抗地心引力方向,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但不能加任何阻力;4级——对抗地心引力方向并加一定阻力,能达到关节完全动度;5级——正常。
周围神经损伤引起肌肉软瘫,失去张力,有进行性肌肉萎缩。
依神经损伤程度不同,肌力有上述区别,在神经恢复过程中,肌萎缩逐渐消失,如坚持锻炼可有不断进步。
4、感觉功能的检查检查痛觉、触觉、温觉、两点区别觉及其改变范围,判断神经损伤程度。
一般检查痛觉及触觉即可。
注意感觉供给区为单一神经或其它神经供给重叠,可与健侧皮肤比较。
实物感与浅触觉为精细感觉,痛觉与深触觉为粗感觉。
神经修复后,粗感觉恢复较早较好。
感觉功能障碍亦可用六级法区别其程度:0级——完全无感觉;1级——深痛觉存在;2级——有痛觉及部分触觉;3级——痛觉和触觉完全;4级——痛、触觉完全,且有两点区别觉,惟距离较大;5级——感觉完全正常。
5、营养改变神经损伤后,支配区的皮肤发冷、无汗、光滑、萎缩。
坐骨神经伤常发生足底压疮,足部冻伤。
无汗或少汗区一般符合感觉消失范围。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一)一般检查
三大检查常规。
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相关部位X线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检查: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等(需进一步了解神经损伤的部位、程度、性质等)。
【诊断】
符合上述临床表现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者
【治疗】
一、临床治疗规范
(一)临床常规治疗
1、药物治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的药物治疗、药物对症治疗等。
2、中医中药治疗。
3、经康复治疗后需手术探查或神经移植等。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
1、水肿:药物及理疗,并预以抬高患者肢、弹力绷带及向心性按摩等治疗。
2、挛缩:患者肢主动及被动活动,必要时配带矫形器等。
3、继发性损伤(感觉丧失部位的烫伤、肌无力导导致的意外损伤):抗感染药物、理疗(超短波、紫外线、激光等)。
4、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可采取药物和神经阻滞术等。
5、晚期畸形后的矫形手术或功能重建手术。
二、医疗康复规范
(一)功能评价
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
评价项目如下:
躯体功能评价
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协调评价、平衡功能评价、感觉评价、肢体形态评价、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疼痛评价、、辅助器具使用评价;上肢功能损伤者需进行上肢功能评价、手功能评价,下肢功能损伤者需进行平衡功能评价、行步态分析等。
(二)康复治疗规范
1、物理治疗
(1)运动治疗:主要进行主被动运动、牵伸、肌力及耐力训练、感觉功能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
(2)物理因子治疗:
消炎消肿:选用热敷、红外线、超短波、电磁波等。
促进组织再生:选用超短波、中频治疗等,
3、中医康复治疗
(1)针刺治疗:以选取损伤经络穴为主,循经取穴,配合止痛活血、通经活络等作用的穴位。
(2)推拿治疗:以祛瘀消肿、通经活络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施以滚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火罐、中药治疗等。
4、辅助技术
(1)矫形器:根据损伤情况,主要运用功能位矫形器、固定用静态矫形器、功能训练用动态矫形器等。
(2)其它辅助器具:下肢神经损伤者常用腋杖、肘杖、手杖等,部份患者需使用轮椅、座便器、洗澡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