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心泵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泵的历史与发展讲义

泵的历史与发展讲义

中国泵产业从萌芽到形成完整研发、生产、营销体系,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其发展主要是后五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三十年。

一、我国泵产业的历史追溯我国现代泵产业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当时中国正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基本上没有工业,农业也很落后,偶尔有少量的泵需要修造,这是应矿业开发排水和海运船舶用泵之需要产生的。

据有文字记载:1868年,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开始仿制船用水泵;1885年,山东机械制造局成立,不久就制造离心泵,用于矿山排水;1907年,武汉周恒顺机器厂制造15马力至30马力抽水机;1913年,江苏武进厚生机器厂生产简易抽水机;1914年,上海大隆机器厂(当时该厂占地10亩,有机床100多台,职工300多人)仿制了美国单级离心泵;1918年,无锡协记机器厂制造出14寸离心泵;1923年上海俞宝昌机器厂制造出7寸离心泵;1924年,在常锡地区,利用戚墅堰电厂的余电,采用电动机拖动离心泵,开始了电力灌溉;1930年,上海机器厂以“五福”牌为商标,生产并销售抽水机;1936年,上海永固机器厂(上海真空泵厂前身)测绘德国真空设备,制造了国内第一台活塞真空泵。

整个30年代,仿制泵进入了一个小高潮,至抗战前,上海生产水泵厂家有20多家,他们分别是大隆、上海、新中、黎明、华丰、震旦、实业、怡兴、合众、工艺、万盛、平民、协昌等机器厂,仅仅1935年就生产单级单吸低速离心泵962台。

这说明30年代上海已经是中国水泵制造中心,除此之外,在北京,中法大学铁工厂买进德国、英国泵样机,测绘仿制了1寸至2寸离心泵,在温州永嘉,罗恒发铁厂仿制了活塞式消防泵。

抗战时期(1938-1945),上海,汉口等地的机器厂内迁重庆、四川、云南等内地,在重庆新华机器厂(武汉水泵厂前身之一)已小批量生产离心泵和蒸汽往复泵,在昆明、宜宾、甘肃、江西等地国营军工企业都有零星生产水泵的记录,共计生产手摇泵350台,离心泵44台,蒸汽往复泵3台,另外,1938年四川刘朴、曹瑞芝等工程师发明并研制了水力抽水机(水轮泵)这是中国对世界泵发展史的贡献,在日伪统治区的沈阳、长春、上海、北京都有水泵生产、仅仅在北京,同益机器厂年产1寸至2寸离心泵40-50台。

离心泵 发展历程

离心泵 发展历程

离心泵发展历程离心泵是一种常见的流体机械,在工农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以高速旋转的叶轮将流体吸入,在叶轮的离心力作用下将流体推送到出口。

离心泵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将从古代到现代分别介绍离心泵的发展历程。

离心泵最早出现在古埃及。

公元前21世纪的古埃及,人们已经在尼罗河的河滨利用溢灌技术将水引入农田。

人们发现,在水位较低的地方挖掘一条小河道,引导水流进入高处的农田,可以通过离心力将水提升到更高的位置。

这个过程实际上就是离心泵的初步应用。

到了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研究学者阿基米德发现了重要的原理。

他获得了一个重要发现,即浸泡在液体中的物体会受到来自液体下面的向上的浮力。

阿基米德的原理不仅解释了物体浮力的产生原因,也为离心泵的工作原理提供了理论支持。

中世纪的科学家将离心泵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他们设计了一种叫做“波利奈马”(Pompeii)的机械设备,它是一个直径约为1米的圆环,圆环内安装了一片叶片。

当圆环快速旋转时,叶片会产生离心力,将液体从一个容器中吸入,并推送到另一个容器中。

这被认为是离心泵的鼻祖,为后来的离心泵奠定了基础。

到了18世纪末,离心泵的设计和性能开始得到改进。

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布朗威尔发明了一种带有箅子状叶片的离心泵。

这种泵的叶轮上安装了多个叶片,使泵的效率提高了很多。

同时,法国工程师亨利·米泽耶提出并应用了负斜叶片设计,进一步改善了泵的性能。

19世纪,工业革命的兴起带来了离心泵的大规模应用。

离心泵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中,特别是在石油、化工、水处理等领域。

同时,材料、制造工艺和设计理论的发展也为离心泵的性能提升提供了条件。

到了20世纪,离心泵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

新材料的应用使得泵的性能和耐久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现代离心泵技术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相结合,使得泵的设计更加精确和高效。

总的来说,离心泵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演进,如今已成为一种成熟的流体机械。

泵行业的发展史

泵行业的发展史

泵行业的发展史泵是一种将液体或气体输送至指定位置的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如给水、污水处理、石油化工、能源、农业等。

泵行业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以下是对泵行业发展史的一些简要介绍。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早期阶段,传统的灌溉系统已经使用了一种简单的水泵原理,通过手动操作来输送水源。

古代的泵主要是一种旋转式的设计,通过人力或动物力驱动,如人力操纵的踏板泵、水车和风车驱动的水泵等。

到了18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水泵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最早的蒸汽泵于1769年由法国科学家及工程师考内利在英国发明。

随着蒸汽机的发展,蒸汽泵得到了广泛应用,提供了更强大的动力源。

19世纪是泵行业发展的关键时期。

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机的问世使得电动泵得以应用。

首个电动泵于1838年由法国发明家德莱塞内(Jacques Charles-François Daulyez)创造,并于1852年在法国安装使用。

此后,电动泵成为主流,并且逐渐发展出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泵。

20世纪的泵行业迎来了更大规模和更高效的发展。

首先是工业化的推动,使得泵行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化学工业、自来水、石油炼制和污水处理等行业的发展,泵的类型和规模也不断增加。

其次是科学技术的进步,泵的设计和制造技术得到了提高,出现了更多的创新型泵,如离心泵、螺杆泵和真空泵等。

此外,新型材料的应用、先进的液压控制技术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的出现,也极大地改进了泵的性能和使用效果。

如今,泵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庞大而繁盛的产业。

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泵不断涌现,技术也不断创新,使得泵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在环保、节能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泵的使用和研发对于推动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总的来说,泵行业的发展史是一个与人类文明进步紧密相连的历史。

从古代的手动水泵到现代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泵不断演变和改进,为人们提供了更高效、更安全、更方便的输送液体和气体的设备。

离心泵 的发展历程

离心泵 的发展历程

离心泵的发展历程离心泵是一种常见的流体输送设备,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农业灌溉、城市供水等领域。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经历了数百年的演变和改进。

古代,人们主要依靠人力或畜力进行水的输送。

最早的离心泵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年的中国,当时人们设计了一种由木质材料制成的叶片旋转装置,通过人力驱动使水流动起来。

在古罗马时期,水力学研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诞生了一些用于水的输送的装置,其中就包括一种早期的离心泵,使用了类似于现代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18世纪初,英国工程师约翰·索珀(John Smeaton)改进了离心泵的设计。

他将叶轮放在轴上,并加入了一些曲线形状的叶片,从而提高了泵的效率和输出功率。

此后,离心泵开始普及,被广泛应用于矿山、造船和排水等工程中。

19世纪末,离心泵又迎来了重大突破。

瑞典发明家约翰·阿尔芬·古桥尔(John Alfred Lidström)在1882年设计了一种具有曲线形叶片的离心泵,这种泵叶片的曲线是对称闭合的,使得泵的效率大幅提升。

随后,德国的卡尔·卖磨(Karl Busch)和瑞士的威廉·哈尔特曼(William Hartmann)等研究者也对离心泵进行了改进和改良,增强了其性能和可靠性。

20世纪,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离心泵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并且出现了多种不同类型的离心泵。

如今,离心泵的设计、制造和应用已经非常成熟,不断推动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

总的来说,离心泵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改良,从最早的人力驱动到现代的高效自动化设备,离心泵在提高流体输送效率和降低能耗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离心泵发展历程

离心泵发展历程

离心泵发展历程
离心泵是一种常见的水泵类型,其工作原理是通过离心力将液体从低压区域抽离并推入高压区域。

离心泵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古希腊,当时人们就开始利用木制离心泵进行水泵技术研究和应用。

在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后,离心泵在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迎来了重要的突破。

当时,工程师克里斯托弗·霍克利发明了半
开式离心泵,并将其应用于使用蒸汽动力的机械水泵。

这种新型离心泵设计大大提高了水泵的效率和性能。

20世纪初,离心泵的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工业化
的兴起,离心泵开始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建筑领域。

工程师们不断改进和优化离心泵的设计,包括提高抽水能力、减小泵的外形尺寸和重量,以及提高可靠性和耐久性。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工程学的发展,离心泵的设计和制造技术不断创新。

现代离心泵采用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具有更高的效率、更小的噪音和更长的使用寿命。

此外,离心泵还可以通过电动机、汽轮机等多种动力源驱动,以满足不同领域的需求。

目前,离心泵已成为各种工业和民用领域中最常见的水泵类型之一。

它广泛应用于供水系统、排水系统、空调系统、农业灌溉等领域。

随着社会对能源效率和环境保护的要求不断提高,离心泵的研发和应用仍在不断推进,以满足更高的技术和环境要求。

离心泵发展及研究

离心泵发展及研究

离心泵发展及研究离心泵是一种常用的流体机械设备,广泛应用于石化、冶金、化工、建筑、供水、城市排水等领域。

离心泵具有流量大、扬程高、结构简单、运行平稳等优点,因此受到了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和应用。

离心泵的原理是通过转子叶片的高速旋转使流体能量转化为动能、压能和势能,从而实现流体的输送和提升。

离心泵一般由泵体、叶轮、轴和轴承等组成。

流体从泵体的吸入口进入,经过叶轮的旋转将流体加速,然后通过泵体的排出口排出。

离心泵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世纪的古埃及和古亚述。

当时人们利用简单的离心泵进行灌溉和抽水工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离心泵的原理和结构得到了改进,并应用于各个领域。

19世纪末,随着蒸汽机的发展,离心泵的应用进一步扩大,尤其是在工业生产中的输送工作中。

离心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高其效率和降低其能耗。

为了提高离心泵的效率,研究者们对泵轮的设计进行了优化。

通过改变叶片的形状、数量和角度,可以提高离心泵的效率。

此外,研究者还对流体力学和水力学进行了深入研究,以提高流体在离心泵内的流动性能。

为了降低离心泵的能耗,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方法。

一是通过减小流体流阻来降低能耗。

通过改善泵体的内部结构和表面光洁度,可以减小摩擦阻力,降低能耗。

二是通过改进泵轮和轴承的材料和结构来减小机械损耗。

研究者们开发出了各种新型材料,如高耐磨材料和低摩擦材料,以延长泵轮和轴承的使用寿命,并减小机械损耗。

三是通过提高离心泵的控制系统来降低能耗。

通过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可以实现离心泵的节能控制和智能监测,从而降低能耗。

此外,近年来,兴起了一种新型的离心泵,变频离心泵。

变频离心泵通过引入变频器控制泵的转速,实现泵的流量和扬程的调节,从而提高泵的适应性和效率。

变频离心泵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工况下的需求,还可以实现节能运行。

综上所述,离心泵作为一种流体机械设备,在工业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的不断推广,离心泵的效率和能耗得到了显著提高。

离心泵 的发展历程

离心泵 的发展历程

离心泵的发展历程离心泵是现代工农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泵种。

它的流量范围大,扬程高,运行平稳,功率消耗较小,使用方便等优点,使其成为各个行业广泛使用的泵种。

离心泵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几个世纪以前。

最早的离心泵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水车。

早期的水车由木材和石材制成,通过放水的方式带动转子旋转,从而实现水的提升。

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效率较低,只能适用于小规模的运输水量。

随着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人们对水泵的需求越来越大。

17世纪末,法国数学家教授丹尼尔·贝努利提出了流体动力学定律,通过这个定律,科学家开始深入研究离心泵的工作原理。

18世纪末,德国工程师乔治·约瑟夫·卡瓦利(Georg Joseph Beer)成功地将贝努利定理应用到了水泵的设计中,发明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离心泵。

这种泵采用了动力学理论,通过转速加快和转子形状的改进,大大提高了水泵的效率和流量。

19世纪初,英国工程师约瑟夫·布兰肯希姆(Joseph Bramah)对离心泵进行了改进。

他改进了水泵的结构,增加了叶片的数量,提高了转子的转速,并成功地将离心泵应用到矿产开采、船舶等工业中。

此后,离心泵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工业设备。

20世纪初,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工业对水泵的需求不断增加。

离心泵也在这个时候得到了进一步的改进和完善。

发动机的发展使得泵的动力来源更加多样化,新材料的应用使得泵的耐腐蚀性能更强,流体力学的研究使得泵的性能更加稳定。

同时,各个行业对泵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

离心泵在机械、冶金、化工、石油等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离心泵得到了进一步的技术创新和革新。

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和仿真软件的应用使得泵的设计更加精确,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泵的耐腐蚀性和可靠性,变频调速技术的发展使得泵的能耗进一步降低。

此外,离心泵的智能化技术也逐渐成熟,泵的自动化程度也不断提高。

可以说,离心泵在科技进步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壮大。

水泵历史介绍

水泵历史介绍

泵的发展史最早的泵是在大约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出现的,阿基米德发明了一种泵,称为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至今仍有厂家在生产。

古希腊人克特西比乌斯(Ctesibius)(公元前285-222年)发明的压力泵是一种最原始的活塞泵。

主要用来生产水柱以及从井口举起水。

(至今还保存在古罗马时代的遗址上,如在英国的西尔切斯特(Silchester))。

中国历史上南北朝时期出现的方板链泵作为一种链泵(Chain pump)是泵类机械的一项重要发明。

1475年,义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工程师弗朗西斯科•迪•乔治•马丁尼(Francesco Di Giorgio Martini)在论文中提出了离心泵原始模型。

1588年,义大利人阿戈斯蒂诺•拉梅利(Agostino Ramelli )自费出版了《阿戈斯蒂诺•拉梅利上尉的各种精巧的机械装置》(Le Diverse t Artificiose Machine delCapitano Agostino Ramelli)。

(这部著作详细描述了许多二三百年以后制造成功并成为商品的工具和机械设备)。

其中有关于链泵、水泵、滑片泵的描述。

大約在1590-1600年,齿轮泵被发明。

1635年,德国学者Daniel Schwenter描述了齿轮泵。

1650年,德国马德堡市市长奥托•冯•格里克发明第一台空气泵,不断改进后於1654年设计出真空泵。

1658年,爱尔兰化学,物理学家罗伯特•波义耳和英国博物学家,发明家罗伯特•胡克进行空气泵实验。

1675年,英国国王查理二世的御用机械师塞谬尔•莫兰(Samuel Morland)爵士,获得柱塞泵专利,他设计制造的水泵被当时英国国内众多的工业,船舶应用,以及如水井,池塘排水和灭火。

1680年,约旦出现简单的离心泵。

1685年,法国物理学家丹尼斯帕潘(Denis Papin )进行空气压缩泵高压实验。

1689年,丹尼斯•帕潘发明了直叶片的蜗壳离心泵,而弯曲叶片是由英国发明家John Appold于1851年发明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离心泵发展及研究摘要离心泵是一种通用水力机械,其内部流动情况一直是泵设计人员十分关注的问题,因为泵内流动的优劣直接影响泵的性能。

离心泵叶轮的内部流动是很复杂均三维紊流流动,同时由于受旋转和叶片表面曲率的影响还拌有脱流、回流及二次流的现象,是流体工程中较难的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问题之一。

早在20世纪5O年代,一些专家学者就开始尝试使用数值计算方法来预测叶轮中的流动情况。

但具有完备形态的内流数值模拟,一般认为始于吴仲华教授的S1、S2两类相对流面理论后,叶轮机械内流数值模拟才得到了迅速发展。

迄今为止,国内许多学者已经对离心泵叶轮内部三维紊流数值模拟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并不理想,也缺少实验验证。

近年来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流体力学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发展很快,许多商用CFD软件应用非常广泛,在离心泵内部流场数值模拟上的应用也日见增多。

通过CFD方法对离心泵叶轮内部流动进行数值模拟,了解液流在叶轮过流部件中的速度和压力分布,从而进行叶片的选型、设计和性能预测已成为现代泵技术的重要方法之一。

关键词:离心泵;叶轮;数值模拟目录第1章绪论 (1)1.1 离心泵的发展和应用现状 (2)1.2 本文的工作 (4)第2章离心泵原理及设计方法 (5)2.1 离心泵及其工作原理 (5)2.2 离心泵设计方法概述 (12)2.3 离心泵的部件及工作参数 (16)第3章离心泵内部流场的研究方法 (20)3.1. 紊流理论概述 (20)3.2 无粘性流动数值模拟 (21)3.3 分区考虑粘性效应的数值模拟 (21)3.4 三维粘性数流动值模拟 (22)第4章目前的研究成果 (26)4.1 目前的一些研究 (26)4.2 几种常见离心泵的应用 (28)第5章研究的发展趋势 (31)5.1 紊流模型的研究 (31)5.2 泵优化设计发展趋势 (31)5.3 发展网络生成技术 (33)5.4 矢量化及并行算法 (34)致谢 (35)参考文献 (36)第1章绪论在石油天然气的储存和运输工程中,广泛地使用各种管输流体机械,用来增加流体的能量,克服流动阻力,达到沿管路输送的目的。

离心泵是一种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通用水力机械,它广泛的应用于给水排水及农业工程、工业工程、航空航天和航海工程、能源工程、车辆工程等等。

而且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应用范围正在迅速的扩大。

随着应用范围的扩大,工作环境也越来越复杂,现代工程技术对泵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基于经验和模型试验相结合的设计方法很难达到这样的设计要求。

传统设计方法的一般过程为:设计一样机性能试验检测一制造,这样样品试制和性能检测要经过多次,整个设计也要经过多次重复,显然,传统设计方法的缺点是设计周期长,设计成本高。

产品的开发周期长和设计成本高成为离心泵新品开发难以逾越的瓶颈。

因此,需要探索新的离心泵设计方法。

在传统的泵的研制过程中,一个成功的水力设计模型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性能试验模型修改才能完成,随着计算流体动力学在其它行业的成功运用,现在完全有可能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仿真分析方法来代替性能实验,在计算机上完成初步三维造型设计之后,就可进行流场的校核并预测泵性能,从而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和降低成本。

此外,据全国流体机械及工程国际学术会议上报告:泵是一种应用广泛、耗能大的通用流体机械,我国每年各种泵的耗电量大约占全国总耗电量的20%,耗油量大约占全国总耗油量的50%。

离心泵是各种泵中使用范围最广泛的,而一般的离心泵的整机效率只有50 %一60%,我国离心泵的运行效率平均比国外低10%-30%,节电潜力约为300-400亿千瓦时,因此提高泵的性能和效率,将心水泵效率由三部分组成:机械效率、容积效率和水力效率,主要是水力效率比较低,要想提高水力效率,那么离心泵内部流动的精确计算和性能预测是十分重要的。

因此急需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工作。

充分利用飞速发展的CFD技术来预测离心泵的性能,查明影响离心泵性能的因素,研究一种新的离心泵设计方法,进一步提高泵的效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它的性价比。

1.1 离心泵的发展和应用现状1.1.1 国内离心泵的发展我国的离心泵是由50年代仿苏产品开始的,当时仅生产K型单级单吸悬臂式离心清水泵和凸型单级双吸两端支承式离心清水泵,主要用于农田排灌。

继而沈阳水泵厂又生产一些仿苏石油化工用泵,如DJ . FDJ .,SJ , FSJ,DR ,FDR .SR , FSR型油泵以及FL , BN型耐酸泵等。

60年代,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成系列,生产国内自己的离心泵;清水泵方面由K型改成B型,凸型改成SH型等;石油化工方面由DJ、SJ、FSJ.型改为Y型,FL、BN型改为F型;锅炉给水泵方面还生产DH型等,满足国内绝大部分装置的要求。

60年代末至70年代,国内生产油泵、耐腐蚀泵不仅是沈阳水泵厂一家,生产Y型油泵扩大到上海水泵厂、长沙水泵厂、长春水泵厂、石家庄水泵厂、北京水泵厂、宝鸡水泵厂等。

生产F型耐腐蚀泵的还有大连耐酸泵厂、上海水泵厂、广州重型机器厂、广东佛山水泵厂、天津耐酸泵厂等。

80年代,我国相继引进了国外许可证先进技术,既有石油化工用泵,也有清水泵,也有锅炉给水泵,还有泵用机械密封。

通过引起技术的消化吸收,80年代末一90年代初,沈阳水泵厂利用国外先进技术改造了原Y型油泵为AY型油泵。

沈阳水泵研究所组织重新设计了IH型替代F型耐腐蚀泵,沈阳水泵厂又重新设计了AF型泵准备替代IH型化工泵,从可靠性和效率等方面均优于IH型泵。

通过移植、设计、试制及生产了国产加氢进料泵、焦化进料泵及除焦、除鳞等大型泵,到目前为止,国内所生产的离心泵是型式多样、品种齐全、门类繁多,遍及到从民用到国防,从农业到工业乃至核工业,从山区到平原,从水上到陆地,乃至天空,无处不有。

总之,国内目前可为l00万kW火力发电机组,500万t/a炼厂、2000万t/a输油管线,30万t/a合成氨、200万t/a加氢、100万t/a延迟焦化等装置提供国内的泵类产品。

国内已生产的离心泵的最大流量大于20000m'j/h,最高扬程2800m,最高输送温度400℃,最大驱动功率1 0000kW,最高吸入压力达17.SMPa 。

离心泵是量大面广的产品,进入市场经济后,国内几个大泵厂家都在积极开发自己的泵系列,尽量去满足市场的需要。

沈阳水泵厂是国内最大的泵类专业厂,已被国务院批准为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基地,也被国家经贸委批准为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和电站装备国产化基地企业,属于综合性的泵厂家,代表了国内泵技术水平。

生产的泵类产品,不仅结构型式多,而且品种规格也齐全。

国内不少高精技术泵产品均由沈阳水泵厂制造,如军工用泵、核电用泵、大型锅炉给水泵、焦化进料泵、除焦泵、高速切线泵等。

为了满足需要,泵的结构型式、品种和产量都在不断增加,质量和可靠性也都在不断提高,泵厂数量和规模也在逐渐扩大,使用范围也日益广泛。

从泵的类型来看,目前离心泵的基本结构己发展得比较完善,当前设计方面更多地趋向于设计生产具体工况条件下的专用泵,即所谓工程专用泵。

总之,当前国内离心泵的技术水平通过几十年的发展以及许可证技术引进,从综合技术水平来看,单两级泵方面都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与国外同类型泵相比无差距,有些地方还是国际一流水平,如可靠性、效率、通用化程度等。

而高温高压多级泵在结构型式、可靠性方面已达到国际同类型水平,国内起步较晚,引进技术,消化吸收,从89年、90年开始生产高技术水平泵,逐步开发完善,并替代进口。

与国外差距在于管理落后,导致:(1)交货不及时;(2)铸件表面质量和内在质量不够理想。

建国儿十年的发展,我国离心泵开始是生产仿苏产品,接着为自行设计一水泵行业联合设计、生产国内自己的产品,后来到引进国外先进许可证技术,直到各个厂家自行开发高水平的泵或者是合资这儿个阶段。

泵产品结构型式、系列、品种规格均由少到多,性能及使用范围不断扩大,技术水平由低到高,各个厂家发展各自具有特色的泵类产品:沈阳水泵厂主要有电站(包括核电站)和石化用泵两大部分:大连耐酸泵厂只要以化工用泵为主;上海水泵厂主要是电站和石化用泵两大部分,部分是清水泵:北京水泵厂主要是石化方面为主;石家庄水泵厂是以杂质泵为主;长沙水泵厂主要以大型清水泵和石化泵为主;其他一些厂各有特色。

总之,国内的离心泵是逐年在发展,厂家在增加,品种数量也在增加,工业总产值也在增长,下面列出中国泵业协会所编年鉴统计儿组数字足以证明这点,从泵行业协会165个大小成员厂的初步统计:单级单吸清水泵91年265723台,94年是291943台,96年是439708台;油泵91年8789台,94年是9580台;耐腐蚀泵91年16113台,94年18534台。

93年工业总产值完成374200万元,比92年增长17.7%. 94年工业总产值完成391540万元,比93年增长7.4%95年工业总产值411034万元,比94年增长11.5%年工业总产值完成463829,比95年增长8.6% 。

1.1.2 发展现状(1)我国泵产品图样的来源可联合设计、引进、自行开发等几种(2)关键泵产品从部分进口到现在基本全部国化由于引进产品和KSG著名企业的进入,我国泵的生产能力显著提高。

国民经济部门的主要关键用泵基本上都可以生产。

(3)以CAD为主的新技术广泛应用(4)无堵塞泵和低比转速泵技术取得进展1)我国自行总结出的无堵塞泵设计方法,基本达到实用程度,国内广泛使用设计方法主要包括沿流道中线断面变化规律设计双流道叶轮方格网保角变换方法设计螺旋离心式叶轮;根据叶轮外径、蜗室最大外径和喉部面积二要素设计旋流式叶轮。

2)低比转速泵理论和设计的研究广泛而深入无过载设计方法得到推广应用,采用长短叶片和短叶片偏置取得良好效果。

(5) 轴流泵模型达到国外同类模型的先进水平2004年9月25日至2005年1月16日,全国27个模型,参加了水利部南水北调工程水泵模型天津同台测试。

本次试验领导有力、组织严密、监督公正、数据准确。

模型比转速500~7500基本复盖了轴流泵的使用范围;和原模型相比,效率提高约2%流量提高约5%有7个模型的角度平均效率超过85%已达到国外同类模型的先进水平。

国家南水北调等重要工程的低扬程水泵,大部分将从这此模型中选用。

1.2 本文的工作离心泵叶轮的内部流动很复杂,一般说来是三维的紊流流动,由于受叶轮旋转和表面曲率的影响还伴有脱流、回流及二次流现象,是流体工程中较难的试验研究和数值计算的问题之一。

早在20 世纪50 年代,一些专家学者就开始尝试采用数值计算的方法来预测叶轮中的流动情况。

近年来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流体力学CFD (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发展很快,在离心泵内流数值模拟上的应用也日见繁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