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需坚守的七个品德

做人需坚守的七个品德
做人需坚守的七个品德

做人需坚守的七个品德

1、忠厚

做一个忠实厚道之人,不会贪天之功窃为己有,不会不会为了攀龙附凤而负心薄幸,烦由心生,知足常乐。做人需厚道一点,你给别人一张笑脸,他人回报给你的便是会心的微笑。

2、善良

善良,那是开在人性上的高贵之花。善良不分贵贱,它如阳光般照进人心,温暖你,光明你,净化你。善良的人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无不凝聚着人格的魅力。人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方能使人敬仰。要多存善心,多兴善举。

3、诚信

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人人必备的根本品质。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

4、宽容

宽容应该是一种人类精神,是一种善良,是一种胸怀和气度。穿梭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清清的的歉语,就带来包涵谅解,这就是宽容;学会宽容,意味着不再心存疑惑。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人生更加快乐。宽容,可谓人生重要的处世哲学。

5、谦虚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人人多一点谦虚,社会多一份和谐和安全;家家多一点谦虚,邻里多一份和睦和安宁。谦谦君子,虚怀若谷,一个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肯定会忠实地表现自己,虚心公道,顶天立地,突出自己的才能,赢得威信和地位,却不刻意抹煞或贬低别人,这就是谦虚。

6、正直

生活的大海,深邃浩淼,辽阔无际。生命的航船朝向远方的灯塔,颠簸摇荡,拼搏着前行。正直,是它的帆影,人生远航的画卷被渲染得十分壮观。一身正气,即使霹雳轰顶而色不改;即使狂沙扑面而眼不迷;即使万箭穿胸而志不移。

7、执著

执着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事物认准方向,坚持不放。执着是一段孤独的苦旅,是一种痛苦的蜕变。人生的道路,道砠且长;千万莫要过于自负,容易陷入"固执"甚至"妄执",人这一生,就是一段旅行,只有执着地修缮每一段行程,才能回味感动,才能幸福人生。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让《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 发表时间:2016-05-27T15:15:17.71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6年5月总第192期作者:金雷[导读] 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同时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山东省平度市南京路小学266700 在品德教学中我们要特别关注联系儿童的现实生活,做到有实效性、针对性:课程资源要生活化,教学方式要生活化,要让学生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要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要将课堂延伸至生活,同时要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因此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理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一、课程资源生活化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 如教学《全家福》一课: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爸爸妈妈及亲人关爱自己成长的一些感人故事,并从家中找来一张张温馨而又快乐的全家福照片制成课件。上课时,我用课件展示一张张照片,请学生自己谈谈当时全家人在一起时的感受,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交流自己成长过程中“爱”的故事,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了父母在养育自己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一家人在一起时的幸福快乐,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庭的爱和对亲人的感恩之情。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生动而又真切。 二、教学方式生活化 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生已有的经验上,教学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以促进儿童发展。要不断地丰富和深化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丰富与深化学生的经验也不能离开社会生活实践。在课堂学习与活动中养成的道德行为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可以在各种体验活动中实现。 1.在生活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 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中,为了让学生了解所居住环境的交通情况及人们的交通意识和遵守的情况,我带领学生来到公路边进行实地勘察,让他们记录一定时间内行人违反规则的次数,并进行归因。我还带他们到交通主管部门与交警面对面交流,更深层次了解当地人们违反交通规则的种类及原因,与交警共同研究解决的办法。这样的实践,让学生亲自接触社会中的人与事,在考察与统计中对交通事故的发生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从而对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理解得更深更透。要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与各种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影响中受到教育,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 2.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进行价值引导。 引进日常生活事件中的角色扮演,旨在让学生阅读文本,加上学生已有的经验,再现生活中的某个行为片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更重要的是情境中总是蕴涵着十分丰富的行为思想方面的信息,可供他们观察、体验、探究,从而得出自身的价值判断。 如教学《他为什么朋友多》,在“说说你的朋友”环节,可让学生凭借文本范例和各自的生活经验,进行小组讨论,设计一些场景,再在组内分工合作进行角色扮演,然后全班展示。在展示过程中,教师随机进行价值引导,诸如:你为什么喜欢和他交朋友?你是谁的好朋友?说说理由。学生通过观察、倾听、评价,感悟到只有关爱他人、努力学习、帮助他人、宽容大度的同学才会得到大家的喜欢。这样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 三、将课堂延伸至生活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要善于联结课堂内的生活与课堂外的生活,教学应从课堂生活拓展到儿童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生活,最大限度地、立体地整合各种教育资源。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并通过活动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生活经验。 如教学《保护环境》时,我让学生观察自己生活周围环境的变化。学生在调查中发现学校西侧的现河污染较为严重:河上游有的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常见烂菜叶、枯树枝;河水呈黑绿色,散发着腥臭味,让人避而远之。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不是纸上谈兵呢?于是,我们联系现河管委会,开展了“现河清清”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学校到上游水库这一段河面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有在小区里设置宣传窗的,有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的……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生活即教育。”在生活中,我们所面临的事情何其多,而这些并不能一一从教材中找到答案。只有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才能使我们的品德教学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第一部分前言 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础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 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 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四)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教学目标随着儿童生活及活动过程的变化和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教学时间在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灵活而弹性地延展;课程评价走向开放、多元,全面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二、课程基本理念 (一)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会关心、积极探究是课程的核心 品德与生活教育应当引导儿童在体验自身生活和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会热爱生活、创新生活;在服务自我、他人和集体的行动中,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在与自然以及周围环境的互动中,主动探究,发展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坚守道德底线

坚守道德底线(提纲) 一、明确推出观点:“做人要坚守道德底线”(引出诚信这个话题) 1、故事:撞坏路灯主动赔偿 2、学生发表议论 二、皮斯与达蒙的故事(再次引入诚信的导论) 1、故事的推出及结尾 2、学生的猜想和议论 3、朗诵:爱与善良 三、专家引领 1、出示1993年世界宗教大会提出的四条道德禁令 2、华东师大博士的观点和引导 3、舞台剧《千仍难题》—演绎裘千仞、洪七公等人物 四、归纳:坚持道德底线就是崇高 1、1998年书生何怀宏举行忧国之举,《底线伦理》问世 2、诵读:"你可以做不到舍己为人,但不能损人利己;你可以不是圣贤, 但你应该认同道义和人道;你升不到道德最高境界,但道德的最低下 限必须坚守,这并非将道德降格以求,相反,道德的最低下限正是 通向理想起点的必由之路。" 3、歌曲:《祈祷》 4、号召:坚持道德底线就是崇高

坚守道德底线 高二(14)团支部主题活动实录摘要 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同学,上午好! 大家都注意到了大屏幕上这句发人深省的话,我想要告诉我们的就是做人要坚守道德底线。如果要给道德底线下一个定义的话,应该就是每个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规'范。反之,老百姓会说这个人"不道德"。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可以很好地来阐述今天这个话题。请看大屏幕:(大屏幕展示新闻报道) 同学讲述:"110吗?我们撞坏了路灯。"这句话之前的故事是蔡欣丢与丈夫徐廷生清晨驾车接一位朋友,倒车时不慎撞坏了一盏路灯,但没也谁看见,送走朋友之后他们立即返回事发现场。在寻找路灯管理单位末果的情况下拨打了110。这句话之后的故事是:经巡警指点,夫妇俩先到街道办事处了解到管理单位,再联系问明了具体负责的公司,然后主动上门赔偿,并谢绝了公司因感动于他们的自觉精神提出的折价意见,照4980元灯价加安装费全额赔付。 主持人:看了这则报道我相信读到它的人普遍都会感动。蔡欣丢是这样解释自己的动机的:"虽然赔的钱是大半年的工资,还是有点儿心疼,但要是瞒着不赔,我们俩都会感到心里不安的。赔付了损失就可以坦坦荡荡地做人了。" 话很朴素,谈不上是什么大道理。但它却是做人的硬道理:损坏东西,照价赔偿,这就是做人的道德底线。 同学甲:听了刚才主持人说的话呢,我突然想到了莫泊桑的小说《项链》中的主人公马蒂尔德一直被我们认为是爱慕虚荣的典型,但是她为了偿还那条项链,10年间可以说是含辛苦茹苦,从这点来讲我觉得她甚至是高尚的,因为她是真正遵守了做人的道德底线。 同学乙: 我觉得坚守道德底线这个要求对我们是不是太低了?我觉得对我们的要求可以提高一些。不能只局限于坚守底线,而要向更高更远看。 同学丙: 我不是很同意她的观点,我觉得从小学开始,我们就一直在提倡高尚,伟大,今天道德底线这个问题却让我感觉很陌生。我觉得在我们身边有一部分人他们带着高尚的面具,却正在践踏道德,那些最起码的道德。如果让我在平凡与伟大之间作一个选择的话,我想

教育源于生活 教育回归于生活 (1)

教育源于生活教育回归于生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陶先生认为: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起来才能发生作用。陶先生主张把教育和生活完全熔于一炉。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一个教育者应该谨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源于生活,教育又回归于生活”。我们要抓住生活中的素材,把握生活中教育的契机,让教育和生活真正的成为一体,真正实现“生活即教育”。 一、“生活”的教育需要一双慧眼 在生活中你也许也看到、听到过这样的事:一个蹒跚走路的小孩一不小心摔倒了,年轻的妈妈、或银丝飘飘的奶奶、或健壮的爸爸……飞快地跑过去抱起孩子,一边哄孩子“囡囡乖,……”一边用手拍、用脚跺,一边说:“地不乖,害得囡囡摔跤,妈妈打他,嗯嗯……”可怜的地没招谁也没惹谁,平白无辜地挨了通骂,找了顿打。在这种环境中的孩子,他犯了错,出了问题,他首先想到的是:“是XXXX不好……XXXX也是这样的……”。这不是你我的初衷,也不是你我所期望的。如果我们——开启孩子心智的长者、教师,在给孩子创设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或在传授有关生活、生存的一些知识时,能时刻地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能及时发现生活中可以作为教育素材的点滴事例,及时地引导孩子明白“生活”、学习“做人”。陶行知说的好“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教孩子做人,让孩子学会做人”比什么都重要。而教孩子做人,孩子学做人最好的舞台就是生活。生活是最真实的,生活是最有说服力,生活更是教育最广阔的练兵场。就拿我们的课堂教学、学校教育来说,教师必须把高深的或枯燥的理论与一些生活事例结合起来孩子才能理解、才能心服口服的接受;还要把学习所悟在生活中实践孩子才能真正明白真伪,明白自己在生活中该怎样来生存,我们的教育教学才算达成目标。因此当孩子的生活中有鲜活的事例时,如果我们能及

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美丽的生命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我们的生命人教新课标 《我们的生命》这一课通过让学生在探寻生命孕育、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了解生命成长的不易,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认识到生命是美好也是脆弱的,自己的生命承载着家人的爱与期待,更关系着家人的欢乐与幸福,深刻领会“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从而倍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导入环节以“吃喜面,大家是怎样为新生儿的诞生庆祝的。”这一以孩子们生活为基础的话题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出生那一天,自己的家人是怎样度过的?心情如何?随着学生争相回答,课堂的气氛变得活跃起来。在孩子们情绪高涨之时,我提出:“你是怎样出生的?”这一问题激发学生求知欲,引导学生思考。我利用课件让学生了解生命孕育的过程,观看妈妈怀孕时的照片,想一想,妈妈在怀你的时候会想些什么?当你还在妈妈肚子里的时候,爸爸妈妈有些什么想法、感受和期盼,为了生个聪明健康的宝宝,他们是怎么做的? 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还未来到世上,家人已经倾注了无数的心血和汗水,而且还寄予了很多期望,从而要爱惜自己的生命。 在进行成长过程这一活动前,我布置学生课前和爸爸妈妈一起回忆:你几个月长出了第一颗牙齿?几个月会坐?几个月会爬?几个月会走?几个月会说话?几岁可以自己吃饭?几岁上幼儿园?几岁上一年级?还有你成长中各个阶段发生的有趣的事。孩子们参与的热情很高,纷纷把自己小时候的趣事讲给其他同学听,把自己的照片展示给同学们看,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我在孩子们的欢笑中及时引导,要感谢父母为我们记录这些美好的瞬间。通过交流让学生深深感受到,我们成长中的每一个脚印,都给予了父母、家人的爱。 在学生由衷的发出内心感慨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想一想,我们的生命仅仅

(完整word版)小学思想品德教案

1、小学思想品德教案:《上课守纪律》 <教学目标> 认知: 1.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 2.懂得课堂纪律的重要性,能用正反事例说明上课要遵守纪律。 情感: 1.愿意遵守课堂纪律。 2.对不遵守纪律的行为不满。 行为: 1.听到上课铃声立即进教室。 2.上课不随便说话;要发言,先举手;不做与学习无关的事;不影响别人学习。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使他们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懂得人人遵守课堂纪律,大家才能学习好的道理,从而产生遵守课堂纪律的愿望。 教学难点: 上课守纪律的重要性。 教育过程: 一、想一想(通过学生的实际体验,使他们知道上课要守纪律。) 1.思考:同学们,上课时人人守纪律,大家学习得怎么样?如果有人不守纪律会怎样呢?

2.小结:上课时,人人守纪律,大家能安静地学习。有人不守纪律,就会影响学习,大家都不高兴,因此,课堂纪律大家都要遵守。 板书设计:上课守纪律 二、说一说(使学生知道课堂纪律的基本要求,懂得课堂纪律大家都要遵守。) 出示图一。 1.小组交流: (1)上课铃声响了,教室外活动的同学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 (2)教室里的同学听到上课铃声后是怎么做的? 2.小结:铃声就是命令,听到上课铃声应该这样做: (1)停止一切活动。 (2)安静、迅速、按顺序进教室。 (3)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大家安静、迅速地走进教室是上好一节课的重要保障,这样既不耽误上课时间,又能使大家踏时地上好一节课。而且,课前准备好上课要用的东西,上课用起来方便、节省时间,不耽误听课或做作业。 过渡语:在座位上坐好后,我们该怎样上课呢? 出示图二。 1.小组交流: (1)上课时,同学们是怎么做的呢?窗外飞来几只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同学们没有一个人看,这是为什么呢? (2)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讲,搞小动作,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3)观察老师的表情怎样?你们猜此时老师是怎么想的?

做人需坚守的七个品德

做人需坚守的七个品德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做人需坚守的七个品德1、忠厚 做一个忠实厚道之人,不会贪天之功窃为己有,不会不会为了攀龙附凤而负心薄幸,烦由心生,知足常乐。做人需厚道一点,你给别人一张笑脸,他人回报给你的便是会心的微笑。 2、善良 善良,那是开在人性上的高贵之花。善良不分贵贱,它如阳光般照进人心,温暖你,光明你,净化你。善良的人一举手,一投足,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微笑,无不凝聚着人格的魅力。 人要常怀一颗感恩之心,方能使人敬仰。要多存善心,多兴善举。 3、诚信 诚信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人人必备的根本品质。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实是一种力量的象征,它显示着一个人的高度自重和内心的安全感与尊严感。失去了诚信,就等同于敌人毁灭了自己。 4、宽容 宽容应该是一种人类精神,是一种善良,是一种胸怀和气度。

穿梭与茫茫人海中,面对一个小小的过失,常常一个淡淡的微笑,一句清清的的歉语,就带来包涵谅解,这就是宽容;学会宽容,意味着不再心存疑惑。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中,学会宽容,意味着你的人生更加快乐。宽容,可谓人生重要的处世哲学。 5、谦虚 谦者,众善之基;傲者,众恶之魁。人人多一点谦虚,社会多一份和谐和安全;家家多一点谦虚,邻里多一份和睦和安宁。 谦谦君子,虚怀若谷,一个虚怀若谷的谦谦君子肯定会忠实地表现自己,虚心公道,顶天立地,突出自己的才能,赢得威信和地位,却不刻意抹煞或贬低别人,这就是谦虚。 6、正直 生活的大海,深邃浩淼,辽阔无际。生命的航船朝向远方的灯塔,颠簸摇荡,拼搏着前行。正直,是它的帆影,人生远航的画卷被渲染得十分壮观。一身正气,即使霹雳轰顶而色不改;即使狂沙扑面而眼不迷;即使万箭穿胸而志不移。 7、执着 执着是一种生活态度,对事物认准方向,坚持不放。执着是一段孤独的苦旅,是一种痛苦的蜕变。人生的道路,道砠且长;千万莫要过于自负,容易陷入"固执"甚至"妄执",人这一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为目标的 活动型综合课程。时下的一些思品教学,脱离了儿童的现实生活世界,往往局限于书本的世界,回 避了现实生活,人为地造成了“纯而又纯”的教育。儿童所经历的书本世界无法于周遭的生活自然 地沟通起来。思品教学无法真正触及儿童的真实内心,未能真正从儿童的心灵深处产生和影响。而 真正有效的教学,必须能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从而影响他们的心灵。所以《品德与生活》教学必 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获得愉快地生活, 积极地生活。 本课程具有三个基本特征: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它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其内容涵盖 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和科学教育。内容极为广泛,涉及到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直接 地反映了儿童的现实生活。 下面,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品德与生活》课的生活性。 一、走进生活,热爱生活。 学生的世界是精彩的,也是纯真的。然而,他们再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发现一些和课外书和书本 上和教师所讲的相矛盾的现象,事件、产生许多困惑。如果我们的教学不能解决每天遇到的生活问题、情感问题,就失去了教育的真正价值,在认识这些生活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树立正 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态度等,便是自然的,而不是外加的因素。 儿童的世界,听听他们在说什么;看看他们在做什么,想想他们有什么困惑,便是我们老师应 该做的事情。 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与行为实践实现的。在这样的教学中,教 师不再是知识的直接传授者,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指导者。是 引导、激发和深化儿童活动的人。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亲切体验,而非仅仅 依靠听讲来学习。教学时,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组织、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尽量把学生的目光 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生活世界中去,从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 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中形成。例如,教《美丽的生命》这一课时,我首先安排在 课前先让孩子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走出校园到田野,郊外去观察去发现,去感受美丽的大自然。 在上课伊始,我再播放散文《草》的录音,那优美的词句,那动人的意境使孩子的内心漾起了向往 的感情,陶醉在那诱惑中,紧接着我抛出这么一个问题:在田野里你发现了什么吗?怎么发现的? 一层激起千层浪,孩子的激情被点燃了。结果学生很快说出自己的观察与体会。 生1说:星期天,爸爸陪我去田野里玩。我看见路边的小花开了,田野里一片绿油油的,可美 了。 生2说:星期六,我和哥哥去田野。我们逮到很多蚂蚱,可好玩了。 生3说:我发现树上知了都在不停的叫。 …… 最后,通过学生自己的寻找、观察、感受、交流,使他们体验到任何生物都有生命,大自然就 是由这些美丽的生命组成的。从而使学生理解生命的宝贵,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因此,学生在心灵 深处就有了一种想去保护大自然,爱护小动物的意识。

部编版小学道德与法治六年级下册2课《学会宽容》第一课时宽容让生活更美好练习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二课学会宽容第一课时宽容让生活更美好练习题 一、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完整、最符合题意,请把它选出来,每题3分,共12分) 1、因一件小事同学误解了你,甚至动手伤害了你,你将如何处理() A.绝对不可能主动和好,既然是对方的错,就应该让他先赔礼道歉 B.人要有傲骨怎么能随便低头,举手反击 C.让家长出面解决,如果不行,就告上法院 D.降温,“忍受”委屈,当气氛缓解后,再做解释 2、宽容是大海,是高山,是丝丝春雨,是涵养,是美德,我们要学会宽容,做到() A.宽容对方无意的伤害,不宽容对方有意的伤害 B.宽容既要讲原则又要讲策略 C.宽容意味着时时都要迁就他人 D.宽容自己就是纵容自己 3、人们经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所以我们() ①没有必要为自己的过错而迁就他人、向他人道歉 ②要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他人,能真诚地接纳、理解、原谅别人 ③没有必要约束自己的行为,顺其自然,才是真正的自我的体现 ④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出言不逊,甚至大动干戈,都是很正常的 ⑤要容许自己犯错误,给自己留下改过迁善的机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⑤ D.③④⑤ 4、《尚书》说:“必有容,德乃大;必有忍,事乃济。”这句话给中学生的启示是() A、宽容就能成就事业 B、要包容他人的一切错误 C、尊重是理解的前提 D、要培养宽容精神 二、简答题(10分) 材料一:林肯是美国历史上一位受人尊重的总统,但有一次他的行为引起一位议员的不满,该议员说:“你不应该试图和他们(指林肯的政敌)交朋友,而应该消灭他们。”林肯微笑着回答:“让他们变成我的朋友,难道不正是在消灭我的敌人吗?” 材料二:一位韩国留学生在美国被11名不良少年殴打致死,之后,所有嫌疑人都被逮捕,社会公众和新闻界都呼吁对这些不良少年予以严惩,可受害者的家长却要求尽可能减轻对这些少年的处罚,并主张设立一笔基金,帮助这些少年摆脱残暴、粗鲁和病态的性格。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解读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标解读 一、概说“品德与生活(社会)”新课程 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社会)” “品德与生活(社会)”是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综合课程,是在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和社会等几门分科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加以高度整合而生成的新课程。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主旨是使学生参与自己身边的生活活动,参与社会活动,在活动中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感受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对人、对社会的意义与作用,感受“我”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作用,帮助儿童初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 实行新课程后,小学取消原有的思想品德课、自然课和社会课等三门分科课程。1-2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3-6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 2.为什么要开设“品德与生活(社会)”综合课程呢? (1)现行的分科课程轻视学生的需要、经验和生活;忽略当代社会生活的现实需要;将学科与学科彼此之间割裂,这种割裂限制了学生的视野,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广度。 (2)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课程,它有利于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界限,利于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养成整体意识,形成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3)“品德与生活(社会)”是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原有思品、自然、社会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而形成的综合课程,它具有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及生活教育等多重功能与价值。 (4)教育改革是社会变革、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内容,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不同历史社会时期的需要而发生改变。 21世纪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它要求教育为社会培养具有综合素养、能力的人才,这就相应地要求要从小学起开设综合课程,以适应教育的需要,适应社会的需要。 (5)这门综合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第八次课程改革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彻底性。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改是在深入分析当前社会的特征,充分借鉴国外诸多具典型性和代表性国家课改和课程设置的现状和经验,结合我国各实验地区的实验成果,广泛听取多方经验、意见等基础上,对现有基础教育课程来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设置,不仅仅是将原有的课程换个名称或概念而已,而是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与方式、教学观念、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进行较为全面的改革与创新。 二、什么是“品德与生活” 1.什么是“品德与生活”。 是小学1-2年级开设的,在原有的思品、自然和活动课的基础上经整合生成的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2.它具有如下特征: 一是其内容主要源自于儿童的现实生活。

当众拥抱你的敌人_第27章 坚守自己做人的道德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你不但要在自己的职业中做出成绩来,还要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建立自己高尚的品格。 也许你不会相信,但的确是事实。坚守自己做人的道德,这种投资的价值要远远大于任何能以金钱衡量的货币资本。道德高尚的人,所有的大门都会向他敞开。无论他走到哪里都会畅行无阻,大受欢迎。 某年夏天,一家外商独资企业要招聘1名技术人员,待遇十分优厚。月工资5000元,工资奖金除外,每年还可以到大洋彼岸旅游一次。 自然而然,报考者蜂拥而至。 这样优厚的条件让高工也忍不住参加了角逐。考场里十分闷热,但对于高工来说这些考题都是非常简单。但当他做到第二张考卷的时候,两道令他头疼的问题摆在了面前:“您所在的企业或曾任职过的企业经营成功的诀窍是什么?技术秘密是什么?”这道题对于高工来说并不困难。可高工手中的笔却始终高悬着,捏来攥去,迟迟落不下笔。多年的职业道德在约束着他,厂里的数百名职工还在惨淡经营,他想怎能为了自己的饭碗而砸大家的饭碗呢?他良好的职业操守促使他毅然挥笔在考卷上写下4个大字:“无可奉告。”高工拖着沉重的步子向家里移动着,进门后妻子一再追问,他才道出了答题的苦衷。全家人默默无语。 正当高工连日奔波,另谋职业之际,外商独资企业竟然发来了录用通知。高工技压群雄,白卷夺冠,众议纷纷,成为小城一大新闻。 原来外商是用这道题来考查一个人的职业操守和道德品质的。如果高工跨过了道德这一步,那谁还敢用他呢?一个人,无论面对多大的利益,多么难以抵制的诱惑,千万不可出卖自己的人格。如果一个人过分地追逐名利,将会败坏他的才能,毁灭他的品格,使他做出违背良心的事情来。 无论你从事何种职业,你不但要在自己的职业中做出成绩来,还要在自己做事的过程中建立自己高尚的品格。 无论你现在是在做一个律师、一个医生、一个商人、一个职员、一个农夫、一个议员,或者是一个政治家,你都要记住:你是在做一个不出卖自己人格的人,一个具有正直品格的人。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能有重大的意义,才能取得惊人的成就。你才能成为一个受大众欢迎,并被大众所尊敬的人。

让《道德与法治》课堂“回归生活”

生活是最好的课堂。品德教育源于生活,道德与法治课程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在充满探究与乐趣的童年生活中,学会生活、学会做人。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不断深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小学阶段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重要。小学生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有助于学生们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提高他们在现实社会生活当中的应对能力。将生活化的理念引入到这门课程的学习当中,是出于教学的需要,是为了提升教学效果的需要。小学生对于道德与法治的认知主要通过生活和学习来了解,小学生的思想还处于一个单纯状态,生活与教育给他提供怎样的环境和画笔,他就会逐渐形成相应的道德品质和法治素养。教学中一定要扎实的从生活入手,让学生感知生活,贴近生活,从而帮助他们更好的在生活中应用这些策略和知识。 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生活化”是指教师引导学生从传统的书本学习转向对社会生活的学习,通过学生对自然、社会、事件、人物等的真实感受,在与现实社会的交流与碰撞中产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爱,实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真正达到“知情意行”的自我认知、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过程。 一、将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进课堂,拓宽教材内容 教材不是教学的唯一资源,学生的生活世界、直接经验、感知体验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资源。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了“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实教学内容”和“拓展教学空间”的要求,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要克服脱离儿童生活实际、说教式的教育方式。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尽力做到把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设计时让教材与儿童的真实生活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进入”的通道,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因此,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比如,在《家乡的名片》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学生进一步感受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方式,如视频、图片、动画等将全国各地的特产展示在学生面前,之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家乡的特产有哪些,在学生们回答“牛肉”“长山药”……后,教师再向学生展示事先准备好的各种事物,通过这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物品,使学生的亲切感增强。利用这样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置身于生活化的教学氛围中,使之对知识展开主动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可充分体现教学联系生活情境的主动性,有效提高生活化教学的课堂效率。 二、加强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实践,强化教学效果 思想品德不只是纯粹的理论,而是一个人思想的倾向和行为习惯。因此必须借助于实际的生活体验,让生活体验升华为学生自觉的追求。在教学中,教师必须优化情境,并以优化的情境为空间,以创设情境为主线,根据教材的特点、教学方法和具体学情,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富有情境的氛围,让教学活动烙上生活的印记,使“生活课堂化”、“课堂生活化”,把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教学《在“责任”中长大》这一框题时:我把班级一名家庭困难但自立自强的学生的事迹讲给同学们听:有位同学每天就在我们身边,她的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因病去世,她的母亲在三年前得了重病,瘫痪在床。但就是这位同学坚强地“扛”起了这个家。她每天早早起床,先做饭给妈妈吃,然后喂妈

六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 宽容让生活更美好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六年级第二课第1课时尊重让生活更美好教学设计 出示关于宽容的故事,生阅读并交流: 有这样一个故事,清朝康熙年间有位大学土,名叫 张英。一天,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 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 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 写下了一封回信,并附诗一首:“十里修书只为墙, 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 皇。”家人接信后,让出了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 也主动相让,结果形成了“六尺巷”。这个化干戈为 玉帛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美谈。 思考后交流:这个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 像这样的事情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经常遇 到,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学会宽容他人,原谅和不计 较他人。宽容的态度让彼此心灵相通,相互接纳, 相互理解,宽容是和谐、美好生活的重要基础。 下面就一起来探讨宽容让生活更美好。 结合生活感结合生活感悟,畅所欲言说说:宽容是什么? 答案预设:宽容就是宽宏大量;宽容就是为他人着 想;宽容就是不跟别人计较……[来源学。科。网Z。X。X。K] 教师提示:宽厚和容忍,原谅和不计较他人。宽容

是美德的重要内容。 活动一:事例分析 1、分别讲述故事(1).《张楠的道歉》 (2).《偷橘子》 (3).《收废品的老人》 答案提示: 事例一:谢谢这位妈妈的宽容。如果这位妈妈不宽容,而是指责张南,甚至和张南的爸爸妈妈吵起来,就有可能损害两个小伙伴的友谊。 事例二:谢谢邻居的宽容。如果邻居不宽容,而是指责我偷他家橘子,继而大家都认定我是小偷,会给我造成终生的心理阴影。 事例三:谢谢车主的宽容。他的宽容让收废品的老人如释重负。如果车主非要老人赔偿损失,会让老人本来就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让老人走投无路,甚至可能失去生活的勇气。 2、提出问题:三个故事中都有矛盾冲突,可结局确让人感受到了和谐与温暖?为什们呢? 点拨:宽容让人们彼此宽待,和睦相处,它是我们和谐、美好生活的基础。 讨论、交流1、你有过原谅别人的经历吗?把你当时的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2、你有过接受别人原谅的经历吗?把你当时的感受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活动二:奇特的旅行 教师讲述《宽容城》的故事 教师提问:想象一下“宽容城”三处景点对“宽容城”生活的作用。假如“宽容城”没有宽容,人们生活会是什么样呢?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美丽的生命4》教学设计

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上《美丽的生命4》教学设 计 第一课漂亮的生命 教学目标: 1、通过出现大自然漂亮的场景及动植物,让学生观看生命的多种形状,感受生命的漂亮。 2、明白生命是宝贵的,生命使世界漂亮,自然界的生命也需要我们的爱。激发学生对动植物的喜爱之情,使其关爱动植物。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收集、了解信息的能力以及发觉问题、摸索问题的能力。 教学预备: 1、布置学生带绘画工具,拍照和动植物相处的照片、录像等。 2、视频资料:漂亮的大自然。 3、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漂亮的世界 1、谈话: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漂亮的世界里,草地上,小草在风中起舞,鲜花在竞相开放;小鸟在树林时唱歌,小朋友们在追逐嬉戏……这确实是生命的魅力。让我们来看一下那个充满生气的世界吧! 2、播放视频:漂亮的生命。 3、提问,回答问题: (1)、你觉得生命漂亮吗? (2)、五彩斑斓的生命使那个世界充满生气,同学们,请你说一说,你在校园、街道、公园、森林里都见过哪些生命呢?(学生回答) (3)、想一想,能不能把我们刚才提到的这些生命进行一下分类?(有声的生命,无声的生命、会飞的生命、爬行的生命、会游泳的生命) 4、构思生命的图画 (1)、你觉得这些多姿多彩的生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样的漂亮和欢乐呢? (2)师:现在,大伙儿拿出画笔来,构思一幅有关生命的画,能够自己创作,也能够小组合作完成,我们比一比谁的想象力最丰富,好不行! (3)、说一说:你们的图画里描画的是什么?什么缘故如此画?你认为这些生命什么缘故是漂亮的?(教师组织学生汇报和展现自己图画的涵义,并给予适当评判) 5、小结:从同学们的图画和介绍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生命的漂亮,正是这些漂亮的生命给我们的生活增加了幸福、欢乐,把我们的世界装扮得如此美好! 二、讲故事:我和我的动植物朋友 1、谈话:我们人类和动物、植物一起生活在地球那个家园中,应该成为和谐相处的好朋友。 2、教师讲故事:在老师的家里呀,养了一对儿爽朗可爱的小金鱼儿。每天早上,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儿,确实是给小金鱼儿喂食,小金鱼儿一看见我来了,迫不及待地浮出水面,张大

恰到好处的做人方式_第一章恰到好处地坚守--做人要守住本分,不可越过底线

有记者在采访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时提了这样一个问题:"您在哪里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 对方回答说:"在幼儿园里。在那里,我学到要诚实守信,不能讲假话,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做错事要表示歉意等做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这就是良心,是做人的底线。" 坚守做人的最高境界--忠诚 关键词:做人根本·忠诚·道德取向 适用情景:在工作、家庭、事业中,不知道该以何为道德取向时,可查看学习此方式。 一个真诚的人,他不仅说话做事不搞欺骗,而且还具备做人的最高境界--忠诚。 忠诚在做人问题上是有生命力的。例如,许多外国企业在用人之道中首选目标是考验员工的忠诚。一个不忠诚的员工,往往会把公司看成是福利机构,或是自己另谋高就之前的脚踏板、垫脚石。他工作没有责任感,公司的兴衰荣辱和他没有关系。这样的员工完全游离于公司利益之外,又如何谈得上忠诚呢? 在人类的道德取向上,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忠诚都有融会贯通之处。西方人最鄙视说谎的人。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说几句假话,但他们的母亲认为这几句谎言会给他将来为人刻下烙印,为免于他将来受人唾弃,做母亲的会对孩子进行说理教育,让他们认识到说谎所产生的恶果,比如无人信任、使自己丧失信誉、难以在社会上立足等。东方人更是将忠诚视为为人的美德,称其为最有价值的"人格天条"。 现在图书市场上有一本畅销书《忠诚胜于能力》。这本书之所以畅销,关键之处就是它提出了"忠诚不仅是一种品德,更是一种能力"的新时代观。 忠诚有如下五项标准: 第一项标准: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在个人利益上不会斤斤计较。 第二项标准:勇于承担责任,有任务不推诿,工作出现失误不找借口。 第三项标准:总是站在公司的立场上开展行动,即使在无人知道的情况下,也会主动维护公司利益。 第四项标准:决不利用职权或职务之便为自己谋取私利。 第五项标准:忠诚不表现在口头上,而是拿业绩来证明自己是忠诚的。 一个人的忠诚之心表现为: 第一,忠诚于国家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让品德教育回归生活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儿童的现实生活对其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具有特殊价值,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把生活材料引进课堂教学,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注重让学生在课前收集信息,课上展示,交流信息,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并结合游戏表演等形式丰富儿童的感知世界,强化体验,在生活中实践。使学生在生活的丰富多彩、有血有肉的感性材料中学习道德知识,熏陶道德情感,形成道德行为。 一、课前,调查生活 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活”的源泉。品德课前的生活调查,让学生与真实的社会生活面对面的接触,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学习道德,将能为品德课的教学提供第一手素材,同时也拉近了品德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距离。为此,课前,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道德基础,让学生通过生活调查积累生活材料,借助已有的道德经验,为直奔主体教材的学习“铺路搭桥”,为实现该课的道德认知教学目标起到铺垫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在上课前教师先组织引导学生通过了解、调查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交通现状、交通事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对于社会生活的重要意义,使学生警醒。进而懂得遵守交通法规要靠自觉,懂得珍爱生命的重要性。 二、导入,再现生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心理学家罗杰斯也说过:“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是保证有效进行教学的主要条件。”教学导入时,恰当地运用形、音、色俱佳的现代教学媒体,把现实生活中鲜活的场景再现于课堂,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真正的生活气息,不仅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而且还能为课堂教学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珍爱生命遵守规则》时上课伊始,以真实的交通事件和交通事故的录像开课,这样能一下子就把学生带进所创设的情境中去。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目前交通安全的现状,一幅幅触目惊心的画面,直观形象的视频不仅带给学生发自内心的害怕,更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不遵守交通法规会给自己、他人带来多大的伤害啊!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遵守交通法则、注意交通安全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生命的情感,从而导入新课。 三、课中,体验生活 育情悟理是品德课达成教学目标最重要也是最关键的环节,因为“情”是通向“理”的桥梁,“情”和“理”又是促进学生“知”“行”统一的纽带。

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实录美丽的生命_人教新课标

四年级上品德与社会教学实录-我们的生命人教新课标 【课前准备】 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经历中有一段时间发生的事,脑海里根本找不到记忆,知道是哪个时期吗?如果要填补这段空白记忆,你最想知道什么?拿笔写下你的想法吧! 带着这些问题,回家采访一下家人吧!别忘了把你最感兴趣的事记录下来,如果家人收藏了一些见证你成长的纪念品,可要带到课堂上来哟! 你在妈妈肚子里时,为了你的营养、平安、健康,妈妈吃东西有什么改变?妈妈又是怎样保护你的?妈妈生病了怎么办?还有,爸爸、爷爷奶奶,家里的亲人们此时都会做些什么呢?…… 一个新生命即将降临人间,家里人会是怎样的心情和感受呢?回家采访家人,请他们回忆一下,你出生的那天他们是怎么度过的? 【教学目标】 1.通过探寻自己的生命历程,了解成长的不易,知道自己的生命承载了许多亲人的爱和期望。 2.知道生命是美好的,但也是脆弱的,懂得要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在探寻生命孕育、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了解生命成长的不易,感受生命成长的快乐。

【教学难点】 知道生命是美好的,但也是脆弱的,生命的成长承载着家人的爱与期望。懂得要珍爱生命。 【教学过程】 师:现在,我们就开始上课了。 活动一:填补空白记忆,感受生命成长的不易 师:同学们,刚才那段音乐曾经在哪儿听过? 生:我们在一年级音乐课上学过。 师:你的记忆力真不错!再问问你,最早能记起几岁发生的事? 生:(想了想)三岁。 师:你们呢?请大家用手势告诉我。 师:看来多数人记得三、四岁时发生的事,那么再早一点,做婴儿时,出生那天,在妈妈肚子里发生的事,你们脑海里有记忆吗?(学生不约而同地摇头)这节课刘老师就带着大家来寻找这段记忆,填补记忆的空白,好吗? (一)看课件《小生命的孕育》 师:我们的生命就是从这个受精卵开始的,(板书:我们的生命)受精卵怎样长成小宝宝的,想知道吗?我们来看看。 播放课件:小生命的孕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