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章谨献给出生于70年代的一代人
写给70后的文章

写给70后的文章写给70后的文章:此文献给70后的我们70后的我们,属于我们的青春,在无意识当中,已悄无声息的离我们远去。
惊诧间,看到自己已经步入中年的行列。
曾经,青春年少的时候,疯玩过酒吧,在那里挥霍着青春时期的驿动。
70后的我们,生在一个刚刚饱和,不太富裕的年代。
年幼时,没亲身领略过所谓的大锅饭,只听上面的大哥哥、大姐姐她们议论过,父母生我们时,落后了大锅饭年代后。
小时候,稚嫩的声音演绎过那个年代的童谣,追逐过田野里鬼精的蜻蜓,幻想过月宫里的嫦娥,窥视过旷野里诡异的磷火。
年少时期的幻想,慢慢的随着岁月轮子的推动,记忆当中的年少和青春,也渐渐的消失在70后的我们的眼线里。
70后的我们,担负着家庭的责任,小心翼翼的维护着平淡的婚姻,呵护着渐已长大成人的孩子,堪忧着着生活中的柴米油盐。
内心的躁动不安,想要发泄,但是不敢一丝一毫的流露出来。
想过跟青春一样的放肆,想过频频的多接触异性,也想过标新立异着自己。
但,我们是70后,思想的束缚还没彻底的解开。
驿动不安的心,丝毫没受到年轮的限制,而停止了平息。
70后我们,像一把锋利的刀子,磨平了青春的轻狂,印上了中年醇厚的理性美。
理性的我们,没有九十年代的痴,没有九十年代的狂,更多的诠释着七十年代的梦想,跟随着九十年代的心,像个汹涌的大海一样,一浪推过一浪。
70后的我们,理性的正确对待网络。
网络的虚幻,丝毫没影响到70后我们的真实告白,谨慎的交友,谨慎的选择网站,大胆诠释着自己的想法,用键盘敲打着真实的文字。
70后的我们,用狂热的心,拥抱着中年的来临,对青春的已逝,不再那样的恐惧,相反的是窃喜,因为只有经历过了青春的驿动,你才能领略到中年的魅力。
将此文献给70后的我们,愿70后的我们放飞着心灵的束缚,一起翱翔在中年广阔的蓝天下!写给70后的文章:写给奔四的70后如果说成熟就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麻木不仁和云山雾罩,那我宁愿永远长不大,陶醉在电影《铁钩船长》快乐的“梦幻岛”上,做一个勇敢的小飞侠;如果说成长必须以营销秘籍,消费指南,人生宝典和厚黑学铺路时,那么我宁愿优雅的保持世间仅存的浪漫与忧伤,把痛心的脆弱与认真当做琴弦,轻轻拨动,让它流淌出生命的低吟高歌。
写给70后,一个年代的感触陈之耶

写给70后,⼀个年代的感触陈之耶写给70后,⼀个年代的感触【⽂/陈之耶】有⼀种记忆,叫咱们的70后。
有⼀种回不去的童年,叫70年代。
青涩,这是童年才能拥有的,⽽且,是不可复制的,是独⼀⽆⼆的。
就像没有成熟的苹果,不能吃,但却有完美清新的绿⾊果⽪,没有被污染,沒有被⾍⼦叮咬,保持着完美的果⾁。
童年时期,或许,你会为沒有买到⾃⼰喜欢吃的冰淇淋⽽郁闷半天。
或许,你因掏了鸟窝迟到被⽼师罚站、写检讨⽽懊恼。
或许,你会对班⾥前排的⼩妹或⼩哥哥有异样的感觉,或者,你略施⼩计,三下五除⼆,不费吹灰之⼒就把他(她)弄到了⼿,且沾沾⾃喜。
落花有意,流⽔⽆情的单相思、暗恋已久的你,有点窃喜,窃喜之余,⼜暗⾃窃笑……但是,多年以后,你想起这些事情,觉得有点冒昧,有些⽆知⽽妄为,你会说,那时候,我青涩⽆知,情窦初开,脸⽪咋就那么厚呢,我真淘⽓,真可爱。
所以,朋友,这⼀份青涩是值得曾经拥有和⽇后怀恋的,那是⼀种值得回味的童年味道。
时光如梭,⼈⽣匆匆,转眼间已是⼈到中年。
70后童年的记忆,渐⾏渐远,绝尘⽽去。
青涩年华的悄然撤离,成为⼀个时代的封存。
我们总以为⼀辈⼦很长,不经意间,岁⽉的年轮已悄悄地在我们的脸颊上留下了或深或浅的痕迹,增添了流年的风霜。
晚风吹打窗棂,⼼沉溺在夜⾊中,有⼀种再见时光的感觉。
像前世的因缘,我们打马从容或不从容⽽过。
在我们少年⽩马梦醒,由⼀位春风得意的翩翩少年悄然变成了中年油腻⼤叔和唠叨⼤妈时,⼼中不免会潜滋暗长出⼀丝⼀缕的淡淡的酸楚,有对岁⽉洗尽铅华的不舍,也有对青春转瞬即逝的⽆奈。
70后的⼈,⽣于上世纪七⼗年代,第⼀批都已经50了,最后⼀批也41了。
70后的⼀代,已经站在了四⼗岁的尾巴上,告別了风华正茂的年纪,历经风风⾬⾬、坎坎坷坷,⼀不⼩⼼,不经意间,⾛进了不惑之年。
真的不敢细想岁⽉,细思极恐,⼀晃就奔五⾛在了知天命的路上了,甚⾄是⽆声⽆息地向着⽼年悄悄前进。
70后不必装嫩,但也不愿意⽼态龙钟。
谨此献给1970-1989出生的人

谨此献给1970-1989出生的人人生如戏,一晃几十年,有些东西你是否快要遗忘了呢?细细的品吧!这是只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美好回忆,趁年轻复习一下~~那些年一起长大的玩伴,你们还记得我们焗出来的番薯是什么味道吗?还有鸡蛋、玉米。
家住在大小河两岸,妈妈常告诫不要到河里游泳,时常是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宁愿被捉到挨打,也不愿意放弃亲水的诱惑,幸亏还没被来势汹汹的河水给淹死。
虽然这弹弓没我做的漂亮,马力也不够我的厉害。
但记忆中好像还从来没有打下过小鸟。
士无怕死之心,将岂有贪生之意?自己身经百战,杀敌无数。
ak7只发一弹,杀一人。
当没有植物的籽时,就用纸弄湿后,碾成粒代替。
翻花绳因为小时候动过手能力还行,这个玩意,看一遍大一点的小伙玩自己就能照着做出来,并且玩遍大街小巷。
小时候读书是很认真的,书本的皮没有一本是好的,常被老师笑道,用功的孩纸就是不一样,读破万卷书,将来必定是个大学生。
那时这一辆,我们还能做两个人呢。
潮汕话叫:大啦吧。
虽然自己不是骑这种大啦吧,但是放学的路上这风景不少见,自己好奇也换车骑过,发觉能这样骑车的绝对是高手(不习惯摔过好几次)每到课间,就用粉笔在水泥地或者操场画这个来跳。
玩这个的不一定是女孩,男的也不少玩,哈哈。
玩泥巴,不是什么季节都有的玩的。
一般是等到小河或小水潭的水少了,泥土出现了,再采来玩。
吹泡泡有时比着谁吹的多谁吹的大。
弹珠子。
橄榄核不记得是哪一个季节了。
当黑橄榄熟了。
大人买来卤在家里。
每餐吃完,就把桌上的橄榄核收起来。
去与伙伴“掉榄核”。
有时输光了。
还把未吃的抛开,取核,被老妈骂了。
小时候总觉得贝壳很漂亮总想戴一个在脖子上。
家里面,老爸的木工工具,我拿来自己做木剑、乒乓球拍、陀螺。
陀螺,男孩子玩的比较多。
有时脱绳的陀螺会砸到人和自己,记得有几次,陀螺脱绳之后飞到瓦房顶上了,拿不到了。
最先自己做陀螺的时候都做的很丑,越做越漂亮。
你买哪个?东南西北?里面绝对是不同的惩罚。
自己制作的纸风车,然后迎着风奔跑。
关于70后的回忆文章欣赏

关于70后的回忆文章欣赏“70后”的概念最先是在诗歌界兴起的,主要指上个世纪70年代出生的青年作家群体。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70后的回忆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参考!关于70后的回忆文章篇【1】70后的记忆渐行渐远......曾经校园门前那条长长的河堤,曾经教室西边那方碧草芳萋的百草园,还有在河堤漫步、在百草园读书的你、我......只是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相聚在熙熙攘攘的饭店里,推杯换盏之间我们感慨岁月的转瞬即逝,我们扼腕叹息曾经青葱岁月里太多已做过的笨拙的傻事和未来得及做的太多的遗憾,我们回忆着曾经那份略带青涩的美丽......我们笑着,眼角皱纹弯弯,我们说着,言辞之间豪放尽显,岁月褪尽了曾经的稚气,年华给予了我们一种别样的美丽。
记得那时的你,上课铃声已响,你怕迟到挨批,一跃翻窗而过的轻盈,还记得那时的你,学习很好,是很多老师眼里的宠儿,我不服气,一年之后与你成绩不相上下,出人意料的考上了师范.....我在努力的回忆着,在记忆里搜索着与你有关的东西,记忆像一道七彩的虹,绚烂的美丽着,只是你在虹的一端里隐隐地飞舞着,模糊而又模糊,任我怎么想,却已记不起你曾经的摸样来......今天我坐在电脑旁,敲打的是键盘,敲打不出的是记忆,曾经那样刻骨铭心的记忆痛彻心扉,现在在记忆里却已渐行渐远,尽管隐隐的我知道,曾经我有一段青葱时代的记忆,它很美,很美,很美......只是很美,有色彩却没有轮廓......所以我已经无法再用语言喋喋不休的、不知疲倦的讲给你或者是我的朋友听了,所以回忆也就没有了倾诉,没有了委屈,没有了怨恨......尽管我知道它是存在着:存在于我低头的叹息间;存在于我独立寒秋的沉思间;存在于我默然的微笑间;存在于音乐缓缓流进心海的波光旖旎间......四十岁的女人,生活的磨砺让心结出了茧,不在细腻,不再敏感,不再于风花雪月里品读生活的浪漫,人生多了几分从容与淡定,而在从容与淡定中回首与思索往事,让自己多几分智慧与豁达。
送给生于70年代的人

送给生于70年代的人曾经骑着28车子上学,不知道什么叫零用钱,没有下午茶的概念,更没有夜宵的流行,很羡慕有一条穿皮带的裤子……曾经把金利来视为奢侈品的人,生于七十年代,是令人兴奋的,因为这使我们能够有机会目睹六十年代的种种艰难历程,也能有幸体会八十年代的一切流行步伐。
生于七十年代是令人骄傲的。
因为我们更能理解世界的真实。
同样,也更能玩味生活乐趣。
生于七十年代的我们,是最后一拨这样的人:⏹是最后一拨对这样一句话耳熟能详的人--“为革命--保护视力,眼保健操--开始……”;⏹是最后一拨男女生明明互有好感,却故作嫌恶状,在课桌上刻三八线的人;⏹是最后一拨在小时候写作文时,言必称--“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或“改革的春风……”之类的人;⏹是最后一拨学校开会一冷场有事没事就开唱'没有花香, 没有树高'⏹是最后一拨这样的女孩子--春风越吹越暖,明明早就心痒难搔,却硬着头皮按兵不动,互相观望,最后都快放暑假了,实在熬不住了,才约好第二天同时穿裙子,谁说话不算数谁是小狗;⏹是最后一拨在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时,还见识过BASIC语言的人;⏹是最后一拨有过小时候要到别人家看电视,死活赖着不肯回家,被爸妈打的人;⏹是最后一拨过六一节还必须找齐了白衬衫、蓝长裤的人;⏹是最后一拨和泥巴、过家家、弹弹子、拍画片,背着军用水壶,揣着茶叶蛋春游的人;⏹是最后一拨在小学劳动课上还去打扫厕所、捉苍蝇老鼠的人;⏹是最后一拨对五讲四美三热爱倒背如流,但始终也没搞清楚什么时候才能练成四有新人的人;⏹是最后一拨告诉自己,要有理想有信念,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走在路上看见方格子地砖想着跳房子,跳橡皮筋的时候唱“我爱北京天安门”,每个月存5元指望小学毕业去看天安门的人;⏹是最后一拨看过黑白小人书《岳飞》,《丁丁历险记》,《烈火金刚》,《七剑下天山》的人;⏹是最后一拨享受过最纯最动人的日本动画片,到八十岁仍能张口就来一段《铁臂阿童木》主题歌,到九十岁仍记得《森林大帝》里的小狮子LEO、花仙子和李嘉文、咪咪、来福、娜娜小姐、蓝精灵和格格巫、龙子太郎、一休和小叶子、新佑卫门,自认为曾看到过最好的动画片的人;⏹也是最后一拨享受过品质最佳的国产动画片的人--《九色鹿》我们看一回感动一回,《天书奇谭》让我们第一次明白了狐狸精是什么东东、《大闹天宫》让我们初具审美情趣,《没头脑和不高兴》寓教于乐,《大林和小林》够曲折,《哪吒闹海》豪气冲天。
献给70年代的回忆,好怀旧!

献给70年代的回忆,好怀旧!70年代末,一碗水饺两毛钱。
人民大会堂前的巨幅列宁像和斯大林像。
......................................................................五星帽,军绿衣服,军挎……这是那个时代的时尚。
......................................................................那时候已经可以私人做生意了,图中登山轮的师傅现在大概已经是老富翁了吧。
......................................................................天真无邪的孩子们,他们不知道当时的时代正在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然而现在中年的他们可以给他们的孩子讲当年的故事。
......................................................................天安门广场长安大街。
现在变化不大,但马路更平整了。
最具时代特色的三口之家标准照......................................................................排队买早点。
可以肯定一点的是,那时候绝对没有地沟油。
......................................................................农贸市场买水果。
虽然已经改革开放,但那时候农贸市场还是国营的。
......................................................................一些农民自己把种的菜挑到城里去卖,改革开放了,可以私人做买卖了!......................................................................上海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小巷子江南的女工们正在挑选蚕茧28大凤凰牌自行车,一个时代的记忆啊。
致我们年近半百的70后 (1)

致我们年近半百的70后流水有声,岁月无痕,不经意间我们70后已年近半百。
五十而知天命,我们要知天而乐命,是小草就该俯贴大地,是大树就该耸立云天,是苍鹰就该遨翔太空,是蛟龙就该翻腾四海……万类生灵没论高低,各得其所,各安其命。
我属于小草的命,不敢有耸立云天的梦想,安于荒野,纵然烈火焚烧,来年,依然郁郁葱葱,用生命之绿点缀大地。
年近半百的我们70后,不敢妄言饱经风霜,但至少都是个有故事的人了,该长身体的时候,恰逢集体化,食不裹腹,穿不御寒。
该长知识的时候,家庭供不起,国家供不起。
我们这般人,绝大多数连初中也毕不了业,至于读中专和大学,简直是凤毛麟角了。
我属于幸运的人,兄弟姐妹6人唯我学业好,父母硬着头皮供我读书,而学费是东拼西凑的,感恩所有帮助过我的人。
改革开放,我们还是天真少年,就汇入打工的洪流,到北上广深,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成为共和国第一代最年轻的城市农民工,我们不愧是时代的拓荒牛。
岁月荏苒,而今,年近半百,面对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就算你再努力,外语和计算机这两块短板,怎么补也是缺陷。
而成长在互联网时代的80后、90后小弟妹们如鱼得水,事业风生水起,我们何曾不徘徊过,困惑过,忧虑过,但经年磨炼出铁的意志告诫自己,路在脚下,要愤然前行。
年近半百的我们70后,经历过世事沉浮,品尝过人生百味,自然而然看淡名利,注重情义。
钱多钱少,养家就好;位高位低,工作就好;人美人丑,健康就好,这些话常记挂心头。
父母若在,已是耄耋之年,为人子弟要尽子责,能孝敬父母,是我们的福份。
父母在世的时间不长了,再忙也要常回家看看,莫让"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成为永远的遗憾。
年近半百的我们70后,是家庭的脊梁,家是靠养的,谁都得珍惜自己一份工,源源不断的工资收入能养好一个家。
我们的子女大多20出头,心智尚未成熟,为人父母的我们,要把子女当朋友,做儿女们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年近半百的我们70后,且行且珍惜,珍惜身体,珍惜亲人,珍惜朋友,珍惜社会。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生于70年代心灵史(添加中)

第一章留一片绿地给自己别让岁月带走世界越来越快,快得每个人都象一只陀螺,想停下来都不可能;地球越来越小,小得我们在一张床上都睡不踏实。
历史已经进入2008年,当国人都被久违的北京奥运冲昏了头脑的时候,不知道有没有这样考虑过这个年份的另一层意义:2008年是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一代走向成年的年份,而在这一年,这个世纪60年代最早出生的人也即将迈入知天命之年。
60年代、70年代、80年代、90年代,如果在时代的座标上,把这些年代出生的人们的生存图景连线描述,将是一件很有意味的事。
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我总觉得,在当下的中国进行代际研究,是研究社会变迁和未来走向的一个必不可少的视角。
只有用显微镜透视各代人的不同切面,我们才会真真切切地在苍茫的大地感受到风从哪个方向吹。
只可惜,用数学方程式那样严谨地研究从生于60年代到生于90年代的“代际抛物线”,显然还是一堂陌生课。
尤其可笑的是,谈到某一代人,人们习惯于用一种标签式的概括来彰显自命不凡,比如迷茫的一代啦、垮掉的一代啦,不一而足,可是,真的如此简单么?我讨厌给一代人的脸上贴标签,其恶心程度丝毫不亚于早先给死刑犯背后插上木牌,但我偏执的认为,如我这般生于70年代的一代人的承载、命运、挣扎、苦闷,都有着相似的轨迹,“人生到处何所似,恰似鸿爪踏雪泥”。
我不想用过于繁琐的学术程序来证明我们身上到底有多少相似之处,如果非要证明我们的感同身受在大时代的位置有如何的重要,恐怕只能皓首穷经不可,只可惜,这是一个“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的年代,用未来学家托夫勒的话说,这是一个产消合一的年代。
只要在属于我们这代人的BBS上,用一颗真诚的心说出你自己的故事,就会产生“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效果,丝毫不亚于千年以前的韩信点兵。
这种发自内心的呼唤难道不比貌似理性的样本和调查更能说明问题么?2007年的春节,我回了趟老家,好久没有见到高中同学了,还记得我们这群意气风发的少年当年唱着罗大佑的《恋曲1990》走进了高中校园,“乌溜溜的黑眼珠和你的笑脸,怎么也难忘记你容颜的转变,轻飘飘的旧时光就这么溜走,转头回去看看时已匆匆数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文章谨献给出生于70年代的一代人
70年代出生的人是中国历史上最难受的一代人,70年代出生的人有着这样那样的故事,有着不同的人生和感情经历.
70年代出生的人是高考没有改革的年代参加的高考.高中的时候经历过3点一线的学习生活(课堂--宿舍---食堂)
70年代出生的人是唯一看过电影少林寺5遍以上的人.
70年代出生的人是接受计算机启蒙教育接受过BASIC语言教育的人(这样的语言现在计算机时代已经过时了).
70年代出生的人是听着邓丽君,罗大佑,姜育恒,齐秦,菜琴等等老一派歌手的歌曲长大的人.(那时的的流行歌曲可以算是刚刚起步的歌曲).
70年代出生的人是经历过76年3位伟人去世的一代人,那时的70年代出生的人什麽也不知道.
70年带出生的人大多数在95年前后参加工作的,到了98年就取消了福利分房,什麽也没有分到的人(他们刚刚参加工作要资力没资力要关系没关系).
70年代出生的人所经历的感情经历几乎都是经人介绍的才步入婚姻生活的.
7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在单位工作是举步为坚,50年代,60年代的人还担任着重要的领导角色,没有70年代出生人的机会.
70年代出生的人,现在正在经历着上有老,下有小的尴尬年代.赡养老人,抚育孩子. 70年代出生的人,是现在正对社会经济负责的那一代人,承担着社会最主要的经济责任.
70年代出生的人,是兄弟姐妹众多的一代人,他们都要在彼此之间建立一定的良好关系,承担着兄弟姐妹的众多的责任.
70年代出生的人,在60年代人眼里是叛逆的一代,在80年代人眼里是过时的一代. 70年代出生的人背负着太多太多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但是享受社会物质的文明是最少最少的一代人.
70年代出生的人有着种种意义上的不幸,有着种种生活上的无奈,有着很多很多的尴尬.
此文章谨献给70年代出生的人.能有幸阅读此文章的70年代的人,希望有所感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