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鉴赏课件
四年级现代诗歌阅读课件:徐志摩诗歌鉴赏

徐志摩诗歌的情 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诗歌中的 情感主题
徐志摩诗歌的情 感表达技巧
徐志摩诗歌的情 感表达效果
01
徐志摩诗歌的主题思想与价值
爱情主题
徐志摩诗歌中的爱情描写:真挚、热烈、执着 爱情主题在徐志摩诗歌中的地位和作用 徐志摩诗歌中爱情主题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徐志摩诗歌中爱情主题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自然主题
自然主题在徐志摩诗歌中的 体现
徐志摩诗歌中的自然元素
自然主题对徐志摩诗歌的价 值
自然主题对现代诗歌的影响
哲理主题
徐志摩诗歌中的哲理思想:探讨 生命的意义、价值与追求
徐志摩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抒发 对亲情、友情、爱情等情感的感 悟与思考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徐志摩诗歌中的自然描绘:表现 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以及对自 然的敬畏与赞美
教育经历:先后就读于上海 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 北京大学
出生背景:1896年出生于 浙江海宁
留学经历:1918年赴美留 学,1920年赴英留学
文学成就:新月诗派代表诗 人,作品风格独特,广受读
者喜爱
逝世原因:1931年因飞机 失事遇难
徐志摩的创作背景与特点
徐志摩的生平经历:简要介绍徐志摩的出生背景、教育经历、职业成就等。
他的自然诗在语言上 简练、质朴,富有音 韵之美,读来令人陶 醉
哲理诗
徐志摩的哲理诗作品:《再别康桥》 诗歌中的哲理思想:对人生、爱情和社会的思考 诗歌的艺术表现: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意象运用
哲理诗在徐志摩诗歌中的地位:代表作品之一,展现了他对哲理思考的深度和广度
01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色
语言风格
清新自然:徐志摩的诗歌语言简练、质朴自然,常常以描绘自然景物来抒 发情感。
现代诗鉴赏 ppt课件

ppt课件
• 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 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粘了阴 暗, 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 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 抚, 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 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 望, 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 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 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 一样活, 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 的中国!
胡适
都是平常情感 醉过才知道酒浓 都是平常言语 爱过才知道情重 偶然碰着个诗人 你不能做我的诗 变幻出多少新奇诗句!正如我不能做你的梦
ppt课件 6
新文化运动前驱者之一 早期白话新诗代表性作家 北京大学教授
• 刘半农
• (1891——1934)
ppt课件 7
刘半农原名刘复,江苏汀阴人。出 生于知识分子家庭,1911年曾参加辛亥 革命,1912年后在上海以向鸳鸯蝴蝶派 报刊投稿为生。1917年到北京大学任法 科预科教授,并参与《新青年》杂志的 编辑工作,积极役身文学革命,反对文 自文,提倡白话文。1920年到英国伦敦 大学的大学院学习实验语音学,1921年 夏转入法国巴黎大学学习。1925年获得 法国国家文学博士学位,所著《汉语字 声实验录》,荣获法国康士坦丁· 伏尔 内语言学专奖。1925年秋回国,任北京 大学国文系教授,讲授语音学。 1926年出版了诗集《扬鞭集》和 《瓦釜集》。1934年在北京病逝。病逝 后,鲁迅曾在《青年界》上发表《忆刘 8 ppt课件 半农君》一文表示悼念。
ppt课件
2
新文化运动前驱者之一 最早提倡白话新诗的作家学者 北京大学教授
• 胡适
• (1891—1962)
• (安徽省绩溪县人)
ppt课件 3
现代诗鉴赏课件49张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考情分析
首批高考改革地区山东省组织的2020新高考模拟考试中,增设了一篇 现代诗歌阅读题。考纲上提到过现代诗歌鉴赏,考纲规定:“了解小说、 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这里的诗歌 特指现代诗歌。但因考试基本不涉及,以至于很多同学进入“学的不考、 考的不学”的认识误区。这次模拟给教和学敲响了警钟。
8.“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分)
9.诗歌从刈禾女的角度抒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 析。(6分)
揭开现代诗的神秘面纱 源起与发展
中国诗歌演进史
楚辞 诗经
乐府
唐诗
宋词
明清诗歌
元曲
新诗
无法避开的 诗歌流派
新月诗派
九叶诗派
朦胧诗派
香 菱 学 诗
触摸现代诗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舒缓, 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合, 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表达了 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 风与云/在我的镶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快 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镶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城外是山/山外是我的家”,既点出抒情主人公的出身背景,也含有城市与乡 野的对比。 B.“我想告诉给姊妹们/我是原野上的主人”,写刈禾女收获时的心理活动,表达她 对拥有原野感到欣喜。 C.“风吹过镶刀下/也吹过我的头巾”,写刈禾女劳作时的欢快,也写人与自然之间 关系的和谐。 D.“在麦浪里/我看不见自己”,是从宏阔的视野观看原野,着意写刈禾女在面对原 野时的渺小感。
诗歌赏析精美ppt课件

哲理诗
总结词
富含哲理,表达对人生、世界的思考 和感悟。
详细描述
哲理诗以表达对人生、世界的思考和 感悟为主要内容,通常包含深刻的道 理和寓意,通过诗歌的形式来传达诗 人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
讽刺诗
总结词
以讽刺、挖苦为主要特点。
详细描述
讽刺诗通常以讽刺、挖苦为主要特点,通过幽默、 戏谑的语言来批评、嘲讽社会现象或人物,具有尖 锐、机智、幽默等特点。
详细描述
这类诗歌通过对山水、花草、动物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出大自然的美丽与神秘。诗 人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
人文主题
总结词
人文主题的诗歌关注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等方面,反 映人性的复杂与多样。
详细描述
这类诗歌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包括文化传承、历 史事件、人性探索等。诗人通过描绘社会现象、刻画人 物形象等方式,深入挖掘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引发 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思考。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借代是诗歌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之一,通过借代,诗人可以 形象地表达某个概念或情感,使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 例如,“红颜血泪”这句话通过借代将“红颜”和“血泪 ”两个词语联系在一起,形象地表达了女性的柔弱和悲惨 命运。
夸张
总结词
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征、数量、程度等来表达某种情感 或强调某个观点。
详细描述
这类诗歌通常以死亡为背景,通过对生命过程的反思和 死亡意义的探索,引发读者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诗人通过描绘死亡的场景、表达对死亡的感受等方式, 引导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面对死亡的 态度和心态。
05
著名诗人及其作品赏析
Chapter
【精品】《现代诗歌赏析》精品课件

【精品】《现代诗歌赏析》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国现代诗歌赏析》教材第三章,详细内容包括对现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的深入剖析。
重点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戴望舒的《雨巷》为例,解读其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及内在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 培养学生独立鉴赏现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3. 引导学生通过诗歌学习,丰富情感,激发创作灵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现代诗歌的韵律、意境、情感赏析。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深入剖析诗歌,培养独立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现代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韵律美,引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1)介绍现代诗歌的基本特征,如自由诗体、韵律灵活等。
(2)分析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解读其诗歌结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
(3)分析戴望舒的《雨巷》,对比与《再别康桥》的异同,深入剖析现代诗歌的意境美。
3.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一首现代诗歌,并分享其赏析心得。
4. 例题讲解:针对学生赏析过程中遇到的难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六、板书设计1. 现代诗歌基本特征自由诗体韵律灵活2. 徐志摩《再别康桥》结构:起、承、转、合修辞手法:拟人、比喻、排比等情感:离别的惆怅、对美好时光的怀念3. 戴望舒《雨巷》结构:象征、隐喻意境:江南烟雨、悠长雨巷情感:孤独、期待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分析一首你喜欢的现代诗歌,从韵律、意境、情感角度进行赏析。
(2)模仿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创作一首表达离别情感的诗歌。
2. 答案:(1)示例:以顾城的《一代人》为例,分析其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
(2)示例:以“别离”为主题,创作一首诗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了现代诗歌的赏析方法,激发其对诗歌的兴趣。
现代诗歌鉴赏PPT课件

3
创新语言表达在诗歌中的作用
增强诗歌的艺术效果,使读者产生强烈的审美体 验。
06
现代诗歌鉴赏实例分析
《再别康桥》鉴赏
诗歌背景
介绍徐志摩的生平及《再别康桥》 的创作背景,理解诗人对康桥的 深厚情感。
诗歌意象
分析诗歌中的云彩、金柳、青荇等 意象,感受诗人运用意象表达情感 的高超技巧。
诗歌韵律
鉴赏诗歌的押韵和节奏,体会徐志 摩诗歌的音乐美。
意象的定义
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描绘,营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意象的种类
视觉意象、听觉意象、触觉意象等。
意象在诗歌中的作用
塑造诗歌形象,传达诗人情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
创新的语言表达
1 2
创新语言表达的定义
打破常规语法、词汇和修辞的束缚,创造出新颖、 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创新语言表达的种类
词性活用、句式变换、修辞手法创新等。
03
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朗读与背诵
01
朗读技巧
通过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朗读技巧,准确 传达诗歌的情感和意境。
02
背诵方法
采用分段背诵、联想记忆等方法,提高背诵效率,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理解与感悟
意象解读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审美 追求。
情感共鸣
通过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发读者的共鸣和思考, 加深对诗歌的感悟。
呼吁人们关注生态环境,表现诗人对 自然的关爱与责任感。
寄情山水
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达到 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社会主题
时代变迁
反映社会的变革与进步, 表达诗人对历史与现实的 深刻关切。
人间温情
描写人间的善良、互助与 爱心,传递诗人对人性的 肯定与期待。
现代诗歌鉴赏课件

现代诗歌鉴赏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现代诗歌的鉴赏技巧,所选教材为《中国现代诗歌精选》的第三章“情感之诗”,详细内容涵盖诗歌的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节奏与韵律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基本鉴赏技巧,能够独立分析诗歌的情感、意象、节奏等元素。
2. 培养学生对现代诗歌的热爱,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升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诗歌的意象运用与情感表达。
教学重点: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分析,以及如何将这些技巧运用到实际鉴赏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中国现代诗歌精选》、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首现代诗歌朗诵视频,让学生感受现代诗歌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
2. 理论知识讲解(15分钟)详细讲解现代诗歌的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节奏与韵律等基本概念。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择一首现代诗歌,现场分析诗歌的情感、意象、节奏等元素,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鉴赏。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现场分析一首现代诗歌,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5. 小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讨论现代诗歌鉴赏的心得体会,互相交流学习。
六、板书设计1. 现代诗歌鉴赏技巧2. 内容:情感表达意象运用节奏与韵律鉴赏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你喜欢的现代诗歌,运用所学鉴赏技巧进行解读。
2. 答案示例:以一首现代诗歌为例,详细分析诗歌的情感、意象、节奏等元素,阐述自己的理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现代诗歌,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并尝试创作诗歌,提升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理论知识讲解中的意象运用与情感表达二、例题讲解中诗歌的具体分析三、随堂练习的设计与实施四、作业设计中诗歌分析的要求与答案示例五、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理论知识讲解中的意象运用与情感表达意象是诗歌的核心,是诗人情感表达的载体。
初中语文《中国现代诗歌鉴赏》课件 新人教版63页PPT

•
26、我们像鹰一样,生来就是自由的 ,但是 为了生 存,我 们不得 不为自 己编织 一个笼 子,然 后把自 己关在 里面。 ——博 莱索
•
27、法律如果不讲道理,即使延续时 间再长 ,也还 是没有 制约力 的。— —爱·科 克
•
28、好法律是由坏风俗创造出来的。 ——马 克罗维 乌斯
•
29、在一切能够接受法律支配的人类 的状态 中,哪 里没有 法律, 那里就 没有自 由。— —洛克
•
30、风俗可以造就法律,也可以废除 法律。 ——塞·约翰逊
新人教版
41、学问是异常珍贵的东西,从任何源泉吸 收都不可耻。——阿卜·日·法拉兹
42、只有在人群中间,才能认识自 己。——德国
43、重复别人所说的话,只需要教育; 而要挑战别人所说的话,则需要头脑。—— 玛丽·佩蒂博恩·普尔
44、卓越的人一大优点是:在不利与艰 难的遭遇里百折不饶。——贝多芬
4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雷
杜运燮
随着陆陆续续的闪电警告:他们来了!
阵阵风都传播着到来的确讯:他们来了!
A.诗歌第二节从“山雨欲来风 满楼”的自然图景转向40年代中 国社会的政治黑暗,以 四个“越过” 表明“雷”来势的不可阻挡。
那就是冲破冰冻严寒的春雷欢呼声:他们来了!
1948年于新加坡
对下列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偶成
戴望舒
如果生命的春天重到, 古旧的凝冰都哗哗地解冻, 那时我会再看见灿烂的微笑, 再听见明朗的呼唤--这些迢遥的梦。 这些好东西都决不会消失, 因为一切好东西都永远存在, 它们只是像冰一样凝结, 而有一天会像花一样重开。
2001年濉溪县高三
语文复习研讨会
授 课 教 师 赵 虹
教学目标:
明确考纲要求,了解高考新诗鉴赏题的 特点,掌握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考纲要求: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 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C.最后一句中“冲破冰冻严寒” 几个字,意在承接诗歌第一节春雷 到来之前自然界的种种征兆和反 应。
为着撕人心肺的被窒息的呻吟声,他们来了!
D.以“随着”“越过”“为着”
为着惨绝人寰的最底层的挣扎声,他们来了!
起始的三节诗,既隐含“雷”到来 时由远及近的动态,又逐步揭示了
为着回响在无数街道和炕头的怒吼声,他们来了! “雷”作为人民解放象征的寓意。
D.诗歌多次出现"重到""再看见 ""再听见""重开"等字眼,隐含有 生命循环的悲观意味。
倦旅 冰心
银海般的雪地
灯已灭了, 残花只管散着余香。
欹枕处—— 只一两声飞雨 打着窗户。 听到此时,
怒潮般的山风—— 这样的别离! 山外隆隆的车声,
不知又送谁人远去。 听到此时,
一切的心都淡了!
一切的心都淡了! 鼓励的信
A.实指小平同志经过的那条从将军楼到 拖拉机修配厂的窄窄的田埂。
B.小路,象征了共和国在十年动乱期间 遭到林彪、“四人帮”破坏的曲折与艰 难。
C.小路,象征了十年动乱期间小平同志 和共和国道路的曲折与艰难。
D.小路,既实指小平同志下放江西南昌 劳动时,每天走过的那条窄窄的田埂, 也象征了小平同志和共和国十年动乱时 所走道路的曲折与艰难。
对下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远和近 顾城 1980年
A.“你”象征着一般的“人”, 而“云”象征着宇宙自然。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B.“远和近”指的是现实中的距离, “你”和“我”隔得远,而“你” 和“云”相隔很近。
C.全诗表达了人类一个很平常的、 细想却令人痛心的经验,作者呼 唤人们努力消除同类间可怕的隔 膜。
选项错误类型
1、意象割裂 2、理解坐实 3、主题偏向 4、用词不当
阅读《那时他走在小路上——怀念小平同志》,然后回答 问题。
那时,他走在小路上 共和国也在小路上 从将军楼 到拖拉机修配厂 一条窄窄的田埂 那些沉重的脚步 踏向崎岖和旅途的沧桑
பைடு நூலகம்
“那时,他走在小路上/共和国也在小路上” 对“小路”的含义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开花的季节, 我跟枝叶同样幸福, 秋天,沉甸甸的果实, 注满了我的全部心血。
新月未落 朝霞已生,
蒙蒙里—— 一颗曙星 躲避天光似的 穿着乱云飞走。
好辛苦的路途呵!
寄与了倦慵的人! 事违初意皆如此! 一书在手,
湖光睡去, 星辰渐生—— 看到此时 一切的心都淡了!
看到此时 一切的心都淡了!
一九二四年一月二日, 青山沙穰。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诗的开首以灯灭、花残、飞雨、寒 窗反衬出一个凄凉的夜晚,体现了这 首诗歌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表 现手法。
D.诗的构思利用了心理距离和物 理距离的矛盾所造成的表层逻辑 的错觉,将心理距离和物理距离 进行对比,从而揭示诗的主旨。
对下列诗歌的赏析,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根
牛汉
我是根, 一生一世在地下,默默地生长, 向下,向下…… 我相信, 地心有一个太阳。
听不见枝头鸟鸣, 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 但我坦然, 并不觉得委屈烦闷。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 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 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 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 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 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 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 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 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 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B.诗人在表现内心情感的时候,很善 于营造气氛,诗中的凄风苦雨、雪地 山风、暮色晨星无不寄托着诗人的思 绪。
C.诗歌含蓄蕴藉,始终没有一句思乡 念亲的表白,然而诗中对曙星飞走的 描述,山外车声的联想,却明明的道 出诗人远离故乡、别离亲人的痛苦惆 怅。
D.当读者体验着诗人当时的心情去读 这首《倦旅》时,自会从她的倦情读 出感人的眷情——对故乡、对亲人的 深深的眷恋之情。
1945年5月31日
A.诗歌通过抒写"如果生命的春 天重到"的"梦",表达了诗人对光 明未来的深情呼唤和抗战胜利的 坚定信念。
B.第二句中"古旧的凝冰"喻指 中华民族同历史悠久和专制暴政 而被冰结、窒息的生命力。
C.诗歌第一节写想象中的美好 情境,第二节再给出其中道理, 这种结构使传达的信念更富说服 力和感染力。
每一叶片每一枝条都遥指着:他们来了! 每双眼睛在渴望,每张嘴在颤动:他们来了! 越过一张又一张被撕掉的树叶标语,他们来了!
B.诗歌第三节重在表现“雷” 滚滚而至的目的,并把“雷”从实 写升格为一种消灭压迫和剥削的 解放的象征。
越过一个又一个监狱的铁窗,他们来了! 越过一条又一条报纸上的捏造消息,他们来了! 越过一堆又一堆难忘的血泪,他们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