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心理学复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它是个体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心理发展最明显的时期

婴儿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是:

第一,学会了独立行走,手的动作也有了很好的发展;

第二,言语能力获得很大的发展,

第三,?开始了最初的游戏活动;

第四,各种心理活动还带有明显的直觉行动性

2.①吸吮反射。接触儿童的嘴唇,就引起吸吮动作。吸吮反射是最强的反射之一,当新生儿开始吸吮时,其他活动都会被抑制

②抓握反射又叫达尔文反射,物体接触手掌时就握住不放,甚至可以把身体悬挂起来。大约到第二个月时,这个反射就消失了。

③巴宾斯基反射,轻轻地抓或刺激儿童的脚心时,就引起脚趾向上张开的动作。以后(约在8、9个月时)这个反射就逐渐消失了。

④摩罗反射,又叫惊跳反射当新生儿突然失去支持或受到大声刺激时常常表现为惊恐状

态,如双臂伸开,又迅速收回胸前,紧握拳头等,这个反射约在出生后四个月消失。

⑤游泳反射,托住新生儿的腹部,他就会做出象游泳样的动作。这种反射可能也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与个体在母体内的液态环境有关。这种反射约在出生6个月以后消失。

⑥强直性颈反射,当新生儿躺着时,把他的头转向左侧或右侧,就会伸出与头转向一致的那个手,而把相反方向的手臂和腿蜷曲起来,仿佛摆出击剑者的姿势。实际上,这是婴儿吃奶最好的姿势。这个反射约在生后两至三个月消失。

3.视崖实验装置大致是这样的:实验装置的主体是一个上面盖着一块厚玻璃的实验平台,在一侧玻璃下面直接铺着格子图案的质料,给人以很表浅的感觉,而另一侧的质料是铺在平台的底面,距离上面的玻璃有几英尺的距离,给人以很深的感觉。在测查的时候,实验者通常是观察婴儿在深、浅两侧的反应。

“视崖”实验结果:当婴儿到能爬行时(一般为7个月左右),表现出逃避深侧的倾向(36人中27人爬过浅滩,只有3人爬过悬崖)。

将2个月的婴儿置于视崖深侧时,他们的心率比处于浅侧时的心率为低,说明他们能够从知觉上区分这种差异。他们只是注意到悬崖,而不是害怕。

当婴儿的年龄稍犬,能爬的时候,他们在接近深侧时,心率加快,表现出恐惧。

这两种情况均说明婴儿具有深度知觉。

5..转换生成说

乔姆斯基认为

(1)语言是利用规则去理解和创造的,而不是通过模仿和强化得来

的。

(2)语法是生成的。

(3)每一句子都有其深层和表层结构。

6.儿童心理机能发展的原因:

(1)社会文化历史儿童心理发展的源泉,制约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2)运用符号使心理活动得到质的改变

(3)心理机能的改变过程是一个不断内化的过程,即将社会文化的外部活动形式转化为内在的心理结构

7 婴儿动作发展的规律性:整体向分化: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散慢的,以后才逐步分化为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

不随意动作向随意动作;

方向性和顺序性:头尾原则、近远原则、大小原

婴儿动作发展对心理发展的意义:心理发展的源泉或前提

心理发展的外部表现

促进空间认知的发展

促进社会交往能力的发展

9依恋及其特点、表现:定义: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与主要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的最初的社会性联结。

特点:

发生在婴幼儿与其经常接触者之间

感情联结具有强烈性、持久性、密切性

表现:

许多行为(微笑、呀呀学语、注视、依偎等)指向依恋对象;

最愿意与依恋目标在一起,感到最大愉悦;

更多趋向依恋目标,与之分离会感到极大痛苦、焦虑;

依恋对象比任何人都更能抚慰儿童。

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Bowlby,1969) 等将婴儿依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

阶段年龄特点

无差别

社会反应0-3月对任何人反应一样无偏爱

差别

社会反应3-6月母亲:微笑多、依偎熟悉者:少

陌生人:更少

特殊联结阶段6月-3岁母亲:强烈依恋

陌生人:紧张、恐惧等

依恋的类型:艾斯沃斯等将儿童的依恋表现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类型特点

安全型(attachment security)约2/3

在:积极探索,与母亲交往离开:苦恼、不安

回来:接近、平静

不安全型1.焦虑-回避型(anxious-avoidant) 20—25%

在:独自玩耍

离开:悲伤少、做自己的事

回来:不欢迎、无喜悦

2.焦虑-矛盾型(anxious-ambivalent) 10—15%

在:与母亲保持身体接触

离开:非常苦恼、极度反抗

回来:矛盾——既寻求又反抗

10.影响依恋的因素:抚养质量――母亲的敏感性和反应性;儿童的特点;文化因素

12.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一):青春期之前

婴儿前期:0-2岁,信任感-怀疑感(希望)

婴儿后期:2-4岁,自主感-羞耻感(意志)

幼儿期:4-7岁,主动感-内疚感(目标)

童年期:7-12岁,勤奋感-自卑感(能力)

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二):青春期之后

青少年期:12-18岁,角色同一性-角色混乱(诚实)

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孤独感(爱)

成年中期:25-50岁,繁衍感-停滞感(关心)

成年后期:50岁以后,完善感-失望感(智慧)

13.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坚持行为主义的客观化立场(继承),新行为主义(发展):

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研究领域,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

突出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14.“最近发展区”: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16.感知运动阶段:特点:主要凭借感知和运动之间的关系获得动作经验,客体永久性

前运算阶段:特点:形成表象图式,具有符号功能(泛灵论、自我中心、思维的不可逆性、未掌握守恒)

具体运算阶段:特点:守恒、可逆,但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形式运算阶段:思维的假设性、抽象性,抽象逻辑思维水平

17.一、年龄阶段

1、幼儿期:是指儿童3岁到6、7岁这一时期,又被称之为学前期。

2、在教育体系中的性质:保育教育。

防止两种倾向:保育化和小学化

幼儿心理的一般特点:1、游戏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活动形式;

2、幼儿的心理过程带有明显的形象性和不随意性,但抽象性和随意性也开始发展起来;

3、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

18.游戏的理论

(一)早期的传统理论

霍尔(Hall)的“复演说”:1、复演说美国心理学家霍尔()在20世纪初提出的,内容如下:

(1)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以不同的形式复演人类祖先的活动,重演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进化的各个发展阶段。

(2)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人类祖先在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活动,如追赶动物、制造工具、采集果实等,与儿童的一些游戏形式有相似之处。

(3)认为人类的文化经验可以遗传,游戏中的所有态度和动作都是遗传下来的,如儿童爬树,是重复类人猿在树上的活动;儿童玩搭房子,则是重复原始人盖房子的活动等。

席勒-斯宾塞(Schiller-Spencer)的“精力过剩说”:德国思想家席勒()、英国社会学家、心理学家斯宾赛()提出的,内容如下:

(1)儿童体内存有大量的精力和能量,又没有其他途径来发放这些能量,只有把游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