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

合集下载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

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研究文献综述一、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英禁忌情况1. 礼貌用语的差异:中英两种文化中,礼貌用语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

例如,中国人在询问别人的年龄、婚姻状况等私人话题时会被认为是不禁忌的;而在英国文化中,这样的问题往往被认为是冒犯他人的。

此外,在英国文化中,先的人可以用You来称呼晚的人,但在中国文化中通常使用您这个词。

2. 饮食习惯:中英两国的饮食习惯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鸡肉”通常被称为“chicken”,而在中国文化中,“鸡肉”会被称为“live chicken”,这被认为是不禁忌的。

另外,在英国文化中很常见的吃猪肉,但在伊斯兰文化和印度教文化中,是严格禁忌的。

3.宗教信仰:中英两个国家的宗教信仰存在差异。

例如,在英国,谈论宗教话题并没有那么敏感。

然而,在中国,由于个人宗教信仰的问题可能导致政治不稳定,所以谈论宗教问题往往被认为是禁忌的。

二、跨文化交际中中英禁忌的原因1.历史和文化的差异: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这导致了禁忌观念的差异。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对长辈的尊敬和关心往往是被鼓励的,而在英国文化中,过分关心他人的私人事务会被认为是冒犯的。

2.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中英两种文化中的社会观念和风俗习惯也存在差异。

例如,在中文中,经常会使用一些吉利的词语,以表达对他人的祝福和尊重。

而在英语中,这样的表达方式可能会被认为是虚伪的。

三、跨文化交际中解决中英禁忌的方法1.尊重和理解:在跨文化交际中,尊重和理解是最重要的。

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尽量避免触碰对方的敏感点,展示对对方文化的尊重。

2.学习和批判性思考:不断学习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和差异,不只是表面地接受和遵循其中一种文化规范,还要批判性地思考,并意识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禁忌是可以变化的。

3.沟通和妥协: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时,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学会解释自己的意图,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同时,也要学会妥协,尽量迁就对方的文化规范。

从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从英汉礼貌用语的对比中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工]
汉礼貌 用语的对比中看中西文化 的差异

矛 逢
摘 要 :礼 貌 现 象是 不 同 的 民 族 所 共 有 的 .是 人 类 社 则 来 研 究 礼 貌用 语 .提 出 了礼 貌 原 则 fPoliteness Prin—
会 文 明 的 主要 标 志 ,它存 在 于 民族 的 语 言 和 文化 里 。 ciple),其 包 括 得 体 准 则 (Tact Maxim)、慷 慨 准 则
人 们跨 文化 交 际的 顺 利 完成 、社 会 的 正常 发 展 都 离不 (Generosity Maxim)、赞 扬 准 则 (Approbation Ma xim)、谦
开 礼 貌 用语 的运 用 。但礼 貌 用语 在 不 同的 文化 中具 有 逊 准 则 (Modesty Ma xim)、一 致 准 则 fAgreement Maxim)
根 源 ,即 中西 截 然 不 同 的 文 化 价 值 观 、社 会 伦 理 道 德 种 礼 貌 ,而 中 国 人 在 受 到 别 人 的恭 维 时 ,常 常 用 “没
观 以及 思维 方 式 的差 异 。此论 文 通 过 对 跨 文化 交 流 领 有 、没 有 ”、“惭 愧 、惭 愧 ”来应 答 ,以此 表 示 谦 虚 ,或 者
差 异 在 中西 文化 中的 体 现 ,并 分 析 其 产 生 的原 因是 由 雅 。之 后 ,他 121又 提 出 了五 条更 详 细 的礼 貌原 则 :贬 己
于 深 层 次 的 文化 原 因 。如 是 由价 值观 、思 维 方 式 、社 会 尊 人 准 则 ;称 呼 准 则 ;文 雅 准 则 ;求 同 准 则 ;德 、言 、行
在 西 方 文 化 中 ,当 被 别 人 恭 维 时 .被 恭 维 人 礼 貌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及其文化因素探讨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及其文化因素探讨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2006 Sept ; 23
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及其文化因素探讨
谢元才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 南宁 530000)
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补 充 ,即解 释为什 么要违 反合作 原则 。它的六大准则是得体准 则 , 大方准 则 ,赞 扬准则 ,谦逊 准则 , 一致准则和同 情准 则 。无 论是 在英 语还 是在 汉语 中 , 作为语言 , 它们在表达礼貌的过 程中 , 都会有 相似点 。如 : 一 般都要遵守以上六准则 ; 人们都会 根据场 合 ,关 系的亲 疏 ,请 求的大小来表达 适度的 礼貌 ; 都 会使 用委 婉语 ; 都 会用 更合 适的人称代词来拉近关系等 等 。但是 , 不同语 言在礼 貌的表 达方式上又会有 自己 的特 点 。其中 它们 最大 的差 异还 是由
GB 小 ,节奏轻重交 替比 GB 更有规律 ,语速比 GB 舒缓 ,语 调
词开 头的 wh2 , G B 一 般 读为 / w/ , GA 通常 读 为/ hw/ 。 如:
what / w � t/ ( G B) / hw � t/ ( GA) where / w � � / ( GB) / hw� � / ( GA) whale / weil/ ( GB ) / hwel/ ( GA) 2. 10 其它 GA 个别词发音不同 ,但大多没有一定的规律 ,如 : epoch /� ip � k/ ( G B) /� ep �k/ ( GA) sche dule / � � e djul/ ( G B) /� sk� d�ul/ ( GA ) leisure /� le� � / ( GB ) /� li� �r/ ( GA ) tomato / t � � ma� t� u/ ( GB) / t� � meit�u/ ( GA) cle rk / kla� k/ ( GB ) / kl ÷k/ ( GA) either /� ai� � / ( GB ) /� i� � r/ ( GA )

浅谈日常交际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浅谈日常交际中英汉言语行为的差异及其文化内涵

2、实验研究:采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英汉言语幽默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 解和接受程度,为跨文化交际提供更为量化和科学的依据。
3、案例研究:针对具体的跨文化交际场景,分析英汉言语幽默的应用和效 果,为如何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好地运用言语幽默提供指导。
4、跨学科研究:可以将心理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引入 到英汉言语幽默的研究中,从多角度、多层次探究言语幽默的本质和功能。
2、问候用语
在问候用语方面,英语和汉语也有所不同。英语中的问候语常常涉及天气、 健康等话题,如“How are you?”“Nice weather, isn’t it?”等。而在汉 语中,问候语往往聚焦于对方的生活、工作等方面,如“你吃了吗?”“你到哪 里去了?”等。
3、告别用语
在告别时,英语和汉语同样存在差异。英语中常见的告别语有 “Goodbye”“See you later”等。而在汉语中,告别语则更为丰富,如“再 见”“再会”“后会有期”等。
这些文化内涵的差异对英汉言语行为产生了深远影响。在英语中,由于对狗 的喜爱,许多与狗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而在汉语中,由于 对龙的崇拜,很多与龙相关的言语行为也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三、如何避免日常交际中英汉言 语行为差异带来的误解
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因英汉言语行为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呢?首先,我 们要了解对方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在与英语国家的人交流时,我们要尽量采用直 接、坦率的表达方式,避免使用含蓄、委婉的语言。要避免谈论对方认为不合适 的话题,尤其是与其信仰、风俗习惯等相关的内容。
二、文化内涵的探讨
英汉言语行为背后的文化内涵大相径庭。以英国人为例,他们通常以“dog” 作为宠物,对狗有着特殊的喜爱。因此,在英语中,“dog”往往具有积极的语 义内涵,如“lucky dog”表示幸运的人。而中国人则崇拜龙,认为龙是权力、 尊严和繁荣的象征。因此,汉语中有很多与龙相关的成语和词汇,如“龙飞凤 舞”“生龙活虎”等。

中英文化差异英语例子

中英文化差异英语例子

中英文化差异英语例子
中英文化差异是指中国和英国两个国家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的
差异。

这些差异涉及到语言、礼仪、价值观、风俗习惯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中英文化差异的英语例子。

1. 礼貌用语:在中国,人们经常使用称呼带有尊敬意义的词语,比如“先生”、“女士”、“老师”等。

而在英国,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名字或者直接称呼对方。

例如,在中国,你可能会说“先生,您需要帮忙吗?”而在英国,你可能会说“John,你需要帮忙吗?”
2. 餐桌礼仪:在中国,人们经常共享一道菜,并使用公筷夹菜。

而在英国,每个人通常会被分配一份自己的食物,并使用个人的餐具。

此外,在英国,人们吃东西时会使用刀和叉,而在中国,使用筷子。

3. 时间观念:在中国,准时到达是一种尊重他人和被尊重的表现。

迟到被视为不礼貌的行为。

而在英国,对时间更加灵活,迟到一两分钟是可以接受的。

此外,在中国,人们更注重长期的计划和目标,而在英国,更注重即时的利益。

4. 交流方式:在中国,人们倾向于间接表达,措辞委婉。

直接表达可能被认为是冒犯或失礼。

而在英国,人们更直接和坦率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5. 社交礼仪:在中国,人们在社交场合中经常会互相敬酒,以表达友好和尊重。

而在英国,人们更注重个人空间和自由,不会强迫别人喝酒或者参加活动。

这些只是中英文化差异的一小部分例子。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适应和理解不同文化背景的人。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

跨文化交际中英汉礼貌用语差异对比研究摘要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用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其涉及到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文化在礼貌用语方面存在许多差异,例如在称呼方式、道歉方式以及感谢方式等方面。

本文首先探讨了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的概念以及意义,然后分别从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等几个方面对英汉两种语言文化的礼貌用语差异进行详细比较,并分析了其背后的文化背景。

最后,提出在跨文化交际中如何避免礼貌用语的误用。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礼貌用语;英汉文化差异;称呼方式;道歉方式;感谢方式;客套话Abstract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a very important topic, which involv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 cultur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such as the way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and expressing gratitude. This paper first explores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and then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politeness language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s in terms ofways of addressing, apologizing, expressing gratitude, and polite language. analyzes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behind it. Finally, how to avoid the misuse of politeness language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s proposed.Keyword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oliteness language;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ways of addressing; ways of apologizing; ways of expressing gratitude;polite language一、引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已成为一种常见的交际方式。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

汉英礼貌用语对比与分析06秋专升本学员张先存学号z06205604001礼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普遍存在于各国语言中,但由于语用文化价值差异和语用习惯特点的不同,人们对礼貌的理解、处理和运用方式则各不相同.中西方由于受到不同文化、民族心理和价值观的影响,会用不同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礼貌言行.而这种差异往往会影响我们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英语学习中我们有必要了解汉英礼貌语用方面的差异.一。

汉英礼貌用语的对比:例1:问候语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别人见面打招呼,分手告别,也因东西方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而不同。

西方人则注重逻辑,他们讲究科学,追求准确、系统的分析和实证,西方形式逻辑中有三大定律,即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在演绎推理中有三段论,即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在语言上表现为重视语言的形式,人称要一致、单复数有讲究、时态有要求,主语和谓语要配合,介词讲究搭配等等,每个细节都不能马虎。

例如:中文说“你吃了吗?”可以表示字面意义,也可以表示问候,这里的“吃”字后面的“饭”可以省略,不论早饭、中饭、晚饭都可以这样说,也不管什么时候吃的。

而英语中可能要说三句不同的话“Have you had your lunch/super/dinner?” 而且他们并不能用来表示问候,除了字面意义,这三句话可能用来暗示一种邀请,但说话人至少要考虑到两个问题:吃的是哪一餐饭,用什么时态,这些问题不清楚,这句话就没法说。

所以,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客套话是:“吃过饭了吗?”“你去哪儿?”而与英美人打招呼,不要说“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以为你想邀请他一起外出用餐或你在打听他的私事呢。

而当他们正等着听你的下文时,你却谈起旁的事情。

这样往往会使对方觉得莫名其妙。

他们会想,不请我吃饭,干吗问我吃过饭没有?即使你见他正在用餐,一般也不能说“Are you having meal?”(你在吃饭?)或者“You are going to the dinning room?”(你去吃饭吗?)他们认为这简直是无用的话,明知故问,你不是看见我正在吃饭吗?又如你正巧遇见一个美国人在修理他的汽车,你走过去说声“Hello. ”或者“Hi.”就行了。

英语与汉语的语法特点与文化差异

英语与汉语的语法特点与文化差异

英语与汉语的语法特点与文化差异英语和汉语是世界上最为广泛使用的两种语言,它们在语法特点和文化差异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语法特点1. 词序差异英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语-谓语-宾语,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而汉语的基本词序是主谓宾,即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Tom is reading a book.”在汉语中应为“汤姆正在读一本书。

”2. 时态和语态差异英语的动词时态和语态较为复杂,包括一般现在时、一般过去时、一般将来时等等。

而汉语的动词时态和语态相对简单,没有明确的时态和语态变化。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He has been to Beijing many times.”在汉语中可以翻译为“他去过北京很多次。

”3. 语法成分差异英语中有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语法成分,而汉语中则有名词、动词、形容词、量词、助词等更多的语法成分。

这导致了英语和汉语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例如,英语中的句子“My brother is a doctor.”在汉语中则可以翻译为“我哥哥是一名医生。

”二、文化差异1. 礼貌用语英语和汉语在礼貌用语方面存在明显的文化差异。

在英语中,人们常常使用“please”、“thank you”等礼貌用语,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感谢。

而在汉语中,人们更注重使用适当的敬语和称谓,如“您好”、“谢谢您”的使用。

这反映了英语和汉语在待人接物上的文化差异。

2. 社交礼仪英语和汉语在社交礼仪方面也存在差异。

在英语文化中,人们注重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喜欢进行积极的讨论和辩论。

而在汉语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保持面子和和谐,往往会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避免冲突和争论。

3. 文化背景英语和汉语的语法特点也反映了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背景。

英语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语言,注重表达个人的观点和感受。

而汉语是一种以集体为中心的语言,注重表达集体的意志和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摘要:礼貌是语言表达中最常用的方式,也是成功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条准则。

在不同民族文化交往中,巨大的文化差异会导致礼貌用语在使用中存在很大的差异。

从中西方来讲,通过了解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将英国语言学家leech归纳的礼貌原则与顾曰国先生分析的汉文化的礼貌特征进行对比研究,试图从礼貌原则的角度去分析英汉礼貌用语在称呼、隐私语、赞美感谢等各方面的语用差异,以便在实际交往中更好的应对这种差异,获得跨文化交际的成功。

关键词:英汉文化;礼貌原则;礼貌用语;语用差异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8-0199-02众所周知,礼貌作为人类文明的体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使用礼貌用语可以让人们消除防备,放下戒心,保持融洽的相处,使合作顺利进行。

礼貌不仅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

正如leech在他的principles of pragmatics指出的那样,礼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每一个民族都提倡礼貌、重视礼貌。

但是不同的文化背景衡量礼貌的标准不同,因此,对礼貌现象,特别是跨文化交际中英汉两种语言所体现的礼貌现象进行比较是非常必要的。

一、英汉礼貌用语文化差异产生的原因(一)价值观念的差异价值观念作为文化的核心,不同民族的价值观念所形成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模式是不同的。

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化特点是集体价值至上,人们比较喜欢中庸之道,凡是不喜欢先出头,不愿自己显得与众不同,因此有时在遇到不好回答或者没有把握的问题时会选择沉默或者回以微笑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形象,而西方的文化特点是个人价值至上,如果对别人的问题保持沉默或者回以微笑,会被认为是严重的失礼,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

从中西方的教育中也可以看出这一点,中国的学生比较保守,很少有自己的观点,凡是都是喜欢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而西方国家的孩子比较张扬,喜欢逆向思维,凡事都有自己的看法,也比较独立。

(二)风俗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差异英语问候语:“how are you?”“how are things going with you?”这些问语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真的要问别人的情况,而是一种寒暄,一种开场白,所以,只要回答“fine,thank you”这句客套话就行了。

跟汉语中的“吃了吗”“忙什么呢”等一个道理。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比较直接,把话题放在前面,喜欢开门见山,直接表达中心思想。

而中国人受传统思想的教育,讲话比较含蓄,喜欢点到为止,看透不说透,让对方领悟。

举个例子:you look nice”(你看上去很好)和“you have lost weight”(你瘦了)这两句对英美人来说是礼貌用语,而对中国人来讲,并不尽然,前句是招呼语,而后句就会让人感到不安,以为是自己精神不好、脸色不佳,是不是生病了等等。

(三)伦理道德观念的差异伦理道德是社会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中国人崇尚、实践的是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文化,重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即使不是亲属关系见了面也喜欢热情问候,在交谈中常常以对方切身生活为话题,问起对方的生活状况,诸如:年龄、工作、收入、有无对象、是否结婚等等,以显示两人之间关系的亲密,表达自己的关心之情,但是在西方是不能接受的,是对别人隐私的窥探,会引起对方的反感。

同样的在西方社会,等级和身份观念比较淡薄,人与人交往中比较随意。

在平时生活中,无论辈分,一律以“你好”(hello)表示问候,晚辈对长辈也可以直呼其名,像朋友一样随意,但是这在中国人看来是没礼貌,比较唐突的行为。

二、中西方两种礼貌准则分析(一)英语文化中主要的礼貌原则英国语言学家利奇(leech,1983)效法格赖斯的合作原则。

对礼貌原则进行了重新归纳和分类,将其分为以下几个准则:得体准则(tact maxim):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对他人的益处;慷慨准则(generosity maxim):尽量减少对自己的益处,增大自己付出的代价;赞扬准则(approbatit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批评,增大对他人的赞扬;谦逊准则(modesty maxim):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夸大对自己的批评;一致准则(agreement maxim):尽量缩小与他人的不同意见,夸大与他人的相同意见;同情准则(sympathy maxim):尽量缩小对他人的厌恶,扩大对他人的同情。

(二)汉语文化中主要的礼貌原则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汉语言文化积淀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国人做人做事都比较低调、谦虚,推崇“贬己尊人”的为人处世准则,遵循”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等”的原则。

下面是顾曰国先生根据汉语言文化的特点,总结出的五条礼貌准则:贬己尊人准则:指谓自己或与自己相关的事物时要“贬”,要“谦”,指谓听者与听者相关联的事物时要“抬”,要“尊”。

称呼准则:指人们出自礼貌,在互相称呼时仍按“上下、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文雅准则:出言高雅。

文质彬彬往往被认为是懂礼貌、“有教养”。

求同准则:指交际双方在诸多方面为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的欲望。

德、言、行准则:指在行为动机上,尽量减少他人付出的代价,增大他人的益处,在言辞上尽量夸大别人给自己的好处,说小自己的代价。

三、两种礼貌原则中语用差异的表现英汉礼貌语言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两者各具其特点,又存在差异。

下面让我们主要从称呼语、隐私语和禁忌语、称赞语等方面来谈谈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体现。

(一)称呼上的差异不同的称呼体现了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国人在称呼上很有讲究,主张尊老讲辈分,遵循“上下有礼,长幼有序”的称呼原则,而在西方就比较开放,没那么多讲究,称呼简单明了。

例如,在汉语里“小+姓”,是个让人感觉亲切的称呼,只有关系比较不错的人才会使用,但在英美文化中如称“smith”为“little smith”,却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会被别人认为是一种嘲笑。

此外,在中国的人际交往过程中,汉语称呼一般总结为两种表达方式:“姓氏+官衔或职务/先生/女士”和“老/小+姓氏”,如“张老师”、“李先生”、“王老”、“老宋”等。

然而同样的称呼在英美文化中就可能会引来人们的不满。

比如称呼一位上了年纪的美国老先生为“爷爷”,就会让人心里不舒服,感觉自己很年龄很大,不中用了。

英语中称呼语常用的表达方式:“mr./mrs/ms+姓名(mr.white,miss.brown)”、“头衔(dr./prof.等)+姓名(president clinton)”、直接称呼(sir,madam等)。

尤其是近几年,不论地位和职位高低,人们越来越愿意直呼其名了,这也预示着人际关系越来越趋于平等化发展。

(二)中西禁忌语和委婉语的差异在中西方的语言文化中存在着很多的禁忌语和委婉语。

我们要想在跨文化交往中获得交际的成功,就应该学会如何避免禁忌语、敏感话题带来的尴尬,学会更好地使用委婉语。

比如在与外国人交谈中,要避免询问对方的年龄、工资、子女等问题,在他们看来这是个人隐私,是不礼貌的行为。

而我们在用英语交流中,可以谈论天气情况、体育、国家及地区新闻等大众话题。

西方人还特别忌讳“老”字,因为在西方人心目中“老”在某种意义上来讲就等于无用,因此一般称老人为“seniorcitizens”。

而在中国,“老”就显得阅历丰富,有学识。

言语禁忌还广泛地存在于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比如人们忌言疾病和死亡等等。

委婉语(euphemism),是一种间接的言语行为,在人类言语交际中一直担负着“润滑”交际的作用,同样的意思用委婉的语言表达使听者的心里比较舒服,能更好地达到交际的目的。

在生活中,无论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非常忌讳疾病、死亡,因此语言禁忌中关于生病、死亡的委婉语有很多。

如:人们把cancer(癌症)称为thebigc或longillness,blind(瞎的)说成sightless,死亡用“go”、“pass away”“go to a better world”等来代替。

汉语中,“生病”同样用“身体不好”、“身体欠佳”,死亡用“逝世”、“仙去”等来委婉表达。

(三)对待赞誉恭维方面的差异在称赞语的使用与应答方面,中国文化中最富有礼貌现象的“贬己尊人”准则在这方面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人的语言比较含蓄委婉,在听到赞美之词时往往喜欢在语言上否定对方的赞美,贬低自己一番,来显示自己的谦虚,让人感觉进退有度。

如“哪里哪里”、“惭愧”、“不敢当”、“还不行”等等。

而西方人的表达方式就比较热情直率,在这种情况下,一般选择接受别人的赞美,而直接说“thank you”,在他们看来直接否定是一种很不礼貌的行为。

因此我们要交际场合中要了解这个差异,以免在外国人面前自己礼貌的回答会造成对方的误解。

结语礼貌源于文化,英汉礼貌用语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礼貌是成功交际不可缺少的“策略”,因此在中西方跨文化交往中,一定要认真了解这种差异,意识到不同文化所特有的语言和习惯,与自己的母语相比较,求同存异,扎实掌握,灵活运用,创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参考文献:[1]brown,p.& s.levinson,1987,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 cup.[2]leech, geoffrey n,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don:longman.[3]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4]龚朝阳.英汉礼貌准则之比较[j].学英语与研究,2000,(5).[5]张国,赵薇.论礼貌语言的得体性[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2005,(03).[6]王毅敏.英汉礼貌用语的语用差异[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