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欣赏
人间词话七讲读书心得(5篇)

人间词话七讲读书心得(5篇)人间词话七讲读书心得【篇1】《人间词话》是王国维先生所著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最初发表于《国粹学报》。
初读之,感受到的是一种花非花、雾非雾的感觉,未能读出其中的意味;二读,似乎能够粗略地觉察到诗词中的情境与诗人的感想;再读之,其带给我的便是震撼。
词话来自人间,是经由人所抒发,是人自身的生活感想蕴藏在词话里,字里行间里透露的是每个诗人内心的自我独白。
王国维先生将词话分为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乃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乃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界也。
当然,读完《人间词话》,我发现不仅词话分为这三境,我们的人生也需经历这三种境:“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此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虽说王国维先生是论词而作,但是《人间词话》不仅仅是对诗词进行评价批评,还富有艺术与美感。
先生在评价屈原《九章·涉江》中写道:“词之雅郑,在神不在貌。
”看,先生评价诗词,好似将诗词看作是一位楚楚动人的女子,如何算作优雅,在于其气质的突显而不在于外貌的张扬;而先生又在评价苏轼的《水调歌头快哉亭作·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时,说道:“然此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
”言语间将情感融入,传达出的那种美的质感十分真挚强烈,并且显得十分朴实自然,极具亲切感。
先生评论大家之作,如苏东坡、辛弃疾,则称“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
无二人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
即使没有读过《人间词话》,苏轼与辛弃疾的词都耳熟能详,他俩的诗词在我学习生涯中时常出现,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又一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两位大儒词创功力十分了得,后世也有“要嫁就嫁苏东坡”的呼声,只为其极高的文学造诣;而辛弃疾雄壮豪迈的写作风格也让我们感叹老将的雄心大志难酬。
当然,其二人也正如王国维先生所说都具有宽广的胸襟、长远的目光以及渊博的学识,他们极高的思想境界并非轻易就能获得,也需要脚踏实地的积累,去发现、去感受、去追求生活的新知,敢于挑战、敢于批判,付出总会有回报,不然只能是东施效颦了。
10.1《人间词话》十则 课件(31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十单元

拓展延伸
谈谈你对王国维所说的”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 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的理解。
1.在创业治学的开始阶段,必须高瞻远瞩,视野开阔,耐得住寂寞 孤独,而有所追求,有目标。同时认清前要走过的道路,理清前人 已有的成果。 2.创业治学的过程中,要坚忍不拔,坚定执著,具有不怕艰难险阻, 不惜殚精竭虑无怨无悔的献身精神。 3.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追求,终于获得事业成功,学业有成,理想实 现的无比喜悦和快慰。
第二则从什么角度谈“造境”“写境”的?二者 有何区别与联系?
从创作方法角度: “造境”是“虚构之境”,“写境”是写实之境,二者相互
渗透,艺术境界既要描写自然又要表现理想,是理想与写实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统一。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 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 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 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 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 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 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谢谢欣赏
第三则阐述了几层意思?
三层: 1.例举什么是”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2.二者的观物方式 3.二者的创造有难易之别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 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第三、四则谈论什么问题? 从主客体关系角度谈“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什么是“有我之境”“无我之境”?
作者怎样才能写出有境界的作品呢?
“大家”之作
开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 沁人心脾——情深而动人 写景豁人耳目——景物特征分明,生动 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其辞脱口而出——言语的自然真切
人间词话原文及白话翻译

《人间词话》原文及白话翻译【卷上】〔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词是要以境界为最高标准。
有境界的词,就自然而然会有很高的格调品位,自然而然出现著名的诗句。
五代、北宋的词之所以那么独创绝世的原因就在这里。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词中既有诗人想象造出的虚拟意境,又有描写现实的真实意境,这就是理想派和写实派这两个词派相互区分的地方。
但是这两个词派很难完全区分开,这是因为大诗人所想象出的虚拟意境一定符合自然规律,而描写的现实意境同样必然接近诗人的理想信念。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斜阳暮”,有我之境也。
“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
有有的诗词表达出诗人自我的情感,也有的诗词表现出诗人忘我的境界。
例如“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就是写出的景物带有诗人自己的情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和“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就是没有写到自己的情感经历,纯粹写景物。
写有我境界的诗人,从主观去看事物,所以写出来的景物都带有作者情感的主观色彩。
写忘我境界的诗人,客观地看待事物,所以诗词中分不出哪句抒写自我感情,哪句描写事物。
以前的诗人作词,写有我境界的主观诗比较多,却不一定有能力写出无我境界的客观诗,所以能写出无我境界的诗人在众多文人墨客之中能独树一帜。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无我境界只有在诗人心境澄明、自由静穆、超越欲念之时才能获得。
《人间词话》解读系列一、诗是什么

《人间词话》解读一诗是什么〖五〗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翻译】自然中之物,互相影响,互相限制,它们之间不是孤立的。
但是,它们写到文学和美术中的时候,必定会摒弃它们相互影响、相互限制的地方。
所以,虽是写实家,同时也应是理想家。
而且,不管物境如何虚构,它的材料也一定是从自然界得来,而它的构成也一定顺应自然界的构造法则。
所以说,表现理想的艺术家也是写实家。
【批注】人作为自然界中的成员,影响环境并受环境影响和制约是必然的。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产物,文学创造来源于生活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
写实家和理想家应该是创造方式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而已。
比如陶渊明创作的《桃花源记》,世外桃源是作者虚构出来的,但其中描写的桃花源人的生活与现实社会中人的生活方式差别并不是很大。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可以说陶渊明虚构桃花源的理想生活是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加以想象后虚构出来的。
他没有把桃花源中的人物想象成如今科幻小说中的外星人形象也是受当时生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的结果。
杜甫的作品向来以写实著称,他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是他看到达官贵人们歌舞升平、宴饮享乐却不顾贫苦人民死活的情况下想到的。
有一颗忧国忧民之心的诗人看到上层人物享乐时觉得那是丑恶的,所以他觉得是“酒肉臭”,如果换成一个麻木不仁的享乐者写同样的情景没准就是“美人乐”“酒肉香”了。
因为杜甫有一个“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
”的理想,所以他关心的看到的大多是穷苦人民的生活。
如果他没有这样的理想,以他的生活经历和才华也许看到的和想到的就和当时的许多沉迷享乐的官僚们没有多大差别了。
这是写实中有理想的成分。
还比如杜甫的《望岳》也是一首将理想与写实融合的天衣无缝的作品。
杜甫参加科举考试落榜后,在齐、赵一带四处漫游,他并未亲自登上泰山,通过远望和综合前人的作品加以想象却写出了描写泰山的杰作。
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人间词话》的三种境界

叶嘉莹:谈诗歌的欣赏与《⼈间词话》的三种境界感发:⼀切艺术作品的最⼤的意义和价值之所在多年前偶然有⼏位青年同学向我提出过⼀个问题说:王国维先⽣在《⼈间词话》中曾举过⼏段词,说那是代表古今成⼤事业⼤学问者的三种境界,这三种境界究竟是指怎样的境界,希望我能为他们简单解说⼀下。
这篇⼩⽂就是对那⼏位同学的⼀个简单的答复。
王国维(1877-1927)王国维先⽣在《⼈间词话》中,曾说过下⾯⼀段话:古今之成⼤事业⼤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楼,望尽天涯路”,此第⼀境也。
“⾐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憔悴”,此第⼆境也。
“众⾥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按原词当作蓦然回⾸),那⼈正(按原词当作却)在灯⽕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第⼀种境界所引者为晏殊《蝶恋花》之句,第⼆种境界所引者为柳永《凤栖梧》之句,第三种境界所引者为⾟弃疾《青⽟案》之句。
若⾃原词观之,则晏殊的“昨夜西风”三句不过写秋⽇之怅望;柳永的“⾐带渐宽”⼆句不过写别后之相思;⾟弃疾的“蓦然回⾸”三句不过写乍见之惊喜。
这些词句与所谓成⼤事业⼤学问者,其相去之远真如⼀处北海⼀处南海,⼤有风马⽜不相及之势,⽽王国维先⽣竟⽐并⽽⽴说,其牵连绾合之⼀线只是由于联想⽽已。
“联想”原为诗歌创作与欣赏中之⼀种普遍作⽤。
就创作⽽⾔,所谓“⽐”,所谓“兴”,所谓“托喻”,所谓“象征”,其实⽆⼀不是源于联想,所以螽斯可以喻⼦孙之盛,关雎可以兴淑⼥之思,美⼈⾹草,⽆⼀不可⽤为寄托的象喻,⼤抵联想愈丰富的,境界也愈深⼴,创作如此,欣赏亦然。
⽽且这种欣赏的联想更早⾃孔⼦便已曾对之⼤加推许和赞扬了,《论语·学⽽篇》曾记载孔⼦与弟⼦⼦贡的⼀段谈话:⼦贡⽈:“贫⽽⽆谄,富⽽⽆骄,何如?”⼦⽈:“可也,未若贫⽽乐,富⽽好礼者也。
”⼦贡⽈:“《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赐也,始可与⾔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论语·⼋佾篇》⼜记载着孔⼦与⼦夏的⼀段谈话:⼦夏问⽈:“‘巧笑倩兮,美⽬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绘事后素。
王国维《人间词话·难为赤子心》经典解读

王国维《人间词话·难为赤子心》经典解读王国维《人间词话·难为赤子心》经典解读王国维《人间词话·难为赤子心》经典解读难为赤子心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
它是纯粹的。
它的纯粹发乎情感,情感表现在词中。
这感动着世人的后主之词,他所有的词,王国维认为都饱含着一颗赤子之心。
赤子之心,就是童心。
“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
”这是李卓吾的《童心说》中对童心的定义。
只说真话,童言无忌,坦露自我,这是王国维为词人所定义的赤子之心。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
作为国君,本是一切权力利益的中心,应该熟知权术,但由于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涉世不深,正是因为这样的成长环境,才使李煜没有被世俗所熏染,能够在词中尽显自己性情中的纯真华美。
所以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他当国君的短处,却恰恰成就了他作为一名好词人的长处。
生于深宫,必定是荣华富贵,应有尽有,想什么便能得到什么。
帝王之家的繁华教他的生活不识忧患,根本不需要涉及世事,也不需要涉及利益艰辛,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一切都是他的,尽管如此,也是恰恰如此,恰若贾宝玉,他的心是极其干净的,深刻地体验自我,体验着周遭,他直言不讳地在词里倾诉着自己的悲喜和纯粹。
而在亡国之后,作为他朝的阶下囚,他的情感也就随着命运的转变,变得激流磅礴,而这样的情感更多的是一种自然的状态。
这也是李后主词中的震撼之处,也是有着赤子之心的缘故。
赤子之心的纯真,其中的“真”其实在王国维的身上也是有所体现的,大概这也是他看重李煜的原因之一吧。
他在评论《红楼梦》时就曾说过:“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利益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不知有一己之利害。
”这段引文的意思是:美丽的东西,不会跟我们的利益相关联;我们欣赏美的时候,也不会是因为这些东西与自身利害相关。
强调不管是审美,还是创作,都是纯粹真性情的东西。
人间词话注释

《人间词话》引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词话著作。
它用传统的词话形式以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较为自然地融进了一些新的观念和方法,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
其总结的理论问题又具有相当普遍的意义,这就使它在当时新旧两代的读者心中产生了重大反应,在中国近代文学批评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
一.苦闷忧郁的悲剧人生王国维(18877-1927),初名德桢,后改为国维,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后更为观堂,又号永观。
浙江海宁人。
王国维生活的年代,正是近代史上各种政治势力、学术思潮、人生理念大冲突、大裂变、大融合的年代。
他“体素羸弱,性复忧郁”(《文集续编・自序》),多病的人生遭逢多难的时代,“忧生”和“忧世”一齐积压着他,驱策他不断地去解索人生的困惑,追寻人生的真谛,为疲惫的心灵讨取片刻的安慰和宁静。
王国维的一生,就是对人生问题不断追索讨问的过程。
王国维曾自叙其早年读书经历说“余家在海宁,故中人产也。
一岁所入略足以给衣食。
家有书五六箧”。
首卷题诗——戏效季英作口号诗——王国维舟过瞿塘东复东,竹枝声里杜鹃红。
白云低渡沧(cang)江去,巫峡冥冥十二峰。
朱楼高出五云间,寄语塞鸿休北度,明朝飞雪满关山。
夜深微雨洒帘栊,惆怅西园满地红。
秾李天桃元自,人间词话001《诗・蒹葭》①一篇,最得风人②深爱。
晏同叔③之“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④意颇近之。
但一洒落,一悲壮耳。
【注解】①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②风人,即诗人。
《诗经》中有十五国风,其作者被称为风人,后成为诗人的代称。
③晏同叔,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金江西抚州)人。
人间词话全文注释

人间词话全文注释
《人间词话》是唐代文学家刘义庆所写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全文共分为七卷,收录了当时的文学作品及作者评价。
以下是对《人间词话》全文的注释解读:
第一卷:本卷主要介绍了诗歌创作的基本原则,以及对一些著名诗人的评价。
比如对杜甫的评价就是“忧思最深,亦常出奇”,而对王维则称赞道:“王维脱古立异,美则美矣。
”
第二卷:本卷主要讲述了唐代诗歌的开创者及其作品,重点讨论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和刘禹锡的《望洞庭山水甚忆赵端公文章》等作品。
同时也对李白和杜牧等著名诗人进行了评价,认为他们的作品在豪放奔放的气势上不及王之涣和刘禹锡。
第三卷:本卷主要讨论了词的起源和发展,以及对一些著名的词人作品的评价,如李重之的《丑角》,晏殊的《念奴娇·春情》,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第四卷:本卷主要探讨了唐宋以来的词人和词赋的兴盛。
作者对于吴文英、李煜、周邦彦等人的词作都有较高的评价。
第五卷:本卷主要讨论了元曲的发展和特点,对元代写作的刘基、郑光祖、郑思肖等人的作品进行了评价。
第六卷:本卷主要介绍了元曲、散曲的继续发展,以及明代词赋的兴起。
作者对于修饰较多的作品评价较高。
第七卷:本卷主要探讨了明代以来诗赋的发展,作者对当时一些著名诗人如徐祯卿、杨基、戴表元等人的作品进行了剖析和评价。
总体而言,《人间词话》是一部全面介绍了唐代至明代文学作品的批评著作,对当时的文学风格、创作技巧以及不同诗人和词人的作品都有较为深入的解读和评价。
这些评价一方面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些作品,另一方面也对后人的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间词话》欣赏
摘要:《人间词话》是中国美学史上一部承前启后的论著,因其观点新颖,见解独到,一直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其中蕴藏着的那些独树一帜的美学价值为日后中国美学、文艺理论研究开创了一条新路。
有人高度评价《人间词话》道“开启的先锋理论后继乏力,几成绝响。
”还把王国维比做“‘维新变法’式的人物”。
《人间词话》中“拈”出的“境界”一词之所以在今天仍然是一个具有鲜活生命力的重要美学范畴与王国维对它所作出的创造性研究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人间词话美学价值境界审美
《人间词话》是王国维最具代表性的著作,集中体现了王国维的文学、美学思想,是中国美学历史上里程碑式的重要作品,《人间词话》所体现出的美学价值主要体现在为中国美学建构起的“境界说”理论体系。
一、《人间词话》建构起完善的“境界说”理论体系
“意境”、“境界”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朔到老庄时代,《庄子•秋水》篇中提出的“意致”以及为我们熟知的《庖丁解牛》中“神遇”的境界,成为了“意境”、“境界”的萌芽,也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块基石。
到了唐代,在佛学思想推动下,王昌龄在阐述“诗有三境”的过程中从诗歌艺术层面上第一次提出了“意境”的概念,此后不断被人们所援引和发展。
到了清末,王国维好像站在中国古典美学史时间的终点,“蓦然回首”,给“意境”来了一次理论上的总结,他的《人间词话》把“境界”作为独立的审美世界来看待,并高明地为“境界”注入了不同于传统的全新的思想――消解了(虽然不是自觉地)这一范畴所蕴涵着的以和谐为指归,以“情景妙合”为标志的古典审美理想,而代之以情与景主客二分,蕴涵着矛盾冲突的以“真实”为标准,以“自然”为理想的新的审美观。
把“意境”说推向了一个顶峰,为中国美学建立起“境界说”的理论体系。
王国维主要从以上几方面阐述了他的“境界说”美学思想,完善了“境界说”理论,特别是他对“三种境界”的高度概括为我们提供了极佳的审美体验。
王国维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借用了宋代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凤栖梧》和辛弃疾的《青玉案》三首名词中的妙句,概括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在第一境中,“高”和“尽”写出“大事业、大学问者”首先必须能高瞻远瞩,树立高远的目标。
“望尽天涯”,虽然感到前人的成就已经“凋碧树”,但
又感到前方任重而道远。
一个“独”字既表达了其求索的孤独、悲壮,又反映出对成功与否十分迷茫的复杂心态。
在第二境中,“不悔”、“憔悴”表达了探索的艰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
一个“渐”字描写了其探索过程的漫长和为事业、学问而上下求索的执着精神。
第三境中道出了经历了第一、二境的艰辛万苦后获得成功的喜悦以及对人生哲理的顿悟。
“蓦然回首”一词暗示了成功虽是偶然但也是“大事业、大学问者”经过“众里寻他”的磨练后成功的必然。
而“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为成功指明了另一个方向:独到之处常常出人意料,并非一般人认为的灯火辉煌之处。
王国维推崇的这种入门前的茫然、敲门时的执着和入门后的悦然这“三种境界”的审美体验早已超出了诗词范围,他的这个“三种境界”审美体验是对“境界说”的独特思辩,无疑是“境界说”的一个质的飞跃。
二、《人间词话》赋予中国美学一些崭新的东西
《人间词话》建立了“境界说”的理论体系,但它的美学价值并非仅局限于这个体系本身的建立,还在于他没有局限于前人的视野赋予了一些崭新的东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确立了“境界”作为美学本质范畴的地位。
他是这样描述“境界”的美学范畴的:“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并强调“有境界,本也。
”有境界成了美的最高要求和最终目标,他认为有境界自然也就会有气质、有格律、有神韵。
他在整理书稿最终付印成书时特将此句列为篇首,可见他对“境界”地位的重视。
2、明确提出情感划入境界的对象,并突出一个“真”字。
王国维十分明确地写道“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
‘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
”如果只写“红杏枝头春意”、“云破月来花影”那也仅仅是有境而无意。
“闹”和“弄”成为点睛之笔,“闹”字点出了诗人迎接春天的欢愉的心情;“弄”字露出诗人对于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即使红杏怒放、淡云拂月的景色再美,缺少了情的景终究不能“自成高格,自成名句”。
“情”与“景”是构成王国维“境界”理论的二元素,王国维还十分突出了一个真字。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
否则谓之无境界。
”倡导“真”,成为王国维境界的生命,他提出的真景物、真感情与现实密切相关,较“兴趣”说、“神韵”说容易捉摸,从另一个侧面也说明了他的境界既要反映客观的现实,也要体现主观的情感。
3、归纳出三种不同的审美意象。
王昌龄的“诗有三境”说提出过三种审美意象:“诗有三境:一曰物境,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二曰情境,娱乐愁怨皆张于意而处于身,
然后驰思,深得其情。
三曰意境,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但“物境”、“情境”和“意境”是三个意象并列,而王国维则更高明一些:“夫古今人词之以意胜者,莫若欧阳公,以境胜者,莫若秦少游。
至意境两浑,则惟太白、后主、正中数人足以当之。
”王国维为我们展现了“以意胜”、“以境胜”、“意境两浑”三种不同的审美意象,同时,我们发现无论是意胜于境,还是境胜于意都不是最高的审美意象,“意”和“境”互相融汇、水乳交融、才能形成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审美世界,既境界。
引文注释
【1】胡明著,《一百年来的词学研究:诠释与思考》,载《文学遗产》,1998年02期[董学文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P294
[张芳/张天曦著,《王国维对中国美学的贡献》,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6月
【2】王国维著,《人间词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本文其它引用《人间词话》词句又未注名出处的均指该版本
【3】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4】黄开发著,《王国维的文学功能观及其现代性》,载《江淮论坛》,2000年5期
参考文献
【1】周锡山编校,《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年9月第1版【2】王国维著,《人间词话》,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9月第1版
【3】王国维著,吴洋注释,《人间词话手稿本全编》,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
【4】董学文主编,《美学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5】庄子著,周素平/张克平注译,《南华经》,三秦出版社,1995年12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