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

合集下载

《人间词话》十则

《人间词话》十则

《人间词话》十则人间词话是其中一本经典的文学著作,这本书记录了许多晚唐诗人的生活,人情世态和文学修养的种种经历和感悟,整个书中体现出的是一种沉静、含蓄和婉约的艺术风格。

以下是本人整理的人间词话十则:首则:“唯有读书人,可以不开口而说出真话。

”人生中的学习极其重要,只有通过毫无保留的学习实践,才能够在生活中变得更加成熟,因为千万别忘了,真正的大智慧并不是在书本中,而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

读书人以精神为贵,敬重人才,入世之深,出世之高,读书人之所以能够不开口就能诉说真话,正是因为他们对生命价值和真理观念获得了深刻的认识和洞察。

第二则:“雅俗共赏才,诗家清韵徽。

”在中国这个文化的家园,雅俗共赏是我们一直尊崇的传统,诗歌和美好的艺术氛围紧密相连。

诗歌除了表达个人意象独特的文化和人文内蕴,而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积淀和美学价值的积累。

一个成功的诗人既要有婉约的词藻,也要有深刻的思想和理念,雅俗共赏不仅仅是人们对诗歌文学的所爱同情,更是对文化及艺术自由创造的支持和鼓励。

第三则:“去者日以疏,存者年因亲。

”生命的奇妙之处在于它并不是一波三折,在生老病死中,它会像油渍般在人的心中发霉,日复一日的磨损,就像细小的车辙,慢慢地留下痕迹。

一个人的价值在其生命的意义中,常常体现在离别的痛苦与重归的欢喜之间。

有生命护卫在身,我便迎风而行;有爱一生相随,我便勇攀人生巅峰。

第四则:“未立志者,显孔廉之群庶;既立志,便不群庶。

”一个立志者再怎么平凡,起码有一份理想的追求,无论它多么遥远遮住的群体,或者它有多么微不足道。

没有人可以铭记过去的纪念,也没有人能如愿地把握未来,对未来的希望只能在平凡工作中一步一步地挑战自己,只有把每天的努力积累起来,才能找到进一步追求的空间。

第五则:“水精未醒山鬼眠,月穴初分圣辇先。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有无法言喻的经历,好像在朦胧不清之间,就能听到身体和心灵的私语。

在艺术、音乐和文学中,通过各种方式,把身体和心灵带入到一种状态,那种状态可以是深思、驻足、沉静、宽慰、惊奇或迷惘。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注释及译文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注释及译文

清-王国维《《人间词话》七则》原文、注释及译文【原文】《《人间词话》七则》清·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

”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

”“寒波淡淡起,白鸟悠悠下④。

”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着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境非独谓景物也。

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境界有大小,不以是而分优劣。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⑤”何遽不若“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⑥”。

“宝帘闲挂小银钩⑦”何遽不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也。

词至李后主⑧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⑨置诸温⑩、韦(11)之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12)”,“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13)”,《金荃》、《浣花》能有此气象耶?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14)。

”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15)。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16)。

”此第三境也。

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

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入乎其内,故能写之。

出乎其外,故能观之。

入乎其内,故有生气。

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美成(17)能入而不出,白石(18)以降,于此二事皆未梦见。

【注释】①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源自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

《人间词话》读后感:人间词话赏析《人间词话》是明代文学家和诗人杨慎所著的一本诗话著作,记录了杨慎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研究和分析。

这本书对于理解和欣赏古代诗词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读后让我受益匪浅。

首先,杨慎在《人间词话》中对于诗词的定义和分类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对于诗歌的形式和特点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提出了“三百篇”的说法,即认为古代诗人的诗歌数量达到了三百篇以上,才能称之为诗人。

杨慎还对于古代诗歌的体裁进行了分类,如古体诗、绝句、律诗等,并分别从字数、韵律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这些对于诗词的分类和定义,为我们理解古代诗词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认识。

其次,杨慎在《人间词话》中对于古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进行了评析和赏析。

他对于古代名诗的选择和评价十分严谨,给出了许多具体的评价标准,如“意境独特”、“用典质朴”、“音韵和谐”等。

他还分析了古代名诗的特点和韵味,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说明。

这些评析和赏析的内容,使我对于古代名诗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提高了我对古代诗歌的欣赏能力。

此外,杨慎在《人间词话》中还详细讲述了古代诗人的创作志向和写作方法。

他认为古代诗人追求的是“道法自然”的境界,强调了对于自然和人生的体悟和感悟。

他还分析了古代诗人的行文方式和写作技巧,如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注重韵律等。

这些对于古代诗人的创作心态和创作技巧的讲解,对于我提升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思维方式有一定的启发。

总而言之,读完《人间词话》让我对于古代诗词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我对于诗歌的欣赏能力。

这本书对于喜欢古代文学和诗词的读者来说,是一本很有价值的著作,值得一读。

《人间词话》十则

《人间词话》十则

关于“词话”
“词话”是指评论词、词人、词派以及 有关词的本事和考订的著述。著名者有清陈 廷焯《白雨斋词话》、王国维《人间词话》 等。
关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
作为王国维文艺哲学成熟的代表作,《人间词话》 沿用中国传统的诗话、词话的形式,将康德、叔本华、 尼采的美学观念和中国固有的诗、词、曲创作的丰富材
《人间词话》十则 王国维
王国维 (1877-1927)

字静安,一字伯隅,号观堂,浙 江海宁人。我国近代著名的学者, 清华研究院开创之初的“四大导师” 之一。22岁前,在家乡接受传统教 育,却不喜欢科场诗文,科举考试 时,“不终场而归”。1898年后, 到上海,接受西方哲学,希望借助 西方哲学来解决现实人生中的困惑。 1905年,王国维完成了《红楼梦评 论》。1908年,开始连载《人间词 话》。1912年,完成《宋元戏曲 史》。辛亥革命后,政治态度日趋 倒退。1923年,他欣然“应诏”北 上,担任皇帝溥仪的“南书房行 走”1927年6月,王国维留下:“五 十之年,只欠一死。经此世变,义 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 自尽。在其50岁人生学术鼎盛之际 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 “谜案”。

本单元所选十则《人间词话》,可分为三方面内
容:
第一则为总纲,冠于全书之首,作者开宗明义提 出“境界”说,并高度概括境界的意义。
第二至六则,从不同角度论述“境界”问题。 第七至十则,谈论诗人的思想和艺术修养。
造境与写境
阅读、分析、辨别以下诗词名句 哪些是“造境”,哪些是“写境”?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有我之境
兴奋时,天高地阔,阳光灿烂,花儿微笑,
鸟儿歌唱,即使冷风吹面也觉得清爽振奋。 悲伤时,天地无光,无精打采。热闹景象更 惹人心烦,喜庆气氛愈衬心底凄凉;甚至觉 得群山黯然,江河呜咽,触目皆是伤心色, 入闻无非肠断声。

《人间词话》课件

《人间词话》课件
《人间词话》课件
本课件主要介绍了《人间词话》这部文学作品的背景和意义,以及它带来的 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作者介绍
辛弃疾
北宋诗人,字幼安。他在文学上的成就不仅仅是在词,而且是在诗、散文、辞章等多方面。
陈亮
北宋文学批评家,进士出身,庶吉士出身。善于琢磨文学中的格律定理和基本的审美原则。
《人间词话》的背景和意义
辛弃疾主张“观古而写新”,提倡创新意识和大胆尝试。此外,他也对几位前辈的作品进行 了评价。
2 评入到了作品 的评价中。
3 谈文论艺
辛弃疾对文学创作有着很深的认识和理解,他在作品中也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和体验。
文学价值
1
创新意识
《人间词话》提倡写新词,加强了文学创作的创新意识和大胆尝试。
2
节奏之美
辛弃疾追求词的艺术效果,发掘了格律变化的可能性,同时注重作品的整体效果。
3
情感渲染
辛弃疾对词中表达的情感有着敏锐的触感,他的作品富有感染力,给读者的心灵带来了震撼。
教育意义
审美教育
《人间词话》是一部诗歌批评 和诗歌鉴赏的经典之作,对诗 歌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意义。
情感教育
《人间词话》诠释了辛弃疾的 人性观和情感抒发方式,对情 感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文化传承
《人间词话》是中国文化传承 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辛弃疾 思想和文化精神的传承和发扬。
结语
价值
《人间词话》是中国古代词歌批评的典范之作,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教育意义。
意义
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审美观念和情感抒发方式,同时对词歌文学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 作用。
背景
词的崛起,为北宋的文学发展注 入了新的活力。同时,有词之人 多为世家子弟,这些人在词坛上 起着一定的统治作用。

《人间词话》全文

《人间词话》全文

《人间词话》第一部分一~十一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1)""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2)"有我之境也。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3)""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4)"无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注释:(1)冯延巳【鹊踏枝】:"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2)秦观【踏沙行】:"雾失楼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3)陶潜【饮酒诗】第五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元好问【颖亭留别】:"故人重分携,临流驻归驾。

乾坤展清眺,万景若相借。

北风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峥嵘,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

怀归人自急,物态本闲暇。

壶觞负吟啸,尘土足悲咤。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画。

"四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

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

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

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

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则。

王国维《人间词话》

王国维《人间词话》

人間詞話作者:王國維清已刊部分一詞以境界為最上。

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詞所以獨絕者在此。

二有造境,有寫境,此理想與寫實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頗難分別。

因大詩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寫之境,亦必鄰於理想故也。

三有有我之境,有無我之境。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1」「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2」有我之境也。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3」「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4」無我之境也。

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

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

古人為詞,寫有我之境者為多,然未始不能寫無我之境,此在豪傑之士能自樹立耳。

1歐陽脩《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

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台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

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鞦韆去。

」2秦觀《踏莎行》:「霧失樓台,月迷津度,桃源望斷無尋處。

可堪孤館閉春寒,杜鵑聲裡斜陽暮。

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

郴江幸自繞郴山,為誰流下瀟湘去!」3陶潛《飲酒詩》第五首:「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

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4元好問《穎亭留別》:「故人重分攜,臨流駐歸駕。

乾坤展清眺,萬景若相借。

北風三日雪,太素秉元化。

九山郁崢嶸,了不受陵跨。

寒波澹澹起,白鳥悠悠下。

懷歸人自急,物態本閒暇。

壺觴負吟嘯,塵土足悲吒。

回首亭中人,平林淡如畫。

」四無我之境,人惟於靜中得之。

有我之境,於由動之靜時得之。

故一優美,一宏壯也。

五自然中之物,互相限制。

然其寫之於文學及美術中也,必遺其關係,限制之處。

故雖寫實家,亦理想家也。

又雖如何虛構之境,其材料必求之於自然,而其構造,亦必從自然之法則。

故雖理想家,亦寫實家也。

六境非獨謂景物也。

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

否則謂之無境界。

七「紅杏枝頭春意鬧1」,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

《人间词话》译解集萃

《人间词话》译解集萃

《人间词话》译解集萃
《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其作者王国维提出了“境界说”等重要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是《人间词话》译解集萃:
1.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译:词这种文学形式以境界最美妙。

有了境界就自然形成高远的格调和自创的名句。

五代和北宋的词之所以独一无二,就在于它有境界。

2.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

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
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译:有创造出来的意境,有写生的意境,这是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两大流派的区分所在。

然而,这两者很难区分,因为杰出的诗人所创造的意境必然符合自然规律,所描写的意境也必然接近理想。

3.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译:过去人们讨论诗词,有“景语”和“情语”的区别,却不知道所有的“景语”都是“情语”。

4.言气质,言神韵,不如言境界。

有境界,本也;气质、神韵,末也;有境界而二者随之
矣。

译:讨论气质、神韵,不如讨论境界。

境界是根本,气质、神韵是枝叶,有了境界,气质、神韵自然随之而来。

5.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周介存置诸温韦之
下,可谓颠倒黑白矣。

译:词到了李后主的手中才真正变得眼界开阔、感慨深沉,从伶人舞女的娱乐之作变成了士大夫的抒情之作。

周介存把李后主的词排在温庭筠、韦端己之下,实在是颠倒黑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凤栖梧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 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 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 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二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 憔悴”,这段词句,出自宋代的另一位词人 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 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 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 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这句话被王国维称为“专作情语而绝妙 者”,显然也已超出了原诗相思怀人的情绪, 被定义为得意人生的过渡境界,对事业、对 理想,需保持执着追求,忘我的奋斗,朝着 成功的彼岸在所不惜。
二、作家应该怎样修养自身,才能写出 有“境界”的作品?
从第七则看,要志存高远,甘于寂寞;苦苦探索、执著追
求。 从第八、九则看,要有开阔的胸襟、真切深刻的见识,要 有真性情。 从第十则看,要能深入生活、观察生活并注意有所领悟。
诗文按原词解,是情感堆积、登高 有感的酝酿期,对下文“望尽天涯 路”做一种铺垫。王国维则将此句 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 有执着的信念,登高望远、瞰察路 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概 貌,才能夯实成功的基础。这自然 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却不失得 意人生的形象觊觎(jìyú)。
境界之二(守)
《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共64则,融
合中国传统文学批评
和西方美学思想于一
体,行文流畅自然、
见解独特,精辟阐释 了“境界说”。
内容赏析
第二十六则——灯火阑珊处
•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 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 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第三境界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 道。然遽[jù]以此意解释诸词,恐为晏欧诸公所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一、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927),初 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 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 观,谥忠悫。民初清华四大国 学导师之一。浙江省海宁人。 郭沫若称他为新史学的开山, 他平生学无专师,自辟户牖, 成就卓越,贡献突出,在教育、 哲学、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 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 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主 要作品 《人间词话》、《曲 录》、《观堂集林》等。
不许也。
人生三大境界
境界之一(立)
蝶恋花 晏殊 (宋代)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 来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 户。 昨夜西风雕碧树。独上高楼,望 尽天涯路。欲寄彩笺[jiān]兼尺素。山长 水阔知何处。
第一境界:以西风刮得绿树落叶凋谢,表
示当前形势相当恶劣,但在乱世之中,也 只有他能真正爬上高楼,居高临下高瞻远 瞩,清晰地看到远方,看到天涯海角尽头, 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说明他能排除干 扰,不为暂时的烟雾所迷惑。他能看到形 势发展的主要方向,能抓住斗争的主要矛 盾。这是能取得成功的基础。这一境界是 立志、是下决心,只有具备了这个条件才 会有第二、第三境界。
书。这只是抛砖引玉,推荐课外读一读《人间词话》。
第八、九则把“境界说”与作家本身的 内在修养结合起来,强调诗人应该有开 阔的胸襟和卓越的见识,修身而成“大 家”
一是以苏东坡、辛稼轩为例,肯定创作者内在的胸襟气度
决定了词的境界 。 二是推崇“大家”之作,揭示了境界各构成元素的特征 。 沁人心脾,指所抒之情应情深而动人;写景必豁人耳目, 指所写之景应特征分明,生动形象,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第二境界概括了一种锲而不舍的坚毅性 格和执着态度。描述了如何为此下决心 而努力奋斗。人瘦了、憔悴了,但仍 “终不悔”。就是说尽管遇到各式各样 的困难,还要坚持奋斗,继续前进,为 了事业一切在所不惜。为一个目标,人 儿憔悴,这是执着,执着之付出。Back
境界之三(得)
青玉案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蓦然 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词 文原是描述元宵佳节的状况,被王国 维巧妙的用在此处,旨在经过多次周 折、多年磨练后,就会逐渐成熟起来, 豁然领悟。这就达致了人生最后的成 功。所谓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 费功夫。这是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
第三境界是指在经过多次周折,经过多 次的磨练之后,逐渐成熟起来,别人看 不到的东西他也能明察秋毫,别人不理 解的事物他也会突然豁然领悟贯通。这 时他在事业上就会有创造性的独特的贡 献。这是功到事成。这是用血汗浇灌出 来的鲜花,是用毕生精力铸造的大厦。
不一致。
第一则的“境界”,是总说。

第五则提到“境界”,说明“情”也是构成境界的元素,而“有境界”的作品应该能真切鲜明地表现出情景交融的艺 术世界。
• •
第六则提到“境界”,具体说明“境界”应该得到真切生动的表现。
第七则提到“境界”,是与人生体验结合起来,象征人生向前追求而有所得的不同精神状态。

总体而言,王国维所说的“境界”,有时也称“境”,内涵不尽相同。有的指客观景物,有的指情,有的指两者的统 一,有的指造诣程度,等等。但就作者感受、读者审美角度看,崇尚真切、情景交融应该是其主要内涵。
人间词话
王国维 悬思
第一境界:志存高远 知
第二境界:孜孜以求 行 第三境界:豁然开朗 得
苦索
人生境界
顿悟
LOREM IPSUM DOLOR
Q:其实这三种境界还远不止在那些成
大事业、大学问者身上,同学们能不 能联系或历史的,或现实的,或自己
的,或他人的经历谈谈呢?
课外推荐阅读《人间词话》
精矣,王国维!著名史学家陈寅恪曾赞叹王国维的博 大精深:“先生之学精矣!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 之可寻。”郭沫若:“在近代学人中,我最钦佩的是 鲁迅和王国维。”朱光潜:“近二三十年来,就我个 人所读过的来说,似以静安先生的《人间词话》为最 精到。” 《人间词话》不仅关乎诗词鉴赏,还关乎 其他艺术欣赏领域,甚至还关乎人生,她是大家的一 本小书,是我们后学者可置于案头枕边常读常新的好
小结
《人间词话》节选部分以“境界”为核心,阐述了“造境”
与“写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入乎其内” 与“出乎其外”等问题,广泛触及了主观与客观、景与情
等美学问题。是中国古典美学和文学理论的集大成者,又
是中国现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开文中多次提到“境界”,其内涵是否一致?应该怎样理解王国维“境界”说的内涵?
其辞脱口而出,则指言语的自然真切。
第十则把“境界说”与创作者对待现实 生活的态度、方法结合起来
首先指出诗人要“入乎其内”,深入生活,才能获得丰富
的创作材料,逼真地描绘生活,作品才有生气;又需“出 乎其外”,超脱出来,“胸中无物”,从一定的高度观察
生活,摆脱生活之欲,从而实现对审美对象的静观,写出
深刻独到的内容。 其次,以周邦彦、姜白石为例,进行具体评判。
二、关于《人间词话》
《人间词话》不同于当时有影响的词话 , 它 提出了 " 境界 " 说。 " 境界 " 说是《人间词话》 的核心,统领其他论点,又是全书的脉络,沟通 全部主张。 王国维不仅把它视为创作原则,也把它当作 批评标准,论断诗词的演变,评价词人的得失 , 作品的优劣 , 词品的高低 , 均从 " 境界 " 出发。 因此,"境界"说既是王国维文艺批评的出发点 , 又是其文艺思想的总归宿。
关于《人间词话》和王国维
《人间词话》,青年们 读得懂的太少了;肚里要 不是先有上百首诗,几十 首词,读此书也就无 用。……我个人认为中国 有史以来,《人间词话》 是最好的文学批评。开发 性灵,此书等于一把金钥 匙。一个人没有性灵,光 谈理论,其不成为现代学 究、当世腐儒、八股专家 也鲜矣!
——《傅雷家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