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诗歌读书笔记:《迷途》赏析

合集下载

北岛诗歌读书笔记:《迷途》赏析_读书笔记_

北岛诗歌读书笔记:《迷途》赏析_读书笔记_

北岛诗歌读书笔记:《迷途》赏析《迷途》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中,中国诗坛出现了一股名之为“朦胧诗”的风潮,习惯了新中国政治诗歌样式的读者多用此来指责这一批作者的晦涩难懂,因为他们在一首诗中找不到一个简洁明了的“中心思想”,也看不到曾经熟知的昂仰气派。

在阅读“朦胧诗”的过程中,读者遭遇的一片“象征的森林”,众多意象枝繁叶茂地伸展着,昏暗了原本应该笔直宽阔的道路,读者在“小路上”时刻面临“迷途”的威胁,又随时有着柳暗花明的惊喜。

这种阅读经验打击了当时人的期待视野,但似乎更切合诗歌本身的要求。

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迷途》不仅完整地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而且由于内容的关系,它几乎也成了我们阅读诗歌的一个寓言。

“朦胧诗”之所以朦胧,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这批诗人重新发现了诗歌意象的繁复性和多意性,用形象思维的跳跃、逆转和矛盾共存修正了以往诗歌的单意性和线性思维模式。

如在这首诗中,“鸽子的哨音”常规应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唤,而且也的确导致了诗中“我”的“寻找”。

但它指引的却是“挡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随后的“迷途”,光明与幽暗在矛盾中共存。

这一矛盾现象又重现在寻找的结果中,“蓝灰色的湖泊”、“微微摇晃的倒影”、“深不可测”都充满了虚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实与错误的暗示;但第二人称直呼的“你”,以及那双“眼睛”,无疑是真实的,至少对诗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

这种亦真亦幻、光暗闪烁的色彩正源自对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

第二个原因是,诗作者有明显的怀疑与自省意识,从而更强化了诗歌涵义的暧昧。

这首诗中,诗人显然在置疑常规的寻找—克服障碍—找到模式,而是自觉接受了“迷途”,正是在这一次“理性”的放弃与自我意识的故意沉睡中,寻找的目标出现了。

但诗人并不能无条件地相信这个目标,因为它只是水中的“倒影”,只是一双寓意无穷而又空洞的“眼睛”。

现代诗:北岛《迷途》原文与赏析

现代诗:北岛《迷途》原文与赏析

现代诗:北岛《迷途》原文与赏析《迷途》北岛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小路上一棵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测的眼睛现代诗《迷途》赏析: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中,中国诗坛出现了一股名之为“朦胧诗”的风潮,习惯了新中国政治诗歌样式的读者多用此来指责这一批作者的晦涩难懂,因为他们在一首诗中找不到一个简洁明了的“中心思想”,也看不到曾经熟知的昂仰气派。

在阅读“朦胧诗”的过程中,读者遭遇的一片“象征的森林”,众多意象枝繁叶茂地伸展着,昏暗了原本应该笔直宽阔的道路,读者在“小路上”时刻面临“迷途”的威胁,又随时有着柳暗花明的惊喜。

这种阅读经验打击了当时人的期待视野,但似乎更切合诗歌本身的要求。

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迷途》不仅完整地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而且由于内容的关系,它几乎也成了我们阅读诗歌的一个寓言。

“朦胧诗”之所以朦胧,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这批诗人重新发现了诗歌意象的繁复性和多意性,用形象思维的跳跃、逆转和矛盾共存修正了以往诗歌的单意性和线性思维模式。

如在这首诗中,“鸽子的哨音”常规应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唤,而且也的确导致了诗中“我”的“寻找”。

但它指引的却是“挡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随后的“迷途”,光明与幽暗在矛盾中共存。

这一矛盾现象又重现在寻找的结果中,“蓝灰色的湖泊”、“微微摇晃的倒影”、“深不可测”都充满了虚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实与错误的暗示;但第二人称直呼的“你”,以及那双“眼睛”,无疑是真实的,至少对诗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

这种亦真亦幻、光暗闪烁的色彩正源自对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

第二个原因是,诗作者有明显的怀疑与自省意识,从而更强化了诗歌涵义的暧昧。

这首诗中,诗人显然在置疑常规的寻找一克服障碍一找到模式,而是自觉接受了“迷途”,正是在这一次“理性”的放弃与自我意识的故意沉睡中,寻找的目标出现了。

《迷途》系列创作笔记

《迷途》系列创作笔记

《迷途》系列创作笔记本文是《迷途》系列的创作笔记,记录了该系列小说的创作初衷、人物设定、情节构思等内容。

一、创作初衷《迷途》系列的创作初衷是要探讨人性、道德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虚构的城市中,主要围绕着几个“迷路”的人展开。

这些人有些是被社会遗弃的边缘群体,有些则是因为自己的选择走上了不归路。

他们之间的相遇、冲突、探索,将揭示出人性的多面性以及社会的善恶和复杂性,为读者带来深刻的思考与感悟。

二、人物设定1. 云缈:一个神秘的少女,自幼就生活在孤岛上,因为多年的隔绝而不懂得社交。

她拥有特殊的能力,能够读取他人脑海中的记忆,但同时也会被他人的负面情绪所影响。

在与其他人的互动中,她逐渐懂得了情感与人性,也发现了社会的黑暗。

2. 小薇:一个在外表上看起来完美无缺的年轻女性,但事实上她背负着许多秘密和内心的痛苦。

她曾是一个年轻有为的律师,但因为一次意外而被逼入绝境,从此变得自闭、抑郁,甚至产生了自杀念头。

3. 阿阳:一个街头混混,从小就生活在贫困和暴力之中。

他曾是一名拳击手,但因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放弃梦想。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遇到了云缈,并被她所感染,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及价值观。

4. 王老汉:一个在城市边缘落魄的老人,经常在街上卖艺谋生。

他曾经是一位有名的歌唱家,但因为饮酒和赌博而败落。

在每天的生活中,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并帮助那些与他同样困境的人。

三、情节构思《迷途》系列小说的情节构思十分复杂。

主要的情节线包括云缈的成长历程、小薇的复仇之路、阿阳的人生反省、王老汉的坚持信念等。

在每个人物的故事中,都存在着各种人性的阴暗和光明面,以及周围社会的善恶之事。

整个故事在抒发社会中种种不公的同时,也为人性的美好而献声。

《迷途》系列小说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人性的内在冲突、道德的多样性以及社会的多元性。

它让读者进一步认识到了现代社会中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关系,为读者开启了一扇通向人性世界的窗户。

迷途诗歌读后感

迷途诗歌读后感

迷途诗歌读后感一、读这首诗啊,就像是在迷雾里摸索。

诗里那些弯弯绕绕的意象,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我眼前晃来晃去。

我就像一个迷路的孩子,急切地想抓住它们,搞清楚到底在说啥。

比如说“那只飞鸟掠过的天空,留下一片茫然的蓝”,这天空和飞鸟,不就像我们生活中的一些匆匆过客,只留下一抹痕迹,却让我们在原地茫然失措吗?诗里这样模模糊糊的感觉,让我又恼又爱,恼的是一时难以参透,爱的是它就像一个神秘的宝藏,吸引着我不断挖掘。

二、哎呀,这首诗啊!我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陌生的迷宫。

诗人的心思就像隐藏在迷宫深处的宝藏,我得小心翼翼地绕过那些弯弯绕绕的诗句通道去探寻。

诗里写“黑夜中的灯火,闪烁着未知的诱惑”,这灯火就好比我们生活里那些看似美好的诱惑。

我不禁想问,我们是不是也像在诗中的迷途者一样,容易被这些诱惑牵着鼻子走呢?我跟朋友聊起这首诗,朋友说他觉得这诗太晦涩难懂了,就像天书。

可我觉得,正是这种难懂,才让它更有味道,像一杯苦咖啡,第一口觉得苦,可越品越香。

三、这首诗可真够特别的。

我读的时候,感觉自己像是在一片茂密的森林里迷失了方向。

诗中的每个字、每个词就像森林里的一棵棵树,挡住了我的视线,让我找不到出口。

就像诗里说“雨滴落下的声音,敲打着迷途者的心弦”,这雨滴就像是命运的敲门声,在我们迷茫的时候突然降临,让我们内心更加慌乱。

我和我同学讨论这首诗的时候,同学说他觉得这诗写得太消极了,总是在描绘迷茫的状态。

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觉得这是在真实地反映生活中的一种状态,就像镜子一样,虽然照出的可能是我们狼狈的一面,但那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啊。

四、读,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谜题的梦境。

诗中的意象像是梦境里那些奇奇怪怪的景象,一会儿是漂浮的云朵变成了巨大的怪兽,一会儿是潺潺的溪流变成了银色的丝带。

比如说“风中飘飞的落叶,是迷途者的思绪在游荡”,这落叶多像我们那无处安放的思绪啊,随风飘散,没有方向。

我跟我爸说起这首诗,我爸一脸疑惑,说他不明白这种诗有啥好的。

从迷途这首诗中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作文

从迷途这首诗中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作文

从迷途这首诗中引发的思考和感悟写作文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读了一首诗,叫《迷途》。

我读着读着,就好像自己也路不熟了,明明就在那里,却怎么也迷了路。

诗里的小伙伴,他们穿着红衣裳,手里拿着红灯笼,在菜园里结伴而行结伴玩耍。

但,他们玩着玩着,就找不到回去的路了,天也黑了,他们担心极了,不知该怎么办。

我盯着诗里的句子,仿佛看见了他们惊恐的样子,也仿佛隐隐约约听到了他们在菜地里高声叫喊的声音。

我非常喜欢这首诗,因为它让我想起了自己。

有一次,我和爸爸妈妈到公园玩,玩得太开心了,就忘了时间。

等我们想回家的时候,天已经很黑了,周围也变得很陌生,我忽然就害怕了,就像诗里的伙伴一样,不知道该怎么办。

爸爸妈妈耐心地帮我找路,我紧紧地拉住他们的手,一步一步地走。

我们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我松了一口气,也感觉太开心了。

迷路的感觉很糟糕,但我更明白爸爸妈妈对我的温柔。

就像诗里说的,“如果不是你很努力再努力去寻找,你总会找不到回家的路。


我以后要记住爸爸妈妈的话,尽量别再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我会记好这首诗,以及它带给我的思考和感悟,还有爸爸妈妈对我的爱。

四川省安岳县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统考题及参考答案

四川省安岳县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语文期末统考题及参考答案

安岳县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义务教育八年级语文试题(本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总分100分)一、知识积累与运用(26分)1.阅读下面文字,把文中拼音所表示的汉字依次写在横线上(任选 4 个)。

( 2 分)读他(X墉)的文章, ( yóu )_____如和一位因历尽无限风光而变得平和谦(xùn )_______的兄长促膝交谈, (líng )______听他的话语,真的有如坐春风的感觉.但愿,这春风,能吹得我们的心田百花盛开,(chà)____紫嫣红,结出晶莹(tī)______透、饱满充实的心灵硕果.(摘自《时文选粹》)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 分)A.自从父母离婚以后,他每次回到家,总有一种茫然若失....的感觉。

B.他耗尽了一生的精力,终于完成了这部鸿篇巨制....。

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

D.小X在教室里文质彬彬....,但一到了球场上,立刻就成了一员猛将。

3.下面短文中划线的句子有三处表达不当,请把它们找出来并加以改正。

( 4 分)据有关部门报道,我国每年①约有 3 60 亿吨的生活和工业污水排入江河,近三分之一的城市人得不到安全卫生的饮用水。

这样,纯净水公司②就很快迅速发展了。

但是,经卫生部门监测,纯净水并不纯净。

为此,市政府要求③几个纯净水公司的领导在近期内抓紧整改,使④纯净水产品普遍的质量得到提高。

____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改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某餐馆门口贴着一幅对联,请将中小学生都很熟悉的一首古诗中的有关诗句填入上联,使之对仗工整。

诗歌读书笔记3篇_其他范文

诗歌读书笔记3篇_其他范文

诗歌读书笔记3篇顾城诗歌读书笔记(一):《小巷》赏析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旦站在阳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种迷惘,这种失落感,在北岛的诗中表现为“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迷途》),在舒婷的诗中表现为“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诗中表现为“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顾城没有叹息,也没有去寻找钥匙,而是拿起钥匙寻找自己的房间,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

“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抒情主人公是坚定的,那个“我”在顽强地敲着,边走边敲。

诗人只选择了几个简单意象:“小巷”、“钥匙”、“墙”,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画面中那个敲墙的主人公,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

这个世界上的许许多多人不是终生都在寻找吗?1 / 9顾城诗歌读书笔记(二):《弧线》赏析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诗人将四个弧线的意象并行排列,给人一种暗示,一种理性思考。

诗的“确定性”,在于标题对“弧线”的点明,在于四个意象所显示的表层含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都采取弧线形式,“不止不行”、“不屈不伸”这是万物运动的规律;诗的“不确定性”一面则隐藏在意象组合所构建的深层结构之中。

“鸟儿” 在疾风中“转向”,“葡萄藤”自然生长的“触丝”,“海浪”的自然变化,这自然界的“弧线”不是很美吗?然而“少年”因为“一枚分币”而屈身“捡拾”,这种人为的“弧线”,却不能给人以美感。

诗的朦胧性带来多种暗示:畸形社会中人的价值的贬值,社会不良风气对天真心灵的污染,自然界弧线的和谐美与人为弧线不和谐的对比,对社会走过一段弯路的暗喻等等,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不必求其固定答案。

诗不2 / 9是为着解答什么,只是启示。

诗歌读书笔记3篇

诗歌读书笔记3篇

三一文库()/其他范文/读书笔记诗歌读书笔记3篇*目录.诗歌读书笔记.海子诗歌读书笔记.北岛诗歌读书笔记:《迷途》赏析顾城诗歌读书笔记(一):《小巷》赏析小巷小巷又弯又长我用一把钥匙敲着厚厚的墙被历史抛入黑暗中的一代青年,一旦站在阳光下,自然会有一种恍恍惚惚的感觉,这种迷惘,这种失落感,在北岛的诗中表现为“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迷途》),在舒婷的诗中表现为“隔着永恒的距离/他们怅然相望”(《船》),在梁小斌的诗中表现为“我的钥匙丢了”(《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顾城没有叹息,也没有去寻找钥匙,而是拿起钥匙寻找自己的房间,寻找自己在社会中应有的位置。

“小巷”是“又弯又长”的,“墙”是“厚厚的”,要寻找,必须付出相当的代价,也可能要走很长的路;然而抒情主人公是坚定的,那个“我”在顽强地敲着,边走边敲。

诗人只选择了几个简单意象:“小巷”、“钥匙”、“墙”,构成了一个象征意味很强的流动画面,画面中那个敲墙的主人公,并非是一个人,而是整整一代青年,不,也包括中年、老年。

这个世界上的许许多多人不是终生都在寻找吗?顾城诗歌读书笔记(二):《弧线》赏析弧线鸟儿在疾风中迅速转向少年去捡拾一枚分币葡萄藤因幻想而延伸的触丝海浪因退缩而耸起的背脊诗人将四个弧线的意象并行排列,给人一种暗示,一种理性思考。

诗的“确定性”,在于标题对“弧线”的点明,在于四个意象所显示的表层含义: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一切运动都采取弧线形式,“不止不行”、“不屈不伸”这是万物运动的规律;诗的“不确定性”一面则隐藏在意象组合所构建的深层结构之中。

“鸟儿” 在疾风中“转向”,“葡萄藤”自然生长的“触丝”,“海浪”的自然变化,这自然界的“弧线”不是很美吗?然而“少年”因为“一枚分币”而屈身“捡拾”,这种人为的“弧线”,却不能给人以美感。

诗的朦胧性带来多种暗示:畸形社会中人的价值的贬值,社会不良风气对天真心灵的污染,自然界弧线的和谐美与人为弧线不和谐的对比,对社会走过一段弯路的暗喻等等,读者可以见仁见智,不必求其固定答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岛诗歌读书笔记:《迷途》赏析《迷途》
沿着鸽子的哨音
我寻找着你
高高的森林挡住了天空
小路上
一棵迷途的蒲公英
把我引向蓝灰色的湖泊
在微微摇晃的倒影中
我找到了你
那深不可测的眼睛
七十年代末直至八十年代中,中国诗坛出现了一股名之为“朦胧诗”的风潮,习惯了新中国政治诗歌样式的读者多用此来指责这一批作者的晦涩难懂,因为他们在一首诗中找不到一个简洁明了的“中心思想”,也看不到曾经熟知的昂仰气派。

在阅读“朦胧诗”的过程中,读者遭遇的一片“象征的森林”,众多意象枝繁叶茂地伸展着,昏暗了原本应该笔直宽阔的道路,读者在“小路上”时刻面临“迷途”的威胁,又随时有着柳暗花明的惊喜。

这种阅读经验打击了当时人的期待视野,但似乎更切合诗歌本身的要求。

北岛是“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这首《迷途》不仅完整地体现了朦胧诗的特征,而且由于内容的关系,它几乎也成了我们阅读诗歌的一个寓言。

“朦胧诗”之所以朦胧,主要在于两方面的原因。

其一,这批诗人重新发现了诗歌意象的繁复性和多意性,用形象思维的跳跃、逆转和矛盾共存修正了以往诗歌的单意性和线性思维模式。

如在这首诗中,“鸽子的哨音”常规应是光明和美好的召唤,而且也的确导致了诗中“我”的“寻找”。

但它指引的却是“挡住了天空”的森林中的小路以及随后的“迷途”,光明与幽暗在矛盾中共存。

这一矛盾现象又重现在寻找的结果中,“蓝灰色的湖泊”、“微微摇晃的倒影”、“深不可测”都充满了虚幻色彩,似乎正合“迷途”中不真实与错误的暗示;但第二人称直
呼的“你”,以及那双“眼睛”,无疑是真实的,至少对诗人的心理期待而言是如此。

这种亦真亦幻、光暗闪烁的色彩正源自对意象中多意性的展示。

第二个原因是,诗作者有明显的怀疑与自省意识,从而更强化了诗歌涵义的暧昧。

这首诗中,诗人显然在置疑常规的寻找—克服障碍—找到模式,而是自觉接受了“迷途”,正是在这一次“理性”的放弃与自我意识的故意沉睡中,寻找的目标出现了。

但诗人并不能无条件地相信这个目标,因为它只是水中的“倒影”,只是一双寓意无穷而又空洞的“眼睛”。

这“眼睛”,也许是进一步迷途的诱惑,但也是对于下一次寻找的召唤,一如诗歌开首处“鸽子的哨音”。

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也是一次寻找。

我们受诗人的召唤走上征途,但目标并不明确,一如那双眼睛,只能闪烁在森林深处幽暗的湖泊中。

但寻找的过程是充满意味的,它在时刻的迷途、转向和顿悟中摸索前进,于矛盾和迷惑中寻得个人的理解。

因此,这首诗又恍似一篇阅读的寓言,提醒着我们诗歌阅读中的微妙之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