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岛的诗歌翻译观
现代诗蝴蝶我在守望中飞翔原文及翻译

现代诗蝴蝶我在守望中飞翔原文及翻译
(实用版)
目录
1.现代诗《蝴蝶》的概述
2.《蝴蝶我在守望中飞翔》原文及翻译
3.对比原文和翻译的差异
4.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正文
【1】现代诗《蝴蝶》的概述
《蝴蝶》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中国著名诗人北岛。
诗歌以蝴蝶为主题,通过描绘蝴蝶的飞翔,展现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生命的热爱。
该诗语言优美,富有哲理,深受读者喜爱。
【2】《蝴蝶我在守望中飞翔》原文及翻译
原文:
一只蝴蝶在守望中飞翔
我在飞翔中守望
我的目光是河流
你的翅膀是海洋
翻译:
A butterfly is flying in my waiting
I am waiting while flying
My gaze is a river
Your wings are an ocean
【3】对比原文和翻译的差异
从原文和翻译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差异。
首先,在语言表达上,原文使用了中文,而翻译使用了英文。
中文表达更为简洁,英文表达则较为冗长。
其次,在表达方式上,原文使用了许多意象,如“我的目光是河流”和“你的翅膀是海洋”,这些意象让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翻译则较为直接,意象较少。
【4】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通过对《蝴蝶我在守望中飞翔》的原文和翻译的对比,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首诗歌。
诗人通过描绘蝴蝶的飞翔,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同时,诗人也通过自己的守望,表达了对生命的珍视。
北岛《给孩子的诗》第五首 星星们高挂空中(海涅)

北岛《给孩子的诗》第五首星星们高挂空中【德国】海涅杨武能译星星们高挂空中星星们高桂空中,千万年一动不动,彼此在遥遥相望,满怀着爱的伤痛。
它们说着一种语言,美丽悦耳,含义无穷,世界上的语言学家谁也没法将它听懂。
可我学过这种语言,并且牢记在了心中,供我学习用的语法,就是我爱人的面容。
【诗人简介】海因里希·海涅,全名克里斯蒂安·约翰·海因里希·海涅(德语: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诗人和新闻工作者之一。
海涅既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的超越者。
他使日常语言诗意化,将报刊上的文艺专栏和游记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赋予了德语一种罕为人知的风格上的轻松与优雅。
他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德国诗人中的一员。
海涅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可能是由门德尔松为之作曲的通过音乐传播的《乘着歌声的翅膀》。
【诗歌赏析】在海涅的抒情诗中,星星和玫瑰、夜莺一样都是他所钟爱的意象。
在这首《星星们高挂空中》一诗中,诗人借助于幻想中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爱人的仰幕之情,同时也说出了对于这份爱情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
可以说,年青的海涅是在爱神的引领下步入诗歌殿堂的。
海涅最初的爱恋对象是他的两个堂妹,然而这两个堂妹压根就瞧不起当时贫穷的海涅,使海涅陷入了无望的相思中。
不过,爱情的挫折却给了海涅创作灵感,他写出了许多浪漫的诗篇,奠定了自己在爱情诗王国中的显著地位。
《星星们高挂空中》这首诗反映了海涅早期抒情诗中的典型特色。
简洁的语言,经典语句,和谐的音韵,把自然界的现象融合在他那真挚浪漫的诗歌中。
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借天上隔空对望的星星来表现自己和爱幕对象之间遥不可及的心的距离。
“世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是我在你面前,而你却感觉不到我的爱”。
诗人把个体情感与广漠的宇宙去作对比,用星辰的距离之远来隐喻世间不可能实现的爱情。
现代诗蝴蝶我在守望中飞翔原文及翻译

现代诗蝴蝶我在守望中飞翔原文及翻译摘要:1.引言:介绍现代诗《蝴蝶我在守望中飞翔》及其作者2.内容概述: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情感3.诗歌原文:呈现诗歌原文4.诗歌翻译:展示诗歌的英文翻译5.诗歌解析: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象征意义6.结论:总结诗歌的价值和影响正文:《蝴蝶我在守望中飞翔》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是我国著名诗人北岛。
诗歌以蝴蝶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丰富的意象,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爱情和自由的渴望。
诗歌原文如下:蝴蝶我在守望中飞翔天空像海一样蓝阳光穿过云层洒满大地我在窗前默默守望等待那只蝴蝶的降临它轻轻地驻足在我的肩膀我伸出手去抚摸它却飞走了诗歌的英文翻译如下:Butterfly, I fly in my watchThe sky is as blue as the seaThe sun shines through the cloudsShining on the earthI silently watch at the windowWaiting for the butterfly to comeIt lightly stopsOn my shoulderI reach out to stroke itBut it flew away诗歌中的蝴蝶意象象征着生活、爱情和自由。
诗人通过描绘蝴蝶的美丽、轻盈和灵动,展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同时,蝴蝶的飞翔也象征着追求自由的过程,诗人在守望中飞翔,渴望突破束缚,追求更高层次的自由。
《蝴蝶我在守望中飞翔》以其优美的诗句和深刻的内涵,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喜爱,成为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北岛演讲古老的敌意整理稿

北岛:古老的敌意香港电台普通话主持人陈笺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北岛北岛:大家好,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古老的敌意》这是来自奥地利诗人里尔克《安魂曲》的诗句,我下面引用他的诗句“因为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
”在20世纪初的那几年汉堡和不莱梅之间有一个充满艺术情调的小镇叫Worpswede,当时在那里聚集着很多青年艺术家和作家,包括里尔克。
他们一起听音乐会、参观博物馆,在狂欢之夜坐上马车去郊游,那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还远在地平线以外,而且当时欧洲文明的价值并没有完全崩溃。
这时候两位年轻漂亮的女画家出现在他们的人群当中,而且引起了骚动。
她们就像两姐妹一样,金发的叫波拉,黑发的叫克拉拉。
里尔克在日记中写到“我推开窗,她俩成了奇迹,向窗外的月光探出头去,一身银光、月光冰凉地抚摸她们笑得发烫的脸颊”。
对于诗人来说,困难的是如何保持对生活的距离。
里尔克其实更喜欢金发的波拉,但是他不愿破坏这对理想的双重影像。
结果在观望中,一场混乱的排列组合尘埃落定,波拉跟别人订了婚,里尔克选择了黑发的克拉拉,并和她结婚生女。
七年后,波拉因难产死去,里尔克写下了这首《安魂曲》献给她。
我讲这段插曲主要是让大家了解里尔克的诗与生活的互文关系。
里尔克度过的是漂泊的生活,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头几年,他在欧洲五十多个地区逗留。
正如他在《秋日》这首诗中写到“谁此刻没有房子/就不用建造/谁此刻孤独/就永远孤独”,这正是里尔克漂泊生活的真实写照。
我想通过这首诗说明,也正是生活和伟大的作品之间总存在着某种古老的敌意,引入更深一步的思考。
那就是对于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人来讲,我们如何生活、如何写作、如何理解和处理生活与写作的关系。
所谓古老的敌意,从字面上看,古老即指原初的、带有传统意味的、甚至可以追溯到文字与写作的源头。
敌意则是一种诗意的说法,其实指的是某种内在的紧张关系和悖论。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里尔克安居乐业、拥有三五套房子,甚至是达房地产商挥金如土,他能写出像《秋日》或《杜伊诺哀歌》这样的传世之作吗?如果卡夫卡从未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中而少年得志、婚姻幸福、一本本出书、整天忙着数版税,他能写出《城堡》和《审判》这样改变世界小说景观的作品吗?如果保罗.策兰(德国最有名的诗人)父母没有死在纳粹集中营,他没有饱经流亡之苦,他会最终在塞纳河投河并留下《死亡赋格》等杰作而成为众多学者至今研究的对象吗?要说谁不想过好日子又写出伟大的作品呢?而这古老的敌意是冥冥中上天的安排,两者似乎不可兼得。
北岛的回答翻译和赏析

北岛的回答翻译和赏析北岛的回答翻译和赏析北岛的回答标志着朦胧诗的开始。
店铺为大家分享的北岛的回答翻译和赏析,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北岛的回答翻译THE ANSWERContemptibility is the passport of the contemptible,Nobleness an epitaph for the noble.Look—the gilded sky teemsWith the twisted reflections of the dead.The ice age has passed,Why is there still ice everywhere?The Cape of Good Hoe has been discovered,Why is the Dead Sea thick with competing sails?I come into this worldWith only paper, rope and a shadow,To proclaim the pleas of the judged,Before the trial has ever begun.I say to you, world,I—do—not—believe!If a thousand challengers lie beneath your feet,Then count me number one thousand and one.I do not believe that the sky is blue,I do not believe in the echo of thunder,I do not believe that dreams are false,I do not believe that the death has no revenge.If the ocean is destined to breach its dikes,Let all the biter waters pour into my heart;If the land is destined to rise above,Let mankind choose a new summit for the survival. The new turning point and the sparkling starsAre filling in a vast sky with nothing to hide.It is the pictogram of five thousand years,It is the gaze of the future generations.(Tr. by Sawako Nakayasu & Hai An)北岛的回答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北岛《给孩子的诗》第五首 星星们高挂空中(海涅)

北岛《给孩子的诗》第五首星星们高挂空中【德国】海涅杨武能译星星们高挂空中星星们高桂空中,千万年一动不动,彼此在遥遥相望,满怀着爱的伤痛。
它们说着一种语言,美丽悦耳,含义无穷,世界上的语言学家谁也没法将它听懂。
可我学过这种语言,并且牢记在了心中,供我学习用的语法,就是我爱人的面容。
【诗人简介】海因里希·海涅,全名克里斯蒂安·约翰·海因里希·海涅(德语: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年12月13日-1856年2月17日),1797年12月13日生于德国杜塞尔多夫,19世纪最重要的德国诗人和新闻工作者之一。
海涅既是浪漫主义诗人,也是浪漫主义的超越者。
他使日常语言诗意化,将报刊上的文艺专栏和游记提升为一种艺术形式,赋予了德语一种罕为人知的风格上的轻松与优雅。
他是作品被翻译得最多的德国诗人中的一员。
海涅最广为人知的一首诗可能是由门德尔松为之作曲的通过音乐传播的《乘着歌声的翅膀》。
【诗歌赏析】在海涅的抒情诗中,星星和玫瑰、夜莺一样都是他所钟爱的意象。
在这首《星星们高挂空中》一诗中,诗人借助于幻想中的意境,表达了自己对心中爱人的仰幕之情,同时也说出了对于这份爱情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
可以说,年青的海涅是在爱神的引领下步入诗歌殿堂的。
海涅最初的爱恋对象是他的两个堂妹,然而这两个堂妹压根就瞧不起当时贫穷的海涅,使海涅陷入了无望的相思中。
不过,爱情的挫折却给了海涅创作灵感,他写出了许多浪漫的诗篇,奠定了自己在爱情诗王国中的显著地位。
《星星们高挂空中》这首诗反映了海涅早期抒情诗中的典型特色。
简洁的语言,经典语句,和谐的音韵,把自然界的现象融合在他那真挚浪漫的诗歌中。
诗人用拟人化的手法,借天上隔空对望的星星来表现自己和爱幕对象之间遥不可及的心的距离。
“世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是我在你面前,而你却感觉不到我的爱”。
诗人把个体情感与广漠的宇宙去作对比,用星辰的距离之远来隐喻世间不可能实现的爱情。
现代诗北岛ppt课件

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
诗歌中表现出的对自由与独立的追求 ,符合人类普遍的价值追求,容易引 起读者的共鸣。
2024/1/28
10
03
《一切》诗歌解读
2024/1/28
11
诗歌主题思想阐述
揭示现实困境
《一切》通过描绘荒诞、 冷漠的社会现象,表达诗 人对现实世界的深刻反思 。
2024/1/28
追求自由精神
诗歌中表现出对自由、独 立的渴望,以及对束缚和 压制的反抗。
呼唤人性觉醒
诗人试图唤醒人们内心深 处的良知和勇气,以面对 现实并寻求改变。
12
艺术手法与表现技巧分析
象征手法
诗歌中运用大量象征元素,如“ 黑夜”、“冰冷的雨滴”等,来
暗示现实世界的冷酷无情。
2024/1/28
抽象表达
诗人通过抽象的语言和意象来表达 内心的复杂情感和对现实的独特见 解。
2024/1/28
25
展望未来
传承优秀传统
鼓励跨界合作
继承和发扬现代诗歌的优秀传统,如象征 手法、意象表达等,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进 行创新和发展。
鼓励诗人与艺术家、音乐家等跨界合作, 创造出更多元化的诗歌艺术形式,丰富现 代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
推动国际交流
关注社会发展
积极参与国际诗歌交流活动,推动中国现 代诗歌走向世界,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 响力。
2024/1/28
23
回顾北岛诗歌创作历程及成就
01
02
03
04
创作历程
从早期政治抒情诗到后期多元 主题探索
代表作品
《回答》、《一切》、《午夜 歌手》等
获奖荣誉
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华语诗 歌奖等
用评价理论分析《好了歌》的英译

用评价理论分析《好了歌》的英译用评价理论分析《好了歌》的英译《好了歌》是中国著名诗人北岛的作品,曾被多位翻译家尝试将其翻译成英文。
本文将从评价理论的角度,对《好了歌》的英译进行分析。
评价理论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理论模型,用于评价翻译品质,探讨翻译的成功与失败。
它包括准确性、流畅性、美感等几个方面,下面将对《好了歌》的英译进行评析。
首先,我们从准确性方面来评价这首诗的翻译。
准确性是指翻译是否能忠实再现原文的思想、情感和意义。
在《好了歌》的英译中,是否能准确地传达北岛的原意是非常重要的。
在几篇英译版本中,有的翻译着重保留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但在词汇选择上有所偏差;有的翻译则更注重对原诗内容的直译,但对于原文中的象征和隐喻的处理上则显得欠缺。
综合比较,可以发现有的英译版本准确度更高,能更好地传递北岛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其次,流畅性也是一项重要的评价指标。
流畅性是指译文是否能自然而流畅地读起来,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
在《好了歌》的英译中,流畅性的表现主要在语句结构的处理上,以及对诗歌韵律和节奏的处理上。
有的英译版本过于追求词语之间的对应,使得译文在句式上过于生硬,无法使读者有一种流畅的阅读感。
而其他一些版本则采用了更灵活的语言结构和押韵手法,使译文更加顺畅。
因此,在流畅性方面,某些英译版本更胜一筹。
最后,我们来看诗歌的美感。
美感是指翻译品质是否能够在把握原文意义的基础上,使译文更具有艺术感染力和美学价值。
《好了歌》作为一首抒情诗,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生活的悲痛和批判,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期望和渴望。
在英译中,美感的体现主要在语言的美感和意境的再现上。
有的版本能通过精确的词语选择、优美的句式布局以及巧妙的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富有韵律感和感染力,引发英语读者的共鸣。
而其他一些版本则未能如此成功地再现原诗的美感,导致译文略显平淡。
综上所述,用评价理论分析《好了歌》的英译,我们需要考虑准确性、流畅性和美感等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岛的诗歌翻译观【摘要】本文对诗人北岛外诗汉译的12个诗歌翻译观从原文理解层面、译入语表达层面、较高层面和更高层面四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系统的梳理和总结,并结合相关诗歌翻译观点,对北岛的诗歌翻译观进了阐释和分析,指出北岛诗歌翻译观的独特之处,以及对翻译研究的意义。
【关键词】北岛;诗歌;诗歌翻译引入诗人北岛认为二十世纪(尤其上半叶)的诗歌“它冲破了国家种族和语言的边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国际视野和与之相应的国际影响,正是在此意义上,才有所谓的国际诗歌”(北岛,2009:346)。
从1999年起,北岛在美国大学教授创作课,编写教材之际,对他所热爱的几位国际诗人诗作的汉译本进行了细读,发现“近些年来国内出版的大量译作粗制滥造,带来了进一步误导,使本来在批评缺席、标准混乱的诗歌中晕头转向的读者更糊涂”(北岛,2009:347)。
他将自己撰写的九篇文章发表在《收获》杂志的“世纪金链”专栏,自2004年第一期起连载,至2005年第三期,最终这九篇文章被收录在了他散文集《时间的玫瑰》当中。
《时间的玫瑰》收录的九篇“诗歌传记”,分别介绍和述评了国际诗人洛尔迦、特拉克尔、里尔克、策兰、特朗斯特罗默、曼德尔施塔姆、帕斯捷尔纳克、艾基、狄兰•托马斯九人的生平、诗歌创作和代表性诗歌。
此外,北岛还对不同译本进行了评论,发表了自己对各译本以及诗歌翻译的看法。
北岛作为新中国成立后最受瞩目的新诗代表人物之一,他对现代汉语诗歌、外诗汉译本的感觉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独特之处,对他散见于《时间的玫瑰》中的诗歌翻译观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总结,不管是对诗歌翻译、翻译批评、翻译研究,能起到某个侧面的丰富作用。
笔者将散见于该文集、体现北岛诗歌翻译观的十二个小点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阐释:原文理解层面、译入语表达层面、较高层面、更高层面。
一、原文理解层面1.诗歌细读北岛认为“翻译本身就是一种细读”,“诗歌翻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除其他原因外,恐怕与我们缺乏细读的愿望与能力有关”(北岛,2009:339)。
北岛提倡通过新批评派的细读方法掌握诗歌文本。
因为每一首诗都有语言密码,只有通过细读才能去伪存真,从而进行诗歌翻译。
2.诗歌解码“几乎每一首现代诗都有语言密码,只有破译密码才可能进入”(北岛,2009:11)。
诗歌是穿梭在时空和诗人内心深处的语言编码,即便想读懂一个老朋友的诗歌,有时都会欠缺一定的语境钥匙,何况是跨语种、跨时空的诗歌。
所以诗歌解码是进入诗歌,从而翻译诗歌一个非常重要的步骤。
这也就有了以下这种说法:一个诗人只能翻译跟他风格相似的作品。
但真正要对每一首诗歌进行解码,那是非常困难的。
3.不可译性北岛将诗歌的不可译性归为两类:第一种,词汇意义的模糊所导致的;第二种,诗歌音乐性的不可译。
对于第一种不可译情况,由于原诗本身有些词汇就具有意义多向或意义模糊的情况存在,相应的译本很容易就会出现词汇意义下位化或意义偏离原文,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诗歌的多种译本存在彼此完全不同的情况。
因为对于意义模糊不定的词汇,译者可能会根据自身的知识背景和经验背景做出不同的意义定位。
对于第二种不可译情况,北岛指出“一首诗中最难译的部分是音乐,几乎是不可能的,除非译者在自己的母语中再造一种音乐”(北岛,2009:10)。
二、译入语表达层面1.直接对应在讨论特拉克尔的诗歌《给孩子埃利斯》的各中译本时,北岛将自己的翻译观点总结为“翻译理论众多,各执一词。
依我看,千头万绪关键一条,是要尽力保持语言的直接性与对应性,避免添加物”(北岛,2009:43)。
如果翻译真能全部做到直接对应,那么也就不会存在钱钟书提出的“化境”和傅雷的“神似”。
因为属于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之间大部分情况下,很难做到直接对应,就像英语和汉语,德语和汉语之间。
但江枫(江枫,2009:76)却举过一个例子证明其实英语和汉语也能做到一一对应。
他将Wallace Stevens的这首诗A man and a womanAre one.A man and a woman and a black birdAre one.译为一男加一女是一。
一男加一女加一只乌鸦是一。
2.节奏关于节奏,诗歌批评学者徐敬亚曾提出,“节奏,就是给字词以秩序,以衣冠,以呼吸。
词语本身并没有被改变,但之间的关系变了,互相间有了纺织感,于是变得字字铿锵”(徐敬亚,2009)。
要做到对语言有如此的自觉和敏感,相信并不是每个人都做得到。
在诗歌翻译中,北岛以为“韵律虽难以传达,但节奏却是可能的。
节奏必须再创造,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新的节奏,与原节奏遥相呼应。
打个比方,这就像影子和移动物体的关系一样。
”北岛之所以推崇戴望舒的译作,正是因为戴并没有硬译,而是在汉语译诗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节奏。
北岛评判一首诗歌有自己独特的方法,便是大声读出来。
如果诗歌中有特殊的节奏,那就是好诗,否则,就不算是首好诗。
跟北岛一样,朱光潜也有这样的习惯。
每当朱光潜得到一首诗,他第一件要做的事就是判断这首诗的节奏。
他认为“如果音节很坚实饱满,我断定它后面一定有点有价值的东西;如果音节空洞零乱,我断定作者胸中原来也就是很空洞零乱”(朱光潜,2010:256)。
同时,北岛也非常反对一些译者牺牲节奏、努力凑韵,让译诗仅在形式上看上去像诗的行为,并很不客气地称这些人为前清遗老。
3.佳译劣译北岛认为“一个好的译本就像牧羊人,带领我们进入牧场;而一个坏的译本就像狼,在背后驱赶我们迷失方向”(北岛,2009:72)。
对文集《时间的玫瑰》进行总结后,不难发现北岛心目中的佳译劣译分别如下:好的诗歌译本:译诗创作了一种新的自然的节奏;译诗有很好的语感;译诗有特殊的味道。
不好的诗歌译本:用词晦涩拗口;译作保持原语的句法特征;冗长的诗行;诗行松散,没有节奏;译作无法体现译者对每个汉字自觉的控制。
三、较高层面1.合作翻译北岛所指的外译汉诗歌合作翻译其实就是由一个精通源语的人先译,译好后再由汉语诗人对原译作进行完善。
这样译诗,就能保证“诗人对语言特有的敏感与合作者对原文准确的把握相结合,在最好的状态中,两个齿轮能真正磨合”(北岛,2009:272)。
其实很多好的译作都是合作翻译的产物,比如Longfellow的《人生颂》。
这首诗最初将它译为汉语的人是英国驻中国大使Thomas Francis Wade,译出的诗歌虽然有诗段,但却没有韵律。
后来一位叫董恂的清朝官员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良,才形成后来为人所熟知和接受的《人生颂》。
2.译作出版北岛非常反对商业化背景下诗歌翻译的粗制滥造。
他深感与戴望舒、冯至、陈敬容等老诗歌译者相比,目前的翻译水平非但没有进步,反而大大落后了。
主要原因是出版社的翻译出版流程过于简单,而且缺少选稿、译校等程序。
3.翻译与写作翻译界普遍认可翻译是再创作的说法,北岛却提出了一个更新鲜的比较。
“翻译与创作的区别在于,创作是单干户,自给自足,一旦成书就算盖棺论定了;而翻译是合作社,靠的是不同译本的参照互补,前赴后继,而永无终结之日。
”(北岛,2009:42)北岛不懂瑞典语,所在翻译特朗斯特罗默的《致防线后面的朋友》时,他只能借鉴其它较为可靠的译本,在此基础上进行创作。
四、更高层面1.译文与母语北岛非常重视译诗对中国文学的重要影响。
他认为,“从本质上来说,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就是本国文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北岛,2011),“文学翻译处在母语的边界之内,它就是母语的一部分”(同上)。
新中国成立后,正是汉译外国文学作品的流入,才改变了官方语言统治下的单一形态,从而助推了新时期文学和新诗的诞生。
2.汉语北岛认为“中文是一种天生的诗歌语言,它游刃有余,举重若轻,特别适合诗歌翻译”(北岛,2009:130),还认为“中文没有拼音文字的‘语法胶’,故灵活多变,左右逢源”(北岛,2009:114)。
其实不止北岛,还有很多精通外语的文学家和翻译家都曾表达过汉语的诗歌特性。
比如翻译家叶子南曾说,“我有时惊叹于汉语意合的高超本领。
几个孤单的汉字,一经作者安排,居然能创造出惊天地动鬼神的篇章,而细查汉字的安排,却并非合乎逻辑常理;然而正是这种无拘无束的、松散的遣词造句方法,使文字掷地有声,使意境油然而起”(叶子南,2001:VI)。
语言学学者申小龙曾精彩地描述过汉语的意合,“汉语的语词意蕴丰富有余,配合制约不足。
一个个语词就象一个个基本粒子,可以随意碰撞。
只要凑在一起就能‘意合’,不搞形式主义”(申小龙,1988:8)。
3.建立良性的翻译批评机制北岛非常清楚自己翻译理论的薄弱以及自己只懂英汉两种语言的局限性,也深知自己“对某些译作的批评,并不意味着自己有什么权威性,而是希望能引起警醒,取长补短,建立一种良性的批评机制”(北岛,2009:347)。
在奥地利、美国、西班牙等国家,他们已出版相关行业的翻译法,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和批评翻译行为。
但中国尽管“已经基本建立起自己的社会主义法制体系,但要有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翻译法很可能还是很遥远的事情”(黄友义,2011:30)。
因此,在翻译界、学术界大家如果能形成北岛所呼吁的“建立良性的翻译批评机制”共同愿望和共识,我们迈向翻译立法将会更进一步。
结论诗人北岛的诗歌翻译观点虽然在系统性、学术性、理论性方面有所欠缺,但其视角却是鲜活且具有实践意义的。
他对诗歌翻译的这些认识应该进入翻译研究者的视域,因为北岛的诗歌翻译观不但包含了诗人对语言的敏感,丰富了翻译批评的语料,还是翻译研究一个鲜活的案例,值得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和研究。
参考文献:[1]北岛.时间的玫瑰[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09.[2]北岛.翻译与母语[A/OL].(2011-08-23)[2012-02-09].http:///bb/viewthread.php?tid=45165.[3]黄友义.推动翻译立法,促进翻译行业的健康发展[J].中国翻译,2011(3):29-30.[4]江枫.江枫论文学翻译自选集[M].武昌: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5]申小龙.中国语言的结构与人文精神——申小龙论文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6]徐敬亚.日常笔记《随想随写》之六:天蓝不堵车[A/OL].(2009-12-25)[2012-01-23].http:///s/blog_5324aa0b0100fvz0.html.[7]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8]朱光潜.诗论[M].长沙:岳麓书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