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
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

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谭亚洁081105301 08英语3班摘要:翻译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大部分诗歌是以内敛、含蓄、意味深远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更是如此。
这就使诗歌翻译比起一般的小说、应用文翻译显得更为艰难与妥帖。
本文通过选读关于英汉诗歌可译性方面的文献篇,对中外诗歌翻译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行性正文:翻译不仅仅是表面上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转换,它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播。
所以对译者来说这种“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活动”(实用翻译教程p1)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及技巧性。
而诗歌翻译则对译者提出了更多更严苛的要求。
一、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其中诗歌是厚重历史的传播者与奠基人,而中国古典诗歌最有趣和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含蓄美与韵律感。
《辞海》对诗歌的定义是:“诗歌是文学的一大类别。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正是因为严格的格律限制以及悠长的深远意味导致很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尚且不能完全理解与领略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美,对于要用另一种语言来解读它们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
这其中还不包括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韵味缺失和各种翻译技巧导致的译者的再加工。
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来说:字数精炼,平仄严格,押韵且一般是押尾韵,要求对仗。
就这几点的要求对于中英诗歌译者来说就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更不用提什么“赋比兴”了。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许渊冲的译文: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straw-cloak'd man afloat,behold!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只是描述一位老人在雪中钓鱼,但是联系当时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引言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汉语古诗词的英译研究也备受关注。
本文将对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文献进行综合分析,以期对该研究领域的发展做出全面的回顾和评述。
一、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概况在过去的十年间,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研究范围涉及古代诗词的翻译、接受及文化传播等多个方面,研究方法丰富多样,涵盖了文学翻译、文化传播、语言学等多个学科领域。
研究者主要以汉语古诗词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英译在国际上的接受情况及影响。
二、英译汉语古诗词的问题与挑战1. 语言差异汉语古诗词与英语有着巨大的语言差异,而且古诗词的语言更是古朴、深沉,诗意纵横,对翻译者的语言功底和文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在翻译中保持原作的韵味与意境成为了主要的挑战之一。
2. 文化隔阂古诗词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岳飞的“精忠报国”、辛弃疾的“青山有幸落,天台无尘事”等,如何在翻译中将其传达给西方读者,是翻译者需要克服的难题,这需要翻译者对中国古诗词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有所了解。
3. 受众接受由于汉语古诗词的独特性,其在国际上的接受度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西方读者理解和接受汉语古诗词成为了译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三、研究热点1. 传统文化与现代翻译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传统文化与现代翻译之间的关系,重新审视古诗词翻译的意义和方法。
同时也有研究者尝试将现代翻译理论引入到古诗词翻译中,开展了具有深刻影响的研究。
2. 文化传播与诗词翻译在国际化背景下,文化传播成为了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者开始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分析汉语古诗词的英译接受情况,探讨文化传播对翻译的影响。
3. 翻译策略研究者对古诗词翻译中的策略进行分析,讨论了翻译过程中的难点和技巧,对古诗词的英译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四、研究现状与趋势在过去的十年间,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
汉诗意象的英译——以《诗经》翻译为例【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英语汉诗意象的英译——以《诗经》翻译为例一、前言部分(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概念,扼要说明有关主题争论焦点)翻译之难,难在须求真,又须易懂,而且还要符合两种不同文化间的风俗习惯。
文化翻译,尤其是诗歌的翻译更需要译者对彼此文化融会贯通,能再现文化的特征,再现文化的意象,否则,会造成读者的误解。
而诗歌中存在着众多意象。
本文首先介绍意象概念及其在《诗经》中的体现,然后比较同一意象在杨宪益版本与James Legge的版本中的不同翻译,并观察这些意象在哪个版本中翻译的更恰当。
什么叫意象。
我们知道,意象语言是文学语言重要的组成部分,意象能增强文学感染力,能给读者带来一种美感。
尤其在诗歌当中,意象尤为重要。
如果没有了意象,文学也许就会黯然失色。
意象:“意”就是意念,“象”就是物象。
有一个想法(诗歌的主题思想)后,把所要表达的情感用物象呈现出来,正如苏联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所说,“用你的想像套上人间的这辆大马车去飞奔。
”,不光是诗歌还有其它文体。
意象不是神秘的东西。
是写作者头脑中灵动一瞬间的想法读者通过写作者的作品读出其中的意象之美感,这也是“审美刺激本文最只要介绍的是同一植物意象的英译怎样才能体现出中西文化内涵的差异,译者是通过何种翻译方法来翻译的,以及文化传承的问题。
二、主题部分(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科技不断进步,文化也在快速进步着。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交流更进了一步。
翻译,作为各国之间的桥梁,已经是必不可少的了。
其中,文化翻译更加速着各国之间相互的文化了解与发展。
但是文化翻译是翻译这门学问中比较难的以一个分支。
诗歌的翻译更是难上加难。
因此,要更好的了解文化翻译,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下其中的精髓——意象翻译。
意象概念在中国历史上源远流长。
最初的《周易·系辞》里讲:“圣人立象以尽意”。
象,是能够唤起具体形象的语言。
意,是人们的思想和感情。
英译比较研究文献综述总结

英译比较研究文献综述总结
以下是一篇关于英译比较研究文献综述的总结,供参考: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跨文化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英译比较研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领域。
本文旨在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探讨英译比较研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首先,英译比较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当时一些学者开始尝试比较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差异。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领域逐渐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重视,涌现出大量的研究成果。
目前,英译比较研究已经成为了语言学、文学、翻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的领域,涉及到翻译理论、翻译实践、跨文化交际等多个方面。
其次,英译比较研究的现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一方面,研究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出发,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技术手段,对英译比较研究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另一方面,研究者们也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证研究来验证和拓展理论框架。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也开始应用于英译比较研究领域,为该领域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最后,展望未来,英译比较研究仍将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前景的领域。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跨文化交流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英译比较研究也将会更加重要。
此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兴技术也将为英译比较研究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和机会。
因此,未来的英译比较研究将会更加多元化、深入和前沿,为人类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进程做出更大的贡献。
总之,英译比较研究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领域,其发展将会对人类的跨文化交流和全球化进程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对该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为读者提供一些基本的了解和参考。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摘要】本文在2007-2016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的基础上,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展开讨论。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回顾了古诗词翻译的历史,探讨了翻译方法与技巧,讨论了翻译中的困难与挑战,分析了诗词翻译的现状,并总结了研究进展和趋势。
在对古诗词翻译研究的启示进行了总结,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并对全文进行了总结。
通过本文综述,可以更好地了解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古诗词、英译、研究、综述、历史回顾、翻译方法、困难与挑战、现状分析、研究进展、趋势、启示、未来研究方向、总结、汉语1. 引言1.1 研究背景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的地位日益提升,对汉语古诗词的翻译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自上世纪以来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热点之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了解和传播中国古诗词的翻译和接受情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07年至2016年间的研究成果和进展对于了解这一领域的最新动态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进行一次综述,探讨其历史、方法、困难及现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参考,以推动古诗词翻译领域的深入发展。
是对该领域研究起源和发展的回顾和梳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本文研究的来源和意义。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包括:探讨2007-2016年间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分析古诗词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总结研究成果,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研究成果的系统总结和分析,可以帮助了解古诗词翻译的发展趋势,促进研究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古诗词翻译的质量和水平。
可以从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探讨中,找出提升古诗词翻译质量的有效途径,解决翻译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为更好地传播汉语古诗词文化到国际社会贡献力量。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总结,可以为未来古诗词翻译研究提供参考和指导,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1. 引言1.1 研究背景汉语古诗词英译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对汉语古诗词的研究和传播日益受到重视。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汉语古诗词的英译一直是一个复杂而又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中国学者和翻译家对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不断深入,相关研究成果逐渐显现出来。
有必要对近年来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进行综述和总结,探讨其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以更好地促进汉语古诗词在国际间的传播和交流,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1.2 研究目的The research purpose of the study on English transl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ms from 2007 to 2016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s:1.3 研究意义汉语古诗词一直以其优美的诗情画意深受人们喜爱,而英译古诗词则是将这种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的重要方式之一。
通过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综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这种跨文化交流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研究古诗词的英译不仅可以增进汉外文化相互理解,也有助于提升汉语外语翻译水平,促进文学翻译研究的发展。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分析,可以探讨文化交流和传播中的语言与思想碰撞,为跨文化翻译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进行综述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和实践价值,能够促进中外文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和共同繁荣。
2. 正文2.1 汉语古诗词英译研究概况汉语古诗词英译是一门古典文学翻译的重要研究领域,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学术体系和研究方法。
2007年至2016年间,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在国内,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语古诗词的英译,探讨译文的语言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问题。
泰戈尔《飞鸟集》汉译研究文献综述

泰戈尔《飞鸟集》汉译研究文献综述Frivolous tireless生命,一次又一次轻薄过轻狂不知疲倦题记生如夏花oneI heard the echo, from the valleys and the heartOpen to the lonely soul of sickle harvestingRepeat outrightly, but also repeat the well-being of Eventually swaying in the desert oasisI believe I amBorn as the bright summer flowersDo not withered undefeated fiery demon ruleHeart rate and breathing to bear the load of the cumbersome Bored一我听见回声,来自山谷和心间以寂寞的镰刀收割空旷的灵魂不断地重复决绝,又重复幸福终有绿洲摇曳在沙漠我相信自己生来如同璀璨的夏日之花不凋不败,妖治如火承受心跳的负荷和呼吸的累赘乐此不疲TwoI heard the music, from the moon and carcassAuxiliary extreme aestheticism bait to capture misty Filling the intense life, but also filling the pure There are always memories throughout the earthI believe I amDied as the quiet beauty of autumn leavesSheng is not chaos, smoke gestureEven wilt also retained bone proudly Qing Feng muscle Occult二我听见音乐,来自月光和胴体辅极端的诱饵捕获飘渺的唯美一生充盈着激烈,又充盈着纯然总有回忆贯穿于世间我相信自己死时如同静美的秋日落叶不盛不乱,姿态如烟即便枯萎也保留丰肌清骨的傲然玄之又玄ThreeI hear love, I believe in loveLove is a pool of struggling blue-green algae As desolate micro-burst of windBleeding through my veinsYears stationed in the belief三我听见爱情,我相信爱情爱情是一潭挣扎的蓝藻如同一阵凄微的风穿过我失血的静脉驻守岁月的信念FourI believe that all can hearEven anticipate discrete, I met the other their ownSome can not grasp the momentLeft to the East to go West, the dead must not return to nowhereSee, I wear Zan Flowers on my head, in full bloom along the way all the wayFrequently missed some, but also deeply moved by wind, frost, snow or rain四我相信一切能够听见甚至预见离散,遇见另一个自己而有些瞬间无法把握任凭东走西顾,逝去的必然不返请看我头置簪花,一路走来一路盛开频频遗漏一些,又深陷风霜雨雪的感动FivePrajna Paramita, soon as soon as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n leavesAlso care about what has五般若波罗蜜,一声一声生如夏花,死如秋叶还在乎拥有什么注:"Let life be beautiful like summer flowers and death like autume leaves."这是印度大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第82首的英文原文,郑振铎翻译为“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

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综述(2007-2016年)汉语古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自古以来就备受推崇。
近年来,随着中文研究的兴起,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投向了汉语古诗词英译的研究上。
本文旨在对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成果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推动该领域的发展。
一、研究现状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汉语古诗词的翻译和传播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的问题,探讨如何更好地将中国古诗词传播到世界各地,使其更好地为国际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2007年至2016年间,关于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的研究涌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成果,涉及翻译策略、文化传播、接受美学等方面,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证支持。
二、研究成果1. 翻译策略在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中,翻译策略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在汉语古诗词的英译中,译者常常采用意译策略,以更好地传达原诗的意境和情感。
译者会通过增补描写、调整韵律、修辞转化等手段,使译文更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和文化背景。
也有学者研究了直译、意译和改译等不同的翻译策略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并探讨了它们对译文接受的影响。
2. 文化传播文化传播是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这方面的研究中,学者们探讨了译者如何在诗词翻译中传达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审美情感等。
通过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古诗词英译的分析,他们揭示了译者在文化传播中的选择、调整和再现策略,以及传统文化在译作接受中的作用和影响。
3. 接受美学接受美学是近年来兴起的一个研究领域,也在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中得到了应用。
学者们通过对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美学的研究,探讨了译作对英语读者的审美效果和影响。
他们关注译作如何在接受者心目中再现原诗的意境和韵味,以及接受者对译作的情感和美感反应。
三、问题与展望尽管在汉语古诗词英译接受研究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诗歌可译性研究文献综述谭亚洁081105301 08英语3班摘要:翻译本就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而大部分诗歌是以内敛、含蓄、意味深远而为人所称道,尤其是中国古代诗歌更是如此。
这就使诗歌翻译比起一般的小说、应用文翻译显得更为艰难与妥帖。
本文通过选读关于英汉诗歌可译性方面的文献篇,对中外诗歌翻译现状进行评价与分析。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行性正文:翻译不仅仅是表面上两种不同语言的相互转换,它更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互动以及意义深远的文化传播。
所以对译者来说这种“用一种语言形式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活动”(实用翻译教程p1)必须具有高度责任感及技巧性。
而诗歌翻译则对译者提出了更多更严苛的要求。
一、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中华民族拥有灿烂的五千年文明,其中诗歌是厚重历史的传播者与奠基人,而中国古典诗歌最有趣和最吸引人的就是它的含蓄美与韵律感。
《辞海》对诗歌的定义是:“诗歌是文学的一大类别。
它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饱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和感情,富于想象,语言凝练而形象性强,具有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
”正是因为严格的格律限制以及悠长的深远意味导致很多以汉语为母语的中国人尚且不能完全理解与领略古典诗歌的韵味和美,对于要用另一种语言来解读它们的外国人来说无疑是难上加难。
这其中还不包括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韵味缺失和各种翻译技巧导致的译者的再加工。
就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来说:字数精炼,平仄严格,押韵且一般是押尾韵,要求对仗。
就这几点的要求对于中英诗歌译者来说就基本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就更不用提什么“赋比兴”了。
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许渊冲的译文:Fishing in Snow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A straw-cloak'd man afloat,behold!Is fishing snow on river cold.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只是描述一位老人在雪中钓鱼,但是联系当时的背景,柳宗元21岁中进士,当时国家政治腐败黑暗,柳宗元和几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立志改革腐败的政治,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却遭到皇帝和权臣的反对迫害,被贬到永州,当时的永州非常偏远,极度贫穷,柳宗元无职无权,无能为力。
他想到自己报国的崇高理想不能实现而又无人理解,心里非常难过,非常悲愤。
《江雪》这首诗,就是在这个时候、这种情况下写的。
他把自己的感情色彩著在独钓的渔翁身上,使之成为孤高自得的精神化身。
全诗写的是江野雪景,一个“绝”字和一个“灭”字,把一切活动着的事物全从视野中排除了,余下的便是一望无际的皑皑白雪。
在这辽阔、幽冷的画面中心,唯独一只孤零的小船上有一蓑衣笠帽的渔翁在雪峰的寒江边独钓。
全诗都是写景,浑成一气,景中寓情,且“雪”在片尾点出尤觉奇峭。
其实诗人是在钓雪而非钓鱼。
其实许渊冲老师在翻译这首诗时已经处理地相当好了,他在每句诗的末尾用了押韵,采取了对应的词和词组。
但是作为一个中国人来说我在阅读原文和译文时所获得的感觉却不太相同。
原作的“绝”、“灭”、“孤”、“独”、“雪”都可以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诗中的意境。
但是译文中为了寻求格式的对仗两次使用“from……to……”以及“no……in……”不免让人有重复、啰嗦之感,而可以带给人直观感受的词运用过少也让人觉得有点可惜。
许渊冲先生在争论诗歌的可译性问题时声称“为了保留意境的美我们可用意译的方法;为了保留声音的美,我们可用摹仿或改编的方法;为了保留形式的美我们可用直译法。
”这个说法不免有些前后矛盾,意境美、声音美和形式美如果希望三者同时保留难度不小。
但是作为“诗译英法第一人”的许渊冲先生对于诗歌翻译研究中所做的贡献和探索至今仍然对我们有很强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冯庆华老师曾经说过:“如果把写作比成自由舞蹈,翻译就是戴着手铐脚镣在跳舞,而且还要跳得优美。
”这副“手铐脚镣”是会一直存在的,作为译者来说只能尽量把它们所带来的限制降到最低。
二、关于外文诗歌的中译大部分学者认为诗歌不能译的共同之处就是诗歌中音乐性的不可传递。
英国诗歌翻译家约翰邓汉姆爵士曾经说过:“诗具有一种微妙精神,当你把它从一种语言移入另一种语言的时候,那种精神就会完全消失。
”这的确是一种事实,诗歌译者需要最大限度地将自己在读原文诗歌的感受或是理解用另一种语言传递给读者,这个过程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再加工。
即使译者能够准确无误地体会诗人的意指和想要表达的情感,也很难将原文诗的意韵及独特的美尤其是音乐美毫无损失地用另一种语言传递给读者。
总的说来本文认为英文诗歌的汉译比中文诗歌的英译要做得好,有以下几个原因:一、笔者作为中国人来说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英译评价情感上比较严格,希望在读英译诗时有读原文古诗词相同的感受,而对于“无法翻译”的诗歌这种标准就显得有些高了。
在读英文诗的汉译版时,由于翻译的学者是对于英文更加熟悉、运用地更加道地自如的专家,翻译的诗歌中文版是笔者达不到的水平时就会对译本比较宽容。
例如这首A Widow BirdA widow bird sate mourning for her loveUpon a wintry bough;The frozen wind crept on above.There was no leaf upon the forest below.No flower upon the ground,And little motion in the airExcept the mill-wheel's sound.孤鸟栖寒枝,悲鸣为其曹;河水初结冰,冷风何萧萧;荒林无宿叶,瘠土无卉荷。
万籁尽寂寥,惟闻喧桔槔。
本身这首英文诗的韵律和音乐性是不太确定的,如果直接翻译成中文,可能会造成广大读者一头雾水:这从哪儿看出来是一首诗了?所以译者运用了中国读者更为亲近的律诗的形式来翻译这首诗。
尽管形式差异很大,但是原文诗歌的最大特点是用一系列的意象来烘托苍凉的气氛和悲凉的心情,这不免使我们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
在前文中笔者提到了许渊冲先生对这首诗的英译文,和这首widow bird的风味倒有几分相似,由此看来许老先生的翻译功底还是十分深厚的,也能够了解外国人希望看到什么样的东西。
回到这首英文诗的中译版,译者也是用了大量的意象来烘托气氛,例如“孤鸟”、“寒枝”、“结冰”、“冷风”、“荒林”、“瘠土”等等来表现原诗的精髓,应该算是恰如其分。
也能够让读者得到满足,感受到荒凉、孤独、悲伤的气氛。
如果一首英文诗歌就是以“意象”出名的,那对于译者来说翻译工作就轻松多了。
例如庞德的《在地铁车站》: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black bough.这首诗歌极短,容易理解,所以中文译本也比较多。
译文1:这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译文2:在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庞德是意象派运动的主要发起人,他从中国古典诗歌、日本俳句中生发出“诗歌意象”的理论,所以他的诗歌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于广大中国读者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其中文译版也是。
“人群”、“面孔”、“幽灵”、“枝条”、“花瓣”这些不相干的意象却组成了一副奇艺的画面:在巴黎,协和广场,地铁车站出口, 密密麻麻的人群中,诗人置身其间,行人迎面涌来,匆忙从身边卷过,光线不好,天气阴冷而潮湿。
突然间,一张美丽的脸闪现了,接着又是一张,又一张......然后是一个儿童的脸,跟着又是一张美丽的女人的脸.....在昏暗的人潮里,它们分外鲜明。
庞德在这一刻就是让匆忙的世界停下了一瞬间的脚步,色彩强烈,氛围神秘又带有一点感伤。
这两首汉译本的诗其实不分伯仲,有的人喜欢第一个,有的人钟爱第二个,这只是个人品味不同。
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会不自觉得想到另一首中国诗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同样是由几个意象直接组成却留给人深远意味。
三、诗歌翻译中的“文化距离”文化的定义比较复杂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大部分为人们所接受的是说“所谓文化,是指人在改造客观世界、在协调群体关系、在调节自身情感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
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民族、企业、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念、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
”其实这样的解释并不足以概括“文化”这个“复杂”的词。
而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以不同的语言进行交流,生活在不同的地区的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是绝对存在并且不可避免的,这一点在诗歌翻译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而且,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翻译的本质就是一种文化交流,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深,影响着译者的翻译策略取向和读者是否能理解和接受的“文化距离”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译者面前。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文化价值和思想内涵的重要载体,很多中外译者都对中国古典诗歌进行了研究和翻译,其中不乏优秀作品,但是讲他们的译作放在文化领域来研究时就会发现文化丢失和话语丢失的现象很严重。
翻译的实质是两种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文化差距到底对译作和读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应该怎样减少这种影响对我们今天的翻译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
在古典诗歌的翻译中无论中外译者都希望在不同文化碰撞中能够保留自己文化的特点,这是一种十分正常的心理。
一方面译者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了解和感受更深,运用更加流畅和自如。
另一方面对于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使得他们不太容易能够放下母语文化的特征。
这也导致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流失现象。
例如英国汉学家A.C.Graham认为:“在翻译上我们几乎不能放手给中国人,因为按照一般规律,翻译都是从外语译成母语,而不是从母语译成外语的。
”这就是由于所谓“自豪感”而产生的翻译过程中的局限性及文化距离。
而且这种剥夺中国译者对本民族文化阐释权利的行为必将造成对中华文化的误读和误译,最后导致文化的丢失。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不同语言的转换,它要做的更多的是超越语言的界限,打破纯语言的桎梏,将纯语言层面上的转述上升为文化内涵的阐释。
Richard Lattmore曾在他的书中写道:“译者不可能在理想的真空中翻译。
”所以翻译是一个十分复杂且艰难的过程,译者需要顾虑的东西有很多,但是事实上在任何形式的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距离是无处不在并且无法避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