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
基础笔译 Chapter 12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
This bird appears when the world falls on evil times; None but admires her talents and her skill; First she complies, then commands, then is dismissed, Departing in tears to Jinling more wretched still.
关键词order也是多义词,教授的本意是要让大家守秩 序,而学生则是故意理解为“要(菜或饭)”,所以喊出 “要啤酒”。真是让教授苦笑不得,让读者忍俊不禁。但 是,若order直译为汉语,则令人不知所云了。
真的就没法译了吗?实际上,发挥译者主体作和何创 造性是不难找到机智幽默的翻译的。
——教授敲敲着教桌,喊道:“先生们,吆喝什么?” ——全班喊着回答:“要喝啤酒!”
我们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有个惊异地发现:1)英语 的文字艺术形式比较少,而汉语就非常丰富,比较而言, 可以说用“洋洋大观”来形容,但是要想找到这类文字艺 术形式的成功的译例,则很难;2)英语的特殊语言现象 或文字艺术形式则比较易于译成汉语,而汉语译成英语就 非常之难。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差异是有目共睹的,表意 文字的大多数表意功能是表音文字所不具有的,因此, 用不具有表意功能的文字去再现表意文字的文字艺术 表现形式是不可能的。就像汽车不具有飞行的功能, 因而,它就永远不可能在天空飞一样。若能在天空中 飞行,就一定具有飞行的功能。下面以实例来证明这 一论点。
4)辛格的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中吉姆·佩尔的 妻子埃尔卡与小徒弟搞上了关系,众人议论不休。 吉姆·佩尔气愤之极,脱口说道:
If my mother had known of it, she’d have died a second time.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夜 麦克司•威伯 作 郭沫若 译 愈近黄昏, 暗愈暗, 静愈静, 每刻每分, 已入夜境。 青
衣
郭以译意为主,是传神 派的译法,其特色是: (1)靠近中国传统诗体 (三言夹四言); (2)押韵较工; (3)用语较归化,语意 显豁,自成一首诗; 然而从语音、语法、 语义三方面衡量则颇 不惬人意。
(二)语言的共性
不同地区、国家,有各自的语言。各种语言千变万化,在 发音、书写、语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总有一些相同或相似 之处。如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是句子,每个句子往往是由主 语、谓语以及宾语、定语、状语所组成。这就是语言的共性。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189)
例如,“敌人”与“歼灭”两个概念在同一情景和 逻辑范畴中,英语和汉语都表现为相同的句子形 式。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The enemy were wiped out. 敌人被歼灭了。 (陈永娣.浅谈英语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A].枣 庄学院学报.2008)
青 衣
●全可译因素:标题、作者姓名 ●不可译因素:fainter, dimmer, stiller三个词都以 |ә|音结尾,表达了一种单调的模模糊糊的象征着 机械渐进过程的东西,汉语中实难从声音方面描 摹出来,因此|ә|不可译。 ●小半可译因素:“now night" 中的"now"用得十分 机智,它可以指“现在”,也可以表示一种突然 发现的心情,一种结论性的东西,或是一种感叹 式的东西。上面一行拖得很长,一个过程在缓慢 单调中进行,而”now"一出,似乎一切戛然而止, 上下衔接,天衣无缝。所以要把其含义全译出或 大半译出是不可能的,只能译出一小部 青
3、音译法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在现实中,肯定存在大量的不可译现象,有的原来不 可译现象后来有证明是可以的了,但是否未有得到证明的 那些不可译现象也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证明是可译的 呢?可译论者们无法证明这一点,只能用已有的翻译实例 作为假定可以证明未得到证明实例的理论依据,实际上这 是很不科学的态度。因为,从经验得来的理性结论不可能 称为论证的依据。这一点可以引用证伪理论来证明。
从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上讲,任何语言也都是可译的。 这一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可译性。其理由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可以帮助人们去认知和表达已知的事物,二是语言 可以帮助人们去认知和表达新的事物。对于现在还不能翻译 的语言现象,是因为现在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 将来认知水平达到了,问题就自然能解决。
例如,人们根据观测到的羊都是白色的经验,归纳 出“羊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波氏认为这一结论是非科 学的;只有针对“羊是白色的”这一“证伪”目标,发现 了非白色的羊后,得出“羊并不都是白色的”结论时,才 是科学的。因此,依据实践和历史经验总结、归纳出来的 任何理论都是不科学的。“可译论”者们得出“任何能用 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结论 是否有科学的理论为其支撑呢?是否也是依据实践和历史 经验总结、归纳出来的理论呢?通过“证伪”理论进行检 验,便很容易发现其非科学性。
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人类的语言净化为“纯 语言”之前)如果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破坏了形 式即损坏了意义,或者作者的着眼点是在形式上,或形式美 上,又该如何对待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在翻译的过 程中或在翻译理论探讨中避重就轻,一味地强调“翻译即译 意”,那就会抓不住主要矛盾,那样谈可译与不可译就没有 什么实际意义。因此,译形有时又是非常必要的。认为“任 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 奈达本人后来也对自己的这一观点进行了修正补充:“…… 除非形式是信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Anything that can be said in one language can be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unless the form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message.)(Raquel de Pedro: 1999)。欢聚话说,如果 “形式是信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能用一种语言 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就不成立,亦即: 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不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摘
要: 可译性 和不可译性一 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 争论 不休 的问题。“ 可译性” 是指“ 两种不同的语言、 文
字之 间, 通过 翻译, 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 一种语 言表 达 出来, 另外 实现 使用 两种不 同语言 的人群 对 同一事物的 理
解。 “ ” 不可译性 ” 则指“ 一种源语 文本 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 言或单位 , 实现 不 了两种不 同语 言的人群之 间的 沟通和理解 。 然而 ,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 力, 不可译渐 渐变成 了可译 。本文 简单地讨论 了翻译的可译
语 言之 间的差距 , 而是读 者对象 各 自的文 化和 次文化 之 间 的差 距 。 由于 人类语 言 与文化 之 间又存 在 着一 定 程度 上 ” 的差异 , 正是不 同语言之 间 以及 以不 同语 言为 载体 的文 也
和语 言的共 性构成 了语 言的可译 性 。各种 人 、 民族 的差 各 异, 文化价值的不同, 尤其是不 同浓郁 的民族文化特色造
语 言的人 群之 间 的沟通 和理 解 。 可译 性 包 含的 是对 语 言 ”
共 性的关 注 , 不可译 性 则 包含 着 对语 言特 殊性 的 认 同 ; 不
T a g f n sh a o lu hofo e’ e d
笑掉牙齿
( ) 言 的不可译性 二 语
奈 达 曾 经 说 过 “ 译 理 论 家 习 惯 于从 译 出语 和 泽 入 语 翻
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 ・ 毒 孛 串 夺 孛 夺 孛 幸 牛 夺 夺 { 夺 夺 夺 夺 牛 夺 夺 夺 夺 孛 夺 夺 ・ ・ 夺 孛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 ・ ・ 4 夺
英汉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

英汉翻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问题作者:程姝娴来源:《教育界·下旬》2013年第05期【摘要】翻译是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是不同文化进行交流的桥梁。
可译性问题是翻译界几千年来争论不休的难题。
随着人类对文化和翻译知识和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已经不能再片面地强调翻译是可能或是不可能的,而是表现了一种更为理智和实事求是的态度。
【关键词】英汉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关于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讨论早已有之。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由于文化批评和文化研究在西方学术评论界的兴盛,一大批学者开始从不同的文化角度研究翻译问题。
因而崛起了一个新的流派:文学翻译学派,在译界也称为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随之根植与语言文化差异的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争论又蓬勃而起。
前苏联翻译理论家费道罗夫说过:“可译性问题是整个翻译理论中最有原则性的问题。
”翻译理论必须解决这个最原则的问题。
否则,一切翻译理论都无从谈起。
可译与不可译是相对的,或者说,可译与不可译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可以相互转化的动态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交流的深化和译者的努力,不可译不断在向可译转化。
事实上,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是相对的,是可以转换的动态过程,而不是一成不变的。
如:十几年前,日本某游戏公司制作了一款名为《Enemy Zero》的游戏,此处的“Zero”便是隐喻,以比喻游戏中从头伴随至尾的“看不见的敌人”,对于此题目,香港的处理办法是照搬原文,不作翻译,而台湾则是商业化的将其乱译为“绝命凄杀”,不值一提。
只有大陆的某高人,先将“Enemy Zero”简化为“EO”,再以音译形,译为“异灵”,做到了形美、音美和神美的和谐统一。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坚持可译论,因为文化是语言的载体,又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文化和思想是可以相互交流的和理解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地域文化传统、语言结构和思维模式的差异,文化有时又不是完全可译的,有时甚至是不可译的。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也不包括洗身体 (洗耳恭听身体是在 sauna之外进行的 ,并非‘洗桑拿浴 ’
[ 12 ]史节. 翻译 ———接近与不可达到之间. 外国论坛 , 2003, (2) : 42.
整个过程的一部分 ) ”。同样 ,汉语中的“秀才 ”、“气功 ”、“三教九流 ”等等
[ 13 ]王宾. 论不可译性 ———理论反 思与个 案分析. 中 国翻译 , 2001,
四 、零翻译与可译性限度
前 ,首先了解一下何为翻译 ?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 Eugene N ida 曾指出 :
针对翻译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邱懋如教授提出一
“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 个新的术语 ———零翻译 ( zero—translation) 。他认为既然把两种语言之间存
随着时代的进步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翻译已成为现代社会 再片面地强调翻译是可能的或是不可能的 ,而是表现了一种更为理智和实
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之一 。一个个国际组织纷纷成立 ,一个个独立国家 事求是的态度 。一方面 ,由于人类经验的相信性 ,由于人类文化的相通性 ,
先后诞生 ,一个个跨国公司不断涌现 ,给翻译赋予了政治上和商业上的重 由于语言都具有认识新事物新环境的动能 。我们认为 ,因语言本身差异造
联合出版社 , 2000, 5.
应的语言形式特征 。语言不可译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 ( 1 )原语中两个或
[ 4 ]傅仲选. 实用翻译美学. 上海 :上外教育出版社 , 1996.
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一个语言形式 ; ( 2 )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
[ 5 ]许钧.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 2001, 3.
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实例分析

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实例分析摘要:翻译的可译与不可译取决于翻译文本的内容,是否能在源语与译语间找到相对应的翻译。
文章主要探讨哪些情况下翻译不可译以及不可译之原因,有哪些策略来解决翻译不可译的现象。
但在现实翻译实践过程中,总能找到相适应的翻译方法对文本进行翻译,以满足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都能准确理解原文的含义。
关键词: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实例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9)05-0096-02(黑龙江大学研究生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王顺航一、翻译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对于源语言和源语文化,有其独特性。
文化作为社会背景,是受历史因素影响的。
不同国家、不同的民族有其独特的文化,呈现方式也各不相同。
语言作为外在的表达方式之一,也是最为清晰明了的方式,在不同使用者之间会有相当大的差异。
文字,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是口头语言的衍生,自然也保留了语言的这些差异性。
而我们在这里探讨的,无论是口头语还是书面语,最终都是落实在字面上呈现出来的,所以都可以归属于文字一类的翻译。
我们在使用语言文字表达时,会有几种表达功能上的分类:一类是cognitive and expressive function ;一类是culture function ;还有一类是aesthetic function 。
第一类认知表达功能类的语言文字,在翻译实践中,通常认为是可译的。
因为它指的是人类社会中共有的事物和共同的情感,不同民族间都有相同的对等语与之对应。
人类在某些方面普遍存在着相同的对等语,例如:感情方面、历史方面、社会经济方面等等。
因为这些相同点的普遍存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才可以顺利进行。
第二类文化功能类的语言文字,在翻译实践中,通常认为是部分可译的。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它包含着信仰、法律、道德、风俗等以及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
这一复杂体在不同的文化圈之间有一部分是共通的,另外一部分则是某一特定文化圈层所独有的。
对可译和不可译与中西互译可行性的认识

对可译和不可译与中西互译可行性的认识作者:王彩苹来源:《新教育时代》2015年第10期摘要:本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讲述,分别是翻译的三对矛盾、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和对中西互译可行性的认识。
本文旨在使读者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一对翻译矛盾,并且对中西互译可行性有系统地认识,因为这将会直接关系到译者从事翻译活动的效果和翻译质量的好坏。
关键词:三对矛盾可译性不可译性中西互译可行性一、翻译的三对矛盾翻译的三对矛盾,即,可译与不可译之矛盾,异与同之矛盾和形与神之矛盾,三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都是翻译活动中的基本矛盾(许钧,2009:195)。
翻译是一个充满各种各样理论的领域,而在翻译活动出现的矛盾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就是其中一个古老的命题。
纵观几千年的中西翻译史,翻译家们通过大量且多方面的实践,得到一系列的翻译实践经验,也摸索和总结出一系列翻译规律,为翻译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这一过程中,他们也遇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于是,持不同观点的翻译家们就各持己见,形成了不同的翻译学派。
由此,有关翻译的各种各样的理论、矛盾、悖论等便出现了。
许多学者和学派,如乔治·穆南、布隆菲尔德、新洪堡学派、奎因、德里达等,都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做过详细地阐述和论证,但都是各执一词。
二、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可译与不可译是人们在探索翻译奥秘的思考中一种自然的对分。
它们是矛盾对立的辩证统一。
可译论内在地包含着对不可译性的思考,不可译论内在地兼容着对可译性的承认。
他们相辅相成,推动着翻译理论研究不断向前发展。
可译论与不可译论的每一次论辩,都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螺旋式地向新的更高水平的提升(杨衍松,2009:53)世界上没有绝对的事物,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它们两者相对性地存在,相对性地联系,且相对性地区别。
许钧认为:翻译是可行的,但存在着一定的限度。
在翻译者看来,不可译因素的存在并不意味着翻译在根本上就“不可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赵云龙刘慧玲翻译中遇到不可译性的问题是常有的事。
翻译是搞语言文字的转换工作,所谓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也完全是针对语言文字而官的。
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共同特征形成了翻译中的可译性,而各区城民族因地理条件和文明程度等方面的迥异形成了讲言文字方面的隔腆性、冷僻性和不可理解性,也造成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谈谈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问题。
一、不可译性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属不可译性。
不可译是语际转换中永远存在的一种现象.原因为任何语言都带有很大的实在性和局限性,它从来也没有考虑到如何翻译其他文化的问题。
应该说翻译中语言本身出现不可译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和客观的。
不可译性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译入语言缺乏对等的表达形式。
一种语言用某一形式表达了语义场内的某一意义,同时表达了该形式的某些特征,而另一种语言又恰好缺乏相应的形式既能表达出该意义又能表达出所要求的该形式的某些特征,不可译的问题就必然会出现.这是不可译性产生的语言学原因。
翻译中的绝对不可译现象一般都是与语言文字形式相关的一些现象。
如下面的两句:1) A: What makes a road broad?B: The letter B.2) A: Why is the letter D like a bad boy?B: Because it makes ma mad.句中“road,broad,ma,mad”不仅起一般词形的形式作用,而且是作为内容出现的.句中“road”,“broad”和“B”都无法译成汉语.如当英语语言形式本身充当内容时.不可译现象就可能出现.此外,还有与语言父字的形式特点有关的不可译现象。
这类现象大多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特点达到某种修辞效果。
属于这类现象的有韵(尤其是头韵)、文字游戏(双关语)和某些实用意义等。
汉语中那些依赖语言音形义结构的修辞手法(如双关、拆词、仿词等)几乎都是不可译的。
如:好容易到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着去看.(鲁迅《故乡》)At last the end of the year came,and one day mother told me that Runtu had come,and I flew to see him.(杨宪益、戴乃迭合译)句中“好容易”实指“好不容易”,表示难言的渴望之情,这一修辞有习用性.是不可译的。
第二种是,译文语言缺乏应有的表达形式.就是说,原文表达的思想对译文语言来说完全是新的。
一个民族运用了新的词汇表达新产生的思想,而另一个民族由于地理的或社会的原因,没有产生这种新概念、新思想,当他们需要翻译这个新的词汇时.必然会遇到不可译的问题。
比如,英语的“illoetionaryaet”是个新词,既有“言外之意”又有“言语目的”的意思,还带“非言语活动”的含义。
汉语中一时还没有相应的词来表达它。
文化差异导致的非对应也是在语际翻译上导致难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主要原因。
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中不存在,不常见,不被注意。
如“松”和“鹤”在汉语里可比喻长寿。
相比之下,英语中就没有相应的隐喻。
对英语接受者来说,“松”和“鹤”并不能引起与汉语接受者相同的联想.又如美国但语中称学者(如大学教授)为“egghead”,这在汉语中也找不到相应的形式和涵义。
同样,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一度被污蔑为“奥老九”,如果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是很难理解这一称呼的含义的.这几个例子说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些形式和内容都颇为独特,无法相互取代的符号,这使语言和文化间,出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沟壑,严重障碍了彼此的交流.这是产生不可译的历史文化原因。
总的说来,不可译的东西并不等于没有确译的词句。
众所周知,翻译就是把某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
那么,在翻译中不可准确地再现,就是不可译性。
这就是说,确译与误译在于有没有准确、完整的再现,而不可译则在于可不可能达到准确、完整。
二、可译性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
语言之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性的基础。
l、可译性的理论依据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外壳,但是思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统一的,思维的规律是一样的,不管人们所利用的语言如何不同,它们总是反映出实际生活,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出同样的实际。
因此,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可译性的依据。
可译性当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前提,某些形式上的个别因素在翻译时如能面面俱到,兼收并蓄,当然是最理想的,但不得已时也只好牺牲,不然会犯形式主义的毛病。
这种牺牲事实上并不影响整个原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为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和机械地复制原文内各单独要素的总和,而是将它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介绍的。
2、诗的可译性诗歌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形式,也有人认为是文学作品的最高形式.有翻译家认为诗歌是根本无法翻译的,提出了诗歌的不可译理论(nontranslatabilityofpoetry).这种说法未免过于绝对化,是不符合实际的。
各国的诗歌虽然所用的语言不同,但是诗人的灵感却是息息相通,并不受国界的限制的。
只要对原诗的思想、感情、意境、韵味有深切的感受,引起心灵的共鸣,同时,对于本国语言及其韵律又能够很好地掌握,运用自如,那么把外国诗歌在保持原有的风味的前提下翻译过来(或把中国的诗歌翻译过去)并不是不可能的。
当然,翻译诗歌应该把内容和形式统一起来。
要在两种语言中体现同样的意境,要把诗的一切从一种语言植入另一种语言,要把原诗完善地传达给读者,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显然,汉诗中的字数限制,以及平仄、对偶等等,肯定是无法译成英文的。
翻译时,决不能用逐字逐句地死译的方法,而应运用本国语言及其韵律之美,把原诗的思想、感情、意境及韵味等重新表现出来。
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再创作”。
正如许渊冲先生所说:“译诗不可能百分之百地等于原诗,也不能不留下再创造的痕迹。
”他认为译诗不大存在可译性的间题,而只有可译度的问题。
3、习语的可译性习语虽然是语言中的特殊材料,但它是全世界民族语言的一部分,是固定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成分,所以它在原文中的作用和一般语言材料没有什么不同,是同样具有可译性的。
由于习语能最集中地体现一个民族的特点和各种修辞手段,在翻译时那些为一种语言的习语所特有而为另一种语言所不具备的不同表达手段和形式丁t寸上造成很困难,其中确有某些个别要素无法或难干用另一种语言传达。
如汉语俗语:“孩儿离开娘,瓜儿离开秧”,字字相对,匀称押韵,但直译成:“When a child leaves his mother,he is like a melon tron off the vine.”虽然把内容和形象都传达了,却失掉了原文的那种紧密对仗的形式和韵脚。
尽管如此,我们仍不能轻率地得出习语是不可译的结论.有的习语孤立地处理是很难翻译的,但如果把个别成分看成其它成分、与整体相联系的东西,如果把这些习语和原文的内容结合起来看,我们还是可以在上下文用二定的语法和词汇材料来表达它们的。
4、文体的可译性文体的可译性间题是我国翻译界长期争论而未得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著名的翻译家对这个问题意见仍有分歧,如翁显良先生认为文体是可译的,而周煦良则认为不可译.这个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
金是先生和奈达(Eugene Nida)合著的《论翻译》(On Translation)中的观点倾向于文可译的观点。
该书第五章中强调文体对应(Stylistic Equivalenee)的重要性,甚至说“在高度创造性的文学作品中,文体的特性往往对于译文的是否被接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在这一方面,文体的因素甚至比内容的忠实性更为重要。
"(P98)但是,在另一方面,该书又强调译文的文体必须适应读者的吸收能力(Channel capacity of receptor),甚至说,同一篇文章,对于不同类型的读者对象,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译文.笔者认为,作者的论点是矛盾的。
译文的文体究竟以何者为准.原文的文体?还是读者所接受的文体。
该书的理论中未能做出正确的回答。
5、风格的可译性风格的可译性也是翻译界长期有争论的,一方面传统上有时把一些名诗名著的风格说的神乎其神,给风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另一方面有些原著的风格确实难以捕捉。
所有的文章都是有风格的。
至于风格文体的构成,诚然主要在于语言表现的特点.但又与作品的题材、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息息相关。
既然文章有风格,翻译时译者就应按忠实的原则,撇下自己的风格,使译文处处紧跟原著.以避免使自己的文字特色取代原菩的特色。
就风格的构成的具体分析,是解决风格的可译性的理论基础。
如果这些构成因素大体可译或荃本可译,风格的翻译便有了根据.钟如,讽刺作品几乎是无国界的.无论是以平易、淡泊清新为特征的分析性风格,还是以丰繁、绚丽、隐约为特征的综合性风格,都是操不同语言的读者所能感应的。
就修辞来讲,风格的不可译者终归是少数,如诗歌的韵律、双关语等。
绝大多数,例如比喻、借代、设问、排比等的运用,各种语言之间还是相通的,因而也就可译。
只要译者力求忠实,不自作主张、另起炉灶,而从思想感情到行文用语,步步紧跟原文,原著的风格一定会透过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隔阂,而在相当程度上顽强地吧复现于译文之中。
如刘容庆先生指出的:歼我们不能将原作风格意义在译作中的丧失(Loss)或减色(deeoloring)不加分析地归咎于风格的可译性限度,更不能得出结论说风格是不可译的.”以外译汉而论,许多世界名著和名家的风格早已通过各种译本而为我国广大读者所熟悉,成为学术界研究、讨论,学者和作家参考借鉴的对象,也充分说明风格的可译性早以被实践所证明。
三、不可译性与可译性翻译中的可译性间题,从翻译的文化交融本质来看,实际上就是一民族语言文化视野对另一民族语言文化的认识能力的限定问题。
诚然认识能力是相对的,变化的。
可译性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包含着不可译成分,不可译成份随着民族语言文化视野的开拓,又可以变成可译的。
大部分人们称之为“不可译”的其实只是不可能译出语言符号的全部意义而已。
不可译者夸大了语言意义上的差异,而没有看到人类生活中共同的东西占多数这一事实。
德国语言学家洪堡(Humboldt)说:“所有的翻译看来都只是一种要解决的不可解决问题的尝试。
”英国的女翻译家伍尔夫(Virginia Woolf)说:“译者只能给我们一个模糊不清的对应物。
”这些都是太绝对的说法。
实际上,各种语言之间彼此株两悉称的说法也是很容易找到的。
例如:莎士比亚剧本《维多那两绅士)中的“A Pissing while”,同中国北方的粗俗语“撤泡尿的工夫”如出一辙,《创11悍记》里的“You threeinch fool”同《水浒》里的“三寸丁”也像天造地设的一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