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合集下载

英汉翻前译第三讲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英汉翻前译第三讲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译文1】他一个老人怎能保持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呢?我真是不 明 白。
【译文2】那位老人怎么能维持生计呢,我真不能理解。
【例12】The pretty girl married with the left hand last yea 【译文1】这个漂亮的女孩去年与一个左撇子结了婚。 【译文2】这个漂亮的女孩去年与一个门第比自己低的人结婚
religious
and social f e s t i v i t i e s ; some in watching over the sickbeds of our nearest and dearest relatives. Now
if all these years were to be deducted from the term
为“歇斯底里”, tank译为“坦克”等等就是很好的例子。当然 这种
变通译法会造成译文“失彩”或 “失真”等不可避免的令人遗 憾的现
象,译者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翻译过程中“失彩”和“失真” 的程度降
到最低点。此外,“不可译”语言现象大都出现在文学作品或 俚俗语
或刻意为之的文字游戏里。如下面这则用回文辞格(palindrome) 写
【译文】一个高个子男人走进房间。他穿着苏 格 兰厚呢 料上衣和一双钉着大头钉的鞋
子----一副当地农民的打扮。
【例3】Why carry coals to Newcastle?
【译文】何必多此一举? 注:Newcastle是英国的产煤中心,把煤往那
儿运,自然是多此一举,徒劳无益。
【例4】When he dined with his sister that evening, Madeline helped herself to a cigarette from his pack on the table, and lit and smoked it inexpertly The defiant, self-satisfied, somewhat pathetic ai made Warren laugh. “When the cat’s away?” he said.

对翻译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探讨

对翻译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探讨

2011-06高教前沿对翻译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探讨文/杨渊艺王翡摘要:翻译的可译性简单来说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程度,它开创性地将语言学与哲学结合,对翻译中遇到的语言现象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关键词:可译性;不可译性;翻译语言是思维的载体,是交流的工具。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展开,语言之间的转换活动更加频繁。

翻译在世界各国文化交流活动中日益增长的地位促使人们投入到对翻译的研究与讨论当中,由此翻译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理论化的专业学科。

各种翻译理论相继诞生,既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又对翻译实践发挥着导向作用。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便是翻译理论发展过程中颇有争议的观点之一,长久以来翻译家们对此争执不休,对它的研究从未停止。

本文将从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主要内容、理论依据及理解价值方面进行探讨。

一、可译性及不可译性语言的可译性及不可译性并不是绝对的泛指两种语言之间能否相互传译的问题,简单来说它是指一种语言转换为另一种语言的可能程度。

可译性及不可译性涉及的问题很多,如思维认识论、语义系统同构原理、思维形式问题以及可译性限度等。

18世纪末,德国著名语言学家威廉·洪堡特首次提出了可译性及不可译性的概念,拉开了这一理论的讨论大门。

他认为各种语音在精神实质上是独一无二的,在结构上也是独特的。

这些结构上的特殊性不能抹杀,因而翻译在原作上是不可能的。

但同时他也认为,翻译是一种做解释的过程,包括所谓的原始语言在内的一切语言都有一种可从多方面发展的表达能力。

随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讨论当中。

尤金·奈达在他的《对等的原则》一文中说:“即便是同一语言内,语言交际中的绝对等同形式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这指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

而卡特·福特不但认同语音具有不可译性,而且根据不可译性的内容将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上进行探讨。

二、理论依据从语言学角度来说,语际之间存在着基本的、广泛的意义转换条件和手段,使语际转换变得可能,但这种条件并不时刻存在,又使可译性具有一定的限度。

基础笔译 Chapter 12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基础笔译  Chapter 12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杨宪益夫妇的译文:
This bird appears when the world falls on evil times; None but admires her talents and her skill; First she complies, then commands, then is dismissed, Departing in tears to Jinling more wretched still.
关键词order也是多义词,教授的本意是要让大家守秩 序,而学生则是故意理解为“要(菜或饭)”,所以喊出 “要啤酒”。真是让教授苦笑不得,让读者忍俊不禁。但 是,若order直译为汉语,则令人不知所云了。
真的就没法译了吗?实际上,发挥译者主体作和何创 造性是不难找到机智幽默的翻译的。
——教授敲敲着教桌,喊道:“先生们,吆喝什么?” ——全班喊着回答:“要喝啤酒!”
我们在资料搜集的过程中有个惊异地发现:1)英语 的文字艺术形式比较少,而汉语就非常丰富,比较而言, 可以说用“洋洋大观”来形容,但是要想找到这类文字艺 术形式的成功的译例,则很难;2)英语的特殊语言现象 或文字艺术形式则比较易于译成汉语,而汉语译成英语就 非常之难。
表意文字和表音文字的差异是有目共睹的,表意 文字的大多数表意功能是表音文字所不具有的,因此, 用不具有表意功能的文字去再现表意文字的文字艺术 表现形式是不可能的。就像汽车不具有飞行的功能, 因而,它就永远不可能在天空飞一样。若能在天空中 飞行,就一定具有飞行的功能。下面以实例来证明这 一论点。
4)辛格的代表作《傻瓜吉姆·佩尔》中吉姆·佩尔的 妻子埃尔卡与小徒弟搞上了关系,众人议论不休。 吉姆·佩尔气愤之极,脱口说道:
If my mother had known of it, she’d have died a second time.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关于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在翻译理论发展史上占据过重要的位置,但是关于此问题的讨论一直存在着名实不符的问题,也就是说有些翻译理论家虽然沿用了“可译性不可译性”的名称,实际上他们各自的理论焦点取不尽相同。

本文通过对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的考察,试图理清其发展脉络,界定其各发展时期的不同定义。

标签:可译性;不可译性;发展史1.介绍关于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的讨论时翻译理论史上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仔细研究一下此问题的发展始末,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此问题的讨论首先存在着概念不清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概念界定存在着分歧。

下面,我们将通过考察可译性不可译性的问题的发展史略来具体分析其不同的含义。

2.可译性不可译性问题发展史略2.1 不可译性问题的提出此问题的提出最早可以追溯到中世纪末期的民族语翻译。

中世纪末期,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欧洲各国纷纷建立,随着各国民族意识的增强,与民族语代替拉丁语翻译的呼声也日渐高涨。

在意大利,诗人但丁最早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不可译性问题。

在其关于翻译和民族语的论述《飨宴》中,但丁对《圣经·诗篇》的拉丁语译文进行了认真地研究,发现原文中有许多诗的特征在译文中走失了,从而得出文学作品不可议论。

他说:“要让大家都懂得,任何富于音乐和谐感的作品都不可能译成另一种语言而不破环其全部优美的和谐感。

正因为如此,荷马的史诗遂未译成拉丁语;同理,《圣经·诗篇》的韵文之所以没有优美的音乐和谐感,就是因为这些韵文先从希伯来语译成希腊语,再从希腊语译成拉丁语,而在最初的翻译中其优美感便完全消失了。

” (Dante,1304-1307:Chapter 7,Book 1 )可见,但丁提出不可译问题是针对文学作品而言,具体说来,翻译过程中,文学作品是与内容的对立是但丁文学作品不可译论的立论基础。

2.2 歌德及文学作品的可译论歌德认识到翻译往往是不完全的,但是他同时又提出,无论如何,翻译是世界事务中最重要最有价值的活动之一。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精品PPT课件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精品PPT课件
(周进.求同存异:英汉互译中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现 象探析.[A]上海商学院学报.2008)
(二)语言的共性
不同地区、国家,有各自的语言。各种语言千变万化,在 发音、书写、语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总有一些相同或相似 之处。如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是句子,每个句子往往是由主 语、谓语以及宾语、定语、状语所组成。这就是语言的共性。
——What words may be pronounced quicker and shorter by adding syllables to them?
——Quick and short. 可译为: ——什么词通过添加音节可以读得更快更
短? ——“快”和“短”这两个词。
例2:
Starlight on Skyline, Galaxy of Glamour. 高楼摩天,星光灿烂;火树银花,瑰丽绝
(一)语言不可译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奈达根据语言交际功 能的观点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
最低层次的对等”这两个概念。
所谓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达到 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 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 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做出的反应基
本一致”;
所谓最低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 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 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翻译的可译性 ☺可译性的基础
(一)人类的共性
一般说来,用任何语言表达的信息都可以译成另一种 语言,这就是可译性。人类是有一定共性的。不论种族、肤 色、国籍、民族如何,人的生理条件、生活需求、思维活动 以及感情标准、道德标准总是大致相同的。人类的日常生活、 思想感情、追求爱好,也不相上下。这就是人类的共性。有 了这种共性,人与人之间就容易相互了解,同时也有了交流 思想的愿望和可能。(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

中国菜名语音层面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分析

中国菜名语音层面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分析
由于英汉语语音系统的差别双声词叠韵词的音韵特征不可译是一种普遍现象有的成语四字格形式的菜名英译虽然照顾到文化信息传递但对音韵特征也只能顾此失彼如八仙过海有的译者译为theeightimmortalsgoingacrossthesea这个译名译出了中国神话传说的基本内容但其音节优美精炼简洁的四字格的音韵美没有翻译出来

可 译性 与不 可 译性

种语 言之 所 以能够 翻译 成另一 种语 言 ,是 因
为两种 语 言之 间存在 着可 译性 基础 。而语 言 的可译 性 基础 是建立 在人 类文化共 性基 础之上 的 。
人类 语 言文化 共性主 要表现在 两个方 面 。 首先 ,各 民族 语 言表述 的对 象和 内容 具有 普遍 的共性 。人 类语 言表 述 的主要对 象和 内容 包括 自然 现 象 、 自然 规律 、社 会现象 、社会生 活与 社会 发展 规 律 。这 些 社会 自然现 象与 规律 在各 民族 社会 生活
Jun l f E T S ca S i cs dt n F b 0 0V 1 2 . o ra o U S C(oi ce e io ) e . 1,o. , 1 l n E i 2 1 No
中国菜名语 音层面可译性 与不可译性分析
口林 红 【 成都理工大学 成都 605] 109
[ 要】 不同于语词层面,中国菜名在语音层面表现 为极强的不可译性。这是 因为人们在接 摘 受外语概念时尽可能回避语音直接 引入, 而总是希望用本民族语 言的原有概念来表述或解释外来概 念。这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文化心理,这种心理导致语言在语音层面极强的不可译性。 然而,当原语 的一个概念在译语无法找到对应的概念表达, 甚至很难用译语对它作 出很好的解释时, 语音的直接 切入则是更好的办法。中国菜名语音层面的不可译性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是可以转化的, 中国菜名翻 译 实践 中不乏这样 成功 的例子 。 [ 关键词 ] 可译 性 ; 不可译 性; 音韵 结构; 语 音切入 ; 文化 渐进 【 中图分 类号】 5 ,文献标 识码】 H0 9 【 A 【 章编号】0 88 0 (0 00 .0 20 文 1 0 . 1 52 1 )10 7 .5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在现实中,肯定存在大量的不可译现象,有的原来不 可译现象后来有证明是可以的了,但是否未有得到证明的 那些不可译现象也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证明是可译的 呢?可译论者们无法证明这一点,只能用已有的翻译实例 作为假定可以证明未得到证明实例的理论依据,实际上这 是很不科学的态度。因为,从经验得来的理性结论不可能 称为论证的依据。这一点可以引用证伪理论来证明。
从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上讲,任何语言也都是可译的。 这一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可译性。其理由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可以帮助人们去认知和表达已知的事物,二是语言 可以帮助人们去认知和表达新的事物。对于现在还不能翻译 的语言现象,是因为现在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 将来认知水平达到了,问题就自然能解决。
例如,人们根据观测到的羊都是白色的经验,归纳 出“羊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波氏认为这一结论是非科 学的;只有针对“羊是白色的”这一“证伪”目标,发现 了非白色的羊后,得出“羊并不都是白色的”结论时,才 是科学的。因此,依据实践和历史经验总结、归纳出来的 任何理论都是不科学的。“可译论”者们得出“任何能用 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结论 是否有科学的理论为其支撑呢?是否也是依据实践和历史 经验总结、归纳出来的理论呢?通过“证伪”理论进行检 验,便很容易发现其非科学性。
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人类的语言净化为“纯 语言”之前)如果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破坏了形 式即损坏了意义,或者作者的着眼点是在形式上,或形式美 上,又该如何对待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在翻译的过 程中或在翻译理论探讨中避重就轻,一味地强调“翻译即译 意”,那就会抓不住主要矛盾,那样谈可译与不可译就没有 什么实际意义。因此,译形有时又是非常必要的。认为“任 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 奈达本人后来也对自己的这一观点进行了修正补充:“…… 除非形式是信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Anything that can be said in one language can be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unless the form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message.)(Raquel de Pedro: 1999)。欢聚话说,如果 “形式是信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能用一种语言 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就不成立,亦即: 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不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要: 可译性 和不可译性一 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 争论 不休 的问题。“ 可译性” 是指“ 两种不同的语言、 文
字之 间, 通过 翻译, 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 一种语 言表 达 出来, 另外 实现 使用 两种不 同语言 的人群 对 同一事物的 理
解。 “ ” 不可译性 ” 则指“ 一种源语 文本 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 言或单位 , 实现 不 了两种不 同语 言的人群之 间的 沟通和理解 。 然而 ,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 力, 不可译渐 渐变成 了可译 。本文 简单地讨论 了翻译的可译
语 言之 间的差距 , 而是读 者对象 各 自的文 化和 次文化 之 间 的差 距 。 由于 人类语 言 与文化 之 间又存 在 着一 定 程度 上 ” 的差异 , 正是不 同语言之 间 以及 以不 同语 言为 载体 的文 也
和语 言的共 性构成 了语 言的可译 性 。各种 人 、 民族 的差 各 异, 文化价值的不同, 尤其是不 同浓郁 的民族文化特色造
语 言的人 群之 间 的沟通 和理 解 。 可译 性 包 含的 是对 语 言 ”
共 性的关 注 , 不可译 性 则 包含 着 对语 言特 殊性 的 认 同 ; 不
T a g f n sh a o lu hofo e’ e d
笑掉牙齿
( ) 言 的不可译性 二 语
奈 达 曾 经 说 过 “ 译 理 论 家 习 惯 于从 译 出语 和 泽 入 语 翻
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 ・ 毒 孛 串 夺 孛 夺 孛 幸 牛 夺 夺 { 夺 夺 夺 夺 牛 夺 夺 夺 夺 孛 夺 夺 ・ ・ 夺 孛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 ・ ・ 4 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也不包括洗身体 (洗耳恭听身体是在 sauna之外进行的 ,并非‘洗桑拿浴 ’
[ 12 ]史节. 翻译 ———接近与不可达到之间. 外国论坛 , 2003, (2) : 42.
整个过程的一部分 ) ”。同样 ,汉语中的“秀才 ”、“气功 ”、“三教九流 ”等等
[ 13 ]王宾. 论不可译性 ———理论反 思与个 案分析. 中 国翻译 , 2001,
四 、零翻译与可译性限度
前 ,首先了解一下何为翻译 ?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 Eugene N ida 曾指出 :
针对翻译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邱懋如教授提出一
“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 个新的术语 ———零翻译 ( zero—translation) 。他认为既然把两种语言之间存
随着时代的进步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翻译已成为现代社会 再片面地强调翻译是可能的或是不可能的 ,而是表现了一种更为理智和实
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之一 。一个个国际组织纷纷成立 ,一个个独立国家 事求是的态度 。一方面 ,由于人类经验的相信性 ,由于人类文化的相通性 ,
先后诞生 ,一个个跨国公司不断涌现 ,给翻译赋予了政治上和商业上的重 由于语言都具有认识新事物新环境的动能 。我们认为 ,因语言本身差异造
联合出版社 , 2000, 5.
应的语言形式特征 。语言不可译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 ( 1 )原语中两个或
[ 4 ]傅仲选. 实用翻译美学. 上海 :上外教育出版社 , 1996.
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一个语言形式 ; ( 2 )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
[ 5 ]许钧.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 2001, 3.
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教学方法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林 田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中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 。许多学者都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进行过详尽的阐释 , 但都是各执一词 ,从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 。本文试通过对这些观点的归纳总结 ,把两者放在一起 讨论 ,以帮助我们对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有一个更全面 ,更系统的了解 ,从而形成自己的见解 。
差异按常规翻译概念已到了不可译的地步 ,因此 ,他认为有必要引进“零翻
坚持可译论的人认为 ,语言是人类在其居住的区域内认识世界 、改造 译 ”的概念 。
世界 、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的产物 。虽然世界人类因其居住的区
所谓“零翻译 ”就是不同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 ,这里包
域不同 、发展进程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 ,但他们在生存环境 、身体结 含两层意思 : ①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 ; ②不用的词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
三 、不可译性
[ 2 ]彭绰吾. 翻译学 ———一门新兴科学的创立. 北京 :北京图书出版社 ,
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将不可译性根据其产生的原因分为语言不
2000, 2.
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 。
[ 3 ]乔曾锐. 译论 :翻译经验与翻译艺术的评论和探讨. 北京 :中华工商
1. 语言不可译 ( 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是指译语没有与原语文本对
同一性及语义系统的“同构 ”原理 ,人类意识相通的基本的思维结构机制是 可译 ,宜称为相对不可译性 。
同构 ,这个基本条件使操不同语言的人能够通过语际转换 ,进行思想感情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 绝大多数语篇在总体上是可译
的相互传递 。 (2)思维形式的同一性 ,人类思维的基本活动形式及一般特 的 ,但同时又存在着局部的不可译性 ,译者处理和解决这种局部不可译现
可译性 不可译性 零翻译 翻译限度
一 、引言
性还可以具体区分为几种不同情况 。其一是文化词汇空缺 ,即译语中缺少
世界万物都是矛盾体的集合 ,可以说 ,时时有矛盾 ,处处有矛盾 ,翻译 表达原语某些其特有文化事物的词语 ,这一情况属于暂时不可译性 。
中自然也不例外 , 即可译性与不可译性这一对矛盾 。在讨论这对矛盾之
要性 。可以这样说 :没有翻译就没有近二百个不同语言国家和睦相处的国 成的不可译性是真正的不可译性 ,可称为绝对不可译性 ; 而特有的文化事
际家庭 。这一客观现实已使“翻译不可能 ”观点的人无立足之地 。
物本身是可以被认知被表达的 ,因而在本质上是可译的 ,只是译语中一时
卡特福德也认为翻译的可译性有其理论依据 : ( 1 )能超群认识所指的 缺少相应的表达方式而已 ,因此 ,由文化差异造成的不可译是一种暂时不
对历史上有关可译性的争论作了以下分析 :语言理论对于翻译是否可能这 译性的怀疑 ,维护了一切都可翻译的理论基础 。
一问题 ,特别是对于不同语言之间的翻译是否可能的问题 ,具有决定性的
五 、结束语
影响 。如果涉及的是两种相去甚远的语言或情感 ,译作就完全不可靠了 。
今天 ,随着人类对语言和翻译的认识及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已经不
都在一定程度上带有文化不可译的成分 。
( 3) : 8.
3. 绝对不可译性与相对不可译性
[ 14 ]刘明东. 文化图式的可译性及实现手段. 中国翻译 , 2003, (2) : 28.
所谓绝对不可译性是指因语言文字本身的差异而产生的不可译现象 。
[ 15 ]于建平. 文化差异对英汉中词义和语义理解的影响. 中国翻译 ,
2. 文化不可译 ( cultural untranslability)产生的原因是“与原语文本功能
[ 8 ]尹春霞. 浅谈跨文化交际中翻译的可译性. 外国论坛 , 2003.
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 ”。例如 ,荷兰语的词汇“sauna”与
[ 9 ]邱懋如. 可译性及零翻译. 中国翻译 , 2001, (1) : 24.
英语单词“bath”和“bathroom ”均不相同 。“sauna”并不总是一座独立的建
[ 10 ]“零翻译 ”还是“不可译 ”. 中国翻译 , 2002, (4) : 25.
筑 ,它可能是房子 、旅馆或船只中的一间屋子 ……既不包括在热水里浸泡 ,
[ 11 ]刘传珠. 可译性问题的语言功能观. 中国翻译 , 2000, (1) : 31.
现原文的信息 。”(谭载喜 , 1984) 。从这定义来看 ,翻译是可行的 ,但是最切 在可译性看作翻译的理论基础 ,相信“一种语言能说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
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概括起来就是可译与 也能相对精确地表达出来 ”,而实际上不同语言之间又存在各种差异 ,有些
不可译的问题 。
种语言都具有可理解性 ,成为不同语言之间进行交流和翻译的基础 。
是用汉语中谐音的字或字的组合翻译英语中的词语 所以引进“零翻译 ”这个概念是有其现实
乔治 ·斯坦纳 ( George Stainer)在他著作《通天塔 》(AFTER BABEL )中 意义的 ,零翻译作为翻译不可缺的组成部分 ,就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对可
而相对不可译是指因语言的文化功能造成的暂时不可译性 ,这种暂时不可
2000, ( 3) : 27.
译性可以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而最终变为可译性 。这种相对不可译
(作者单位 :江西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 )
11 /2008 73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构 、生理需要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 ,因而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 文的词语 。第一类零翻译现象出现在因两种语言句法结构差异须作调整
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人类在思维认识等方面便产生了许多共性 ,使得各 时 。第二类零翻译表现在音译 ( transliteration)和移译 ( transference)上 ,音译
征是同一的 。语言转换还有其社会因素为之提供信息通道 ,那就是文化的 象的过程 ,正好体现了翻译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这样一个事实 。
渗透性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 ,社会愈发展 ,语言之间的接触愈多 ,相互
参考文献 :
渗透的现象就愈加突出 。
[ 1 ]杜建慧 ,杨金良. 翻译学概论. 北京 :民族出版社 , 1998. 10.
译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 。例如英语句子 Time flies. 中“flies”既可以是单
[ 6 ]许钧.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 2001, 3.
词在“苍蝇 ”的复数形式 ,也可以是另一个单词表示“飞快地流逝 ”。
[ 7 ]李树德. 文化差异与翻译的局限性. 外国论坛 , 2003, (2) : 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