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如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等,在译语中尽可能占有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同样的地位。所谓范畴就是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卡特福德还提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观点。语言不可译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了一个语言形式;或者目的语种没有原语中能替换的词汇和语法,只有调整词序和句子结构作为补偿。二是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入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是,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3]等值翻译的两个限度是:其一,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及不能把一个文本的口头翻译成书面形式,反之亦然。其二,无论是

媒介层次(音位学或字符学)之间,还是语法和词汇层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语音与语法,词汇和字形是不能互换的。他提出的等值意义在于,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等值关系的确立,对翻译学的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有借鉴作用。二、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大致可以分为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修辞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三种。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是指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音位结构,这种特点不可能被其他语言所代替。英语和汉语有太多的不同,在语音方面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上面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语音。将汉语译成英文时,汉字的语音无法保留,因此原语语音上的特点无法在译语上面体现出来。另一个由于汉语语音特点导致不可译性的现象就是古典小说的翻译。在古典小说的章节中有很多谐音部分,这些谐音部分虽说有游戏的成分,但是谐音在古典小说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可能涉及到整部作品的主旨或是思想。汉语中有很多谐音现象,如“他是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翻译成“tracheitis”并不能达意,但如果意译也翻译不出谐音的成分,就失去了语音的效果。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in CharacterStructure)汉语是由有意义的字符组成的,而英语是由没有意义的字母组成。汉语翻译成英文时,等于将汉语转成拼音汉字。因此,由汉语字形构成的语言现象,在拼音汉字中也表达不出来。《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写魏延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次日行军司马赵直至,延请入内问曰“:久知足下深明《易》理。吾夜梦头生二角,不知主何吉凶? 烦足下为我决之。赵直想了半晌,答曰“:此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乃变化飞腾之象也。”其实赵直心中知道“:角之字形,乃‘刀’下‘用’也。今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摘要]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和差异,我们必须承认英译汉和汉译英之间确实存在不可译现象。但是我们不

能忽略语言之间的通性和文化之间的共性。我们有必要知道不可译和可译是共同存在

的。我们可以用很多的补偿

的方法来使不可译转换成可译(在本文不做过多的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障碍就越

来越小,这样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那么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这样语言的障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关键词] 等值转换理论;翻译;不可译性

翻译的不可译性是,从本质来看,实际就是一种民族语言文化视野对另一种民族语

言文化的认识能力的限定问题。诚然认识能力是相对的,变化的。不可译性随着民族语言文化视野的拓展,又将变成可译的。一、卡特福德的等值转换理论翻译的等值研究问题是 20 世纪语言学派研究的中心问题。那么等值的定义是“在各自的语言中,有两个相同或者几乎相同的语篇功能的翻译单位,通过译者的翻译活动所形成的统一关系”。[1]卡特福德认为,翻译就等值来看,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化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在于寻去等值成分,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在于界定等值的本质和条件”(defining the nature and condition oftranslation equivalence)[2]也就是说,确立语言之间的等值关系是翻译的本质和基础。这种等值应该建立在动态,而非静态的双语转换机制上。实际上,翻译也就是在译语语境中,寻找最大可能与原语语境重叠的等值成分。但有时会出现等值为零的对应,如 The Sun Also Rise. 译成汉语是《太阳照常升起》,英语定冠词的汉语对应为零。“形式对应”是指任何译语范畴如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等,在译语中尽可能占有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同样的地位。所谓范畴就是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卡特福德还提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观点。语言不可译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了一个语言形式;或者目的语种没有原语中能替换的词汇和语法,只有调整词序和句子结构作为补偿。二是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入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是,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3]等值翻译的两个限度是:其一,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及不能把一个文本的口头翻译成书面形式,反之亦然。其二,无论是媒介层次(音位学或字符学)之间,还是语法和词汇层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语音与语法,词汇和字形是不能互换的。他提出的等值意义在于,从

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等值关系的确立,对翻译学的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有借鉴作用。二、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大致可以分为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修辞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三种。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是指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音位结构,这种特点不可能被其他语言所代替。英语和汉语有太多的不同,在语音方面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上面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语音。将汉语译成英文时,汉字的语音无法保留,因此原语语音上的特点无法在译语上面

体现出来。另一个由于汉语语音特点导致不可译性的现象就是古典小说的翻译。在古典小说的章节中有很多谐音部分,这些谐音部分虽说有游戏的成分,但是谐音在古典小说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可能涉及到整部作品的主旨或是思想。汉语中有很多谐音现象,如“他是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翻译成“tracheitis”并不能达意,但如果意译也翻译不出谐音的成分,就失去了语音的效果。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in CharacterStructure)汉语是由有意义的字符组成的,而英语是由没有意义的字母组成。汉语翻译成英文时,等于将汉语转成拼音汉字。因此,由汉语字形构成的语言现象,在拼音汉字中也表达不出来。《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写魏延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次日行军司马赵直至,延请入内问曰“:久知足下深明《易》理。吾夜梦头生二角,不知主何吉凶? 烦足下为我决之。赵直想了半晌,答曰“:此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乃变化飞腾之象也。”其实赵直心中知道“:角之字形,乃‘刀’下‘用’也。今头上用刀,其凶甚矣!”[6]906.邓罗的译文: The word for horn is composed oftwopart s, ’knife’above and ’use’below , and so means that there is aknife upon his head. It is a ter2rible omen.[7] 466罗慕士的译文: Look at the component s of the character’horn’: ’sword’above , ’using’below. ’Usinga sword ’abovethe head is most omi2nous.[8] 1258在相对应的译文里面,并没有产生警示作用,只是通过 above 和 below来简单的描述,这样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很小。也许也有很多读者认为赵直的解释不通。在古典小说中也有很多用汉字来暗示很多东西的表达方式“,。第五回, 贾宝玉在幻境中看到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通晓古文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判词中,“凡鸟”指“凤”,既王熙凤,但是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翻译版本众多。在这类拆词格构成的判词翻译起来很难。David Hawkes “:This phoenix in a bad time came ; / Allpraised her great ability. /‘Two ’makes my riddle with a manand a tree : / Returning south in tears she met calamity. ”[9] 135从译文中可以看出,Hawkes 可能知道“二令”意味着冷,“人木”意味着休,但是在译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也无

法暗示这些关键字。杨宪益夫妇的译法“:This bird appears when the worldfalls on evil times ; / None but admires her talents and her skill; / First she complies , then commands , then is dismissed , /Departing in tears to Chinling more wretched still.”[10] 76译文中已经把判令所蕴含的意思清清楚楚的表达

出来,但是这也失去了判词这种具有模糊感的性质了。修辞层面上的不可译性 (Untranslatability in Figureof Speech)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有的修辞方式,也正是由于修辞的存在,语言才显得生动形象、富有韵味。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语往往很难把原语中的这些修辞很好的表达出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常见的不可译有以下几方面。双关。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在这里“晴”就是一个双关,也通“情”。对应的英文译文是“The willows are green, green,the river is serene. Thence is his song rafted to me. In the east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west the rain is falling. Can you see ifit’s fair or foul?”,在这个翻译翻的非常好,把“绿、静、晴、阴”翻译的淋淋尽致,但是在双关的翻译上却没有做到。“She is toolowfor a high praise, too brown to a fair praise, andtoo little for a great praise.”“Low”和“Fair”在这个英文句子中都起到双关的作用,“Low”不仅意味着身材的短小,也蕴含着社会地位的高低。“Fair”不仅形容颜色,更有公平之意。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自能取其一来翻译,那么双关中的另一个含义就会丢失。回文。在英语里面有很多回文现象,比如“Anna, dad,bob.”英语中的回文现象是基于字母,字母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在回读的过程中顺序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简简单单的把“Was it a cat I saw?”翻译成“我看到是猫吗?”就是去了回文的效果,当然在中文中也有回文现象“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这相应的也给汉译英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也导致了意象的流失。押头韵:在两个或更多的连续词之间,运用相同的字母或是发音。这在英文中是很常见的一种语言想象,往往用于广告词,谚语或是小说中。多数押头韵都是不可译。[11]33“To many parents, the three Gs, gays, guys, and gangshave replaced the three Rs as benchmark of school life.”对于许多父母来说,同性恋,枪支,帮派这三个词已经代替了读,写,算作为学校的基本尺度。在英文原文中,gays,guys,gangs !”[6]906.邓罗的译文: The word for horn is composed oftwopart s, ’knife’above and ’use’below , and so means that there is aknife upon his head. It is a ter2rible omen.[7] 466罗慕士的译文: Look at the component s of the character’horn’: ’sword’above , ’using’below. ’Usinga sword ’abovethe head is most omi2nous.[8] 1258在相对应的译文里面,并没有产生警示作用,只是通过 above 和 below来简单的描述,这样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很小。也许也有很多读者认为赵直的解释不通。在古典小说中也有很多用汉字来暗示

很多东西的表达方式“,。第五回, 贾宝玉在幻境中

看到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通晓古文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判词中,“凡鸟”指“凤”,既王熙凤,但是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翻译版本众多。在这类拆词格构成的判词翻译起来很难。David Hawkes “:This phoenix in a bad time came ; / Allpraised her great ability. /‘Two ’makes my riddle with a manand a tree : / Returning south in tears she met calamity. ”[9] 135从译文中可以看出,Hawkes 可能知道“二令”意味着冷,“人木”意味着休,但是在译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也无法暗示这些关键字。杨宪益夫妇的译法“:This bird appears when the worldfalls on evil times ; / None but admires her talents and her skill; / First she complies , then commands , then is dismissed , /Departing in tears to Chinling more wretched still.”[10] 76译文中已经把判令所蕴含的意思清清楚楚的表达出来,但是这也失去了判词这种具有模糊感的性质了。修辞层面上的不可译性 (Untranslatability in Figureof Speech)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有的修辞方式,也正是由于修辞的存在,语言才显得生动形象、富有韵味。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语往往很难把原语中的这些修辞很好的表达出来。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常见的不可译有以下几方面。双关。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在这里“晴”就是一个双关,也通“情”。对应的英文译文是“The willows are green, green,the river is serene. Thence is his song rafted to me. In the east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west the rain is falling. Can you see ifit’s fair or foul?”,在这个翻译翻的非常好,把“绿、静、晴、阴”翻译的淋淋尽致,但是在双关的翻译上却没有做到。“She is toolowfor a high praise, too brown to a fair praise, andtoo little for a great praise.”“Low”和“Fair”在这个英文句子中都起到双关的作用,“Low”不仅意味着身材的短小,也蕴含着社会地位的高低。“Fair”不仅形容颜色,更有公平之意。所以在翻译的过程中,自能取其一来翻译,那么双关中的另一个含义就会丢失。回文。在英语里面有很多回文现象,比如“Anna, dad,bob.”英语中的回文现象是基于字母,字母没有任何意义,只是在回读的过程中顺序是一样的。如果我们简简单单的把“Was it a cat I saw?”翻译成“我看到是猫吗?”就是去了回文的效果,当然在中文中也有回文现象“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这相应的也给汉译英造成了很大的麻烦,也导致了意象的流失。押头韵:在两个或更多的连续词之间,运用相同的字母或是发音。这在英文中是很常见的一种语言想象,往往用于广告词,谚语或是小说中。多

数押头韵都是不可译。[11]33“To many parents, the three Gs, gays, guys, and gangshave replaced the three Rs as benchmark of school life.”对于许多父母来说,同性恋,枪支,帮派这三个词已经代替了读,写,算作为学校的基本尺度。在英文原文中,gays,guys,gangs是押头韵,用来描述情况的严重性,但是当翻译成中文时这个效果就没有表达出来。三、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卡特福德提出过文化的不可译性,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东西,很难能够把底蕴和文化概念翻译出来。奈达认为单词就是一个民族整个文化的缩影。纽马克在他的《翻译教程》中写过:我把文化定义成生活的方式,以及在固定区域内使用语言来完成表达”。[12]94翻译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国家文化交流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翻译人员和研究翻译的人员来说,从文化交换的角度来审视翻译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说,在目的语言中往往没有这样的词汇,翻译人员不得不寻找与之相对应或是制造相同的词汇来代替,所以当这种以文化为依托的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势必会导致意象的流失。奈达曾今说过“,为了成功的翻译,对于两种文化的熟悉远比对于两种语言的熟练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有意义。”[13]92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根基,英国文化是欧洲和美洲文化的模板,是西方文化的基础。两种文化必然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不可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远比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要大得多。由于物资层面的不可译性:不同的国家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对相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经常听说“你怎么来的啊?我坐车来的!”这个“车”就非常的难译,在英文中有很多的词汇表达车的概念,例如“car”“,bus”,“bike”“,sport car”等等。而且每一个词汇都相对应这不同的车,所以中国这种笼统的话语就给翻译人员带来了麻烦。在英语中 daffodil 通常是春天和幸福的象征,但是在中国的语言中它只是一种花,一种叫“黄水仙”的花。在中国的文化中,plum, orchid, chrysanthemum and bamboo 都是代表勇气和高尚的情节,但是英国人往往不这么认为。传统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人们在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域居住在一起,所以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自己的传统,这些传统会一代接着一代的传下去。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传统,但是却是不同的意义。比如由于传统的原因,很多家庭的称呼是不可译的。在英语里面,uncle 包括叔父、伯父、舅舅、姑父、姨父、还有叔叔。如果在英语里面关系不是分明确的话,把 father’s brothers 翻译成舅舅就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宗教

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在宗教里,翻译的工作就变得异常神圣起来,它由简单的文化之间的交换变成了布道。人们翻译宗教的书籍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但是中国人没有基督教的背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的麻烦。“End of the world”通常会使中国人联想到世界末日,或是有大的灾难即将降临,因此所有的人类都将灭亡。但是对于有基督教背景的西方人来说,它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而是审判的时间。历史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一部社会发展史。成语和言语就是这方面最好的映照。但是成语和固定搭配造成两个主要问题分别是:是否有能力认识和把一个成语翻译正确;是否能把一个固定搭配或是成语的多层意义在目标语言中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成语或是固定搭配在目标语种往往找不到相对应的语言。一种语言可能只用一个单词就能表达出一个意思但是另一种语言可能需要一个固定搭配才能表达出同样的效果。所以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所有的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的。成语或是固定搭配是有特定的文化含义的,所以在翻译时时很难的,甚至说是不可译的。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情人眼里出西施”。由文化冲突引起的不可译性:一种语言当中的一些词汇可能被认为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相关的相对应的词汇,但是他们之间的内涵或是指代却是很大不同的。在中国文化中,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成人后有很大的发展通常都会说“望子成龙”,中国文化中将“龙”视为吉祥如意的意思,有发展有前途。但是西方文化却视“龙”为祸害,遗祸人间。如果将“望子成龙”直接翻译成“toexpectone’s son to be a dragon”。一些词汇相关联的意象或是意义可能带来不可译,例如在中国“白象”意味着吉祥,幸运。所以什么事情以它来命名的话意味着好运和好的事情。但是“白象”在西方的文化中却意味着不仅贵而且毫无用处。在翻译的过程,文化是最大的障碍,其次才是语言的障碍。五、可译性在各种语言中还是存在一些共性的,正如等值理论说的那样,一切都是相对的。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不可译转化成可译的。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外壳,但是思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同一的,规律也是一样的。不管人们所利用的语言如何不同,它们总是反映出实际生活,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出同样的实际。因此,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可译性的依据。可译性当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前提,某些形式上的个别因素在翻译时如能面面

俱到,兼收并蓄,当然是最理想的,但不得已时也只好牺牲,不然会犯形式主义的毛病。这种牺牲事实上并不影响整个原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为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和机械地复制原文内各单独要素的总和,而是将它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介绍的。不可译的幅度有强有弱。一般来讲,涉及社会、思想和意识方面的不可译性较难处理,少数的情况的确构成了死点,即绝对不可译性。其余的大都属于相对的不可译性,是可以采用曲折手段将不可译性转化的。不可译性的转化是指翻译工作者采取必要的、创造性的手段,变不可译为可译,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不可译转化为可译,关键在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如果译者对原文、原文的地理、社会与文化都十分熟悉,那

么就能抓住不可译性的症结,然后调动自己母语的一切能动作用,找出比较合适的翻译手段。这些手段包括还原(restoringto the basic meaning)、阐释(annotating)、融合(blending)、引伸是押头韵,用来描述情况的严重性,但是当翻译成中文时这个效果就没有表达出来。三、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卡特福德提出过文化的不可译性,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东西,很难能够把底蕴和文化概念翻译出来。奈达认为单词就是一个民族整个文化的缩影。纽马克在他的《翻译教程》中写过:我把文化定义成生活的方式,以及在固定区域内使用语言来完成表达”。[12]94翻译在不同民族不同语言的国家文化交流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翻译人员和研究翻译的人员来说,从文化交换的角度来审视翻译是非常重要的。通常来说,在目的语言中往往没有这样的词汇,翻译人员不得不寻找与之相对应或是制造相同的词汇来代替,所以当这种以文化为依托的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时候势必会导致意象的流失。奈达曾今说过“,为了成功的翻译,对于两种文化的熟悉远比对于两种语言的熟练更为重要,因为语言只有在文化的背景下才能有意义。”[13]92中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根基,英国文化是欧洲和美洲文化的模板,是西方文化的基础。两种文化必然存在着本质上的不同,所以不可译是可以理解的,而且文化层面的不可译性远比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要大得多。由于物资层面的不可译性:不同的国家居住在不同的地方,对相同的东西会有不同的理解。我们经常听说“你怎么来的啊?我坐车来的!”这个“车”就非常的难译,在英文中有很多的词汇表达车的概念,例如“car”“,bus”,“bike”“,sport car”等等。而且每一个词汇都相对应这不同的车,所以中国这种笼统的话语就给翻译人员带来了麻烦。在英语中 daffodil

通常是春天和幸福的象征,但是在中国的语言中它只是一种花,一种叫“黄水仙”的花。在中国的文化中,plum, orchid, chrysanthemum and bamboo 都是代表勇气和高尚的情节,但是英国人往往不这么认为。传统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人们在一个国家或是一个地域居住在一起,所以自然而然就会形成自己的传统,这些传统会一代接着一代的传下去。不同的国家会有不同的传统,但是却是不同的意义。比如由于传统的原因,很多家庭的称呼是不可译的。在英语里面,uncle 包括叔父、伯父、舅舅、姑父、姨父、还有叔叔。如果在英语里面关系不是分明确的话,把 father’s brothers 翻译成舅舅就是犯了一个大错误。宗教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在宗教里,翻译的工作就变得异常神圣起来,它由简单的文化之间的交换变成了布道。人们翻译宗教的书籍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但是中国人没有基督教的背景,因此在翻译过程中会碰到很多的麻烦。“End of the world”通常会使中国人联想到世界末日,或是有大的灾难即将降临,因此所有的人类都将灭亡。但是对于有基督教背景的西方人来说,它并不意味着世界末日,而是审判的时间。历史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一个国家的历史,是一部社会发展史。成语和言语就是这方面最好的映照。但是成语和固定搭配造成两个主要问

题分别是:是否有能力认识和把一个成语翻译正确;是否能把一个固定搭配或是成语的多层意义在目标语言中准确无误的表达出来。成语或是固定搭配在目标语种往往找不到相对应的语言。一种语言可能只用一个单词就能表达出一个意思但是另一种语言可能需要一个固定搭配才能表达出同样的效果。所以在目标语言中找到所有的相对应的表达方式是不可能的。成语或是固定搭配是有特定的文化含义的,所以在翻译时时很难的,甚至说是不可译的。例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情人眼里出西施”。由文化冲突引起的不可译性:一种语言当中的一些词汇可能被认为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相关的相对应的词汇,但是他们之间的内涵或是指代却是很大不同的。在中国文化中,父母希望孩子将来成人后有很大的发展通常都会说“望子成龙”,中国文化中将“龙”视为吉祥如意的意思,有发展有前途。但是西方文化却视“龙”为祸害,遗祸人间。如果将“望子成龙”直接翻译成“toexpectone’s son to be a dragon”。一些词汇相关联的意象或是意义可能带来不可译,例如在中国“白象”意味着吉祥,幸运。所以什么事情以它来命名的话意味着好运和好的事情。但是“白象”在西方的文化

中却意味着不仅贵而且毫无用处。在翻译的过程,文化是最大的障碍,其次才是语言的障碍。五、可译性在各种语言中还是存在一些共性的,正如等值理论说的那样,一切都是相对的。翻译的最终目的就是将不可译转化成可译的。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外壳,但是思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同一的,规律也是一样的。不管人们所利用的语言如何不同,它们总是反映出实际生活,这就是说,各种不同的语言可以反映出同样的实际。因此,人们用一种语言表达出来的内容,也是可以用另外一种语言来表达的,这就是可译性的依据。可译性当以它的思想内容为前提,某些形式上的个别因素在翻译时如能面面俱到,兼收并蓄,当然是最理想的,但不得已时也只好牺牲,不然会犯形式主义的毛病。这种牺牲事实上并不影响整个原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因为翻译并不是简单地和机械地复制原文内各单独要素的总和,而是将它作为一个艺术整体来介绍的。不可译的幅度有强有弱。一般来讲,涉及社会、思想和意识方面的不可译性较难处理,少数的情况的确构成了死点,即绝对不可译性。其余的大都属于相对的不可译性,是可以采用曲折手段将不可译性转化的。不可译性的转化是指翻译工作者采取必要的、创造性的手段,变不可译为可译,从而达到翻译的目的。不可译转化为可译,关键在于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如果译者对原文、原文的地理、社会与文化都十分熟悉,那么就能抓住不可译性的症结,然后调动自己母语的一切能动作用,找出比较合适的翻译手段。这些手段包括还原(restoringto the basic meaning)、阐释(annotating)、融合(blending)、引伸(expandign)、反转 (reversing)、替代 (substituting)、拆离(splitting)、增补 (adding or amplifying)、省略 (omitting)、重组(recasting or reconstructing)和移植(transplanting)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Catford, 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20- 21.

[3]Bassne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80:37- 38.

[4]Lo, kuan- Chun g. San Kuo, or ,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M. Trans. by C.H.Brewitt- Taylor. Shanghai: Kelly Walsh, 1925. [5]Luo, Guanzhon g. Three Kingdoms: a Historical Novel M.

Trans. By Moss Robert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44.

[6]罗贯中.三国演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7]Lo, kuan- Chun g. San Kuo, or ,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M.Trans. by C.H.Brewitt- Taylor. Shanghai: Kelly Walsh, 1925. [8]Luo, Guanzhon g. Three Kingdoms: a Historical Novel M.

Trans. By Moss Robert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44.

[9]Cao Xue q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 by

David Hawkes,

Harmonds worth: Penguin Book Ltd. 1973, 1977, 1980.

[10]Tsao, Hsuch- chin and Kao, N go.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 Trans. by Yang Hsien- yi and Glads yang. Pek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8- 1980.

[11]毛荣贵.新世纪大学英语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

学出版社,2002.

(expandign)、反转 (reversing)、替代 (substituting)、拆离(splitting)、增补 (adding or amplifying)、省略 (omitting)、重组(recasting or reconstructing)和移植(transplanting)等等。

[参考文献]

[1]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2]Catford, 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20- 21.

[3]Bassnet, Susan.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New York:

Routledge, 1980:37- 38.

[4]Lo, kuan- Chun g. San Kuo, or ,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M. Trans. by C.H.Brewitt- Taylor. Shanghai: Kelly Walsh, 1925.

[5]Luo, Guanzhon g. Three Kingdoms: a Historical Novel M.

Trans. By Moss Robert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44.

[6]罗贯中.三国演义[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

[7]Lo, kuan- Chun g. San Kuo, or , Romance of Three Kingdoms

M.Trans. by C.H.Brewitt- Taylor. Shanghai: Kelly Walsh, 1925.

[8]Luo, Guanzhon g. Three Kingdoms: a Historical Novel M.

Trans. By Moss Robert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44.

[9]Cao Xue qin. The Story of the Stone. Trans. by David Hawkes,

Harmonds worth: Penguin Book Ltd. 1973, 1977, 1980.

[10]Tsao, Hsuch- chin and Kao, N go.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M. Trans. by Yang Hsien- yi and Glads yang. Peking: Foreign Languages Press, 1978- 1980.

[11]毛荣贵.新世纪大学英语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交通大

学出版社,2002.

[12]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3]毛发生.论不可译性[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责任编辑曹萌】

[12]Peter Newmark.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13]毛发生.论不可译性[J].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2). 【责任编辑曹萌】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

翻译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 赵云龙刘慧玲 翻译中遇到不可译性的问题是常有的事。翻译是搞语言文字的转换工作,所谓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也完全是针对语言文字而官的。世界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共同特征形成了翻译中的可译性,而各区城民族因地理条件和文明程度等方面的迥异形成了讲言文字方面的隔腆性、冷僻性和不可理解性,也造成了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本文从语言文化的角度谈谈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和可译性问题。 一、不可译性 在翻译过程中,原文的某些语言现象在译文中无法表达,属不可译性。不可译是语际转换中永远存在的一种现象.原因为任何语言都带有很大的实在性和局限性,它从来也没有考虑到如何翻译其他文化的问题。应该说翻译中语言本身出现不可译现象是完全正常的和客观的。 不可译性大致可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译入语言缺乏对等的表达形式。一种语言用某一形式表达了语义场内的某一意义,同时表达了该形式的某些特征,而另一种语言又恰好缺乏相应的形式既能表达出该意义又能表达出所要求的该形式的某些特征,不可译的问题就必然会出现.这是不可译性产生的语言学原因。翻译中的绝对不可译现象一般都是与语言文字形式相关的一些现象。如下面的两句: 1) A: What makes a road broad? B: The letter B. 2) A: Why is the letter D like a bad boy? B: Because it makes ma mad. 句中“road,broad,ma,mad”不仅起一般词形的形式作用,而且是作为内容出现的.句中“road”,“broad”和“B”都无法译成汉语.如当英语语言形式本身充当内容时.不可译现象就可能出现.此外,还有与语言父字的形式特点有关的不可译现象。这类现象大多是利用语言文字的形式特点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属于这类现象的有韵(尤其是头韵)、文字游戏(双关语)和某些实用意义等。汉语中那些依赖语言音形义结构的修辞手法(如双关、拆词、仿词等)几乎都是不可译的。如:好容易到年末,有一日,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着去看.(鲁迅《故乡》) At last the end of the year came,and one day mother told me that Runtu had come,and I flew to see him.(杨宪益、戴乃迭合译) 句中“好容易”实指“好不容易”,表示难言的渴望之情,这一修辞有习用性.是不可译的。 第二种是,译文语言缺乏应有的表达形式.就是说,原文表达的思想对译文语言来说完全是新的。一个民族运用了新的词汇表达新产生的思想,而另一个民族由于地理的或社会的原因,没有产生这种新概念、新思想,当他们需要翻译这个新的词汇时.必然会遇到不可译的问题。比如,英语的“illoetionaryaet”是个新词,既有“言外之意”又有“言语目的”的意思,还带“非言语活动”的含义。汉语中一时还没有相应的词来表达它。文化差异导致的非对应也是在语际翻译上导致难译性和不可译性的主要原因。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中不存在,不常见,不被注意。如“松”和“鹤”在汉语里可比喻长寿。相比之下,英语中就没有相应的隐喻。对英语接受者来说,“松”和“鹤”并不能引起与汉语接受者相同的联想.又如美国但语中称学者(如大学教授)为“egghead”,这在汉语中也找不到相应的形式和涵义。同样,中国的知识分子曾一度被污蔑为“奥老九”,如果脱离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是很难理解这一称呼的含义的.这几个例子说明,语言之间存在着一些形式和内容都颇为独特,无法相互取代的符号,这使语言和文化间,出现了一些难以逾越的沟壑,严重障碍了彼此的交流.这是产生不可译的历史文化原因。 总的说来,不可译的东西并不等于没有确译的词句。众所周知,翻译就是把某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准确而完整地用另一种语言再现出来。那么,在翻译中不可准确地再现,就是不可译性。这就是说,确译与误译在于有没有准确、完整的再现,而不可译则在于可不可能达到准确、完整。 二、可译性 在各种语言中,共性是广泛存在的。语言之间的共性构成了可译性的基础。 l、可译性的理论依据 语言是思维的各种不同的工具和外壳,但是思维的基础是现实,思维是统一的,思维的规律是一样的,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精简)

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郑静芝咸宁学院外国语学院437100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信息间的转换。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因此,要准确地进行翻译,可以运用音译法、直译法等克服这些差异。 关键词:文化差异,音译法,意译法 Abstract:Translation is a bridge of two different languages.Due to different historic backgrounds, customs,traditions and cultures in two different nations,in order to achieve the eqiuvelence of two languages,we aim to provide some techqiues to help overcome the obstacles in translation through this paper. Keywords:Cultural differences;Transliteration;Free translation 引言 人类生活在同一个物质世界,人类的语言反映着人类普遍的共性,各民族语言虽然不同,但可以利用相同的概念称谓事物,解释词义。正是这种共性为不同民族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为不同语言的翻译提供了可译性基础。然而,中西方文化之间由于有着各自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其生产方式、活动方式,思维方式也就迥然而异,发展水平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这些个性差异,构成了翻译的障碍。 1.文化和翻译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包括人类世世代代的所有共享的东西。狭义的文化则是使用特种语言表达思想的某一社群的独特生活方式及其表达形式。美国语言学家萨王尔在《语言论》中提出:“文化这名称的定义是:一个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是什么。”《中国翻译词典》指出,“现代文化人类学家们一般把文化分为技术、经济、社会、观念和语言四个系统”。 翻译,中外学者下过各种各样的定义。“翻译是两个语言社会之间的交际过程和交际工具,它的目的是要促进本语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进步,它的任务是要把原作品中包含的现实世界的逻辑映象或艺术映象,完好无损地从一种语言中译注到另一种语言中去。”①“通常它是按作者的创作意图把一篇文章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描述出来的过程”。②翻译涉及两种语言,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两种文化的影响。因为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土壤,也是语言所反映的对象。在当代翻译研究中,翻译越来越被认为是一种文化交流。早在20世纪80年代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巴斯奈特提出文化翻译理论,提出“翻译就是文化内部与文化之问的交流,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除语言学的特点外,在宏观文化语境中审视原语和译语。文化与翻译的相互影响和特征就显而易见了④。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 2.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社会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2.1.1风俗传统对翻译的影响 习俗是人们在口常生活中由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习俗文化,因而翻译也就会受到传统习俗文化的影响。 比如“deaths and marriages”,如果译为“红白喜事”就不是很妥当。汉文化认为红色象征喜庆,结婚时新娘要穿红,而在举行葬礼时才穿白,所以中国人惯用“红色”表示marriage,“白色”表示death。但是西方人却认为白色是纯洁、忠贞的象征,新娘在婚礼上穿白色的婚纱,在葬礼时则穿庄重的黑色。因此,“红白喜事”并没有正确传递原有的文化信

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入门_上册_翻译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United Kingdom 该国,我们正在研究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这是一个什么在许多方面 是一个复杂的国家复杂的名字。大多数人都知道做些什么,因为它的庞大的海外帝国给它一个重要的国际作用,只是来到一个在未来数年年底,之后第二次世界大战。然而,一些市民对英国知道(他们可能会呼吁干脆英国或错误,英格兰)可能不大如何最真实的英国人今天过自己的生活。 一方面,帝国的日子已经足够长的时间以前,只有老人记得他们的任何东西是生活中的 重要性。英国不再是一个帝国的国家,尽管其帝国的影响可能常常在遇到的各种方式,而不是在与50或更多曾是这个帝国的一部分,和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至少它通过一个松散的 维持(自愿)组织的联系称为英联邦国家。但更重要的英国国际关系今天是欧洲联盟,其中英国1973年以来的成员,这是在考虑更有用现代英国强调它的作用作为一个欧洲国家,而 不是其英联邦成员资格。它仍然是一个相对富裕的国家,是7国集团成员的大型发达经济体。另外一个旧帝国的作用明显成效在于弥补的英国人口本身。从这些英联邦国家,这在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鼓励一些移民,已制作了其中1人在20个非欧洲种族。他们自己或其父母或祖父母,出生在印度或巴基斯坦,加勒比国家,这些只是最常见的。 这将引入什么是对英国的章节关键主题:因为是大多数情况下,或所有,国家是不可能 总结了一些简单的对话英国人民。英国认为谁,很多人认为的英国绅士。但是,这仅仅是一个旧有的从未适用于英国绝大多数人来说,没有什么真正的有效性今天。英国是一个国家,一个单一的护照,和一个政府及对其所有的主权,但作为国家的大力顾名思义,它是由不同的元素组成。它包括4一个国家内的部分国家:大不列颠岛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和威尔士,北爱尔兰,一份关于爱尔兰邻近的岛屿省份,完成设置。因此,在讨论英国和英国的一些考虑,必须使这些分歧,例如:一个来自苏格兰的女人不会高兴,如果我们打电话给她的英国绅士?她是苏格兰和女性,并认为她的身份从不同的男人和不同的英语。 但是,这4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区别的国家只有一个,也许是最简单的,不同的是分裂联 合王国。有人已经指出,英国现在是一个多种族社会,这些移民是最近才集团带来了自己的文化,这与他们并肩坐在一起,与生活更加传统的英国方式方方面,例如,许多穆斯林,而大多数(名英国人至少)是基督教徒。并明确在我的苏格兰妇女的例子涉及的是事实,男人和女人没有生活在英国同样的经历。此外,英国经济分为:它是一个阶级结构的社会。很可能夸大了这个阶级的重要性,因为结构的过程中,大多数国家有一些一流的一种制度,但它确实可以说,对英国社会的阶级结构是比较明显的。一名工厂工人,他的父亲是工厂的工人很可能会从股票经纪,父亲是一名股票经纪人,不同的文化:他们将倾向于读不同的报纸,看不同的电视节目,用不同的说话口音,在做不同的事情他们的自由时间,对自己的孩子有不同的期望。 另一个不同之处,这标志着英国社会就是区域。即使在四个国家,每个地区的不同:高 地之间的差异和低地苏格兰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例如:北部和南部英格兰队也被认为是文化不同,但它们之间的边界上没有标记任何地图,只存在一个比较笼统的精神风貌。然而,有一些是在经济方面的区别的基础,南部平均较富裕的北方。 部分之间的北部和南部的另一个区别,这标志着英国社会,一个可以看到在许多社会中, 但有可能尤其明显,在英国,也就是资本之间的区别和不同的经济差别的原因找到了省份。伦敦是在该国南部,并在英国占主导地位的各种方式。这是迄今为止该国最大的城市,约占全国人口的七分之一,它是政府的所在地,它是文化中心,这里是所有的主要报纸,电视台,与遥遥领先的最广泛选择画廊,剧院和博物馆。此外它是商业中心,在英国大公司总部的绝大多数,是国家的金融中心,三个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之一。因此,它结合了北京,上海,广州,还是纽约,华盛顿和洛杉矶的职能,在一个城市。并鉴于其长期在英国的历史作用,也许西安呢!伦敦是英国的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影响力,并在一定程度上在其阴影的国家

如何应对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如何应对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发表时间:2009-09-23T14:56:09.263Z 来源:《文科爱好者》教育教学版09年第3期供稿作者:张连亮 [导读] 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焦作大学外语系河南焦作 454003) 【摘要】翻译是两种语言的互相转换,它对传播一个民族的文化起到重要作用。但是,可译性只是相对的,而不可译性却是绝对的。翻译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引起源语信息的流失。我们不能把翻译的功能看得过高,同时也要不断加强文字能力去努力呈现原文的风貌. 【关键词】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 H 315.9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1-1270(2009)3-0004-02 一、翻译中的可译性 翻译中的“可读性”是针对译文而言的,而“可译性”是针对原文而言的。“可译性”是“可读性”的存在的前提。如果翻译能够进行的话,那么源语(source language)与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之间至少是存在着一定的可译性的。应该说,这一定的“可译性”在大部分时候是存在的,因为人类表达概念和思维时存在着广泛的同一性。比如说近义与反义的概念。高(high)的反义是低(low),安静(quiet)的近义是沉默(silent)····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因为在内涵、情景、逻辑三个范畴间的同一性,任何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才具有了翻译的可能。如果说英国人没有把“high”与“low”看成是一对反义词的话,那么英语里的“低”或“高”就应该是另有其词,否则英汉之间就不存在可译性了。因为这样英语就违背了以上三个范畴之间同一性。不管这两种语言的语言符号有多么的不一样,两者之间至少在这一点上是一致的。应该说,这与乔姆斯基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有类似之处。普遍语法的一个主要的涵义是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之间有很多的共性,尽管两者也有很多的不同之处。正是因为这种共性的存在,使得学习者在学习第二语言之前头脑中就有了所有语言共同的本质的东西,而这些东西是不需要去学的,是天生的。他的学习重点应该是在参数(parameter)即两种语言在语法上的不一致之处。 二、翻译中的不可译性但是,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可译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这两种语言在结构、语法、词汇、发展状况、文化背景乃至所暗含的心理因素、民族情感等方面有着太多的不同之处。这就使得可译性是一个相对的东西。即使是反复雕琢出来的佳作,它也不可免的在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流失了很多的东西。如果说“He is a student”这句话算得上是百分之百的可译的话,那么这种情况在英语与汉语两种语言的转换之间又有多少呢?下面,我们从几个小的例子来看一看这两者之间的不可译性的一些主要表现。 (一)词汇的不可译性 英语是以字母为载体的符号系统,而汉语是以汉字为载体的。两种不同的系统之间有很多的地方是不能够——对应的。比如说,英语里的助动词是非常丰富,这一点是汉语所没有的。那么在英汉翻译当中,有时英语中的几个不同的单词翻译成汉语都可能是一个意思。“is, am, are, were, was”这几上词都可以译成“是”,但他们却有不同的用法,用于不同的时态与人称。这个时候我们往往没有办法通过汉语来传递出英文单词之间内涵的微妙差异。同样,英汉的称呼很多时候不可译。英语中的uncle 在汉语中的等值成分有“叔父”、“伯父”、“舅父”、“姨父”及对一般长辈的尊称,若无特定的语境,uncle是不可译的。 (二)情态、语气的不可译性 英语的情态变化也较汉语复杂,这样就为表达意思的微妙差异提供了可能。而汉语译文相对来说就不能很好的体现这种差异。试比较下面两句话。 a) We should not tell falsehoods. b) We ought not to tell falsehoods. Should 与ought to在这两句话中都可以翻译成“应该”,然而前者强调的是说话人在主观上觉得对方应做某事,后者突出的是客观上的要求。如果我们仅仅看汉语翻译的话,是不能够体会出这种差异的。同样,英语里的语气也有丰富的变化。一个明显的例子就是英语虚拟语气的变化。它的语气强弱或者时态的不同,我们都很难通过译文看得出来。 (三)修辞的不可译性 在I Swear这首歌里,有这么一句歌词:As the time turns the page, my love won’t age。这里用到了英文的押尾韵和修辞方法。而我们在翻译时,可能也最多只能传递出意思,而无法去兼顾尾韵。再比如,在万圣节(Halloween)里有“treat or trick”这一说法。这里面有两个谐音词。而谐音、押韵不管在什么语言当中出现,一般来说都是不可译的。我们只好将其散文化(prosaim)。毕竟这涉及到了两种不同的符号系统。同样,一些有汉语特色的修辞方式也很难译成英语。这在汉语的歇后语中可见一斑。比如说“小葱拌豆腐——清(青)二白”,“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这都是汉语所独有的,若想翻译成英语,我们最多也只能是把意思传达到就不错了。一个不懂汉语的人是不会知道其中的味道的。而汉语中的双关、回文、拆字、对偶、顶真等待修辞手法以及诗歌、词等都天然的是属于汉语的独有的,这些东西一旦离开了它的载体,那我们就无从谈起它们的独有的内在魅力了。 三、如何面对不可译性 既然英汉是两种不同的语言,那么不可译性则是不可避免的。翻译不是万能的,它仅仅只是一种信息传递的介质而已。那么,我们该怎么样去面对不可译性呢? 我们以中国的古诗为例。柳宗元的《江雪》中写道“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它在语音、词汇、句子和篇章等方面所体现的言内意义都是汉语所特有的。当翻译遭遇“民族特色”时,做好译文是一件相当麻烦的事。但是许渊冲将之译成“From hill to hill no bird in flight, From path to path no man in sight”。在原文中,“绝”和“灭”押韵,在译文中,flight 和sight押韵,再现了词语在语音方面的关系。同时,译文中的两句话在结构上也是完全对应的,可以说已经基本上还原了原文意境。译者能够做到这一步已经相当的不容易了。同样,翻译汉语里的歇后语时,对于大多数喻义歇后语,由于比喻部分生动形象,喻义部分逻辑推理合乎情理,通常采用直译法,既传达源语的内容,又维持源语的形象。然而,一旦涉及到了双关或谐音,那就难翻译了。“拿锄头刨黄连——挖苦”有人把他翻成“To dig Coptis with a hoe——dig”。我们知道,汉语里的“挖苦”有两层意思,同样,dig既表示挖苦,同时在口语里也可指挖苦。 总之,翻译是一门非常深奥的学问,一篇好的译文十分考验译者的文字功力。一方面,一种广泛使用的语言是另一种语言所不能替代的。很多属于本民族、本语言的特征是不能完全通过翻译去传递给说不同语言的人。另一方面,我们要不断提高对文字的把握能力,加强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开题报告(中文)

三亚学院/Sanya University 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审批表 Approval Form for BA Thesis Proposal 专业/Major___英语(旅业商务)__ 填写时间/Date: 2014年/Year 11月/Month 15日/Day 学生姓名/ Student Name 李丽Li Li 学号/Student No. 0910311000 指导教师姓名Supervisor’s Name 唐蔚明 Tang Weiming 指导教师职称副教授 Supervisor’s Title Associate Professor 题目(中文) Title (Chinese) 论中西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题目(外文) Title (English) T he Influence of Western-Eastern Cultural Differences on Translation 选题背景与主题思想/ Background and central idea: 背景:中西方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直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这些差异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翻译,就是这些深受中西方国家文化差异影响的活动之一。翻译不仅涉及目的语,还会涉及源语言,所以译者除了要掌握这两门语言之外,还要对两国的文化有所了解。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中西方文化差异上。 主题思想:本研究将从以下三方面来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影响: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源头,在翻译中所使用的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本研究对译者提高翻译技巧将就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本研究还将给研究者提供一些文化和翻译方面的研究的启示。 论文体系、结构/ Thesis 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为了较系统地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本文将分五个部分来进行介绍:第一部分是对本研究的综合介绍。第二部分是对中西文化差异和翻译的介绍。第三部分中,笔者将对对影响中西文化差异的因素进行介绍,包括地理环境,历史,宗教和人生观价值观。第四部分将对在翻译中采取的避免由于文化差异导致的误解而采取的策略进行介绍,包括异化,归化,妥协和意译加注解的办法。按照这样的顺序,笔者将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逐步进行分析。 论文结构: 1.引言 1.1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差异与翻译 文化是一种社会范畴,是指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惯、制度、性格、思维方式等的总模式,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由于地域地貌、气候气象、自然生态、风土民俗以及历史文化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了文化上的差异,文化的特征又体现为其具有民族性、稳定性及继承性,但又有其具体方面,而东西文化间的差异则显得尤为突出。 一、东西方在价值观念上存在的差异 价值观是人们对好与坏、美与丑、正确与错误、善良与残酷、公正与不公正、得体与不得体所进行判断的标准。价值观寓于人的思想之中,是控制行为选择的心理活动,是人们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思考并使自己与之适应的活动。因此,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会受到价值观的支配和控制,而观念又是多种多样的,包括人权观、劳动观、婚姻观、发展观、宗教观、道德观、个体和群体观等等,这种支配和控制体现在行为上就是价值观会影响人们如何进行交际活动。最明了的即体现为西方的开放与东方的保守。 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常常会因为两种文化的价值观取向不同而引起交际活动的不畅。例如:一次,一位英籍教师朋友和夫人被中方老师邀请到他们家吃顿饭,主人做了很多菜以示友好。让外教感到不解的是每次中方老师把一盘菜端上桌子时,没说几句话就到厨房做菜去了,好几次外教想说话长一些,中方老师又到厨房去做菜了。外教非常纳闷,接受邀请就是为交流彼此情感的,可晚餐中没有说多少话就结束了,有意犹未尽之感。 价值观是文化的主旋律,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的差异势必引起在生活各方面的文化冲击,在表面上体现为两国文化风俗的不同,在本质上体现为文化价值观念的极大差异。如曾经一位英语老师告诉我们,她和外籍教师出去办事时,每次都是自己在路途中买点小吃给外教吃,但鲜见外教邀请她吃,充其量也只是问问而已,弄得她对自己同外籍教师间达到的友谊程度感到很困惑。东西方一些基本价值观差异的了解与认识,会增加我们跨文化交际时的敏感性,增强我们的交际策略能力,从而达到更得体的沟通交流的目的。所以熟悉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对于培养、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东西方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的差异 各个国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决定了生活在这一国家的人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形成了该国独特的人文氛围和文化品味。好比各国的广告在创意、风格、语言应用等方面有着的不同:中国广告往往不是直接进入正题,而是用一段叙述性语言作铺垫,最后再讲出与产品有关的广告语。而西方广告一般叙述性语言较少,整个广告多为一系列有所寓意的画面,只在最后给出简明精炼的广告语,画龙点睛。中国广告是螺旋式发展,符合中国人含蓄的特质,而西方广告是直线式发展,符合西方人直率的特征,中西方广告铺陈方式的不同也正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点。 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辩证思维与逻辑思维上:学者们常常用辩证思维来描述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用逻辑思维或者分析思维来描述西方人,尤其是欧美人的思维方式。对中国人来说,“中庸之道”经过数千年的历史积淀,甚至内化成了自己的性格特征。与中国人的辩证思维不同,西方人的思维是一种逻辑思维。这种思维强调世界的同一性、非矛盾性和排中性。同一

3翻译与文化

第三讲文化与翻译 教学内容: 了解文化的定义、文化和语言的关系、文化与可译性和不可译性、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是学生了解文化的概念,在翻译实践中注意到英汉文化差异在译文中的体现。 教学重点: 了解英汉文化差异在语言中的体现及文化对翻译的影响和作用。 教学手段: 讲解、讨论、翻译。 3.1文化的概念 3.1.1文化的定义 我们现在通常所用的文化一词是19世纪末从日文中转译过来的,最早源于拉丁文cultura一词。该词在拉丁文中的原义是“耕作、种植、作物”。据《大英百科全书》统计,在世界各国的正式出版物中,关于“文化”一词的定义目前大约有160多种。由于文化的丰富内涵,世界各国的学者尝试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文化。例如,人类学者认为文化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人类知识和行为的总体;文化学者则认为文化是人类社会“艺术、政治、经济、教育、修养、文学、语言、思维的总和”;跨文化交际学者认为文化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人际交流。不过目前对“文化”一词最具有权威性的解释还是英国19世纪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er)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Primitive Cuture)一书中所提出的定义:“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后来有学者认为这一定义强调了精神方面的文化,忽略了物质文化。为此,对泰勒的定义进行了修订,补充了“实物”的文化现象。这样文化的定义修正为:“文化是一种复杂体,包括实物、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余社会上习得的能力和习惯。” 我国出版的《辞海》对文化的解释是: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这一解释覆盖了精神和物质文化两个方面。由此可见,文化概念的范围极为广泛,内涵和外延十分丰富。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总之,人类社会进步文明的一切成果均为文化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_饶卫民.pdf

第14卷第6期 安顺学院学报 Vol.14 No.6 2012年12月 JOURNALOFANSHUNUNIVERSITY Dec.2012 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饶卫民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3) 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 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 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 (2012) 06-0027-03 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 译的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 题。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 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 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 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1、诗歌翻译的可译性 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 的 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 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 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 的基础。诗歌是人们托物言志、抒发情感、高度凝 练的文学作品形式,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决定了诗歌 中的思想感情是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来引起共 鸣的。因此,诗歌翻译中思想、情感内容是可以传 递的,具有可译性。 一般文本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字面的意义,还 要译出字里行间隐含的文化内涵或具有民族文化特 色的内容。诗歌翻译更具有难度的是,在传递原文 意义的同时,还要兼顾形式之美。 形式不仅包括拼写形式,大小写、书面的排列 方式,有时还是信息的载体,形式本身也是诗歌的 内容之一。形、神、韵兼具的翻译对译者的知识素 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实际翻译出的作 品也和译者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对于同一首 诗歌来说,不同的译者给出的译文不同,下面以拜 伦的 《哀希腊》中的一节译诗为例: “ 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 ! 收稿日期: 2012-06-18 When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 Where Delos rose, and Phoebus sprung! 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 But all, except their sun, is set. 梁启超的译文是: “哎!希腊啊!希腊啊…… 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 (两神名)荣光 常照。 此地是艺术旧垒,技术中潮。 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 万般没了。 马君武的译文是: “希腊岛,希腊岛, 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 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 斜阳。 胡适的译文是: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 作者简介:饶卫民 (1969~),女,福建建瓯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27·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中西方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的分析 摘要:翻译与文化有着密可不分的联系。文化的共性使翻译成为可能,但其语言文化的个性又给翻译活动设置了障碍。由于民族历史、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别,我国汉族文化与英、美等西方文化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造成思维方式不同,具体体现在汉、英两种语言上的表现包括词语理解与运用、词义内涵、联想意义及句式结构的不同等方面。为此,分析其理论原理,通过引用例句做进一步的探讨,并就某些方面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是十分必要的。而且在当今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如何把中英文翻译地更准确更贴近两种语言文化氛围,这是值得广大英语学习人士共同讨论一番的。 关键词:文化差异全球化翻译 正文: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内容、信息和风格忠实、流畅、艺术地再现出来的实践活动。美国翻译理论家奈特指出:“所谓翻译,就是指从语言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贴切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文化在人类社会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文化是一个社会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是文化的一面镜子.语言甚至是文化的一部分,特定的文化背景产生特定的语言。换句话说语言的学习过程也就是了解一种文化的过程。翻译作为语际交际, 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 而且也是文化移植的过程[1 ]。在很大程度, 它与文化因素、背景知识有很大的关系。王佐良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吕淑湘也说, 翻译家必须是一个杂家。“杂”就是指知识要广博。可见,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了解背景知识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英语翻译不能脱离文化的教学。随着全球经济、政治和科技的一体化,多元文化并存势在必行,文化在各国交流与往来中变得极为重要。受其影响,文化成为文学翻译作品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今天的社会中,翻译已不再仅仅被看作是语言符号的转换,而被看作是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翻译成为了一种文化模式的转换。人们用“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 ”、“intercultural cooperation ( 跨文化合作) ”、“acculturation(文化交融) ”等一系列术语来替代“翻译”(郭建中,2000 , P277) 。因此,怎样更加准确、恰如其分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是创造完美翻译作品的关键。。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才能真正做到不同文化间的交流。从事英语翻译要注意文化信息的传递,在实际工作中,文化信息有时很难传递到译入语中,结果对等的标准就不能完全做到。一般来说,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不同对翻译的影响:列如一外国游客在中国旅游,由于饮食和天气等缘故,导致身体不适,去医院看医生,医生给出的诊断结果是:由于吃多了辣制食物,出现上火。这时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怎样把“上火”这个词翻译成外国游人容易理解且易于接受的词语呢?一般如果对于中国人来说“上火”一词,是在熟悉不过了,然而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外国人你仅仅说一个“hot”,他们该怎样去理解呢?所以当然在英文当中也有不少的此类的与文化有很大关联的词语,譬如,meet one’s w aterloo (一败涂地),对于学习英语的我们来说,如果你不懂语言出处的相关历史,我们很难翻译出它的真正意思,其实这句话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如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等,在译语中尽可能占有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同样的地位。所谓范畴就是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卡特福德还提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观点。语言不可译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了一个语言形式;或者目的语种没有原语中能替换的词汇和语法,只有调整词序和句子结构作为补偿。二是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入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是,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3]等值翻译的两个限度是:其一,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及不能把一个文本的口头翻译成书面形式,反之亦然。其二,无论是 媒介层次(音位学或字符学)之间,还是语法和词汇层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语音与语法,词汇和字形是不能互换的。他提出的等值意义在于,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等值关系的确立,对翻译学的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有借鉴作用。二、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大致可以分为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修辞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三种。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是指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音位结构,这种特点不可能被其他语言所代替。英语和汉语有太多的不同,在语音方面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上面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语音。将汉语译成英文时,汉字的语音无法保留,因此原语语音上的特点无法在译语上面体现出来。另一个由于汉语语音特点导致不可译性的现象就是古典小说的翻译。在古典小说的章节中有很多谐音部分,这些谐音部分虽说有游戏的成分,但是谐音在古典小说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可能涉及到整部作品的主旨或是思想。汉语中有很多谐音现象,如“他是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翻译成“tracheitis”并不能达意,但如果意译也翻译不出谐音的成分,就失去了语音的效果。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in CharacterStructure)汉语是由有意义的字符组成的,而英语是由没有意义的字母组成。汉语翻译成英文时,等于将汉语转成拼音汉字。因此,由汉语字形构成的语言现象,在拼音汉字中也表达不出来。《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写魏延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次日行军司马赵直至,延请入内问曰“:久知足下深明《易》理。吾夜梦头生二角,不知主何吉凶? 烦足下为我决之。赵直想了半晌,答曰“:此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乃变化飞腾之象也。”其实赵直心中知道“:角之字形,乃‘刀’下‘用’也。今头上用刀,其凶甚矣 [摘要]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和差异,我们必须承认英译汉和汉译英之间确实存在不可译现象。但是我们不 能忽略语言之间的通性和文化之间的共性。我们有必要知道不可译和可译是共同存在

从文化差异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2011年12月 科教纵横 从文化差异看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文/顾金香 摘 要:跨文化交际的发展将翻译研究从纯语言的角度转向了文化角度,本文从五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并指出其对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翻译;文化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12-0223-01 现代语言学主要来源于两大传统:语文学传统和人类学传统。人类学传统指运用人类学的方法去研究没有书写系统和文字传统的社会集团的语言。自20世纪初美国的鲍阿斯(Franz Boas)和萨丕尔(Edward Sapir)以来,语言学家都强调语言的社会属性,认为语言和它的社会环境是分不开的,因此研究语言要把语言放到社会文化的大环境中。由此可见,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翻译是语言的桥梁,更是文化的桥梁。我们在进行翻译的时候必然要受到文化差异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分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并由此说明文化差异给翻译带来的影响。 一、中西方文化差异 文化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本文主要从社会习俗,文学艺术,历史事件,宗教文化和寓言神话这五个方面来讨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1、社会习俗的差异。中西方文化中社会习俗的差异体现在思维差异、日常交际和称谓方面。在中国,白色代表着死亡,而在西方,白色则代表着纯洁。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彼此“吃饭了吗?”“去哪里啊?”等这些问题,以示关心和问候,而在西方这些问题则被认为是侵犯人的隐私。称谓方面,汉语中的一些亲属之间的称谓可以使用于非亲属之间,而英语中这种用法不普遍。另外,有些称谓两种语言完全没有对应语,比如汉语中的老师一词,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表达方式。2、文学艺术的差异。文学是人类文化的一种高级表现方式,一个民族的文学是其语言的精华,文学表达方式的不同反映了文化的差异。“Green—eyed monster”源自莎士比亚戏剧《奥赛罗》,喻陟“嫉妒别人的人”,而汉语中同样的表意则有“眼红”一说。汉语中形容某事物出现时间短,有“昙花一现”的说法,而在英语中则通常用“a nine days' wonder”来说明同样的意思,其源自英国诗歌之父乔叟的《特罗勒斯和克里希德》。3、历史事件的差异。历史事件具有民族特殊性,也影响到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化,反映到文学作品中,就会产生一些新的表达方式,甚至同样的表达方式在不同民族中会产生不同的理解。4、宗教文化的差异。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其语言文化都深受宗教的影响。基督教是传播范围最广的宗教,基督教经典《圣经》对西方的语言文化影响深远,其中的一些表达方式和人物故事成为现在英语语言文化中一部分。5、寓言神话的差异。语言神话也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一个民族的神话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影响英语的神话传说主要是希腊罗马神话和伊索寓言。在神话方面,中西方有很多不同,也反映在语言上。在希腊神话中,是普罗米修斯将火种带到人间,而中国则有“伏羲氏燧木取火”的典故。伊索寓言对中西方文化都有很大影响,英语中“borrowed plumes”是“借来的羽毛”的意思,比喻“靠别人得来的声望”;对应的汉语中,则有“狐假虎威”的寓言故事。所以,同样的寓意,在不同的文化中的载体是不一样的。 二、 文化差异对译文的影响 美国现代语言学家萨尔(Edward Sapie)说过:“语言不脱离文化而存在,也就是说不脱离社会流传下来,决定我们生活面貌的风俗和信仰的总体。”中英两国语言体系所承载的文化特征各有其特殊性,负载文化的语言形式是多层次的、多方位的,在翻译的时候要兼顾语言的文化属性。一般来说,译文受文化差异影响有以下几种情况。1、文化信息的丢失。各个民族和国家历史的发展不同,因而所沉淀的历史文化也不同。缺乏相应的背景文化知识,译文读者往往只懂得字面意义,而没有获得其带有文化因素的暗含意图。或者是由于文化差异的不可译性,造成了文化信息的丢失。英语国家为西方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受到希腊、罗马和基督教文化的影响。源自古希腊神话传说的短语“Achilles' hell”指“致命的弱点”,《圣经》中的“Judas”指叛徒,“black sheep”不是黑羊,而是指品行不好的人。这些意义都根源于宗教文化或者是神话传说,人们使用的时候,更多时候想到它们的比喻意义。2、文化信息误导。文化的不同带来了理解上的差异。如果用本民族语言的特点和文化背景去理解别的民族的语言文化,就会导致信息获取不准确或者错误的对信息进行解读。比如在英美报刊上经常出现的一个短语“handwriting on the wall”,如果简单把它译成“写在墙上的字”,那么就已经对其本意进行了错误解读。其实,这个短语是有宗教渊源的,出自《圣经.旧约.但以理书》,是说巴比伦王伯沙撒在宴请大臣时发现有一只手显现,在墙上写字,但以理解释说这预示着巴比伦国的末日已到。后来人们就用“写在墙上的字”表示“灾祸的预兆”。对同一事物的褒贬不同,也常造成文化信息的误导。3 、文化信息的理解障碍。一个民族在其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特有的文化背景,这种文化背景对其他民族来说,要么是陌生的,要么是迥异的,要么是相斥的,从而构成理解上的空白,交际中的障碍。“the wooden horse of Troy”字面意义是“特洛伊木马”的意思,如果不了解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很难理解这个“木马”指代的具体内容。这个习语原来希腊神话中的特洛伊战争中“木马屠城”的故事情节,所以其意义就是“潜伏在内部的敌人”。有的小说影响很大,其中的人名和词汇变成语言的一部分,如Shylock常用来表示表示吝啬无情的人,来源于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不理解这个背景,就会对其指代感到莫名其妙。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许多词汇本身就是其所属民族重大历史时间的浓缩和忠实写照。一般英美人对发生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理解,远远不如我们深刻,尽管他们可能了解这一段历史。由于不具备相应的文化传统知识,要理解异族文化是不容易的。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翻译工作者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必须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研究文化差异对翻译制约,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作者单位:烟台南山学院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2]胡文仲.英语习语与英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3]胡文仲.中英文化习俗比较.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 [4]李莉.从文化等值看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河北工业大学,2010. 2011.12 223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_朱耀先

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 朱耀先 文化差异是翻译中的障碍和难题。要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除了通晓两种语言文字外,还必须了解两种文化,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本文拟从历史文化、地域文化、习俗文化和宗教文化几个方面,就中西文化的差异以及翻译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谈一点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历史文化差异与翻译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沉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会经常遇到由于历史文化差异而出现的翻译难题。 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历史文化的特点。要对这些历史典故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翻译方法,否则就不可能很好地体现和传递历史典故的涵义。例如,“东施效颦”这一汉语成语典故,对中国人来说,不难理解其文化内涵,但对于不甚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西方人来说,若仅仅直译为Tung Shih imita tes Hsi Shih,就没有准确、形象地表达和再现原典故的含义。东施是谁?西施又是谁?译者没有交待清楚。为了让西方读者能了解这一成语的内涵,比较合适的做法是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Tung Shih imitates Hsi Shih(Hsi 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h。Tung Shih w as an ug 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 ay)(杨宪益译)。这样,就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又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他在中国读者的心中是当然的智慧的象征,但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与“臭皮匠”有何联系,若采用直译的方法,很难传递句子所蕴含的丰富历史文化信息,因此,只有采用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法,才能使原语言的文化信息得以充分再现。故该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 bined equal Chukeh Lia ng the m aster mind”. 再如,毛泽东《七律·送瘟神》诗词中有两句诗:“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诗中的“舜尧”是中国历史传说中的两位贤明帝王,为人民所爱戴,代表圣贤。这对于中国人来说比较容易懂,但对于英美读者来说,若采取音译,会使他们莫明其妙,因此必须增译注释。即使那样,仍有隔靴搔痒之感,而且显得累赘,同时也使诗句失去了“诗气”。亚瑟·古柏在翻译该诗句时干脆用Sag e-Kings代替,将其妙译为:“Spring winds mov e willow w ands,in tens of millions:Six hundred million w e sha ll all be Sag e-Kings!”这样翻译既简单明了,音韵铿锵,又达到了传神的效果。 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和历史典故,可采用类比的翻译方法。据说,有一次周总理陪外国客人观看戏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翻译作了很多说明 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