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合集下载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翻译的不可译性

从文化差异视角看翻译的不可译性
1文化 词 汇 空 缺 导 致 的不 可 译 性 .
文化词汇 的空缺指 目标语缺乏表达源语 中反映特有文化现象 的对 应语。 以一种语言为参照 , 其他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中都可 能译 , 不能找到完全对等 的说法 。再 比如打 招 呼问“ 干什么去” 在中国人看来很正常 , 但外 国人认为涉及到 隐私 , 这 就很难用英语清晰的翻译 过来 。 这些例子都可 以说是不可译的。 国人 英 见面谈天气 , 直译 成汉语 让人费解 , 但不 直译又体现不 出民族特色 , 这 都反映了习俗文化的差异造成 了不可译性 。 5 其他情况 . 再者, 一些有汉语文化 特色的修辞方式如 双关 、 回文 、 字 、 拆 对偶 、 顶真等很难翻译 , 语 、 成 歇后语 、 典故 、 对联 、 口令更 是渗透着文化背 绕 景, 也很难译 出其 中的味道和文化 内涵 , 不可译性则是无法避免 的。外 国的笑话译成汉语之所 以不好笑 , 正是 由于文化背景 和思维 的差异 , 民 族习俗 或心理意识倾 向及审美情趣有差别 , 幽默感不一样 , 翻译 时很难
其特殊性 , 以存在一定的不可译性 。 所
三、 文化 差 异 造 成 的 不 可译 性
尤金 ・ 达(i ) 奈 Nd 曾经说过 :对 于真 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 悉两种 a “ 熟 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
景中才有意义 。” 由此我们可以看 出文化对翻译的影响之大。正是 由于 文化的差异才造成了翻译的不可译性 。具体说来 :
科技信息
人 文 社科
从 文 化 差 异祝 角蓄 翻译 的 不可 译性
莱芜职 业技 术 学院 苏进德
[ 摘 要] 可译性和不可译性是翻译理论 中存在争议的话题。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差异 , 翻译过程 中有些 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着不 可译性 。本文主要从 文化差异的视角具体 来探讨 不可译性 , 以让译者正视 不可译性 , 同时把握 文化 内涵的差异 , 力求翻译的忠实, 促

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及处理

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及处理

翻译中的不可译因素及处理翻译的不可译性在理论层面有其基础,在实践层面有其不可译因素。

从一种民族语言文化视野对另以中国民族语言文化的认识在某个时间段是有限的,这一客观条件决定了翻译具有不可译性。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言符号,有其自成体系的语言单位,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别,如汉语是表意文字,而英语是表音文字。

在翻译的过程中,会遇到语言和文化引起的不可译因素。

语言上的不可译因素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和文体风格等不同的层次上。

从语音层次上讲,汉语中的汉字具有单音节这一特征,所以能够创造出五言或七言这类对仗工整的诗。

汉语还是多声调语言,因此对古诗有平仄韵的要求。

相比之下,英语把单音节、双音节、多音节融为一体,语调只有升降之分。

所以在汉英或英汉中,要想再现原文那种节奏和韵律是既不容易的。

从词汇上看,由于人类都生活在地球上,不同社会文化之间必然有相似之处,因此,不同语言之间必然存在词义相符的关系。

但是不同民族在经验上的差异经思维反映到语言上,必然会造成词汇的差异或词汇的空缺。

对于词义空缺这个不可译的因素,我们可以在翻译的过程中采取音译、意译、直译和加注法。

从语法层面来说,中国人重形象思维,汉语没有严格的语法规则,外国人重逻辑思维,英语有严格的语法。

在翻译的时候,特别是汉英翻译时,应该吃透原文,认真理清楚其中的逻辑,用相应的连词或介词等表达。

文体风格是作者写作的独特特色,虽不会把散文诗歌混淆,但是有些文体特征,也是有难度的。

每个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中,有自身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另外,不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都会影响作者、译者和读者。

除此之外,社会意识形态和自身心理活动都会影响翻译。

这些文化上的差异使得翻译更加不容易了。

所以面对这些不可译因素,译者可以得意而忘形,采取不同的翻译策略(音译法、直译法、替代法、解释法、注释法等)。

翻译虽然存在不可译的因素,但是翻译是可行的,只是翻译的好坏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译者自身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发展。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英汉互译中,无法将源语翻译成目的语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成为“不可译性”。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

标签:语音;文化;不可译一、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体现在字形和语音两大方面。

从语音角度看:汉语是单音节和多声调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

中国古诗中大量的双声叠韵词,使其朗朗上口,而译文却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文为表音文字,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

如汉语和英语的字谜,基本上无法将其转译;还有中英文中回文的修辞,如:“llqadam,I am Adam.”——“Sir,I am Iris”和“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形式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笔者认为,解决语音层面不可译性对策有以下几种:(一)增益法增益法即增加原文中原来并没有的部分,使得译文更加贴合译人语文化,且不会对原文意思造成损害的方法。

比如“The hostcarved,poured,served,cut hread,talked,laughed; proposed health.”这句中一系列词都以[d]发音结尾,朗朗上口,将其增译为“主人割肉呀,斟酒呀,布菜呀,切面包呀,敬酒呀,又说又笑,忙个不停。

”语气助词“呀”使泽文不仅取得了与原文一样的效果,而且读起来妙趣横生。

(二)直译法此处的直译法虽难度大,还有运气的成分,但仍然具有可行性。

马克吐温曾写“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ic,sleepy,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句中五个“S”一气呵成,这种原语中形、音、义的“三结合”,在译成目的语后是法完整体现的。

尽管如此,译者马红军给出了翻译——“(出来的)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 228-校园英语 / 翻译研究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天津交通职业学院/刘静【摘要】英语本身属于印欧语系,与汉语所属汉藏语系有很大的不同,不论从语音的系统还是从文字结构来看,其运用和修辞的方法也完全不同。

在英语和汉语的翻译中,绝大部分时候是不能够找到对等的语言进行翻译的,这就导致中英互译中产生了不可译的现象。

由于每个民族在文化上都有很独特的文化现象,因此在译文上所产生的损失是不可避免的,也就是我们在翻译中所强调的“不可译”现象。

本文主要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的文化进行全面的阐释。

【关键词】翻译 不可译现象 民族文化 阐述方法引言翻译本身是将一种语言所传达出来的信息更好地用另外一种语言进行表达的工具。

翻译本身也存在着跨文化交流的活动。

而从表面上看,翻译虽然是两种语言的一种转换过程,但本质上也反映了不同社会和层次的一种文化交流和迁移。

而不少专家也认为,翻译实际上是译作和原作之间的一种相思的语言思维活动。

用自然而又真实的含义将原文中的信息再现出来,从而实现一种从语义到文体的跨越。

而虽然界定翻译的定义有千万种,但是无不传达着不同的语言之间是可以实现互相的转换的,而这中间体现出来的是文化的不同。

一、不可译性的概念从结构上来说,英语和汉语的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本身都存在着偌大的不同,但是总体而言,这是没有办法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去找到对等的语言的。

在英汉互译的过程中,更多的时候是没有办法将原来的一种语言更好地翻译成目的语或者是纯粹的翻译语言,这势必会造成一定程度和意义的损失,这种概念也就被称之为“不可译性”。

而关于“不可译”性主要可以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

二、英语和汉语文化差异中的不可译性表现1.传统文化。

英语和汉语的不可翻译性最初是可以从传统文化上的差异体现出来的。

例如,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主要存在着“令尊”、“贵姓”、“赐教”、“令堂”、“千金”和其他不一样的词语。

而且这些词语的背后往往蕴含着不一样的背景和含义。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论中国古装剧台词翻译中的不可译性【摘要】中国古装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其中的台词翻译却存在着不可译性。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使得部分内涵无法完整表达。

文化内涵的丰富性使部分台词难以准确翻译。

音韵和韵味的损失也是一个难题,因为英文等外语无法完全还原古装剧的魅力。

人名、地名、物品名称的难翻译性也给翻译带来挑战。

情感与文化情节的契合更是难以用外语表达。

提高翻译水平和尊重原著文化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古装剧的翻译困难重重,但只有尊重原著文化,才能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古装剧、中国、台词翻译、不可译性、文化、语言障碍、丰富性、音韵、韵味、人名、地名、物品名称、情感、文化情节、困难性、翻译水平、尊重原著文化。

1. 引言1.1 引言古装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内涵,在近年来备受观众喜爱。

随着中国古装剧的国际化进程,其台词翻译成为了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这其中存在着许多不可译性的问题,不仅仅是因为语言之间的差异,更是因为文化背景的差异所导致的。

在翻译古装剧台词时,翻译者不仅需要注重语言文字的准确性,更需要考虑如何传达其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保留原作的音韵和韵味,同时避免遗漏人名、地名、物品名称等难以准确翻译的部分。

古装剧中的情感表达和文化情节也需要在翻译过程中得到恰当的契合,以确保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作品。

提升翻译水平,尊重原著文化,是翻译古装剧台词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和责任。

2. 正文2.1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障碍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古装剧台词翻译时,常常会遇到语言障碍。

这主要是因为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法结构、词汇表达和表达方式,因此直译往往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含义。

一方面,中国古装剧常常使用古老的词汇和成语,这些词汇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对应的准确翻译。

对于一些古代称呼和礼节用语,英文可能无法准确表达其中蕴含的尊重和礼貌之意。

中国古装剧中经常出现大量典故和历史背景知识,而这些典故在其他国家可能并不常见,导致观众无法理解其中的隐含意义。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一、本文概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精髓往往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展现。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尽管语言交流日益频繁,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和差异,以期深化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文章将首先定义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然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最后探讨如何在文化交流中应对这些不可译性挑战。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语言不可译性的定义与表现语言不可译性,是指某些语言元素或语言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等或等价的表达方式。

这种现象源于语言的本质特性,包括词汇、语法、句法、音韵等多个方面。

每个语言都是独特的文化产物,其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深受其所在文化的影响。

因此,当一种语言的元素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表达时,就产生了语言不可译性。

语言不可译性的表现多种多样。

在词汇层面,某些概念或事物在某些语言中可能不存在对应的词汇。

例如,某些特定文化中的习俗、信仰或物品,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词汇来描述。

语法和句法层面也存在不可译性。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这使得某些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准确表达。

音韵层面的不可译性则体现在语音和韵律上。

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和韵律模式各有特点,这使得某些语言的音韵特征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实现。

语言不可译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理解和翻译其他语言。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语言不可译性的存在,并在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音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等方法来处理不可译的词汇和表达。

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改变表达方式等手段来弥补语法和句法层面的不可译性。

在音韵层面,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模拟原文的语音韵律来传达原文的音韵特征。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也不包括洗身体 (洗耳恭听身体是在 sauna之外进行的 ,并非‘洗桑拿浴 ’
[ 12 ]史节. 翻译 ———接近与不可达到之间. 外国论坛 , 2003, (2) : 42.
整个过程的一部分 ) ”。同样 ,汉语中的“秀才 ”、“气功 ”、“三教九流 ”等等
[ 13 ]王宾. 论不可译性 ———理论反 思与个 案分析. 中 国翻译 , 2001,
四 、零翻译与可译性限度
前 ,首先了解一下何为翻译 ?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 Eugene N ida 曾指出 :
针对翻译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邱懋如教授提出一
“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 个新的术语 ———零翻译 ( zero—translation) 。他认为既然把两种语言之间存
随着时代的进步 ,国与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 ,翻译已成为现代社会 再片面地强调翻译是可能的或是不可能的 ,而是表现了一种更为理智和实
中不可缺少的交流工具之一 。一个个国际组织纷纷成立 ,一个个独立国家 事求是的态度 。一方面 ,由于人类经验的相信性 ,由于人类文化的相通性 ,
先后诞生 ,一个个跨国公司不断涌现 ,给翻译赋予了政治上和商业上的重 由于语言都具有认识新事物新环境的动能 。我们认为 ,因语言本身差异造
联合出版社 , 2000, 5.
应的语言形式特征 。语言不可译性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 ( 1 )原语中两个或
[ 4 ]傅仲选. 实用翻译美学. 上海 :上外教育出版社 , 1996.
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一个语言形式 ; ( 2 )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
[ 5 ]许钧. 当代法国翻译理论. 湖北教育出版社 , 2001, 3.
中国校外教育 下旬刊

从文化视角论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补偿策略

从文化视角论汉英翻译中的不可译性及其补偿策略

周刊214理论博览|教师论坛摘 要:本文讨论了汉英不可译性问题,包括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

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

语音、汉字结构和修辞格都是完全不同的,而且这些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对等词,这就导致了语言的不可译性。

但是不可译性不是绝对的,我们应该理解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共存。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采用一些补偿的方法,以达到补偿的目的,减少翻译障碍,促进语言和文化交流。

关键词:不可译性;补偿方法引言不可译性是一种文本或一种语言中的任何话语的一种属性,对等的文本或话语不可能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

著名的语言学翻译学者J.C.Catford 在1965年提出了翻译的不可译性,他认为语言的不可译性是由于源语言和目标语的差异造成的,而许多翻译专家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如今,一、语言不可译性刘米清教授在他的现代翻译理论中写道:“语言的结构通1. 语音的不可译性任何一种语言都有其特殊的语音系统,是其他语言所不能2.汉字结构的不可译性中文词是由有意义的汉字组成的,而英文词是由没有意义3. 修辞的不可译性大多数语言都有自己的修辞。

正是因为有了修辞的存在才让语言变得生动有趣。

在翻译实践中,如果目标语言不能正确地显示源语言中的修辞,则是对源语言的思想、风格和内容的不忠实。

虽然意思是相似的,但它将弱化源语言的语言影响。

说汉语的人和说英语的人在思维方式和审美观上有很大的差异,所以当他们表达相同内容的时候,他们会使用不同的修辞手法,这些都造成了汉语英语翻译的不可译性。

二、文化的不可译性根据J.C.Catford 的观点,不可译性的例子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语言,另一个是文化。

奈达还提到,词语只有在文化背景下才有意义。

翻译是使用不同语言的人之间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语言。

这是译者和翻译研究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文化包括并影响语言,是语言生长和发展的基础,所有语言都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产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如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等,在译语中尽可能占有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同样的地位。

所谓范畴就是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观点。

语言不可译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了一个语言形式;或者目的语种没有原语中能替换的词汇和语法,只有调整词序和句子结构作为补偿。

二是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入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

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是,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

[3]等值翻译的两个限度是:其一,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及不能把一个文本的口头翻译成书面形式,反之亦然。

其二,无论是媒介层次(音位学或字符学)之间,还是语法和词汇层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语音与语法,词汇和字形是不能互换的。

他提出的等值意义在于,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等值关系的确立,对翻译学的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有借鉴作用。

二、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大致可以分为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修辞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三种。

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是指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音位结构,这种特点不可能被其他语言所代替。

英语和汉语有太多的不同,在语音方面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上面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语音。

将汉语译成英文时,汉字的语音无法保留,因此原语语音上的特点无法在译语上面体现出来。

另一个由于汉语语音特点导致不可译性的现象就是古典小说的翻译。

在古典小说的章节中有很多谐音部分,这些谐音部分虽说有游戏的成分,但是谐音在古典小说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可能涉及到整部作品的主旨或是思想。

汉语中有很多谐音现象,如“他是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翻译成“tracheitis”并不能达意,但如果意译也翻译不出谐音的成分,就失去了语音的效果。

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in CharacterStructure)汉语是由有意义的字符组成的,而英语是由没有意义的字母组成。

汉语翻译成英文时,等于将汉语转成拼音汉字。

因此,由汉语字形构成的语言现象,在拼音汉字中也表达不出来。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写魏延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

次日行军司马赵直至,延请入内问曰“:久知足下深明《易》理。

吾夜梦头生二角,不知主何吉凶? 烦足下为我决之。

赵直想了半晌,答曰“:此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乃变化飞腾之象也。

”其实赵直心中知道“:角之字形,乃‘刀’下‘用’也。

今头上用刀,其凶甚矣[摘要] 由于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和差异,我们必须承认英译汉和汉译英之间确实存在不可译现象。

但是我们不能忽略语言之间的通性和文化之间的共性。

我们有必要知道不可译和可译是共同存在的。

我们可以用很多的补偿的方法来使不可译转换成可译(在本文不做过多的说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个国家之间的障碍就越来越小,这样整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那么语言和文化的交流也会越来越密切,这样语言的障碍就会变得越来越小。

[关键词] 等值转换理论;翻译;不可译性翻译的不可译性是,从本质来看,实际就是一种民族语言文化视野对另一种民族语言文化的认识能力的限定问题。

诚然认识能力是相对的,变化的。

不可译性随着民族语言文化视野的拓展,又将变成可译的。

一、卡特福德的等值转换理论翻译的等值研究问题是 20 世纪语言学派研究的中心问题。

那么等值的定义是“在各自的语言中,有两个相同或者几乎相同的语篇功能的翻译单位,通过译者的翻译活动所形成的统一关系”。

[1]卡特福德认为,翻译就等值来看,是将一种语言的文本转化成等值的另一种语言的文本材料。

“翻译实践的中心问题在于寻去等值成分,翻译理论的中心任务在于界定等值的本质和条件”(defining the nature and condition oftranslation equivalence)[2]也就是说,确立语言之间的等值关系是翻译的本质和基础。

这种等值应该建立在动态,而非静态的双语转换机制上。

实际上,翻译也就是在译语语境中,寻找最大可能与原语语境重叠的等值成分。

但有时会出现等值为零的对应,如 The Sun Also Rise. 译成汉语是《太阳照常升起》,英语定冠词的汉语对应为零。

“形式对应”是指任何译语范畴如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等,在译语中尽可能占有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同样的地位。

所谓范畴就是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观点。

语言不可译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了一个语言形式;或者目的语种没有原语中能替换的词汇和语法,只有调整词序和句子结构作为补偿。

二是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入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

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是,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

[3]等值翻译的两个限度是:其一,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及不能把一个文本的口头翻译成书面形式,反之亦然。

其二,无论是媒介层次(音位学或字符学)之间,还是语法和词汇层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语音与语法,词汇和字形是不能互换的。

他提出的等值意义在于,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等值关系的确立,对翻译学的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有借鉴作用。

二、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大致可以分为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修辞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三种。

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是指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音位结构,这种特点不可能被其他语言所代替。

英语和汉语有太多的不同,在语音方面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上面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语音。

将汉语译成英文时,汉字的语音无法保留,因此原语语音上的特点无法在译语上面体现出来。

另一个由于汉语语音特点导致不可译性的现象就是古典小说的翻译。

在古典小说的章节中有很多谐音部分,这些谐音部分虽说有游戏的成分,但是谐音在古典小说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可能涉及到整部作品的主旨或是思想。

汉语中有很多谐音现象,如“他是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翻译成“tracheitis”并不能达意,但如果意译也翻译不出谐音的成分,就失去了语音的效果。

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in CharacterStructure)汉语是由有意义的字符组成的,而英语是由没有意义的字母组成。

汉语翻译成英文时,等于将汉语转成拼音汉字。

因此,由汉语字形构成的语言现象,在拼音汉字中也表达不出来。

《三国演义》第一百零四回写魏延夜作一梦,梦见头上忽生二角,醒来甚是疑异。

次日行军司马赵直至,延请入内问曰“:久知足下深明《易》理。

吾夜梦头生二角,不知主何吉凶? 烦足下为我决之。

赵直想了半晌,答曰“:此大吉之兆:麒麟头上有角,苍龙头上有角,乃变化飞腾之象也。

”其实赵直心中知道“:角之字形,乃‘刀’下‘用’也。

今头上用刀,其凶甚矣!”[6]906.邓罗的译文: The word for horn is composed oftwopart s, ’knife’above and ’use’below , and so means that there is aknife upon his head. It is a ter2rible omen.[7] 466罗慕士的译文: Look at the component s of the character’horn’: ’sword’above , ’using’below. ’Usinga sword ’abovethe head is most omi2nous.[8] 1258在相对应的译文里面,并没有产生警示作用,只是通过 above 和 below来简单的描述,这样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很小。

也许也有很多读者认为赵直的解释不通。

在古典小说中也有很多用汉字来暗示很多东西的表达方式“,。

第五回, 贾宝玉在幻境中看到的判词“: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通晓古文的人都知道在这个判词中,“凡鸟”指“凤”,既王熙凤,但是对“一从二令三人木”翻译版本众多。

在这类拆词格构成的判词翻译起来很难。

David Hawkes “:This phoenix in a bad time came ; / Allpraised her great ability. /‘Two ’makes my riddle with a manand a tree : / Returning south in tears she met calamity. ”[9] 135从译文中可以看出,Hawkes 可能知道“二令”意味着冷,“人木”意味着休,但是在译文中并没有体现出来,也无法暗示这些关键字。

杨宪益夫妇的译法“:This bird appears when the worldfalls on evil times ; / None but admires her talents and her skill; / First she complies , then commands , then is dismissed , /Departing in tears to Chinling more wretched still.”[10] 76译文中已经把判令所蕴含的意思清清楚楚的表达出来,但是这也失去了判词这种具有模糊感的性质了。

修辞层面上的不可译性 (Untranslatability in Figureof Speech)每一种语言都有其独有的修辞方式,也正是由于修辞的存在,语言才显得生动形象、富有韵味。

那么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语往往很难把原语中的这些修辞很好的表达出来。

在汉译英的过程中常见的不可译有以下几方面。

双关。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在这里“晴”就是一个双关,也通“情”。

对应的英文译文是“The willows are green, green,the river is serene. Thence is his song rafted to me. In the eastthe sun is rising, in the west the rain is falling. Can you see ifit’s fair or foul?”,在这个翻译翻的非常好,把“绿、静、晴、阴”翻译的淋淋尽致,但是在双关的翻译上却没有做到。

“She is toolowfor a high praise, too brown to a fair praise, andtoo little for a great praise.”“Low”和“Fair”在这个英文句子中都起到双关的作用,“Low”不仅意味着身材的短小,也蕴含着社会地位的高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