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可译性限度及文化翻译策略
translatability术语

translatability术语
“Translatability”是一个与翻译相关的术语,指的是文本或语言在翻译过程中的可译性程度。
它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语义可译性:指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语义上的对应程度。
如果两种语言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有较高的相似性,那么源语中的语义在目标语中就更容易被准确传达,从而提高了语义可译性。
2. 文化可译性:涉及到源语和目标语所处的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
由于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之间存在着许多独特的概念、价值观和习俗,这些文化因素可能会对翻译造成困难。
文化可译性关注的是如何在翻译过程中处理和传达这些文化差异。
3. 语用可译性:强调源语和目标语在实际使用中的差异。
它包括语言的社交、语境和语域等方面。
由于语言的使用方式会因地域、社会阶层、行业等因素而有所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以确保译文在目标语境中能够被正确理解和接受。
4. 语法可译性:关注源语和目标语之间在语法结构和规则上的差异。
不同的语言可能具有不同的词序、语态、时态等语法特征,这些差异可能会影响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总之,“translatability”是一个综合考虑语言、文化、语用和语法等多个因素的概念,它评估了源语在目标语中的可翻译程度。
对于翻译研究和实践来说,了解和分析文本的可译性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帮助翻译者选择适当的翻译策略,提高翻译质量。
《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讨

079[摘 要]《围城》是十分优秀的文学作品,是20世纪我国最有影响力的小说之一,它对我国文学创作发展有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对这部作品进行翻译使之能够在更大范围内传播,是进一步提升我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认可度的必然选择。
根据实际情况,在简单介绍文化、文化负载词与翻译的基础上,对《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深入研究。
[关 键 词] 文化负载词;《围城》;翻译策略《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探讨郭赛赛语言是传播文化的基础和载体,社会成员通过不同种类的语言进行沟通、表达思维、相互交往,而文化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社会信仰和社会实践的总和。
想要保证文化传播效果,就必须从语言角度入手,通过翻译的方式统一不同语言对文化内核的了解和认知。
《围城》这部作品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化价值,对其进行翻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是其中存在的大量文化负载词必定会影响翻译效果,特别是在无法找到对应词汇的情况下更是如此。
在这种情况下,对《围城》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进行研究,可谓是势在必行。
一、文化、文化负载词与翻译概述(一)文化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最常见的词汇之一,它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复杂性。
对于文化这个词汇,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是从整体来看,人是创造文化的根本与核心,这一要点是毋庸置疑的。
在创造文化的过程中,不同地区、不同历史背景的人所表达文化内核的方式截然不同[1]。
从一部分专家学者的理论来看,文化主要可以分为生态文化、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宗教文化和语言文化等方面进行理解。
其中,生态文化指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所处的地域条件、环境特征、生物条件等形成的文化;而物质文化指的是国家在经济生活、劳动工具、生活必需品、科学技术等方面的文化。
社会文化、宗教文化等由于国家和民族发展历程截然不同会有巨大的差异,不同地区的人们所信奉的宗教不同,价值观念也不可能完全相同。
而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则更加明显,人们的表达方法不同,很难相互理解和沟通。
浅谈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

争鸣浅谈英汉文化的差异与不可译性王宣兰摘要:在英汉两种语言互译过程中存在着不可译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是由于文化间的差异引起的,并且与语言的文化功能、美学功能密切相关。
我仅从文化差异角度来对此问题进行简单说明,并且探讨了几种解决方案。
关键词:文化差异;不可译;翻译策略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国内外交流日渐增多。
英语作为全球通行的主要语种,对于我国在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对外交流起着重要作用。
但在英汉互相交流转化的沟通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由于文化的差异所造成的不可译现象。
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Catford)根据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将其分为语言上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上的不可译性,【1】本文仅从文化角度分析英汉之间存在的不可译性,其中涉及传统文化、风俗文化、宗教文化、地域文化等四个方面的内容,同时也找出了一些解决文化不可译的策略。
一、英汉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的表现(一)传统文化不可译性的表现首先可以从传统文化的差异上有所体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跟长辈或上级说话时与同辈或下级说话时不一样,往往要使用某些敬辞。
如:令尊,贵姓,拜读,赐教等,如果使用同样的词语,会认为用词不当而失礼,甚至显得高傲。
另一方面谈话或写信提到自己时,要用谦辞,如:犬子,鄙人,寒舍,愚见等;否则也会被认为失礼。
【2】英语国家的人同上级说话或写信时也许需用比较尊敬的语气,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词语。
不论对方[1]年龄多大,级别或地位多高,“你”就是“你”,“我”就是“我”。
既不贬低自己,也不恭维别人。
当然,在英语中也有少量表示敬辞的,如his Majesty(陛下),your excellence(殿下)。
如果把汉语中的谦辞和敬辞直接翻译成英文,则会很不妥,如犬子翻译成dog son,会造成很大的误解。
相对中国对人际关系的清晰分明,英语中则相对模糊,英语中的aunt在汉语中的等值成分有“姑姑”“姨妈”“婶婶”“舅妈”以及对一般长辈的尊称,若无特定[2]的语境,aunt一词无法找到对应的翻译。
中日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研究

088《名家名作》·翻译[摘 要] 近年来我国与日本在经济文化层面的交流愈加频繁,中日贸易发展前景较好,对高水平日语翻译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加。
准确恰当的语言翻译,是国家之间正常交流合作的基础。
由于中日文化背景不尽相同,在开展翻译活动时,需要译者对不同的语言文化差异进行妥善处理,保证翻译结果的准确性。
基于日语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差异问题,在分析日语语言文化特征和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主要原因的基础上,探究翻译过程中因语言文化差异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应对策略。
[关 键 词] 中日语言文化;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中日语言文化差异及翻译策略研究顾雅琦为了保证日语翻译结果不出现偏差,日语的翻译过程必须先明确中日语言文化差异,不能单纯地进行字面翻译,否则翻译的结果会偏离原意,甚至造成较大的误会。
由此可见,要想解决日语翻译过程中存在的语言文化层面的差异问题,必须充分了解日语的语言文化特征,进而科学采取恰当的翻译策略,保证日语翻译活动顺利、准确地完成。
一、日语语言文化特征(一)日语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日语有许多表达方式非常委婉,有一种说法叫作“空気を読む(读空气)”,其含义为“为了不造成尴尬,需要根据现场的情况配合说话”,可译为“察言观色”。
如果一个人无法做到察言观色,而是直截了当地表达自身的想法,日本人会说这个人“空気が読めない”,意为这个人说话之前不会察言观色,用直接表达的想法破坏了原本的好气氛,从而打上负面标签。
对察言观色能力的重视,体现出日语的表达方式与汉语截然不同。
日本人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往往不会直接说清楚,而是用婉转、模糊、间接的方式进行表达。
这也意味着,翻译人员翻译时需要深入思考其中的内涵,通过上下文推测意义。
如果不了解日语的语言表达特点,极有可能在交流中造成误会。
所以在翻译日语的时候,要运用日语的语言思维,否则会出现“词不达意”的问题。
(二)日语的使用受等级观念的影响日本社会有着明确的等级观念和尊卑意识,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场合,这种等级制度已经根深蒂固。
中国古典诗词中文化意象的互文性及其英译

收 稿 日期 :0 2—0 21 4—1 5
概 念。她认 为 : 任何 文本 的构 成都 仿佛 是一 些引 文 的 “
中 国 古 典 诗 词 中 文 化 意 象 的 互 文 性 及 其 英 译
朱小双 , 张景华
( 湖南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 院, 湖南 湘潭 4 10 ) 12 1
摘
要 : 中国古典诗词 中, 在 文化意象随处可见。翻译和 阅读 这些经 典诗词 需要很 强的互 文性鉴 赏力。同时 , 互文性
的使用也给诗歌翻译提供 了新 的灵感。在翻译过程 中, 的译者 因对 文化 意象考虑不够 , 有 没有将其 恰 当地体现或 简单将其
风 俗 习惯 等等 有 密 切 的 联 系 , 够 唤 起 本 民族 的 文 化 群 体 能 中人 们 非 常 强 烈 的 文 化 认 同 , 他 们 来 说 , 想 意 义 与 意 对 联
着深邃复杂的文化意义 , 民族文化 长期积 累的产物 。由 是 于人类经验的普遍性 , 化意象 可 以蔓延 到文化母 体 的多 文 个方面 , 并能 以它独特 的文化特征 吸引 和渗透其他 文化母 体。因此 , 文化意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 互文性 ” 。
品中所描述 的图景 和表 现 的思想感 情 融合 一致而 形成 的
一
的译者因对文化意象考 虑不够 , 没有将 其恰 当地 体现或 简
单将其删除 , 就不能完 整地传 递原语文 化的完 整性和 自主 性, 造成 文化 意 象 的缺 失。在 中国 古典 诗 词 的 翻译 过 程 中, 翻译者首先要通过分 析文 化语境来 确定一个 词是不 是 具有文化意象 , 后根 据不 同 的文化 背景 , 然 确定 某 一文 化 意象在两种语言 中引起 的联想及独 特 的感 情评价 , 最后 精 心地选择翻译策略 , 可采用直译 , 意译及替换等翻译方法 。
儿童文学文本的英译翻译策略

儿童文学文本的英译翻译策略儿童文学是儿童读物的重要组成部分。
童话更是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童话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夸张手法塑造形象,反映生活,从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受大量译入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影响,中国儿童文学被正式提出,作为独立的文学领域被探索和发展,普遍称之为中国现代儿童文学。
但相比成人文学,儿童文学受到的关注度还远远不够。
国内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都基于译入的国外儿童文学作品上。
少量优秀的国内儿童文学作品大多被忽略,更鲜有涉及本土作品英译输出。
儿童文学属于文学范畴。
儿童文学的翻译也参照遵从文学翻译原则。
但由于儿童文学长期以来一直被边缘化,受到的关注度低,译者在翻译时很少考虑到此类读者群的特点及其特殊性,因此,儿童文学的翻译一直没有形成系统化的标准。
事实上,儿童文学的翻译在其主题,结构与语言风格上都与成人文学大有不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牢翻译的所有要素。
在此基础上,本土作品的英译输出才有可能。
笔者认为,儿童文学的翻译应根据翻译的具体文本,读者群以及译者的翻译目的制定具体的翻译策略。
一、儿童文学文本翻译的选择标准儿童文学当然是文学。
但儿童文学有其自身特点:“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陈子典,2003:43)。
尽管此类作品的受众是儿童,但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却是由成人来完成的。
在儿童文学文本的翻译中,译界也遵循归化和异化的翻译策略。
前者要求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且原文文化特色受到目的语的文化规约;后者则要求保留源语语言的形式特色和文化因素(刘艳丽,杨自检,2002)。
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我们当然无法只遵循其中一種方式进行操作,必须同时考虑到原文和译文,尽最大程度的将二者平衡。
正如杨绛先生曾指出的:“译者是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读者(1998:66)”。
本文将结合译者翻译目的,受众接受和源语文本三方面标准来衡量确立归化异化在儿童文学文本中的翻译应用。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差异按常规翻译概念已到了不可译的地步 ,因此 ,他认为有必要引进“零翻
坚持可译论的人认为 ,语言是人类在其居住的区域内认识世界 、改造 译 ”的概念 。
世界 、认识自身和改造自身的过程中的产物 。虽然世界人类因其居住的区
所谓“零翻译 ”就是不同的语中现成的词语译出源语中的词语 ,这里包
域不同 、发展进程不同而产生了不同的语言 ,但他们在生存环境 、身体结 含两层意思 : ①源文中的词语故意不译 ; ②不用的词语中现成的词语译源
四 、零翻译与可译性限度
前 ,首先了解一下何为翻译 ? 美国著名翻译理论家 Eugene N ida 曾指出 :
针对翻译界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上海外国语大学邱懋如教授提出一
“所谓翻译 ,是指从语义到文体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 个新的术语 ———零翻译 ( zero—translation) 。他认为既然把两种语言之间存
也不包括洗身体 (洗耳恭听身体是在 sauna之外进行的 ,并非‘洗桑拿浴 ’
[ 12 ]史节. 翻译 ———接近与不可达到之间. 外国论坛 , 2003, (2) : 42. ”、“气功 ”、“三教九流 ”等等
[ 13 ]王宾. 论不可译性 ———理论反 思与个 案分析. 中 国翻译 , 2001,
构 、生理需要等方面的相同之处大于不同之处 ,因而在主观世界与客观世 文的词语 。第一类零翻译现象出现在因两种语言句法结构差异须作调整
界的相互作用过程中 ,人类在思维认识等方面便产生了许多共性 ,使得各 时 。第二类零翻译表现在音译 ( transliteration)和移译 ( transference)上 ,音译
现原文的信息 。”(谭载喜 , 1984) 。从这定义来看 ,翻译是可行的 ,但是最切 在可译性看作翻译的理论基础 ,相信“一种语言能说的话在另一种语言中
浅论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

浅论文学翻译的策略问题发布时间:2023-01-15T01:46:07.52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16期第9月作者:郭婷[导读] 本篇论文详细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两种策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郭婷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省湘潭市 411100[摘要]本篇论文详细分析了文学翻译中的两种策略:归化翻译与异化翻译,包括归化、异化与意译、直译的区别,翻译名家的观点以及归化、异化翻译各自的特点以及相关的实例,从而来论证文学翻译不应遵循“异化为主、归化为副”的翻译策略,指出归化、异化都是翻译的手段,二者应该是相辅相成,并有互补的辩证统一关系。
[关键词]归化;异化;直译;意译;策略;异化为主、归化为副在文学翻译中,异化(Foreignizing)和归化(Domesticating)作为两种主要的翻译方法历来是翻译界争论的焦点之一,而翻译是“选择的艺术”。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面临着异化与归化的选择,到底是择一而从之,亦或是以“归化为主,异化为副”,或者反之“异化为主、归化为副”?1 归化、异化与意译、直译的区别1995年劳伦斯·韦努蒂提出异化和归化概念。
他认为,归化是“采取民族中心注意的态度,使外语文本符合译入语的文化价值观,把原作者带入译入语文化”,异化则是“对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一种民族偏离主义的压力,接受外语文本的语言及文化差异,把读者带入外国情景”[1]。
由此可见,直译和意译主要是局限于语言层面的价值取向,异化和归化则是立足于文化大语境下的价值取向,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不能混为一谈。
2 归化、异化的概念与区别归化是指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的风格,最大限度地淡化原文的陌生感的翻译策略[2]。
异化是指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或指在一定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异域性,故意打破目标语言常规的翻译。
3 文学翻译者们的观点孙致礼主张文学翻译应采取“异化为主、归化为副” [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总体 上具有可译性 ,但也 必须承 认存 在 可译性 限度 。文化具有特质 性,具有个性 。不同 区域、不同民族 由于所处 自然地理环境 、历 史发展 和文明程度的不同,就形成 了不同的思维方式、语 言结构 和 民族 文化。这种文化差异就构成 了原语 和译语 之 间转换 的障碍 ,导致 了文化的可译性 限 度。 “ 翻译 ,在形 式上是不 同语言字符的转换 , 在 内容 上是不 同 民族 文化的交流;这种转换和交 流 ,犹如 自然界 中一种形 式的能转换成另一种形 式的能一样,不可避 免地存 在着 能量的损 耗 ,在 翻译过程 中也必然存在着文化信息的损失” 。但 可译性虽然是有一定限度 的,它不是静止不变的, 而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 方 面,可译 性 限度是可 以转化 的。 “ 纸老 虎 ”被 译成 p pr tgr a e ie 并没有 因政 治因素而不 被英语读者所接受,相反很快地被 吸进 了英语词汇 库 。C oo ie tas最初被意译为 “ rcd l er 假慈悲”或 改换 成 中国人 所 习惯的形 象 “ 哭老 鼠”,若直 猫 译 为 “ 鱼的眼泪”可能使 中国读 者感到困惑不 鳄 已。然而 ,在不知不觉 间, “ 鳄鱼 的眼泪” 已被 读者接 受 了,且给人 以形 象生动 的感觉。翻译作 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活动,其本身也在促 进不可 译性 向可译性的转化。 另一方面,可译性限度具有暂时性 。 “ 除夕” “ 子” “ 子”属 于 中国文化 中特有的词 ,一 饺 粽 般 情况 下 它们 分 别被 翻 译 成 te nw y a ’s h e e r
i h t 趁 热 打 铁 ),B t e b t e e d o a o( S e t r e h h a f d g hn te a o 1o . ( o ta h t ¨ f a in 宁为 鸡 头 ,不
、
( )文化 的可译性 一
首先,人类思维的普遍性是翻译活动存在的基 础 ,由于原语和译语都反映着 同一个物质世界,任 何 一种语 言都 能传达另 一种语 言的思想 内容 。而 人 类社会 又经历 了大体相 同的历史发展 阶段,这 种物质世界和社会发展 的共 同性表明 了不同 民族 之 间存在相互理解相 互沟通 的可 能性 。同样,人
解 ,现在需要的只是一个接 受适应的过程。 二、文化可译性限度下的文化翻译策略 翻译 中的文化在总体 上是可译 的,同时又存 在可译性 限度 。但是 文化的可译性 限度 是动态的 不断变化的。 以前不 可译 的现在可译 ,一个译者 不 能译 的另 一个译 者 能译 。在 “ 四” 时期 , 五 d m cay 和 sine 还属 于不 可译 的词语 , 当 eo rc c ec 时被 人们 通俗地 称为 “ 德先 生”和 “ 先生” 。 赛 而现在随着社 会发展 ,信 息的互通有无,这两个 词 “ 民主”和 “ 学” 已成为 生活 中很普通词语 科 了。类似 的变不 可译为可译 的例子不在少 数。因 此,文化可译性 限度 虽然给译者在不同程度上 带 来 了困难 ,但 由于一方面 ,文化具有兼容性 ,使 得不可译性可 以逐 步 向可译性 转化;另 一方面 , 在这个转化的过程 中,译者 的努力和 能力起着 关 键 的作用 ,译 者的主体性 意识及翻译 中的文化意 识迫使译者采 取变通 手段 ,以翻译 目的为导向, 降低可译性限度 ,变不可译 为可译。 译者 在发挥主体 性选择合适的翻译 策略时会 受到其 文化取 向的影响 。如果译者倾 向于原语 文 化,在翻译 中很 可能会极力在译文 当中保 留原语 文化,体 现在翻译策略上,就是异化翻译。相反 , 如果译 者的文化观偏重于译入语的主流 文化,他 就会在翻译 中尽 力适应译入语文化 的特点,并会 对原语 文本 中的相 关内容进行一定的转化或改变 以迎合译入语 的文化 习惯 ,体现在翻译 策略上就 是 归化翻译 。德 国施莱 尔 ・ 赫曾说过, “ 者 马 译 面前只有两条 路可供选择 ,一是译者尽可能不要 惊动作者 ,把读者领 到作者 面前 ,一是 尽可能不 要惊动读者,把作者领到读者面前” 。前者即归 化,后者指异 化。在全球化 的影响下,各国文化 交流 日趋频繁,译者应尽可能采用异化翻译策略, 把原语文化的原汁原味传达 给目的语读者。 刘 宓庆 先生在 ( ( 当代翻译理论 中提 到 “ 适 度 异化”,他认 为, “ 由于语言接触而弓起 的本 J 族 语 对 外 来 语 的 同化 、 吸 收 现 象被 称 为 异 化 ( le a in a in t o ),适度异化可 以拓展双语之 间的 共性 ……缩小可译性限度” 。如,在 以前,“ 普 罗米修斯”在我国是个陌生字眼, 对于 Ik o o n wn t
一
类文化也具有共性,不同民族不 同地域 之间同时 存在着相 同或相似 的文化现象 ,文化观念及文化 认知 。这给原语 和译语之 间文化 的可译性提供 了 基础 。英 汉两种语言 中存在大量表达法,它们传 达 了相似 的文化信 息。如,T d u lt h o ad f e o te f ae ( 上 浇 油) srk te rn w ie t lm 火 , tie h io h l负着传递 文化信 息、平 衡 文化差异、缓解文化冲突和促 进文化融合的历 史使命 。 因此,在翻译 过程 中,具有主体 性 的译 者 能够 弥补两种文化之 间的差异 ,尽可 能准确地 传达 原语 文化信 息。 “ 译者 处理文化个性 时,妥 协 (o po ie 有 时就变得在所难 免 ,各 种补偿 cm rm ) s (op n a in 手段也 势在必行 。”译者 必须想 cm e s to) 方设法,把文化的可译性限度提高到最大层面 。
为 牛 后 ) 和 A a r s ig h Sre i r t o n te te t e s S c ae y a1老 鼠过街 ,人人喊打)等等。 h sdb l ( 其次 ,随着各 民族之 间的频繁接触 ,文化交 流 与文化融合趋 势越 来越 明显,文化 的异质性逐 渐向同质性转变。文化的开放性使 一种 民族 的文 化被其他 民族所理解和吸收成为 可能。 “ 文化是 经 由社会 习得的,而非遗传获得 的,这种社会 习 得性决定 了人类具有很强的文化适应能力,同样也 决定了文化的可译性” 。随着中国的飞速发展,综 合 国力逐 渐提高 ,并在国际中发挥着举足 轻重的 作用 ,中国文化将被 其他 民族逐渐 了解,翻译 中 的文化可译性将大大提 高。文化之 间的壁 垒在 层 层瓦解 ,文化信 息传递 的可能性促进 了文化的可 译性 。 “ 同文化 的交流和趋 同必然首先反映在 不 语 言的融合趋势上,语言的融合又必然首先体现 在语言的词汇层面上”” 。词汇在很大程度上反映 了社会 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 。现代汉语 中 出现 了许多从英语 中直接 “ 借用”过来 的词语 , 以音 译方 式传递过来 的如 “ 咖啡” 、 “ 沙发”、 “ 巴 士”等 以及直接 出现英语缩略字母 的 “D盘”、 c “T KV包房”、 “ x光片”等等。汉语中的 “ 旗袍” (ia) qp o 、功夫 (ogu 、豆腐 ( u u 等词汇也逐 k n f) d f) o 渐地以拼音的方式,进入英语的主流语言中去。 再次,翻译研 究的文化转 向赋予译者 一个新 的起点,使译者 的主体性得到 了极 大的提升 ,译 者开始从幕后走 向台前 ,逐 渐摆脱 了 “ 隐形人” 的身份 ,受到前所未有 的关注。译者 站在不 同语
关键词:文化可译性 ;可译性 限度;译 者主体性 ;异化 策略 中图分类号:15 19 文献标 识码 :A 文章编号: 17 .6 82 1)40 7 .3 6 24 5(0 10 .0 80
在全球化 的今天 ,各 民族之 间的交流 日 频 趋 繁 ,文化融合 已成为大势所趋 。翻译作为不同语 言之 间沟通 的桥 梁,不仅仅指把 一种语言转换 成 另 一种语言 ,更重要的是 文化信 息的传递 。西方 翻译研究的 “ 文化转向”萌芽于 2 0世纪七八十年 代,19 年 B sn t Lfv r 在合编的 《 90 a se 与 eeee 翻译、 历史与文化 一书 中正式提 出翻译研 究的 “ 文化 转 向” ,这标志着翻 译文化学派 的正式成立 ,文 化 与翻译研 究一度成为人们 关注 的焦 点。我国著 名 学者王佐 良教授在谈到文化与翻译 的关系 时曾 指 出,译者处理的是个别词,但面对的是 两大片文 化。奈达也曾指出, “ 对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熟 悉 两种文化甚 至比掌握两种语 言更 为重要 ,因为 词语 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 。文 化在翻译 中的地位越 来越 受到重视 ,从某种程度 上说 ,译文 的质量与效果 有赖 于对 原语 文化信息 的传递程度 。然而 ,关于文化可译 性 问题 的争论 从未停止过 。 “ 翻译里最大的困难是什 么?就是 两种文化 的不 同。在一种文化里头有 一些不言而 喻 的东西 ,而在另一种文化里头却 要费很大力气 加 以解释” … 。可见,在翻译过程中,原语 中的文 化信 息翻译成 了译者要处理的一大障碍 。纵 然文 化的翻译给翻译 带来 了困难 ,存在 可译性 限度 , 然 而从 总体上考虑 ,文化是 可译 的,尤其是随着 各 民族文化接触及交流 的加 快,各 民族对异域文 化的感知心理及接受能力不断增 强,文化可译性 限度会越来越小。 文 化的 可译性 与可 译性 限度
[ 稿 日期 ]0 卜0— 1 q k 2 1 72 [ 作者简介] 杜少华 (9 7 ), 河北沙河市人, 18一 女, 硕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a 1dsa ha9 7y a・ e E r i :u hou 18 @eh n t n
邢台学院学报
2 1 年第 4期 01
一
ev , d mp1 ng , a d a p a d ha d ma s e u s i n yr mi —s pe s
o g u o s e w a p d n e v s 这 些 翻 f l tn u r c r p e i 1 a e . i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