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_饶卫民.pdf
情感视角下中英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翻译 ,
即将 一 种 语 言 所 表 达 的含 义 用 另 一 种 语 言 杀
达 出来 的过 程 。随着 经济全 球化程 度 的不 断加深 ,文
全球化 也随 之成为一 种主要 趋势 。习近平 也在 十九大抓
(a) He was beyond his power to sign such a con— tract.他 无权签这项合 同。
tract (abn)d 主its 语ap转pe化nd为ice宾s 语be :unSahbolue ldt oa lb eo rf uplafirltl eodf othwe inCgo nto— 情感视角下 中英诗歌
tshpeo nfasiublit liotife os nteh upsa rctyau,sthede .b由re于ac一hin方g 过par失ty ,sh致al 使be不ar 能th履e r行e—
在否定词的使用上 ,而且体现 在不 同的否定结构 中。 英汉 句子差异 很大 :英语句 子 的重 心在前 ,而 中文
句子 的关键在后 。 中文 长句喜欢 最后做 总结 ,也 就意 味
究中英 文诗歌在翻译过程 中的可译 性与不可译 性。 【关键词】诗歌 ;情感 ;可译 性 与不 可译性 ;翻译 策 略 : 文 化意象
是诗 歌作者 情感 的产物 。在 诗歌 翻译过 程 中 ,追 求完
完全不 知道 你方的计划。
对等 是无法 实现 的 ,其 翻译 只有 从文化 差异 出发 ,考 琏
口 结语
商务英 语合 同的翻译 是一项 具有创新 性 的工 作 ,因 为 国际 商务活 动 日益频 繁 ,商务 英语合 同的语 言特征及 翻译技 巧也需不 断更新 。商务英 语合 同的翻译也 具有专
也谈诗之可译与不可译

也谈诗之可译与不可译[摘要]在中国翻译史上,有关诗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可谓由来已久。
双方各持异词,都有各自的道理。
文章认为,“诗言志”,这是诗的主要方面,所以诗是可译的。
[关键词]诗可译不可译诗言志翻译文学的极致。
有关诗之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在中国译学史上可谓由来已久。
双方观点自然各有其道理。
诚然,在翻译诗的过程中,由于语言形式和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译出的诗中必然有所缺失,但总体上来看,原诗中的大部分信息、意境、思想和美在译文中是可以再现的,所以我认为诗还是可译的。
一、诗可译胡怀琛先生早在1914年出版的他的《海天诗话》中就对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问题有这样的论述:“欧西之诗,设思措词,别是一境。
译而求之,失其神矣,然能文者,撷取其意,锻炼而出之,使合乎吾诗范围,亦吟坛之创格,而诗学之别载也。
如苏曼殊之《文学因缘》、《潮音》,马君武之《新文学》,皆为世所称道。
” “或谓文学不可译,此言未必尽然。
文学有可译者,有不可译者。
能文者善于翦裁锻炼,未为不可译。
”从以上所引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胡怀琛先生虽然承认译诗过程中会有所“失”,但他认为“能文者”则能译出好的诗来,对于诗的可译性,他的态度是肯定的。
闻一多先生也认为诗可译,并以译诗见长,而且提出了“以诗译诗”的主张。
译诗介于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之间,能找到完全对等的表达,那几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然而,由于人类的生理、心理有一些基本的共通性,基本的需求是相同的,人情事理有相似的推演,所以人类可以学习到任何族群的语言,也可以从一个族群的推理转译到另一个族群的推理,同时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
这是“可译”的最主要原因。
其实,诗歌翻译这种现象既然存在,译本广为流传且能为大部分读者接受,这本身也证明诗歌翻译是可行的。
二、诗不可译及对此的反驳关于诗不可译,持这种观点的人也大有人在。
林语堂先生说,“译者或顾其义而忘其神,或得其神而忘其体,决不能把文义、文神、文气、文体及声音之美完全同时译出……”朱光潜先生说,“有些文学作品根本不可翻译,尤其是诗(说诗可翻译的人大概不懂诗)。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夜 麦克司•威伯 作 郭沫若 译 愈近黄昏, 暗愈暗, 静愈静, 每刻每分, 已入夜境。 青
衣
郭以译意为主,是传神 派的译法,其特色是: (1)靠近中国传统诗体 (三言夹四言); (2)押韵较工; (3)用语较归化,语意 显豁,自成一首诗; 然而从语音、语法、 语义三方面衡量则颇 不惬人意。
(二)语言的共性
不同地区、国家,有各自的语言。各种语言千变万化,在 发音、书写、语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总有一些相同或相似 之处。如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是句子,每个句子往往是由主 语、谓语以及宾语、定语、状语所组成。这就是语言的共性。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189)
例如,“敌人”与“歼灭”两个概念在同一情景和 逻辑范畴中,英语和汉语都表现为相同的句子形 式。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The enemy were wiped out. 敌人被歼灭了。 (陈永娣.浅谈英语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A].枣 庄学院学报.2008)
青 衣
●全可译因素:标题、作者姓名 ●不可译因素:fainter, dimmer, stiller三个词都以 |ә|音结尾,表达了一种单调的模模糊糊的象征着 机械渐进过程的东西,汉语中实难从声音方面描 摹出来,因此|ә|不可译。 ●小半可译因素:“now night" 中的"now"用得十分 机智,它可以指“现在”,也可以表示一种突然 发现的心情,一种结论性的东西,或是一种感叹 式的东西。上面一行拖得很长,一个过程在缓慢 单调中进行,而”now"一出,似乎一切戛然而止, 上下衔接,天衣无缝。所以要把其含义全译出或 大半译出是不可能的,只能译出一小部 青
3、音译法
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新解

第19卷第1期2006年1月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JOURNAL OF N I N G BO UN I V ERSI TY (L I B ERAL ARTS E D I TI O N ) Vol .19No .1Jan . 2006诗歌的可译与不可译新解钱志富(宁波大学外语学院,浙江宁波315211)摘要:文章从意境论出发论述了诗歌作品的可译与不可译。
认为诗歌意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文学意境和音乐意境。
诗歌中的文学意境是可译的,而音乐意境则是不可译的。
关键词:诗歌;文学意境;音乐意境;可译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I 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124(2006)01-0041-07 收稿日期:2004-06-16 作者简介:钱志富,男,宁波大学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
诗歌究竟可译不可译,诗歌究竟应该怎样译,这是翻译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
当然也是翻译界必须正视和想办法解决的最大的理论问题。
本文准备从意境理论出发主要阐述以下三个问题,即:(一)诗歌是可译的,因为诗歌是文学的一种,诗歌的文学意境可译;(二)诗歌又是不可译的,因为诗歌有音乐意境,诗歌的音乐意境具有抗译性、抗转换性;(三)翻译家在翻译实践中可大胆进行诗歌文学意境的翻译,针对诗歌的音乐意境,翻译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进行处理,既可以讲求译作与原作的相似性,形似说也罢,神似说也吧,可以尽情发挥,也可以完全抛开形似说、神似说,重铸音乐意境,只要他译出来的是一首诗就行了。
一、诗歌的可译性诗歌无论怎样说也是文学的一种,具有文学意境,这是无容辩驳的事实,无论多么艰深和艰涩的诗歌总可以有自己的一种或多种译本。
例如,西方现代主义的诗歌很难读,也很难懂,然而经过数代诗歌翻译家的努力,我们已经有了不少较好的译本。
从西方象征主义、意象派到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各种流派的诗歌作品都有了较好的译本。
而且有的译本给我们的审美快感较之原作也并不算差。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摘
要: 可译性 和不可译性一 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 争论 不休 的问题。“ 可译性” 是指“ 两种不同的语言、 文
字之 间, 通过 翻译, 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 一种语 言表 达 出来, 另外 实现 使用 两种不 同语言 的人群 对 同一事物的 理
解。 “ ” 不可译性 ” 则指“ 一种源语 文本 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 言或单位 , 实现 不 了两种不 同语 言的人群之 间的 沟通和理解 。 然而 ,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 力, 不可译渐 渐变成 了可译 。本文 简单地讨论 了翻译的可译
语 言之 间的差距 , 而是读 者对象 各 自的文 化和 次文化 之 间 的差 距 。 由于 人类语 言 与文化 之 间又存 在 着一 定 程度 上 ” 的差异 , 正是不 同语言之 间 以及 以不 同语 言为 载体 的文 也
和语 言的共 性构成 了语 言的可译 性 。各种 人 、 民族 的差 各 异, 文化价值的不同, 尤其是不 同浓郁 的民族文化特色造
语 言的人 群之 间 的沟通 和理 解 。 可译 性 包 含的 是对 语 言 ”
共 性的关 注 , 不可译 性 则 包含 着 对语 言特 殊性 的 认 同 ; 不
T a g f n sh a o lu hofo e’ e d
笑掉牙齿
( ) 言 的不可译性 二 语
奈 达 曾 经 说 过 “ 译 理 论 家 习 惯 于从 译 出语 和 泽 入 语 翻
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 ・ 毒 孛 串 夺 孛 夺 孛 幸 牛 夺 夺 { 夺 夺 夺 夺 牛 夺 夺 夺 夺 孛 夺 夺 ・ ・ 夺 孛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 ・ ・ 4 夺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试论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王巅华
【期刊名称】《东方论坛》
【年(卷),期】2002(000)006
【摘要】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取决于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的"对等语"的存在与否.这个对等语从理论翻译角度来看是存在的,而从具体翻译实践角度就分三个层次:即认知表达层次是可译的;文化层次是部分可译的;艺术层次为不可译.之所以这样分层是基于翻译中对等语所要达到在译文读者和原文读者心目中产生同样的审美意境的交际效果的理论原则.
【总页数】3页(P64-66)
【作者】王巅华
【作者单位】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0023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
【相关文献】
1.双关翻译中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以及双关翻译方法 [J], 安文婧
2.试论翻译中的不可译性 [J], 施锦芳;郑军荣;毛怡旸
3.从《林纾的翻译》看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J], 闻华
4.试论翻译的不可译性 [J], 王若兰
5.文化差异与不可译性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的不可译性 [J], 李慧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诗歌文学:可译与不可译

诗歌⽂学:可译与不可译在欧洲,少数⼈认为诗歌是不能翻译的:(1)意⼤利作家(如埃科)所引⽤的熟语—译者即背叛者(traduttore, traditore. A translator is a traitor)(2)意⼤利克罗齐《美学》的论点:与这个道理相关的⼀个道理是翻译的不可能性:如果翻译冒充可以改造某⼀表现品为另⼀表现品,如移瓶注酒那样,那是不可能的。
在已⽤审美的办法创作成的东西上⾯,我们如果再加⼯,就只能⽤逻辑的办法;我们不能把已具审美形式的东西化成另⼀个仍是审美的形式。
每⼀个翻译其实不外乎(⼀)减少剥损,以及(⼆)取原⽂摆在熔炉⾥,和所谓翻译者亲⾝的印象融合起来,创造⼀个新的表现品。
就第⼀个情形说,表现品始终还是原⽂的那⼀个,翻译既有⼏分⽋缺,就不是真正的表现品;就第⼆个情形说,表现品确有两个,但是两个内容不同。
‘不是忠实⽽丑,就是不忠实⽽美’这⼀句谚语可以见出每个翻译者所必感到的两难之境。
⾮审美的翻译,例如字对字的翻译,或是义译,对于原⽂都仅能算注疏。
(3)约翰逊:诗实在是不能译的;所以唯有诗⼈能保留⽂字的佳妙。
倘若我们能够在译本中寻找原作品的妙处,我们可以不必费神去学习他国的⽂字了。
因为诗的美妙除在本国的原著外,决不能被别国保留着,但是我们能够研究这⽂字⽽领会诗的好处。
‘You may translate books of science exactly. You may also translate history, in so far as it is not embellished with oratory, which is poetical. Poetry, indeed, cannot be translated; and, therefore, it is the poets that preserve the languages; for we would not be at the trouble to learn a language, if we could have all that is written in it just as well in a translation. But as the beauties of poetry cannot be preserved in any language except that in which it was originally written, we learn the language.’ Johnson to Boswell, Life of Johnson(4)德莱顿《奥维德书信集》译序中引⽤的邓汉姆的评论—诗具有⼀种微妙的精神,当你把它从⼀种语⾔移⼊另⼀种语⾔的时候,那种精神就会完全消失。
诗歌可译不可译

• 4,翻译理论多面开花,百家争鸣。黄杲忻在他的 《坎特伯雷故事》的序中就他翻译的理念说:现 代汉语中,节奏以“顿”为单位,一个顿大多由 两三个汉字组成,与英语中由两三个音节构成的 音步在长度上和容量上大致相当。因此可以要求 在“以顿代步”及复制原作的韵式的同时,适当 掌握诗行中的字数,使之于原作中的音节数相应, 从而译诗的格律在书面上突现出来,把“以顿代 步”再往前推进一步,不仅使顿数于音节对应, 而且兼顾字数。 • 另外还有多元互补论、许渊冲的三美论竞赛论等 等。
第三阶段(1949-1966)
• 这17年外国文学翻译在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 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 成熟主要指两个特点: 1,这个阶段出版的翻译诗歌的高质量和多数量。 2,有了成熟的翻译理论。不论是在内容还是在 形式上,有了成熟的 “音顿”理论,以卞之琳为代表。
第四阶段,文革以后。
• 文革结束随着改革开放,英文诗歌翻译这个事业 进入了一个新的繁荣阶段。这个阶段有四个显著 的特点。 • 1,译诗的选择丰富多样。之前的译诗大都局限于 拜伦、雪莱、济慈等一些大诗人,而对其他诗人 关注不多; • 2,在这个阶段,翻译已经开始上升为一个学科, 一门艺术,诗歌翻译在中国文学翻译界赢得了越 来越高的地位。可以从杂志书刊上出版发表的各 种学术论文上得到见证; • 3,诗歌翻译一般都是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
• 他们都认为,诗这种东西是不能译的。理由很简 单:诗歌的神韵、意境,或说的通俗些,它的味 道,即诗歌之所以为诗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有 机地融化在诗人写诗时使用的语言之中,这是无 法通过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构成诗歌的原料是 文字。诗是表现得最集中,最精练的文字,诗之 所以为诗正是通过它的文字。即使译者准确无误 第体会了诗人的意思并且把它充分地表达出来, 就是说,一切都明了,但读者并不能因此而得到 读原诗时的得到的享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4卷第6期安顺学院学报Vol.14 No.62012年12月JOURNALOFANSHUNUNIVERSITY论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饶卫民(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福州350003)摘 要:文章通过分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探讨了诗歌可译与不可译的关系,指 出在二者具有相对性的前提下,译者应不断丰富诗歌翻译的方法和策略,降低不可译性,更 好地进行诗歌翻译。
关键词:诗歌翻译;可译性;不可译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507 (2012)06-0027-03诗歌翻译是常见的文学翻译类别之一,诗歌翻 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也一直是译界讨论的热点话 题。
有鉴于此,本文拟从剖析诗歌翻译的可译性因 素与不可译性因素入手,对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 可译性进行探讨,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为诗 歌翻译提供适当的策略和支持。
1、诗歌翻译的可译性翻译理论认为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具有可译性 的原因主要有:人类不同民族的生活和文化等各个 方面都存在着共通之处,于是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 化交流具备了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就成为了可译性 的基础。
诗歌是人们托物言志、抒发情感、高度凝 练的文学作品形式,人类思想的共通性决定了诗歌 中的思想感情是可以通过不同语言的交流来引起共 鸣的。
因此,诗歌翻译中思想、情感内容是可以传 递的,具有可译性。
一般文本的翻译,不仅要译出字面的意义,还要译出字里行间隐含的文化内涵或具有民族文化特 色的内容。
诗歌翻译更具有难度的是,在传递原文 意义的同时,还要兼顾形式之美。
形式不仅包括拼写形式,大小写、书面的排列 方式,有时还是信息的载体,形式本身也是诗歌的 内容之一。
形、神、韵兼具的翻译对译者的知识素 养和语言运用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实际翻译出的作 品也和译者的综合素质有很大的关系。
对于同一首 诗歌来说,不同的译者给出的译文不同,下面以拜 伦的 《哀希腊》中的一节译诗为例:“The isles of Greece,the isles of Greece!收稿日期:2012-06-18When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Where grew the arts of war and peace,Where Delos rose,and Phoebus sprung!Eternal summer gilds them yet,But all,except their sun,is set.梁启超的译文是:“哎!希腊啊!希腊啊…… 你本是和平时代的爱娇, 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撒芷波歌声高,女诗人热情好。
更有那德罗士、菲波士 (两神名)荣光 常照。
此地是艺术旧垒,技术中潮。
即今在否?算除却太阳光线, 万般没了。
马君武的译文是:“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战争平和万千术,其术皆自希腊出。
德娄飞布两英雄,渊源皆是希腊族。
吁嗟乎!漫说年年夏日长,万般消歇剩 斜阳。
胡适的译文是:“嗟汝希腊之群岛兮, 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 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今惟长夏之骄阳兮,作者简介:饶卫民 (1969~),女,福建建瓯人,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研究方向:英语教学与英语翻译。
·27·安顺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纷灿烂其如初。
我徘徊以忧伤兮,[1]哀旧烈之无余!Grief,grief,cruel,cruelgrief,从以上三位名家的译文可以看出,梁启超的译,文跟他自己的思想和政治主张联系紧密,热情高亢地呼喊自由,和拜伦作此诗的心境相似;马君武则”[4]由于学者、教育家等主观条件的制约,更为理性地英文译文二(朱纯深译):呼唤自由;胡适在自己国人应多译而少创作的思想“支配下,用离骚体更为忠实地传达了原诗的风貌。
Alone,lonely,这些译诗的共同点就是都译出了原诗的灵魂。
但译Moody,gloomy,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思想以及翻译策略、翻译目Iam,atthismostunrestfulmoment的都有所不同,他们处理诗歌翻译时采取直译、意othedanowwarm,then译、或者加注等方法,可以给出形式不同的译文。
cold.”[5]同时译文的字里行间也可以反映出,译者的主观能从格律与意境表达都难以翻译的原文与译文可动性在诗歌翻译中起到了创造性翻译的作用。
从一以看出,译文一采用的是字对字的直译,译文毫无定程度上来说,诗歌的意境、韵律与文化内涵、精美感,读者也很难领略到原作者的满怀愁绪,同时神风格也是可以传译的。
原诗被翻译后,诗味也丢了。
译文二用精炼的词句因此,所译诗歌只要能反映原作的音、意、加上头韵、叠韵、长音、与尾韵,表达了原作的忧形,能够再现原作的精神风貌,同时译者需要牢记伤、凄婉的意境。
译者不同,其知识结构、才情资的是译作能让读者接受,换言之,诗歌翻译要能经质与语言运用能力,以及采用的翻译方法、策略不得起接受理论的检验,在这个条件下的译文一般是同,译作的表达方式和效果也就有所不同,译者对成功的。
原作的把握和内容、风格的处理因有所侧重,原作2、诗歌翻译的不可译性的不可译性也就表现的程度不同了。
持诗歌不可译观点的学者,中外都有,比如朱因此,对于在实际翻译中难以翻译之处,也就光潜、王以铸、余光中、雪莱、罗伯特·弗罗斯是所谓的不可译性,译者正确地做法不是因为难译特、切斯特顿等等,他们认为,诗歌是不可翻译就放弃不译,而是指灵活地运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和的,诗歌的意境与韵味、格律是无法用另一种语言方法来解决翻译的不可译性。
来表达的。
3、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关系不可译性作为翻译研究中的一个基本问题,还不管翻译界的学者持诗歌可译性还是不可译性曾受到很多译界学者的关注。
比如卡特福德认为语的观点,诗歌翻译作为一个事实很早就存在了,并言和文化都具有不可译性,语言的不可译体现在不且翻译史上,诗歌的翻译一直没有停止过,尤其是同的语言结构无法进行准确地对应,而文化的不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管是英诗中译还是中诗英译的译性则体现在两种文化所包涵、附加的意义很难对作品都忽如一夜春风来,遍地开花了:近代时,清应[2]。
翻译的文化转向学派的代表人物巴斯奈特则代的外交官董恂翻译了美国诗人朗费罗的人生颂,认为,不可译性的讨论要根据语境和上下文因素在梁启超、马君武、苏曼殊和胡适之都曾翻译过拜伦翻译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来进行分析,完全不可译的的哀希腊();五四以后,泰戈情况是少见的,很多文化缺省所表现出来的不可译尔、雪莱、惠特曼、济慈等诗人的名作被大量地译性是可以通过翻译方法来进行替代或补偿的[3];诗介到中国来。
向外输出的译例也很多,阿瑟·韦歌是难以翻译的文学形式,译文在内涵意义、表现利、庞德曾翻译了大量的中国古诗;四大名著等名形式、风格、韵律等方面与原文相比,有时会出现作也不断被译成外文小说。
近些年,翻译事业更是翻译增值或损失的情况。
但适当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得到了蓬勃发展,中西互译的作品如雨后春笋,数的运用,却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可译性。
下面不胜数。
这些译作有不少是被广大读者认可的,换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中“寻寻觅觅,冷冷清清,言之,是符合接受理论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读凄凄惨惨戚戚。
”及其英译文为例,来说明这一点。
者的评价、满足读者的期待心理是必须要考虑的一英文译文一(ClaraCandlin译):个要素。
·28·安顺学院学报 2012年第6期我们来看一个著名的曾被认为 “不可译”的例 子,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嘲笑名僧佛印而作的一幅 对联的上联是:“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佛印所 做的下联回应曰:“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这幅 对联对仗工整,里面包含了拆字游戏,同时寓意于 形,耐人寻味。
这幅对联曾一度被译界学者认为根 本不可译,因为英语中似乎很难找到相对应的句法 和相关的拆字修辞。
但后来许渊冲先生却给出了令 人满意的译文:“A Buddhist cannot bud into a Buddha,A maiden maybe made a house maid.”[6]不管是语意还是文字对仗,使人充分领略到语言的 共通性和翻译的神奇之处。
诗歌的可译性是说诗歌翻译的可能性,不可译 性是指诗歌翻译中的难译之处,二者均具有相对 性。
同时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并不是二元对立的关 系,而是在一定条件下相辅相成、互相转化的。
作为译者,必须用辩证的观点和态度来对待相关文本 的可译与不可译性,充满信心、勇于面对和挑战翻 译过程中相对较难处理的部分,知难而上,明知不 可为而为之,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作 力,译出读者满意的作品,因此在这个意义上,并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诗歌的可译性是贯穿了诗 歌发展的整个历程的,而不可译性只是短暂的、阻碍诗歌翻译的障碍,是可以被清除的。
诗歌的不可 译性宛如我们前行路上的雾霭和荆棘,译者不仅应 擅长走过坦途,而且还要能经过审慎地辨析和思 考,找到正确的方法,铲除荆棘、跨越障碍,最终 到达彼岸,传递给读者正确的信息。
结语诗歌的翻译不是一个自我封闭的静态的符号或 文化系统,而是通过不同国家和文化的诗歌的译介 而不断地丰富和更新自身文化的历程,这种开放的 系统将使诗歌翻译不断地超越和发展。
有鉴于诗歌 翻译促进了中西诗歌的交流,推动着诗歌发展的历 程,同时诗歌翻译也是翻译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可译因素与不可译因素是译者翻译决策过程中不可 回避与绕行的必经之地,每个译者都应该在自己的 翻译实践中重视和思考相关两方面的问题,避免单 纯的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剖析诗歌翻译中相对难 以处理的部分,认真地译好每一部作品。
在做好翻 译实践的基础上,深入研究诗歌翻译,以促进整个 翻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1httpbrotherlilac.blog.sohu.com113642314. htmlD.20094.2012.3.[2]肖洋·科特福德“语言不可译”与“文化不可译”.[J] .安徽文学,2011,(8):171.[3]刘军平·西方翻译理论通史 [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4]潘家云·“声声慢 ”翻译赏析与试译 [J].外国语,2003,(3):53.[5]朱纯深 ·译注宋词英译 (2):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木兰花慢(辛弃疾),声声慢(李清照)[J].中国翻译,2002(3):92-93.[6]翻译典型译例举隅[EB/OL].htp://wenku.baidu.com/ view/2157475e804d2b160b4ec084.html.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