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不可译性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Vo 1 . 3 1 No . 4
周 口师 范 学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4年 7 月
J u 1 .2 0 1 4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康 凯
( 周 口师 范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河南 周 口 4 6 6 0 0 1 )
摘 要: 由 于 不 同语 言之 间 自身 结 构 和 所 代 表 的 文 化 之 间 的 差 异 , 语 际 翻 译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限 度 。通 过 具 体 的 例
子, 从 语 言 不 可 译性 和 文 化 不 可 译 性 两 方 面 阐述 翻 译 中的 不 可 译 现 象 。
译文中虽然通过尾韵试图在修辞效果上做到等效但在意境上却无法达到与原文一致中国古代诗人利用汉字的特点创造了一种回文诗体例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中国出人才人出国中?这要翻译成英文的回文结构几乎是不可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信息和内容的作用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代表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千百万年来对各种客观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的认识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必然拥有大量的该语言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事物的词语译者遇到这种词语时由于译语中缺少相应的语言符号来指称这种特有的文化事物此时这种词语便是不可译的此外语言中的某些交际使用方法和惯例也是不可译的首先具有文化蕴含的词汇是不可译的例如粽子是一种中国传统食物即使西方人吃过粽子记得它的名字但是要理解其文化含义非常困难西方人很难联想到粽子和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国的户口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户籍和城市管理的一绝这也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其次即便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同样的事物及其对应的语言表达但其联想意义却常有出入同样是龙在中国其形象是正面的中国古代皇帝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穿的是龙袍此外?龙?是我们中国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龙却是负面的是邪恶的象征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是一些俗语的翻译everydoghas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员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英汉互译中,无法将源语翻译成目的语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成为“不可译性”。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
标签:语音;文化;不可译一、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体现在字形和语音两大方面。
从语音角度看:汉语是单音节和多声调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
中国古诗中大量的双声叠韵词,使其朗朗上口,而译文却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文为表音文字,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
如汉语和英语的字谜,基本上无法将其转译;还有中英文中回文的修辞,如:“llqadam,I am Adam.”——“Sir,I am Iris”和“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形式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笔者认为,解决语音层面不可译性对策有以下几种:(一)增益法增益法即增加原文中原来并没有的部分,使得译文更加贴合译人语文化,且不会对原文意思造成损害的方法。
比如“The hostcarved,poured,served,cut hread,talked,laughed; proposed health.”这句中一系列词都以[d]发音结尾,朗朗上口,将其增译为“主人割肉呀,斟酒呀,布菜呀,切面包呀,敬酒呀,又说又笑,忙个不停。
”语气助词“呀”使泽文不仅取得了与原文一样的效果,而且读起来妙趣横生。
(二)直译法此处的直译法虽难度大,还有运气的成分,但仍然具有可行性。
马克吐温曾写“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ic,sleepy,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句中五个“S”一气呵成,这种原语中形、音、义的“三结合”,在译成目的语后是法完整体现的。
尽管如此,译者马红军给出了翻译——“(出来的)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

翻译中不可译性的文化阐释如单位、类别、结构成分等等,在译语中尽可能占有与原语范畴在原语中同样的地位。
所谓范畴就是语法中的词性以及数、格、体、人称、时态、语态、情态等的各种变化。
卡特福德还提出了语言的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观点。
语言不可译性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原语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语法单位或单词,共用了一个语言形式;或者目的语种没有原语中能替换的词汇和语法,只有调整词序和句子结构作为补偿。
二是原语单位一词多义,而译入语没有相应的一词多义。
文化不可译性产生的原因是,原语文本功能相关的语境特征在译语文化中却不存在。
[3]等值翻译的两个限度是:其一,媒介之间的翻译是不可能的,及不能把一个文本的口头翻译成书面形式,反之亦然。
其二,无论是媒介层次(音位学或字符学)之间,还是语法和词汇层之间的翻译都是不可能的,语音与语法,词汇和字形是不能互换的。
他提出的等值意义在于,从某一侧面反映翻译的本质在于等值关系的确立,对翻译学的双语转换机制的建立有借鉴作用。
二、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语言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大致可以分为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修辞层面上的不可译性三种。
语音层面上的不可译性是指每种语言都有其特有的音位结构,这种特点不可能被其他语言所代替。
英语和汉语有太多的不同,在语音方面无论是英语还是汉语很难在另一种语言上面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语音。
将汉语译成英文时,汉字的语音无法保留,因此原语语音上的特点无法在译语上面体现出来。
另一个由于汉语语音特点导致不可译性的现象就是古典小说的翻译。
在古典小说的章节中有很多谐音部分,这些谐音部分虽说有游戏的成分,但是谐音在古典小说中却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有的时候可能涉及到整部作品的主旨或是思想。
汉语中有很多谐音现象,如“他是典型的气管炎(妻管严)!”在翻译的过程中如果直接翻译成“tracheitis”并不能达意,但如果意译也翻译不出谐音的成分,就失去了语音的效果。
字形层面上的不可译性(Untranslatabilityin CharacterStructure)汉语是由有意义的字符组成的,而英语是由没有意义的字母组成。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精品PPT课件

(二)语言的共性
不同地区、国家,有各自的语言。各种语言千变万化,在 发音、书写、语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总有一些相同或相似 之处。如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是句子,每个句子往往是由主 语、谓语以及宾语、定语、状语所组成。这就是语言的共性。
——What words may be pronounced quicker and shorter by adding syllables to them?
——Quick and short. 可译为: ——什么词通过添加音节可以读得更快更
短? ——“快”和“短”这两个词。
例2:
Starlight on Skyline, Galaxy of Glamour. 高楼摩天,星光灿烂;火树银花,瑰丽绝
(一)语言不可译性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奈达根据语言交际功 能的观点提出了“最高层次的对等”和“
最低层次的对等”这两个概念。
所谓最高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达到 高度的对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在理解 和欣赏译文时所作出的反应与原文听众或 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所做出的反应基
本一致”;
所谓最低层次的对等,是指“译文能达到充分的对 等,使目的语听众或读者能理解和欣赏原文听众 或读者对原文的理解和欣赏”。
翻译的可译性 ☺可译性的基础
(一)人类的共性
一般说来,用任何语言表达的信息都可以译成另一种 语言,这就是可译性。人类是有一定共性的。不论种族、肤 色、国籍、民族如何,人的生理条件、生活需求、思维活动 以及感情标准、道德标准总是大致相同的。人类的日常生活、 思想感情、追求爱好,也不相上下。这就是人类的共性。有 了这种共性,人与人之间就容易相互了解,同时也有了交流 思想的愿望和可能。(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北京:外语
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在现实中,肯定存在大量的不可译现象,有的原来不 可译现象后来有证明是可以的了,但是否未有得到证明的 那些不可译现象也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证明是可译的 呢?可译论者们无法证明这一点,只能用已有的翻译实例 作为假定可以证明未得到证明实例的理论依据,实际上这 是很不科学的态度。因为,从经验得来的理性结论不可能 称为论证的依据。这一点可以引用证伪理论来证明。
从语言的认知表达功能上讲,任何语言也都是可译的。 这一功能决定了语言之间的可译性。其理由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语言可以帮助人们去认知和表达已知的事物,二是语言 可以帮助人们去认知和表达新的事物。对于现在还不能翻译 的语言现象,是因为现在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那个高度, 将来认知水平达到了,问题就自然能解决。
例如,人们根据观测到的羊都是白色的经验,归纳 出“羊都是白色的”这一结论,波氏认为这一结论是非科 学的;只有针对“羊是白色的”这一“证伪”目标,发现 了非白色的羊后,得出“羊并不都是白色的”结论时,才 是科学的。因此,依据实践和历史经验总结、归纳出来的 任何理论都是不科学的。“可译论”者们得出“任何能用 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结论 是否有科学的理论为其支撑呢?是否也是依据实践和历史 经验总结、归纳出来的理论呢?通过“证伪”理论进行检 验,便很容易发现其非科学性。
但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在人类的语言净化为“纯 语言”之前)如果形式和意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破坏了形 式即损坏了意义,或者作者的着眼点是在形式上,或形式美 上,又该如何对待呢?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在翻译的过 程中或在翻译理论探讨中避重就轻,一味地强调“翻译即译 意”,那就会抓不住主要矛盾,那样谈可译与不可译就没有 什么实际意义。因此,译形有时又是非常必要的。认为“任 何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的 奈达本人后来也对自己的这一观点进行了修正补充:“…… 除非形式是信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Anything that can be said in one language can be said in another language, unless the form is an essential element of the message.)(Raquel de Pedro: 1999)。欢聚话说,如果 “形式是信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任何能用一种语言 表达的东西,都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就不成立,亦即: 能用一种语言表达的东西不一定能用另一种语言来表达。
论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

摘
要: 可译性 和不可译性一 直以来都是翻译研究领域 争论 不休 的问题。“ 可译性” 是指“ 两种不同的语言、 文
字之 间, 通过 翻译, 将源语文本或单位用‘ 一种语 言表 达 出来, 另外 实现 使用 两种不 同语言 的人群 对 同一事物的 理
解。 “ ” 不可译性 ” 则指“ 一种源语 文本 或单位不能翻译成另一种语 言或单位 , 实现 不 了两种不 同语 言的人群之 间的 沟通和理解 。 然而 , ”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译者的不懈努 力, 不可译渐 渐变成 了可译 。本文 简单地讨论 了翻译的可译
语 言之 间的差距 , 而是读 者对象 各 自的文 化和 次文化 之 间 的差 距 。 由于 人类语 言 与文化 之 间又存 在 着一 定 程度 上 ” 的差异 , 正是不 同语言之 间 以及 以不 同语 言为 载体 的文 也
和语 言的共 性构成 了语 言的可译 性 。各种 人 、 民族 的差 各 异, 文化价值的不同, 尤其是不 同浓郁 的民族文化特色造
语 言的人 群之 间 的沟通 和理 解 。 可译 性 包 含的 是对 语 言 ”
共 性的关 注 , 不可译 性 则 包含 着 对语 言特 殊性 的 认 同 ; 不
T a g f n sh a o lu hofo e’ e d
笑掉牙齿
( ) 言 的不可译性 二 语
奈 达 曾 经 说 过 “ 译 理 论 家 习 惯 于从 译 出语 和 泽 入 语 翻
孛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夺 ・ ・ 毒 孛 串 夺 孛 夺 孛 幸 牛 夺 夺 { 夺 夺 夺 夺 牛 夺 夺 夺 夺 孛 夺 夺 ・ ・ 夺 孛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夺 - ・ ・ 4 夺
论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以的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为例

论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以的两个英译本比较分析为例一、概述语言与文化,作为人类交流的两大基石,其间的互动关系既复杂又微妙。
语言作为文化的载体,既反映了文化的特性,又受到文化的制约。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翻译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承载着传播不同语言、文化信息的重任。
由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所谓的“不可译性”问题。
简而言之,是指某些语言现象或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或等价的表达方式。
这种现象既可能源于语言本身的差异,如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不同,也可能源于文化背景的迥异,如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的差异。
这些差异使得翻译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变得复杂而困难,有时甚至无法完全实现。
为了更深入地探讨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及其转化策略,本文选取了《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作为比较分析的案例。
《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语言风格使得其翻译过程充满了挑战。
通过对比分析两个英译本在处理语言文化不可译性时的不同策略和方法,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不可译性的产生原因及其影响,并探索有效的转化策略,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本文旨在通过分析《红楼梦》英译本中的不可译性现象,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转化策略,以期为提高翻译质量、促进跨文化交流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也能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1. 语言文化不可译性的定义及重要性语言文化的不可译性,是指源语言与目标语言在转换过程中,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特性的限制,导致某些语言元素或文化内涵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等或等价的表达方式。
这种不可译性不仅体现在词汇层面的缺失或歧义,还涉及语法、句法、音韵乃至更深层次的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等方面。
语言文化不可译性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翻译活动的复杂性和局限性。
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简单转换,更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

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比较一、本文概述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精髓往往通过语言得以传承和展现。
然而,在全球化背景下,尽管语言交流日益频繁,但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语言的不可译性与文化的不可译性之间的关系和差异,以期深化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发展。
文章将首先定义语言和文化的不可译性,然后分析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最后探讨如何在文化交流中应对这些不可译性挑战。
通过这一研究,我们有望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的本质,为跨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启示。
二、语言不可译性的定义与表现语言不可译性,是指某些语言元素或语言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无法找到对等或等价的表达方式。
这种现象源于语言的本质特性,包括词汇、语法、句法、音韵等多个方面。
每个语言都是独特的文化产物,其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都深受其所在文化的影响。
因此,当一种语言的元素或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应表达时,就产生了语言不可译性。
语言不可译性的表现多种多样。
在词汇层面,某些概念或事物在某些语言中可能不存在对应的词汇。
例如,某些特定文化中的习俗、信仰或物品,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对应的词汇来描述。
语法和句法层面也存在不可译性。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这使得某些语言中的语法现象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准确表达。
音韵层面的不可译性则体现在语音和韵律上。
不同语言的语音系统和韵律模式各有特点,这使得某些语言的音韵特征在另一种语言中难以实现。
语言不可译性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理解和翻译其他语言。
相反,我们可以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尽可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和风格。
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语言不可译性的存在,并在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措施来应对。
例如,我们可以采用音译、意译、直译加注释等方法来处理不可译的词汇和表达。
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句子结构、改变表达方式等手段来弥补语法和句法层面的不可译性。
在音韵层面,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模拟原文的语音韵律来传达原文的音韵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初框架:
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不可译性和文化不可译性(汉英民族思维和心理差异)。
英汉互译文化的不可译性在动植物名词的不同联想意义上也有所体现。
补救: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法,注释法,代换法,
诗歌的不可译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各民族交流加深,文化差异缩小,不可译性的限度缩小,当文化交流达到某种程度时,不可译性有可能转化为可译性。
因此不存在完全的不可译现象,任何语言现象是基本可议的,即可译性是绝对的,不可译性是相对的。
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的四种因素:
1、历史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
2、地域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不可译性,
3、习俗文化差异、、、
4、宗教文化差异、、、
文化不可译性的具体表现:
1、修辞不可译
2、习语不可译
3、文化负载词不可译
得出文化差异和文化不可译性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Cause of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Different history background:
不同国家的人有不同的典故,成语和历史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有明显的文化特征(三个臭皮匠,john)
Different living environment and geographic position:
中国人以右为尊,以南为尊,西方国家由于地理位置不同,说法与中国相反。
英格兰岛国,由此产生相关说法,中国是农业大国,有很多农业相关的成语。
Different religious beliefs:
宗教是文化的一部分,宗教的历史和发展比语言的长,语言的变化源于宗教思想的变化(举例)。
外国人说god,中国人说天,用以表示震惊。
宗教对中国人的影响和对外国人影响是不同的,中国天父地母,翻译中中国人翻译god用中国的词,外国人翻译天用god(例子,成事在人谋事在天)。
天和神是两种不同的事物,基督教神是真理,good,beautiful。
中国人不像外国人一样尊敬天,而是埋怨天。
Devil基督教里是丑陋的,坏的,中国的ghost鬼不一定是坏的(例子)。
龙在中外也有不同含义,(例子)。
文化不可译性研究及其解决方法
On disicussion and balance of cultural untranslataility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Introduction:
翻译不仅是两种语言的翻译,而包含了时间,空间,信仰,文化。
文化交流多,文化差异导致的不可译性就随之凸显。
What is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翻译用唯心的理解把一种不同的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不可译性分为语言不可译,文化不可译。
Way to balance 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寻求与源语言最为接近和最自然的表达
Meaning translation based on understanding:
在理解的基础上,翻译者把特殊的表达翻译成一般的表达而不是追求逐字逐句的一致。
On Untranslatability and Its Compensation
Introduction:
翻译的定义,
论文化不可译性及其对策
摘要:
翻译不仅是文字符号的转换,更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
虽然语言的共性和人类思维的相似性,个文化相互渗透决定了翻译过程中信息转化的可能性,但是民族的独特性和民族文化巨大差异是翻译无法进行。
文化不可译性包括绝对不可译性和相对不可译性,相对不可译性可以随着全球化和文化交流消失。
背景前提:
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源语言与目的语言之间的社会文化差异使翻译面临难题,翻译要慎重对待源语言中的文化因素。
中国文化与英美文化差距很大(九方面差异),目的语和源语言中词语文化内涵不同,如狗。
文化不可译性的成因分类:
人对事物的认识有时是相似的(五环旗),属于文化重合,可议。
民族语言和文化都具有鲜明的特性,翻译会遇到困难和无法解决的问题,是文化不可译性,
使得源语言隐含的信息在目的语中流失。
1文化不可译性成因:
1.社会文化———民族心理和思维模式,亲属关系及传统思想,价值观不同。
英语静态,
汉语动态。
直线思维曲线思维。
2.生态文化———中国是半封闭内陆国家,发展农业经济,具有农业性,保守性。
英国四
面环海,渔业畜牧业为主,文化具有海洋性,开放性(举例词汇差异)。
3.历史背景———历史长期发展给民族语言留下深刻影响,历史典故、习语可看出差异。
4.物质文化———历史发展、生活环境、价值观差异,使得不同民族的物质文化存在差异
(英国的礼帽、中国的馒头)。
5.宗教文化———宗教思想渗入到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
对人的政治。
经济。
科学。
文化。
艺术。
思维方式和行为有很大影响。
(举例)
6.纯语言文化———正确的场合使用正确的词汇,既要懂得词汇的本意,还要懂得其延生
涵义。
(举例)
2.文化不可译性分类:
1.相对文化不可译性———文化不可译性是动态概念,随时间推移,全球化发展和各民族之间交流加深,使文化不可译性变成可译性。
(举例)
2.绝对文化不可译性———语言最小意义单位是词。
英语是拼音文字,汉语是字符文字,(同音异义字,谐音)不可译。
解决文化不可译性的对策:
直译、意译、音译、直译加注释、情景翻译、回译发、强心翻译(good morning teacher)、变幻比喻形象、
结束语
文化差异导致的英汉翻译中相对不可译性及其解决方法
讨论犹豫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相对不可译性级策略。
人类文化相通性,语言都具有认识新事物的作用,我们认识到翻译时可能的。
英汉翻译中的不可译情况:
1.传统文化造成不可译性——如uncle在汉语中有若干说法。
2.历史文化不同造成的不可译性——俚语、俗语、成语典故。
3.中西文化冲突造成的不可译性——龙
补偿措施:
文化词空缺,如磕头,饺子
词语中包含的特殊文化事物,如潘朵拉盒子
词语在不同文化中被赋予相反含义,如龙
文化不可译性的个案分析及对策
文化不可译性个案分析:
文化差异给翻译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对此,严复曾
说:“新理踵出,名目纷繁,索之中文,渺不可得,即有牵合,终嫌参差。
译者遇此,独有自具衡量,即义定名....一名之
立,旬月}a} ;(严复,((}c演论·译例言))),足见这种文化
的不可译现象是始终困扰译者的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笔
者所遇,盖有如下几种情形:
1.对等词的缺失:
如,张老师,二舅,大叔
2.对等文化现象缺失:
俚语俗语,典故,宗教
3.对等指称意义缺失:
月亮的含义
文化不可译的信息传递策略
音译——旗袍沙发酷,,,,
曾译——judge Bao
加注——
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