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研究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

中英互译中遇到的不对等词及其翻译王碧娟(洛阳师范学院公共外语教研部河南洛阳471022)【摘要】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不对等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如音译、直译、意译等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关键词】不对等;音译;直译;意译一、简述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A奈达指出每一种语言都具有其独特的构词功能、词序、句法和语言风格,比如成语和诗句,每一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词汇用以体现该民族,该文化的特征。
[1]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民族要面对一些完全相同的事物,如太阳、月亮、水、火,如生老病死。
所以,不同的语言之间就会有一些对等的词汇来表示相同的事物,但其表达方式却不尽相同。
中文、英文分属不同的语系,所以在这一点上,它们自然也不例外。
翻译是跨语言交际的一种途径,所以,理解词汇的意义就非常重要了。
本文就中英语言中的对等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并探讨了它们对翻译的重大影响,并介绍如何利用当代的翻译理论及其翻译技巧处理一些汉英翻译中看似不可译的英汉中词汇不对等现象。
二、中英对等词汇的比较研究为了更好的理解对等词汇,我们应先讨论一下词义,著名的英语语言学家利奇,在他的《语义学》一书中将词义清晰地划分为七类:(一)概念意义;(二)含蓄意义;(三)风格意义;(四)感情意义;(五)折射意义;(六)搭配意义;(七)主题意义。
其中(二)、(三)、(四)、(五)、(六)可被归纳为联想意义。
[2]这样的分类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词义。
但当我们在探讨词汇语义学时,我们主要关注两种词义,即代表该词在实际语言学领域的意义的指称意义和指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和态度,即联想意义。
这里,我们将对中英文中对等词的指称义和联想意义进行比较和分析。
1、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在这一部分,我们将把指称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不同的词做一比较。
我们也知道,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能反应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
英语翻译专业毕业论文选题

“论文学翻译过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运用”“英语句子成分的省略及汉译”“文学翻译中隐喻的传译”一、选题范围1、翻译与文化: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考虑。
宏观方面,一般从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的生产、接受、翻译在目的语社会文化中所起的功能等角度讨论,可以从社会、文化、历史、交际的视角切入。
阐述为什么有那样的译文?如严复的翻译,林纾的翻译,傅东华翻译《漂》时为什么使用归化的手段,鲁迅翻译的策略,翻译材料的选择等等。
微观方面,可以讨论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和内涵如何在翻译中表达,如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等。
2、翻译与语言学理论:可以从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如喊韩礼德的系统功能理论等),对比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等方面考虑选题。
如功能语言学和篇章语言学中讨论的衔接与连贯及其翻译,也可以讨论他们在英语和汉语中的差别入手,进一步讨论他们在翻译中的处理,主位、述位的推进极其在翻译中的体现。
英语汉语对比及其翻译策略等等。
3、翻译与语文学。
主要从艺术的角度讨论文学翻译中的问题。
4、应用翻译:主要从特殊用途英语如商务英语、科技英语、旅游英语等方面讨论在这些特殊领域中涉及的翻译问题如何处理。
如旅游宣传资料的翻译等。
5、译文对比:可以是同一篇文章、同一本书,不同的译者在同以时期或不同时期进行的翻译做的对比,也可以是同一个译者对同一篇文章或书在不同时期的翻译的对比;可以是翻译技巧等微观层面的对比,也可以是宏观曾面的对比,以探索为什么在不同时期译者回采取不同的策略,有哪些社会的、文化的、政治的、意识形态的原因?6、翻译及评论:首先选择一篇长文,一般是文学作品且没有人翻译过,进行翻译,翻译完后,从上述五个方面选择一个理论视角对自己的翻译进行评论。
7、译者风格。
8、翻译与美学。
二、选题方法:上述各个方面均可写出几本甚至几十本专著,因此大家从上述方面可以选出一个写作的范围。
缩小选题范围:首先是广泛浏览上述各有关方面翻译研究资料,以确定自己对哪方面感兴趣且有话可说,这是缩小范围的第一步。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Vo 1 . 3 1 No . 4
周 口师 范 学院学 报
J o u r n a l o f Z h o u k o u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2 0 1 4年 7 月
J u 1 .2 0 1 4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
康 凯
( 周 口师 范学 院 外 国语 学 院,河南 周 口 4 6 6 0 0 1 )
摘 要: 由 于 不 同语 言之 间 自身 结 构 和 所 代 表 的 文 化 之 间 的 差 异 , 语 际 翻 译 存 在 着 一 定 的 限 度 。通 过 具 体 的 例
子, 从 语 言 不 可 译性 和 文 化 不 可 译 性 两 方 面 阐述 翻 译 中的 不 可 译 现 象 。
译文中虽然通过尾韵试图在修辞效果上做到等效但在意境上却无法达到与原文一致中国古代诗人利用汉字的特点创造了一种回文诗体例如?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中国出人才人出国中?这要翻译成英文的回文结构几乎是不可语言所代表的文化信息和内容的作用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和语法代表了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千百万年来对各种客观事物及其相互间的联系的认识因此每一种语言都必然拥有大量的该语言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事物的词语译者遇到这种词语时由于译语中缺少相应的语言符号来指称这种特有的文化事物此时这种词语便是不可译的此外语言中的某些交际使用方法和惯例也是不可译的首先具有文化蕴含的词汇是不可译的例如粽子是一种中国传统食物即使西方人吃过粽子记得它的名字但是要理解其文化含义非常困难西方人很难联想到粽子和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有着密切的关系国的户口也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是中国户籍和城市管理的一绝这也是西方人无法理解的其次即便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同样的事物及其对应的语言表达但其联想意义却常有出入同样是龙在中国其形象是正面的中国古代皇帝把自己比作真龙天子穿的是龙袍此外?龙?是我们中国的象征?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龙?是中国文化的象征我们称自己是龙的传人而在西方龙却是负面的是邪恶的象征这方面最典型的表现是一些俗语的翻译everydoghas在西方狗被认为是人类的朋友甚至是家庭成员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

语言和文化角度的不可译性英汉互译中,无法将源语翻译成目的语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成为“不可译性”。
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和“文化上的不可译”。
标签:语音;文化;不可译一、语言层面的不可译性语言上的不可译性体现在字形和语音两大方面。
从语音角度看:汉语是单音节和多声调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
中国古诗中大量的双声叠韵词,使其朗朗上口,而译文却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文为表音文字,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
如汉语和英语的字谜,基本上无法将其转译;还有中英文中回文的修辞,如:“llqadam,I am Adam.”——“Sir,I am Iris”和“上海自来水来自海上”,这形式给翻译带来了巨大的难度。
笔者认为,解决语音层面不可译性对策有以下几种:(一)增益法增益法即增加原文中原来并没有的部分,使得译文更加贴合译人语文化,且不会对原文意思造成损害的方法。
比如“The hostcarved,poured,served,cut hread,talked,laughed; proposed health.”这句中一系列词都以[d]发音结尾,朗朗上口,将其增译为“主人割肉呀,斟酒呀,布菜呀,切面包呀,敬酒呀,又说又笑,忙个不停。
”语气助词“呀”使泽文不仅取得了与原文一样的效果,而且读起来妙趣横生。
(二)直译法此处的直译法虽难度大,还有运气的成分,但仍然具有可行性。
马克吐温曾写“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for all the sloic,sleepy,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句中五个“S”一气呵成,这种原语中形、音、义的“三结合”,在译成目的语后是法完整体现的。
尽管如此,译者马红军给出了翻译——“(出来的)这帮人个个出类拔萃——因为凡是呆板、呆滞、呆头呆脑的呆子都呆在了家里。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

英汉互译中不可译现象原因分析及对策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现象是指在翻译过程中,一些语言或文化特有的表达无法直接用对应的词语翻译出来,因此无法准确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语言结构、文化差异和习惯用语等方面。
以下是对不可译现象原因的分析及对策。
一、语言结构差异中英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存在差异,导致一些语法现象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的时态变化较多,而汉语的时态变化较少,因此英语的时态在汉语中难以准确体现。
另外,一些句式和成语在中英两种语言中也不完全对等,无法直接翻译。
例如,英语中常用的“习惯句式”如“have a good day”、“take care”等在汉语中往往无固定对应。
对策:1.加强对两种语言的语法结构的了解,提高对语法差异的敏感度,避免错误的翻译。
2.学习并熟悉常见的句式和成语,在具体翻译中灵活运用,找到最合适的对应表达。
二、文化差异英汉文化之间存在差异,导致一些文化内涵在翻译中难以传达。
比如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和幽默,中国人的礼仪和尊重,这些文化差异常常无法直接用译文准确表达出来。
对策:1.加强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和研究,了解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提高对文化内涵的把握。
2.采用文化转换的策略,通过适当调整翻译语言和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意思。
3.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说明或注释,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翻译作品。
三、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这些表达方式往往是基于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而产生的,因此无法直接进行翻译。
对策:1.关注两种语言中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了解其背后的意义和用法,提高对其特殊性的认识。
2.建立翻译记忆库,记录和整理常用的习惯用语和文化惯例的翻译方法,方便在后续翻译中的参考和使用。
四、音、形、义不对称中英两种语言的音、形、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一些单词或短语无法直接在对方语言中找到准确的对应。
对策:1.学习两种语言的发音和音标,提高对音的敏感度,准确把握单词的发音。
翻译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

夜 麦克司•威伯 作 郭沫若 译 愈近黄昏, 暗愈暗, 静愈静, 每刻每分, 已入夜境。 青
衣
郭以译意为主,是传神 派的译法,其特色是: (1)靠近中国传统诗体 (三言夹四言); (2)押韵较工; (3)用语较归化,语意 显豁,自成一首诗; 然而从语音、语法、 语义三方面衡量则颇 不惬人意。
(二)语言的共性
不同地区、国家,有各自的语言。各种语言千变万化,在 发音、书写、语法等方面各不相同。但总有一些相同或相似 之处。如表达思想的最小单位是句子,每个句子往往是由主 语、谓语以及宾语、定语、状语所组成。这就是语言的共性。
(范仲英《实用翻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189)
例如,“敌人”与“歼灭”两个概念在同一情景和 逻辑范畴中,英语和汉语都表现为相同的句子形 式。 a drop in the ocean 沧海一粟 The enemy were wiped out. 敌人被歼灭了。 (陈永娣.浅谈英语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A].枣 庄学院学报.2008)
青 衣
●全可译因素:标题、作者姓名 ●不可译因素:fainter, dimmer, stiller三个词都以 |ә|音结尾,表达了一种单调的模模糊糊的象征着 机械渐进过程的东西,汉语中实难从声音方面描 摹出来,因此|ә|不可译。 ●小半可译因素:“now night" 中的"now"用得十分 机智,它可以指“现在”,也可以表示一种突然 发现的心情,一种结论性的东西,或是一种感叹 式的东西。上面一行拖得很长,一个过程在缓慢 单调中进行,而”now"一出,似乎一切戛然而止, 上下衔接,天衣无缝。所以要把其含义全译出或 大半译出是不可能的,只能译出一小部 青
3、音译法
英汉互译典型错误分析(新)

Ⅱ. 搭配不当,言不及义
在英语名词和动词之间、名词和介词之间、动词和介词 或副词之间,以及某些句子成分之间等等,都可能存在着 某种习惯搭配关系,这往往不是一般的语法规则所能解释 清楚的,各种“搭配用法词典”也未必能够全部包括。事 实上,这个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英语语言博大精深的特 点,需要我们平时不断地注意学习、积累和提高。 英国翻译家纽马克曾指出:“外语翻译最容易出错的就 是搭配。”(The translator will be “caught” every time, not by his grammar, which is probably suspiciously “better” than an educated native‟s, not by his vocabulary, which may well be wider, but by his unacceptable or improbable collocations. )对英 语搭配关系熟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对一些句子的 分析和理解,更有助于汉译英时正确使用英语。
现今180万温哥华居民中,有一半不是在本地出生的,每4 个居民中就有一个是亚洲人。25万华人对温哥华的经济转 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原译:Of the present 1.8 million residents in Vancouver, half are not native, and one in every four is an Asian. The 250,000 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Vancouver. 改译:Of the present 1.8 million residents in Vancouver, half are not native, and one in every four is of Asian origin. The 250,000 Chinese Canadians have been playing a decisive role in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of Vancouver.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

英汉词汇不对等的例子英汉翻译中词汇的不对等性及其翻译策略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 A.Nida)在与塔伯(Charles R.Taber)合著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一书中指出:“翻译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
对等首先是语义对等,再就是风格对等。
”这一理论反映出翻译界的一种理想与目标。
然而在翻译实践中,没有绝对的对等,正如鲍林杰(Dwight Bolinger)在《语言要略》中所述,英汉词语两者之间的差异是绝对的、必然的,相同或相似语之间是相对的、偶然的。
也就是说,原语中某些意义的表达方式用译语完全正确而又绝对对等地表达出来是不可能的。
因此,研究翻译中的词汇不对等现象对提高翻译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英汉语中词汇的不对等现象英汉民族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及意识形态差异,在语言文化上也出现了差异,处于不同语系的英语和汉语都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语言文化,两种语言的词汇具有下列不对等性:1 词义的不对等正如兹古斯塔(L.Zgusta)所说:“每个词汇单位都是独立的,不同于其他词汇的,其突出的独立性表现在其所包含的意义上。
”因此,一个词或者词汇单位在特定的语言系统中有其独特的含义。
从传统词汇学来讲,词汇意义由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和内涵意义(connotative meaning)组成。
概念意义是词义的核心,是语言符号所代表的事物的最基本特征的抽象概括,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内涵意义不是单独存在的意义,而是附带词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这种意义非常不稳定。
无论是从概念意义还是内涵意义来理解词义,中英文词语都有一定程度上的不对等性。
2 概念意义的不对等在中英文中有的词汇概念意义是不对等的,如中英文在称谓上的词汇就不完全对等。
汉语中的称谓讲究: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
而英语中的称谓基本上只进行性别的区分。
如汉语中的“伯父”、“叔父”、“姑父”、“姨夫”、“舅舅”等,在英语中只有uncle一词来统指父系尊长,aunt表示母系尊长,sister 表示姐姐或妹妹,brother指哥哥或弟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互译中的不可译性研究摘要:英汉互译中存在着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上的不可译问题,影响了交际沟通。
本文主要从语言本身及文化差异的角度对不可译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两种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不可译性;语言;文化Study on the Untranslatability of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Abstract: There exists a problem of untranslatability in the scope of both language and culture in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s. It accounts for the fails in communication. This thesis studied on the reasons that cause untransla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anguage itself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And two ways to solving untranslatability problems are presented.Keywords: Untranslatability; language; culture一、不可译性在各种类型文本的英汉互译过程中,译者常常遇到不可译的问题,即很难在目标语(Target Language)中找到与源语(Source Language)语句表达的意思完全匹配的对等语,这就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包括导致译文的读者不能百分之百地理解原文的意思,或者能够理解意思,但无法体会到原文表达方式在源语语境中所包含的种种引申义,幽默意味等等,使得译文的质量大打折扣。
中西交流的过程中,文化交流和经济交流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两者的成功实现都离不开高素质的译者和高品质的翻译作品。
由于中西方之间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相当数量的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本身就决定了其不可能被很好地翻译出来,例如,在中国文化中,“红”象征着昌盛、喜庆、春意盎然,而在英语读者眼中,具有相应喻意的色彩却是“green”,红色则使人联想到危险、暴力和极端,因而Hawkes在翻译《红楼梦》书名时,干脆避“红”而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并将书中“怡红院”译为“green lights”, 而贾宝玉这位“怡红公子”相应译为“green boy”。
虽然这种翻译方式避免了使得西方读者由“红”联想到消极、负面的因素的可能性,但同时却产生了新的误导因素,因为green一词在英文中有“新手,不成熟”的意思,因此,译语读者有可能将贾宝玉认作一个“不晓世事,缺乏经验”的人。
又如,在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一书中有这样一段对话:“Mine is a long and a sad tale!” Said the mouse, turning to Alice, and sighing.“IT IS a long tail, certainly,” said Alice, looking down with wonder at the mouse’s tail; “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文中这只有故事的老鼠将自己的事迹定义为a long and a sad tale,由于Alice年纪小,对语言的把握能力不够,把tale和tail两个词混淆了。
凑巧的是,老鼠用来修饰tale的两个形容词中,有一个(long)可以毫无问题地修饰tail,从而更加深了Alice的误会,因而她有此一问“but why do you call it sad?”。
在原文中,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幽默桥段,老鼠一本正经地要讲自己的经历,却被小姑娘一句天真的话搞到无语,读来令人哑然失笑,确是神来之笔。
然而在翻译成中文的时候,这一部分是个难点,虽然基本意思能够呈现给读者,但由于“故事”和“尾巴”不是谐音,原文的幽默意味基本不可能被表现出来。
中西文化都产生了许许多多堪称经典的巨著,但互译之后往往显得平平无奇,译者的水平高低固然重要,但其决定性因素还是两种语言之间各种各样的不可译性。
英国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把不可译问题分为语言不可译(linguisticuntranslatability)和文化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波波维奇认为,不可译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于缺乏相关的字面和所指意义,源语的语言要素无法用译语的结构、线性表达、功能或者语意进行替换;另一类是超越了纯语言的范畴,指源语的意义表达关系(即表达对象与表达语言之间的关系)在译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语言表达。
而更多的翻译理论家并没有把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绝对化。
他们认为,可译性原则也应当有一定限度,当原文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语言规范,例如使用了方言、土语等,语言的可译性就受到了限制。
所谓原文的可译性,是指原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如果原文的内容重于形式,可译性就大;反之,可译性就小。
如原文的内容与形式并重,可译性就受到限制。
原文文本和单位或多或少是可译的,而不是绝对可译或不可译的。
结合以上观点,我们可以看出,就算是两种差异最大的语言之间的互译也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且任何两种语言之间的互译都能达到交流沟通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可译性是相对的,不可译性是绝对的,水平再高的译者面对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的不可译问题时也会束手无策。
下面我们将就各个方面的不可译问题分别展开探讨。
二、各方面的不可译性问题1、语言的不可译性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两者的语音系统、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
二者各自都有许多无法在另一种语言中找到对等语的表达方式。
而语言的不可译性又分为语音的不可译性、字形的不可译性、语言修辞的不可译性。
下面我们将逐一讨论。
1.1、语音的不可译性首先,汉语是单音节语言,而英语却是集单音节、双音节和多音节为一体的语言。
其次,汉语是多声调语言,讲究平仄,而英语无声调,只有语调的升降之分。
因此,要将汉语中对仗工整的诗、词、曲和对联等译成英文,既要追求其意美、形美,又苛求其音美,基本是不可能的。
现以翁显良翻译的《春晓》为例来说明。
《春晓》原诗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翁显良的译文是:“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its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原诗主要写的是一点惜春的情绪,从翁老的译文来看,也确实传达了这种为花木担忧的惜春惜花之情,特别是后两句的翻译把原诗作者经风雨而替花愁的惜春情绪真实地传达出来。
然而译者只注重了传达原诗的意象,忽略了其音韵美。
原诗为五言绝句,韵脚美妙,对仗整齐,节奏明快,吟诵起来朗朗上口;而译文却无法达到这种效果。
同样地,由于英语和汉语在语音方面的差异,英语中的头韵表达法也不可能在汉语译文中完美地体现出来,例如,在Winston Churchill 的A Speech Made on Hitler’s Invasion of U.S.S.R.中有这样一段:I see all the dull, drilled, docile, brutish masses of the Hunsoldiery plodding on like a swarm of crawling locusts.在这短短的一句话当中,Churchill用上了三个头韵单词的排比,使行文显得气势磅礴,比较容易引起听众的共鸣,但是在将这句话翻译成中文时,却不易体现出这种气势来,以下是较常见的一种译文:我看到那些呆头呆脑、训练有素、既驯服听话又凶残野蛮的德国士兵像一群蝗虫般地向前蠕动着。
原文一句大气、激情澎湃的话语在翻译成中文后变得冗长乏味,丢失了其原有的所有美学价值。
包括罗曼·雅各布森在内的许多翻译理论家都认为诗歌是不可译的。
每一种高度发达的语言都有诗歌这一文学体裁,诗人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日语的语言系属向来是有争议的,但基本可以认定日语与世界上其他所有语言都有极大的差别,因此有不少日本语言学家认为日语是孤立语言,甚至可以将日语单独划入日本语系。
支撑此论点的一个主要例子就是俳句。
俳句是日本的一种古典短诗,由十七字音组成,要求严格,受“季语”的限制。
“俳圣”松尾芭蕉的代表作是下面这首《古池》:古池や蛙飛び込む水の音短短十七个音,读来朗朗上口,通篇没有语法衔接,只是简单地呈现出几个意象,让读者自己冥思,这种日语特有的文学表达形式极难被译成任何一种其他语言。
下面是这首俳句的汉译本的一种:古池幽且静沉沉碧水深青蛙忽跳入激荡是清音虽然原诗的意象都保留了下来,但是却需要语法和修辞的整合,显得比原文多了许多累赘,俳句的精髓就是简洁明快,作者只是读者的眼睛,绝不在文中下一按语,我想这是汉语和英语都不可能做到的。
诗歌是一种语言的精华所在,对于语言运用的要求达到了极点,因此对诗歌的赏析只能在源语环境和源语文本中进行,这也是由诗歌的绝对不可译性决定的。
1.2、字形的不可译性汉字是表意文字,而英文为表音文字,两者在书写上存在着极大差异,故两者的文字特征无法互译。
例如,汉语中有一种拆字的写作技巧,具有明显的方块字特征,基本上不可能将其转译。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这样一副对联:山石岩下古木枯此木为柴白水泉边女子好少女最妙山+石=岩,木+古=枯,此+木=柴,白+水=泉,女+子=好,女+少=妙,巧妙地运用了方块字的拆字法,更难得的是上下联对仗工整,令人拍案叫绝。
由于汉字的字形和字音特征,这副对联不论如何翻译,其修辞效果和原联的语义都不可能同时保留。
英语中虽然没有这种拆字法,但也有一种同样需要高超技巧和深厚语言功底的回文。
英语中的回文无论以单词形式出现还是以句子形式出现,要将其在汉语中表达和体现出来都是极其困难的,以下是几个例子:有人曾假托拿破仑造出了这样一个句子:Able was I ere I saw Elba. Elba是拿破仑失败后被流放的一座小岛的名字,这句话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我在见到Elba岛之前是很有能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