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水基础知识(史上最全)

合集下载

史上最全《注册给水排水_专业基础》公式大全

史上最全《注册给水排水_专业基础》公式大全

TABLE OF CONTENTS1第一章水文学和水文地质 (1)1.1径流系数 (1)1.2频率与重现期关系 (1)1.3渗流的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1)1.4渗透速度与土壤多孔介质空隙中的实际平均流速的关系 (1)1.5地下水向潜水完整井的运动 (1)1.6地下水向承压水完整井的运动 (1)1.7地下水资源储存量的计算 (2)1.8潜水蒸发量 (2)1.9允许开采量/可开采量 (2)2第二章水处理微生物学 (3)2.1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3)2.1.1细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3)2.1.2细菌的生长繁殖和命名 (3)2.2细菌的胜利特征 (4)2.2.1细菌的营养类型划分 (4)2.2.2酶及影响酶活力的因素 (4)2.2.3细菌的呼吸类型及产物 (5)2.2.4影响细菌生长的环境因素 (5)2.2.5细菌的生长和遗传变异 (5)2.3其它微生物 (6)2.3.1丝状微生物 (6)2.3.2放线菌 (6)2.3.3真菌 (6)2.3.4藻类 (6)2.3.5原生动物 (7)2.3.6后生动物 (7)2.3.7病毒 (7)2.3.8微生物之间的关系 (7)2.4水的卫生细菌学 (7)2.4.1水的卫生细菌学检验原理 (7)2.4.2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控制方法 (7)2.5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及水体污染的指示生物 (8)2.5.1废水生物处理中的微生物 (8)2.5.2水体污染与自净的指示生物 (8)3第三章水力学 (8)3.1重力作用下液体静压强基本方程 (8)3.2作用在任意形状平面上的液体总压力 (9)3.3恒定元流/恒定总流的伯努利方程 (9)3.4毕托管测量流体流速 (9)3.5水头损失 (10)3.6水中颗粒物的匀速沉降速度 (10)3.7孔口、管嘴出流 (10)3.8有压管路的水力计算 (11)3.9明渠均匀流 (11)3.10明渠非均匀流 (12)3.11堰流 (12)4第四章水泵及水泵站 (12)4.1离心泵的基本参数——泵的效率 (12)4.2离心泵基本方程式 (12)4.3叶轮相似定律 (13)4.4比例律——水泵调速运行的依据 (13)4.5比转数 (13)4.6吸水&压水管路设计流速 (14)5第五章水分析化学 (14)5.1水分析结果误差 (14)5.2酸碱理论 (14)5.2.1酸碱平衡 (14)5.2.2酸碱滴定 (14)5.2.3水的碱度 (15)5.3络合滴定 (15)5.4沉淀滴定 (16)5.5氧化还原滴定 (16)5.5.1高锰酸钾法滴定 (16)5.5.2重铬酸钾法滴定 (17)5.5.3碘量法滴定 (17)5.6吸收光谱法 (17)5.7电化学分析法 (17)5.7.1直接电位分析法 (17)6工程测量 (18)6.1测量误差基本知识 (18)6.1.1测量误差 (18)6.1.2观测值精度评定 (18)6.1.3误差传播定律 (19)6.2控制测量 (19)6.2.1导线测量的内业计算 (19)6.2.2三角高程测量 (19)6.3地形图测绘 (20)6.4建筑工程测量 (20)6.4.1测设已知高程 (20)6.4.2点的平面位置的测设 (20)1 第一章水文学和水文地质1.1 径流系数α=RR PP RR:径流深,mmPP:相应时段内平均降雨深度,mm1.2 频率与重现期关系枯水问题:T=11−PP暴雨洪水问题:T=1PP1.3 渗流的基本定律-达西定律渗透速度:ν=QQ AAν=kk ii kk:渗透系数,m/sii:水力梯度ii=∆ℎLL1.4 渗透速度与土壤多孔介质空隙中的实际平均流速的关系ν=n ν实永远大于ν)n:岩土的空隙度,n<1 (所以ν实1.5 地下水向潜水完整井的运动QQ=11.333333KK HH22−hh0022ll ll(RR/rr00) Q:井的出水量,m3/dK:渗透系数,m/dHH:含水层厚度,mℎ0:井中水位降落后的水层厚度,mrr0:井的半径,mRR:影响半径,m如果在抽水井附近有观测井的资料,则QQ=11.333333KK HH22−hh1122ll ll(RR/rr11)ℎ1:观测井中水位降落后的水层厚度,mrr1:完整井和观测井之间的距离,m1.6 地下水向承压水完整井的运动Q=2.73 K M SS0−SS lg(rr/rr0) SS0:完整井的降深,m SS0=H-h0SS:与抽水井中心距离为r的任一点的压力水位降深,m rr:任一点到抽水井中心的距离,mM:含水层厚度,m当有观测井时,则QQ=22.7733KK MM SS00−SS11ll ll(rr11/rr00) rr1:观测井至水井中心的距离,mSS0−SS1=ℎ1−ℎ0,观测井与完整井的水位差(记忆:2.73=2*1.366)1.7 地下水资源储存量的计算(1)可变储存量:QQ调=μ F ∆HQQ调:可变储存量,m3μ:含水层变幅内平均给水度F:含水层分布面积,m2∆H:地下水位变幅,m(2)降水入渗补给量/田间灌溉水渗漏补给量:QQ降=α P F α:降水入渗系数P:降水量,m/aF:含水层分布面积,m2(3)越流补给量:QQ越=FF KK∆HH mmF:越流补给面积,m2∆H:弱透水层上下水头差,mKK:开采层与补给层之间的弱透水层的垂直渗透系数,m/d mm:弱透水层的厚度,m1.8 潜水蒸发量EE=EE00(11−∆∆00)nn E:潜水蒸发量EE0 :水面蒸发量∆:潜水水位埋深,m∆0:地下水蒸发极限深度,mn:与土质有关的系数1.9 允许开采量/可开采量QQ kk=(QQ tt−QQ cc)+WW+μμFF∆ℎ∆tt QQ kk:预测开采量,m3/aQQ tt:含水层的侧向流入量,m3/aQQ cc:含水层的侧向流出量,m3/aWW:垂直方向上含水层的补给量,m3/aμ:含水层的平均给水度F:计算区面积,m2∆tt:计算时间,a∆h:在∆tt时段内含水层的水位平均变幅,m2 第二章水处理微生物学水中的微生物:非细胞形态的微生物——病毒细胞形态的微生物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藻)真核生物(藻类+真菌(酵母菌+霉菌)+原生动物(肉足类+鞭毛类+纤毛类)+后生动物)2.1 细菌的形态和结构2.1.1 细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2.1.1.1 基本结构(1)细胞壁革兰氏染色:细胞呈蓝紫色的细菌为革兰氏阳性(G+)菌;细胞呈红色细菌为革兰氏阴性(G-)菌,是细菌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

地球科学概论重点知识(总1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绪论1、什么是地球科学答:系统研究地球物质的组成、运动、时空演化及其形成机制的自然学科。

它以整体地球作为研究对象,包括自地心至外层空间十分广阔的范围,是由固体地圈(包括岩石圈、地幔和地核)、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组成的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恒星的概念答:由炽热的气体组成的、能自身发光的球形或类似球形的天体。

构成恒星的气体主要是氢,其次是氦。

如太阳。

2、星云的概念答:由星际气体和星际尘埃组成的云雾状天体3、类地行星有答:水、金、地、火4、类木行星有答:木、土、天、海5、地球的形状为答:扁率很小的旋转椭球体。

6、地球的平均半径为答:6371km第二章行星地球简史1、宇宙起源的流行理论是什么,其理论依据有哪些答:大爆炸理论。

“红移现象”和“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2、类地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近,体积小,质量小,密度大,自转慢,卫星少。

3、类木行星的特点是什么答:距太阳远,体积大,质量大,密度小,自转快,卫星多,多具星环。

4、下列哪个行星的表层物质为由氢、氦液体组成液态海。

(D)A、水星;B、金星;C、火星;D、木星;5、卫星的概念答:是绕行星运行而本身不发光的天体。

6、八大行星中卫星最多的是(A)A、土星;B、海王星;C、天王星;D、木星;7、小行星带位于那两大行星之间(B)A、地球和火星;B、火星和木星;C、木星和土星;D、土星和天王星;8、太阳系和地球起源占主导地位的学说是答:星云说。

9、地球的年龄为(B)A、100亿;B、46亿;C、38亿;D、25亿;10、地球上已知最老岩石的年龄约为41-42亿年。

11、冥古宙的时间为:,太古宙的时间为:;元古宙的时间为:;古生代的时间为:。

12、水体中开始有生命的活动的时间为:38亿年。

作业1:简述古生代从老到新有哪些纪,并写出各自的代号,同时论述这些纪中有哪些典型的生物特征或事件答:①从老到新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O),志留纪(S),泥盆纪(D),石炭纪(C)和二叠纪(P)。

水文地质学(附分析题答案)

水文地质学(附分析题答案)

水文地质学基础复习题一、名词解释径流:孔隙概念:某一体积岩土(包括孔隙在内)中孔隙体积所占的比例。

结合水:分布在颗粒表面受静电引力大于重力,而不能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的那部分水。

重力水:固体表面结合水层意外的水分子,时候重力影响大于固体表面的吸引力,在中立作用下运移。

毛细水:指的是地下水受土粒间孔隙的毛细作用上升的水分(毛细现象:在液体表面张力作用下,毛细管中水位上升一定高度的现象)容水度:岩土完全饱水时所能容纳的水的体积与岩土体积的比值。

给水度:地下水位下降单位体积时,释出水的体积和疏干体积的比值。

持水度:地下水位下降时,滞留于非饱和带中而不释出的水的体积与单位疏干体积的比值。

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未被水充满的岩层。

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

饱水带中地下水存在形式:饱水带岩石空隙全部为液态水所充满。

含水层:定义:饱含水的透水层,或能够透过并给出相当数量水的岩层隔水层:不透水的岩层,或不能透过并给出一定水量的岩层。

潜水:赋存在地面以下,第一个区域性隔水层之上,而且有自由水面的水称作潜水。

承压水:充满于两个隔水层(弱透水层)之间的含水层中的水。

上层滞水:当包气带存在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时,局部隔水层(弱透水层)上会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重力水,为上层滞水。

承压高度:稳定水位与个税顶板高程指尖的差值。

测压水位:如果在某处打井那么刚渗透出水的位置叫做初见水位层,此时停止挖掘如果该处地下水存在承压水或者上层滞水那么此后井中水位不断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便稳定下来,不再上升,此时该水面的高程称为稳定水位,也即该点处承压含水层的承压水位(也叫测压水位贮水系数:是指承压水测压水位下降或上升一个单位深度时单位水平面积含水层所释放或储存的水的体积.。

渗流场:发生渗流的区域(渗流区)水力梯度:沿渗透途径水头损失与相应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

渗透系数:岩石渗透性能的定量指标,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水力梯度条件下的渗流速度流网:在渗流场中某一典型剖面或切面上,由一系列等水头线与流线组成的网格。

史上最全水文地球化学重点习题

史上最全水文地球化学重点习题

水文地球化学一、名词解释(每题3 分,共21 分)1 、BOD:指用微生物降解水中有机物过程中所消耗的氧量,以mg/L 为单位。

2 、脱硫酸作用:在缺氧和有脱硫酸菌存在的情况下,SO42- 被还原成H2S 或S2-的过程。

3 、同离子效应:一种矿物溶解于水溶液,如若水溶液中有与矿物溶解相同的离子,则这种矿物的溶解度就会降低,这种现象在化学上称为同离子效应。

4 、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的高程效应:大气降水中的18O 和D含量随着海拔高程的增加而不断下降的现象。

5 、酸性垒:当中性或碱性条件转变为弱酸性和酸性条件或在pH 值急剧降低的地段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垒。

6 、水分子的缔合作用:由单分子水结合成比较复杂的多分子水而不引起水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变的现象。

7 、硅质水与硅酸水:SiO2 含量大于50mg/L 的水称为硅质水(1.5 分);在阴离子中,HSiO3-占阴离子首位(按mol%计算)的水称为硅酸水(1.5分)。

8 、盐效应:矿物在纯水中的溶解度低于矿物在高含盐量水中的溶解度,这种含盐量升高而使矿物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9 、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岩石颗粒吸附地下水中的某些阳离子,而将其原来吸附的某些阳离子转入水中,从而改变了地下水的化学成分,这一作用即为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

10、氧化垒:在还原条件被氧化条件激烈交替的地段上所形成的地球化学垒。

11、侵蚀性CO2:当水中游离CO2 大于平衡CO2 时,水中剩余部分的CO2 对碳酸盐和金属构件等具有侵蚀性,这部分即为侵蚀性CO2。

12、TDS:指水中溶解组分的总量,它包括溶于水中的离子、分子及络合物,但不包括悬浮物和溶解的气体。

13、硅质水与硅酸水:SiO2 含量大于50mg/L 的水称为硅质水(1.5 分);在阴离子中,HSiO3-占阴离子首位(按mol%计算)的水称为硅酸水(1.5 分)。

14、硬度:是以水中Ca2+和Mg2+来量度,其计算方法是以Ca2+和Mg2+的毫克当量总数乘以50,以CaCO3 表示,其单位为mg/L。

新高考地理水环境知识点归纳

新高考地理水环境知识点归纳

考点水环境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反之是寒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里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拓展提升】鄱阳湖是长江中下游最重要的洪水调蓄湖泊之一,其入湖泥沙主要来自赣江等周边河流,出湖泥沙由湖口输入长江。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

中国地下水资源--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成果[上篇]2010-03-26 | 作者:| 来源: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 【大中小】【打印】【关闭】水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条件,是环境问题与发展问题的核心。

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战略问题是一个关系人类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

水资源的极端重要性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

党中央、国务院对我国水资源问题非常重视,要求全党要从战略高度认识水资源问题。

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水资源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的水资源大为短缺,我们过去的认识很不够,必须引起全党十分重视。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水是人类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命线,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地下水是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我国城乡居民生活用水、支持社会经济发展、维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在地表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科学地认识和掌握我国地下水资源的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是实施我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的基础。

20世纪80年代初,原地质矿产部组织开展了第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于1984年底提出了评价成果:即全国地下水天然资源量每年为8717亿立方米,可开采资源量每年为2940亿立方米。

自第一次评价工作距今近20年来,由于受气候变化、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及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等因素的影响,区域水循环条件已发生了改变,导致地下水资源无论在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第一次评价成果已不能反映当前地下水资源的实际状况。

为此,国土资源部在2000年至2002年期间,组织开展了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对全国地下水资源进行了重新计算和评价,提出了评价成果。

新一轮全国地下水资源评价工作是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统一组织,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和中国地质科学院具体组织实施,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为技术负责单位,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及地质环境监测总站(中心)等有关单位共同参加完成的。

水处理专业词汇(史上最全)

水处理专业词汇(史上最全)

水处理专业词汇(史上最全)第一部分名词术语包括:1.水类型的术语;2.水和废水处理和贮存的术语。

第二部分名词术语包括:1.采样;2.水分析;3.水类型、水处理的附加术语及其他术语。

1.1原水1.1.1原水raw water未经任何处理,或进入水厂待处理的水。

1.1.2湖面温水层epilimnion在分层水体xx(1.1.10)上面的水。

1.1.3地下水ground water存于地下水层的水。

通常能从地下水层取出,或者通过地下水层取出的水。

1.1.4湖底静水层hypolimnion在分层水体xx下面的水。

1.1.5寡营养的oligotrophic用于描述水体,指水体营养物质缺乏且含有种类较多而数量较少的水生生物。

这种水体的特征是透明度高,上层水体中氧的浓度高,底部沉积物通常呈浅褐色并仅含有少量的有机物。

1.1.6雨水rainwater尚未溶解地面上可溶性物质的大气降水。

1.1.7暴雨水storm water;暴雨径流水storm water run-off由于降暴雨而排入水道的地面径流。

1.1.7.1暴雨污水storm sewage由于降暴雨或雪(冰)融化生成的地面径流同污水混合的水。

1.1.8成层作用stratification在水体中存在或形成的明显的层次。

靠温度、盐分的性质、氧或营养成分的不同来鉴别。

1.1.9地面水surface water流过或静止在陆地表面的水。

1.1.10温跃层thermocline水体以温度分层时,温度梯度最大的一层。

1.2废水1.2.1废水waste water生产过程中使用后排放的或产生的水,这种水对该过程无进一步直接利用的价值。

1.2.2水底沉积物benthic deposit由于自然侵蚀、生物过程或排放废水,在水道、湖或海底聚集的沉积物。

其中可能含有有机物。

1.2.3腐质detritus在生物学意义上,指有机的颗粒物质。

在污水处理方面,指密度比水大的能被流动水输送的粗有机物残渣。

水资源相关定义及知识

水资源相关定义及知识

水资源科技名词定义中文名称:水资源英文名称:water resources定义1:可供利用的大气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总称。

应用学科:地球上的水资源,从广义来说是指水圈内水量的总体。

包括经人类控制并直接可供灌溉、发电、给水、航运、养殖等用途的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江河、湖泊、井、泉、潮汐、港湾和养殖水域等。

水资源是发展国民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自然资源。

在世界许多地方,对水的需求已经超过水资源所能负荷的程度,同时有许多地区也濒临水资源利用之不平衡。

水资源的涵义1水资源概况简介1全球水储量1中国水资源1人类需水量1开发利用1基本特征时程变化的必然性和偶然性1循环性、有限性及分布的不均一性1利用的多样性重要性性质1水资源利用状况水资源的理由与供需矛盾1水利建设与洪涝灾害1水体污染及其危害水资源瓶颈世界节水日世界水资源状况中国水资源状况保护水资源节约水资源中国水污染问题具体措施展开水是人类及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是工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不可替代的极为宝贵的自然资源。

水资源(water resources)一词虽然出现较早,随着时珍惜水资源宣传画代进步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

但是水资源的概念却既简单又复杂,其复杂的内涵通常表现在:水类型繁多,具有运动性,各种水体具相互转化的特性;水的用途广泛,各种用途对其量和质均有不同的要求;水资源所包含的“量”和“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改变;更为重要的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受经济技术、社会和环境条件的制约。

因此,人们从不同角度的认识和体会,造成对水资源一词理解的不一致和认识的差异。

目前,关于水资源普遍认可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人类长期生存、生活和生产活动中所需要的既具有数量要求和质量前提的水量,包括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

一般认为水资源概念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上的水资源是指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对人类活动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均可称为水资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下水基础知识(史上最全)地下水(ground 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狭义上是指地下水面以下饱和含水层中的水。

在国家标准《水文地质术语》(GB/T 14157-93)中,地下水是指埋藏在地表以下各种形式的重力水。

目录:一、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1.地下水的来源2.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3.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4.与水分的储存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二、地下水及其分类1.基本概念2.地下水分类三、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与隔水层1.基本概念2.含水层类型划分3.上层滞水和潜水4.层间水(承压水)5.潜水和承压水(层间水)比较地下水的来源和赋存形式|一、地下水的来源1.渗入水2.沉积水3.再生水4.初生水5.有机成因水|二、岩石中的孔隙和水分1.岩石中的孔隙:孔隙、裂隙和溶孔2.有关孔隙度的几个基本概念孔隙:组成松散岩石颗粒或颗粒集合体之间的间隙;裂隙:应力作用下坚硬岩石破裂变形产生的。

可分为成岩裂隙、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溶孔(洞):可溶的沉积岩在地下水溶蚀下产生的空洞;孔隙度Φ:某一体积V岩石中孔隙体积Vn所占比例Φ=Vn/V裂隙率Kr:裂隙体积Vr与包括裂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的比值Kr=Vr/V熔岩率K:溶洞的体积Vk与岩石总体积V的比值K=Vk/V3.影响孔隙度大小的因素颗粒的排列方式:立方体排列紧密,孔隙度大;四面体排列,松散,孔隙度大;颗粒分选程度:分选好,孔隙度大;分选差,颗粒大小悬殊,细小颗粒充填于粗大颗粒之间,孔隙度降低;颗粒形状:颗粒形状不规则--排列松散--孔隙度大粘性土的结构和次生孔隙:带电粘粒--聚合--结构孔隙--孔隙度增大--次生孔隙(虫洞、根孔、干裂缝)发育--孔隙度增大。

孔隙的特点4.岩石中的各种裂隙1-分选良好,排列酥松的砂;2-分选良好,排列紧密的砂;3-分选不良的,排列紧密的砂;4-经过部分胶结的砂岩;5-具有结构性孔隙的黏土;6-经过压缩的黏土;7-具有裂隙的岩石;8-具有溶的可溶岩|三、岩石中水存在的形式1.气态水:以水蒸气的形式储存在地下的水;2.固态水:指岩石中温度在0℃以下的重力水。

即以冰的形态出现的重力水,常分布在季节性和永久性结冰的地区;3.结合水:指受固体表面的引力大于水分子自身重力,束缚于固态表面,不能在自身重力影响想运动的那部分水。

强结合水:以单独的水分子状包围在岩石颗粒表面的水。

特点:A.水分子排列紧密,不能流动;B.密度大,2.0,在零下78℃时尚不能结冰;C.没有溶解能力,不能溶解盐类;D.不受重力作用,不传递导静水压力,不导电;E.很难用机械的方法把它与颗粒分开,只有当空气中饱和差很大或105℃才能将他们分开;F.具有极大的粘滞性和弹性。

弱结合水(薄膜水):结合水的外层,由于分子力而粘附在岩土颗粒上的水。

在饱水带中,能传递静水压力,静水压力大于结合水的抗剪强度时能够运移。

特点:A.水分子排列不如结合水规则和紧密,水分子离岩石颗粒表面越远,结合力越小;B.外层被植物吸收利用;C.不受重力支配,不能导电、不能传递静水压力;D.密度和普通水差不多,具有极大的粘滞性;E.有较低的溶解岩能力。

4.重力水(自由水):在重力作用下能自由运动的地下水称为重力水。

特点:内层重力--层流运动--外层重力水--易转为紊流运动5.毛细水:在岩石毛细孔隙中或孔道狭窄部分的水。

毛细水类型:支持毛细水:地下水面支持下存在的(附着水面上的),随地下水升降而升降;悬挂毛细水:是细粒层次与粗粒层次交互成层时,在一定条件下,由于上下弯液面毛细力的作用,在细土层中保留下的与地下水面不相连接的毛细水;支持毛细水和悬挂毛细水孔角毛细水:是悬留于包气带中颗粒接触点上毛细水。

6.岩石骨架中的水:保存于矿物结晶格架中,已成为矿物组成部分的水。

岩石骨架中的水分类:结晶水:当矿物中的水组成比例固定不对称结晶水。

如石膏()、芒硝();费石水:当所含水比例可变且易脱出时称费石水。

如蛋白质()、方沸石();结构水:以OH或H的形成参与矿物组合,彼此结合紧密。

只有当矿物结构破坏后,并加热到400℃至500℃时才能分离出来的,这种水成为结构水。

如水铝石()、白云母()。

四、与水分的储存和运移有关的岩石性质1.基本概念容水度:指岩石完全饱水时,所容纳的最大的水体积与岩石总体积比值。

一般说来容水数值上与孔隙度相当。

孔隙体积的多少可用孔隙来表示;重量含水量(Wg):指松散岩石孔隙中所含水的重量(Gw)与干燥岩石重量(Gs)的比值。

Wg=Gw/Gs*100%;体积含水量(Wv):指含水的体积(Vw)与包括孔隙在内的岩石体积(V)比值。

Wv=Vw/V*100%;持水度(Wn):指饱和岩石在重力作用下释水后,岩石中保持的水的体积与岩石体积之比。

Wn=岩石保持水的体积(Vr)/岩石的总体积(V)*100%;给水度:指地下水位下降一个深度,单位水平面积岩石柱体在重力作用下释放的水的体积。

2.影响岩石给水度的因素:水位下降速率大--给水度小(释水滞后效应)3.影响岩石透水度的因素:决定透水性好坏的主要因素是空隙大小,空隙直径愈小,透水性愈差。

当孔隙直径小于两倍结合水厚度时,在寻常条件下就不透水。

只有在孔隙大小相等的前提下,孔隙度才对岩石的透水性起作用,孔隙度愈大,透水性愈好。

地下水及其分类|一、基本概念1.广义地下水:赋存于地面以下岩石孔隙中的水;2.狭义地下水:赋存于饱水带岩石孔隙中的水;3.地下水埋藏条件:含水岩层在地质剖面中所处的部位及受隔水层限制的情况下。

|二、地下水分类1.按埋藏条件可分: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层间水)包气带、饱水带、含水层与隔水层|一.基本概念1.包气带:地下水面以上,分为土壤水带、中间带和毛细水带;2.饱水带:地下水面以下;3.含水层:起着阻隔水透过作用的细小的岩层,称为隔水层;孔隙细小的岩层(如致密黏土、页岩)含的几乎是结合水,结合水在寻常条件下是不能移动吃的,这类岩层。

4.隔水层:一起着阻隔水透过作用的细小的岩层,称为隔水层。

空隙细小的岩层(如致密黏土、页岩)含的几乎是结合水,结合水在寻常条件下是不能移动的,这类岩层实际上起着阻隔水透过的作用,所以是隔水层。

|二.含水层类型划分|三.上层滞水和潜水1.上层滞水:当包气带中存在局部隔水层时,在局部隔水层上积聚具有自由水面的自由水。

上层滞水、潜水和层间层1.隔水层;2.透水层;3.饱水部分;4.潜水面;5.层间水测试面;6.泉(上升泉);7.井水.实线表示井壁不进水;a.上层潜水;b.潜水;c.层间水2.潜水:饱水带中第一个具有自由表面的含水层中的水称为潜水。

潜水没有隔水顶板,或只有局部的隔水顶板。

3.潜水面:潜水的水面为自由水面,称为潜水面。

从潜水面到隔水底版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厚度(H);潜水面到隔水底板的距离为潜水含水层厚度(T)。

潜水流动方向:潜水通常在重力作用下由水头高的地方向水头低的地方径流;1.砂;2.含水砂;3.黏土;4.泉;h.潜水厚度;aa.潜水面;bb.隔水底板4.潜水的排泄方式径流排泄:径流到适当地形处,以泉、渗流等形式泄出地表或汇入地表水。

蒸发排泄:通过包气带入大气。

5.潜水面的变化潜水直接通过包气带与大气圈及地表水圈发生联系。

所以气象、水文因素的变动对它的影响比较明显。

丰水季节(年份):补给量>排泄量,则潜水面上升,含水厚度上升,埋藏深度变浅;干旱季节:排泄量>补给量,潜水面下降,含水层厚度变薄,埋藏深度加大。

因此,潜水的动态有明显的的季节性的变化。

6.潜水面的形状可以是水平、倾斜、抛物线或各种形状组合。

最常见的潜水面形状为倾斜的曲面。

受重力影响,潜水由潜水面高出向低处渗流形成“潜水流”(或称潜流),向地处的低凹地区(如河谷、冲沟)等排泄。

7.潜水面的表示方法剖面图:按一定比例,在有代表性的剖面线上绘制的水文地质剖面图,其中,应表示出潜水位、含水层、隔水层厚度、岩性及其变化等。

根据等水头线图求潜水流向及水力梯度1.砂;2.含水砂;3.黏土;4.泉;h.潜水厚度;aa.潜水面;bb.隔水底板平面图:即潜水势(头)和潜水等水势(头)线图潜水等水势(头)线图的用途:A.确定潜水流向B.确定水力坡度水力坡度是指指单位渗透途径(水平距离)上的水头损失。

或者说,水力坡度是沿渗透途径的水头降与渗透途径长度的比值:I=H/II--水力坡度,无因次量H--渗透途径上两点的水位差(或落差)I--渗透途径上两点的水平距离8.潜水流量和流速的测定自然界中潜水运动缓慢,一般作层流运动,其运动规律服从达西定律,即潜水的运动速度与水力坡度成正比。

V=IKV--渗流速度,cm/s或m/dI--水力坡度,无因次量K--渗透系数,cm/s或m/d渗透系数取决于岩性、流体性质(密度、粘度)、外界条件(温度、压力)|四、层间水(承压水)1.隔水层;2.含水层;3.地下水测试面;4.地下水流向;5.泉(上升泉);6.钻孔(虚线部分为进水部分)7.自喷孔;8.大气降水补给;H.与含水层顶面压力相当的高度;M.含水层1.层间水(承压水)特点:有稳定的隔水顶板和底板,没有自由水面,水体承受净水压力;与外界联系较差,水位、水量、水质等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较小,富水性好的承压含水是理想的供水水源;具有补给区、承压企业区和排泄区;地下水体充满整个含水层,否则是潜水。

2.最适宜形成承压水的两种地质构造向斜盆地单斜地层A.透水层和隔水层相间分布的承压斜地B.含水层发生变相或尖灭形成的承压斜地C.含水层被断层所阻形成承压斜地D.侵入体阻截承压斜地3.水头正水头:测压水位高于该点的地形高层;负水头:测压水位低于该点的地形高层。

A.补给区B.承压区C.排泄区a.潜水区b.自流水区|五、潜水和承压水(层间水)比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