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史(第三版)汉乐府民歌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

《世界文学发展史》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中国秦汉文学之六:汉代乐府民歌1.汉乐府民歌的采集乐府是古代音乐机构的名称,乐即音乐,府即官府。
乐府早在秦时已出现了,秦出土的编钟上刻有篆书" 乐府" 二字。
乐府见诸文字的最早记载是在汉初。
《汉书.礼乐志》说:" 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
" 乐府令是掌太乐(郊庙朝会的贵族乐歌)的乐宫。
到汉武帝时,扩大了乐府机构,于太乐官署之外,另立掌管俗乐、采集民歌入乐的乐府官署。
" 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
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
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
"汉代乐府的职能,一是组织文人写词配曲,演习排练歌舞,供皇帝以及有关部门的需要。
当时主要是把文人所作的歌功颂德的诗赋配上乐谱。
二是组织人到各地采集民歌。
这些民歌主要反映了各地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这是它不同于后代的一个最大特点。
正如《汉书.艺文志》所说:"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云。
" 这里说采诗的目的是为了考察民情,当然,也是为了宫廷娱乐。
这在客观上起了保存民歌的作用,使民歌得以记录保存、流传后世。
汉代采集的民歌,《艺文志》所著录的共138 篇,这是西汉的民歌,东汉的尚不在内。
采集的范围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比周代采诗要广泛得多。
宋人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是保存乐府诗最完备的一部总集,共100卷,辑录汉魏至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及先秦至唐末歌谣,分乐府诗为12类。
汉乐府民歌主要收录在" 鼓吹曲辞" 、" 相和歌辞" 和" 杂曲歌辞" 中。
2.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现存的汉代乐府民歌40余篇。
这些民歌"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 ,多方面地反映了汉代人民的生活、思想、情绪和愿望,极为深刻地揭示了汉代社会生活的种种矛盾,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高度的思想性。
汉乐府民歌

汉乐府民歌《汉乐府民歌》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作品,诞生于公元2世纪到公元3世纪,是到中国历史上最为宝贵的文学瑰宝。
作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汉乐府》的诗文也具有丰富的内容,包括政治、宗教、社会问题等。
《汉乐府民歌》由许多诗文组成,形式各异,既有五言、七言、绝句、巴歌等押韵形式,又有宋词、元曲等精彩的押韵形式。
诗文有讽刺政治和宗教的,也有评论社会问题的,全面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宗教、经济、文化、政治等多种变化。
从内容上来说,《汉乐府民歌》展示了社会责任意识的社会主义文学精神,它认为责任意识是文学的基础。
《汉乐府》的诗歌内容以古往今来的历史变迁为背景,强调文学要有社会责任意识,要有正义感,要显示节俭。
它进一步说明了民歌在社会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即把控社会的情绪和价值观,保持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汉乐府民歌》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受到书院的熏陶,也受到民间的影响。
民间传统的广泛传播,使汉乐府民歌受到了广泛的影响。
《汉乐府民歌》所表达的思想,尤其是其中的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意识,深深地影响了当时的中国及现代中国的社会生活。
古代文学作品《汉乐府民歌》,从多方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权力、宗教、经济、文化等方面,而且它进一步深化了中国文学艺术的技巧,在中国文学史上,《汉乐府民歌》正当其优越地位。
正是由于它,让后来的作家们得以一览大致,了解中国文学,以及中国文学史上深远的文化价值,从而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汉乐府民歌》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中国诗歌的重要缩影,它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传统的文学体裁,它带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它不仅展示了汉代文学的智慧,也展示了传统文学的精髓,《汉乐府民歌》已经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缺少的文学瑰宝。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

简述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内容汉乐府民歌,大家肯定都听说过吧。
这个名字一说出来,很多人第一反应就会想:“哦,应该是古代的歌,感觉都很高大上。
”其实呢,汉乐府民歌就像咱们今天听的流行歌一样,都是老百姓的心声,是那些普通百姓在生活中唱出来的歌。
这些歌不拘小节,充满了生活气息,既有欢歌,也有哀愁,简直就像是老百姓日常琐事的“歌词集”。
要说起来,它们的内容可是五花八门,涵盖了各种各样的情感和故事。
咱们不得不说说这些歌的最大特点,那就是——它们特别接地气。
啥叫接地气?就是贴近百姓的生活,啥样的事情都能成为它们的歌题。
比如说,农民哥们儿辛苦耕种,农妇姐们儿在家织布做饭,甚至是村里大妈去市场卖菜,这些都成了歌曲的素材。
听过《关山月》吧?那歌里头就讲了一位兄妹之间的离愁别绪,虽然故事很简单,但情感真挚,让人听了心里一阵阵酸涩。
再比如《采薇》,讲的就是一个小姑娘在采薇草,明明是个清新的生活场景,但通过歌声传达出来的那种淡淡忧伤,你就知道,这不单单是采草那么简单了,背后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对无奈命运的叹息。
说到这些歌曲,它们的语言啊,真的是特别通俗易懂。
很多歌词直接就是老百姓日常的口头禅,听了特别有代入感。
比方说《长歌行》里的“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这句诗歌表面上看是讲菜园里那葵菜,实际上是在说人生的短暂和珍惜时光。
这种用生活中的小细节引出大道理的方式,真是让人感叹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表达的丰富。
乐府民歌里有很多直白的情感,不像咱们现代有时候说话还要拐弯抹角,古人写的歌直接了当,毫不遮掩,甚至有时候还特别质朴。
有时你听了歌,觉得它们的情感好像在说:“嘿,你懂的!”当然了,汉乐府民歌也不是只有甜美和温暖。
里面也有不少忧伤和悲情的故事。
那些远离家乡的游子、遭遇困境的百姓,都会通过歌声表达自己的失望和无奈。
《陌上桑》里,讲的是一个女子的悲情故事,女主角本来生活安稳,后来被人强行带走,心中的痛苦和对命运的不甘都在歌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备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秦汉文学三)

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备考——中国古代文学史复习资料(秦汉文学三)【汉代诗歌】试叙汉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倾诉生活艰难困顿和漂泊流荡的诗,如《东门行》写一个贫民,因生活无着打算挺而险。
《妇病行》写丈夫丧妻,单独与两三个孩子艰难度日,他连给孩子买食物的钱,都要向亲友求乞。
二.反映人民厌倦战争的诗。
如《十五从军征》从一个老士卒的视角,揭露战争的惨无人道。
这个老兵,一生征战,年老终于可以回家了,但是已经家破人亡!这首诗,极生动鲜明地揭露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三.讥刺达官显贵。
如《鸡鸣》描写贵族富人的显贵和奢侈,颇具漫画意味。
四.抒写爱情、婚姻。
如《江南》是一首极为优美的小诗,以莲叶之“莲”谐音爱怜之“怜”,在纯洁、秀美的景色中,歌唱着同样纯洁美丽的爱情。
《上邪》是爱的誓言。
总之,汉代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抒写人民切身的情事,情深意真。
试叙汉乐府民歌的艺术特色。
一.叙事成分相对增多。
1.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如《东门行》写贫民男子与妻子的争论过程,《妇病行》写鳏夫向亲友求乞。
再如《陌上桑》写秦罗敷与太守的一段对话,就是理想化的情节。
2.汉乐府民歌写人物作为成功的,当属《陌上桑》。
它写秦罗敷的美貌,先是描写其梳妆打扮、接着写路人见到罗敷的反应从侧面烘托,写罗敷之美,始终没有直接、正面的描写,而罗敷之美呼之欲出。
二.汉乐府民歌抒情真挚浓郁,有直述胸臆的作品,如《东门行》;同时也善于以比兴、描写的手法抒情。
如《上邪》罗列五种不可能发生的自然现象。
三.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汉乐府以杂言和五言为主,是从杂言渐趋五言,对五言诗的最后定型,产生了重要作用。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质朴浅白,往往使用口语,虽浅平直白,但富于表现力。
试叙《古诗十九首》的艺术成就。
一.言有尽而意无穷,是《古诗十九首》最鲜明的特点。
如《行行重行行》,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
意思似乎就是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但是它的含义和情感却异常丰厚。
首先。
《中国古代文学史》--3诗歌第二节两汉乐府

艺术特色
• 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以精练的语言写出 人生最深的感受。 • 2、注重物我交融,善用比兴。 • 3、语言浅近自然,而又耐人寻味。
本节参考书目
• 肖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人民 文学出版社,1984 • 隋树森:《古诗十九首集释》,中华书局 1957 • 《叶嘉莹论诗丛稿》
第二节
两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
• 一、两汉乐府 • 二、古诗十九首
一、两汉乐府
• 1.两汉乐府:由朝廷乐府系统或相当于乐府 职能的音乐管理机关搜集、保存而流传下 来的汉代诗歌。 • 2 .《东门行》、《妇病行》与《孤儿行》 • 3 .《上邪》 • 4.《薤露》 • 小结:
东门行
• • • • • • • 出东门,不顾归; 来入门,怅欲悲; 盎中无斗米储,还视架上无悬衣。 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哺糜。 上用仓浪天故,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 “咄!行,吾去为迟!白发时下难久居。”
渐行渐远渐无书, 水阔鱼沉何处问 渐行渐远渐无书,,水阔鱼沉何处问 。欧阳修《木兰花》 诗歌采用了层层推进的手法 “结构天然,绝无痕迹”(胡应 麟《诗薮》);比兴手法,诗歌语言浅近自然,意蕴丰厚。
“古诗十九首”的思想内容 古诗十九首”
• 1、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今日良宴 、失志伤时、人生无常的感慨。如《 会》、《生年不满百》(”生年不满百,常怀千 生年不满百》 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 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 何能待来兹?“)、《驱车上东门行》(“人生 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 忽如寄,寿无金石固。……服食求神仙,多为药 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 • 2、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西北有 、世态的炎凉与人情的冷暖。如《 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 高楼》感叹知音难逢。《明月皎夜光》写朋友离 我而去。 • 3、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涉江采芙 、游子思妇们离别相思之苦。《 蓉》、《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 行行重行行》 青青河畔草》
中国文学史(第三版)先秦文学绪论、上古神话

土地私有制的产生 。(私田增加;田土之争)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 雅·北山》) 有渰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诗经·小 雅·大田》) 范宣子与和大夫争田,久而无成。(《国语·晋语八》) 郤锜夺夷阳五田,五亦嬖于厉公。郤犨与长鱼矫争田,执而梏 之,与其父母妻子同一辕。(《左传·成公十七年》 )
先秦文学绪论
先秦时代的历史特点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 春秋时期铁器与牛耕的使用,推动农业的进步。
驷驖孔阜,六辔在手。(《诗经·秦风·驷驖》 ) 驷驖,四马皆黑色如铁也。(朱熹《诗集传》卷六 《秦风·驷驖》注) 桓公问曰:“……齐国寡甲兵,为之若何?”……管 子对曰:“……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 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国语·齐语》) 冉耕,字伯牛。孔子以为有德行。(《史记·仲尼弟 子列传》) 司马耕,字子牛。(同上)
学的眼光和历史的维度,同时又须立足于文学本体,考 察并试图阐明文学史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一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发生发展的客观过程及其演进的规 律。 二是某一时代或时期文学观念、文学现象、代表作家、 风格流派、经典作品所赖以生成的社会历史文化条件。 三是某一文体产生、演进、变异的历史过程。 四是作家作品的创作史,包括作家的人生轨迹与心路历 程、创作动机,作品的成书过程、题材流变、版本变迁 等内容。 五是作品面世后经由历代读者的审美解读所形成的接受 史,包括历代读者对文本的审美反应、审美观念和价值 取向的发展变化及其原因。
鲍照:《拟行路难》( “对案不能食”) 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庾信:《拟咏怀》(“榆关断音信”) 南北朝民歌:《西洲曲》
历年考试题型(供参考) 一、指出诗文的篇名或作者,解释字词 二、名词解释 三、论述题 四、作品分析
汉乐府民歌课件

田田!
鱼戏莲叶 间。 鱼戏莲叶东, 鱼戏莲叶
西,
鱼戏 莲叶南, 鱼戏
今 人 刘 旦 宅 作
莲 叶 间 ,江 鱼南 戏可 莲采 叶莲 东, 莲 叶 何 田 田 ! 鱼 戏
“
——
…”
※ 《江南》 赏析(三种说法)
♥ “劳动愉悦说” (朱东润本) ♥ “爱情隐喻说” --“鱼戏莲”图
▲ 《陌上桑》(相和歌辞· 相和曲)
☆ 《陌上桑》母题: 产生于《诗经· 魏风· 十亩之间》的“桑间濮 上”。 ☆ 更富于浪漫性与诙谐性: ♠ “罗敷之美”--“海伦之美”(《伊利 亚特》) ♠ “丈夫之美”--“使君之丑” ☆ 以夫妻关系的伦理爱否定邂逅的浪漫爱,顺 应正统道德观,满足普通人的“好美”心理。
☺ 可看为《有所思》的续篇,为一女子的爱 情誓言,表现了对美好爱情的追求。
☺ 采用“博喻”修辞手法 ,罗列五种极其 反常的自然界现象,把主人公的决心表现 得淋漓尽致。 以二言开头,五言结尾,中间三、四、 五、六杂言,音节短促,语气连贯紧迫, 充分表现出主人公感情的热烈。
☺
▲ 《江 南》(相和歌辞· 相和曲)
“ 今 人 肖 玉 田 作 鸡 鸣 外 欲 曙 , 新 妇 起 严 妆 。 ”
上 堂 谢 阿 母 , 母 听 去 不 止 。
却 与 小 姑 别 , 泪 落 连 珠 子 。
“ 举 手 长 劳 劳 , 二 情 同 依 依 。 ”
▲ 《孔 雀 东 南 飞》 ◊ 关于“焦母”的解读
① 东方文化中的“母子一体”现象: ♂ 马斯洛的“爱与归属”理论 人总要通过各种方式去实现自己的价值、 人格,因此便不断受到来自社会的各种力量的 挫败。 在古代东方,女性爱情普遍受到压抑, 无法张扬,于是将爱的力量注入儿子身上,而 这种爱一般都伴随着对其自由意志、独立人格 的剥夺。
汉乐府民歌

人的尊严
帕斯卡《沉思录》谓: 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 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他; 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它死命了。 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 死命的东西更高贵得多; 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 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 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成就(续6)
四、对生命终极有限性的体认 这是汉乐府民歌在情感体验上的一个突出内容。 在汉乐府民歌中,许多作品表达了生命短促、人生 无常的意识,以及由此生成的悲哀与无奈的情绪。 这是一种极具深度、强度与心理冲击力的体验。 在这种体验中,在一种“临终的眼”的观照中,往 日的一切必然要失去其原有的虚浮的意义,价值的 颠覆与重建将成为时代的核心主题。
间接描写
现在,这位迷人的少女正款款走来——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 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 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 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 对美人之美,既可直接描写,也可间接描写。 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直接描写的艺术效果,往往不 及间接描写,因为后者可以更好地激发读者的艺术 想像力。 本诗只对罗敷的服饰方面作直接描画,而对其容貌 体态等身体特征,采取侧面烘托之法,通过观者的 反应,以夸张风趣的笔调,渲染其惊人之美。
第四章 汉乐府民歌
第一节 概述
一、“乐府”含义的演变 (秦汉)主管音乐的政府机关(功能:作乐,亦 即制作祭祀和庆典之礼乐;收集民间歌谣以供娱 乐和“观风俗”)→ 配乐演唱的民间歌诗→ 魏晋南朝文人用乐府旧题所作之“文人乐府 诗”→ 唐代仿照民间乐府诗某些特点而作之诗(即新乐 府)→ 宋元之后用作词曲的别称。 乐府体裁的重要特征:通俗性和音乐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战城南,死郭北,野死不葬乌可食。为我谓乌: “且为客豪!野死谅不葬!腐肉安能去子逃?
水声激激,蒲苇冥冥;枭骑战斗死,驽马徘徊鸣。
梁筑室,何以南?何以北!禾黍不获君何食?愿为 忠臣安可得?
思子良臣,良臣诚可思:朝行出攻,暮不夜归!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 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 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 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 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此外,还有少数讽刺政治黑暗、揭露权贵荒淫的作品。
《陌上桑》
故事梗概 秋胡戏妻 (见于《列女传》和《两京杂记》) 罗敷形象:貌美品端、机智活泼、亲切可爱 写作手法:
(1)侧面映衬和烘托手法 采桑的用具、服饰之美侧面映衬罗敷之美 描摹路旁观者的种种神态动作烘托罗敷之美 (2)夸张的手法与善于从侧面表达意图 罗敷夸夫 幽默风趣、喜剧色彩是《陌上桑》明显的风格特点
汉代乐府民歌
乐府
乐府:音乐机构→音乐性的诗体 太乐 – 雅乐,奉常管理
乐府 – 俗乐,少府所辖(《汉书·百官公卿表》) 汉初重太乐,乐府形同虚设 汉武帝重建乐府机构,人员增多 职能:制定乐谱、训
练乐工、填写歌辞、配乐演唱、采集民歌 统治者创建乐府、搜集民歌的目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娱乐;观风察俗 (保存民歌)
第三,汉乐府民歌的形式自由多样,它打破了《诗经》以来的四言格式, 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丰富多采的形式有助于复杂思想内容的 表达。
第四,语言朴实生动,口语化,富有生活气息。明人胡应麟评论说: “矢口成言,绝无文饰,故浑朴真至,独擅今古。”
汉代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歌发展史上出现的 第三个高峰,它的现实主义精神及其五言体的叙事形式,对后代诗歌创 作影响极大,
分类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最完备的乐府诗歌总集。
十二类分法
汉代乐府诗歌歌主要保存在:
郊庙歌辞(朝廷祭祀享用乐歌,文人作)
相和歌辞(当时的南方俗乐,多为楚声)
鼓吹曲辞(北方民族新声,军乐)
汉乐府民歌
杂曲歌辞(声调失传无所归者)
乐府民歌的思想内容
(一)反映劳动人民的穷困生活和他们所遭受的迫害, 体现对阶级剥削和压迫的反抗。 代表作品:《妇病 行》、《孤儿行》、《东门行》、《陌上桑》 等
思考题
1、乐府民歌按其所反映的社会内容来看, 大致可以分为哪几类?各类有哪些代表 作品?
2、《陌上桑》在思想和艺术上有何独到 之处?
3、试述《孔雀东南飞》一诗的思想意义, 分析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形象。
《东门行》 出东门,不顾归。来入门,怅欲悲。盎中无斗米
储。还视架上无悬衣。拔剑东门去,舍中儿母牵衣啼: “他家但愿富贵,贱妾与君共餔糜。上用仓浪天故, 下当用此黄口儿。”“今非!咄,行!吾去为迟!白 发时下难久居。”
(二)揭露战争和徭役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代表作品: 《战城南》、《十五从军征》、《古歌》、《悲歌》、 《饮马长城窟行》等
(三)反映男女爱情和对封建礼教、封建婚姻制度的抗 议。代表作品:《有所思》、《上邪》、《上山采蘼 芜》、《白头吟》等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 复阿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 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新人工织缣, 故人工织素。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缣来比素, 新人不如故。”
乐府民歌艺术特色及地位
首先,它们继承了《诗经》民歌“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现实主 义传统,大多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作品;直接表达 着人民的爱憎。
第二,从诗歌体裁上说,乐府民歌大部分是叙事诗。出现了人物对话和 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有比较完整和发展中的故事情节。如《陌上 桑》、《妇病行》、《东门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