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主产区的分布
华北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布局

华北地区粮食作物的生产与布局华北区是我国小麦、杂粮的集中产区。
小麦是本区最重要的粮食作物,随着水肥条件的不断改善,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在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中的比重迅速上升,已是本区种植面积最大、产量最多、发展最快的粮食作物。
1990年小麦种植面积占全国小麦种植总面积29.8%,占本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39.6%。
山东、河北两省种植最多,分别占全区小麦种植面积45%和27%,其次是山西和内蒙古。
本区小麦分布大致以长城为界,此界以南为冬小麦,以北为春小麦。
全区以冬小麦为主,春小麦约占小麦种植面积10%左右。
鲁西、鲁中和胶东半岛的潍坊、临沂、荷泽、烟台地区。
冀中南的保定、石家庄、邯郸地区,晋南的运城、临汾地区,水源比较丰富,土壤肥沃,热量充足,历来有种植小麦的传统和丰富的麦田管理经验,是冬小麦种植最为集中的高产区。
内蒙古和晋冀两省的北部山区则主要种植春小麦。
近年来,由于良种春小麦的引进,产量高而稳定,正在大力推广。
玉米、谷子、高粱、薯类是本区重要的杂粮作物。
玉米在本区粮食作物中仅次于小麦。
1990年玉米种植面积占全区粮食种植面积27%,除晋冀两省北部高寒地区种植较少外,其它地区分布普遍。
但表现出自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的趋势,这和玉米喜水怕旱、喜温怕冷的习性密切相关。
山东、河北两省种植最多,1990年分别占本区玉米种植面积38.5%和32.6%。
玉米是喜水肥、产量高的粮食作物,同时又适于配合轮作而提高复种,所以扩大玉米种植,对促进粮食增产具有重要意义。
谷子和高粱仅次于小麦和玉米,也是本区重要的粮食作物。
谷子耐旱、耐瘠,在较干旱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种植最为普遍。
高粱具有抗涝、抗旱、抗盐碱、耐瘠薄的特点,而抗涝能力超过所有旱作作物,是低洼易涝地区的“铁杆庄稼”。
在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易涝易旱、盐碱地较多的地方均有种植。
薯类有甘薯和马铃薯之分,甘薯性喜温暖,马铃薯适宜生长在凉爽地区。
本区甘薯分布普遍,长城以南地区栽培广泛,而以鲁中南和胶东地良,冀中南、晋中南最为集中。
粮食主产区划分依据

粮食主产区划分依据一、引言粮食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支撑。
为了更好地管理和统筹粮食生产,我国将全国划分为若干个粮食主产区。
本文将从气候因素、土壤条件、种植结构等方面,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进行详细的划分依据进行探讨。
二、气候因素气候是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
我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
根据气候特点,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黄淮海地区黄淮海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降水充沛。
这里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2. 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
这里适宜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作和油料作物生产区。
3.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丰富。
这里适宜种植稻谷、水果、茶叶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米和水果产区。
4.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地势较高,气候多样,适宜种植高山作物。
这里适宜种植玉米、豆类、薯类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高山农业区。
5.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
这里适宜种植油菜、小麦、葡萄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油料和小麦生产区。
三、土壤条件土壤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基础,也是粮食主产区划分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土壤特点,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2. 辽东半岛地区辽东半岛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3. 长江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油菜、小麦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稻作和油料作物生产区。
4. 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土壤肥沃,适宜种植水稻、大豆、玉米等作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之一。
四、种植结构种植结构也是划分粮食主产区的重要依据之一。
根据作物种植结构,可以将粮食主产区划分为以下几个部分:1. 小麦主产区小麦主产区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地区、黄土高原地区、东北地区等地,这些地方适宜种植小麦,产量较高。
甘肃种植时间和地区

甘肃种植时间和地区甘肃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省份,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性,甘肃省的农作物种植具有一定的特点。
下面将详细介绍甘肃省主要农作物的种植时间和地区。
1. 小麦种植时间和地区:甘肃省是全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之一。
小麦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10月中下旬到次年的4月上旬。
种植地区主要集中在省内的河西走廊、中部平原和东部山区。
其中河西走廊地区由于有充足的灌溉水源,气候适宜,土壤疏松肥沃,是小麦的主产区。
中部平原地区主要是以秦巴山脉的北麓为主,这一地区的气候条件略差于河西走廊,但也具备适合小麦生长的条件。
东部山区地势较高,气候寒冷,小麦生长受到一定的限制,主要以高山区为主。
2. 大豆种植时间和地区:大豆是甘肃省的传统农作物之一,主要种植在河西走廊地区。
大豆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下旬到5月上旬。
河西走廊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对大豆生长非常有利,因此大豆在这一地区有较大的种植面积。
大豆是重要的油料作物,也是作为粮食的主要补充品,在甘肃的农作物结构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3. 玉米种植时间和地区:玉米是甘肃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饲料作物。
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4月上旬到5月上旬。
甘肃省的玉米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中部平原地区。
这两个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合玉米的生长,因此是玉米的主产区。
玉米的种植面积较大,对于甘肃省的农业经济具有重要的贡献。
4. 高粱种植时间和地区:高粱是甘肃省的传统农作物之一,也是重要的粮食和饲料作物。
高粱的种植时间一般在每年的5月下旬到6月上旬。
甘肃的高粱种植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和东部山区。
河西走廊地区由于灌溉条件良好,土壤适宜,是高粱的主产区之一。
东部山区由于气候寒冷,高粱的种植面积相对较小,但是该地区适合高寒农作物的生长,因此也有一定的种植面积。
综上所述,甘肃省的农作物种植时间和地区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平原和东部山区。
不同作物的种植时间会有所差异,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条件来确定种植时间。
小麦、玉米、水稻三大农作物的世界性生产及其分布

摘要:世界粮食作物种类很多,其中小麦、玉米和水稻是三种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非洲、东亚和俄罗斯是世界上主要进口粮食地区。
美、加、法、澳和阿根廷占世界粮食出口总量的80%。
粮食生产与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都有密切的关系,世界各国都把粮食放在国民经济的重要地位,全世界现有可耕地13.4亿公顷,其中一半以上用于粮食作物种植。
世界粮食作物种类很多,其中小麦、玉米和水稻是三种最重要的粮食作物,1995年产量合计为15.85亿吨,占世界谷物产量的84%。
一.小麦小麦是世界上食用人数最多,产量最多,分布最广的粮食作物,被称为“世界性的粮食”,世界小麦生产主要集中于温带地区和亚热带地区,可划分为5个小麦地带:1、欧洲平原至西伯利亚南部2、地中海沿岸----土耳其,伊朗-----南亚平原3、中国东北,华北,长江中下平原4、北美洲中部平原5、南半球的不连续生产地带世界商品小麦主要产区是美、加、法、澳大利亚和阿根廷(记忆方法:世界商品粮出口国,阿法没(美国)家(加拿大)袄(澳大利亚)——所以卖粮),其中美国约占三分之一,欧盟15国约占三分之一,其次是加、澳、阿。
小麦的主要进口国是中、俄、北非、东欧,占世界进口量的29%。
二.水稻水稻是喜高温,需水、肥量大,目前世界稻谷产量集中于高温多雨,人口稠密的亚洲南部和东部,加之亚洲居民多喜欢以大米为主食,故常称水稻为“亚洲的粮食”,世界稻谷出口量每年有2000万吨左右,主要出口国:泰国、越南、美国、巴基斯坦、缅甸、中国、印度等。
三.玉米玉米原产于中美洲,是一种喜温作物,生长期较长,需水量比高梁、谷子、大豆等旱粮作物要高,又分布很广。
玉米产量80%集于北美洲、亚洲、欧洲,形成世界三大玉米地带:1、美国中部玉米带2、中国的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关中平原和四川盆地3、欧洲南部平原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中国玉米产量居第二、巴西第三位。
主要出口国是:美(74%)、阿根廷(7%)、中国、南非等国。
我国主要作物的种类及分布

纤
维
作
物
棉花
主要纤维作物
我国棉花生产集中分布在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我国各棉区中,新疆光热条件是最适宜种植棉花的,棉花品质最好
剑麻
剑麻纤维在海水中的耐腐特别强,因此适宜于制造舰艇和渔船的绳索、缆绳、绳网等
我国剑麻主要分布在生长于雷州半岛及广西部分地区。
玉米
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玉米是一种碳4植物,雌雄同柱。
中国的玉米集中分布在从东北经华北走向西南的斜长形地带内,其种植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85%。
豆类作物
大豆
大豆是喜温作物,夏季宜有高温,适于我国北方温带地区栽培。
中国大豆主产区有黑龙江、吉林、内蒙古、辽宁、安徽、河南省等。
薯
芋
类
作
物
马铃薯
马铃薯是中国五大主食之一,其营养价值高、适应力强、产量大,是全球第三大重要的粮食作物,仅次于小麦和玉米。
分布于江西、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地。云南省文山州为原产地和主产地。
天麻
天麻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是一味常用而较名贵的中药
天麻在中国普遍栽培,分布较广
经济作物 Nhomakorabea天然橡胶
天然橡胶树属热带雨林乔木,种植地域基本分布于南北纬15℃以内
我国天然橡胶产区有海南、云南、广东、广西以及福建等地,主要集中在有海南、云南两省。
纤维型亚麻
亚麻喜凉爽、湿润的气候。
中国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和吉林两省。
嗜
好
作
物
烟草
茄科一年生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钾
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如云南、海南、山东、广西等
茶
小麦

第1章小麦河南省是我国小麦主产区和商品粮基地之一,常年小麦种植面积约为490万hm2,占全国小麦总种植面积的20%以上;小麦总产量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25%以上,每年向市场提供的商品小麦占全国的25—30%,均居全国第一。
近几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占粮食作物面积的比例,已由过去的38%上升到55%;小麦总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比例也由过去的35%上升到60%。
因此,河南省小麦产量高低直接关系到全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河南省小麦生产不仅种植面积和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小麦的品种和品质结构也不断优化,实现了我国小麦发展史上的三个历史性突破,即食用小麦首次出口,郑州小麦首次列入路透社全球小麦报价单,优质强筋小麦首次在郑州商品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交易。
小麦的产量和品质特性是品种基因类型和环境生态条件综合作用的结果,河南省位于北纬31°21′—36°22′,东经110°21′—116°39′,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类型,小麦生育期内光、热、水的主要特征是:(1)光照资源丰富河南省小麦生育期间(10月至翌年6月上旬),太阳辐射总量约2400-3100MJ/m2,占年太阳总辐射量的57%-60%,东北、西南部多,西部、东南部少;光合有效辐射为1170-1520 MJ/m2。
全生育期日照时数,除淮河以南、南阳盆地及山区稍低于1300h外,其他地区多在1300-1600h之间,占年日照数的60%左右,光照充足。
(2)热量充足,温度适宜热量是农作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条件。
冬小麦全生育期需要≥0℃积温小于2000℃·d外,其他地区均在2000-2650℃·d之间,完全可以满足冬小麦生长发育的需求,但是由于气温年际变率大,秋冬降温幅度和早晚不同,春季气温一般上升较快,5月下旬高温多风,少数年份3-4月有晚霜冻,对小麦高产稳产有一定影响。
【中考真题】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地理试卷(附答案)

2024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地理试题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2024年5月3日,嫦娥六号探测器由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发射成功。
下图为文昌地理位置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关于文昌地理位置,叙述正确的是()A.位于西半球、北半球B.位于中纬度、北温带C.位于海南岛的东南部D.位于(19.6°N,110.9°E)2.嫦娥六号探测器成功发射主要得益于我国()A.农业的稳步发展B.地形类型多样C.科学技术的发展D.水热条件优越地形往往影响交通线的分布,随着桥梁和隧道工程技术的发展,很多呈“灯泡”形迁回的普通铁路线实现了“裁弯取直”(如图),发展了高速铁路。
下图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与铁路线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AB两点图上直线距离约为3厘米,则两点的实地直线距离约为()A.30米B.3千米C.0.3千米D.30000米4.关于图示区域叙述正确的是()A.C点的海拔为750米B.BC段比BD段坡度陡C.C点所在的地形部位为陡崖D.取直线路AB段为东西走向欧洲西部畜牧业发达,英国是著名的畜牧业大国。
图1为欧洲西部地形图,图2为欧洲西部气候类型分布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欧洲西部发展畜牧业的有利自然条件是()①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①中部地形以平原为主,草场广布①中部高,四周低,地势起伏大①温带海洋性气候广布,牧草多汁A.①①B.①①C.①①D.①①6.英国伦敦的很多乳畜农场分布在城市郊区,主要原因是()A.距离城市近,靠近消费市场B.临近多瑙河,便于灌溉C.位于地中海沿岸,便于出口D.气候湿热,利于牧草生长7.伦敦郊区的乳畜农场挤出的新鲜牛奶运往附近的乳品加工厂,最适合的交通运输方式是()A.铁路运输B.航空运输C.水路运输D.公路运输2024年1月,伊朗、沙特阿拉伯等5国成为金砖国家,成员国数量增加到10个,金砖国家均为发展中国家。
河南小麦基本情况

河南小麦基本情况河南省是中国小麦主产区之一,小麦是河南省重要的农作物之一,对河南省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将对河南省小麦的基本情况进行详细介绍。
一、小麦种植面积河南省是中国最大的小麦种植省份之一,小麦种植面积广泛分布于该省各地。
据统计,2024年,河南省小麦种植面积为485.3万公顷,同比增长2.1%。
其中,河南南部地区和中部平原是小麦主产区,种植面积较大,占全省总面积的60%以上。
二、小麦品种河南省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适应性强的小麦品种多样,主要有冬小麦、春小麦和夏小麦。
1.冬小麦冬小麦是河南省主要栽培的小麦品种之一,适合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
常见的冬小麦品种有郑麦161、郑麦8号、郑麦18号等,品质上乘、产量稳定,受到广大农民的青睐。
2.春小麦春小麦主要栽培在早春气温较高的地区,以河南北部山区和宜昌地区为主。
春小麦生长周期短,适应性强,对寒冷不敏感。
知名的春小麦品种有华麦25、华麦18、华麦11等,产量高、抗逆性好,在当地得到广泛种植。
3.夏小麦夏季气温较高的地区,如中南部地区,夏小麦成为主要品种。
夏小麦的主要特点是生长迅速,对高温、多雨的气候适应性强。
夏小麦品种以中麦2001、新秀麦为主,产量高、品质好。
三、小麦产量河南省小麦产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成为中国重要的小麦生产基地之一、随着科技进步和农业技术的推广,河南省小麦产量持续增长。
据统计,2024年,河南省小麦总产量达到278.5亿公斤,同比增长2.6%。
四、小麦种植技术河南省在小麦种植技术上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农民通过合理施肥、科学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此外,河南省还积极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如精细施肥、早稻田间高产技术、深耕细作等,进一步提高了小麦的种植效益。
五、小麦市场状况河南省小麦市场状况良好,小麦供应充足,价格相对稳定。
河南省小麦主要销往国内市场,满足全省及周边地区的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主产区的分布文件管理序列号:[K8UY-K9IO69-O6M243-OL889-F88688]中国小麦主产区的分布中国小麦栽培学》曾将全国小麦划分为北方冬麦区、南方冬麦区和春麦区3个主区和东北春麦、北部春麦、西北春麦、新疆冬春麦、青藏春冬麦、北部冬麦、黄淮冬麦、长江中下游冬麦、西南冬麦、华南冬麦10个亚区。
三个主区:1.春小麦区:长城以北、岷山、大雪山以西地区。
处在高寒或干冷地带,冬季严寒;无霜期短促,常在200天以下,栽培制度绝大部分是一年一熟。
2.北方冬小麦区:长城以南,六盘山以东,秦淮以北地区。
是全国最大的小麦集中产区和消费区,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2/3。
一般实行一年两熟或两年三熟,仅北部长城沿线两侧地带为冬、春麦混合的过渡地带。
冬小麦是越冬作物,种植冬麦与其他粮食作物矛盾较少,因此能减少冬闲地面积,扩大夏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
3.南方冬小麦区:在秦淮以南、折多山以东,播种面积和总产量约占全国30%左右。
由于本区人民多以稻米为主要口粮,因此,小麦的商品率较高,是我国商品小麦重要产区。
十个亚区:1.东北春麦区:包括黑、吉两省全部,辽宁省除南部沿海地区以外的大部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
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均接近全国的8%左右,约占全国春小麦面积和总产量的47%及50%,故为春小麦主要产区,其中以黑龙江省为主。
本区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土层深厚,土质肥沃。
全区属大陆性气候,气温偏低,热量不足,冬夏温差极大。
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短,多在90天左右。
病害以根腐病、锈病、赤霉病为主,丛矮病和全蚀病也有发生。
种植制度一年一熟,4月中旬播种,7月20日前后成熟。
全区除对各类病害及时防治外,东部排涝防湿;北部防除杂草;西部兴修水利,采用少深翻,多深松,少耕、免耕等防风固沙和减少蒸发的耕作技术,均为小麦增产的主要措施。
据温度、降水量,又可将本区分为北部高寒、东部湿润和西部干旱3个副区。
2.北部春麦区:本区地处大兴安岭以西,长城以北,西至内蒙古自治区的伊克昭盟和巴彦淖尔盟,北邻蒙古人民共和国。
全区以内蒙古自治区为主,并包括河北、陕西两省长城以北地区及山西省北部。
全区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3%和1%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面积的20%。
小麦平均单位面积产量在全国各麦区中为最低,且发展很不平衡;西部河套灌区的伊克昭盟、巴彦淖尔盟等地的产量水平较高,向河北省的张家口、山西省的雁北及陕西省的榆林等地区均为低产区。
全区海拔1000~1400米,土壤以栗钙土为主。
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显着,寒冷少雨,土壤贫瘠,自然条件差。
最冷月平均气温-17~11℃,绝对最低气温-38~27℃。
全年降水量309~496毫米,多数地区为300毫米左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只有94~168毫米。
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个别地区有两年三熟。
本区小麦品种属春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90~120天。
播种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成熟在7月上旬前后,最晚可至8月底。
全区病害主要有叶锈病、秆锈病和黄矮病,丛矮病;虫害以麦秆蝇及粘虫为主。
早春干旱,后期高温逼熟及干热风为害以及河套灌区的土壤盐渍化,均属小麦生产中的主要问题。
在增产措施上应实行休闲轮作等种植制度,以培肥地力;灌区提倡沟、畦灌,作好渠系配套,改进灌溉制度,防止土壤盐渍化。
依据全区南、北降水量的不同,可分为北部干旱和南部半干旱两个副区。
3.西北春麦区:本区以甘肃省及宁夏回族自治区为主,还包括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及青海省东部部分地区。
麦田面积约占全国的4%,总产量达5%左右。
单产在全国范围内仅次于长江中下游冬麦区,而居各春麦区之首;地区间差异大,其中甘肃省河西走廊灌区及宁银引黄灌区的单产较高。
本区部分地区属干旱荒漠气候。
海拔1100~2240米,土壤主要为棕钙土及灰钙土,结构疏松,易风蚀沙化。
黄土高原地区沟深坡陡,水上流失严重,地力贫瘠。
最冷月平均气温-9.3~7.5℃,绝对最低气温-27~23℃。
光能资源丰富,热量条件较好,气温日较差大;晴天多,日照长,辐射强,有利于小麦进行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
但年降水量仅86~335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52~18l毫米,为中国降水量最少的地区之一,且蒸发量大。
小麦生长主要靠黄河河水及祁连山雪水灌溉。
后期常有干热风为害,小麦锈病、黑穗病以及吸浆虫均为本区小麦主要病虫害。
全区种植制度为一年一熟。
小麦品种属春性,生育期120~130天。
3月上旬播种,7月中旬至8月上旬前后成熟。
依据地形、降水等情况,全区可分为荒漠干旱、宁银灌区、陇西丘陵以及河西走廊4个副区。
4.新疆冬春麦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小麦种植面积约为全国的4.6%,总产量为全国的3.8%左右。
其中北疆以春麦为主,小麦面积约为全区的57%,单产也高于南疆;南疆则以冬小麦为主,面积为春小麦的3倍以上。
本区为大陆性气候,气候干燥,雨量稀少,但有丰富的冰山雪水资源,且地下水资源也比较丰富。
晴天多,日照长,辐射强。
其中北疆位于天山和阿尔泰山之间,温度低,最冷月平均气温-18~11℃,绝对最低气温为-44~33℃,但由于冬季常有积雪覆盖,故一般年份小麦可赖以安全越冬。
雪量少的年份,冬小麦越冬死苗情况较严重。
全年降水量163~244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麦为107~190毫米,春麦为83~106毫米。
南疆气温较北疆高,最冷月平均气温-12.2~5.9℃,绝对最低气温为-28.0~24.3℃;全年降水量仅为13~61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麦为8~48毫米,春小麦为7~39毫米,但均有冰山雪水可资灌溉。
北疆土壤以棕钙土及灰棕土为主,南疆则主要为棕色荒漠土。
种植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南疆兼有一年两熟。
冬小麦品种属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
预防低温冻害、干旱、土壤盐渍化以及生育后期干热风为害等均属本区小麦生产的重要问题。
冬小麦播期为9月中旬左右,翌年7月底或8月初成熟。
北疆春小麦于4月上旬前后播种,8月上旬左右成熟;南疆则2月下旬至3月初播种,7月中旬成熟。
依照天山走向,全区可分为南疆与北疆两个副区。
5.青藏春冬麦区:包括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大部,甘肃省西南部,四川省西部和云南省西北部。
全区以林牧为主,小麦种植面积及总产量均约为全国的0.5%,其中以春小麦为主,约占全区小麦总面积的65.3%。
70年代中期起,在藏南的雅鲁藏布江河谷地带冬小麦发展迅速,西藏常年冬麦面积约占麦田总面积的40~80%。
雅鲁藏布江中游河谷地带以及吕都等地区,地势低平,土壤肥沃,灌溉发达,是本区主要小麦产区。
农区一般海拔3300~3800米,气候温凉,夏无酷暑,冬无严寒,最冷月:平均气温-4.8~0.1℃,绝对最低气温为-25.1~13.4℃。
冬季气温较低而稳定,持续时间长,冬小麦返青至拔节及抽穗至成熟均历两月之久;且日照时间长,气温日较差大,光合作用强度大,净光合效率高,产量也较高。
冬小麦播期为9月下旬,春小麦3月下旬至4月上旬,均于8月下旬至9月中旬成熟。
全生育期冬麦长达330天左右,有的直至周年方能成熟;春小麦140~170天。
全区年降水量42~770毫米,平均约450毫米。
其中藏南地区全年降水量280~764毫米,通常500毫米左右。
小麦生育期降水量冬小麦为250~590毫米,春小麦为224~510毫米。
种植制度一年一熟。
青藏高原土壤多高山土壤,土层薄,有效养分少。
雅鲁藏布江流域两岸的主要农业区,土壤多为石灰性冲积土,柴达木盆地则以灰棕色荒漠土为主。
冬小麦品种为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
兴修水利,平整土地,精种细管,改进灌溉条件以防止土壤盐渍化等为本区关键性增产措施。
全区可分为青海环湖盆地、川藏高原及青南藏北3个副区。
6.北部冬麦区:包括河北省长城以南,山西省中部和东南部,陕西省长城以南的北部地区,辽宁省辽东半岛以及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甘肃省陇东地区和北京、天津两市。
全区麦田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全国的9%及6%左右,约为本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31%。
小麦平均单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本区地处冬麦北界,除河北省境内大部为平原及辽宁省沿海为丘陵区外,海拔750~1260米。
土壤有褐土、黄绵土及盐渍土等。
其中以褐土为主,腐殖质含量低,但质地适中,通透性和耕性良好,有深厚熟化层,保墒、耐旱。
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明显,最冷月平均气温-7.7~4.6℃,绝对最低气温-24~20.9℃,正常年份冬麦基本可以安全越冬,但年际间变率大。
低温年份冻害时有发生,冬、春麦区交接边缘地带冬小麦冻害尤重。
年降水量440~660毫米,多集中在夏、秋季,7月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44%左右。
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43~215毫米。
旱害较重,春旱尤甚。
种植制度以两年三熟为主,其中旱地多为一年一熟,一年两熟制在灌溉地区有所发展。
品种类型为冬性或强冬性,对光照反应敏感,生育期260天左右。
病害有条锈病、叶锈病、白粉病,黄矮病等;虫害以地下害虫及红蜘蛛、麦蚜等为主。
旱地9月上中旬播种,灌溉地9月20日左右;成熟期通常在6月中下旬,少数晚至7月上旬。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土保持,兴修水利,增施肥料,选用抗寒、耐旱品种,是本区小麦增产的关键措施。
全区可分为燕(山)太(行)山麓平原、晋冀山地盆地和黄土高原沟壑3个副区。
7.黄淮冬麦区:包括山东省全部,河南省大部(信阳地区除外),河北省中南部,江苏及安徽两省淮北地区,陕西省关中平原地区,山西省西南部以及甘肃省天水地区。
全区小麦面积及总产量分别占全国麦田面积和总产量的45%及48%左右,约为全区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44%,是中国小麦主要产区。
全区地势低平,除陇东、关中和山西西南部以及部分丘陵区海拔略高外,主要麦区均不及100米。
土壤类型以石灰性冲积土为主,部分为黄壤与棕壤,质地良好,具有较高生产力。
全区气候温和,雨量比较适宜。
最冷月平均气温-3.4~0.2℃,绝对最低气温-22.6~14.60℃,小麦越冬条件良好,冬季麦苗通常可保持绿色。
年降水量580~860毫米,小麦生育期降水量152~287毫米,多雨年份基本可满足小麦生育需要,但偏北地区常因雨量分布不均或年际间变异而发生旱害。
全区水资源比较丰富,可以发展灌溉。
种植制度灌溉地区以一年两熟为主,旱地及丘陵地区则多行两年三熟,陕西关中、豫西和晋南旱地部分麦田有一年一熟的。
品种类型多为冬性或弱冬性,对光照反应中等至敏感,生育期230天左右。
本区南部以春性品种作晚茬麦种植。
一般病虫害与北部冬麦区大致相同,但全蚀病及土传花叶病在山东省胶东地区为害比较严重。
小麦生育后期的干热风为害普遍而严重。
播种适期一般为10月上旬,但部分地区常由于各种原因不能适期播种,致使晚茬麦面积大,产量低,从而影响全区小麦生产。
故合理安排茬口和播种期,是小麦生产中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