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优势区域布局
兰州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及区域布局分析

兰州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及区域布局分析马丽荣;王保福;刘润萍;梁伟;陈珩【摘要】Based on index method of comprehensive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comparative advantages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their major distribution were analyzed in Lanzhou city,Gansu province. The direction and suggestions of rational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were also put forward as follows: strengthening structural adjustment;reinforc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and fundamental guarantees;developing accumulative effect of industries and forming industrial cluster advantages.%运用农产品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对兰州市农产品比较优势及其生产分布进行了分析.综合优势指数比较结果表明,兰州市小麦、玉米、油料生产的优势区为水澄县、皋本县、榆中县;蔬菜生产的优势区为七里河区、西周区、红占区、皋兰县、榆中县;水果生产的优势区为西固、安宁、红古区和皋兰县.同时提出了兰州市农产品区域布局的方向和推进兰州市农产品合理布局的建议: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强化科技支撑和基础保障;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形成产业集群优势.【期刊名称】《河南农业科学》【年(卷),期】2011(040)007【总页数】4页(P9-12)【关键词】农产品;比较优势;区域布局;兰州市【作者】马丽荣;王保福;刘润萍;梁伟;陈珩【作者单位】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7近年来,兰州市紧紧围绕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以农村全面小康建设为目标,以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为核心,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新农村建设进程,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农业综合竞争力,这就要求农业应向着统筹城乡和区域、资源高效持续利用的方向发展,农业布局应向着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资源和产业布局变化。
我国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及品种

我国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及品种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小麦生产国之一,拥有广阔的黄土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和东北平原,这些地区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非常适合小麦的生长。
在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种植着一些优质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产量、品质、抗病性等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之一,这里的土壤富含养分,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在这个区域,我国培育出了许多优质的小麦品种,如“陇农一号”、“晋农18”等。
这些品种在产量上表现出色,同时具备抗旱性强、抗病性好的特点,适应了黄土高原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是我国另一个重要的小麦产区,这里的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合小麦的生长。
在这个区域,我国培育出了一些优质的小麦品种,如“华农377”、“苏麦8号”等。
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质量好,具有耐病、耐倒伏的特点,受到了农民的广泛种植。
东北平原地区也是我国重要的小麦产区之一,这里的气候条件适宜,土壤肥沃,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在这个区域,我国培育出了一些优质的小麦品种,如“黑龙江农垦15”、“吉农115”等。
这些品种不仅产量高,而且在面筋质量、面团发酵性等方面表现出色,是面粉加工的理想原料。
总的来说,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及品种丰富多样,不仅在产量上具有突出优势,而且在品质、抗病性等方面也表现出色。
这些优质品种的培育,为我国的小麦生产提供了强大的支撑,为农民增加了丰厚的收益。
同时,这些优质品种的推广和应用,也为我国的面粉加工业提供了优质原料,促进了粮食产业的发展。
然而,虽然我国在小麦品种培育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比如,小麦的种植技术需要进一步提高,有效防控小麦病虫害的能力需要增强,小麦的品质和加工价值还有待提高等。
因此,我们需要继续加大对小麦品种的研发和推广力度,加强小麦种植技术的培训和推广,提高小麦的品质和加工价值,进一步提高我国小麦产业的竞争力。
我国的优质专用小麦优势区及品种丰富多样,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阜阳种植小麦的优势条件

阜阳种植小麦的优势条件阜阳市是安徽省的一个地级市,位于中部地区,境内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气候适宜小麦生长,是中国优秀的小麦种植地之一。
以下是阜阳种植小麦的优势条件:一、气候条件优越阜阳市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为14.5左右,降雨量分布均匀,适宜小麦的生长发育,平均日照时数较长,有利于小麦植株生长。
同时,阜阳市的冬季气温较低,有利于小麦的萌芽和生长,降雨集中在春季和秋季,也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收获。
这些气候条件对于小麦的生产和发展来说都非常有利。
二、土地肥沃,适宜小麦生长阜阳市境内土地肥沃,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富含养分和微生物,土壤pH值适宜小麦生长,有利于小麦植株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阜阳市境内的土层中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发育,为其提供充足的营养物质。
三、地理位置优越阜阳市位于华北平原东南缘的淮河中下游平原带,交通十分便利,有沪宁铁路、京沪高速公路、河津水路等多条交通干线贯穿全境,便于小麦的出入境。
同时,阜阳市还与河南、山东、苏北等地区接壤,交通联系便利,便于小麦的销售和运输。
四、水资源丰富阜阳市境内拥有丰富的河流及其支流,自然水资源丰富,利于小麦的生长。
此外,阜阳市还拥有大面积的灌溉用地,能够充分利用水资源,为小麦提供充足的水分。
五、政策支持力度大阜阳市在小麦种植方面给予了很大的政策支持,加大了对小麦种植的补贴力度,促进小麦产业的发展。
同时,阜阳市还鼓励农民参加集体种植、大面积种植、合作社种植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
综上所述,阜阳市具备一定的气候、土地、地理和政策优势,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有助于阜阳市小麦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中国的小麦总产量和质量。
中国农业规划七区二十三带

2.七区
(7)甘肃新疆主产区。建设以优质强筋、 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 棉花产业带。
3.二十三带
在重点建设好农产品主产区的同时,积极 支持其他农业地区和其他优势特色农产品的 发展,根据农产品的不同品种,国家给予必 要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3.二十三带
主要包括:西南和东北的小麦产业带,西 南和东南的玉米产业带,南方的高蛋白及菜 用大豆产业带,北方的油菜产业带,东北、 华北、西北、西南和南方的马铃薯产业带, 广西、云南、广东、海南的甘蔗产业带,海 南、云南和广东的天然橡胶产业带,海南的 热带农产品产业带,沿海的生猪产业带,西 北的肉牛、肉羊产业带,京津沪郊区和西北 的奶牛产业带,黄渤海的水产品产业带等。
2.七区
(2)黄淮海平原主产区。建设以优质强筋、 中强筋和中筋小麦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 带,优质棉花产业带,以籽粒与青贮兼用和 专用玉米为主的专用玉米产业带,以高蛋白 大豆为主的大豆产业带,以肉牛、肉羊、奶 牛、生猪、家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
2.七区
(3)长江流域主产区。建设以双季稻为主 的优质水稻产业带,以优质弱筋和中筋小麦 为主的优质专用小麦产业带,优质棉花产业 带,“双低”优质油菜产业带,以生猪、家 禽为主的畜产品产业带,以淡水鱼类、河蟹 为主的水产品产业带。
七区二十三带
1.简介
七区二十三带是指中国“十二五”期间的优势农 业布局,包括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分布。包 括七大农业主产区和明小麦、玉米、棉花等总计二 十三个农产品名称。
构建以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长江流域、汾渭平 原、河套灌区、华南和甘肃新疆等农产品主产区为 主体,以基本农田为基础,以其他农业地区为重要 组成的农业战略格局。
七区二十三带是指中国“十二五”期间的优势农业布局,包括水稻、小麦、玉米 构建“七区二十三带”为主体的农业战略格局。 等作物的分布。
小麦合适种植区域优势,从地形,气候,河流方面描述300字

小麦合适种植区域优势,从地形,气候,河流方面描述300字春小麦区。
春小麦喜冷凉气候,比较耐寒,适应性强,分布广,日平均气温0℃左右;即“顶凌”可播种,4-5℃时种了即可发芽出苗,苗期可耐-6℃左右低温。
因早、中、晚熟品种不同,全生长期需要≥0℃,积温在1600-2100℃之间,生长期为85天-105天。
而北部、西北部干冷以及西南高寒的民族地区均可满足春小麦的生长条件。
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宁夏、甘肃临夏、甘南自治州、河西走廊、新疆、青海、西藏从海拔2500米以上河谷坡地到4500米左右的湖宾平原,从湿润、半湿润地区到半干旱、干旱地区均有种植。
近十几年业,民族地区的春小麦种植获得了重大的发展,培育了一批抗逆性强,适应面广,丰产性高的春小麦良种,并已在各地得到推广。
如内蒙古地处阴山丘陵的察右中旗、卓资县、固阳县等地春小麦曾突破千斤关,青海柴达木盆地诺木洪农场创造了亩产1585斤世界最高纪录。
随着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近年来春小麦有由北向南扩展的趋势。
冬小麦区。
在民族地区主要有广西、贵州、云南、西藏等区(省)。
这些区(省)大多以水稻为主,冬小麦作为冬种作物在旱地种植,种植面积虽少,但它的种植可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总产量。
由于这些地区的群众以稻谷为主粮,小麦商品率较高。
冬小麦在种植地域上已跨上新高度,在海拔4100米的青藏高原上试种成功,在高原3000-3800米地带,可获得高产,也不易发生锈病。
1959年培育了“肥麦”良种,1972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很快就成为西藏第二大栽培作物,超过了春小麦,仅次于青稞。
“肥麦”适应强、耐水肥,具有分蘖力强、有效分蘖率高、抗逆性好、茎杆粗壮坚韧和抗倒伏的特点。
1979年在拉萨彭波农场的11.6亩试验地曾生产出亩产1339斤的高纪录。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

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之甘肃省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个重要农业大省,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农产品资源。
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中,需要充分考虑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农产品品种的种植和产业的发展,以提高农业效益和经济效益。
首先,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壤和气候条件,合理确定不同农产品的种植区域。
甘肃省幅员辽阔,气候多样,山地、丘陵、河谷等不同地形地貌特征明显,土壤类型复杂多样。
例如,适宜果树种植的地区可以选择在兰州市、定西市、庆阳市等地;适合小麦种植的地区可以选择在天水市、武威市等地;适合葡萄种植的地区可以选择在张掖市、甘南藏族自治州等地。
其次,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要充分考虑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情况,合理规划农产品的种植结构。
甘肃省地处内陆干旱地区,水资源短缺是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
因此,在选择农产品品种时,要优先考虑耐旱、耐寒、耐瘠薄的适种品种,并合理配置水资源,注重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
再次,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要结合市场需求和优势资源,确定农产品的特色品种和生产规模。
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处于中国西部内陆腹地,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交流频繁,市场需求潜力巨大。
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选择优质、绿色、有机的农产品品种进行种植和生产。
例如,可以选择种植瓜果、葡萄、苹果等水果品种,发展奶牛、羊、猪等畜牧业,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最后,在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中,要注重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渠道的建设。
优化农产品产业链的布局,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
可以发展冷链物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园区和冷藏设施,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
同时,对接国内外市场,开展产品展销会和推介会,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
综上所述,甘肃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分品种规划需要综合考虑土地、水资源、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等因素,合理规划农产品的种植结构和产业的发展,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增收致富。
冬小麦生长地理知识

冬小麦生长地理知识
冬小麦是一种二年生草木植物,属于禾本科小麦属。
其生长过程包括播种、出苗、分蘖、越冬、返青、拔节、抽穗、开花、灌浆和成熟等多个阶段。
在中国,冬小麦的种植区域广泛,主要分布在华北、华东、华中、西北和西南等地区。
其中,华北地区是中国冬小麦的主要产区,包括河南、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份。
华东地区包括江苏、安徽、浙江等省份,也是冬小麦的重要产区之一。
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也有部分地区种植冬小麦,但种植面积相对较小。
在种植冬小麦的地区,气候条件对小麦的生长和产量有很大的影响。
一般来说,冬季气温不能太低,否则会影响小麦的越冬和生长。
同时,春季气温要适宜,以利于小麦的返青和拔节。
在小麦的成熟阶段,光照和雨水也要充足,以利于小麦的灌浆和成熟。
总之,冬小麦的生长地理知识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和种植技术等。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也不同,因此种植冬小麦需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品种和种植方式,以提高产量和质量。
奇台种植小麦优势

奇台种植小麦优势奇台是中国西北地区的一座县城,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北部。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奇台地区种植小麦具有独特的优势。
首先,奇台地区拥有丰富的光照资源。
由于地处新疆盆地腹地,大部分地区都是平原和丘陵,没有高山的阻挡,阳光充足。
充足的光照能够促进小麦的光合作用,提高光合产物的质量和数量,从而增加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其次,奇台地区拥有适宜的气候条件。
奇台地处新疆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区域,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风。
这种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小麦的生长,尤其是冬小麦。
冬小麦在低温中经历一个休眠阶段,适应了寒冷的环境后,能够迅速复苏并生长,生长周期较短,有利于提高产量。
再次,奇台地区具备良好的土壤环境。
奇台地区以沙壤土为主,其通透性好,适合小麦发根和吸收养分。
同时,奇台地区土壤中富含有机质和矿物质,为小麦提供了充足的养分源。
这种有机质和矿物质的丰富度有利于小麦的生长和发育,提高了小麦的品质和口感。
另外,奇台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虽然奇台地区属于新疆干旱地区,但是由于新疆拥有丰富的天然水资源,通过引水灌溉的方式可以保证奇台地区的小麦种植水源充足。
灌溉水利用率高,可以保证小麦正常的生长和发育,从而提高产量和质量。
此外,奇台地区政府对小麦种植业的支持力度大。
奇台地区是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重要的农业区域,政府在发展农业方面给予了很多的支持,包括提供农业补贴、技术指导、农机具支持等。
政府的支持为农民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促进了小麦种植业的发展,提高了农民收入。
综上所述,奇台地区种植小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气候条件,优质的土壤和丰富的水资源,以及政府的支持,使得奇台地区的小麦产量不断增加,品质得到提升,为当地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同时,这也为奇台地区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奇台地区的小麦种植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是世界上小麦总产最高、消费量最大的国家。
小麦种植面积占我国粮食作物总面积的2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20%以上,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和重要的商品粮、战略储备粮品种,在粮食生产、流通和消费中具有重要地位。
随着我国人口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小麦需求不断增加,建立小麦优势区,发展优质专用小麦,对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为促进小麦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2003年,农业部实施了《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对于利用区域资源优势,促进专用小麦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在政策扶持、行政推动、科技支撑和产业引导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小麦优势区域逐步形成,生产能力稳步提升,小麦品质明显改善,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显著增强。
(一)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在国家一系列重大强农惠农政策支持下,依靠科技进步和行政推动,我国小麦生产实现恢复性发展,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一是面积恢复增加。
1998-2004年,我国小麦种植面积连续7年下滑,由1997年的4.5亿亩下降到3.2亿亩,面积减少了1.3亿亩,减幅28.1%。
2005-2007年,小麦种植面积有所恢复,由2004年的3.2亿亩恢复到2007年的3.6亿亩,增加0.3亿亩,增幅达9.7%。
二是单产连创新高。
2004-2007年我国小麦亩产分别达到283.5公斤、285.0公斤、303.3公斤和307.2公斤,连续4年超过1997年273.5公斤的历史最高纪录,走出了多年徘徊的局面,连年突破300公斤大关。
三是总产持续增长。
2007年我国小麦总产10929.8万吨,比2003年增加2281万吨,增幅26.4%,实现连续4年增产,恢复到20世纪90年代总产水平,在面积减少1亿亩的情况下,再次超过1亿吨。
(二)优势区域逐步形成。
在《专用小麦优势区域发展规划(2003-2007年)》的引导下,黄淮海、长江中下游和大兴安岭沿麓三大优质专用小麦产区逐步形成,且各具特色。
2007年三大优势区小麦种植面积2.85亿亩,占全国小麦面积的80%。
黄淮海麦区已成为我国最大的中强筋小麦生产基地,2007年冀鲁豫苏皖5省小麦面积占全国比重达到65.4%,产量占75.5%,与2003年相比分别提高3.0和4.7个百分点;长江中下游优质弱筋麦区加快形成。
2007年江苏省弱筋小麦种植面积达到611万亩,产量222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加443万亩和175万吨,成为全国优质弱筋小麦的主产区,按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的弱筋小麦从少到多,2007年达到386万亩,产量140万吨,分别比2003年增加246万亩和100万吨。
大兴安岭沿麓已成为我国优质硬红春小麦主产区,所产硬红春小麦品质优良,商品性能稳定,市场反映对进口硬麦替代性增强,目前商品率保持在80%以上。
(三)小麦品质明显改善。
2007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2.19亿亩,优质率达61.6%,比2002年提高31.2个百分点。
据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2005-2007年3年检测结果平均,我国小麦蛋白质含量达到13.93%,比1982-1984年3年检测结果平均值提高了3.9个百分点,容重达到792克/升,提高了2.3%,尤其是小麦湿面筋含量平均达到30.2%,提高了5.9个百分点,面团稳定时间达到6.5分钟,增加了4.2分钟,小麦籽粒的物化特性、面团流变学特性以及烘焙、蒸煮性状显著改善,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较好地满足了市场需求。
(四)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一是加工能力不断增强。
我国小麦加工业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方向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日处理能力超过1000吨的龙头企业。
据国家粮食行业及食品协会统计,目前我国规模以上面粉加工企业年生产面粉达到3480万吨,方便面年产量385万吨,挂面年产量250万吨,饼干年产量397万吨。
二是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壮大。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一批优质小麦协会、谷物协会、优质小麦订单专业合作社等专业合作中介服务组织,为农民和企业搭起了桥梁,有效促进了订单生产的发展。
2007年,全国专用小麦订单面积达10105万亩,订单率达28.4%。
三是产销衔接不断加强。
农业部连续7年举办优质专用小麦产销衔接会、中国(郑州)小麦交易会、中国小麦产业发展年会等活动,发布质量信息,搭建产需平台,促进产销衔接。
各地也通过各种形式,加大小麦产销衔接工作力度,生产、收购、储藏、加工、销售等各环节实现有序衔接。
近年来,我国小麦生产实现了持续稳定发展,但随着人口刚性增长和耕地面积减少,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保障供给的压力较大。
同时,我国小麦区域布局和品质结构尚不完善,产品质量有待提高,种麦效益仍然偏低。
实施新一轮小麦优势区域布局规划,对进一步提高小麦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意义重大。
二、发展前景分析(一)市场供需分析从国际看,小麦供应总体偏紧。
据FAO统计,2007年世界小麦总产6.07亿吨,比2004年减产2500万吨;消费量6.18亿吨,产需缺口1100万吨。
受前几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小麦主要出口国连续减产影响,世界小麦价格大幅上涨,在2007年短短一年里上涨了112%。
库存处于历史低位,2007/2008年度,全球小麦库存仅为1.45亿吨,比上年度下降1500万吨,减幅9.4%;全球小麦库消比降低到22.8%,较上年度减少3个百分点,为近30年来的最低点。
从国内看,小麦消费量缓慢增长。
2000-2005年,我国小麦连续6年产不足需,年均产需缺口700万吨以上。
2007年我国小麦总产10929.8万吨,产需基本平衡。
随着人口增长,小麦需求量仍将缓慢增长。
据预计,2015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3.9亿。
按人均年消费小麦85公斤计算,2015年我国小麦总消费量将达到11815万吨。
如果国内小麦生产水平没有明显的提升,届时小麦产需缺口将超过880万吨,立足国内生产、确保小麦总量平衡的难度较大。
此外,我国优质专用小麦需求旺盛,特别是高品质小麦仍然需要进口。
(二)竞争力分析1.资源优势。
我国种植小麦约有5000年的历史,由于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皆有小麦种植,不仅种质资源丰富,已选育出亩产达700公斤以上的高产品种,而且实践证明具有生产优质强筋、中强筋、中筋、弱筋小麦的优势产区,可以生产出不同品质类型、适合不同用途的优质专用小麦,满足市场不同用户的需求。
2.区位优势。
我国处于亚洲小麦消费中心,生产、流通、消费具有明显的市场区位优势。
2006年,我国出口小麦产品151万吨,进口61万吨,出口大于进口90万吨,成为2004年以来首次小麦净出口年。
2007年出口小麦产品达到307万吨,比上年增加156万吨。
我国与东南亚各国消费习惯相近,加之运输距离较短,小麦出口至菲律宾、韩国、越南、朝鲜、印度尼西亚等周边国家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3.本土优势。
我国人口众多,目前小麦消费量10500万吨左右,约占世界消费量的17%,近几年我国小麦自给率达95%以上,已形成“本土生产、就近供应”的区域格局。
目前,世界小麦出口国主要为欧美等发达国家,与这些国家出口到我国的小麦相比,我国本土生产的同等质量小麦价格相对低廉,具有较强的国内市场竞争优势。
(三)发展潜力分析1.单产提高有潜力。
目前我国小麦生产继续挖掘面积的潜力有限,增加小麦产量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单产。
要重点抓好三类地区:一是北纬31°-35°地区,实现低产变中产和中产变高产。
包括黄淮海麦区南部、长江中下游麦区北部和西南麦区东北部,小麦面积约1.3亿亩,是我国小麦发展潜力最大的地区。
该区气候条件比较适宜小麦生长,降水充沛,地下水丰富,但是麦田不平整、沟渠设施条件差,栽培管理粗放,加之地处南北过渡地带,灾害频繁,易旱易涝。
通过加强以沟畦渠系配套、节水灌溉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推广优良品种和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到2015年亩产可提高30公斤。
二是北纬35°-38°地区,实现中产变高产和高产更高产。
包括黄淮海麦区中部和北部的中高产麦田,面积约7000万亩。
该区气候条件适宜小麦生长,土壤肥沃,灌溉条件较好,但是降水量少,水资源不足。
通过加强农田基本建设、修整田间水利设施,推广优良品种和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到2015年亩产可提高25公斤。
三是西北、华北缺水麦区,实现低产变中产。
包括西北麦区和黄淮海麦区中北部无水浇条件的旱地低产麦田,面积约7000万亩。
该区受水资源短缺制约。
通过推广节水品种和秸秆地膜覆盖、少(免)耕栽培技术,到2015年亩产可提高10公斤。
2.品质改善有潜力。
近十多年来,我国小麦品质育种发展较快,一批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已通过区试审定,并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
如山东省农科院选育的济南17,籽粒蛋白质含量15%-18%,湿面筋含量33.5%-39.7%,面包体积800-950立方厘米,综合指标达到美国和加拿大优质面包小麦品质指标。
据2006年农业部谷物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抽样检测分析,938份小麦样品容重变幅675-885克/升,籽粒粗蛋白含量9.12%-17.32%,湿面筋含量17.9%-39.6%,面团稳定时间0.6-46.6分钟,面团拉伸面积4-203平方厘米。
其中,某些样品的单项或多项品质指标表现突出,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并为优质小麦育种提供了特点鲜明的种质资源材料。
3.效益提升有潜力。
2007年,我国小麦机播和机收面积分别占总种植面积的78.3%和79.4%。
机械化作业不仅减轻了劳动强度,而且降低种子用量15%以上,减少收获损失3%-5%,还会加快播种收获进度,有利于充分利用农时、避免或减少烂场雨等灾害损失。
通过推广节水、省肥、高产、简化“四统一”栽培技术,小麦生育期浇水2次,亩施尿素21-26公斤,亩产可达500公斤以上,比常规栽培技术节省灌水50-100立方米,节省氮肥30%。
此外,据农业部2007年7月对全国12个省272个县冬小麦测土配方施肥应用效果调查显示,测土配方施肥有效促进了冬小麦生长发育,带动了重大技术推广,增强了抗倒伏、抗冻害、抗病虫能力,冬小麦平均每亩增产28公斤,增幅8%。
通过推广一系列小麦生产新技术,实现节本增效的空间很大。
(四)制约因素分析1.资源约束大。
1997-2007年,我国耕地净减少1.225亿亩,小麦种植面积减少9504万亩,随着经济发展和种植结构调整,稳定小麦面积难度很大。
我国现有小麦田中约有2/3为中低产田,受干旱、渍涝、盐碱等制约,产量低而不稳。
小麦是高耗水作物,主要种植在资源性缺水或季节性干旱地区,水资源缺乏和降水时空不均已成为继续提高单产的重要限制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