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PPT课件

合集下载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旅游文化学(全套课件)

文化应由: 物质的——制度的——心理的 三个层次的结构构成。
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者的出发点和归宿

文化是旅游客体——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
文化是旅游媒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支

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
章海荣:“旅游文化是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
、完善人格而要求拓展和转换生活空间的内在冲
动,其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的一种方式。它是
世界各区域民族文化创造基础上的后现代全球化 趋势中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
关于旅游文化的定义

旅游文化是属于文化这个大的范畴的;
它是大众的、民间的休闲消费文化;经济性
实质是文化交流与对话
奠基于人类追求人性自由的内在冲动
以文化交流为核心的体系构成

客源地的社会文化环境——旅游主体的文化身份——旅游 中介体——旅游目的地客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旅游主体 回归久居地
旅游文化学
教学内容
基 础 主 体
客 体
旅游文化基本理论及其发展历程 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目的地文化 旅游消费与介体文化 旅游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媒 体
发 展
教学方式
旅游文化发展历程(4个)

旅游文化的形成:先秦至秦汉时期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勃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旅游文化 旅游文化的鼎盛:隋唐五代宋时期的旅游文化(彭路、黄
区域旅游文化(6个)

齐鲁文化


燕赵文化(阳敏)
三秦文化(陈应波) 三晋文化(李琴) 楚文化(冉翠) 吴越文化( 杨丹) 巴蜀文化(陈柔) 其他区域文化如岭南文化、东北文化等()
城镇旅游文化(4个) 北京的城镇文化 香港的城镇文化(李玲、刘翠华) 成都、重庆的城镇文化(漆尧、唐 玉娇) 上海的城镇文化(许玉萍、张秋月 ) 澳门的城镇文化(杨劲、松杨伟)

《旅游文化学》课件

《旅游文化学》课件
将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元素进行结构化处理,探究其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
运用符号学的理论和方法,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元素进行解读和分析。
对旅游目的地的文化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包括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等方面。
文化资源价值评估
评估当地文化的传承状况和保护措施的有效性,提出改进建议。
文化传承与保护评估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
旅游业的发展有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和认识中国。
传播中华文化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经验可以为世界旅游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推动世界旅游发展
04
CHAPTER
旅游文化研究方法与技术
通过设计问卷,对旅游目的地的游客和当地居民进行调查,了解他们对当地文化的认知和态度。
问卷调查法
通过与旅游目的地的居民、导游、经营者等人员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当地文化的特点和变迁。
推动经济发展
起源
01
旅游文化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人们对旅游的认知逐渐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关注旅游与文化的关系。
发展
02
在20世纪70年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涉足旅游文化学的研究,学科体系逐渐形成。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多样性的重视,旅游文化学的研究更加丰富和深入。
根据旅游目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和游客流量等因素,合理规划文化设施的空间布局。
空间布局规划法
制定旅游目的地文化发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不同阶段的目标和任务。
时序规划法
综合考虑旅游目的地经济、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制定全面、协调的文化发展规划。
综合规划法
05
CHAPTER
旅游文化案例分析
埃及金字塔
1

旅游文化学课件中国山水文化

旅游文化学课件中国山水文化

(三)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
• 1、建筑
• 以“秀”或“幽”为特征的景区或景点,建筑物往往选择在深 谷密林、山麓浓荫之中,环山小盆地,山间谷地,或陡壁之下

• 以“雄”或“险”为特征的景区或景点,建筑物常常布置在山 脊、峰顶或悬崖之上,以便加强自然景观的雄伟险峻形象。
• 以“奇”为特征的景区或景点,建筑物的布置也是出其不意, 变化多端的。
(三)自然山水与人文景观
• 3、神话、传说与历史典故 • 附丽于山水风景的神话传说,大体可以有以下三种类
型: • 一是用神话赞美自然美,组织多景点之间的联系。 • 二是以神话传说联系历史人物和自然风景的美。 • 三是以传说把历史人物、自然美和人文景观美联系起
来。
2020/10/27
桂林山水
(四)山水审美与心理体验
2020/10/27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山水景观的构成要素
• 2、声音 • ........秋 声 赋(欧阳修).........
•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 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 ;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 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 但闻人马之行声。 予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 「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2020/10/27
2020/10/27
(四)山水审美与心理体验
• 山水之乐 • 根据郭熙的分析,山水之乐大概可以分为三种
:一是可行可望者,为耳目之娱,视听之乐; 二是可游可居者,为全身心地投入,心为之动 ,身与之适,会心娱神的精神愉悦;三是当体 验进入高峰时,“目不知毫素,心不知笔墨” 的生命愉悦,此时“万虑消沉,则佳意好景亦 看不出,幽情美趣亦想不成”,一切都凝固停 止,只有深层的生命在跃动,人已感觉不到快 乐,进入物我两忘的精神状态。

旅游文化学第四章旅游主体文化课件

旅游文化学第四章旅游主体文化课件

第四节 旅游主体的十大文化需求
1、求新
旅游主体会随着本身的兴趣爱好、旅游客体及市场环境 的变化产生新的需求;旅游商品的更新换代。
帝王巡游(秦始皇、汉武帝) 官吏宦游(张骞、郑和) 买卖商游(丝绸之路) 士人漫游(徐霞客、李白) 高僧云游(法显、玄奘)
宗教旅游 建筑旅游 民俗旅游 饮食旅游 各类主题游
人均国民可支配收入
社会条件
旅游目的地社会治安
形成条件
其他因素
可进入性
可自由支配收入
相关政策
个人条件
余暇时间
2024/7/25
旅游需求层次
4
旅游需求层次
理马 论斯
洛 需 求 层 次
自我实现 尊重需求 社交需求
安全需求
生理需求
2024/7/25


5
(三)旅游主体的类型
1、按照国境(国界)标准划分,可以分为国内旅游者、国际旅游者。 2、按照地理范围划分,可以分为洲际旅游者、环球旅游者(世界旅游者); 3、按照组织形式划分,可以分为团体旅游者、散客; 4、按照计价方式划分,可以分为包价旅游者、非包价旅游者; 5、按照消费水平划分,可以分为经济型旅游者、大众旅游者、豪华型旅游者; 6、按照活动内容标准划分,可以将旅游者分为商务旅游者、观光旅游者、文 化旅游者、度假旅游者、会议旅游者、宗教旅游者、民俗旅游者、体育旅游者、 专项旅游者等类型。
目录
第一编 概论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化 第三章 旅游文化
第二编 旅游文化
第四章 旅游主体文化 第五章 旅游客体文化 第六章 旅游介体文化 第七章 旅游审美文化 第八章 自然旅游资源文化 第九章 社会人文旅游资源文化
2024/7/25

旅游文化学-二章优秀课件

旅游文化学-二章优秀课件
旅游文化学第二章
旅游主体文化
辽宁财贸学院
1
2020/11/23
主要内容
1. 旅游主体文化概说 2. 旅游消费文化 3. 旅游审美文化 4. 旅游休闲文化
2
2020/11/23
第一节 旅游主体文化概说
一 旅游主体与旅游主体文化
二 旅游主体文化特征
三 旅游主体文化观念
3
2020/11/23
一、旅游主体与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审美关系
审美客体刺激审 美主体的生理、 心里机制,满足 主体的审美需要 而建立起来的。 在旅游活动中, 当审美客体的审 美属性与审美主 体的内心相适应, 便容易产生感知、 想象、情感和理 解的审美冲动。
2020/11/23
三、旅游审美体验
旅游审美,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所发生的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过程。旅游审 美过程,是美的认识过程、形象思维的过程、也是情绪情感的心理活动, 是感知、情感、联想和想象、理解等心理活动。
高,有闲阶级大
人们普遍产生旅游 量出现,旅游产品
愿望,空余时间增加,极大丰富,注重旅
旅游项目多样化, 游品质和精神享
旅游范围扩大化。 受,消费象征化
、符号化。
旅游消费文化:传统—现代—后现代变迁路径
21
2020/11/23
第三节 旅游审美文化
1. 美的本质与形态 2. 旅游审美要素 3. 旅游审美体验 4. 旅游审美感受的文化层次
旅游主体文化
旅游消费文化
是受旅游者文化所支配和影 响的,旅游者的旅游态度、 旅游动机、旅游决策模式以 及旅游具体消费行为包括习 惯、性格、爱好、家庭收入 、年龄、职业等对旅游文化 和旅游活动必然带来巨大影 响。
旅游审美
是指在旅游过程中所发生的美的创 造和美的欣赏过程。这是一种意识 活动过程,突出的是美感的愉悦, 表现的是感知、情感、联想和想象 、理解等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自由和谐 的过程中产生审美感受,是形成美 的体验和创造的源泉。

旅游文化学课件中国山水文化

旅游文化学课件中国山水文化
2020/7/30
二、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成
• (一)地理环境 • (二)宗教影响 • (三)传统思想影响 • (四)山水艺术 • (五)隐逸文化
2020/7/30
三、中国山水文化的形态
• 物质形态:记录着人类精神文化活动的名山大 川,保留的人类文化活动踪迹的自然景观,以 实象的可见的物质形态呈现于人们的眼前。
2020/7/30
(一)山水景观的审美形态
• 3、奇:是相对常见的普通地形而言,它往 往有出人意料,给人惊喜的效。
• 4、险:指山势的险峻,它是由于山的坡度 陡峭,山脊高而窄造成的。
• 5、幽:给人一种宁静平和的美感享受。包 括深和静两种,即幽深和幽静。
• 6、旷:是以宽阔的水面或平川为主体而构 成的风景,视域开阔,水面或平川坦荡, 极目天际,一望无涯,身临其境,让人心 旷神怡。
2020/7/30
2020/7/30
(二)山水景观的构成要素
• 1、色彩 • 红色: 象征热情、爱情、积极和活力
橙色: 象征高兴、爽朗、无忧和温暖 黄色: 象征光明、智慧、活泼和轻快 绿色: 象征清新、自然、健康和宁静 蓝色: 象征冷静、和谐、沉稳和刚毅 紫色: 象征典雅、神秘、优雅和浪漫 白色: 象征清净、纯洁、雅致和朴素 黑色: 象征肃穆、庄重、静谧和压抑 淡粉色: 象征娇媚、温馨、漂亮和柔和 玫瑰色: 象征优美、热情、浪漫和梦幻
2020/7/30
(二)山水景观的构成要素
• 3、动态与静态
• 一般来说,山水的动态主要是指流水、飞瀑和流云飘 烟,也包括各种动植物的生命运动所表现出来的景象 。

水,活物也,其形欲深静,欲柔滑,欲汪洋,欲
回环,欲肥腻,欲喷薄,欲激射,欲多泉,欲远流,

第四章 旅游人文文化《旅游文化》PPT课件

第四章 旅游人文文化《旅游文化》PPT课件

4.2 建筑文化
4.2.4 园林和风景建设
1)中国园林的悠久历史
中国最早的园林建筑是周文王时期的灵台、灵沼、灵囿,主要供狩猎、采樵用, 以自然山水为主。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在咸阳修建上林苑。汉武帝时期把上林 苑扩充到周围三百里,苑内豢养各种动物供天子射猎,种植各种异树以标奇丽, 同时又修建章宫,开太液池,池中筑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以拟仙境。
4.3 饮食文化
4.3.3 茶文化
中国是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源于中国。茶始产于蜀地,秦灭蜀之后开始向各地移植。 饮茶大约始于秦汉,西汉文学家王褒为其友写的《僮约》中谈及买茶和煮茶,这是有关茶成为 饮品的最早记载。三国时,饮茶风气已经盛行,华佗的《食论》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 肯定了茶提神的功效。南北朝佛教盛行,僧人坐禅时常饮茶以消除睡意,由此“转相效仿,遂 成风俗”。唐代,茶叶受到文人士大夫的青睐,也成为吟诗作赋的题材。唐人陆羽所写的《茶 经》是我国第一部以描写茶叶为主的专著,对茶的起源、历史、栽培、采摘、烹制等作了详细 的论述。唐以后,陆羽被奉为“茶神”或“茶圣”。唐代茶叶种植很广,以江淮地区产量最高, 浮梁、湖州是重要的茶叶集散地。白居易《琵琶行》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 去。”至宋代,茶叶的种植和制作技术更为成熟,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把当时的制茶工艺 细分为12条,可见当时茶叶制作已相当发达。此后茶逐渐成为百姓饮品中的一项,被列入“开 门七件事”,即“柴米油盐酱醋茶”。
2)道教建筑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宫观与佛寺 相似,也是以庭院为单元组成的各种形式的建 筑群。其平面布局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按中轴 线前后递进、左右均衡对称展开的传统建筑形 式,以全真派的祖庭——北京白云观为代表; 另一种就是按五行八卦方位确定主要建筑位置, 然后再围绕八卦方位放射展开的具有神秘色彩 的建筑形式,以江西省三清山三清宫为代表。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PPT(共22页)

旅游文化教学课件PPT(共22页)

(三) 文化的地域特征
❖ 其一,是指世界范围内由地域环境所形成的文化类型特征。
❖ 其二,指的是在同一国家、民族文化类型中,在同一主文 化条件下由于地域环境的差异而形成的地域文化差异。同 一国家、民族文化中的地域特征差异,形成了该民族文化 的多样性与丰富性。
❖ 文化的时代性是文化在纵向发展阶段即历时性特征。而文 化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征是文化在同一历史时期世界各民 族、各个地域文化形态的差异,即文化同时性特征。
二、现代旅游文化是现代旅游活动发展的结果
现代旅游活动出现了与过去旅游活动不同的变化,主要表 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旅游不再是少数人的行为,而成为人们普遍的基本生 活消费,展现了当代人丰富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方式 与内容。 (二)旅游业迅速发展,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大的产业之一, 产生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成果。 (三)旅游业的发展促进和加快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 间的交流,使旅游者自身的文化和旅游地的文化都受到影 响,发生了变化。 ❖ 现代的旅游活动方式、旅游活动对象与旅游活动成果,形 成了三者相统一的现代旅游文化形态。现代旅游文化是现 代旅游活动发展的结果。
❖ 在旅游活动中联系旅游主体与旅游客体,起到中介体作用 的文化。包括旅游管理、旅游企业、导游、旅游教育、旅 游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文化事物与现象。旅游企业文化是旅 游中介体文化中的核心部分。 4 旅游社会环境文化:
❖ 旅游活动中与旅游主体、客体和中介体密切相关的社会环 境文化。
(三)从现代旅游的商品交换特性的角度确立研究的内 容
二、文化的结构系统
(一) 文化结构的三个层面 1. 最外层是文化的物质层。 ❖ 文化的物质层是人们最易于认识的文化外在层面,是文化
最为活跃的因素。 2. 文化的中层是客观上的思想、制度层。 ❖ 思想制度层是文化结构中最具权威性的因素,它往往规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他:闻庭筠的《采茶录》,皎然的《茶诀》
咏茶诗文。白居易(60多首)
卢仝 以饮茶闻名,《七碗茶歌》:“一
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 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 碗肌骨清, 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唯觉两腋习 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 归。…..”
2、茶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隋唐)
自盛唐伊始,饮茶之风遍及全国 ▲饮茶习俗的形成 “南人好饮之,北人初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
寺有 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
许 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
风 俗。…….于是茶道大行,王公朝士无不饮者。…..
穷 曰竟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
◆ 宗教与茶结缘
汉魏南北朝时期是我国道教的形成与发展时期,同时佛教在我国的传 播 和发展时期。 道教的“得道成仙”,“丹丘出大茗,服之生羽翼”(《天台记》)。 “苦 茶轻身换骨,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南朝陶弘景) 佛教:提神。单道开在昭德寺昼夜不卧,坐禅其中,用饮茶来却睡解 乏。(《晋书. 艺术传》)
这条穿越横断山脉有着一
滇藏线和川藏线,在这三
千多年历史的道路就是著
条茶马古道中,青藏线兴
名的“茶马古道”。到了
起于唐朝时期,发较早;
明朝,随着茶马交易的发
而川藏线在后来的影响最
达,“茶马互市”的市场
大,最为知名。这三条道
从雅安、碉门(今天全)、 路都与昌都有着密切的关
芦山西移“打箭炉”,这
系,其中,滇藏线和川藏
一、茶文化的含义
广义:指整个茶叶发展 历程中所有物质财富和精 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专指“精神财富” 部分,是人们在种植、加工、 饮用茶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 文化和社会现象。
二、中国茶文化的发展
两晋南北朝(起源) 隋唐(形成与发展) 宋元(鼎盛发展) 明清(曲折发展) 民国(衰落)
当代(复兴与蓬勃)
Tea 的由来

福建话“茶”字的念法而生
• 我国从唐代设立“市舶司”管理船舶载货进出口以来,直到明朝,
福建省的泉、漳、厦三地是中国茶叶出口的旺盛市场。福建人管茶叫 做“TEY”。

据正音学者说,这TEA字是十六七世纪时形成的。那时E和A两字
母连写,作为“双元音”,读音就EY(类似汉语中后腔音“唉”。)
便是后来闻名世界的康定。 线必须经过昌都,它们的
发展是与茶马贸易密切相
关的。
▲茶馆萌芽
唐代出现了茗铺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 不问道俗,投钱取饮。”
▲茶文化与宗教进一步结合
佛教、道教的影响是唐代饮茶风俗兴盛的另一个原因。 禅宗“坐禅修行”:提神养心 僧人们说饮茶可得道,茶中有道。(茶道) ▲饮茶法---煎茶出现(蒸汽杀青 )
药用、食用--饮用
依照《诗经》等有关文献记录,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诸类苦味野 生 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在食医合一的历史时代,茶类植物油的止渴、清神、 消食、除瘴、利便等到药用功能是不难为人们所发现的。
神农尝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
巴蜀地区,向为疾疫多发的“烟瘴”之地。“番民以茶为生,缺之必 病。”(清·周蔼联《竺国游记》卷二)
• 煎茶工艺特点是用高温 蒸汽进行杀青——蒸青。 通过贮青—蒸青—粗 揉—揉捻—中揉—精 揉—烘干等制造工序,
加工出标准化、高品质
的产品。由于蒸汽杀青
温度高、时间短,叶绿 素破坏较少 。
3、茶文化的鼎盛时期(宋元)
生产品质:生产团饼茶为主渐渐向生产散茶过渡。 ●饮茶的普及
茶事机关,宫廷用茶已分等级,茶仪已成礼制 。 茶俗:支茶(邻居),元宝茶(客),下茶(订婚),定 茶(结婚),合茶(同房),献茶(乔迁新居) 茶肆、茶楼 开门“七件事”之一:柴米油盐酱醋茶
1、茶文化的起源(两晋、南北朝)
中国的茶事最早兴起于巴蜀 (秦--三国时 期,区域性) 两晋:古代茶文化初步形成
◆饮茶习俗走入寻常百姓家,客来敬茶礼俗形 成;销售 ◆茶艺的萌芽 西晋杜育:“水则岷方之注, 器择陶简,焕如白雪……”
◆茶文学的兴起
西晋张载的《登成都白菟楼》: 芳茶冠六清,溢味播九区 南朝宋王微的《杂诗》:寂寂掩高门,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颜今就槚。
所以当时的TEA读音就是TEY。莎翁戏剧中有若干台词,凡以EA为字 尾的,都押EY的韵,可资佐证。

后来,英格兰人把E—A两字母不当作“双元音”念,于是“梯”
音便大行其道。现在只有爱尔兰人还保持着古式发音,字虽写作TEA,
音仍读为“贴”。
第六章 茶与茶文化
茶文化的含义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中国茶类与名茶 中国茶道与茶文化 世界茶道与茶文化
▲茶叶贸易的开端
“茶马互市” “回鹘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唐代的茶叶与丝绸、瓷器一起开始行销海外,到达朝鲜、日本、印度等,甚 至远销欧洲。 唐中叶晚期出现了茶税制,文宗年间,政府还制定了专卖制度和贡茶制度。
• 藏族用马换取茶叶的交易 • 马古道主要有三条线路:
在古代叫做“茶马互市”, 即青藏线(唐蕃古道)、
《诗经.邶风.谷风》:最早见有“茶”字的记载“谁胃荼苦, 其甘如荠”之句。但此“荼”字,是茶,是菜还不明确。
《尔雅.释木第十四》 (BC 200年):始将荼定为茶,“槚, 苦荼”。
晋郭璞《尔雅注》说:槚是一种树,“树小如栀子,冬生, 叶可作羮饮,今呼早采为荼,晚取者为茗”。
《玄秘塔碑铭》(柳公权,公元841):“荼”字改写为 “茶”字,从此,“茶”字的形、音、义才固定下来。
●名茶兴盛
据《宋史.食货志》等记载,宋代名茶大约 有90多种。如龙凤茶、石乳等。
●制茶工艺提高
北苑贡茶“龙团凤饼”
●茶学研究与茶文化蓬勃发展
茶学研究以贡茶为主。沈括《本朝茶法》,蔡襄《茶录》 风雅茶事的流行。苏轼的《叶嘉传》讲武夷岩茶赞为“天下英武之精”,
“风 味恬淡,清白可爱”,“容貌似铁,资质刚劲 ”。
▲名茶初兴
茶叶生产范围接近于近代的茶区。 18种名茶,如剑南的蒙顶石花茶,湖州顾渚紫笋,东川的神泉小团, 福州方山的露芽茶等。
▲茶具独立
陆羽的《茶经. 四之器》记载当时茶具有28种,中唐 时,人们也开始因茶择具。
▲茶学研究和茶文学的兴盛
唐中叶陆羽《茶经》的问世。 “夫茶之著书自羽 始,其用于世亦自羽始,羽诚有功于茶者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