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讲解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讲解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讲解

什么叫光电效应?

1)概述

在光的照射下,使物体中的电子脱出的现象叫做光电效应。

(2)说明

①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a.阴极(发射光电子的金属材料)发射的光电子数和照射发光强度成正比。b.光电子脱出物体时的初速度和照射光的频率有关而和发光强度无关。这就是说,光电子的初动能只和照射光的频率有关而和发光强度无关。

c.仅当照射物体的光频率不小于某个确定值时,物体才能发出光电子,这个频率蛳叫做极限频率(或叫做截止频率),相应的波长λ。叫做红限波长。不同物质的极限频率”。和相应的红限波长λ。是不同的。

d.从实验知道,产生光电流的过程非常快,一般不超过lO-9秒;停止用光照射,光电流也就立即停止。这表明,光电效应是瞬时的。

②解释光电效应的爱因斯坦方程:根据爱因斯坦的理论,当光子照射到物体上时,它的能量可以被物体中的某个电子全部吸收。电子吸收光子的能量hυ后,能量增加,不需要积累能量的过程。如果电子吸收的能量hυ足够大,能够克服脱离原子所需要的能量(即电离能量)I和脱离物体表面时的逸出功(或叫做功函数)W,那末电子就可以离开物体表面脱逸出来,成为光电子,这就是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方程是

hυ=(1/2)mv2+I+W

式中(1/2)mv2是脱出物体的光电子的初动能。

金属内部有大量的自由电子,这是金属的特征,因而对于金属来说,I项可以略去,爱因斯坦方程成为

hυ=(1/2)mv2+W

假如hυ

hυ0=W确定。相应的红限波长为λ0=C/υ0=hc/W。

发光强度增加使照射到物体上的光子的数量增加,因而发射的光电子数和照射光的强度成正比。

③利用光电效应可制造光电倍增管。光电倍增管能将一次次闪光转换成一个个放大了的电脉冲,然后送到电子线路去,记录下来。

什么叫内光电效应?

内光电效应是光电效应的一种,主要由于光量子作用,引发物质电化学性质变化(比如电阻率改变,这是与外光电效应的区别,外光电效应则是逸出电子)。内光电效应又可分为光电导效应和光生伏特效应。

半导体的内光电效应

半导体材料的价带与导带间有一个带隙,其能量间隔为Eg。一般情况下,价带中的电子不会自发地跃迁到导带,所以半导体材料的导电性远不如导体。但如果通过某种方式给价带中的电子提供能量,就可以将其激发到导带中,形成载流子,增加导电性。光照就是一种激励方式。当入射光的能量hν≥Eg (Eg为带隙间隔)时,价带中的电子就会吸收光子的能量,跃迁到导带,而在价带中留下一个空穴,形成一对可以导电的电子——空穴对。这里的电子并未逸出形成光电子,但显然存在着由于光照而产生的电效应。因此,这种光电效应就是一种内光电效应。从理论和实验结果分析,要使价带中的电子跃迁到导带,也存在一个入射光的极限能量,即E入=hν0=Eg,其中ν0是低频限(即极限频率ν0=Egh)。这个关系也可以用长波限表示,即λ0=hcEg。入射光的频率大于ν0或波长小于λ0时,才会发生电子的带间跃迁。

什么是外光电效应:当光照射某种物质时,若入射的光子能量足够大,它和物质中的电子相互作用,致使电子逸出物质表面,这就是外光电效应,逸出物质表面的电子叫做光电子。

普朗克常数h的重要性:

普朗克最大贡献是在1900年提出了光量子假说。

光量子假说的主要内容: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在研究物体热辐射的规律时发现,只有认为电磁波的吸收和发射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地进行的,理论计算结果才能跟实验事实相符,这样的一份能量叫做能量子,普朗克还认为每一份能量等于HV,其中V是辐射电磁波的频率,H是一个普朗克常量=6.63*10的-34次方焦秒,受他的启发,爱因斯坦于1905年提出,在空间传播的光也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叫一个光量子,简称光子,光子的能量E跟跟光的频率V成正比,即E=HV。这个学说以后就叫光量子假说。

光子说还认为每一个光子的能量只决定于光子的频率,例如蓝光的频率比红光高,所以蓝光的光子的能量比红光子的能量大,同样颜色的光,强弱的不同则反映了单位时间内射到单位面积的光子数的多少。

普朗克常数

普朗克演讲的内容是关于物体热辐射的规律,即关于一定温度的物体发出的热辐射在不同频率上的能量分布规律。普朗克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已有 6 个年头了,今天他将公布自己关于热辐射规律的最新研究结果。普朗克首先报告了他在两个月前发现的辐射定律,这一定律与最新的实验结果精确符合(后来人们称此定律为普朗克定律)。然后,普朗克指出,为了推导出这一定律,必须假设在光波的发射和吸收过程中,物体的能量变化是不连续的,或者说,物体通过分立的跳跃非连续地改变它们的能量,能量值只能取某个最小能量元的整数倍。为此,普朗克还引入了一个新的自然常数 h = 6.63 ×10-27 erg·s。这一假设后来被称为能量量子化假设,其中最小能量元被称为能量量子,而常数 h 被称为普朗克常数②。

于是,在一次普通的物理学会议上,在与会者们的不经意间,普朗克首次指

出了热辐射过程中能量变化的非连续性。今天我们知道,普朗克所提出的能量量子化假设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能量子的存在打破了一切自然过程都是连续的经典定论,第一次向人们揭示了自然的非连续本性。普朗克的发现使神秘的量子从此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它让物理学家们即兴奋,又烦恼,直到今天。

物体通过分立的跳跃非连续地改变它们的能量呢,但是,怎么会这样呢?物体能量的变化怎么会是非连续的呢?根据我们熟悉的经典理论,任何过程的能量变化都是连续的,而且光从光源中也是连续地、不间断地发射出来的。

没有人愿意接受一个解释不通的假设③,尤其是严肃的科学家。因此,即使普朗克为了说明物体热辐射的规律被迫假设能量量子的存在,但他内心却无法容忍这样一个近乎荒谬的假设。他需要理解它!就象人们理解牛顿力学那样。于是,在能量量子化假设提出之后的十余年里,普朗克本人一直试图利用经典的连续概念来解释辐射能量的不连续性,但最终归于失败。1931 年,普朗克在给好友伍德(Willias Wood)的信中真实地回顾了他发现量子的不情愿历程,他写道,“简单地说,我可以把这整个的步骤描述成一种孤注一掷的行动,因为我在天性上是平和的、反对可疑的冒险的,然而我已经和辐射与物质之间的平衡问题斗争了六年(从 1894 年开始)而没有得到任何成功的结果。我明白,这个问题在物理学中是有根本重要性的,而且我也知道了描述正常谱(即黑体辐射谱)中的能量分布的公式,因此就必须不惜任何代价来找出它的一种理论诠释,不管那代价有多高。”④

通俗地说普朗克常数是联系能量和频率的一个常数。大家都知道光有能量,但如何表示光的能量呢?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对于一个光子 E=hv E--能量 v--光的频率(每种光的频率不同的) h--普朗克常数

普朗克常数是量子力学里的一个基本常数,在量子力学的基本假设中它出现在量子化规则[q,p]=ih/2pi和薛定谔方程中。它首先是普朗克先引入的,后来人们研究与微观现象相关的问题的时候,多次通过多种方式都得到了这么一个常数,,最终出现在量子力学的假设中,是一个基本的常数。普朗克常数并不是能量的最小单位。对于光子来说,普朗克常数乘以频率才是能量,能量是一份一份的是说比如一束频率为v的光,是由许多频率为v能量为hv的光子组成,而这里的频率可以是很小的,低频光子的能量是很低的。而且从量刚上来看,普朗克常数的量刚是作用量的量刚,不是能量的量刚,所以它不是能量的最小单位。

普朗克常数的测量方法

1.利用黑体辐射。这是普朗克提出量子概念的根基。他假设能量是量子化的,而且这个量子数必须是6.6260693(11)×10^(-34) J?s,才能很自然的得到与实验符合很好的黑体辐射公式,就这样引入了普朗克常量。

2.量子霍尔效应法。

3. 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数

3.1 实验原理(1)光电效应光电效应【5】是当光照射到金属上时,有电子从金属中逸出。图3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原理图(2)实验原理【6】实验原理如图3所示,根据爱因斯坦提出的光量子理论假设,每一粒子的能量为 E = hν,h为普朗克常数,ν为电磁波的频率。当光照射到金属表面上时,金属中的一个电子或者吸收一个光子或者根本不吸收。按照能量守恒原理,爱因斯坦提出了着名的光电效应方程:hν= mv02+W0 (6)式中, W0 为金属的逸出功, mv02 为光电子获得的初始功能。实验中,A和K间加的是反向电压,它对光电子运动起到减速作用。随着UAK的增加,到达阳极的光电子数减少,即直至光电流减小为零,则此时电压为遏止电压,则有:eU0= mv02 (7)光子的能量hν0 < W0 时,(6)式方程无解,即不能产生光电效应。所以产生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是将(7)式代入(6)式可得:eU0 = h —W0 (8)即 U0= —W0 (9)对于一定的金属W0是定值,则(9)式可看成是电压U0~ 的一次线性函数,其斜率K=,因此只要测出不同频率对应的U0,就可求出k从而求得普朗克常数h。

3.2.测量截止电压U0的三种方法【7】(1)拐点法因为光电管的阳极反向电流、暗电流、本底电流以及极间接触电位差的影响,实际测到的电流不是阴极电流,所以实际测量电流I=0时,对应的UAK不是实际遏止电压,而遏止电压点应为反向光电流刚开始变小时对应的那一点,即图4中U0点。由图4测量光电管的完整的伏安特性曲线。数据从短波开始逐次更换滤色片(不能改变光源和光电管暗盒之间的相对位置)。读出并记录不同频率入射光照射下的光电流随电压的变化数据。实验用ZKY-GD-3光电效应实验仪测量。利用Advanced grapher软件根据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曲线如图5。从图5的实验数据曲线确定U0值。表1 入射光的波长λ、频率ν与对应的截止电压U0的实验数据利用一元线性最小二乘法处理数据,可求出线性函数斜率b1的最佳值。图4 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图5实验曲线图通过计算,求得b1=

4.17×10-15h1=eb1=1.60×10-19×4.17×10-15=6.68×10-34(J·S)与公认值的相对误差为(公认值h0=6.626×10-34J·S)E1 = = =0.81%

(2)补偿法补偿法是首先调节UAK使电流I为零后,保持UAK不变,遮挡汞灯光源,此时测得的电流I1为电压接近遏止电压时的暗电流和本底电流。记录数据I 1,重新让汞灯照射光电管,调节电压UAK使电流值至I1,将此时对应的电压UAK 的绝对值作为遏止电压U0,并记录数据。这是通过补偿暗电流和本底电流对测量结果的影响,来测量出准确的截止电压U0。表2 电流I1与截止电压U0的实验数据同样利用一元线性最小二乘法处理表2。通过计算得h2=7.03×10-34(J·S) E2= = =6.1%

(3)零电流法零电流法是要求阳极反向电流、暗电流和本底电流都很小,这样测得的遏止电压与真实值相差很小,各谱线的遏止电压与真实值相差很小,且各谱线的遏止电压都相差△U。这样就可以直接将各谱线在照射下测得的电流为零时对应的电压UAK的绝对值作为遏止电压U0,且对U0~ν曲线斜率的影响不大,因此对h的测量也不会有大的影响。表3 各波长对应I为零时的电压UAK 同样利

用一元线性最小二乘法处理表3。通过计算得出h3=7.51×10-34(J·S)E3= = = 13.3%4.3 黑体辐射测量普朗克常数

3.3. 实验原理根据普朗克定律, 受热表面辐射的能量是量子化的, 每一个能量子一光子具有的能量为:ε= ω (10)式中ω是光子的角频率, = 。由普朗克公式给出黑体辐射强度的频率分布: B(ω、Т)= (11)式中N 是常数,T 是辐射体的绝对温度,KB是玻尔兹曼常数。只要辐射体近似于黑体, 常数N 就与频率和温度无关。因此, 在同一频率和不同温度测量的辐射强度之比为: = = ≈ (12)这一近似式就是维恩公式。当ω>6.504×1011,它与实验结果很好的符合。因此比值可表示为: = ㏑( ) (13)对普朗克常数和玻耳兹曼常数, 若知其一, 就可用上式确定另一个。

4.3.2 实验装置图6 实验装置实验装置如图6所示, 黑体辐射源用的是低压12V,21W螺旋钨丝灯泡,用数字万用表测出电阻(约200 K )的两端电压,求得通过光敏电池的电流,万用表读出的电压数正比B(ω,T) 即(13)式中的B。更重要的是测灯丝的温度,灯丝电阻R(T)=U/I表示如下:R(T) =R0〔1+α(T-T0)〕 (14)式中R0是在温度为T0时的电阻,T0是背景温度,α

是温度系数,而钨泡从室温到2500K之间刚好可以满足这一线性关系。只需先测定R0和α,用(14)式就得到温度T,图7表示T与R的变化关系可确定α。实际的灯丝都不是黑体是灰体, 实际情况可假定辐射功率正比于T4,则辐射强度

就是常数(斯忒藩定律)。通过P=I·U与(T4-T04)的变化曲线, 可验证对灯丝的这一假定。从图8的斜率和斯忒藩常数所计算的面积约为可见投影法确定几何面积的50%。图7 灯丝温度随电阻变化图8 电工率随斜变化曲线在测量中,我们用不同的滤光片和灯丝来确定电阻随温度变化的定标量。兰色,ω=4.266×1 015(弧度/秒)。绿色,ω=3.689×1015(弧度/秒);红色,ω=3.027×1015(弧度/秒)。小光片是用棱镜光谱仪的Ne线定标。光敏电池的工作电压为12V,放大器输入电阻为10MΩ,所测得平均值【8】:h=(6.51±0.06)×10-34(JS);T(K) =304.78R〔(Ω)〕+234.16。所测得实验结果列表4如下:表4 不同滤光片的普朗克常数和波耳兹曼常数的比值 4.4 用origin辅助方法测普朗克常数4.4.1 实验原理图9 实验原理实验原理如图9所示,光照射到电极K上,由光电效应产生的光电子受到电极k, A间加速电场加速后到达A成为光电流,改变外加电压UAK ,测量出光电流I的大小,即可得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根据

3.4节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数中的实验原理,光电效应方程:hν= mv02+W0 (15)式中,ν为电磁波的频率,W0 为金属的逸出功。当电流为零时,电压为遏止电压,则有:eU0= mv02 (16)当hν0 < W0 时,(15)式方程无解,极限频率将(16)式代入(15)式得:eU0 = hν—W0 (17)则 U0= —W0 (18)由(18)式知U0是v的线性函数,斜率K= ,只要用实验得出不同频率对应的遏止电压,求出斜率,就可算出普朗克常数h 。

4.4.2 利用origin辅助测量普朗克常【9】利用零电流法测得各频率的截止电压,数据如表5所示表5 入射光的波长、频率与对应的截止电压的实验数据在origin7.5中输入实验数据,并选择non-linear curve fit 可得:|Uα|=0.37969×10-14v-1.69815相关系数R2= 0.99346。因此得到:h = 0.37969×10-14 ×1.602×10-19 Js ≈ 6.083×10-34 (Js)相对误差:E= 8.194% 图10 截止电压随频率变化曲线4.5 分光计测普朗克常数实验器材:杭州光学仪器厂生产的“JJY型1′分光计”,所用光栅是每毫米500条,

氢灯是上海电光器件厂生产的GP10H,该灯的光谱特性是:主波长Hα=6563 、H β=4861 、Hγ=4341 ,在其附近的杂散谱线强度不大于10%、功率10W、起辉电压8000伏、工作电流15mA,我们用广州第三电器厂生产的霓虹灯变压器点燃,其线路如下【11】:图11分光计测普朗克常数的实验原理图在玻尔理论的基本假设中,其中频率条件引入了普朗克常数。 ( ) (19)对于氢原子,可知其能量为:En=– (ev) (20)氢原子在跃迁过程中:设其初态能量为: En=– (ev) (21)终态能量为: Em=– (ev) (22)而对于巴尔末系,m=2,又 = 则: h = = ( - ) = ( - ) (23)由(23)式知,实验只要测出巴尔末系的不同谱线的波长,即H α、Hβ、Hγ其中n(3、4、5)代入上式,就可计算普朗克常数h的值。现将我们实验的结果列表6计算如下【10】:表6 Hα、Hβ、Hγ谱线的波长的多次测量数据其相应的平均值α=6571( )、β=4862( )、γ=4339( )取光速 C=2.996×108m/s, 1ev=1.602 J根据(23)式计算普朗克常数为:α:h1=6.6275×10-34(J.S) β:h2=6.6225×10-34(J.S) γ: h3=6.6179×10-34(J.S)平均值:=6.623×10-34(J.S)与理论值h=6.626×10-34(J.S)比较,其相对误差为E= 0.05%。5 结论通过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出五种测量方法各有所长。光电效应是一种简单而准确的方法,其中拐点法操作较难,测量结果相对误差非常小,准确度很高;补偿法操作简单,容易理解,误差相对较小;零电流法测量误差相对较大,但容易理解和测量。而黑体辐射测量普朗克常数测量使结果精确度提高了2%,且实验装置也大大简化。origin软件辅助处理,能快捷、准确求解出U0 ~ v的斜率,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可以推广。分光计在工科院校物理实验中容易实现,实验效果比较好。

光电效应发现的历程

在量子理论的发展史中光电效应有着特殊意义,它的研究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一、赫兹——紫外光照射显异常

所谓光电效应就是电子在光的作用下从金属表面发射出来的现象,最早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兹(H.R.Hertz,1857一1894)于1887年发现的,他在研究电磁波发射与接收的实验中,利用一调谐电路中的火花间隙来产生电磁波,同时又应用另一类似的电路来检测电磁波,他无

意中发现,当使发生火花的间隙产生的光与接收间隙隔绝时,则接收间隙必须缩短,才能使它发生火花!任何其他火花的光射到间隙的端点,也能促使间隙之间发生火花。赫兹进一步研究后,得出结论,这一现象中起作用的是光的紫外部分。当光射到间隙的负极时作用最强,显然紫外光照射负电极更易于放电,他当时无法解释这些现象,只是如实地作了记录。在1887年发表的题为“论紫外光对放电现象的效应”一文中,首先描述了这些现象。

二、勒纳德——磁偏转法寻规律

赫兹的发现吸引了许多人去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889年,哈耳瓦克(w.Hallwack,1859一1922年)做了一系列实验,他用碳弧照射绝缘的锌板,锌板连接到验电器上,他发现:如果锌板原来带负电,经照射会迅速失去电荷;如果锌板原来带正电,经照射仍保持不变。在碳弧前面用一块玻璃隔开,现象消失,说明起作用的确实是紫外光,从锌板放出的肯定是负电荷。

俄国的斯托列托夫(1836----1896)对光电效应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重要成果。他发现:为了产生光电流,光必须被电极吸收;光电流的大小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光电流实际上是在照射开始时立即产生,无需时间上的积累。

在光电效应的研究过程中,做出重要贡献的是德国物理学家、赫兹的助手勒纳德(P.Lenard,1862---1947)。他早在1889年就开始做一些简单的光电效应实验,起先他设想光电效应是阴极射线引起的,但1894年他的实验证明这一想法不符合事实。1899年,J.J.汤姆逊用磁偏切断电流的方法测定光电流的荷质比,肯定光电流与阴极射线都是同一类带电粒子组成,勒纳德随即于1900年也用磁偏转法测

定光电流的荷质比得到同样的结果。其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当入射光照到清洁的金属表面(阴极K)就有电子发射出来,若有些电子射到到阳极A上,外电路上就有电流通过。阳极相对于阴极的电势可正可负,以使到达阳极的电子数增加或减少。

图2表示两种强度不同的入射光照射到阴极C上,测得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曲线。当阳极A电势高于阴极K时,电子被吸引到阳极上,当电压值U足够大时,c极上所有发射出的电子全部到达阳极,因而电流达到它的最大值。勒纳德观测到此最大的饱和电流与入射光强度成正比,他并且创造了一种实验方法,用加反向电压的方法来测电子的最大速度,从而得到反向电压(又称遏止电压)与入射光光强无关,即电子离开金属极板的最大速度与光强无关。从图2看出,不同光强的遏止电压均为(-U0)这结论与经典理论显然相矛盾,按经典理论,当光束强度增大时,作用在电子上的力也增大,因此光电子的动能也增大;而且按经典理论,光是一种电磁波,它的能量是连续的,当照射光不太强时,只要有足够长的时间照射,电子也可以积累到逸出金属表面所必需消耗的能量,但实验事实却不然,要么电子不能逸出金属表面,不管照射多久,要么一经照射,就立即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根本不需要延迟时间(至多为10-9秒的数量级)勒纳德因发现光电效应上述重要性因而获得1905年诺贝尔物理奖。

三、爱因斯坦——光子理论解难题

光电效应使经典电磁波理论陷入困境,给物理学的晴朗天空又增加了一朵乌云,这一事实激励着年青的爱因斯坦(A.Einstein,德,1879-1955)他苦苦地思索着,正在这个时候,理论物理学家普朗克(M.Planck,德1858一1947)发表了能量子的假设,成功地解决了黑体辐射的问题,爱因斯坦对晋朗克的能量子假设进行了研究后,把量子论彻底贯彻到辐射和吸收过程中去提出了崭新的光量子的假设,从而解决了光电效应问题。爱因斯坦认为,在光的传播所经过的空间里,光的能量并不是均匀分布的,而是由个数有限的局限于空间各点的能

量子所组成,按照这种新观点,光照射到金属板,就把它的全部能量传递给某一电子,每一份量子(即光子)的能量为hυ,h是普朗克常数υ是光的频率,光源不同,光的频率不同,当光照射到金属板后,应该满足下列的能量守恒方程

上式也称为光电方程,式中的hυ即为光子的能量,w为每一个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而

必许克服的束缚能。为电子离开金属表面后的最大动能,从该方程可以看出,电子吸收了光子能量后,如果这一份能量hυ大于束缚能W,则可以从金属表面逸出;反之,则无法从金属表面逸出,因为一个电子同时吸收两个以上的光子的几率极小,所以不能期望它在时间上积累起为了逃逸金属表面所必不可少的能量。对于某种金属材料存在一个阈值频率,小于阈值频率的光照射,就不能使金属板放出电子来;当光的频率高于此阈值时电子就能从吸收的光子中得到足够的能量而逃逸出金属表面、这样电子逸出后的最大动能显然与光照频率有关,爱因斯坦也因发现光电效应的规律而获得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四、密立根——精确实验作判决

爱因斯坦的光量子假设和光电方程完全能够解释光电效应中的各种现象,但并没有立即得到人们的承认,它受到的怀疑超过了同年(1905年)他提出的狭义相对论,甚至连相信量子概念的一些著名物理学家包括普朗克本人也持反对态度。这一方面是由于经典电磁理论的传统观念,深深地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这个假设并未得到全面验证。所以从1907年起就不断有科学家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其中主要困难是接触电位差的存在和金属表面氧化物的影响。例如1907拉登堡(https://www.360docs.net/doc/588580463.html,denber)用六种不同频率的紫外光照射金属表面,测出最大发射能量(以遏止电压U。表示),得到经验公式却是

常量

而不是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所表示的线性关系,即

其他科学家的工作实验结果与理论预期相差也很大。

直到1916年,密立根(https://www.360docs.net/doc/588580463.html,liKan,美,1868-1953)的精确实验才完全证实了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这是密立根花了十年的时间,研究接触电位差,消除了各种误差来源,改进真空装置以去掉氧化膜才实现的。特别是除去表面氧化层的问题,这在技术上特别困难,但密立根不愧是非常出色的实验物理学家,他巧妙地设计了一种试验管,终于解决了金属氧化问题。其原理图如图3所示,玻璃管抽成高度真空,同时把碱金属样品做成小圆柱状,固定在一小轮子W上,利用管外的一块电磁铁(图中未画出)可使小轮旋转,样品对准入射光窗口o,用电磁铁控制一把小刀 K薄薄地切削圆柱样品,将金属表面极薄的一层氧化层刮掉,密立根称这一技术为“真空机械切削”,金属发射的光电子进入金属丝圆筒中,后者再与一灵敏电流计相连。对于各种频率的入射光来说,为了阻止光电子的发射,金属圆柱样品表面的电势都高于金属丝网圆筒。

为了使铜电极S和B有相同的接触电位,对它们进行十分精细的加工。如果在电极S 与金属圆柱体之间由某种原因引起电位差的话,则改变它们之间的距离(借助于铜电极S 上的活栓),使与它们相连的静电计中将产生电流。这样,如果外加一个电位,其值恰好使电荷没有任何运动,那么这个外加电位正好补偿了接触电位。

实验的目的是以最大可能的精确度来检验直线的斜率,此斜率表示入射光频率和最大电位差的关系。密立根得到的金属钠的光电子最大能量(依据遏止电势差测量的)与入射光频

率的关系,如图4所示。可见其线性关系极好,曲线的斜率可由

求得,即斜率为。密立根按图上求得的斜率值,并应用他以前油滴实验测得的电子电量e值,就可以算出普朗克常数

尔格·秒。这与普朗克按绝对黑体辐射定律中的常数计算值完全一致。用其他许多能发生光电效应的材料表面所做的实验,均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得到同样的结果。

非常有趣的是密立根的精确的实验验证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的正确性,却是完全与他预料的相反,密立根一直对爱因斯坦的光电子假设持保留态度。他说:“经过十年之久的试验、变换和学习,有时甚至还要出差错,在这之后,我把一切努力从一开始就针对光量子发射能量的精密测量,测量它随温度、波长、材料(接触电势差)改变的函数的关系。与我自己的预料相反,这项工作终于在1914年成了爱因斯坦方程式在很小实验误差范围内精确有效的第一次直接实验证据,并且第一次直接从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h,所得精度大约为0.5%,这是当时所能得到的最佳值”。

密立根在事实面前服从真理,反过来宣布爱因斯坦的光电方程完全得到证实,这是很值得后人学习的。由于他对光电效应及测量基元电荷的出色研究,因而获得了19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比较

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的比较 周嘉夫 (天水师范学院物理与信息科学学院,甘肃天水741001) 摘要: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是光的粒子性的两个重要证据,通过对两效应实验规律的比较及产生条件的分析,论述两效应之间存在的本质差异,进一步说明光电效应和康普效应虽然都是光子与原子的作用过程,但产生条件和现象却是根本不同的。 关键词: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光子散射电子自由电子差异能量作用比较 The Comparison of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Konpton Effect Zhou Jiafu ( School of Phys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741001) Abstract: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Compton effect is the particle nature of light are two important evidence. Effect of the two experiments and production of comparative law analysis of the conditions discussed between the two effects of differences in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further Compton Effect Although they are both the role of photon and atom, but phenomena arising from the conditions and it is step-by-step with the fundamental. Key words:Scattering, Electron, PhotoelectricEffect, Konpton Effec,Free Electron,Photon,Function,Energy,Comparison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要点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报告要点

综合、设计性实验报告 年级***** 学号********** 姓名**** 时间********** 成绩_________

一、实验题目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仪器用具 ZKY—GD—3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五个)、光阑(两个)、光电管、测试仪 四、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 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 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 量为 式中,为普朗克常数,它的公认值是=6.626 。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方程: (1) 式中, 为入射光的频率,m为电子的质量,v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 速度,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 2 2 1 mv 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

最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0 U 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2) 代入(1)式,即有 (3) 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W h <γ,则不能产生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最 低频率是h W = 0γ,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 因而 0γ也不同。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 度成正比。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光强无关,只与光子γ的频率成正比,,将(3)式改写为 (4) 上式表明,截止电压 U 是入射光频率γ的线性函数,如图2,当入射光的频 率 0γγ=时,截止电压00=U ,没有光电子逸出。图中的直线的斜率 e h k = 是一 个正的常数: (5) 由此可见,只要用实验方法作出不同频率下的 γ -0U 曲线,并求出此曲线的 斜率,就可以通过式(5)求出普朗克常数h 。其中 是电子的电 量。

大学物理实验 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

实验题目: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 实验目的: 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并用光电效应方法测量普朗克常量和测定光电管的光电特性曲线。 实验原理: 当光照在物体上时,光的能量仅部分地以热的形式被物体吸收,而另一部分 则转换为物体中某些电子的能量,使电子逸出物体表面,这种现象称为光电 效应,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如图1所示。 1. 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的关系 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 的增加而增加,加速电位差增加到一定量值后, 光电流达到饱和值和值I H ,饱和电流与光强成正比,而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 当U= U A -U K 变成负值时,光电流迅速减小。实验指出,有一个遏止电位差U a 存在,当电位差达到这个值时,光电流为零。 2. 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频率之间的关系 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具有初动能,在减速电压下,光电子逆着电场力方向由K 极向A 极运动。当U=U a 时,光电子不再能达到A 极,光电流为零。所以电子的初动能等于它克服电场力作用的功。即 a eU mv 2 2 1 (1) 每一光子的能量为hv ,光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hν之后,一部分消耗于克服电子的逸出功A,另一部分转换为电子动能。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A mv hv 2 2 1 (2) 由此可见,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ν呈线性关系,而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3. 光电效应有光电存在 实验指出,当光的频率0v v 时,不论用多强的光照射到物质都不会产生光电效应,根据式(2), h A v 0,ν0称为红限。 由式(1)和(2)可得:A U e hv 0,当用不同频率(ν1,ν2,ν3,…,νn )的单色光分 别做光源时,就有:A U e hv 11,A U e hv 22,…………,A U e hv n n ,

大学物理练习题 光电效应 康普顿效应

练习二十一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 一、选择题 1. 已知一单色光照射在钠表面上,测得光电子的最大动能是1.2eV,而钠的红限波长是540nm,那么入射光的波长是 (A) 535nm。 (B) 500nm。 (C) 435nm。 (D) 355nm。 2. 光子能量为0.5MeV的X射线,入射到某种物质上而发生康普顿散射。若反冲电子的动能为0.1MeV,则散射光波长的改变量?λ与入射光波长λ0之比值为 (A) 0.20。 (B) 0.25。 (C) 0.30。 (D) 0.35。 3. 用频率为ν的单色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E k,若改用频率为2ν的单色光照射此种金属,则逸出光电子的最大动能为 (A)hν+E k。 (B) 2hν?E k。 (C)hν?E k。 (D)2E k。 4. 下面这此材料的逸出功为:铍,3.9eV;钯, 5.0eV;铯,1.9eV;钨,4.5eV。要制造能在可见光(频率范围为3.9×1014Hz-7.5×1014Hz)下工作的光电管,在这此材料中应选: (A)钨。 (B)钯。 (C)铯。 (D)铍。 5.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都包含有电子与光子的相互作用过程。对此过程,在以下几种理解中,正确的是: (A) 光电效应是电子吸收光子的过程,而康普顿效应则是光子和电子的弹性碰撞过程。 (B) 两种效应都相当于电子与光子的弹性碰撞过程。 (C) 两种效应都属于电子吸收光子的过程。 (D) 两种效应都是电子与光子的碰撞,都服从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6. 一般认为光子有以下性质 (1) 不论在真空中或介质中的光速都是c; (2) 它的静止质量为零; (3) 它的动量为hν/c2; (4) 它的动能就是它的总能量; (5) 它有动量和能量,但没有质量。 以上结论正确的是 (A)(2)(4)。 (B)(3)(4)(5)。 (C)(2)(4)(5)。 (D)(1)(2)(3)。 7. 某种金属在光的照射下产生光电效应,要想使饱和光电流增大以及增大光电子的初动能,应分别增大照射光的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

实验题目:光电效应法测普郎克常数 实验目的: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并用光电效应方法测量普朗克常量和测定光电管的光电特性曲线 实验仪器:光电管、滤波片、水银灯、相关电学仪器 实验原理:当光照在物体上时,光的能量仅部分地以热的形式被物体吸收,而另一部分则转换为物体中某 些电子的能量,使电子逸出物体表面,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在光电效应中,光显示出它的粒子性质,所以这种现象对认识光的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如图8.2.1-1所示。其中S 为真空光电管,K 为阴极,A 为阳极。当无光照射 阴极时,由于阳极与阴极是断路,所以检流计G 中无电流流过,当用一波长比较短的单色光照射到阴极K 上时,形成光电流,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 变化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8.2.1-2所示 1、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的关系 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 的增加而增加,加速电位差增加到一定量值后,光电流达到饱和值 和值I H ,饱和电流与光强成正比,而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当U= U A -U K 变成负值时,光电流迅速减小。实验指出,有一个遏止电位差U a 存在,当电位差达到这个值时,光电流为零。 2、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频率之间的关系 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具有初动能,在减速电压下,光电子逆着电场力方向由K 极向A 极 运动。当U=U a 时,光电子不再能达到A 极,光电流为零。所以电子的初动能等于它克服电 场力作用的功。即 a eU mv =2 2 1 根据爱因斯坦关于光的本性的假设,光是一粒一粒运动着的粒子流,这些光粒子称为光子。 每一光子的能量为hv =ε,其中h 为普朗克常量,ν为光波的频率。所以不同频率的光波对应光子的能量不同。光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h ν之后,一部分消耗于克服电子的逸出功A ,另一部分转换为电子动能。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A mv hv += 2 2 1 (2) 式(2)称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普朗克常数测量的实验

普朗克常数测量的实验 一、实验仪器 GD-4型智能光电效应(普朗克常数)实验仪(由光电检测装置和实验仪主机两部分组成) 光电检测装置包括:光电管暗箱GDX-1,高压汞灯箱GDX-2;高压汞灯电源GDX-3和实验基准平台GDX-4。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实验原理 1、普朗克常数的测定 根据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 P s E hv W =- (1) (其中:P E 是电子的动能,hv 是光子的能量,v 是光的频率,s W 是逸出功, h 是普朗克常量。) s W 是材料本身的属性,所以对于同一种材料s W 是一样的。当光子的能量s hv W <时不能产 生光电子,即存在一个产生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0v (0/s v W h =) 实验中:将A 和K 间加上反向电压KA U (A 接负极),它对光电子运动起减速作用.随着反向电压KA U 的增加,到达阳极的光电子的数目相应减少,光电流减小。当KA s U U =时,光电流降为零,此时光电子的初动能全部用于克服反向电场的作用。即 s P eU E = (2) 这时的反向电压叫截止电压。入射光频率不同时,截止电压也不同。将(2)式代入(1)式, 得 0s h U v v e =-() (3) (其中0/s v W h =)式中h e 、都是常量,对同一光电管0v 也是常量,实验中测量不同频率下的s U ,做出s U v -曲线。在(3)式得到满足的条件下,这是一条直线。 若电子电荷e ,由斜率h k e = 可以求出普朗克常数h 。由直线上的截距可以求出溢出功s W ,由直线在v 轴上的截距可以求出截止频率0v 。如图(2)所示。

(整理)光电效应法测量普朗克常量

实验简介 1905年,年仅26岁的爱因斯坦(A.Einstein)提出光量子假说,发表了在物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光电效应理论,10年后被具有非凡才能的物理学家密里根(Robert Millikan)用光辉的实验证实了。两位物理大师之间微妙的默契配合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他们都因光电效应等方面的杰出贡献分别于1921年和19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光电效应实验及其光量子理论的解释在量子理论的确立与发展上,在解释光的波粒二象性等方面都具有划时代的深远意义。利用光电效应制成的光电器件在科学技术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至今还在不断开辟新的应用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的目的是了解光电效应基本规律,并用光电效应方法测量普朗克常量和测定光电管的光电特性曲线。 实验原理 当光照在物体上时,光的能量仅部分地以热的形式被物体吸收,而另一部分则转换为物体中某些电子的能量,使电子逸出物体表面,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在光电效应中,光显示出它的粒子性质,所以这种现象对认识光的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如图8.2.1-1所示。其中S为真空光电管,K为阴极,A 为阳极。当无光照射阴极时,由于阳极与阴极是断路,所以检流计G中无电流流过,当用一波长比较短的单色光照射到阴极K上时,形成光电流,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变化的伏安特性曲线如图8.2.1-2所示。

?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的关系 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的增加而增加,加速电位差增加到一定量值后,光电 流达到饱和值,饱和电流与光强成正比,而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当 变成负值时,光电流迅速减小。实验指出,有一个遏止电位差存在,当电位差达到这个值时,光电流为零。 ?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之间的关系 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具有初动能,在减速电压下,光电子在逆着电场力方 向由K极向A极运动。当时,光电子不再能达到A极,光电流为零。所以电子的初动能等于它克服电场力所作的功。即 (1) 根据爱因斯坦关于光的本性的假设,光是一粒一粒运动着的粒子流,这些光 粒子称为光子。每一光子的能量为,其中为普朗克常量,为光波的频 率。所以不同频率的光波对应光子的能量不同。光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之后,一部分消耗于克服电子的逸出功A,另一部分转换为电子动能。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的区别

一、选题的依据、意义和理论或实际应用方面的价值 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是光学课程最主要的内容之一,在大学本科层次的光学教学中的光学教学中,我们对光的反射、折射现象和成像规律已比较熟悉。但对光的波动性、干涉和衍射现象,还是比较生疏的,理论解释也比较困难,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更抽象,因此,不易讲解,我们在理解过程中存在一些概念的错误和混淆。光的本质是电磁波,它具有波动的性质。近代物理又证明,光除了具有波动性之外还具有另一方面的性质,即粒子性。光具有粒子性,最好的例证就是著名的“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研究的都是光子与电子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是光具有粒子性的体现,但两者存在重要的不同。光电效应是指电子在光的作用下从金属表面发射出来的现象. 我们把逸出来的电子称为光电子. 而康普顿效应是指在X 射线的散射现象中, 发现散射谱线中除了波长和原射线相同的成分以外, 还有一些波长较长的成分, 两者差值的大小随散射角的大小而改变, 其间有确定关系的这种波长改变的散射. 上述两种效应都牵涉到光子和个别电子的相互作用,用简单的波动理论是是很难解释这些微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这必须用量子概念来解释. 还可以从光的粒子性出发, 谈谈对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不同。所以科学家将光信号(或电能)转变成电信号(或电能)的器件叫光电器件。现已有光敏管、光敏电阻、光敏二极管、光敏三极管、光敏组件、色敏器件、光敏可控硅器件、光耦合器、光电池等光电器件。这些器件已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军事等领域。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光电效应是当光照在金属中时,金属里的表面有电子逸出的现象。而康普顿效应是让光波射入石墨,石墨中的价电子对光进行散射,然而散射光比入射光波长略大,这是由于光子和电子碰撞时将一部分能量转移给电子。这样,光的能量减小,波长便增加。而且如果将光子当做实物粒子的话,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这便证明了光子也具有动量。即证明了光的粒子性。两个实验都证明了光的粒子性,下面谈谈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的区别。 1、观察到的条件不同; 2、对光量子能量的吸收程度不同; 3、能量与动量守恒方式不同; 光不仅具有波动性, 也具有粒子性. 同时我们也可以发现, 质量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同样适用于微观物质间的相互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内容及拟采取的方法 1,光电效应 (1)概念 (2)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2,康普顿效应 (1)概念 (2)康普顿效应实验规律 3,光的波动性不能解释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 4,用光子理论可以完美的解释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本质 (1)观察到的条件不同; (2)对光量子能量的吸收程度不同; (3)能量与动量守恒方式不同; 5,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联系与区别 6,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中的能量守恒与动量守恒 7,发生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的概率 方法:实验,查书,找资料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量的测定-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和普朗克常量的测定 创建人:系统管理员总分:100 实验目的 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学会用光电效应法测普朗克常量;测定并画出光电管的光电特性曲线。 实验仪器 水银灯、滤光片、遮光片、光电管、光电效应参数测试仪。 实验原理 光电效应: 当光照射在物体上时,光子的能量一部分以热的形式被物体吸收,另一部分则转换为物体中一些电子的能量,是部分电子逃逸出物体表面。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爱因斯坦曾凭借其对光电效应的研究获得诺贝尔奖。在光电效应现象中,光展示其粒子性。 光电效应装置: S为真空光电管。内有电极板,A、K极板分别为阳极和阴极。G为检流计(或灵敏电流表)。无光照时,光电管内部断路,G中没有电流通过。U为电压表,测量光电管端电压。 由于光电管相当于阻值很大的“电阻”,与其相比之下检流计的内阻基本忽略。故检流计采用“内接法”。 用一波长较短(光子能量较大)的单色光束照射阴极板,会逸出光电子。在电源产生的加速电场作用下向A级定向移动,形成光电流。显然,如按照图中连接方式,U越大时,光电流

I 势必越大。于是,我们可以作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U=I 曲线关系大致如下图: 随着U 的增大,I 逐渐增加到饱和电流值IH 。 另一方面,随着U 的反向增大,当增大到一个遏制电位差Ua 时,I 恰好为零。此时电子的动能在到达A 板时恰好耗尽。 光电子在从阴极逸出时具有初动能2 2 1mv ,当U=Ua 时,此初动能恰好等于其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即: ||2 12 a U e mv = 根据爱因斯坦的假设,每粒光子有能量hv =ε。式中h 为普朗克常量,v 为入射光波频率。 物体表面的电子吸收了这个能量后,一部分消耗在克服物体固有的逸出功A 上,另一部分则转化为电子的动能,让其能够离开物体表面,成为光电子。 于是我们得到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方程:A m hv += 2 v 2 1 由此可知,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成线性关系,而与光强度无关。(光强度只对单位时间内逸出物体表面的光电子的个数产生影响) 光电效应的光电阈值: 红限:当入射光频率v 低于某一值0v 时,无论用多强的光照都不会发生光电效应。由光电效应方程易得这个频率h A v /0=,称为红限。 测量普朗克常量的方法: 用光波频率为的单色光照射阴极板,测量其遏制电位差Ua 。 于是有: A U e hv a +=|| 所以: e A v -= e h |U |a 这表明了截止电压|U |a 和光波频率v 成正比。 实验中获得单色光的方法: 使用水银灯发出稳定白光作为光源,再使用不同颜色的滤光片罩在光电管的入光口以得到相应颜色的单色光,还可以使用不同透光度的遮光片罩在水银灯的出光口以得到不同强度的

利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实验步骤

1 利用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注意事项 1.灯和机箱均要进行预热20分钟。 2.汞灯不宜频繁开关。 3.不要直接观看汞灯。 4.行测量时,各表头数值请在完全稳定后记录,如此可减小人为读数误差。 实验目的 1.了解光电效应的规律,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理解。2.测量普朗克常数。 实验原理 光电效应是指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在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溢出的现象。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如右图所 示。图中A、K组成抽成真空的光电管,A为阳极,K为阴极。当一定频率ν的光射到金属材料做的阴极K上,就有光 电子逸出金属。若在A、K两端加上电压U AK后,光电子将由K定向地运动到A,在回路中就形成光电流I。改变外加电 压U AK,测量出光电流I的大小,即可得出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 光电流随着加速电位差U AK的增加而增加,加速电位差加到一定量值后,光电流达到饱和值I h,饱和电流与光强 成正比,而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当U AK =U A -U K变成负值时,光电流迅速减小。实验指出,有一个截止电压U0存在, 当电压达到这个值时,光电流为零,截止电压U0同入射光的频率成正比,如右图所示。 由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hν=mV2/2+A和eU0= mV2/2,可以得到hν=eU0+A,只要用实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频率对 应的截止电压,求出斜率,就可以算出普朗克常数 实验步骤 (一)测试前准备 1、将测试仪及汞灯电源接通,预热20分钟。把汞灯及光电管遮光盖盖上,将汞灯光输出口对准光电管光输入口,调整光电管与汞灯距离为30cm(实验中不能移动该位置)。 2、测试前调零:在未连接光电流输入与光电流输出的情况下,将“电流量程”选择开关打在10-13档,旋转“电流调零”旋钮,使电流指示为000。(注意:调零后“电流调零”旋钮不能再改变,只改变“电压调节”旋钮). ’.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一、实验题目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数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实验深刻理解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理论,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掌握用光电管进行光电效应研究的方法; 3、学习对光电管伏安特性曲线的处理方法,并用以测定普朗克常数。 三、仪器用具 ZKY—GD—3光电效应测试仪、汞灯及电源、滤色片(五个)、光阑(两个)、光电管、测试仪 四、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与爱因斯坦方程 用合适频率的光照射在某些金属表面上时,会有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叫做光电效应,从金属表面逸出的电子叫光电子。为了解释光电效应现象,爱因斯坦提出了“光量子”的概念,认为对于频率为的光波,每个光子的能量为 式中,为普朗克常数,它的公认值是= 。 按照爱因斯坦的理论,光电效应的实质是当光子和电子相碰撞时,光子把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电子所获得的能量,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表面对它的约束,其余的能量则成为该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后的动能。爱因斯坦提出了著名的光电

方程: (1) 式中,γ为入射光的频率,m 为电子的质量,v 为光电子逸出金属表面的初 速度, 为被光线照射的金属材料的逸出功,2 21mv 为从金属逸出的光电子的 最大初动能。 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0U 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2) 代入(1)式,即有 (3) 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W h <γ,则不能产生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最 低频率是 h W = 0γ,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 因而0γ也不同。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光强无关,只与光子γ的频率成正比,,将(3)式改写为 (4) 上式表明,截止电压 U 是入射光频率γ的线性函数,如图2,当入射光的频

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

光电效应与康普顿效应 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学号:5901108267 姓名:李庆 摘要 本文对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进行了简单介绍,分别对光电效应和日康普顿效应的基本原理和其实验类推法进行了简单的概述,介绍了爱因斯坦光电方程和用X 射线投射石墨实验。同时本文对光电效应和康普顿效应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进行了分析。两者的物理本质相同,但是两者观测的条件和对光量子能量的吸收程度不同,两者在过程中产生的粒子也不同。 关键词: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爱因斯坦光电方程;光电子;散射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Compton effect Abstract 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simple introduction to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the Compton effect respectively, of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Compton effect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its experimental analogy method a simple overview describes the Einstein photoelectric equation and use X-ray projection of graphite experiments. And on the photoelectric effect and Compton effect of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were analyzed. The physical nature of both the same, but the two observation conditions and the optical absorption of quantum energy in varying degrees, both in the process produced particles are also different. Keyword:photoelectric effect; Compton effect; Einstein's photoelectric equation; optoelectronics; scattering

普朗克常量的测定

利用光电效应测定普朗克常量 一:实验目的 1. 通过实验加深对光的量子性的了解。 2. 通过光电效应实验,验证爱因斯坦方程,并测定普朗克常量。 二:实验仪器 智能光电效应仪由汞灯及电源,滤色片,光阑,光电管、智能实验仪构成。实验仪有手动和自动两种工作模式,具有数据自动采集,存储,实时显示采集数据,动态显示采集曲线(连接计算机),及采集完成后查询数据的功能。 三:实验原理 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上时,可以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所产生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效应是光的经典电磁理论所不能解释的。1905年爱因斯坦依照普朗克的量子假设,提出了光子的概念。他认为光是一种微粒—光子;频率为v 的光子具有能量ε=hv ,h 为普朗克常量。根据这一理论,当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频率为v 的光子时,便获得这光子的全部能量hv ,如果这能量大于电子摆脱金属表面的约束所需要的脱出功W ,电子就会从金属中逸出。按照能量守恒原理有: + = 2 21m m hv υW (1) 上式称为爱因斯坦方程,其中m 和m υ是光电子的质量和最大速度,1/2m 2 m υ是光电子 逸出表面后所具有的最大动能。它说明光子能量hv 小于W 时,电子不能逸出金属表面,因而没有光电效应产生;产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最低频率v 0=W/h ,称为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又称红限)。不同的金属材料有不同的脱出功,因而υ0也是不同的。 我们在实验中将采用“减速电势法”进行测量并求出普朗克常量h 。实验原理如图 图1 图2 1所示。当单色光入射到光电管的阴极K 上时,如有光电子逸出,则当阳极A 加正电势,K 加负电势时,光电子就被加速;而当 K 加正电势,A 加负电势时,光电子就被减速。当A 、K 之间所加电压(U )足够大时,光电流达到饱和值I m ,当U ≤-U 0,并满足方程 eU 0=22 1m mv (2) 时,光电流将为零,此时的U 0称为截止电压。光电流与所加电压的关系如图2所示。 将式(2)代入式(1)可得 eU 0=hv -W 即 U 0=e W v e h - (3) 它表示U 0与v 间存在线性关系,其斜率等于h /e ,因而可以从对U 0与v 的数据分析中求出普朗克常量h 。 实际实验时测不出U 0,测得的是U 0与导线和阴极间的正向接触电势差U c 之差U 0ˊ,即测得的U 0ˊ是 U 0ˊ=U 0-U c 图1 图2

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和金属逸出功

大连理工大学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院(系)专业班级 姓名学号实验台号 实验时间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 实验名称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和金属逸出功 教师评语 实验目的与要求: 1.通过测量不同频率光照下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来计算普朗克常量 2.获得阴极材料的红限频率和逸出功 主要仪器设备: 1.光电效应实验仪(GGQ-50 高压汞灯,GDh-I型光电管电流测量仪) 2.滤光片组(通光中心波长分别为365.0nm, 404.7nm, 435.8nm, 546.1nm, 577.0nm) 3.圆孔光阑Φ=5mm, Φ’=10mm 4.微电流仪 实验原理和内容: 1.理想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实验装置如右上图所示,阴极K收到频率为v的单 色光照射时,将有光电子由K逸出到达阳极A,形成回路 电流I,可以由检流计G所检测到。通过V来监控KA两 端的电压变化,结合G所得到的电流值,可以得到U与光电 流I之间的关系,如右下图所示。 根据爱因斯坦的解释,单色光光子的能量为E=hv,金属中的电 子吸收了光子而获得了能量,其中除去与晶格的相互作用和克

服金属表面的束缚(金属的逸出功A )外, 剩余的便是逸出光电子的动能, 显然仅仅损失了逸出功的光电子具有最大动能: A hv mv M -=2 2 1。 实验中所加的光电管电压U 起到协助光电流I 形成的作用, 当不加电压U 时, 到达阳极的光电子很少, 光电流十分微弱; 当加上正向电压时, 便有更多的光电子到达阳极, 使得I 增大, 而所有的光电子都被吸引到阳极形成电流时, I 到达最大值, 此时再增大U 也不会改变I , 成为饱 和光电流I M , 饱和光电流在光频率一定时, 与光照强度成正比。 如果在光电管两极加反向电压便可以组织光电子到达阳极形成光电流, 当反向电压增大到光电流等于零时, 可知光电子的动能在电场的反向作用下消耗殆尽, 有以下关系式:a M eU mv =2 2 1 , 其中U a 成为截止电压。 结合以上最大动能的表达式可知, e A v e h U a -=, 如左图做出其对应的图像, 可知直线的斜率为 e h k =, 截距为e A U =0。 图中斜线与x 轴的交点对应的频率v0 称为阴极材料的红限频率, 照射光小于这个频率时, 无法产生光电效应(入射光光子能量小于电子的逸出功)。 显然, 通过测量多组v 和Ua , 便可以通过计算函数表达式而得到A 、h 、v0。 2. 实验中相关影响因素的修正 1, 暗电流修正 暗电流指没有光照时, 由于金属表面的隧道效应、 光电管漏电、 热噪声等原因造成的由K 向A 逸出电子形成的电流。 由于暗电流对截止电压的影响不大, 实验中可以使用无光照测量电流的方法测出暗电流值, 在后期处理中将其剔除。 2, 阳极电流修正 由于KA 两级距离很近, 光照时阳极的材料同样可以发生一定程度的光电效应而发射光电子, 当光电管加的是反向电压时, 就会使阳极光电子到达阴极形成阳极电流。 在U-I 曲线上阳极电流的影响就是使在负向电压区的阴极电流出现负值下沉, 由于阳极光电子数目有限且相比阴 极较少, 故阳极电流很快达到饱和, 可见实验中截止电压对应的实际情况是总体电流趋于反向稳定时的电压值。

光电效应(含解析)

光电效应 1. 知识详解: 知识点1 光电效应和波粒二象性 1.光电效应的实验规律 (1)存在着饱和电流:对于一定颜色的光,入射光越强,单位时间发射的光电子数越多,饱和光电流越大. (2)存在着遏止电压和截止频率:光电子的能量只与入射光的频率有关,而与入射光的强弱无关.当入射光的频率低于截止频率时不发生光电效应.使光电流减小到零的反向电压叫遏止电压. (3)光电效应具有瞬时性:当频率超过截止频率时,无论入射光怎样微弱,几乎在照到金属时立即产生光电流,时间不超过10-9 s. 2.光子说 爱因斯坦提出:空间传播的光不是连续的,而是一份一份的,每一份称为一个光子,光子具有的能量ε=h ν,其中h =6.63×10-34 J ·s. 3.光电效应方程 (1)表达式:h ν=E k +W 0或E k =h ν-W 0. (2)物理意义: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光子获得的能量是h ν,这些能量的一部分用来克服金属的逸出功W 0,剩下的表现为逸出后电子的最大初动能E k =1 2 mv 2. 4.光的波粒二象性 (1)波动性:光的干涉、衍射、偏振现象证明光具有波动性. (2)粒子性:光电效应、康普顿效应说明光具有粒子性. (3)光既具有波动性,又具有粒子性,称为光的波粒二象性. 5.物质波 (1)概率波 光的干涉现象是大量光子的运动遵守波动规律的表现,亮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大的地方,暗条纹是光子到达概率小的地方,因此光波又叫概率波. (2)物质波 任何一个运动着的物体,小到微观粒子大到宏观物体都有一种波与它对应,其波长λ=h p ,p 为运动物体的动量,h 为普朗克常量. 易错判断 (1)光子说中的光子,指的是光电子.(×) (2)只要光足够强,照射时间足够长,就一定能发生光电效应.(×) (3)极限频率越大的金属材料逸出功越大.(√) 知识点2 α粒子散射实验与核式结构模型 1.实验现象

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三、实验原理 1.光电效应 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上时,可以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所产生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效应是光的经典电磁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当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频率为v的光子时,便获得这光子的全部能量hv,如果这能量大于电子摆脱金属表面的约束所需要的脱出功W,电子就会从金属中逸出。按照能量守恒原理有: (1) 上式称为爱因斯坦方程,其中m和m 是光电子的质量和最大速度,是光电子逸出表面后所具有的最大动能。它说明光子能量hv小于W时,电子不能逸出金属表面,因而没有光电效应产生;产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最低频率v0=W/h,称为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又称红限)。不同的金属材料有不同的脱出功,因而υ0也是不同的。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 电位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2) 代入(1)式,即有 (3) 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则不能产生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是 ,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因而也不同。由于光 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光强无关,只与光子ν的频率成正比,,将(3)式改写为 (4) 上式表明,截止电压是入射光频率ν的线性函数,如图2,当入射光的频率时, 截止电压,没有光电子逸出。图中的直线的斜率是一个正的常数: (5)

X射线的产生、光电效应及其康普顿效应

X射线在医学上有着极为广泛的应用,通过影像学基础知识的学习或者说科普知识的了解,我们大致知道其中的一些原理,然而可能仍然是一种是事而非印象。近来饶有兴趣地学习原子物理学,对于其中的深层次的东西有所体会,写此文会对大家更深层次地去认识医学影像学和放射肿瘤学较有帮助。 1895年伦琴发现X射线,随后藉此获得第一届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发现开始了近代物理学的新时期,关于伦琴发现X线的过程不赘述。简单说X射线产生的原理就是高速运动的电子突然受到物体的阻滞而产生的。加速(或减速)带电粒子能辐射出电磁波,这是经典电磁波的理论,因此当高速运动的电子在靶上突然受到阻滞时,就会产生电磁波,即X 射线。实际应用中的X线发生器就是用高速电子流撞击钨靶而产生的。 这其中有两个理论我们要搞清楚: (1) 经典电磁波理论与韧致辐射:经典的电磁波理论里面认为“加速(或减速)带电粒子能辐射出电磁波”。我们如何去理解这个现象?通过中学的物理知识我们知道麦克斯韦的电磁学理论认为电场能够产生磁场,磁场也能够产生电场。我们是否就可以认为这是电场产生磁场的一种方式?我个人认为这个理解肯定是不全面的。由于还没有去学习电磁学的相关知识,暂时是我的一个疑问。当带电粒子与原子(或原子核)相碰撞,发生骤然减速时,由此伴随产生的辐射称为韧致辐射(相反的,带电粒子加速运动时同样可以产生辐射,称为同步辐射,这种射线由于其独特性能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强度反比于入射带电粒子质量平方,正比于靶物质核电荷的平方(为什么会这样?从核库仑力方面去理解)。由于这种骤然减速是在靶物质核库仑力作用下连续变化的,因此这种X线谱也是一种连续谱。医学、工业等方面应用的主要也就是这部分连续谱。 电子与靶物质碰撞时,除了产生辐射,还会发生弹性碰撞,这两种作用方式都会损失能量,碰撞就产生热量,二者之比为:碰撞损失/辐射损失=800Mev/T*Z。其中T代表的是电子的动能,Z代表的是靶物质的原子序数。因此我们显而易见地就明白了为什么会选择原子序数大的钨靶作为靶物质。 (2)X射线的本质:可能很多人至今仍然不了解X射线本质。X射线是核外电子产生的一种短波电磁辐射,波长一般在0.001nm到1nm。我就把它理解成是一种光(光也是电磁波的一种)。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感到困惑的原因往往在于无法把一些常识性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说我们如何去认识光?我们所肉眼能见的可见光其实是一种电磁波,它在电磁波谱上只占据非常狭小的一段。我们纵观整个电磁波谱,从长波长端(对应低频)看起,依次是:无线电射频、无线电广播、雷达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由此可见X射线和我们所肉眼能见的可见光性质是一样的。(为什么无线电使用的是较长波长的波?高中物理就学过) 光的波粒二象性 当在学习原子物理学时,我发觉越来越绕不开的就是如何去认识光的本质。在这里最重要的理论莫过于光的波粒二象性。关于光的本质在物理学史上争论了几百年,粒子论和波动论各自其说。感兴趣的可以自己查阅相关资料。光的波动性可以通过衍射、干涉、偏振等试验证实,不赘述。然而光的粒子性与原子物理学却密切相关。这里我认为最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是普朗克的能量量子化假说,他的著名E=hv的公式设想能量是一种量子化地度量,即他认为能量是一份一份地整数倍传导的,意含一种不连续性。爱因斯坦把这个量子化的概念引入到光的本质的认识中去,提出光量子的概念,光子的能量E=hv。这里就不得不提他发现的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 光电效应就是指光子与原子核的内层电子作用,将自己的全部能量传递给电子,使得

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光电效应测量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篇一:光电效应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三、实验原理1.光电效应 当一定频率的光照射到某些金属表面上时,可以使电子从金属表面逸出,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所产生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光电效应是光的经典电磁理论所不能解释的。当金属中的电子吸收一个频率为v的光子时,便获得这光子的全部能量hv,如果这能量大于电子摆脱金属表面的约束所需要的脱出功w,电子就会从金属中逸出。按照能量守恒原理有: (1) 上式称为爱因斯坦方程,其中m和?m是光电子的质量和最大速度,是光电子逸出表面 后所具有的最大动能。它说明光子能量hv小于w时,电子不能逸出金属表面,因而没有光电效应产生;产生光电效应的入射光最低频率v0=w/h,称为光电效应的极限频率(又称红限)。不同的金属材料有不同的脱出功,因而υ0也

是不同的。由(1)式可见,入射到金属表面的光频率越高,逸出的电子动能必然也越大,所以即使阴极不加电压也会有光电子落入阳极而形成光电流,甚至阳极电位比阴极电位低时也会有光电子落到阳极,直至阳极电位低于某一数值时,所有光电子都不能到达阳极,光电流才为零。这个相对于阴极为负值的阳极电位 被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电压。 显然,有 代入(1)式,即有 (3) 由上式可知,若光电子能量 ,则不能产生光电子。产生光电效应的最低频率是 (2) ,通常称为光电效应的截止频率。不同材料有不同的逸出功,因而也不同。由于光的强弱决定于光量子的数量,所以光电流与入射光的强度成正比。又因为一个电子只能吸收一个光子的能量,所以光电子获得的能量与光强无关,只与光子ν的频率成正比,,将(3)式改写为 (4) 上式表明,截止电压 是入射光频率ν的线性函数,如图2,当入射光的频率 时,

光电效应法测普朗克常量实验报告

实验题目:光电效应法测普朗克常量 实验目的:1.了解光电效应的基本规律; 2.用光电效应方法测量普朗克常量和测定光电管的光电特性曲线。 实验原理:当光照在物体上时,光的能量仅部分地以热的形式被物体吸收,而另一部分则转换为物体中某些电子的能量,使电子逸出物体表面,这种现象称为光电效应,逸出的电子称为光电子。在光电效应中,光显示出它的粒子性质,所以这种现象对认识光的本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光电效应实验原理如图8.2.1-1所示。 1. 光电流与入射光强度的关系 光电流随加速电位差U 的增加而增加,加速电位差增加到一定量值后,光电流达到饱和值和值I H ,饱和电流与光强成正比,而与入射光的频率无关。当U= U A -U K 变成负值时,光电流迅速减小。实验指出,有一个遏止电位差U a 存在,当电位差达到这个值时,光电流为零。 2. 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频率之间的关系 光电子从阴极逸出时,具有初动能,在减速电压下,光电子逆着电场力方向由K 极向A 极运动。当U=U a 时,光电子不再能达到A 极,光电流为零。所以电子的初动能等于它克服电场力作用的功。即 a eU mv =2 2 1 (1) 根据爱因斯坦关于光的本性的假设,光是一粒一粒运动着的粒子流,这些光粒子称为光子。每一光子的能量为hv =ε,其中h 为普朗克常量,ν为光波的频率。所以不同频率的光波对应光子的能量不同。光电子吸收了光子的能量h ν之后,一部分消耗于克服电子的逸出功A ,另一部分转换为电子动能。由能量守恒定律可知 A mv hv += 2 2 1 (2)

式(2)称为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 由此可见,光电子的初动能与入射光频率ν呈线性关系,而与入射光的强度无关。 3. 光电效应有光电存在 实验指出,当光的频率0v v <时,不论用多强的光照射到物质都不会产生光电效应,根据式(2),h A v = 0,ν0称为红限。 爱因斯坦光电效应方程同时提供了测普朗克常量的一种方法:由式(1)和(2)可得: A U e hv +=0,当用不同频率(ν1,ν2,ν3,…,νn )的单色光分别做光源时,就有 A U e hv +=11 A U e hv +=22 ………… A U e hv n n += 任意联立其中两个方程就可得到 j i j i v v U U e h --= )( (3) 由此若测定了两个不同频率的单色光所对应的遏止电位差即可算出普朗克常量h ,也可由ν-U 直线的斜率求出h 。 因此,用光电效应方法测量普朗克常量的关键在于获得单色光、测得光电管的伏安特性曲线和确定遏止电位差值。 实验中,单色光可由水银灯光源经过单色仪选择谱线产生。 表8.2.1-1 可见光区汞灯强谱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