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
从市长到囚徒

他所交待的问题都在检察机关掌握之中,且大多他都经过串供和退赃。这时,他又提出要见省检察院李学斌检察长说说心里话,检察官们再一次满足了他的要求。
8月2日,当李检察长满怀希望地等待杨善修彻底悔罪时,而这位杨市长却来了180度的大转弯,不仅未交待新的罪行,而且矢口否认了他已交待的所有犯罪事实。这十多天来,这位杨市长在干什么呢?他放着住处的电话和自己的手机不用,却一次次地向公用电话亭里跑。当检察官获取到他每次的通话内容时,看到,杨硬着头皮一步步走向深渊。
“胡安林还交待,1991年,化纺厂扩建时,杨善修曾为省某公司能承揽到化纺厂扩建工程对当时任化纺厂厂长的胡安林有过专门指示。杨和某公司的关系待查……”
迅速作出两条决定:1、立即向省委汇报;2、以追查胡安林案赃款赃物为线索继续查找证据,包括能证明真实或非真实、有罪或无罪的一切证据,最终让事实与杨市长“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话”。
一个风清日丽的白天,杨市长的夫人杨某通过电话把市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一位总经济师张某叫到家中,随手塞给张4000元钱,说这是1995年6月让张帮助买的一台金长城牌分体式空调机的钱。并再三嘱咐张某,如果以后检察机关问及此事,就说钱当时就给了。
这是一个人们记不太清楚的日子,安阳市工会范某,突然来到豫北建安公司副经理吕某的家中。
1997年2月中旬,一份详实的初查报告交给了院党组和省委领导。初查结果表明,在安阳曾有“杨善人”之称的安阳市市长杨善修,决非清廉之辈。凭着已经初步掌握的确凿事实,就足以将其送上审判台。然而检察机关的决策者们想得更远、更深:在反腐败斗争愈发深入的今天,能否辟出另一条途径,促使犯罪嫌疑人走自新道路,给社会以更大的教育?他们在极力谋划着这一方略。
2021届高考英语“中国元素”之语法填空——话题四 传统节日

话题四传统节日一、阅读下面短文,在空白处填入1个适当的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The Chinese lunar calendar divides the year into 24 solar terms. Clear and Bright ①_________(be) the only one whose first day is also a ②_________ (tradition) Chinese festival, Tomb-Sweeping Day. The ③_________ (word) "clear" and "bright" describe the weather during this period. Temperatures begin to rise and rainfall increases, ④_________ (make) it a crucial time for plowing and sowing in the spring.Clear and Bright serves as a time ⑤_________ Chinese people honor nature and the ancestor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e worship of nature and ancestors ⑥_________ (date) back to ancient times, and still matters a lot in modern society.Not only is it a period for commemorating ⑦_________ dead, it is also time that people should go out and enjoy nature. As trees turn green, flowers blossom, and the sun shines ⑧_________ (bright), everything returns to life. It is a fine time ⑨_________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nature. Strolling outside in spring adds joy ⑩_________ life and promotes a healthy body and mind.二、阅读下面材料,在空白处填入1个适当的单词或括号内单词的正确形式。
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可编辑)

摘要《冰点》是《中国青年报》于1995年1月创办的专题型栏目,以刊登整版特稿为主。
至2006年12月27日,《冰点?特稿》已刊出611期。
《冰点》特稿一直执着地坚持把老百姓的苦闷、磨难、希冀、奋斗作为关注和报道的重点,从中把握社会变动和发展的脉搏,开创出了一条“可读性长文”的新路。
在十多年的新闻采写实践中,《冰点》特稿逐渐形成了自身独有的采写特色并保持至今,在业界和读者中赢得声誉。
一个以特稿为主的栏目在如今信息多元化的时代能够坚持十余年是罕见的,而这个“罕见”背后,有着更为深层次的东西??价值取向。
《冰点》的每一期特稿所折射出的价值取向具有浓郁的自我风格。
在十余年来的新闻报道实践中,它的价值取向也显现出明显的嬗变轨迹。
本文采取抽样调查和文本分析的方法,以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刊发于《冰点》的 441 篇特稿为研究样本,就《冰点》特稿十余年来形成的自我采写风格,显现出的价值取向及其嬗变轨迹进行分析和论述。
并在此基础上,试图对《冰点》特稿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方向提出思考。
关键词:《冰点》特稿;写作特色;价值取向AbstractBingdian Column, originated in 1995, is the mainly covers feature of ChinathYouth Daily with great social reputation. Until Dec.27 , 2006, Bingdian has reported611 features in sumBingdian Feature aims at irritancy、tribulations and struggles of civilians, tryingto affect the reform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pulse rhythm of social development. Itcreated a new way of writing----- “long but readable” report. After ten years ofinterviewing and writing experiences, Bingdian Feature has gradually formed thefeatures of its own and been improved until nowA feature column like Bingdian prevailing and insisting for ten years during the Information Era is not easy. Besides the phenomenon mentioned above, something ismore obvious and vital---- its value orientation. Bingdian aims at not only positivepublicities, but also negative issues of the society. Each feature has its own valueorientation and style. Among ten years’ operation,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Bingdianhas also been renovated and updatedThe dissertation adopted sample investigation and text analysis to finish theresearch and it selected 441 features covered on China Youth Daily from Jan.1995 toDec.2006 as the research sample. On analyzing the composing style of the features,the author tried to analyze the value orientation it took and the changing principles asthe further investigation of the dissertation.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also tried tofind some problems existing in Bingdian Feature, and pointed out the developmentdirection in the futureKey words: Bingdian Feature;Composing Style;Value Orientation目录0引言 77H11H0.1 选题动因 78H12H0.2 研究方法及概述 79H23H0.3 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80H24H第1 章《冰点》栏目概观81H35H1.1《冰点》栏目发展概述82H36H1.2 关于《冰点》特稿概念的界定 83H57H1.2.1“冰点特稿”称谓的由来. 84H58H1.2.2 本文对“冰点特稿”概念的界定85H59H第2 章《冰点》特稿样本描述86H610H2.1 报道样式87H711H2.1.1 新闻故事??主要用于人物报道. 88H712H2.1.2 深度报道??侧重于现象、事件报道89H813H2.1.3 调查性报道??侧重于揭露、批评 90H814H2.2 报道领域91H915H2.3 报道题材 92H1116H第3 章自我风格??《冰点》特稿写作特色文本分析93H14 17H3.1 身与心的投入:《冰点》特稿的采访策略 94H1418H3.1.1 深入现场,亲历亲访. 95H1419H3.1.2 用“心”换文章. 96H1520H3.1.3 打开所有的感官 97H1621H3.1.4 深入地挖掘信息 98H1722H3.2 可读性长文:《冰点》特稿表现手法宏观解析. 99H18 23H3.2.1 故事化的行文特点100H1824H3.2.2 有张力的题材:以小见大101H1925H3.2.3 以情动人 102H1926H3.3 细致入微:《冰点》特稿的写作特点微观分析103H2027H3.3.1 灵活多变的叙事角度. 104H2028H3.3.2 注重细节,善用白描. 105H2229H3.3.3 设置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心 106H2430H第4 章十年《冰点》:价值取向的坚守与嬗变. 107H2631H4.1 冷静的呐喊:《冰点》特稿的新闻价值取向 108H2632H4.1.1 在“冰点”中成就“热点”. 109H2733H4.1.2 讴歌真、善、美 110H2934H4.1.3 关注社会不公与失衡. 111H3035H4.1.4 层层逼近新闻真实内核 112H3136H4.2 人性化色彩:《冰点》特稿的人文价值取向 113H3137H4.2.1 重视和体现人的个体价值114H3238H4.2.2 对弱势群体的关怀115H3339H4.2.3 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 116H3740H4.3 从“软”到“硬”:《冰点》特稿价值取向的嬗变与坚守 117H38 41H4.3.1 创刊初期至 20 世纪 90 年代末??从“软”到“温和”:从对人物命运的关注转向对社会问题的探讨 118H3842H4.3.2 2000年至 2004年??从“温和”到“硬”转变:更加注重舆论监督,关注重大社会问题和事件,触角伸向“焦点”新闻119H4043H4.3.3 2004 年扩版之后至 2006 年初??真正显现“硬”的姿态:“新闻就是要把真相拿出来,用新闻影响今天”120H4344H4.3.4 离开“李大同”后的《冰点》??灵魂是否失却?. 121H5045H第5 章研究启示和思考 122H5246H5.1《冰点》特稿研究的启示. 123H5247H5.2《冰点》特稿存在的问题. 124H5248H5.2.1 记者主题意识影响客观报道. 125H5249H5.2.2 大量的教育报道体现出主编的个人主观偏好 126H5350H5.2.3《冰点》编辑记者的政治倾向127H5351H5.3《冰点》未来发展方向思考 128H5452H5.3.1《冰点》报道应更加注重时效性. 129H5453H5.3.2 继续坚守“弱势关怀”的价值取向130H5454H5.3.3 增强舆论监督力度,多做事件性和调查性报道131H5555H5.3.4 研究新的受众心理,找准目标读者,开拓新的题材领域. 132H55 56H参考文献133H5757H后记134H60中国青年报《冰点》特稿写作特色及其价值取向探析引言0.1 选题动因很早以前就在关注中国青年报名牌栏目《冰点》,每一期特稿的推出都让我有种莫名的期待和激动,因而研究《冰点》特稿的昀初动因,完全基于个人对这一栏目的情感和爱好。
2017考研英语阅读:屠呦呦获诺奖

2017考研英语阅读:屠呦呦获诺奖在考研英语中,阅读分数可谓是占到了总分的半壁江山,正所谓“得阅读者得考研”。
对于备考2017考研的同学们,在平时的复习中一定要拓展阅读思路,各类话题都要关注,这样才能在整体上提升考研英语阅读水平!凯程考研频道考研分享《2017考研英语阅读精选》,一起来学习吧!Nobel win honors scientist屠呦呦获诺奖导读:屠呦呦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的中国公民,让国人自豪。
然而舆论却并不是一面倒的赞誉。
有些人质疑奖项只颁发给屠呦呦一人,这对团队其他成员是否公平呢?显然,屠呦呦引发的争议折射出了中西方评奖的文化冲突。
10月5日,84岁的女科学家屠呦呦成为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类奖项的中国公民。
她获奖的消息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也将中外评奖标准的差异推向了舆论的中心。
Tu, a researcher at the China Academ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red the 2015 Nobel Prize for Medicine with Irish-born William Campbell and Satoshi Omura of Japan for unlocking revolutionary treatments for parasitic diseases. Campbell and Omura were honored for their anti-roundworm treatment, while Tu came up with a new drug for malaria.屠呦呦,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同爱尔兰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一起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开创性成就。
坎贝尔和大村发现了有效治疗线虫的药物,而屠呦呦则创制了新型抗疟疾药物。
优秀的新闻稿 中国青年报

优秀的新闻稿中国青年报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青年报始创于1951年,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机关报,是以中共中央和共青团中央为中心的全国范围内一级党报。
经过近70年的发展历程,中国青年报已成为了中国重要的综合性报纸之一,被誉为“中国青年的喉舌”,一直以来始终引领着青年的思潮和风尚。
在不断变革的新时代下,中国青年报作为党的重要宣传阵地和青年群众的精神家园,不断更新观念,拓展新领域,致力于讲好中国的故事。
经历了改革开放、信息革命和快速发展的新时期,中国青年报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勇担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通过引领社会舆论和传播正能量,中国青年报以极大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带领着年轻一代走向更加明朗的未来。
一方面,中国青年报在报道时政热点和社会热点问题时,以公正、客观、准确的新闻姿态深入报道和深入评论,形成了鲜明的报刊特色。
篇幅深远,思想深邃,报道呈现出具有时效性和新闻价值的内容,对于引导社会舆论、澄清事实真相和维护国家利益有着重大的意义。
中国青年报不仅关注国内大事,还时刻关注着世界各地的情况,深入挖掘国际热点新闻,积极推动社会对国际事务的关注和理解。
中国青年报也在培养青年新闻人才和推动传媒创新方面大有作为。
通过举办新闻写作比赛、举办新媒体创新论坛等活动,为青年新闻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展示才华和锻炼能力的平台,为中国新闻事业的蓬勃发展和传统媒体的转型升级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新媒体时代,中国青年报也积极推进媒体融合,通过建设行动客户端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实现多终端多方位的信息传播,使新闻报道能够更加广泛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引导广大青年在新时代发扬中国精神,弘扬中国声音,扛起时代责任。
中国青年报作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机关报,把党的理论融入新闻报道,以鲜明的特色、权威的信息、高质量的报道,引领青年在新时代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为中国青年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家园。
期待中国青年报在新时代继续发扬光大,为培养更多的青年新闻人才,推动传媒融合发展,促进我国新闻事业繁荣做出更加积极的贡献。
最容易做错的高考英语选择题(附答案)

最容易做错的高考英语选择题(附答案)_学习方法网---------------------------------------(function() {var s = "_" + Math.random().toString(36).slice(2);document.write('');(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id: '5471254',container: s,size: '580,90',display: 'inlay-fix'});})(); 最容易做错的高考英语选择题(附答案)141、——How is it that you know she’s got back from the UK?——She ____ when I came out of the house this morning.A. seemed to be passingB. happened to have passedC. chanced to be passingD. chose to be passing142、——Is there any hope of saving his life?——His injuries are extremely serious, but he’s expected to ____.A. pull inB. pull throughC. pull upD. pull over143、All the task ____ ahead of time, they decided to go on holiday for a week.A. had been finishedB. were finishedC. having been finishedD. been finished144、——He ought ot have been warned of the danger.——____, but he wouldn’t listen to me.A. yes, he ought toB. So he wasC. So was heD. So it was with him145、Lang Ping, who is said to have started her coaching career in America, ____ volleyball in China for almost twenty years.A. playedB. have playedC. was playingD. had played146、An actor can not well play the role without life experience ____ more than a dancer can make a difference without much practice.A. anyB. noC. notD. much147、Each of the 400 people received from their boss____ gift——“Who moved my cheese?”——____ best-seller in the US——to understand how to deal with changes in their lives and work.A. the; 不填B. a;aC. a;不填D. the;a148、Passenger: Look out! There’s a kangaroo wandering on the road! Driver:____ it! That was lucky. It can damage my car really badly.A. MissingB. MissedC. To missD. Miss149、Most of the audience wondered what ider a man who’s deaf from birth can have ____ music.A. withB. inC. ofD. at150、——Were you busy last weekend?——Very. Rather than ____ time playing cards as usual, I devoted every effort to ____ an advertisement.A. wasting; makingB. waste; makeC. to waste; makeD. a waste of; making151、——What is the man over there?——I don’t know for sure. But I think he can be ____ but a teacher.A. anybodyB. anythingC. nobodyD. nothing152、One of the requirements for a fire is that the material ____ to its burning temperature.A. is heatedB. be heatedC. would be heatedD. do heat153、——What can I do for you, sir? w.w.w.k.s.5.u.c.o.m——I want ____.A. a dime’s worth of candyB. candy a dime’s worthC. a dime worth of candyD. a dime-worth candy154、As the proverb ____, an enemy in disguise is a wolf in sheep’s ____.A. runs; dressB. says; clothesC. speaks; clothD. goes; clothing155、——So you are not spending your holiday in Wuhan this year.——No, ____.A. everywhere in WuhanB. somewhere in WuhanC. somewhere but in WuhanD. anywhere but in Wuhan156、When he realized the police had seen him, the man ____ the exit as quickly as possible.A. made upB. made forC. made outD. made off157、In the traffic accident, his father came close to ____.A. be killedB. being killedC. killD. killing158、The heroic story that the university student had saved a peasant’s life hit the ____ in “China Youth Daily”.A. resultsB. effortsC. rewardsD. headlines159、I don’t want to be interrupted, for my paper is due tomorrow. If ____ asks where I am. Just say I’ve gone out.A. someoneB. anyoneC. everyoneD. no one160、In ____ world, where computers rule our work and life online searches have became ____ necessity.A. a; aB. a; theC. the; aD. the; /161、——Have you heard the new benefit system is to take effect?——Yes. That’s great, yet some worry it may ____ laziness.A. encourageB. developC. causeD. prevent162、——Excuse me, Professor Smith, I was wondering if I could leave a quarter earlier today.——____.A. Nothing the matter.B. Sure, go aheadC. Oh, why not?D. Of course, no problem.163、——Look, it ____ again.——yeah. This is the third snow we ____ this spring.A. will snow; are havingB. has snowed; had hadC. is snowing; have hadD. snows; havehad164、I invited five people to my party. Out of those five people, only John and Mary can come. ____ people can’t come.A. The othersB. The otherC. OthersD. Other three165、If you think that the illness might be serious, you should not ____ going to the doctor.A. put offB. put asideC. hold backD. hold up166、It was only after some progress ____ in the use and development of electricity that men began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and possibilities of magnetism.A. was madeB. would have been madeC. has been madeD. had been made167、The central government is sparing no efforts to ____ the officials’ overuse of power to make up a healthier Party.A. keep offB. keep downC. keep outD. keep on168、Let’s go out now. It ____ any more.A. didn’t rainB. doesn’t rainC. won’t rainD. isn’t raining169、Why don’t you try on this jacket? It ____ nice on you.A. looksB. lookedC. will lookD. has looked170、——Do you have ____ trouble finishing the work?——The work is not so different as you think. We have finished it already.A. anyB. noC. muchD. some171、It’s no ____ that he didn’t come.A. differenceB. importanceC. relationD. matter参考答案:141、C 本题主要对动词及不定式的不同形式的意义的考查。
因为我们一无所知

中国青年报 China Youth Daily「综合新闻」1999年9月20日星期一【冰点】因为我们一无所知本报记者董月玲8月底,我如约来到北京中国大饭店大堂。
一个在美国学习工作了十几年的博士,当是西装革履,我想。
久候不至。
我走到一个穿着粗毛线背心、皱巴巴裤子的中年人面前,向他打听怎么往房间拨电话。
他问:“你是董记者吗?”他叫王世林。
他要跟我讲一段30年前发生的故事——对今天还在读书的年轻人来说,这故事肯定是太不可思议了。
五个北京中学生,在新中国最为险恶的那段日子里,在念书毫无前途出路,学问大了反可能招灾惹祸的年头里,居然成立了一个学习自然科学的小组,还办了份手抄本的小刊物《中学生》。
1977年,他们全部考入大学数学系,没读几天,又都考上了研究生;没有亲友帮助,不靠国家资助,仅凭个人的科学素养,得到国外大学的奖学金,全部走出国门,继续深造。
如今,他们在美国“硅谷”等高科技领域及大学工作。
虽说时下的社会环境与从前大不一样,但这个“五人小组”的故事,仍吸引着我。
“在各种变换中,总可以找到一个不变之量”1969年7月底的一天,王世林正在山西山阴县一个叫羊圈铺的地方插队。
一封来自北京的信让他兴奋不已,信是张葆环写来的,告诉他成立五人数学小组的事。
五个人中有四位是北京四中的学生。
程汉生与王世林是高中的同班同学,很早开始,他们就对中学那种循序渐进,培养解题机器似的缓慢教学方法感到讨厌。
凭着对数学的极大兴趣,自己阅读了大量课外书。
王世林每天下课后,马上就去离家不远的北京图书馆自修。
程汉生则开始了数学方面的研究,钻研起《相对论引论》、《非线性波动力学》,这后一本书是为研究理论物理的专家写的。
王明曾被树为全校学习的榜样,校长曾把他的八大本数学作业集用红绸子包好,拿回家让自己的女儿学习。
他与程汉生两人,高二时就被学校认可免修数学。
比他们高一级的钱涛,由于有特殊的数学天赋,被同学们称为“数学王”,数学史上,人们曾这样喊天才的数学物理学家高斯。
我赞成 我反对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审议和通过法律的最高机构。在电视新闻上,人们通常能看见代表委员们按下计票器的按钮,随即,一项法律被通过或者否决了。但是,人们很少知道,在这一按之前,每一部法律的诞生,都要经过激烈的辩论,法律所涉及到的各行各业的利益的代表,都会顽强地“抗争”———时至今日,没有什么能比环境问题更让人揪心的了。它就像科学中的悖论,把“现代文明”与“生存困境”联系在一起。谁能够阻止恶劣大气环境的蔓延?有人说,2000年10多场沙尘暴促成了中国对大气法的修改。让我没想到的是,这样一个看来毫无疑问“越严厉越好”的法律的修改竟是那样“难产”。头一个难题是“一个新法(1987年制定,1988年实施)改过两次,才执行了不到3年又提出修改,有没有必要?”如此修改频度,在中国法制史上还是头一份。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委员会主任曲格平是最早提出并力主再次修改《大气法》的。对此,他说得简单又明确:“大气污染的形势日益严重,使我们感到法律已经不能适应需要,非改不可。”可以参与制定法律的人中,与曲的见解相同者并非多数,很多方面成为争论的焦点。尽管争论很大。但它———《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仍被列入了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委的工作计划。人们注意到,近几年修改最多的法律是与环境保护相关的(如大气法、水法、固体废物法……),占到了全国人大讨论修改制定的60个法律中的十分之一。污浊的空气逼到了我们头上《大气污染防治法》在1987年9月5日制定,1988年实施,执行不到5年就做了修改。但是,连法律的制定者都没有料到,急速弥漫全国的大气污染竟然如此严重,他们惊呼:“污浊的空气逼到了我们头顶上!”———1999年,全国主要因燃烧煤炭产生的二氧化硫的排放量已到1858万吨,排世界头号。而国民生产总值数倍于我们的美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青年报China Youth Daily【冰点】1999年5月31日星期一中国的建筑师在哪里本报记者沙林被称为“建筑界的奥林匹克”的国际建筑师大会,在国际建筑师协会成立半个世纪来,从未在亚洲和澳洲举办过。
1993年,在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建协第19届代表大会上,中国以压倒多数的票赢得了1999年6月第20届“世界建筑师大会”的举办权。
届时将有八千多名各国建筑师云集北京。
14年不息的争办终于有了回报,中国建筑界为此欢欣鼓舞。
中国建筑师给大会的最大礼物之一是,6月18日至28日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展”──几十位中国建筑权威在三四个月的时间里,把中国50年中盖的所有房子扒拉来扒拉去,挑出最好的以供展示。
并不都是高兴的事,因为七八千个懂行的外国人来中国,中国不好的建筑一下来了个大暴露,中国人脸上无光啊!天津大学建筑系教授彭一刚来京表达心绪:“建筑师大会在中国举行,我又喜又忧,心情矛盾,外国建筑师要到北京转一转,中国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人有异议,而我们现在有些东西确实拿不出手。
我自己作为一个建筑师也感到有点惭愧,内疚……这次希望他们坐飞机来,从机场把他们直接拉到宾馆里,千万不要坐火车来,西客站周围的房子非常凌乱、不协调。
”实际上中国建筑问题早被世人关注,两年前一位外国的环境专家发问:中国在大兴土木方面肯定是世界第一,但在质量方面就难说了。
中国的建筑师在哪里?怎么我们看到的全是土地开发商,难道中国城市建筑规划是由房地产商人管理吗?专家们感叹:工程质量是建设部今天抓的一个主题,但没有把艺术质量放到一个重要的地位,21世纪,中国现代建筑往哪里去?建筑艺术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差不多是天方夜谭,大多数人所说的就是盖房子,西方人在这一点上又占了先。
建设部科技司司长、重庆建筑大学教授李先逵说:“英文‘建筑’Architecture源于希腊文Archi和tekt,tekt意为技艺,Archi则是最重要的和第一位的意思。
在西方几乎所有的艺术史著作都将建筑列为首位。
而在中文里,建筑既表示建筑艺术、也可表示房子本身,还表示建筑施工,很含混,一直没有一个词能像英文的Architecture一样来表示建筑艺术。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写道: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罗丹在评述巴黎圣母院时说:整个我们的法国就凝聚在这座大教堂里,正像整个希腊凝聚在帕提侬神庙中一样。
“《西洋艺术史》中也这么认为:当我们想起过去的伟大文明时,我们有一种习惯,就是应用看得见、有纪念性的建筑作为每个文明独特的象征。
”其实,建筑是除了活生生的人以外,表现我们生活的质量,表现一个民族风貌的最重要的东西。
吴冠中这位大画家也把建筑的地位远远排在绘画前面:“当我们想到北京、苏州、马德里、罗马时,脑子里首先冒出来的形象就是建筑,一个城镇的面貌基本是建筑。
自然面貌,从非洲到亚洲,山水湖泊差异不是很大。
现在建筑的问题非常迫切,等不及你,中国大地上那么多建筑现在要起来,其重要性远远超过其他艺术。
其他可以慢一点,画坏了一件画可以毁掉,房子搞坏了,要在那儿几十年,几百年。
你可以喜欢它,你可以恨它,但是你逃避不了它。
”中国当代建筑50年,有很多经验教训。
建筑艺术研究所所长萧默总结道:“50年代初期的建筑,以民族形式为主导,主张将宫殿、庙宇等传统建筑样式赋予新建筑。
如北京友谊宾馆、北京三里河四部一会办公楼等。
都有一个琉璃瓦的大屋顶。
“由于‘民族形式’的昂贵,很快就引起了注意并加以纠正。
一时间,节约成了一切,放弃了对建筑艺术和文化品格的追求,许多作品比较平庸。
只因为庆祝国庆10周年,才出现一些追求建筑艺术的建筑。
如十大建筑。
“到了‘文化大革命’,各地兴建‘万岁馆’,使用象征主义的政治图案如红旗、火炬、向日葵等,‘万岁馆’平面是一个‘忠’字。
比如某市建设一火车站的火炬时很费了思量:火苗向西不行,投靠西方资产阶级;向东烧更不行,只得向上。
“改革开放以来,可称之为多元建筑论时期,各种主义层出不穷,如古风主义、新古典主义、新民族主义等。
但也泥沙俱下,艺术上平庸甚至低劣的建筑也还是不少。
”对这些拙劣建筑,吴冠中愤愤表示,他要班门弄斧,砍下一斧头:“像北京西客站的门楼,很糟糕。
我体会我们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伏在土上,有一种敦厚的、趴着的感觉,就是塔高一点,看上去也像一颗长在泥土里的笋。
但是西客站在那个高高的西式顶上,趴了一个中国建筑,我觉得特别别扭,让我感觉像是从屁股底下看它的内部,很不舒服。
”在最近召开的“中国当代建筑艺术讨论会”上,建筑专家们七嘴八舌,对以小亭子大屋顶为特征的仿古建筑表示了批评,对一窝风涌现的、西方和香港传来的尖顶绿帽子楼也认为应该节制建造,而对那种许多部委比较热衷的“大圆肚子”建筑,一些专家认为在视觉上实在不好看,那种臃肿、好大喜功的样子不应是我们政府部门的形象标志。
“城市不像城市,乡村不像乡村,全国城镇都一个样子。
北京某地就像河北某县,而乡村却拙劣仿造大宾馆,到处是钢筋水泥,没有一点乡村味道。
云南丽江竟盖了几个像希尔顿那样的星级宾馆。
“一座建筑搞出来后,常常被一大堆广告紧紧箍住,改变了面目,这是丢人的事,在建筑艺术被破坏的问题上,建筑师应该有版权。
“全国城镇到处都是那种白瓷墙蓝玻璃的建筑(著名青年建筑师张永和喻之为一看就知道是中国建筑,外国人称为厕所瓷砖贴错了弄到外墙)不知道为什么国人对这种滑溜溜冷冰冰的东西那么情有独钟。
可能以为这就是有派,这就是豪华。
“邻近的日本、韩国、俄罗斯都对树木喜爱得不得了,而我们爱砍树盖房子,不考虑人的心理、不考虑人的健康。
”不仅是美观的问题了,已经在危害我们的身体!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双院士、清华大学教授吴良镛,去年生病住进协和医院后,时时感到气闷,透过窗子一看才知道,他们住的6层还没有空气流通,风吹不进来,汽车的尾气都圈在院子里。
他说:“现在政府大力抓大气污染问题,这是重要的,但建筑的‘污染’也很重要。
前一阵子我到剑桥,人家研究小气候,城市的肌理,房子怎么排对气候有什么影响,如何加强空气对流……美国建筑学会会长讲,‘现在不是光讲哪一栋房子,你觉得一栋房子好,但你欣赏不了那一栋房子,进了车,走过停车场,到了房子前,看不见就进去了。
’没有好的城市,有房子有什么用?我看北京快了,如果再盖10个东方广场。
”被建设部授予“中国建筑大师”称号的张开济,住在京西一套很普通的住宅里,87岁高龄,仍在为中国城市的建筑奔忙。
今年4月,他与吴良镛、贝聿铭等一起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呼吁北京不要大拆大盖了,写字楼、大宾馆先不要盖了,否则,古老的有价值的建筑还没想好怎么办就一片片消失,利益是暂时的,而遗憾是永远的!在他那到处装饰着明清木雕的起居室里,他一寸寸地但很敏捷地挪动着:“我走过世界上所有古都,只有巴黎能与北京相比,连伦敦和华盛顿都差一点,虽然它们很美,但气势和历史感都差一点。
“但古今中外像中国现在这样盖房子的情况很少有,盖得并不理想。
北京这几年在建筑形式方面受香港的影响比较大。
离我们近的一个是日本,一个是香港。
日本的东西我觉得比香港的水平高,可我们偏偏学香港,而且学的还是他们最坏的。
请大家注意,新东安广场怎么样?东方广场就要做成那个效果,这样一来不是香港回归中国,而是北京回归香港。
”建筑能与人对话,建筑能影响人的性情,如果想有一群文明的居民,就要先有一片文明的建筑建筑之于民众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它既为人们遮风避雨、提供住所,又在隐密地拨弄人的性情和心灵。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它有强烈的暗示作用,对社会心理的作用非常大,如果品位不高,公众的品位不能不受影响。
一个不好的建筑的危害是绵延不尽的。
西方人研究,环境与犯罪率有很大关系,环境优美的住宅区的居民,一般性情温和;而肮脏的环境、丑陋的房屋里的居民,犯罪率普遍较高(这当然是教育、出身诸因素共同导致)。
中国的情况也说明类似道理:受到商业侵袭以前的厦门鼓浪屿和哈尔滨,因受19世纪和20世纪初欧美古典建筑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人民有一种追崇艺术、追崇文明的习俗。
鼓浪屿是全国钢琴拥有最密的“钢琴岛”(不是当前钢琴热中父母逼迫孩子学钢琴的那种拥有)而哈尔滨是全国闻名的“音乐城”。
上海、大连、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也有类似情况,那里的居民都为他们非常讲究的、古典风格的城市建筑遗产而自豪,人民沉浸其中,风貌确实有别于其他城市。
建筑是可以让人感动的,著名建筑师顾孟潮回忆他上中学的时候,八中的校门给了他很深的印象。
每次走到胡同口,就能看见郭沫若先生题的“北京八中”四个字,两边内斜的校门像伸出的手,请人进去,非常亲切。
从那时起他就觉得建筑是可以与人对话的,后来他学建筑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对于城市建筑,一定要小心从事,要从心理学、生物学、环境学等角度考虑它对人民的意义。
吴良镛说:“城市是一个有机体,对它的整治与改造应顺应原有的城市肌理,创造适应今日的生活环境,千万不可粗暴地大拆大改,否则城市失去了史迹,犹如人失去了记忆,沦为丧失历史遗迹的‘历史文化’名城,居民的心理不能不受到影响。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制约了建筑水平。
贝聿铭先生做的香山饭店是一个很高雅的东西,但当时从当官的到百姓都说里面用了黑白两种颜色,像灵堂为什么我们成百上千个城镇看着那么枯燥,为什么富起来的国人的建筑品位还是不高?评论家叶庭芳从传统中找根源:“我们是先天不足,很遗憾,中国的建筑师不被统治阶级看重。
国外古代统治者在关心政治时还关心艺术,而中国古代统治者只关心统治。
卢浮宫收藏了一千万件艺术品,彼得大帝收藏了几千万件艺术品,德国一个几百万册的图书馆是当时一个公爵的收藏。
这种不同也限制了我们建筑师的眼光。
我们的国土与欧洲差不多,但他们古希腊、罗马、哥特式、巴洛克……传统之下又出现了反传统,包豪斯等,十几种风格更新换代,琳琅满目,而我们比他们差远了,我们受的束缚太多了!”天津大学彭一刚教授则认为,我们中国建筑师是有才华的,主要是客观条件限制了他们:“20年代,别人的新建筑运动已经蓬勃发展了,传遍了世界各个角落。
我们则是军阀混战,到了30年代是日本入侵。
完了又是解放战争。
解放以后,一个政治运动接着一个政治运动,而且每次建筑系都是首当其冲,成了资产阶级大本营。
”整个民族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也制约了建筑水平。
贝聿铭先生做的香山饭店“是一个很高雅的东西”,既有传统,又很现代。
但当时从当官的到百姓都说里面用了黑白两种颜色,像是灵堂。
在这种前提下,要建筑师拿出一个世界一流的作品来几乎是不可能。
另一种普遍的看法是,多年来对国民素质教育特别是艺术能力的教育重视不够。
在西方不需要着重指出,建筑艺术就是很重要的艺术门类,而我们直到现在,在公众里头,这个词也没有运用。
我们原来的教育方针是德、智、体全面发展,把美育包括在德育里,实际上两者是互相联系但又不同,美育绝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