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2030)(2016年修编版)

合集下载

都江堰历史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PPT课件

都江堰历史城区修建性详细规划 PPT课件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都江堰市城乡规划院 2010.02
现状概况 建筑层数现状
除柳河宾馆、都管局 大楼外,均为7层以下 建筑
基本呈北低南高态势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都江堰市城乡规划院 2010.02
现状概况 建筑风貌评价
分为四类
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建筑 风貌协调建筑 风貌不协调建筑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都江堰市城乡规划院 2010.02
现状概况 地块建设强度现状 由于地块规模差异 较大,地块容积率 最高达到近8.5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都江堰市城乡规划院 2010.02
现状概况 地块建筑密度现状
历史城区建筑密度 普遍较高,多数地 块建筑密度高于 40%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都江堰市城乡规划院 2010.02
部分道路实行单行交通(主 要在幸福路东北侧)
文庙街、井福街、瑞莲巷、 曾家巷、陈家巷、水巷子全 段
瑞莲街、五桂桥街、杨柳河 局部路段
其他(部分地块出入道路)
保留优化步行系统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都江堰市城乡规划院 2010.02
修建性 详细规划 绿化与公共空间规划
增加钟鼓楼公园 增加玉垒山沿线公园
(文庙街地块北侧) 增加景观水体 优化以奎星塔为中心
的山体绿地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都江堰市城乡规划院 2010.02
修建性 详细规划 建筑高度控制
为兼顾古城风貌整体协 调和地块设计的灵活性, 将建筑高度控制分为三 类:
平均高度12米,限高14米 平均高度16米,限高18米 特殊限高,需规划部门审
修建性 详细规划 规划总平面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都江堰市城乡规划院 2010.02

都江堰—青城山道文化旅游商圈规划建设

都江堰—青城山道文化旅游商圈规划建设

都江堰—青城山·道文化旅游商圈规划建设通过实地勘察调研,运用青城山作为中国道家名山的文化优势,重点彰显青城豪生大酒店的道家文化特色,精心设计制作了与酒店风格高度匹配的标识导视系统、酒店装饰等设施。

独具古蜀历史风情和道教元素的装饰艺术,结合现代高端建筑的装潢设计理念,重点突出“世界级道文化主题酒店”的宣传亮点,提供了一站式的设计施工安装服务。

另建设青幽街特色商业区与都江堰古城,三位一体建设道家文化旅游精品路线。

核心资源:青城山景区、青城山旅游商圈、青城道温泉、运动休闲中心等亮点创意:主题文化包装、标识导视系统、酒店VI设计、内部装饰等青城豪生国际酒店坐落于世界文化遗产地、国家5A级景点——四川都江堰青城山风景区,毗邻青城前山山门,由美国排名第一的世界500强企业温德姆酒店管理集团管理,是5.12地震后四川第一家开业的国际五星级酒店,也是青城山景区国际五星级酒店。

发展定位:运用民俗风情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以世界级道文化主题为核心优势,打造集避暑养生、商务会谈、旅游休闲于一身的超豪华酒店。

区位优势:毗邻都江堰、青城山等知名景点,地理位置优越,距离成都市区仅一小时车程,远离城市喧嚣之余,兼顾了交通的便捷。

青城豪生国际酒店与古木参天、幽静秀美的青城山遥相呼应,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让酒店建设自然地秉承了青城山道家思想理念,整体建筑气势恢弘,内部装饰独具匠心,配套设施完善齐全,人性化的服务细致入微,充分体现了建筑与环境、产品与服务、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来到此地,远离城市喧嚣,耳畔不时传来鸟语蝉鸣,暂且放下平日的焦躁烦恼,静静吸纳道家仙境飘来的清新空气,细细品味顺应无为、天人合一的超然境界。

针对青城豪生酒店作为“世界级道文化主题酒店”的既有优势,在标识导视系统设计建设方面也适当融入道家文化元素,酒店包间均以汉族神话十洲中的地名来命名,为游客营造一种如登仙境之感。

酒店绿化设施完善,草木丰茂,堪称一步一景,无处不逢春,疲乏之后再体验一番酒店内独有的特色道温泉,为您排忧解乏,放松身心。

成都青城山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策划方案

成都青城山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策划方案

劣势: 1、产品单一,配套功能缺失,商业空心化; 青城山区域一直以“度假养生居住”概念为主导,但产品线主要以住宅类产品为主,
导致区域整体“度假养生”概念弱化,与目前的中高端群体休闲度假养生对于品质、服务以 及个性化的多方位需求差距较大,区域整体发展的不协调症状日益明显;
2、先天资源未充分挖掘,整体开发和运营层面较低,区域成熟度和人气不够 区域未来几年的规划和愿景在度假配套功能方面有一定的倾斜,但从目前整体旅游
优势:
2、地理位置和交通便利性(成都后花园的首选位置) A 成都后花园的理想位置之选: 项目距离成都市区1小时车程;成灌高速、成青快速路、快
铁专线的交通路网组织,其通达性和便捷性在大成都区域首屈一指, 合理的1小时时间成本和较低的交通成本使本区域成为成都地区后花园 的理想首选;
B 地处川内交通咽喉,集散力和辐射力强: 青城山区域与成都市区的有效搭接,使得本项目借助成都市
地产开发的方向分析,一种为借助传统旅游地区概念,以高度星级酒店为开发切入点,形成 规模集群,未来2-3年内投入的5星级酒店大概在8家,另一种为集中开发居住类产品的同时, 仅限于为居住项目自身规划少量的社区商业服务配套设施,其价值对整体区域印象的改观无 根本作用;两种开发方向或在今后陷入恶性竞争(酒店)或不具备长效运营能力(项目配套 商业),整体旅游地产开发仍处于低层次阶段,市场无亮点;
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成为川内核心旅游目的地;同时本区域又是川西、 川藏交通中转点,其已经具备旅游集散和中转的功能,同时高铁目前 已开通重庆快线,大大增强了青城山的交通覆盖面;区域辐射力较其 他旅游资源更具唯一性;
优势:
3、独特的人文和自然景观资源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鲜明的总结出本区域独特的人文和自 然景观资源,地域特色的深度挖掘和旅游度假休闲氛围的有效搭接, 完全可以塑造出极具地方特色和个性化的休闲度假养生产品,其不 可复制性与生态资源的稀缺性共同构建项目的两大核心价值;

旅游规划都江堰城区规划分析

旅游规划都江堰城区规划分析
n 中国、四川的度假旅游正在兴起,四川地处内陆,缺乏结构合理的度假旅游 产品,都江堰的生态度假将提供度假旅游的新形式:有别于海滨、温泉、高 山等形式的度假。
n 山、水、城、文化浑然一体,旅游者在现代文明与良好生态间保持着若即若 离的关系,既可享受城市生活,又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这一主题形象全国 罕见。
• 都江堰市旅游资源品位高、知名度大,适合开发面向省外和境外游 客的旅游精品的需要。特别是文化旅游资源具有世界级别的价值。其 中,都江堰水利工程应成为该区旅游品牌的代表;青城山道教文化 观光游应成为该区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项目。
• 都江堰市具有开发度假旅游的优良环境。
•优良环境:宜人的康乐气候,良好的环境质量,清幽的避暑环境等。
n 在交通上 距成都市仅39公里,只需20分钟就可到达,到双流国际机 场也只需30多分钟。西北可达九寨沟、黄龙、雪山草地,是成都―九 寨沟川西北和成都--卧龙--四姑娘山川西黄金旅游通道的枢纽。
n 在经济上 既有平原经济的富庶,又有山区经济的贫瘠和经济作物的多 样性特征。都江堰是四川省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
术人员居多,其余依次为行政人员、教师、商务、个体经营者等; n 一般停留时间为1天(过夜),其余为1天(不过夜)、2天、3天; n 出游时间一般在5—10月;2月份到龙池观雪、滑雪是次高峰时节; n 旅游总花费的一半用于餐饮、住宿、门票、购物。人均消费水平偏低,在青
城前山,有20%左右散客自带干粮,平均每人消费85元左右;55%的团队游 客人均消费150元左右;25%的会议游客人均消费300元左右。
少。出游在八月前后及春节前后出现高峰。
B.外地游客流动规律
n 客源地集中——主要集中于本省和东南沿海地区 n 以成都为节点向周围扩散——线路集中于成都-乐山-峨眉山;成都-重庆;

旅游规划都江堰城区规划分析

旅游规划都江堰城区规划分析
旅游资源多样性
都江堰城区的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包括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文 化、美食文化等,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
便捷的交通网络
都江堰城区交通便捷,公路、铁路和水路等交通网络发达,方便游客 前往旅游。
03
CATALOGUE
旅游市场现状及趋势分析
旅游市场现状
旅游资源丰富
都江堰拥有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等众多优质旅游资 源。
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近年来,都江堰市不断加大对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 投入,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
旅游市场活跃度有待提高
尽管都江堰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旅游市场活跃度相对较低,需要进 一步拓展旅游市场。
旅游市场趋势
个性化旅游需求不断增长
随着消费者需求的多样化,个性化旅游需求不断增长,游客更加注重旅游体验的独特性 和深度。
城区旅游产品创新规划
挖掘文化内涵
深入挖掘都江堰城区的历史文化内涵,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 旅游产品。如推出水利工程研学游、道教文化体验游等主题 旅游产品。
创新产品形式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旅游产品形式。如利用虚拟现实、 增强现实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旅游体验项目;开发智慧旅游 APP,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旅游服务。
智慧旅游成为新趋势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慧旅游成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游客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 移动设备获取更加便捷、个性化的旅游服务。
生态旅游受到追捧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生态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追捧,游客更加注重旅游目的地的 生态环境和自然风光。
目标市场定位
以国内市场为主体
都江堰市应立足国内市场,深入挖掘国内旅 游市场的潜力,提升国内游客的旅游体验。
提升景观品质

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

都江堰青城山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
第二十二页,共23页。
(七)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 (八)加快完善投融资体系。 (九)全面整合旅游产业要素。
1.保护三星堆无形资产。 2.强化区域协作。 3.优化旅游软环境。 4.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第二十三页,共23页。
成都→卧龙1日游。 成都→都江堰/青城山→卧龙2日游。
2.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第十五页,共23页。
(六)加快旅游环境建设,改革投(融)资渠道。
加快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范旅游从业人员、个体经营者的服 务行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营造热情、礼貌、有序、安全的 旅游氛围,优化旅游环境。积极转换经营管理机制,建立多元化的 投融资体系,引进社会资本加快宾馆、景点等经营性项目建设。预 计卧龙中华大熊猫生态旅游区的开发建设资金约需7.8亿元。
第十六页,共23页。
《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方案》
三星堆古遗址文化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旨在充分发挥 三星堆遗址的国际品牌优势和不可模仿、不可复制的垄断优 势,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文化遗产,全面整合三星堆遗址及 周边区域内的古蜀文化遗迹和其他旅游资源,加快建设旅游 基础服务设施,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打造以三星堆 古遗址为核心,以广汉市旅游名城为载体,以世界旅游目的 地为目标的中国东方历史文化旅游精品。
(四)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五)加快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十一页,共23页。
(六)合理组织旅游线路。
1.国内游线。中国精品古文化旅游线:北京-西安-成都(广汉); 北京-成都(广汉)-拉萨,北京-成都(广汉)-昆明。
2.省内游线。四川世界级综合旅游线:成都—广汉—九寨沟。成 都平原世界遗产综合旅游线:青城山—都江堰—成都—广汉,广汉— 成都—乐山—峨眉山。成都平原古蜀文化世界精品旅游线:成都金沙 遗址—十二桥遗址—广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星堆遗址—温江鱼凫古城—新津宝墩古城。 三国文化旅游线:成都—广汉—德阳—绵阳—剑门蜀道。

都江堰市城市规划改造方案

都江堰市城市规划改造方案

都江堰市城市规划改造方案
都江堰市城市规划改造方案一
一、城市建设主题:水文化城市————西部水都
二、城市布局:以水文化广场为中心,扇形辐射。

三、城市建设重点:1、打通浦阳河,江安河等四条河堰河堤使之畅通,至少直达二环路;
2、注重生态环保,加强道路绿化;
3、重建建筑使其能抗地震8级;
4、把都江堰外滩开发为水上(游乐)公园;
5、美化流经都江堰城区的各个沟渠,柳河改造延伸至二环路。

(如学府路上等沟渠)。

都江堰市城市改造方案二
一城市建设主题:水文化;旅游休闲城市;
二城市布局:以都江堰大道与二环路交叉口为城市中心建设都江堰市城市新区。

现老城区主要建设为生态旅游休闲区(目前大多数城市改造是这种模式,如上海的浦东,广安的城南);
三城市建设重点:
1 、老城区以川西民居为主要建筑模式;
2 、新城区现代建筑模式开发;
3 、开发前应把城市基础设施建好;。

四川青城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3000字

四川青城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3000字

四川青城山风景名胜区景观规划设计案例分析3000字四川省是风景名胜资源大省,拥有1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目前,已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大佛、青城山-都江堰3处风景区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都江堰市位于成都西北部,成都平原西北边缘与岷山山脉交界处,东与彭州、郫县、温江相连,南与崇州市接壤,西北与阿坝州汶川县交界,是成都平原通往川西北方向阿坝山区的咽喉要道。

都江堰市市成都核心区外围第三圈层的中等城市,距成都约50公里,在成都1小时范围圈内,是大九寨环线和大香格里拉环线的关键节点,是联系卧龙和阿坝地区的门户。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是紧邻都江堰市市区,沿山麓分布着6个城镇,城景关系十分密切。

岷江穿出宝瓶口即是平原,岷江水通过都江堰水利工程灌溉着广阔的成都平原。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区与都江堰市区的关系风景区划分为 7 个景区。

各景区应加强游览组织、景观环境控制、游览解说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

都江堰景区面积 10.05km²,7 个景群,56 个景点。

净化各类与游览无关的建设,充分展示水利文化;加强游览组织与管理,扩大游客容量。

修建游步道,加强都江堰景片和灵岩寺景片的联系,游步道建设以青石材料为主,维护其古朴风韵。

改造二王庙宾馆和四川出版社创意中心的景观环境。

整治都江村景观环境,保留农田,搬迁工厂,改造为川西传统民居特色村落。

实施拆除与景区保护无关,破坏风景名胜区环境的建构筑物。

如人字堤南海酒店、都江堰景区围墙与外江溢洪道之间的都管局高工楼等。

适时拆除灵岩寺的宾馆,维修灵岩寺并对外开放;修建灵岩寺至灵岩山顶的游步道。

适时改造道解都江堰用地为游览区。

青城前山景区面积 9.08km², 1 个景群,34 个景点。

限制各类建设,加强游览组织,充分展示道教文化。

于玉清宫所在山谷脚下开辟景区第二出入口,形成全山道观游览环线。

修建天然图画至月城湖游步道。

景区入口外移,现青城山门入口处停车场改为游人集散广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6年修编版)规划文本规划图纸目录规划文本第一章规划总则 (2)第二章保护规划 (4)第三章游赏规划 (9)第四章设施规划 (12)第五章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 (17)第六章相关规划协调 (18)第七章近期规划实施 (20)附表 (21)附表1-1 风景名胜资源类型与分级评价 (21)附表2-1 文物保护单位 (23)附表3-1 风景区游客容量 (24)规划图纸图0-1 区位关系图图0-2 综合现状图图0-3 规划总图图1 风景名胜区和核心景区界线坐标图(包括1-1、1-2两幅分图)图2-1 分级保护规划图图3-1 游赏规划图图4-1 道路交通规划图图4-2 游览设施规划图图5-1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图图6-1 城市发展协调规划图图6-2 土地利用规划图第一章规划总则第一条规划目的为了加强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风景区)的严格保护和管理,有效指导利用与建设行为,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特制定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面积与范围风景区总面积为153.12km²,地理座标为东经103°25'45″——103°38'15″,北纬30°52'29″——31°01'48″范围边界走向见图纸。

核心景区面积81.58km²;占风景区总面积的53.28%。

结合风景区范围调整,划定8个城景交叉的管理地块,管理要求见表1-1。

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一)风景名胜区性质以水利文化、宗教文化为底蕴,以卓越的古代水利工程、道教宫观、峡谷溪涧、生态山林为突出景观特征,具有游赏休闲、科教文化、生态涵养及大熊猫保护等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

(二)风景资源特征智慧绝伦的水利工程,享誉海内的道教文化,悠久丰富的佛教文化,厚重丰富的历史遗胜,幽远变幻的山峰峡谷,幽深清秀的河溪潭瀑,幽静原始的生态山林。

(三)风景资源类型与评价共178个景点,分属2大类、8中类、39小类;其中人文景点123个,自然景点55个。

特级景点8个,一级景点32个,二级景点48个,三级景点56个,四级景点34个。

14处景群。

其中人文类景群9处,自然类景群5处;特级景群3处,一级景群8处,二级景群3处。

第四条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2016~2030年,近期2016~2020年。

第二章保护规划第五条资源分级保护实施分级控制保护,并对特、一、二级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控制(见图2-1)。

风景区的保护管理应符合《风景名胜区条例》要求,禁止开山采石、采矿、损毁自然植被等;应加强生态修复与植被抚育;重大建设工程应避让核心景区且对其资源保护没有重大影响,并应符合国家相关规定及本规划的要求;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对风景资源与环境应进行长期的科学监测、分析和研究;村庄建设应保持地方传统风貌,建筑檐口高度控制为10米(3层),达到绿树掩映的景观效果;宜建立标志,立桩划界明确各级保护区的范围。

(一)特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是青城山物种分布最为集中、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生态敏感性最高的区域,面积9.4km2。

严格进行规划管理,保护大熊猫栖息环境,保护遗址遗迹、古树名木、植物景观等风景资源。

区内可设立必要的动植物保护监测站点,但不得建设任何与资源保护管理保护无关的设施。

不开展大众游览活动,仅可开展科考和小规模探险活动。

(二)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包括各景区中风景资源集中的区域以及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翁家沟、马家沟区域,面积72.18km2。

严格保护风景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及其周边环境。

控制游人量,组织好游览路线,管理好游览活动与游客行为,不得因游览损害风景资源及其价值。

严格限制与风景保护、游览无关的各类建设与活动,对区内违规违章、破坏风景环境的各项建设,应当结合详细规划制定逐步整治、拆除等计划,并限期完成。

严格控制村庄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

区内村庄依据规划优先搬迁、整治,村庄改建应符合原址原规模的要求。

保护、恢复植被,结合居民调控进行退耕还林工作。

加强卫生管理,将垃圾转运至山下。

对污水、污物进行环保处理。

(三)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是风景资源相对较少、但植被环境较好的区域,总面积55.0km²。

保护风景资源,以恢复植被为主,可在原有坡耕地的基础上发展观光果园、农家旅游休闲,结合旅游采摘,发展第三产业。

又一村按照现有规模进行控制,其他村庄应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和建设规模,村庄可依据规划进行环境整治,条件成时可搬迁,并改善卫生条件、加强环保管理、加强村庄绿化。

严禁破坏风景环境的各种工程建设与生产活动。

(四)三级保护区(限制建设范围)是村庄、城市集中分布区域及旅游服务设施集中建设区域,面积16.54km2。

应依据编制的详细规划进行旅游设施和村庄建设。

区内村庄协调区可接纳从一级、二级保护区搬迁的居民,禁止风景区外人口迁入。

区内旅游服务区的建设应统筹用地规划,优化建设布局,保持山体余脉、河流水系、田园绿地自然要素。

建筑檐口高度参照村庄风貌控制为10米(3层)。

区内城市建成区按照城市总体规划与风景区规划协调管理用地的要求进行管理。

区内不得安排污染环境和破坏景观的生产项目,已经存在的应采取措施限期进行调整、改造或拆除。

第六条资源分类保护(一)文物保护单位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等级,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款进行保护,整治周边环境。

对文物古迹的任何改动都要报风景名胜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并按文物保护的法定程序报请政府和文物主管部门批准。

明确宗教活动场所复建、新建审批程序,不得以宗教活动名义破坏文物建筑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宫观寺院与遗址遗迹保护宫观寺院建设格局与周边环境,维护寺院建筑传统风貌,突出宗教与民族文化氛围,对与寺院相关的古街巷、山石、碑刻、古树等应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对游览活动、建筑防火、游人疏导、环境卫生等加强管理,加强解说教育内容。

清理遗址遗迹周边环境,划定保护范围,修建围栏等保护设施,可进行遗址展示,不得在周边开展工程建设。

(三)都江堰水利工程保护都江堰水利工程设施,定期实施维护、清淤等工作。

禁止在金刚堤、人字堤上增加建设,并清理与水利管理、游赏无关以及影响景观建筑物。

以鱼嘴为中心的视线范围内,不得开展破环景观的各类建设,已经存在的应采取拆除、整治措施避免不利影响。

依据规划严格控制岷江沿岸的建设及其建筑高度,加强沿岸绿化遮挡。

(四)沟谷溪涧在溪涧汇水范围内应加强植被的保护培育,减少水土流失;严禁在溪涧流域内建水库、山塘,不得截流和灌取山泉。

不开辟游览的溪涧应保持其自然状态。

对于开辟游览的溪涧,游步道应结合现状地形地物进行选线设计,合理设置景点、景物和观景点。

清理崩塌、滑坡、落石、泥石流等危害,并设立警示牌。

沟谷内的居民点及服务设施建设应与环境相融合,并完善沟谷内的环卫设施。

(五)崖壁石峰制定保护措施与游赏方式。

必要的点景建筑、摩崖题刻应进行充分论证,做到少而精。

必要的游览设施应隐蔽设置,风格宜简单朴素,不得损伤景点、景物本身,且便于维修、拆除。

(六)生物多样性保护严格保护大熊猫栖息地,不得开展与栖息地保护无关的建设与活动;限制在采笋行为,保护大熊猫等保护动物的重要食物来源;对生态环境进行监测。

以地带性植物群落为基础,培育必要的建群树种,加快其自然群落演替。

局部进行林相更新改造,培育风景林。

严格管控风景区内海拔1600米以下区域的建设活动和居民生产活动,促进低山区域的森林更新和恢复,培育动物栖息环境。

不得在风景区内开展破坏野生动物生息繁衍的行为。

严格管理游客行为,不得追逐惊吓动物和采集珍稀物种。

加强对风景区内及周边村镇的野生动物保护法规宣传,开展专项执法。

严格管控外围保护地带的建设活动,严禁破环自然山林、水体,加强污水处理和垃圾清运,保护动物栖息地环境及其完整性;西部逐步实施封山育林和天然林恢复,保护野生动物廊道;第七条建设控制管理表2-1 分区设施控制管理注:●应该设置;○可以设置;△可保留不宜设置;×禁止设置;-不适用第八条生态环境保护保护动植物,加强生物多样性。

控制和降低各项污染程度,按照分级保护的要求实施生态环境保护。

表2-1 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第三章游赏规划第九条游客容量风景区日游客容量约为45397人次。

日游人规模按31580人次控制,年游人规模可达600万人次。

极限游客容量符合表4-1的要求。

第十条特色景观与展示突出展示风景区的遗产价值:水利文化与水利设施、道教文化。

科学展示佛教文化、边贸文化、民俗文化、生物多样性、山水审美等特征以及基本服务信息。

解说方式包括人员解说、标牌解说、技术解说、可携式解说和展示陈列。

解说场所包括:5处游客中心,都江堰博物馆、安澜索桥陈列馆和王小波—李顺陈列馆,观光游览车,自导式步游道,红岩、青城后山、赵公山、王婆岩景区共4个环境教育基地。

第十一条景区规划风景区划分为如下7个景区。

各景区应加强游览组织、景观环境控制、游览解说系统和基础设施建设,编制详细规划。

(一)都江堰景区面积10.05km²,7个景群,59个景点。

净化各类与游览无关的建设,充分展示水利文化;加强游览组织与管理,扩大游客容量。

修建游步道,加强都江堰景片和灵岩寺景片的联系,游步道建设以青石材料为主,维护其古朴风韵。

改造二王庙宾馆和四川出版社创意中心景观环境。

整治都江村景观环境,保留农田,搬迁工厂,改造为川西传统民居特色村落。

适时拆除灵岩寺的宾馆,维修灵岩寺并对外开放;修建灵岩寺至灵岩山顶的游步道。

适时改造道解都江堰用地为游览区。

(二)青城前山景区面积9.08km²,景点34个。

限制各类建设,加强游览组织,充分展示道教文化。

于玉清宫所在山谷脚下开辟景区第二出入口,形成全山道观游览环线。

修建天然图画至月城湖游步道。

青城山门入口处停车场改为游人集散广场。

对山门路遗留的8户村民房屋进行景观改造。

(三)青城后山景区面积25.44km²,景点55个。

限制各类建设,加强游览组织,充分展示自然山水,解决交通瓶颈。

开辟通灵沟、神仙沟景片,修建游步道,形成大游览环线,扩大游客容量。

控制泰安、红岩等村镇建设和居民人口,新增人口迁往青城山镇区。

加强旅游交通管理,使用环保车接送游客。

远期在五里社区设置旅游交通换乘中心。

(四)赵公山景区面积11.79km²,8个景点。

保护自然景观环境,以财神文化为主题,加强风景建设。

建设游步道,适当建设文化小品、风景建筑等,其小品、建设体量宜小不宜大,风貌宜传统。

开放玉堂熊猫基地,作为景区的重要游览组成部分。

加强旅游交通管理,使用环保车接送游客。

(五)王婆岩景区面积15.88km²,14个景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