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第11课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主要讲述了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本课内容包括西汉的建立背景、汉高祖刘邦的崛起、文景之治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历史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信息有所了解。

但学生对于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情况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比较感兴趣,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三. 教学目标1.了解西汉建立的历史背景,知道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掌握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西汉的建立背景和汉高祖刘邦的崛起。

2.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时期的相关知识。

2.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具体案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该时期的特点。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促进学生互动。

六.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教案:详细记录教学过程和内容。

3.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文字等。

4.练习题: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导学生思考:秦朝为什么会被推翻?西汉的建立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的?2.呈现(10分钟)介绍汉高祖刘邦的崛起,讲解西汉的建立过程。

引导学生关注文景之治时期的繁荣景象。

3.操练(10分钟)分析文景之治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百家争鸣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百家争鸣

STAR第11课百家争鸣“百家争鸣”含义“百家”:泛指数量多。

产生了儒、道、墨、名、法、阴阳、纵横、农、杂等各家思想流派。

“争鸣”:是指战国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诘难批驳,彼此吸收融合,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目录老子及其主张“百家争鸣”孔子及其学说一、老子及其主张•(1)老子的生平: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

华夏族,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2)著作:《道德经》(又称《老子》)•(3)思想主张:主张顺应自然,倡导“无为治国”,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对立面,矛盾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

无为而治:顺应自然变化不妄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

这是一种消极思想,不值得提倡。

对立的双方,比如正反、有无、难易、长短……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二、孔子及其学说•1.生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的弟子将其言论编成《论语》一书。

是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2.思想主张:核心是“仁”的思想,就是爱人,尊重和理解他人;反对苛政,主张以德治国。

•3.教育贡献:伟大的教育家,最早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整理并编订了《春秋》《诗经》等书。

教育对象:不论贫富贵贱,人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机会。

教育方法,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来进行教育。

鼓励学生思考,举一反三。

三、“百家争鸣”•1.背景:战国时期,为了应对更加剧烈的社会变革,士人们大胆思索,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

•2.代表人物及其主张•3.影响:百家争鸣有力地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各派之间相互论争、批判,彼此吸收合理的成分,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三、“百家争鸣”•4.形成原因春秋战国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逐渐建立。

社会结构急剧变化,社会矛盾异常尖锐;诸侯竞相称霸,各国都需要人才,这就促成了人才辈出的局面;当时还没有形成对文化的管制,社会言论非常自由;是施教授徒、传播文化的结果。

义务教育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年版第11课_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

义务教育七年级历史上册2024年版第11课_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课件】
第11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一、楚汉之争
楚汉之争,又名楚汉战争、楚汉争霸、楚汉相争、楚汉之战等,即汉元年 (公元前206年)八月至汉五年十二月(公元前202年1月),西楚霸王项羽、汉 王刘邦两大集团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一、楚汉之争
时间: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双方: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结局:刘邦取得单最击终此处胜添利加标题
士兵复员返乡务农 减轻农民赋税
释放奴隶为平民 减免徭役和兵役
增加农业劳动力 稳定民心鼓励生产
二、汉初之策
政策:汉高祖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作用: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营造了 和平的环境,有利于民族融合
二、汉初之策
休养生息
和亲政策
影响:西汉经济从战乱中逐步恢复,国家局势稳定下来
三、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指公元前180年-公元前141年的汉朝初期,在 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
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 力量由弱变强
势力强大 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
一、楚汉之争
思考一下,刘邦为什么能够取得最终的胜利呢?
注重收揽民心
约法三章
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善用人才
运筹帷幄不如张良 治理国家不如萧何 统军作战不如韩信
一、楚汉之争
汉王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西楚霸王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京》
三、文景之治
①注重农业生产,提倡以农为本 ②轻徭薄赋,减轻赋税和徭役,三十税一 ③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 ④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农,天下之本,务莫大焉。今勤身从事而有租税之赋,是为本末者毋以异, 其於劝农之道未备。其除田之租税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一、元朝的建立。

1. 蒙古的统一。

-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政权,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他建立了军事、行政和生产相结合的制度,还建立了司法机构,创制蒙古文字,促进了蒙古族的发展壮大。

2.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 1260年,忽必烈继承汗位。

他接受汉族儒臣提出的“行汉法”“行仁政”“不嗜杀”的建议,施行“治国安民”的方略,广开言路,整顿吏治,注重农桑。

- 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今北京)。

- 1276年,元军攻入南宋都城临安,南宋灭亡。

1279年,元朝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 意义:结束了我国历史上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元朝的统治。

1. 行省制度。

- 在中央:- 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政务。

- 设枢密院负责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 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 在地方:- 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于中书省;其余地区,除吐蕃、畏兀儿地区外,设置了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10个行省。

- 在行省之下,设置路、府、州、县。

- 意义: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明清时期继续沿用,一直保留到今天的省级行政区的划分。

2. 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 台湾:- 元朝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 西藏:- 元朝建立后,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权,将这一地区划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从此,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下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背记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基础知识背记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1 课 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 楚汉之争与西汉建立 楚汉之争 双方西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 目的争夺国家统治权 结果经过垓下之战,刘邦取得最终胜利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 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2. 汉高祖的休养生息政策目的恢复和发展社会生产,巩固政权和稳定社会局势 措施 劳动力 下令让部分士兵还乡务农;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措施 农业生产 实施轻徭薄赋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税,把田租定为十五税一,相应地减免徭役及兵役民族关系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双方的关系 易误警示1. 秦始皇统治时期实践的是法家韩非提出的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主张; 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的休养生息政策实践的是道家学派提倡的“无为而治”。

2. 秦亡前,刘、项所领导的战争属于农民起义,是为了推翻秦朝的残暴统治;秦亡后,楚汉之争属于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国家统治权的斗争。

3.“文景之治”政策 休养生息(汉文帝和汉景帝)楚汉 之争 刘邦 建汉休养 生息 文景 之治 经济困难 高祖 文帝、景帝 赋税和徭役措施 农业提倡以农为本,要求各级官吏关心农桑,与民休息 赋税把田租降到三十税一 社会生活开放皇家专有的山林池泽,保障民众温饱;提倡勤俭治国,反对奢侈浮华 影响手工业纺织、漆器等手工业有较大发展 商业 一些商人依靠经营煮盐、冶铁等,成为富商大贾;汉景帝时,西汉与匈奴开通边境贸易,各族往来更加频繁局面文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口增长,人民生活安定, 历史上称为“文景之治”,它为汉武帝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知识拓展 秦亡汉兴的原因及启示(1)秦亡原因:由于统治者实施暴政,刑罚残酷,激起人民反抗;滥用民力,生产遭到破坏,社会矛盾尖锐。

(2)汉兴原因: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减轻刑罚;休养生息,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提倡节俭,促使社会安定。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历史第11课是关于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的
讲解。

这堂课程的重点是理解唐朝的辅助官制以及唐朝时期的文
化特点。

以下是该课程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一、唐朝的政治制度
唐朝时期,政治制度相对稳定,大多数官员都是通过科举考试
来选拔的。

在唐朝,官员通常被分为两类:正式官员和辅助官员。

其中,正式官员包括宰相、中书令、御史、参议等。

辅助官员则
是在正式官员的帮助下协助政府处理日常事务。

辅助官员在唐朝
时期担任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与此同时,唐朝还采取了很多措施来确保政府的稳定和效率。

例如,官员们每三年就要轮流调换官职,这样可以防止官员过于
依赖地方势力。

唐朝还设立了三省六部制度,以便更好地管理财
政和经济。

这些措施在唐朝政治制度的稳定和发展方面都发挥了
重要的作用。

二、唐朝的文化特点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峰时期之一。

在艺术、文学、哲学和
科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

唐朝时期,诗歌成为文学创作的主旋律,李白、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成就令人钦佩。

唐朝还出现了
一些杰出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例如韩愈和李虎等。

同时,唐代的艺术风格也与其他时期有着鲜明的区别。

唐朝的
艺术主题是“端庄、大气、华丽”,以及“尊重自然”的风格。

唐朝时期的艺术和文化成就对中国文化和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之,唐朝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这些都是我们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内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共27张PPT)全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共27张PPT)全
作用: ①增加劳动力 ②减轻负担 ③鼓励生产 ④缓和社会矛盾
汉初的经济逐渐得以恢复和发展,社会局势稳定下来。
汉文帝刘恒(前203年—前157年),汉高祖刘邦第四子,汉惠帝刘盈之弟,西汉第五位皇帝。
汉景帝刘启是汉文帝刘恒中子,庶出长子,西文帝、汉景帝继续推行修养生息政策:
夫农,天下之本也,朕亲率天下农耕以供粢盛(zi cheng)(古代盛在祭器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皇后亲桑以奉祭服,其具礼仪。 ——《汉书·文帝纪第四》 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汉书·景帝纪第五》
A
非常重视农业,以农为本
讲授新课
孝文帝从代来,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you)、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汉书·文帝纪第四》
汉文帝和汉景帝: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治霸陵皆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 ——《史记·孝文本纪第十》
文景之治: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盛世局面
本课小结
14、以下三个皇帝的在位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汉高祖 ②汉景帝 ③汉文帝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C
15、文景之治是谁统治时期( ) A.汉高祖 B.汉文帝 C.汉文帝、汉景帝 D.汉景帝
第11课
一、西汉的建立
时间: 都城: 汉高祖
刘邦
公元前202年
长安
人相食,死者过半…… 自天子不能具醇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 ——《汉书·食货志》
从这则材料你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
汉初经济萧条,国家贫穷
人吃人,死者过半。皇帝的马车都配不上毛色一样的四匹马,将相有的只能乘牛车。
提倡节俭、以身作则
讲授新课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

七年级历史第11课知识点七年级历史第11课的知识点主要涉及到东亚文明的发展,包括中国、日本和朝鲜。

在这一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些亚洲国家在历史上的贡献和文化遗产。

以下是七年级历史第11课的知识点:一、中国文明的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璀璨的国家。

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的文化遗产和对世界的影响。

1. 中华文明的贡献中国文明的发展呈现出四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些阶段,中国人民创造出了许多重要的发明、艺术和文化,如农业、丝绸、陶瓷、紫禁城等。

这些成就让中国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和经济中心。

2. 中国的多元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少数民族的国家。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例如,汉族人的传统音乐是京剧,而藏族人的传统音乐是藏族歌曲。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国度里,人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多样性和文化遗产。

二、日本文化的发展日本是东亚的一个独特国家,具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

在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日本的文化遗产、独特传统以及其对亚洲乃至全球的影响。

1. 日本的传统文化日本是一个充满着传统文化的国家。

例如,日本的传统音乐是民谣、三味线和琵琶,而日本人的传统美食是寿司和日本烧。

这些成就和文化传统已经成为日本人的精神和文化的象征。

2. 日本文化的对外贡献自二战以来,日本一直是亚洲文化的一个重要中心。

日本的动漫、电影、音乐和时装等文化产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此外,日本也是一些技术行业的领头羊。

例如,索尼、丰田和本田等公司在汽车、电子和通信领域取得了很高的实力和声誉。

三、朝鲜文化的发展朝鲜是韩国的邻国,历史悠久、文化丰富。

在七年级历史第11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朝鲜的文化和艺术传统,以及其对世界的贡献。

1. 朝鲜的民间艺术朝鲜的传统音乐、绘画、雕塑和舞蹈等艺术形式上百世权威,其中最有名的是朝鲜的传统歌曲。

这些艺术形式中,有些在政治和文化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如在朝鲜解放日进行的欢庆活动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纳人才,势力壮大。 刚愎自用,众叛亲离, 实力削弱。
取得胜利,建立汉朝。 最终失败,乌江自刎。
鸿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汉朝的建立:
时间: 公元前202年 建立者: 刘邦(汉高祖) 都城: 长安 (历史上称西汉)
课堂小结 秦朝大事年表
时间
重大事件
公元前221年 秦灭六国,秦朝建立
公元前209年 大泽乡起义
材料三:
当时在秦国市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鞋 子没人买,拐杖却是抢手货。
1、繁重的徭役:①.修建阿房宫
②.造骊山陵墓

③.修筑长城 ④.修弛道
的 暴
2、沉重的赋税:收获的2/3上缴国家
政 3、残酷的刑法:一人有罪,家族和
邻里都要受牵连。
4、秦二世更加残暴
二、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
五地点要Fra bibliotek人物三步曲
主力 ——巨鹿之战。
刘邦 公元前207年,率军 起义:入咸阳,秦灭亡。
秦 (公元 朝 前221 灭 年—— 亡 公元前
207年)
四、楚汉争霸
时间: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人物: “西楚霸王”项羽 VS “汉王”刘邦
刘邦
项羽
进驻咸阳,废除秦法, 进入咸阳,放纵部下烧 “约法三章”,得民心。 杀抢掠,失民心。
公元前207年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 秦朝灭亡
公元前206年 楚汉争霸
公元前202年 楚汉争霸结束,西汉建立
课堂练习
1.秦末农民战争开始的时间是
B
A.公元前208年 B.公元前206年
C.公元前209年 D.公元前2O2年
2.成语“破釜沉舟”来源于 D
A.垓下之战 B.长平之战
C.马陵之战 D.巨鹿之战
修陵墓:骊山陵墓
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 园东侧l500米处。秦始皇兵马俑陪葬坑坐西向东, 三坑呈品字形排列。最早发现的是一号俑坑,呈 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约5米, 总面积14260平方米,四面有斜坡门道,左右两 侧又各有一个兵马俑坑,现称二号坑和三号坑
3.项羽和刘邦为了争夺帝位,进行了四年的战争,史称 D
A.晋楚争霸 B.齐魏争霸 C.秦赵之争 D.楚汉之争
说一说:列出与本课所涉及的成语
相关的成语:
指鹿为马、 揭竿起义、 破釜沉舟、 约法三章、 “项庄舞剑,意在沛 公”、 楚河汉界、 十面埋伏、 四面楚歌、 霸王别姬……
如果你是陈胜吴广,在前 行渔阳戍边的途中没遇雨, 你还会领导农民起义吗?
修筑长城:秦始皇修 筑抵御匈奴的城防
破釜沉舟 你认为项羽这样做高明吗?结果如何?
第11课
导学提示:
材料一:
秦朝法律规定,男子17岁就需要到官府登记户籍, 从此开始服徭役,直到60岁才能免除。据估计,当时全当 时全国人口有2000万,秦始皇北筑长城征调三十万,南戍 五岭又五十余万,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又七十余万,加上 修驰道等其他徭役,每年征调服役的不下三百万人。
材料二:
秦朝的赋税,主要有田租、口赋、杂赋三种。这些 赋税加在一起,要占到农民收获物的三分之二。
耳壮 ,士 王不 侯死 将则 相已 宁, 有死 种即 乎举 ?大




广



×
意 图
3
函×谷关
2
大泽乡
× 张陈 郡楚
1
建筑群规模宏大,正殿东西约50步,南北约50 丈,殿内可容一万人。宫门是用磁石做的,以 防有人暗带兵器入宫。宫门前还立着12个铜人。 为修建这些宫殿,从各地运来最好的石料和木 材,有的地方树木都被砍光了。

事件
意义
原因 经过 结果
陈胜吴广起义
时间 公元前209年

地点 大泽乡

人物 陈胜、吴广
素 事件 大泽乡起义
意义
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 起义,他们的革命首创精神,鼓舞了 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 统治。
陈胜吴广起义
直接原因:戍边遇雨误期
原因
根本原因:秦朝的残暴统治
三步曲
经过 大泽乡起义→攻县城→占领陈,建政
权→挺进关中→秦二世反扑→陈胜、 吴广被害
结果 起义军被镇压下来,陈胜、吴广被
杀害
秦末农民起义
农 民 起 义
主 要 的
前期:陈胜、吴广起义 后期:项羽、刘邦起义
导学题:
1、大败秦军主力的是哪支起义军?是哪 次战役?
2、最终,秦朝的统治者(秦三世,子 缨)向哪支起义军投降?
三、项羽、刘邦起义
项羽 公元前207年,项羽 起义:以少胜多,大败秦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