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下扬州

合集下载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1、黄鹤楼:中国着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诗意: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陽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翻译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翻译赏析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翻译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唐代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这是一首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此诗的相关诗句资料介绍,希望大家喜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译文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一线长江,向邈远的天际奔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地区,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在一片美景之中送别友人,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美景令人悦目,送别却令人伤怀,以景见情,含蓄深厚,有如弦外之音,达到使人神往,低徊遐想的艺术效果。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是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

烟花三月下扬州歌词

烟花三月下扬州歌词

烟花三月下扬州歌词
烟花三月下扬州歌词
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代诗人李白的名篇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歌词,欢迎大家的阅读。

歌词
牵住你的手,相别在黄鹤楼
波涛万里长江水,送你下扬州
真情伴你走,春色为你留
二十四桥明月夜,牵挂在扬州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好朋友
扬州城有没有人为你分担忧和愁
扬州城有没有我这样的知心人
扬州城有没有人和你风雨同舟
烟花三月,是折不断的柳
梦里江南,是喝不完的酒
等到那孤帆远影碧空尽
才知道思念总比那西湖瘦
扬州故事
扬州,地处江苏省中部,南临滔滔的长江,东依静静的京杭大运河,历来就是风光秀美的风景城、人文荟萃的文化城、博大精深的博物城。

扬州的名称,最早见于《尚书·禹贡》“淮海维扬州”。

其由来是因“州界多水,水扬波”,遂以“扬”为州名。

扬州建城始于2400余年前的春秋时期,灿烂的历史文化给扬州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和丰富的'旅游资源。

春秋时代的运河,汉代广陵王的墓,南北朝的古刹大明寺,隋代迷宫、隋炀帝陵,唐城遗址,宋元时期的普哈丁墓、仙鹤寺、平山堂以及明清时期的楼、台、亭、阁、园林等,更使古城扬州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平添了扬州这座古城名邑的无限风韵。

古诗里的春天总是最美好的,万物苏醒,春光明媚,什么都是刚刚开始的,什么都是希望满怀的。

在这个春天里,应该到扬州去看一看,这个时候正是那里最美的时候。

那里的天气,那里的烟柳,那里的琼花,都带着浓浓的春的气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本文是关于孟浩然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译文】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天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渐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

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

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

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赏析一】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

“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

“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

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

“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

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作者:李白原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1、黄鹤楼:中国着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2、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3、辞:辞别。

4、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5、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座“碧山”。

6、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

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诗意: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顺着长江而下,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古诗意思

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古诗意思

三月下扬州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古诗意思
嘿,朋友!你知道“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古诗的意思吗?
咱先来说说“烟花三月”,这可不是说真的有烟花在天上噼里啪啦地
放哦!这里的“烟花”指的是春天那种如烟如雾、繁花似锦的美景。


象一下,春风轻轻拂过,各种花儿竞相开放,粉色的桃花像害羞的姑
娘脸蛋儿,洁白的梨花宛如雪花飘落,那场景多美呀!这不就像一幅
绚丽多彩的画卷嘛?
再看“下扬州”,这可不是简单地去扬州,而是顺着长江一路南下,
带着满心的期待和欢喜。

就好像你盼了好久要去一个梦寐以求的地方,那种激动的心情能理解不?
就好比一个人在寒冬里盼了好久,终于迎来了温暖的春天,迫不及
待地要去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烟花三月下扬州”这句诗,不就是诗人
对春天扬州的向往和迫不及待的奔赴嘛?
在我看来呀,这句诗描绘的不仅是美丽的景色和行程,更是一种对
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让人心里充满了期待和憧憬!你觉得呢?。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第一二句,其全诗文如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⑴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属于长江下游地带,传说三国时期的费祎于此登仙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原楼已毁,现存楼为1985年修葺。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之:往、到达。

广陵:即扬州。

⑵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

李白对他很敬佩,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⑶辞:辞别。

⑷烟花: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指艳丽的春景。

下:顺流向下而行。

⑸碧空尽:消失在碧蓝的天际。

尽:尽头,消失了。

碧空:一座“碧山”。

⑹唯见:只看见。

天际流:流向天边天际:天边,天边的尽头。

【翻译】老朋友向我频频挥手,告别了黄鹤楼,在这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友人的孤船帆影渐渐地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着天边奔流。

【赏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感情色调。

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

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向往去广陵(即扬州),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像黄金一般美好。

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

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词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词

烟花三月下扬州全诗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友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在漫游和飘泊中走完了自己的一生,足迹遍布中原内外,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

扩展资料
古诗译文:
友人在黄鹤楼与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去扬州远游。

孤船帆影渐渐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见滚滚长江向天际奔流。

创作背景:
李白寓居安陆期间,结识了长他十二岁的孟浩然,并很快成了挚友。

公元730年(开元十八年)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

送别时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古诗介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送别诗。

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全诗寓离情于写景之中,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

此诗虽为惜别之作,却写得飘逸灵动,情深而不滞,意永而不悲,辞美而不浮,韵远而不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烟花三月下扬州S D习作於2008 2 28 重编於11 18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杨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

《古城丽影》
琼花观
琼花是我国的千古名花。

宋朝的张问在《琼花赋》中描述道:
『俪靓容于茉莉,
笑玫瑰于尘凡,
惟水仙可并其幽闲,
而江梅似同其清淑。


贫贱不移
富贵不淫
威武不

琼花以它那淡雅的风姿和独特的风韵,
更有关于琼花的种种富有传奇浪漫色彩
的传说和迷人的逸闻逸事,博得了世人
的厚爱和文人墨客的不绝赞赏,被称为
稀世的奇花异卉和“中国独特的仙花”。

琼花正因这些传说和赞咏而扬名于世。

世人视琼花为稀世奇花异草,视为人间
少有、仙落人间的仙葩,并把能够到扬
州一睹琼花芳姿引为人生快事。

在扬州
历史上出现的“三春爱赏时,车马喧如
市”的赏花盛况,即是这一反映。

护城河
宋城遗址东门遗址
东关古渡
护城河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木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萧

《扬州园林》
个圆
苏东坡曾言
『宁可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使人瘦,
无竹使人俗』
个园建于清代中叶。

因园主爱竹,园内
遍植竹子,因竹叶的形状象“个”字,
故以“个园”名之。

竹是中国古代文人
喜欢歌颂和表现的题材,认为它是清高、
有节气的象征。

何圆
该园为清光绪年间任过湖北汉黄道台、江汉关监督(有资料说他曾任清政府驻法国公使)的何芷舠所造,俗称“何园”。

主人从陶渊明“倚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取意,称之为“寄啸山庄”。

何小姐的闺房
吴道台府
繁华往事邗沟外风起杨花无那愁
瘦西湖本名“保障湖”,是自隋唐以来由
人工开凿的水道。

乾隆年间诗人汪沆将扬州保障湖与杭州西
湖做了一番比较,写了一首咏保障湖的诗:
“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虹桥俨画图。


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由此,改称瘦西湖。

瘦西湖
枯木逢春
鉴真纪念堂
十年一觉扬州梦
《扬州人物》
杨州八怪是清朝居住在扬州的著名书画家。

所以称他们为怪,是因为他们在作画时不守墨矩,离经叛道,再加上大都个性倔犟,孤傲清高,行为狂放,所以称之为“怪”。

“八怪”是当地话“臭八怪”的意思。

他们并非是八个人,而是有十五、六个人。

现在的纪念馆就是在八怪之首的金农的故居上改建而成的。

八怪中最有名的是郑燮,也就是郑板桥,“难得糊涂”这句名言就出自他之口。

扬州八怪纪念馆
史可法纪念馆
清顺治二年,多尔衮兵围杨州,劝降,史可法致
《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

副将史德威追随史可法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
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

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
大呼曰:“我史督师也﹗”。

多铎劝降,可法表
示:“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
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
义。

多铎因攻城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
屠杀扬州百姓。

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
人,史称“扬州十日”。

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
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宁寺外梅花岭。

后来
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秋风暮岭松篁暗,夕照荒城鼓角多。

寂寞夜台谁吊问,蓬蒿满地牧童歌。

《食在扬州》
绿杨旅社
绿杨旅社约建于清末民初,取自
清代诗人王渔洋的“绿杨城郭是
扬州”的著名诗句。

因曾经接待
过众多名人,被誉为扬州的“国
际饭店”。

其内部装修古朴典雅,中西合
璧,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客人
慕名而来。

闻名全国的扬州三把刀:菜刀,剃刀及扦脚刀。

在古巷得胜桥就能买到天下第一刀。

名扬天下的扬州干丝
冶春茶社
淮杨菜的发源和发展是在扬州,
这里的茶社也是闻名江南的。

冶春之夜
富春茶社
竹家庄






SD(StuDent)20082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