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建筑房屋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建筑房屋的发展历程.
我国古建筑房屋的发展历程.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

我国古建筑房屋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卓越的成就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的古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的底下,发展是极其缓慢的,我们的祖先从穴居、巢居开始,经过漫长的探索,逐步掌握营造地面房屋的技术,创造了原始的木屋架建筑,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到了奴隶社会,大量的劳动和青铜器工具的使用,使得建筑活动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现了都城、宫殿、庙宇等建筑类型,而且在宫殿建筑上还出现的彩绘,夯土墙和木屋架建筑已经初步形成。到了封建社会,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演变,中国古建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为成熟独特的建筑体系。

战国时期,建筑业的发展具有相当的规范性。历史上那些著名的都城在中国的古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如:汉长安(公元前202年建、北魏洛阳(公元493年建隋唐洛阳(公元583年建、元大都(公元1267年建、明南京(公元1633年建明清北京(公元1421-1533年建等。北京的明清故宫是宫殿建筑的代表。从高大雄伟的天安门开始,经端门、午门、太和门,方到达外朝的精华所在---三大殿建筑(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再往后是后廷的生活建筑区,一直到神武门结束,整个紫禁城金碧辉煌。无论是建筑单体还是建筑群组合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用心专注、服务专业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环境差别很大,形成各地的民居形式也多种多样,异彩纷呈,比如北京的四合院、云南的一颗印住宅等都具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征。在明清时期,江南一带出现了大批的著名私家

园林建筑,造园理论也得到很好的发展。苏州的留园,上海的豫园等等都是传统园林建筑的典范,还有北京的圆明园,颐和园等大规模宏大的皇家园林,其造园的手法极其理论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智慧树2016年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

智慧树2016年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含答案)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5 ?总??分??数?10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 ? 1 【多选题】(2分) 建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与绘画、雕塑有何不同? ?A.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场景 ?B.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人物 ?C.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具体情节 2 【多选题】(2分) 建筑形象的塑造决定于下列哪些因素: ?A. 结构方式 ?B. 所用材料 ?C.

实用功能 3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之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A. 色彩 ?B. 对建筑形象的追求 ?C. 所用材料 4 【多选题】(2分) 木料比石料的优点表现在哪几方面: ?A. 价格便宜 ?B. 采集较易 ?C. 加工较易 ?D. 运输方便 5 【多选题】(2分) 中国工匠对建筑哪些部分都进行了美的加工: ?A. 台基 ?B. 天花 ?C. 梁枋

?D. 基础 ?E. 门窗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7 ?总??分??数?14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第1部分 ?总题数:7 ? 1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宫殿具有哪两方面的功能? ?A. 具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 ?B. 具有艺术上的实用功能 ?C. 具有物质上的表现功能 ?D. 具有物质上的实用功能 2 【多选题】(2分) 从陕西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的发掘看,唐代宫殿造型上的特点是: ?A.

中国现存古城墙大全

中国现存古城墙大全 (2015-06-06 09:54:34) 转载▼ 分类:历史回眸 标签: 旅游 1,西安城墙 陕西省西安市古城墙,是明朝洪武3年到洪武11年(公元1370-1378年),在唐代和元代城墙基础上扩建的。平面呈长方形,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约13.7公里。城墙外有宽20米、深10米的护城河。墙面用青砖包砌,厚重坚实,东西南北四面均开设城门。

城门上建有城楼、箭楼、闸楼、巍峨凌空,气势宏伟。城楼与箭楼之间有瓮城。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楼。这是我国现存唯一完整的古代大型城垣,现已将城墙辟为环城公园。 2,南京城墙 江苏省南京市古城墙,始建于元至正26年(公元1366年),建成于明洪武19年(公元1386年)。城墙内侧周长33公里,现存21公里,高14-18米,上宽8-12米,砖石结构。有13座城门,现存4座。城墙与水道相通处设有水门、水闸或涵洞。城墙上建有垛口13616个,但部分地段有破损。南京城墙的规模,堪称世界第一,尤其是中华门(聚

宝门),为世界之冠。 3,荆州城墙 湖北省荆州市古城墙,据传为三国时关羽守荆州时所筑。原为土城墙,南宋改建为砖墙。现城墙为清顺治3年(公元1646年)所重建。城墙整体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城墙高8.83米,底部宽10米,周长11.3公里,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总面积4.6平方公里。底部为大条石、糯米石灰浆灌缝堆砌而成,城墙、城门、堞垛等,现在都保存较好,古色古香,呈游龙之势。荆州护城河,又称水

域,是古城的第一道防御线,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 4,襄阳城墙 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县的古城墙,原城墙在元末被毁,现城墙为明初重建,略呈正方形。其东南隅有仲宣楼(俗称会仙楼)、魁星楼,西南隅有狮子楼,西北隅有夫人城。明洪武初年,卫国公邓愈守襄阳,将东北隅城垣扩展至江边,增辟二门(大北门、长门),连同原有四门,各建城楼一座。六个城门外各有瓮城,东、南、西三门的瓮城外另有子城,瓮城、子城外各设吊桥(后改石桥)。城垣周长7.6公里,平均高8米,

浅论住宅的发展(一)

浅论住宅的发展(一) 简介:人类已经跨入了新的世纪,旧世纪己经结束了它的人类已经跨入了新的世纪,旧世纪己经结束了它的历史使命,新世纪的特征是政治、经济、社会的积极改革,科学技术迅速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高度活跃,伴之而起的信息化和科技化对人类社会生产和居住生活也将引起极大的变化,并将刺激居住建筑与居住环境的建设向更大跨度和更高水平迈进。评古论今,人类的住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展望未来,住宅的发展有着欣欣向荣的明天。 一.住宅的发展 人类的住宅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从人类诞生初期的巢居、穴居,到原始社会后期的氏族、部落,从奴隶社会城的出现到封建社会城市的大量涌现和飞速发展,伴随着里坊制的产生、发展、兴盛、桎梏,人类住宅的质量、规模、材质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无不得意于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工艺的创新。 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使得近代中国的住宅发展缓慢、滞后,但殖民者的入侵仍然带来了一部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思想。随后战争频繁,民不聊生,住宅的发展几乎停滞。 建国以后,随着人口大量增长,城市不断扩大,大量的成片住宅出现,已基本形成了现代住宅小区的雏形,但那时的住宅仅仅能满足人民的居住需求,并没有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且建筑以平房为主,容积率低,环境较差,缺少人为布置的景观。改革开放后,由于建筑产业的发展,施工工艺的进步,社会分工的细化,层数不高的楼房开始大量涌现,其中以企业、单位集中建房为主,这时的住宅区也称为单位家属区。但住宅区规划、房型设计等都不完善,且人均居住面积较小。进入90年代,住宅商业化的提出和房产改革的深化,使“商品房”成了时下流行的名词。开发商们闻风而动,异军突起,房产热越演越烈。进入新的世纪,城市化的脚步越来越快,大量外地人口的涌入,使得很多大中城市的商品房供不应求,房产大军更是如鱼得水,不断炒作,使房屋价格一路飚升,房地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随之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住宅小区。 二.现代住宅小区 现代住宅小区的开发过程大致如下:1.开发商的资本运作、土地及前期工作;开发商选择地理位置优越的土地,并通过种种手段购买到土地。2.规划设计、施工建造;在获得土地后首先进行规划设计,并做好宣传工作,在施工开始的同时进行发售工作,边建边买,充分利用业主的资金。3.后期工作;在施工结束后聘请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进行后期的物业管理工作,维持小区的正常的运行。由于资金等原因,一般较大的小区要进行分期开发,也就是重复上面的三个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本身已经提到了很重要的地位,“人性化”已经成为一种理念,现代住宅小区的设计正是秉承了这一思想,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在这一观念指导下设计建造的住宅小区有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1.科学的规划布局;在人多地少的地方建高层,在人少地多的地方建多层及别墅,小区内用地功能分区明确。2.时尚的房型;充分考虑采光、通风等要求,尽量把卧室、客厅布置在南面,餐厅、厨房、卫生间布置在北面,阳台与客厅相连,进入阳台不需穿越卧室,住宅私密空间与公共空间分离。3.大面积的绿化;建立居住小区中心绿地,组团绿地,宅间宅旁绿地,道路绿地等,营造优美的环境,改善小区的生态气候。4.别致的景观;别具一格的建筑造型,特色鲜明的环境小品,恰倒好处的水体造景,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感觉。5.完善的配套设施;超市、饭馆、银行等商业设施,幼儿园、小学等教育设施,医疗,社区活动中心,物业管理等一应俱全,同时还拥有分类供水,雨污分流,宽带接入等。6.先进的管理;进出口及主要路段设监控器,对讲防盗门,提高了安全性,水电气划卡交费提供了便捷性,物业管理透明及业主大会体现了民主性。

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含答案)

智慧树20XX年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章节题目(含答案)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一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 5 ?总分数 10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 ?第1部分 ?总题数:5 ? 1 【多选题】(2分) 建筑艺术在表现形式上与绘画、雕塑有何不同? A.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场景 B.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人物 C. 建筑艺术不能表现具体情节 2 【多选题】(2分) 建筑形象的塑造决定于下列哪些因素: A. 结构方式 B. 所用材料 C. 实用功能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与西方古代建筑之不同处主要表现在下列哪些方面: A. 色彩 B. 对建筑形象的追求 C. 所用材料 4 【多选题】(2分) 木料比石料的优点表现在哪几方面: A. 价格便宜 B. 采集较易 C. 加工较易 D. 运输方便 5 【多选题】(2分) 中国工匠对建筑哪些部分都进行了美的加工: A. 台基 B. 天花 C. 梁枋 D.

E. 门窗 ?名称中国古建筑文化与鉴赏 ?对应章节第二章 ?成绩类型百分制 ?题目数 7 ?总分数 14 说明: 提示:选择题选项顺序为随机排列,若要核对答案,请以选项内容为准?第1部分 ?总题数:7 ? 1 【多选题】(2分) 中国古代宫殿具有哪两方面的功能? A. 具有艺术上的表现功能 B. 具有艺术上的实用功能 C. 具有物质上的表现功能 D. 具有物质上的实用功能 2 【多选题】(2分) 从陕西西安唐代大明宫遗址的发掘看,唐代宫殿造型上的特点是: A. 色彩不绚丽 B.

色彩鲜丽 C. 气势恢宏 3 【多选题】(2分) 北京紫禁城建成于何时?花了多少时间? A. 10年 B. 清朝 C. 13年 D. 明朝 4 【多选题】(2分) 午门中央门洞除皇帝外还允许什么人出入? A. 考中状元 B. 皇后完婚 C. 出征武将 5 【单选题】(2分) 太和殿前陈设铜龟、铜鹤具有什么象征意义? A. 国家长治久安 B. 国家统一 C.

中国现存唐宋辽金古建筑汇总

中国现存唐宋辽金古建筑汇总 唐代建筑: 五台南禅寺大殿唐建中三年(782年)山西省五台县 五台佛光寺大殿唐大中十一年(857年)山西省五台县 芮城广仁王庙山西省芮城县据建筑风格断为唐代 平顺天台庵山西省平顺县据建筑风格断为唐代 正定开元寺钟楼河北省正定县时代有争议 五代建筑: 平顺大云院大佛殿后晋天福三年(938年)山西省平顺县 平遥镇国寺万佛殿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山西省平遥县 平顺龙门寺西配殿山西省平顺县 正定县文庙大成殿河北省正定县 辽代建筑: 涞源阁院寺文殊殿辽应历十六年(966年)河北省涞源县 蓟县独乐寺山门、观音阁辽统和二年(984年)天津市蓟县义县奉国寺大殿辽开泰九年(1020年)辽宁省义县 新城开善寺大雄宝殿河北省高碑店市 大同善化寺大雄宝殿山西省大同市 大同华严寺薄伽教藏殿辽重熙七年(1038年)山西省大同市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清宁二年(1056年)山西省应县 北宋建筑: 福州华林寺大殿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福建省福州市 太原晋祠圣母殿山西省太原市 长治故驿崇教寺大佛殿山西省长治市 长治正觉寺后殿山西省长治市 长子法兴寺圆觉殿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山西省长子县

长子崇庆寺千佛殿北宋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山西省长子县 平遥慈相寺正殿山西省平遥县 泽州府城玉皇庙玉皇殿北宋熙宁九年(1076年)山西省泽州县 晋城二仙庙正殿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青莲寺释迦殿、观音阁、地藏阁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岱庙天齐殿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北义城玉皇庙玉皇殿北宋大观四年(1110年)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周村东岳庙正殿、拜亭北宋元丰五年(1083年)山西省泽州县泽州西顿济渎庙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山西省泽州县 泽州高都景德寺北宋元佑二年(1087年)山西省泽州县 陵川南吉祥寺过殿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山西省陵川县 陵川北吉祥寺前殿、中殿山西省陵川县 陵川小会岭二仙庙正殿山西省陵川县 平顺县龙门寺大雄宝殿山西省平顺县 平顺九天圣母庙圣母殿山西省平顺县 平顺佛头寺山西省平顺县 阳泉关王庙正殿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山西省阳泉市 武乡大云寺大雄宝殿山西省武乡县 潞城原起寺大雄宝殿山西省潞城市 芮城城隍庙大殿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山西省芮城县 高平崇明寺中佛殿北宋开宝四年(971年)山西省高平市 高平开化寺大雄宝殿山西省高平市 高平游仙寺毗卢殿北宋淳化年间山西省高平市 正定隆兴寺摩尼殿北宋皇佑四年(1052年)河北省正定县 寿阳普光寺正殿山西省寿阳县 忻州金洞寺转角殿北宋元佑八年(1093年)山西省忻州市 太谷安禅寺藏经殿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山西省太谷县 祁县兴梵寺大雄宝殿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山西省祁县 定襄关王庙无梁殿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山西省定襄县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各时期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在不断发展的人类进化历程中,建筑的形制一直在不断的变化 中,当然在起初我们的祖先居住的地方,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实用 功能。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迫使他们只能采取适合于当时生产力的审 美形式。如果不适当地用其它一些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去看待原始 建筑,例如把建筑的美甚至整个建筑艺术理解为一种外部装饰,不 仅对建筑而且也会对其间居住的人构成误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社会经历过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 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简陋建筑的“满足美”逐渐变 成一种“形式美”,人们对半地穴式建筑的审美性才有了更多的追 一些半地穴式建筑上,体现的最 明显。 1、原始穴居和巢居

原始时期,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原始人类为了避寒暑风 雨,防虫蛇猛兽,只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或者 “巢居”(树上筑巢)。我国境Array内已知的最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 洞,《易·系辞》曰“上古穴居 而野处”。旧石器时代,这种自 然天赐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 一种较普遍的方式。严格地讲, 这种住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因为它并非是人工构筑的产 物。然而,当先民们有意识地营建洞穴的时候,便是建筑真正的起Array源。《礼记·礼运》中有“营窟” 之说,其《疏》曰:“营,累其土 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下则窟于 地上”。显然,这样的洞穴是人工 营建的,应当视为最古老的建筑。 穴居的平面形式以圆形或方形圆角 为多,空间形式有竖穴、土壁横穴 (类似于后来的靠崖窑)、地坑式窑穴,以上三种形式在中国建筑 文化史上称为“全地穴式”穴居。后来,“全地穴式”穴居发展为 “半地穴式”穴居,进而演化为原始地面房屋。经过不断的进化, 古人开始营建房屋。在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的前提下,简单的建筑 形式使适用空间得到最大的利用。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中国八大古建筑典型类别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类型的建筑为满足人们各种不同的需求而产生,并不断地发展完善,现在我们来认识一下古建的八个典型类别:宫殿、坛庙、陵墓,宗教建筑、城市公共建筑、园林、民居、桥梁。 宫殿 宫殿是皇帝居住并进行统治的地方,是国家的权力中心,是国家政权和家族皇权的象征。为了突出皇帝权威的至高无上,历朝历代的宫殿建筑虽风格各异,却都显示出其“非壮丽无以重威”的特质。 目前中国发现或保存下来的宫殿建筑或遗址,年代较早的有商代时的二里头宫殿建筑遗址,晚近的有明清时期的紫禁城。 坛庙 坛——即中国古代主要用于祭祀天、地、社稷等活动的台型建筑,如北京城内外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祈谷坛、社稷坛等。坛类建筑的共同特征,在于其均形体规整,色调简单庄重,周以壝墙,环以柏树,以造成远隔尘嚣的环境。

坛的形式多以阴阳五行等学说为依据。例如天坛、地坛的主体建筑分别采用圆形和方形,来源于天圆地方之说。天坛所用石料的件数和尺寸都采用奇数,是采用古人以天为阳性和以奇数代表阳性的说法。 天坛内的祈年殿,原本琉璃瓦的颜色上檐是青色象征青天,中檐黄色象征土地,下檐绿色象征万物。至乾隆十六年改为三层均蓝色,以合专以祭天之意。 庙——即中国古代祭祀建筑。庙的建筑形制要求肃穆整齐,大致可分为三类: (1)祭祀祖先的庙 中国古代帝王诸侯等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宗庙。帝王的宗庙称太庙,是等级最高的建筑,庙制历代不同。贵族、显宦、世家大族奉祀祖先的建筑称家庙或宗祠,仿照太庙方位,设于宅第东侧,规模不一,其中有的宗祠附设义学、义仓、戏楼,功能超出祭祀范围。 北京太庙前殿(前殿面阔11间,进深4间,重檐庑殿顶,周围有三重汉白玉须弥座式台基,四周围石护栏)

中国建筑史古代建筑发展概况

《中国建筑史》测试答案 (第三章第一套) 一、填空(每空2分,共16分) 1、天然穴居,巢居 2、抬梁,穿斗,干阑,井干 3、廊庑式,合院式 二、识图(每题5分,共15分) 1、窑洞 2、福建客家土楼 3、阿以旺 三、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50分) 1、坞堡:古代防御性建筑。东汉时期阶级矛盾激化,战事连绵,民族之争、家族仇杀等事情经常发生,一些地主豪强纷纷建起高大的防护城墙。“坞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建筑形式盛行于汉末、三国至南北朝时期,我国的西北地区分布较广,如出土的甘肃张掖的陶楼和武威东汉陶楼,代表了“坞堡”的结构特点。“坞堡"由坞门和堡墙组成,坞门为坞壁阙形式,现存西北地区的唐以前的墓葬壁画中,保存有丰富的“坞堡”形象资料。汉代竹简最早出现“坞"字,《古代汉语常用字典》注解:坞,构筑在村落外围作为屏障的土堡,实际就是用以屯兵防御的城堡。 2、北京四合院是由大门、影壁、屏门、倒座房、垂花门、正房、耳房、厢房、裙房、廊子、围墙等单体,依照一定的主轴线,围成院落组成的。其组成原则:依一条主轴线(多数南北走向),把正房放在主轴线的适当位置,在正房前留出院子的宽度,左右对称的布置相互对面的东西厢房。在两边厢房的南侧建一堵墙。墙的中点,也就是中轴线上开一座二门,有的做成垂花门。这样就组成了四合院的主院。沿胡同设大门及倒座房,组合四合院的第一进院。在正房后面布置一排房子叫后罩房。倒座房和后罩房是四合院的前后边界线。视基地的大小,也可建一个以厅为主的院落。大的四合院附有裙房、跨院,甚至可以有几条轴线并列。 3、福建土楼:由于聚居而形成的形体巨大的群体住宅。平面多为方形、矩形或圆形,最大的土楼直径达七十米,用三层环形房屋相套,房间达三百余间。底层通常为厨房及杂物间,二层贮藏粮食,三层以上住人。中间建堂,供族人进行公共活动。建筑外墙夯土承重墙厚达1米,下部不开窗,外观封闭,坚实雄伟。 4、为封闭庭院式住宅,规模不大,布局紧凑,装饰华美,用材精良;主要是方形或矩形的四合院、三合院,大多为二楼。正房朝南面宽三间,楼下明间客厅,次间主房;楼上明间祖堂,次间住人。外观简朴,白色高墙。柱子做成梭形,梁架用彻上露明造,构件均用雕花装饰;外用封火山墙,装修入口正门。歙县西溪南乡吴息之宅;唐模乡方文泰宅都是如此。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各时期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在不断发展的人类进化历程中,建筑的形制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当然在起初我们的祖先居住的地方,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实用功能。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迫使他们只能采取适合于当时生产力的审美形式。如果不适当地用其它一些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去看待原始建筑,例如把建筑的美甚至整个建筑艺术理解为一种外部装饰,不仅对建筑而且也会对其间居住的人构成误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社会经历过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简陋建筑的“满足美”逐渐变成一种“形式美”,人们对半地穴式建筑的审美性才有了更多的追求。这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后段的一些 半地穴式建筑上,体现的最明显。 1、原始穴居和巢居 古代的山洞居住

原始时期,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原始人类为了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只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或者“巢居” (树上筑巢)。我国境内已知的最 早人类住所是天然岩洞,《易·系 辞》曰“上古穴居而野处”。旧石 器时代,这种自然天赐的洞穴是当 时用作住所的一种较普遍的方式。严格地讲,这种住所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因为它并非是人工构筑的产物。然而,当先民们有意识地营建洞穴的时候,便是建筑真正的起源。《礼记·礼运》中有“营窟”之说,其《疏》曰:“营,累其 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地,下则窟 于地上”。显然,这样的洞穴是人工 营建的,应当视为最古老的建筑。 穴居的平面形式以圆形或方形圆角 为多,空间形式有竖穴、土壁横穴 (类似于后来的靠崖窑)、地坑式窑穴,以上三种形式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称为“全地穴式”穴居。后来,“全地穴式”穴居发展为“半地穴式”穴居,进而演化为原始地面房屋。经过不断的进化,古人开始营建房屋。在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的前提下,简单的建筑形式使适用空间得到最大的利用。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意味着居住面的上升,功能的改善,意味着土 古代居民的生活方式 半穴居

浅谈中国古建筑文化

审美活动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每个民族的审美心理特征都会在其日常生活和文学创作、艺术活动中表现出来,并且在该民族的文化习俗、思想观念、意识形态中得到解释和证明。泰勒对文化所作的权威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 1 ] ,审美作为一种“能力和习惯”,自然也应当与知识、信仰、道德、习俗等文化要素联系在一起,成为文化观念的具象化的表现之一。 对美的形态的特殊的感受,是每个民族审美观念的一个重要内涵,既表现了每个民族特殊的美的价值观,也浓缩了该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心理特质,是民族文化历史发展的结果。对美的形态的这种特殊的感受,可以体现在民族艺术的创作风格中,也可以作为日常的风俗习惯、生活时尚、审美情趣甚至宗教信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 绚丽多彩,作为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审美感受,是对自然景象、社会生活现象和文学艺术创作的赞美之词,但在美学理论中却被排斥在美的基本形态之外。这是源于理论上的疏忽,还是出于观念上的偏见?本文拟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来尝试加以分析。 阴阳之道与美的形态的分类 美的范畴是意义的范畴,美学理论对美的范畴的规定,既是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的普遍特征的归纳与总结,也反映出人们对事物的美的属性的价值判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美的价值判断,既不是仅仅从艺术鉴赏的角度来评价艺术作品对鉴赏主体的价值关系,也不是仅仅立足于对审美对象超功利的“合目的性的形式”[ 2 ] 的感知,而是把审美活动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领域,把美的“合目的性形式”作为自然的和社会普遍规律的“道”来加以规定,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关系。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根本原则;儒家则把“道”看作是调节社会关系的政治和伦理原则,是治理社会的道德准则。道家之道是自然,儒家之道是名教,从汉代的经学到魏晋玄学,又逐渐将道家之道和儒家之道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道解儒”或“以儒解道”的儒道互补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美学领域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在于以自然美来比附社会美、道德美,从而建立起一种具有泛审美特征的美的基本形态的划分原则。 把对多元性的美的外部形态的分析,纳入“道”的思想体系,使美的形态研究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基础之上,把美的形态纳入“道”的“二元对立”的感性形态之中,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这两种形态的划分方法,就是这样形成的。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一阴一阳之谓道”,世间的万事万物——乾与坤、天与地、阴与阳、刚与柔等等——都存在着相反相成的二元对立关系,《周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系辞下),“观变于阴阳而立卦,发挥于刚柔而生爻”(说卦),“乾坤刚柔,比乐师忧”(杂卦),“刚柔者,立本者也”(系辞下),既从观念上,也从方法上确立了美的形态分类的哲学基础。 而直接运用“道”的形态来解释美的形态,则是从清代的姚鼐开始的。作为古文家,姚鼐运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念来解释美的形态的二元对立的特点:“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自诸子以降,其为文无弗有偏者。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镠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寥廓;其于人也,漻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煗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观其文,讽其音,则为文者之性情形状举以殊焉。”(《复鲁絜非书》)以中国古代哲学的阴阳、刚柔观念来解释文学创作风格的差异,并以丰富的比喻来对文学风格的状态做生动的描述,表现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背景上对美的形态研究所

世界十大古建筑奇迹

世界十大古建筑奇迹 1、万里长城 万里长城,中国万里长城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冷兵器战争时代的国家军事性防御工程,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骄傲。据说,飞向太空的宇航员曾经报告说,从遥远的月球观察地球,能够辨认出的人类工程只有两个,其中一个就是中国的万里长城。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中国古代人民创造的世界奇迹之一,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2、埃及金字塔 埃及金字塔,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0—2500年(这是一种公认的说法)建造地点:埃及开罗附近的吉萨高原我们最熟悉的,现存唯一的七大奇迹。 3、罗德港巨人雕像 罗德港巨人雕像,建造时间:公元前4世纪晚期,或2世纪早期。建造地点:爱琴海,希腊罗德港。公元前的罗德岛是重要的商务中心,它位于爱琴海和地中海的交界处,罗德港于公元前408年建成。 4、阿布辛拜勒神庙 埃及的阿布辛拜勒神庙,真正称得上是伟大的世界奇迹。建筑是在没有任何机械帮助的条件下建造而成的,两座神庙竖立在尼罗河边,是从山崖石壁中雕凿出来的。神庙建于公元前1290

年。公元前1224年埃及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的时期。 5、摩索拉斯陵墓 摩索拉斯陵墓,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353年。建造地点:现在的土耳其西南地区。这座伟大的白色大理石陵墓是为摩索拉斯和他的妻子修建的。整座建筑高达135英尺,由两名希腊设计师设计,外面装饰以奇异的雕刻花纹。甫一建成就声名远播。 6、巴比伦空中花园 巴比伦空中花园,位于Euphrates河东面,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50里外左右,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巴比伦中。空中花园在公元前600年建成,是一个四角椎体的建筑,由沥青及砖块建成的建筑物以拱顶石柱支撑着,台阶种有全年翠绿的树木,河水从空中花园旁边的人工河流下,远看就仿似一座小山丘。 7、亚历山大灯塔 亚历山大灯塔,建造时间:大约公元前270年。建造地点:埃及亚历山大港它不带有任何宗教色彩,纯粹为人民实际生活而建,亚历山大灯塔的烛光在晚上照耀着整个亚历山大港,保护着海上的船只,另外,它亦是当时世上最高的建筑物。 8、宙斯神像 宙斯神像,建造时间:公元前470—456年。宙斯是希腊众神之神,为表崇拜而兴建的宙斯神像是当时世上最大的室内雕像,宙斯神像所在的宙斯神殿则是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源地,部份奥运项目就曾经在此举行。遗址位于希腊西岸奥林匹亚

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历程

开篇语: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就像一本打开的书,从中你能看到一座城市的抱负。而当一个建筑历经沧桑保留到现在时,那么它也超越了它的实用性,成为了一件艺术品。关于建筑正如现在这幅PPT上的三句话,建筑是音乐,是史书,蕴含着人文思想。 在古代,没有大型的建筑机械,没有钢筋混凝土,所有的大型建筑全靠人力来完成,可我们的老祖宗还是给我们留下了长城,留下了故宫,留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留下了一次又一次让世界惊艳的中国古代建筑文化。正因为全凭劳动人民的双手来创造这些奇迹,所以,大型建筑的修建与一个王朝的富强程度息息相关。 而我国的古代建筑发展有三次大的高潮,分别在我国古代最为强盛的三个时期:秦汉,隋唐与明清时期。建筑的发展与人类政治,经济的发展具有密切关系,下面,请大家随着历史时间的顺序来看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首先呢是原始住居与建筑的雏形的形成,早在几十万年前,中国原始人就知道找寻山洞来躲避风吹雨淋,到了新石器时代,古人已经开始自己建造简陋的房屋,并发展成为原始部落。在我国古代,就有“有巢氏”教人们用木材来搭建房屋,躲避野兽,有巢氏也因此成为部落联盟的首领,有巢氏的传说也反映出古人从山洞居住到建造房屋的阶段。在此期间,古人就已经知道使用榫桙结构(比如浙江余姚的河姆渡遗址)。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古人的政治,经济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建筑文化也随之取得进步,大的城市也开始了营建,夯土技术也被广泛的运用,比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都城遗址。还有许多王城和都城,这些城市的规模庞大,以国王的宫室为中心,并且屋顶开始使用陶瓦,使用彩绘,这些表示古代建筑达到了雏形阶段,这是中国古代建筑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第二个阶段呢是秦汉时期,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上的开拓阶段。李白有句诗是:“秦王扫六合,虎气何雄哉”。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国家强盛,动用全国的物力人力财力来修建长城,宫殿,陵墓,一个工程差不多就得几十万人劳动几十年,而这些工程中的阿房宫与万里长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称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万里长城和秦始皇陵大家都很熟悉,而阿房宫大家只从高中时的《阿房宫赋》中了解过它的雄伟壮丽,“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这是杜牧对它文学化的描写。传说,秦王嬴政小时候在爱上一个女子,名阿房,秦皇统一天下后想立她为后,却遭到众大臣反对,只因她是赵国人。阿房为了不让嬴政为难,上吊自杀。秦皇为了纪念这位他深爱过的女子,因而起名阿房宫。阿房宫也确实是足够的庞大,它的一个前殿就相当于整个故宫三分之二的面积,史书上记载项羽火烧阿房宫足足烧了三个月!当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也不过烧了三天。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它的规模是多么的庞大。 到了汉代,经过文景之治后的大汉王朝,国力强盛,又开始了大规模营造建筑的时期,并且屋顶形式多样化,这一阶段呢中国的建筑体系已基本形成,出现了第一次发展高潮。人们初步掌握了夯土和烧制砖瓦的技术、木构架结构渐趋成熟、斗拱在重要建筑物上普遍使用。屋顶的形式多样化,拱券式结构有了发展。这个时期的建筑遗址主要有宫殿、陵墓、驰道、长城。 第三个阶段是两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战争比较频繁,经济实力不足,都城与宫殿的建筑明显不能和秦汉时期相比,但是在这一阶段佛教发展迅速,于是佛教建筑开始被广泛修建。中国古代建筑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式的佛教建筑艺术。我国古代建筑进入了对外来文化的摄取期。巨大的寺、塔和石窟成为这时的主体建筑类型。 第四个阶段是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史时上的兴盛时期。也是第二个高潮期,这一时期的建筑继承了前代成就,又吸收了外来影响,加上隋唐时期国力强盛,把中国古代建筑推向了成熟阶段。比如石家庄赵县的赵州桥,建于隋朝大业年间,由著名匠师李春设计建造,距今已有约1400年的历史,是当今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完善的古代敞肩石拱桥。还有五台山的佛光寺、南禅寺等。这时的建筑技术有了新的发展,朝廷也制定了营缮的法令,并且有专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住宅建筑形制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历史悠久,富于创造性的伟大民族。我们的祖先从人类第一次劳动大分工起,就创造了聚落并且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出多种形式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建筑,使中国古代建筑无论在技术上或艺术上,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成为世界建筑史上体系最完整,最富有民族特征的建筑之一。地域辽阔的中国大地,形式丰富适宜各地的住宅建筑也应运而生。 一、概况

在中国建筑的历史长河里,住宅虽然是 人类最早的建筑类型, 但在原始社会时期,建 筑的发展极为缓慢。经过了人类第 一次劳动大分工,即农业的出现形 成固定的居民点——聚落。第 二次劳动大分工,聚落分化成 以农业为主的乡村农业和非农 业的商业手工业为主的城市。 我们的祖先居住地也起源于两 种早起聚落,由起初的穴居和 巢居开始,经过艰难的发展逐 步掌握了营建地面房屋的技术。进而出现了干栏式建筑和木骨泥墙建筑。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夏末都城——斟鄩的发 现,表明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 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 例。夏代至商代早期,中国传 统的院落式建筑群组合已经开 古代居住形式 汉墓明器1 汉墓明器2 四边维合的建筑形制

始走向定型,并在当时大量的建造。周灭商朝后实行奴隶主政治,建筑物按照等级划分不能“僭越”。此时期建造后期发现的陕西凤雏遗址表明当时的四合院形式已经严整。根据《仪礼》记载,在春秋时期高台建筑较为盛行,只是在建筑住宅上仍沿袭夏的庭院建筑形制而保留。汉代也继承了这种形制,此时期并创造出了另一种住宅形制——乌壁。而据河南洛阳宁懋mào石室石刻和河南沁阳造像碑石所示,北魏和东魏时期的贵族住宅的大门可体现庑殿式顶和鸱尾的出现,且有大多数贵族官僚舍宅为寺。隋唐五代时期,住宅仍在采用直棂窗回廊围绕成庭院,这从敦煌壁画中科院得到佐证。在宋代时期,里坊制解体,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市的住宅形制开始呈现多样化。同时期的还有北京元代后英房住宅还有工字型平面构成主屋的。到了明清两代时期,北方的住宅就已经发展为以四合院为代表,按南北纵轴线对称的布置房屋和院落;江南地区则以封闭式的院落为单位布置,大型住宅有左中右三组纵列的院落组群,并营建花园创造了一优美而舒适的适宜人居住的城市生活环境。 二、各时期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在不断发展的人类进化历程中,建筑的形制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当然在起初我们的祖先居住的地方,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实用功能。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迫使他们只能采取适合于当时生产力的审美形式。如果不适当地用其它一些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去看待原始建筑,例如把建筑的美甚至整个建筑艺术理解为一种外部装饰,不仅对建筑而且也会对其间居住的人构成误解。

浅析古建砖瓦的发展历史

浅析古建砖瓦的发展历史 古建砖瓦:瓦一般指粘土瓦;以粘土(包括页岩、煤矸石等粉料)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制成。中国古建瓦的生产比砖早。从甲骨文字型中,3000多年前的屋脊有高耸的装饰或结构构件,但尚未有实物古建瓦的发掘发现。陶古建瓦或于西周初年(公元前1066年)开始用于屋顶,从岐山遗址可见遗存,判断当时仅用于屋脊部分。到了春秋时期的遗址,较多发现板古建瓦、筒瓦、瓦当,表面多刻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可知屋面也开始覆瓦。唐青瓷瓦唐青瓷瓦是中国唐代建筑使用的传统代表瓦型,是由板瓦和筒瓦组合铺设而成的瓦。唐代古建瓦单件瓦片尺寸较大,厚实感强,是中国传统的寺院,亭台,仿古建筑等建筑必不可少的高档古建瓦。 古建砖:建筑用的人造小型块材,分烧结砖(主要指粘土砖)和非烧结砖(灰砂砖、粉煤灰砖等),古建砖俗称砖头。粘土砖以粘土为主要原料,经泥料处理、成型、干燥和焙烧而成。古建砖的历史: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陆续创制了方形和长形砖,秦汉时期制古建砖的技术和生产规模、质量和花式品种都有显著发展,世称“秦砖汉瓦”古建砖。 烧制方法:青砖是属于烧结砖,古青砖的主要原料为粘土,粘土加水调和后,挤压成型,再入砖窑焙烤至(1000度左右),用水冷却,

让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使其具备更好的耐风化,耐水等特性。经检测古青砖的抗压大于10兆帕,吸水率小于20%,仿古青砖就是仿照古青砖的各类款式、按照古青砖的烧制方法,采用古青砖仿古筒瓦所用的粘土材料现代烧制的青砖是仿古建筑材料常见的一种。 青砖是粘土烧制的,粘土是某些铝硅酸矿物长时间风化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粘性而得名。将粘土用水调和后制成砖坯,放在砖窑中煅烧(约1000℃)便制成砖。粘土中含有铁,烧制过程中完全氧化时生成三氧化二铁呈红色,即最常用的红砖;而如果在烧制过程中加水冷却,使粘土中的铁不完全氧化而生成低价铁(FeO)则呈青色,即青砖。青砖和红砖的硬度是差不多的,只不过是烧制完后冷却方法不同,而红砖是自然冷却,简单一些,所以现在生产红砖多,青砖是水冷却(其实是一种缺氧冷却),操作起来比较麻烦,所以现在生产的比较少。虽然强度、硬度差不多,但青砖在抗氧化,水化,大气侵蚀等方面性能明显优于红砖。青砖烧制时间一般是根据窑炉大小决定;小窑(在2-2.5万块青砖左右)一般在13天(不包括饮水)饮水一般3天时间;大窑则需要25天左右。青砖;目前的品种有:手工青砖;机制青砖两大类。细分下去有:贴墙青砖;砌墙青砖;铺地青砖。 养生环保:透气性极强、吸水性好,保持空气湿度,耐磨损,万年不腐,青砖选用天然的粘土精制而成,烧制后的产品呈青黑色,具有密度强,抗冻性好,不变形,不变色的特点。黑白灰青砖采用自然原土无

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北京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多年的建都史,在中国最后三个封建王朝成为世界最宏伟的都市,被誉为“地球表面上人类最伟大的单项工程”。时至今日,尽管北京的古都景观在城市改造中受到一定的破坏,但仍为全国文物古建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的城市,以规模宏大的皇家建筑闻名于世,这些建筑金碧辉煌,等级森严,是北京古建筑的一大特色,下面是我心目中的北京十大标志性古建筑。 一:天安门 谁也无法否认天安门的特殊地位,它已不仅仅是一个建筑,而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这种权力从数百年前延续至今,作为皇城正门,在封建时代,天安门是皇帝颁诏的场所,皇帝的神圣权威通过天安门向天下播扬;作为世界最大的马克思主义讲台和新文化运动的见证者,天安门又成为新中国的标志。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距今已有近六百年历史,原称承天门,初建时仅为三层楼式木牌坊,成化年间重修,始建城楼,清顺治八年重建为今天的宽九楹深五楹重檐歇山顶城楼样式,城楼长60余米,高34.7米,由城台和城楼两部分组成,城楼为重檐歇山殿顶,上覆黄琉璃瓦,60根巨柱高耸,地面金砖铺成,一平如砥;南北两面均为菱花格扇门;天花、门拱、梁枋上雕绘着传统的金龙彩绘和吉祥图案,城台下有券门五阙,中间的券门最大,位于北京城的中轴线上,过去只有皇帝才可以由此出入。 天安门前的雄伟的石狮和精美的华表都是明永乐年间的古物,白色的石狮和华表与红色的天安门城楼构成鲜明的色彩对比,组成了完美和谐的建筑整体。 二:紫禁城建筑群 北京紫禁城是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宫殿建筑群,与英国的白金汉宫、法国的凡尔赛宫、俄罗斯的克里姆林宫、美国的白宫并称“世界五大宫”。紫禁城占地72万平方米,共有宫殿近9000间,被誉为“殿宇之海”,宫殿建筑面积16.3万平方米,始建于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距今有近六百年历史,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共居住过24位皇帝(明朝14位清朝10位),这些宫殿是沿着一条南北向中轴线排列,并向两旁展开,南北取直,左右对称。这条中轴线不仅贯穿在紫禁城内,而且南达永定门,北到鼓楼、钟楼,贯穿了整个城市,气魄宏伟,规划严整,极为壮观。众多国内外建筑学家认为紫禁城的设计与建筑,实在是人类历史上一个无与伦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体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伟、堂皇、庄严、和谐,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的。 紫禁城的主体建筑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建筑,殿高28米,东西长63米,南北宽35米,建在8米高的汉白玉台基上,大殿有直径达1米的大柱92根,其中6根围绕御座的是沥粉金漆的蟠龙柱。御座设在殿内高2米的台上,前有造型美观的仙鹤、炉、鼎,后面有精雕细刻的围屏。太和殿是紫禁城中最雄伟壮丽的建筑,金碧辉煌,庄严绚丽,被誉为“中华第一殿”。 三:天坛祈年殿 天坛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与紫禁城同时修建而成,祈年殿是天坛的主体建筑,它是一座三重檐攒尖顶圆型大殿,采用青蓝色琉璃瓦,表示天空的颜色。大殿通高38米,按照“敬天礼神”的“天数”而建,殿顶周长三十丈,表示一个月有三十天;大殿中部四根通天柱象征一年的四季;中层十二根金柱,象征一年的十二个月;外层十二根檐柱,象征一日的十二个时辰;中外层共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This manuscript was revised on November 28, 2020

各时期住宅的发展与演变 在不断发展的人类进化历程中,建筑的形制一直在不断的变化中, 当然在起初我们的祖先居住的地方,首先考虑到的是它的实用功能。生 产力水平的低下迫使他们只能采取适合于当时生产力的审美形式。如果 不适当地用其它一些艺术形式的审美标准去看待原始建筑,例如把建筑 的美甚至整个建筑艺术理解为一种外部装饰,不仅对建筑而且也会对其 间居住的人构成误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始社会经历过旧石器中石器新石器时代、 人类的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这种简陋建筑的“满足美”逐渐变成一种 “形式美”,人们对半地穴式建筑的审美性才有了更多的追求。这在新 建筑上,体现的最明显。 1、原始穴居和巢居

原始时期,是人类发展的第一阶段。原始人类为了避寒暑风雨,防虫蛇猛兽,只在山洞里或树上,这就是所谓的“穴居”或者“巢居” (树上筑巢)。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Array类住所是天然岩洞,《易·系辞》曰 “上古穴居而野处”。旧石器时代,这 种自然天赐的洞穴是当时用作住所的一 种较普遍的方式。严格地讲,这种住所 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建筑,因为它并非是人工构筑的产物。然而,当先民们有意识地营建洞穴的时候,便是建筑真正的起源。《礼记·礼运》中有“营窟”之说,其《疏》曰:Array“营,累其土而为窟,地高则穴于 地,下则窟于地上”。显然,这样 的洞穴是人工营建的,应当视为最 古老的建筑。穴居的平面形式以圆 形或方形圆角为多,空间形式有竖 穴、土壁横穴(类似于后来的靠崖 窑)、地坑式窑穴,以上三种形式 在中国建筑文化史上称为“全地穴式”穴居。后来,“全地穴式”穴居 发展为“半地穴式”穴居,进而演化为原始地面房屋。经过不断的进 化,古人开始营建房屋。在满足基本的居住功能的前提下,简单的建筑 形式使适用空间得到最大的利用。从深穴到半穴居,最后到地面建筑,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1、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营造法式》规定外檐柱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的做法。 2、减柱造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 木建筑主要组件名称,侧面简图 如山西五台佛光寺文殊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庑殿顶。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3、分心槽,是中国古代建筑名词,在《营造法式》有记载,是指门屋建筑中, 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河北蓟县独

Gallarus Oratory 叠涩拱顶方法建造。 ?正心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上o正心瓜拱 o正心万拱 ?外拽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之外o外拽瓜拱、 o外拽万拱 o外拽厢拱 ?里拽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之内o里拽瓜拱 o里拽万拱 o里拽厢拱 ?卯口:拱正中与翘或昂相交处 ?升托:拱两端承托升子的部分 ?拱眼:卯口与升托之间下弯部分

拱弯:拱两端下部弯曲处。清代《工程作法则例》规定,万拱的拱弯由三段直线构成,瓜拱的拱弯由四段直线构成,厢拱的拱弯由五段直线构成。 斗栱由五种部件构成:

栱 正心瓜栱 栱:形如弓,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称为栱,栱的中间有卯口,以承接与之相交的翘或昂,栱的两端向上弯曲如弓,其上安升子。 按长短分为三种:瓜栱、万栱、厢栱;按位置分为正心栱、外拽栱、里拽栱:?瓜栱,最短,安置在斗栱最底层。 o正心瓜栱:宋《营造法式》称为泥道栱,在檐柱中心线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正心瓜栱与翘或昂相交,下为坐斗,上为两端槽升子、 正心万栱。 o外拽瓜栱,;《营造法式》称为瓜子栱:在檐柱中心线外,与第二道翘或昂相交、与建筑物正面平行;外拽瓜栱之下为翘和翘外端的十 八斗,外拽瓜栱之上为昂、栱两端三才升、外拽万栱 o里拽瓜栱,;《营造法式》称为瓜子栱:在檐柱中心线内,与建筑物正面平行。里拽瓜栱之下为翘和翘里端的十八斗,里拽瓜栱之上为 昂、栱两端三才升、里拽万栱。 ?万栱,中长,安置在瓜栱之上。 o正心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足材慢栱:在正心瓜栱之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清式斗栱中,在正心瓜栱之上,只有一层万栱,万栱 之上承托一至六道重叠的正心枋,直到正心桁。 o外拽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单材慢栱:在檐柱中心线外,与建筑物正面平行,外拽万栱之下为外拽瓜栱和两端三才升,外拽万栱之 上为三才升、外拽枋。 o里拽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单材慢栱:在檐柱中心线内,与建筑物正面平行,里拽万栱之下为里拽瓜栱和两端三才升,里拽万栱之 上为三才升、里拽枋。 ?厢栱,最长,只有外拽,里拽,没有正心。《营造法式》称为令栱。 o外拽厢栱:安装在最上层的昂翘的最外端,由十八斗承托;外拽厢栱之上为两端三才升、外拽枋,垂直方向耍头。 o里拽厢栱:安装在最上层的昂翘的最里端,由十八斗承托;里拽厢栱之上为两端三才升、里拽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